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23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234U
CN219913234U CN202321661609.4U CN202321661609U CN219913234U CN 219913234 U CN219913234 U CN 219913234U CN 202321661609 U CN202321661609 U CN 202321661609U CN 219913234 U CN219913234 U CN 219913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entrifugal
outlet
flow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16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海涛
张滔
宗攀
毛先友
丁鹏垒
张�杰
王海红
刘乾坤
宋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16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部件和风道组件,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风道组件包括离心风道部件,离心风道部件包括离心蜗壳,离心蜗壳具有离心风道,风道组件具有第一离心出风通道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其中,离心蜗壳的气流进口连通进风口与离心风道,第一气流出口连通离心风道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第一离心出风通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气流出口连通离心风道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第二离心出风通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增大出风量,增大气流的扩散面积,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送风距离较近,从出风口吹入到室内的气流的覆盖区域较小,使得室内温度的调节速度较慢,容易导致室内温度不均匀,室内整体的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离心风道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出风,这样有利于增大出风量,增大气流的扩散面积;而且离心风道内的风压较大,有助于提升送风速度,增大气流的扩散距离,以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这样可以调节室内距离机壳较远的区域的温度,并且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和制热模式时,均可以实现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换热器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离心风道部件,所述离心风道部件包括离心蜗壳以及离心风轮,所述离心蜗壳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离心风道,所述离心风轮设于所述离心风道,所述风道组件还具有第一离心出风通道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其中,所述离心蜗壳具有气流进口、第一气流出口以及第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进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道,所述第一气流出口适于连通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出口适于连通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离心风道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出风,这样有利于增大出风量,增大气流的扩散面积;而且离心风道内的风压较大,有助于提升送风速度,增大气流的扩散距离,以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这样可以调节室内距离机壳较远的区域的温度,并且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和制热模式时,均可以实现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出风件,所述出风件内限定出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所述出风件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连接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相对,所述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进口端形成有密封翻边,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外周沿形成有对接面,所述密封翻边与所述对接面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离心蜗壳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口端设有第一安装孔和定位孔,所述离心蜗壳设有第二安装孔和定位凸柱,第一紧固件适于穿设于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定位凸柱插入所述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口端形成有密封翻边,所述离心蜗壳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面,所述对接面环绕在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外周侧;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定位孔均形成于所述密封翻边,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定位凸柱均设于所述对接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的电机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出风件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流出口朝向前,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壁,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朝向下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轮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离心风道包括风轮腔和离心出风腔,所述气流进口形成于所述风轮腔的后侧壁,所述离心风轮位于所述风轮腔内,所述离心出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的上方,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出风腔的顶壁,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出风腔的前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和/或,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离心风道部件还包括风道切换门,所述风道切换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离心蜗壳,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气流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所述风门电机安装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位于所述离心风道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风门电机具有安装凸耳,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离心蜗壳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离心蜗