CN219926100U -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6100U
CN219926100U CN202321508008.XU CN202321508008U CN219926100U CN 219926100 U CN219926100 U CN 219926100U CN 202321508008 U CN202321508008 U CN 202321508008U CN 219926100 U CN219926100 U CN 219926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reinforcing
alternatively
reinforcing part
tra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80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宇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Orio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rio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rio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rio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80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6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6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6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公开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托盘组件包括托盘本体和托盘支架;托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托盘本体位于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均连接有托盘支架;托盘本体具有承载面,托盘本体上设置有补强凸包,补强凸包朝向背离承载面一侧凸起;补强凸包包括第一补强部、第二补强部以及连接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的第三补强部;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补强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排列方向。补强凸包形状连贯,可以大大增加托盘强度,且无需增加材料厚度,即可实现补强效果,从而实现更薄的材料厚度满足负载强度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托盘形式大多为较厚的平板结构,通过钣金或者数控机床(Colputernulerical control,CNC)实现,成本较高,强度不好且较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通过优化托盘组件结构实现更薄的材料厚度满足负载强度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盘组件,包括:托盘本体和托盘支架;
所述托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托盘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以及所述第二侧边均连接有所述托盘支架;
所述托盘本体具有承载面,所述托盘本体上设置有补强凸包,所述补强凸包朝向背离所述承载面一侧凸起;
所述补强凸包包括第一补强部、第二补强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的第三补强部;
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补强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排列方向。
上述托盘组件的托盘支架连接于托盘本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故托盘组件重点补强第一方向即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可定义为前后方向。托盘本体上的补强凸包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贯形状,具体地,补强凸包包括第一补强部、第二补强部和第三补强部,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补强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排列方向,可定义为左右方向。补强凸包的形状设计连贯性可以大大增加托盘强度,且采用凸包形式,无需增加材料厚度,即可实现补强效果,从而实现更薄的材料厚度满足负载强度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补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补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补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者,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补强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者,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补强部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六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与所述第一补强部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三补强部与所述第二补强部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第二连接处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处重合,或者,所述第五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处背离所述第六端一侧;
所述第六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处重合,或者,所述第六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处背离所述第五端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二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三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四端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上还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朝向背离所述承载面一侧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台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托盘支架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为椭圆形孔,且所述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边缘形成有朝向所述承载面一侧弯折的环形翻边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翻边结构上形成有环形死边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整体呈矩形状,且在四个角部均设置有圆角;
所述环形翻边结构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且所述环形死边结构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还包括托盘垫,所述托盘垫安装于所述托盘本体朝向所述承载面一侧;
所述托盘本体的边缘具有圆角,且所述托盘垫对应所述圆角位置的高度与所述托盘垫对应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平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
所述托盘组件通过托盘支架安装于所述机体上。
附图说明
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托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l为补强凸包的不同形式示意图;
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托盘组件中托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A-A剖视图;