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一气流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门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打开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一气流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所述风门电机安装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位于所述离心风道外;所述风道切换门包括门体和连接在所述门体相对两端的门轴,所述离心蜗壳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门轴孔,所述门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门轴孔,所述风门电机的电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门轴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蜗壳的上端且朝向上,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蜗壳的前侧壁,所述风道切换门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之间,所述离心蜗壳的内壁设有用于对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另一端限位的限位凸起,在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时,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隔断;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隔断且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贯流风道部件,所述离心风道部件位于所述贯流风道部件的下方,所述贯流风道部件包括贯流蜗壳以及贯流风轮,所述贯流蜗壳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贯流风道,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贯流风道,所述贯流出风通道适于连通所述贯流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离心蜗壳上形成过线孔,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轮转动的电机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线适于经所述过线孔走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机壳内部的结构;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M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的风道组件与换热器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风道组件与换热器部件的爆炸图;
图8是图6中风道组件与换热器部件的剖面图,其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二位置;
图9是沿图8中B-B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6中风道组件与换热器部件的剖面图,其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一位置;
图11是沿图10中C-C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图7中离心风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离心风道部件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3中离心蜗壳的爆炸图;
图15是图13中出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出风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7是沿图16中D-D线的剖面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风件的进口端与离心蜗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3中风门电机与离心蜗壳以及风道切换门之间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内机;
10、机壳;11、后背板;110、进风口;111、进风格栅;12、前面板;120、隔挡条;121、第一出风口;122、第一子出风口;123、第二子出风口;124、第二出风口;13、进风腔;14、顶盖;15、底座;
20、换热器部件;21、换热器;22、换热器支架;23、第一支架部;231、第一支架壁面;232、第一连接部;24、第二支架部;241、第二支架壁面;242、第三连接部;25、电辅热;
30、风道组件;
4、离心风道部件;41、离心风道;411、风轮腔;412、离心出风腔;42、离心蜗壳;421、过线孔;422、限位凸起;43、离心风轮;44、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1、第一出风通道;442、第二出风通道;45、气流进口;46、第一气流出口;47、第二气流出口;4a、第一电机;48、离心前蜗壳;480、对接面;481、第二安装孔;482、定位凸柱;483、第二固定孔;484、门轴孔;49、离心后蜗壳;
5、贯流风道部件;50、贯流风道;51、贯流出风通道;52、贯流蜗壳;520、出风端;53、贯流蜗壳本体;54、第一挡板;541、第二连接部;55、第二挡板;551、第四连接部;552、连接壁面;57、蜗壳底板;59、贯流风轮;5a、第二电机;
6、出风框部件;60、框体;61、第一翻边部;62、第二翻边部;63、第一通道;64、第二通道;65、第三通道;66、风道隔板;67、连通口;
7、出风件;70、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1、进口端;711、密封翻边;712、第一安装孔;713、定位孔;714、第一紧固件;72、出口端;73、风道切换门;731、门体;732、门轴;74、风门电机;740、安装凸耳;741、第一固定孔;742、电机轴;75、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参照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换热器部件20和风道组件30,机壳10具有进风口110、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4,第二出风口124位于第一出风口121的下方。进风口110可以与室内连通,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也可以与室内连通,方便空气流通。换热器部件20设于机壳10内,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10进入机壳10内,并与机壳10内的换热器部件20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吹入室内,以实现调节室内的温度。
参照图2-图5和图8-图11,风道组件30设于机壳10内,且风道组件30包括离心风道部件4,离心风道部件4包括离心蜗壳42以及离心风轮43,离心蜗壳42具有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与进风口110连通,离心风轮43设于离心风道41;风道组件30还具有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
其中,离心蜗壳42具有气流进口45、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气流进口45连通进风口110与离心风道41,第一气流出口46适于连通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与第一出风口121连通,第二气流出口47适于连通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与第二出风口124连通,方便气流流通。从进风口110进入机壳1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气流进口45进入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并吹出机壳10外;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也可以经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吹出机壳10外。