图10为图7中B-B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C处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D处放大图;
图13-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托盘组件安装托盘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托盘本体;200-托盘支架;300-托盘垫;
101-第一侧边;102-第二侧边;103-第三侧边;104-第四侧边;110-补强凸包;120-环形凸台;130-环形翻边结构;140-环形死边结构;111-第一补强部;112-第二补强部;113-第三补强部;12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方面,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托盘组件,包括:托盘本体100和托盘支架200;托盘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托盘本体100位于第一侧边101以及第二侧边102均连接有托盘支架200;托盘本体100具有承载面,托盘本体100上设置有补强凸包110,补强凸包110朝向背离承载面一侧凸起;补强凸包110包括第一补强部111、第二补强部112以及连接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的第三补强部113;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补强部113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的延伸方向,如图1中Y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的排列方向,如图1中X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平行,也就是说,可以称第一方向为第一侧边101的延伸方向,同样的,也可以称第一方向为第二侧边102的延伸方向。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第一补强部111整体形状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即第一补强部111整体形状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补强部112整体形状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即第二补强部112整体形状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三补强部113沿第二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第三补强部113整体形状的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即第三补强部113整体形状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上述托盘组件中,托盘本体100的两侧即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均连接有托盘支架200,故托盘组件重点补强第一方向即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的延伸方向,可定义为前后方向,如图1中Y方向。托盘本体100上的补强凸包110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贯形状,具体地,补强凸包110包括第一补强部111、第二补强部112和第三补强部113,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补强部11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排列方向,可定义为左右方向,如图1中X方向。参照图2,托盘本体100重点采用两条竖条凸包即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补强,兼容了横条即第三补强部113补强,布局合理且符合理论计算。补强凸包的形状设计连贯性可以大大增加托盘强度,且采用凸包形式,无需增加材料厚度,即可实现补强效果,从而实现更薄的材料厚度满足负载强度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补强部113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从而实现左右方向即图1或图2中X方向上的补强作用,第三补强部1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第三补强部113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补强部113为多个,多个第三补强部1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增大了第二方向上的补强范围,提高了补强效果。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2,第三补强部113为两个,两个第三补强部113沿图2中Y方向即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两个第三补强部既连接了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又实现了图2中X方向即第二方向上的补强作用。
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6b所示,第三补强部113为三个,三个第三补强部1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沿第一方向,第一补强部111具有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即图2中Y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沿第一方向,第二补强部112具有第三端P3和第四端P4,第三端P3和第四端P4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即图2中Y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沿第二方向,第三补强部113具有第五端P5和第六端P6,第五端P5和第六端P6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方向即图2中X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端P1和第三端P3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方向即图2中X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二端P2和第四端P4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方向即图2中X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三补强部113与第一补强部111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M1,第三补强部113与第二补强部112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M2,第一连接处M1和第二连接处M2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方向即图2中X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端与第一连接处重合,或者,第五端位于第一连接处背离第六端一侧;第六端与第二连接处重合,或者,第六端位于第二连接处背离第五端一侧。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2,第五端P5与第一连接处M1重合,第六端P6与第二连接处M2重合。参照图6a、图6b、图6e、图6h、图6i、图6j和图6k,第五端P5与第一连接处M1重合,第六端P6与第二连接处M2重合。参照图6f和图6g,第五端P5位于第一连接处M1背离第六端P6一侧,第六端P6位于第二连接处M2背离第五端P5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补强部113连接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第三补强部113与第一补强部111的连接处即第一连接处的位置可以在第一补强部111的中部也可以在第一补强部111的端部,第三补强部113与第二补强部112的连接处即第二连接处的位置可以在第二补强部112的中部也可以在第二补强部112的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处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或者,第一连接处与第一端重合;或者,第一连接处与第二端重合;或者,第二连接处位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或者,第二连接处与第三端重合;或者,第二连接处与第四端重合。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2,第三补强部113为两个,且两个第三补强部113的第一连接处M1均位于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之间,第二连接处M2位于第三端P3和第四端P4之间。参照图6a、图6b、图6e、图6f、图6g、图6h、图6i、图6j和图6k,第一连接处M1位于第一端P1和第二端P2之间,第二连接处M2位于第三端P3和第四端P4之间。参照图6c和图6d,第一连接处M1与第二端P2重合,第二连接处M2与第四端P4重合。参照图6l,第一连接处M1与第一端P1重合,第二连接处M2与第三端P3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强部111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强部112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继续参照图2,第一补强部111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第二补强部112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圆弧的传导应力较好,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弧线段的弧度可以根据托盘本体100尺寸进行设定,且尽量让托盘本体100上被补强结构划分的各区域面积接近。
当然,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只要保证补强凸包110整体形状连贯即可大大增加托盘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强部111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参照图6j。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强部111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参照图6h和图6l。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强部112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参照图6j。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强部112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参照图6h、图6k和图6l。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补强部113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圆弧的传导应力较好,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参照图6d和图6e。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补强部113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图中未示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补强部113在托盘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参照图2、图6a-图6c、图6f-图6f。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基础上,图6a-图6l简单介绍了补强凸包110的其它结构形式,当然,补强凸包110的结构不仅限于附图中示意的结构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补强凸包110整体可以为轴对称图形,例如,补强凸包110的对称轴与第一方向平行;补强凸包110整体还可以为中心对称图形,例如,补强凸包110具有两条垂直的对称轴,其中一条对称轴与第一方向平行,另一条对称轴与第二方向平行。当然,补强凸包110整体也可以为非对称图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强凸包110为井字形结构。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7和图8,补强凸包110为井字形结构,重点前后两条竖条凸包即第一补强部111和第二补强部112补强,兼容了两个横条即第三补强部113补强。
现有托盘为保证外观,需在托盘上增加C角放入沉头螺钉,这种螺钉比较容易滑牙,为解决此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本体100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20,环形凸台120朝向背离承载面一侧凸起。
可以理解的是,在机器人送餐领域,大多使用时菜品都会放置在托盘组件中前方,而实际机器支架大多位于机身中后方,故支撑托盘组件的托盘支架200大多位于托盘组件中后方,托盘组件形成悬臂。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7-图12,并结合图2,在托盘本体100靠近边缘处设置环形凸台120,使得托盘组件前方一侧应力集中更小。同时,环形凸台120的深度大于普通螺钉头的厚度,这样常用螺钉即可使用。托盘支架200采用L形支架如金属支架,托盘支架200的宽度(图2中X方向)与托盘本体100上环形凸台120的宽度(图7中X方向)匹配,示例性的,托盘支架200的宽度略大于环形凸台120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凸台12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托盘支架200的连接孔121,连接孔121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7和图8,环形凸台12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图7中Y方向)间隔排列的连接孔121,用于安装托盘支架200。托盘本体100上设计多个连接孔121方便托盘本体100相对托盘支架200前后即沿第一方向移动调整。连接孔121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方便托盘本体100安装在托盘支架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本体100边缘形成有朝向承载面一侧弯折的环形翻边结构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翻边结构130上形成有环形死边结构1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托盘本体100边缘整圈翻边即环形翻边结构130的基础上,增加了整圈死边即环形死边结构140,防止前方即第四侧边104一侧局部应力大处疲劳裂开,延长托盘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本体100整体呈矩形状,且在四个角部均设置有圆角;环形翻边结构130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且环形死边结构140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托盘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103和第四侧边104,第三侧边103和第四侧边104均连接于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之间,且第一侧边101和第三侧边103垂直。托盘本体100的四个角部均具有圆角,使得整个托盘本体为圆角矩形。环形翻边结构130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且环形死边结构140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机壳防止托盘滑脱又方便自圆角处拿取托盘。同时,由于目前很多菜盘为矩形菜盘,圆角处高度低的设置还可保证托盘组件可以承载尺寸较大的矩形菜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组件还包括托盘垫300,托盘垫300安装于托盘本体100朝向承载面一侧;托盘本体100的边缘具有圆角,且托盘垫300对应圆角位置的高度与托盘垫300对应承载面的高度平齐。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3至图17所示,托盘组件还包括托盘垫300,托盘垫300安装于托盘本体100背离承载面一侧。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托盘垫300为硅胶垫,硅胶垫有一定的张力、柔韧性、优良的绝缘性、耐压,耐高温,耐低温,化学性质稳定、环保安全、无异味,食品级硅胶垫具有无毒无味,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是一种高活性的绿色产品。同时硅胶垫还具有易清洁、防滑、减震的功效。菜盘放置在硅胶材质的托盘垫300上,便于对菜品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托盘组件通过托盘垫300承载物体如菜盘,由于目前很多菜盘为矩形菜盘,为保证托盘组件可以承载尺寸较大的矩形菜盘,托盘组件位于圆角位置的高度与托盘组件上承载面的高度平齐,使得托盘组件实用性更强。而其它侧边处的高度高于承载面的高度,便于菜盘更好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翻边高度h受限于工艺条件需保证2倍材料厚度+工艺折弯角度+死边宽度的高度,为保证托盘垫300组装时还能圆角齐平主面,且不额外增加托盘垫300过多厚度,故将环形沉台与环形翻边结构130连通(可以参照图11和图12),这样托盘组件实际圆角处高度H=翻边高度h-凸台深度h1,这样可以通过环形凸台120的深度吸收部分翻边高度,实现托盘垫300圆角处与托盘垫300主面即承载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具有如下优势:1)应力分布更均匀,强度更好;2)同等条件下,材料厚度比现有技术降低,整体成本降低;整体凸包补强(包括环形凸台120和补强凸包110)布局更合理,更符合理论计算。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种托盘组件;托盘组件通过托盘支架安装于机体上。