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出风,这样有利于增大出风量,增大气流的扩散面积;并且,离心风道41内的风压较大,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出风,气流扩散的距离较远,可以增大送风距离,以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容易理解的是,冷风容易下沉,而第一出风口121的位置较高,当空调器制冷时,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的冷气可以向下方和远处扩散,可以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增大气流的覆盖面积,使得冷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降温,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并且可以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热风容易上浮,而第二出风口124的位置较低,当空调器制热时,从第二出风口124吹出的热风可以向上方和远处扩散,可以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增大气流的覆盖面积,使得热风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升温,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并且可以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
由此,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在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均可以实现增大送风距离,增大气流的覆盖面积,并且利用冷风下沉和热风上浮的原理,可以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上述的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参照图1-图3,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机壳10、换热器部件20、离心风道部件4以及贯流风道部件5,离心风道部件4以及贯流风道部件5均位于换热器部件20的前侧,贯流风道部件5具有贯流风道50,风道组件30还具有与贯流风道50连通的贯流出风通道51。机壳10可以包括后背板11、前面板12、顶盖14和底座15,顶盖14位于后背板11和前面板12的上侧,底座15位于后背板11和前面板12的下侧;后背板11上形成有进风口110,进风口110处设有进风格栅111,前面板12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
例如,参照图1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出风口121内设有两个隔挡条120,两个隔挡条12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以将第一出风口121分隔为第一子出风口122以及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且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分别位于第一子出风口122的左右两侧。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为两个,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分别为第一出风通道441和第二出风通道442,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分别位于贯流出风通道51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分别与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第二出风口124位于第一出风口121的下方,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出风,这样有利于增大出风量,增大气流的扩散面积;而且离心风道41内的风压较大,有助于提升送风速度,增大气流的扩散距离,以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这样可以调节室内距离机壳10较远的区域的温度,并且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和制热模式时,均可以实现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提升室内不同区域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室内空间整体的舒适性。
参照图8-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道组件30包括出风件7,出风件7内限定出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出风件7具有进口端71和出口端72,进口端71连接于离心蜗壳42且与第二气流出口47相对,出口端72与第二出风口124相对,方便气流流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吹出机壳10外。
参照图13和图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进口端71形成有密封翻边711,第二气流出口47的外周沿形成有对接面480,密封翻边711与对接面480连接,可以将出风件7与离心蜗壳42连接,并且方便安装出风件7,而且这样有利于增强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与离心风道41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出风件7与离心蜗壳42的连接处漏风,从而保证第二出风口124处的出风量。
参照图13和图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进口端71与离心蜗壳42可拆卸连接,这样方便出风件7的拆装,并且方便对出风件7进行维护或更换,也方便对离心蜗壳42内的部件进行维护。
参照图13和图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进口端71设有第一安装孔712和定位孔713,离心蜗壳42设有第二安装孔481和定位凸柱482,第一紧固件714适于穿设于第一安装孔712与第二安装孔481,定位凸柱482插入定位孔713,可以将出风件7与离心蜗壳42固定连接,并且连接的稳定性较强。
参照图13-图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进口端71形成有密封翻边711,离心蜗壳42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面480,对接面480环绕在第二气流出口47的外周侧;其中,第一安装孔712和定位孔713均形成于密封翻边711,第二安装孔481和定位凸柱482均设于对接面480。通过密封翻边711与对接面480固定连接,可以增强出风件7与离心蜗壳4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对接面480环绕在第二气流出口47的外周侧,可以增强第二气流出口47处的气密性,以进一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与离心风道41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出风件7与离心蜗壳42的连接处漏风,从而保证第二出风口124处的出风量。
参照图8和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离心风轮43转动的电机为第一电机4a,第一电机4a位于出风件7的下方,可以避免第一电机4a与出风件7的位置发生干涉,方便安装出风件7和第一电机4a,并且使得空调器内部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使整体结构更紧凑。
参照图10、图13和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气流出口47朝向前,第二出风口124形成于机壳10的前侧壁,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朝向下倾斜延伸,可以实现将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内的气流向下导风,从而实现空调器向下出风,可以调整室内空间下部区域的温度,有助于提升室内空间整体温度的均匀性。例如,在空调器制热的情况下,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将气流向下导风;热风容易上浮,这样可以增大气流的覆盖面积,使得热风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升温,提升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并且可以调节不同高度区域的温度。
参照图8、图10和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离心风轮43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离心风道41包括风轮腔411和离心出风腔412,气流进口45形成于风轮腔411的后侧壁,离心风轮43位于风轮腔411内,离心出风腔412位于风轮腔411的上方,第一气流出口46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顶壁,第二气流出口47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前侧壁。
在离心风轮43工作时,风轮腔411内形成负压,离心风道41外的气流可以从气流进口45被吸入风轮腔411,并且在离心风轮43的作用下,风轮腔411内的气流可以进入离心出风腔412,离心出风腔412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离心出风腔412内的气流也可以经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
通过离心出风腔412位于风轮腔411的上方,离心风轮43位于风轮腔411内,使得离心风道部件4整体的结构紧凑;通过气流进口45形成于风轮腔411的后侧壁,第一气流出口46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顶壁,第二气流出口47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前侧壁,方便气流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这样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选择地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或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由此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选择地通过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4出风;或者,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出风。
当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隔断时,空气可以在离心风轮43的驱动下,从机壳10的进风口110进入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流进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1出风,吹进室内。
当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隔断,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时,空气可以在离心风轮43的驱动下,从机壳10的进风口110进入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流进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吹进室内。
当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均连通时,空气可以在离心风轮43的驱动下,从机壳10的进风口110进入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内的一部分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流进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1出风,吹进室内;离心风道41内的另一部分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流进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吹进室内。
参照图8-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离心风道部件4还包括风道切换门73,例如风道切换门73可以为平板状。风道切换门73可运动地设于离心蜗壳42,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当风道切换门73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时,离心风道41和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当风道切换门73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时,离心风道41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
由此,通过风道切换门73打开或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可以实现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并且可以实现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从而使得离心风道41的出风位置可选,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风道切换门73这一个部件,可以实现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的打开和关闭,这样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参照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于驱动风道切换门73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74,风门电机74安装于离心蜗壳42且位于离心风道41外,例如,风门电机74可以安装于离心蜗壳42的左侧或者右侧。通过风门电机74安装于离心蜗壳42,可以使风门电机74与风道切换门73之间的距离较短,便于风门电机74与风道切换门73之间控制连接;风门电机74位于离心风道41外,可以避免风门电机74对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干扰,保证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流通顺畅;另外,在空调器制冷时,也可以避免风门电机74上产生冷凝水。
参照图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门电机74具有安装凸耳740,安装凸耳740与离心蜗壳42通过第二紧固件75连接,可以将风门电机74与离心蜗壳42固定连接,以实现风门电机74安装的稳定性。
可选地,风门电机74具有两个安装凸耳740,每个安装凸耳740上各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孔741,离心蜗壳42的上端形成有两个第二固定孔483,第二紧固件75适于穿设于第一固定孔741和第二固定孔483,以将风门电机74与离心蜗壳42固定连接。
参照图8-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切换门73可转动地连接于离心蜗壳42,方便打开或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实现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之间连通或隔断,并且实现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之间连通或隔断。
参照图8-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切换门73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例如风门电机74可以驱动风道切换门73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
在第一位置,风道切换门73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且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隔断,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