需要说明的是,托盘组件通过托盘支架安装在机器人的机体上,具体地,机器人的机体包括主支架,安装托盘组件时,先将托盘支架固定在机器人的主支架上,然后将托盘本体通过椭圆形孔固定在托盘支架上,最后在托盘本体正面套上托盘垫,即完成机器人上托盘组件的安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本体和托盘支架;
所述托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托盘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以及所述第二侧边均连接有所述托盘支架;
所述托盘本体具有承载面,所述托盘本体上设置有补强凸包,所述补强凸包朝向背离所述承载面一侧凸起;
所述补强凸包包括第一补强部、第二补强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的第三补强部;
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所述第二补强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补强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排列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补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补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补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者,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补强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者,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补强部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六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与所述第一补强部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三补强部与所述第二补强部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第二连接处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处重合,或者,所述第五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处背离所述第六端一侧;
所述第六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处重合,或者,所述第六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处背离所述第五端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二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三端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四端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一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二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弧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段;或者,
所述第三补强部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本体上还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朝向背离所述承载面一侧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托盘支架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为椭圆形孔,且所述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本体边缘形成有朝向所述承载面一侧弯折的环形翻边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翻边结构上形成有环形死边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本体整体呈矩形状,且在四个角部均设置有圆角;
所述环形翻边结构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且所述环形死边结构在圆角处的高度低于其在其它侧边处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还包括托盘垫,所述托盘垫安装于所述托盘本体朝向所述承载面一侧;
所述托盘本体的边缘具有圆角,且所述托盘垫对应所述圆角位置的高度与所述托盘垫对应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平齐。
13.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
所述托盘组件通过托盘支架安装于所述机体上。
CN202321508008.XU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Active CN219926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8008.XU CN21992610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8008.XU CN21992610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6100U true CN219926100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9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8008.XU Active CN21992610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61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26100U (zh)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器人
CN204785070U (zh) 电缆桥架
CN112519708A (zh) 蓄电池托盘及车辆
CN204886044U (zh) 电缆桥架
WO2017051873A1 (ja)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
CN205344783U (zh) 蓄电池托盘
CN210198174U (zh) 一种高强度且能够降低耗材的护板
CN208007104U (zh) 汽车三段式地板横梁总成
JP2014108757A (ja) 車体構造
CN211367717U (zh) 一种复合托盘
CN201031054Y (zh) 一种大型箱体用波纹板
CN216232551U (zh) 车架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1844307U (zh) 一种车身控制器安装支架结构
CN211308234U (zh) 一种水箱支架
CN219215189U (zh) 支撑结构、车箱及车辆
CN201068304Y (zh) 一种大型箱体用波纹板
CN212425148U (zh) 后吊耳
CN219959987U (zh) 一种电缆转弯保护支架及电缆固定组件
CN213889675U (zh) 舱口围板制作辅助装置
CN212530014U (zh) 一种用于豪华游轮薄板分段总组的支撑工装
CN211859772U (zh) 电机端盖及具有其的电机、及洗衣机
CN210590589U (zh) 3d打印工作托盘
CN214103679U (zh) 一种咖啡桌上框
CN220131032U (zh) 输送滑槽
CN210013898U (zh) 板型钣金件及板型钣金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