在第二位置,风道切换门73关闭第二气流出口47且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隔断,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同时,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切换门73具有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在第三位置,风道切换门73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且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同时,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
参照图13和图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风道切换门73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74,风门电机74安装于离心蜗壳42且位于离心风道41外;风道切换门73包括门体731和连接在门体731相对两端的门轴732,离心蜗壳42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门轴孔484,门轴732可转动地配合于门轴孔484,通过门轴孔484与门轴732的配合,实现离心蜗壳42对风道切换门73的支撑作用,从而保证风道切换门73运行的稳定性。
风门电机74的电机轴742与其中一个门轴732连接,便于风门电机74驱动风道切换门73转动,从而实现风道切换门73位置的切换。风门电机74工作时,电机轴742带动门轴732转动,随后门轴732带动门体731转动,从而实现风道切换门73整体的运动,进而实现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的打开或关闭。
参照图8-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气流出口46形成于离心蜗壳42的上端且朝向上,第二气流出口47形成于离心蜗壳42的前侧壁,风道切换门7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气流出口46与第二气流出口47之间,由此,当风道切换门73的另一端运动到第一气流出口46处时,可以实现对第一气流出口46的关闭,同时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当风道切换门73的另一端运动到第二气流出口47处时,可以实现对第二气流出口47的关闭,同时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从而通过风道切换门73的转动实现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的打开或关闭。
参照图12和图14,离心蜗壳42的内壁设有用于对风道切换门73的另一端限位的限位凸起422,在风道切换门73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时,风道切换门73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凸起422的下侧,限位凸起422对风道切换门73的另一端在朝向上的方向上限位。由此,通过限位凸起422对风道切换门73的位置进行限定,可以避免风道切换门73在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时发生位置的改变,从而保证风道切换门73对第一气流出口46的关闭,有利于提高风道切换门73运动的可靠性。
参照图8-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且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隔断,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冷风容易下沉,而第一出风口121的位置较高,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的冷气可以向下方和远处扩散,可以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使得冷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降温。可选地,贯流风道50内的贯流风轮59可以是工作的,在贯流风轮59的驱动下,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进入贯流出风通道51,并且贯流出风通道51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这样可以保证出风量。
图8中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流在贯流风道50和贯流出风通道51内流动方向,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流在离心风道41和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内的流动方向。
参照图10,在制热模式下,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隔断且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内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热风容易上浮,而第二出风口124的位置较低,从第二出风口124吹出的热风可以向上方和远处扩散,可以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使得热风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升温。可选地,贯流风道50内的贯流风轮59可以是工作的,在贯流风轮59的驱动下,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进入贯流出风通道51,并且贯流出风通道51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这样可以保证出风量。
图10中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流在贯流风道50和贯流出风通道51内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流在离心风道41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内的流动方向。
参照图2-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道组件30还包括贯流风道部件5,离心风道部件4位于贯流风道部件5的下方,贯流风道部件5包括贯流蜗壳52以及贯流风轮59,贯流蜗壳52具有与进风口110连通的贯流风道50,贯流风轮59设于贯流风道50,贯流出风通道51适于连通贯流风道50与第一出风口121。贯流风轮59可以驱动从进风口110进入机壳10的气流进入贯流风道50,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贯流出风通道51吹向第一出风口121并吹出机壳10外,使得气流流通顺畅。
参照图6和图12-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离心蜗壳42上形成过线孔421,用于驱动贯流风轮59转动的电机为第二电机5a,例如,贯流风轮59的转动轴线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电机5a可以位于贯流风轮59的下侧。第二电机5a的电机线适于经过线孔421走线,使得走线规范,方便理线。
参照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进风口110形成于机壳10的后部,且进风口110沿上下方向延伸,有利于增大进风量。机壳10与风道组件30之间限定出与进风口110连通的进风腔13,换热器部件20位于进风腔13内,气流进口45以及贯流风道50均与进风腔13连通,离心风轮43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参照图1-图4,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4均形成于机壳10的前侧壁,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4形成于机壳10的不同位置,可以防止进风口110、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4处的气流相互干扰。
气流可以是从机壳10的后部流向机壳10的前侧,气流流动过程如下:机壳10外的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10进入进风腔13内,进入进风腔13内的气流可以与换热器部件20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以进入贯流风道50内,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贯流出风通道51吹向第一子出风口122并吹出机壳10外;与换热器部件20换热后的气流还可以通过气流进口45进入离心风道41,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二子出风口123并吹出机壳10外;进入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也可以经过第二气流出口47和第二出风口124吹出机壳10外。
参照图4-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组件30包括出风框部件6,出风框部件6位于离心风道部件4的上方且位于贯流风道部件5的前侧,第一气流出口46朝向上,出风框部件6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封盖第一气流出口46,出风框部件6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限定出连通口67,连通口67用于连通第一气流出口46和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气流出风口和连通口67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方便气流流通。
其中,出风框部件6与贯流风道部件5共同限定出贯流出风通道51以及离心出风通道,或者出风框部件6、贯流风道部件5以及换热器部件20共同限定出贯流出风通道51以及离心出风通道。这样贯流出风通道51以及离心出风通道的组成结构较简单,不需要增设额外的部件组成流出风通道以及离心出风通道,有利于节省成本。例如,第一出风通道441由出风框部件6、贯流风道部件5以及换热器部件20共同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442由出风框部件6和贯流风道部件5共同限定出。
参照图8-图11,出风框部件6包括框体60以及两个风道隔板66,框体60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封盖第一气流出口46,框体60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限定出两个连通口67,两个连通口67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继续参照图8-图11,两个风道隔板66设于框体60内,且两个风道隔板6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风道隔板66将框体60内的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以及第三通道65,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以及第三通道65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和第三通道65,其中,贯流出风通道51包括第二通道64,两个风道隔板66与贯流蜗壳52的出风端520连接,第一出风通道441包括第一通道63,第二出风通道442包括第三通道65。例如,风道隔板66与贯流蜗壳52的出风端520可以是卡接连接。
通过两个风道隔板66将框体60内的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以及第三通道65,这样可以防止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和第三通道65内的气流相互干扰,有利于提升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和第三通道65内气流的均匀性。
下面参照图1-图1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
参照图1-图19,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换热器部件20和风道部件,机壳10与风道组件30之间限定出与进风口110连通的进风腔13,换热器部件20位于进风腔13内。风道组件30包括离心风道部件4、贯流风道部件5以及出风框部件6,离心风道部件4以及贯流风道部件5均位于换热器部件20的前侧,贯流风道部件5位于离心风道部件4的上侧,出风框部件6位于离心风道部件4的上方且位于贯流风道部件5的前侧。
机壳10可以包括后背板11、前面板12、顶盖14和底座15,顶盖14位于后背板11和前面板12的上侧,底座15位于后背板11和前面板12的下侧;后背板11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进风口110,进风口110处设有进风格栅111,前面板12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4,第二出风口124位于第一出风口121的下方,第一出风口121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22和第二子出风口123。第一出风口121内设有两个隔挡条120,两个隔挡条12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以将第一出风口121分隔为第一子出风口122以及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分别位于第一子出风口122的左右两侧。
风道组件30具有贯流出风通道51以及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贯流出风通道51和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相互隔断且沿左右方向排布,贯流出风通道51连通贯流风道50与第一子出风口122,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分别与两个第二子出风口123对应。两个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分别为第一出风通道441和第二出风通道442,第一出风通道441位于贯流出风通道51的左侧,第二出风通道442位于贯流出风通道51的右侧。第一出风通道441由出风框部件6、贯流风道部件5以及换热器部件20共同限定出,第二出风通道442由出风框部件6和贯流风道部件5共同限定出。
贯流风道部件5包括贯流蜗壳52以及贯流风轮59,贯流蜗壳52具有与进风口110连通的贯流风道50,贯流风轮59设于贯流风道50,用于驱动贯流风轮59转动的电机为第二电机5a,贯流风轮59的转动轴线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贯流蜗壳52包括位于贯流蜗壳52的底部的蜗壳底板57,蜗壳底板57的邻近换热器部件20的一侧形成有避让缺口,避让缺口用于避让电辅热25。
贯流蜗壳52还包括贯流蜗壳52本体、第一挡板54以及第二挡板55,贯流风道50形成于贯流蜗壳52本体,第一挡板54连接在贯流蜗壳52本体的左侧,第二挡板55连接在贯流蜗壳52本体的右侧。其中,第一挡板54位于第一出风通道441与进风腔13之间,以隔断第一出风通道441与进风腔13;第二挡板55位于第二出风通道442的后端,以封挡第二出风通道442的后端。
出风框部件6包括框体60和两个风道隔板66,框体60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封盖第一气流出口46,框体60的底部与贯流蜗壳52的底部共同限定出两个连通口67,两个连通口67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口67用于连通第一气流出口46和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
两个风道隔板66设于框体60内,且两个风道隔板6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风道隔板66将框体60内的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以及第三通道65,第一通道63、第二通道64以及第三通道65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其中,贯流出风通道51包括第二通道64,两个风道隔板66与贯流蜗壳52的出风端520连接,第一出风通道441包括第一通道63,第二出风通道442包括第三通道65。
框体60的后端形成有第二翻边部62,并且第二翻边部62位于框体60的右端,第二挡板55具有第四连接部551,第四连接部551与第二翻边部6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且连接;第二翻边部62位于第四连接部551的前侧,第四连接部551的表面构成第二出风通道442的内壁面的部分为连接壁面552,框体60的邻近第二翻边部62的朝向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的表面与连接壁面552齐平设置。
换热器部件20包括换热器21、电辅热25和换热器支架22,换热器支架22与后背板11固定连接。换热器支架22包括第一支架部23和第二支架部24,第一支架部23与第二支架部24之间呈夹角设置,并且第一支架部23与第二支架部24限定出第一出风通道441的一部分。
第一支架部23包括第一连接部232,第一挡板54包括第二连接部541,第二连接部541与第一连接部23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且连接;第二连接部541位于第一连接部232的前侧,第一支架部23的表面构成第一出风通道441的内壁面的部分为第一支架壁面231,第二连接部541的朝向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的表面与第一支架壁面231齐平设置。
第二支架部24具有第三连接部242,框体60的后端形成有第一翻边部61,并且第一翻边部61位于框体60的左端,第一翻边部61与第三连接部242在前后方向相对且连接;第一翻边部61位于第三连接部242的前侧,第二支架部24的表面构成第一出风通道441的内壁面的部分为第二支架壁面241,框体60的邻近第一翻边部61的朝向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的表面与第二支架壁面241齐平设置。第一支架部23与第一挡板54连接,第二支架部24与框体60连接。
离心风道部件4包括离心蜗壳42以及离心风轮43,离心蜗壳42上形成有过线孔421,第二电机5a的电机线适于经过线孔421走线。离心蜗壳42具有与进风口110连通的离心风道41,离心风轮43设于离心风道41,用于驱动离心风轮43转动的电机为第一电机4a,离心风轮43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离心蜗壳42具有气流进口45、第一气流出口46以及第二气流出口47,气流进口45连通离心风道41与进风口110,第一气流出口46朝向上,第一气流出口46适于连通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与第二子出风口123连通;第二气流出口47朝向前侧,第二气流出口47适于与第二出风口124连通。离心蜗壳42包括离心前蜗壳48和离心后蜗壳49,离心前蜗壳48和离心后蜗壳49可拆卸连接。离心风道41包括风轮腔411和离心出风腔412,气流进口45形成于风轮腔411的后侧壁,离心风轮43位于风轮腔411内,离心出风腔412位于风轮腔411的上方,第一气流出口46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顶壁,第二气流出口47形成于离心出风腔412的前侧壁。
出风件7内限定出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朝向下倾斜延伸,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适于连通第二气流出口47与第二出风口124。出风件7具有进口端71和出口端72,进口端71连接于离心前蜗壳48且与第二气流出口47相对,出口端72与第二出风口124相对。出风件7的进口端71形成有密封翻边711,第二气流出口47的外周沿形成有对接面480,对接面480位于离心前蜗壳48且环绕在第二气流出口47的外周侧,密封翻边711与对接面480连接。
进口端71设有第一安装孔712和定位孔713,离心蜗壳42设有第二安装孔481和定位凸柱482,第一紧固件714适于穿设于第一安装孔712与第二安装孔481,定位凸柱482插入定位孔713。
离心风道部件4还包括风道切换门73,风道切换门73可转动地连接于离心蜗壳42,电机驱动风道切换门73转动。用于驱动风道切换门73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74,风门电机74安装于离心蜗壳42且位于离心风道41外。风道切换门73包括门体731和门轴732,门轴732连接在门体731的相对两端,离心蜗壳42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门轴孔484,门轴732可转动地配合于门轴孔484,风门电机74的电机轴742与其中一个门轴732连接。风门电机74具有两个安装凸耳740,每个安装凸耳740上各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孔741,离心蜗壳42的上端形成有两个第二固定孔483,第二紧固件75适于穿设于第一固定孔741和第二固定孔483,以将风门电机74与离心蜗壳42固定连接。
风道切换门73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其中,风道切换门73在第一位置时,风道切换门73关闭第一气流出口46且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离心蜗壳42的第一气流出口46处设有多个限位凸起422,风道切换门73在第一位置时,限位凸起422抵接于挡风道切换门73的上表面。
风道切换门73在第二位置时,风道切换门73关闭第二气流出口47且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
风道切换门73在第三位置时,风道切换门73打开第二气流出口47且打开第一气流出口46,离心风道41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出风;同时,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1出风。
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风道切换门73位于第二位置,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连通且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隔断。
气流的流动过程如下:离心风轮43转动,室内的空气可以经过进风口110进入进风腔13内,进入进风腔13内的气流可以与换热器部件20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以经过气流进口45进入离心风道41内,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气流出口46进入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并经过第二子出风口123吹出机壳10外;同时,贯流风轮59转动,进风腔13内换热后的气流也可以进入贯流风道50内,并且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贯流出风通道51和第一子出风口122吹出机壳10外。冷风容易下沉,而第一子出风口122和第二子出风口123的位置较高,吹出的冷气可以向下方和远处扩散,以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使得冷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降温。
在制热模式下,风道切换门73位于第一位置,离心风道41与第一离心出风通道44隔断且与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连通。
气流的流动过程如下:离心风轮43转动,室内的空气可以经过进风口110进入进风腔13内,进入进风腔13内的气流可以与换热器部件20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以经过气流进口45进入离心风道41内,离心风道41内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二气流出口47进入第二离心出风通道70,并经过第二出风口124吹出机壳10外;热风容易上浮,而第二出风口124的位置较低,吹出的热气可以向上方和远处扩散,以增大气流的覆盖区域。同时,贯流风轮59转动,进风腔13内换热后的气流也可以进入贯流风道50内,并且贯流风道5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贯流出风通道51和第一子出风口122吹出机壳10外,以增大出风量,使得热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快速混合,实现快速升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照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
换热器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
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离心风道部件,所述离心风道部件包括离心蜗壳以及离心风轮,所述离心蜗壳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离心风道,所述离心风轮设于所述离心风道,所述风道组件还具有第一离心出风通道和第二离心出风通道;
其中,所述离心蜗壳具有气流进口、第一气流出口以及第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进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道,所述第一气流出口适于连通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出口适于连通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出风件,所述出风件内限定出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所述出风件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连接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相对,所述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端形成有密封翻边,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外周沿形成有对接面,所述密封翻边与所述对接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离心蜗壳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端设有第一安装孔和定位孔,所述离心蜗壳设有第二安装孔和定位凸柱,第一紧固件适于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定位凸柱插入所述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端形成有密封翻边,所述离心蜗壳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面,所述对接面环绕在所述第二气流出口的外周侧;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定位孔均形成于所述密封翻边,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定位凸柱均设于所述对接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的电机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出风件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朝向前,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前侧壁,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朝向下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离心风道包括风轮腔和离心出风腔,所述气流进口形成于所述风轮腔的后侧壁,所述离心风轮位于所述风轮腔内,所述离心出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的上方,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出风腔的顶壁,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出风腔的前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和/或,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可选择地连通或隔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道部件还包括风道切换门,所述风道切换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离心蜗壳,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气流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所述风门电机安装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位于所述离心风道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电机具有安装凸耳,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离心蜗壳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离心蜗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一气流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门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打开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且打开所述第一气流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运动的电机为风门电机,所述风门电机安装于所述离心蜗壳且位于所述离心风道外;
所述风道切换门包括门体和连接在所述门体相对两端的门轴,所述离心蜗壳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门轴孔,所述门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门轴孔,所述风门电机的电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门轴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蜗壳的上端且朝向上,所述第二气流出口形成于所述离心蜗壳的前侧壁,所述风道切换门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之间,所述离心蜗壳的内壁设有用于对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另一端限位的限位凸起,在所述风道切换门关闭所述第一气流出口时,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隔断;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离心风道与所述第一离心出风通道隔断且与所述第二离心出风通道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贯流风道部件和贯流出风通道,所述离心风道部件位于所述贯流风道部件的下方,所述贯流风道部件包括贯流蜗壳以及贯流风轮,所述贯流蜗壳具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贯流风道,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贯流风道,所述贯流出风通道适于连通所述贯流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蜗壳上形成过线孔,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轮转动的电机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线适于经所述过线孔走线。
CN202321661609.4U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Active CN219913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1609.4U CN219913234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1609.4U CN219913234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234U true CN219913234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1609.4U Active CN219913234U (zh) 2023-06-27 2023-06-27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92183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6016455B (zh) 空调器
CN109974084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16180254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48A1 (zh) 空调器
CN106091107B (zh) 左右双风道空调器
WO2016180283A1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挡板的控制方法
WO2016180256A1 (zh) 空调器
CN104913382A (zh) 空调器
CN219913234U (zh) 空调器
CN2168143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913235U (zh) 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68143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9735459U (zh) 空调器
CN220061912U (zh) 空调器
CN112555990A (zh) 风机结构和空调器
CN219063594U (zh) 空调器
CN219572081U (zh) 空调器
CN216844909U (zh) 风管机
CN215909223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227361U (zh) 空调器
CN219160468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