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359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63594U CN219063594U CN202320176552.2U CN202320176552U CN219063594U CN 219063594 U CN219063594 U CN 219063594U CN 202320176552 U CN202320176552 U CN 202320176552U CN 219063594 U CN219063594 U CN 2190635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outlet
- air duct
- air conditioner
-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第一风道设于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第一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一驱动件,第一风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风道内且第一风轮的转动轴线沿竖向延伸,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风轮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转动;其中,第一风道的进口与第二风道的出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量、对指定区域快速、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指定区域处温差较大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从前侧的出风口处出风,虽然前侧的出风口处设有大导风板,大导风板能够对前侧出风口处空气的流向进行引导,但空调器向室内吹风,直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区域是有限的,容易造成房间内远离空调的区域与靠近空调的区域温差较大,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量、对指定区域快速、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指定区域处温差较大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所述第一风轮的转动轴线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风轮转动;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量、对指定区域快速、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指定区域处温差较大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轮为贯流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横向延伸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蜗壳,所述蜗壳设于所述壳本体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且沿所述竖向延伸,所述蜗壳与所述壳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蜗壳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蜗壳分体成型且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蜗壳连接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件,所述出风件可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出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在一圆周的周向上排布且相连;其中,所述出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摆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处以进行导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挡风板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位于所述蜗壳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且与所述出风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出风件摆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蜗壳与所述出风件分体成型且所述蜗壳固定于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蜗壳与所述出风件连接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包括:面框,所述面框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面框的外侧且与所述面框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横向延伸的通风腔,所述通风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竖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在所述横向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通风腔在所述横向上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设于壳体组件的前侧壁和左侧壁/右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覆盖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周沿适于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所在的平面之间限定出环形出风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所在的平面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散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沿所述竖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横向与所述竖向呈角度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导风件,多个所述导风件沿所述横向排布;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多个所述导风件在所述横向上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出风件关闭第一风道的出口。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出风件打开第一风道的出口。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风机组件、蜗壳、第一安装座等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壳体组件10,第一风道101,第一进口101a,第二进口101b,第二风道102,壳本体11,面框111,面板112,通风腔113,蜗壳12,
第一风机组件20,第一风轮21,第一驱动件22,
第二风轮31,
第一安装座41,第二安装座42,第二驱动件43,
出风件50,第一导风板51,第一出风孔511,挡风板52,风门板53,
第二导风板61,散风孔611,环形出风间隙612,第三驱动件62,
导风件71,连杆72,
进风格栅80,进风口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组件10和第一风机组件20。
壳体组件10限定出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第二风道102的长度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第一风道101设于第二风道102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空调器1可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从不同方向流向指定区域,以使空调器1能够从多个方向出风,进而便于增大空调器1的出风区域,实现空调器1对指定区域的快速制冷或制热。
同时,使空调器1内的风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流至指定区域,以将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均匀地吹至室内,避免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会被集中吹至某一区域处,避免出现指定区域温差较大的情况,以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风机组件20包括第一风轮21和第一驱动件22,第一风轮2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风道101内,第一风轮21的转动轴线沿竖向延伸,第一驱动件22与第一风轮21连接以驱动第一风轮21转动,当第一风轮21转动时,第一风轮21能够驱动空调器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向第一风道101流动,以使空调器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能够沿第一风道101流向指定区域,进行实现对指定区域的制冷或制热。
其中,第一风道101的进口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连通,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一风道101的进口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以能够调节空调器1的出风量和出风方向,进而便于空调器1将冷空气或热空气均匀地吹至指定区域。
具体而言,空调器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流向指定区域,当第二风道102内的进风量较大,但第二风道102的出风量较小时,在第一风轮21的驱动下,第二风道102处的空气可进入第一风道101内,沿第一风道101流向指定区域,以避免空气在第二风道102内聚集,避免影响空调器1的出风量,这样便于实现空调器1的均匀出风,便于增大空调器1的出风量,还调节了空调器1的出风方向。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增大空调器1的出风量、对指定区域快速、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指定区域处温差较大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组件10和第一风机组件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轮21为贯流风轮,以驱动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朝第一风道101流动,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能够从第一风道101的进口进入第一风道101内,沿第一风道101流向指定区域。
具体而言,当空调器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流至第二风道102,但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流至指定区域处的风量较小时,会影响空调器1整体的出风量,因此利用贯流风机驱动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风道101的进口流至第一风道101内,沿第一风道101流向指定区域,以能够避免空调器1内的空气会聚集在第二风道102处,便于提高空调器1的出风量,使空调器1能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8、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轮21的轴向沿第一风道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当第一风轮21转动时,第一风轮21能够驱动其附近的空气向第一风道101流动,同时第一风轮21能够驱动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向指定区域流动。
其中,第一风轮21轴向上的长度可根据第一风道101的长度进行选择,以利用第一风轮21充分驱动其附近的空气流向第一风道101,使第一风轮21能够充分驱动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以能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同时便于提高空调器1的出风量。
由此,通过将第一风轮21设置为贯流风轮,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选择第一风轮21的长度,并且气流可以贯穿第一风轮21流动,从而到达很远的距离,无紊流现象且出风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壳体组件10包括壳本体11和蜗壳12,壳本体11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壳本体11限定出第二风道102,蜗壳12设于壳本体11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并且蜗壳12沿竖向延伸,蜗壳12与壳本体11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101,空调器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能够流向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从不同方向流至指定区域,这样便于增加空调器1的出风范围,使空调器1能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大范围的制冷或制热。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11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风道102沿左右方向延伸,壳体组件10包括两个蜗壳12,这两个蜗壳12设置在壳本体11的左右两侧,以在壳本体11的左右两侧分别限定出第一风道101,第一风道10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风道101位于第二风道102的上方。
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沿第二风道102从空调器1的前侧出风,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进入第一风道101内,沿第一风道101从空调器1的左右两侧出风。
也就是说,在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时,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沿第二风道102从空调器1的前侧出风,第二风道102沿壳本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便于增大空调器1前侧出风的出风量,以能够对空调器1前侧的区域进行充分制冷或制热。
当冷空气或热空气聚集在第二风道102内时,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进入第一风道101内,此时冷空气或热空气可从空调器1的左右两侧出风,以能够对空调器1的左右两侧进行制冷或制热,以实现对指定区域进行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空调器1前侧区域与两侧区域温差过大,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第一安装座41,第一安装座41位于蜗壳12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第一驱动件22设于第一安装座41,第一安装座41可以能够对第一驱动件22的位置进行固定,使第一驱动件22能够顺利驱动第一风道101内的第一风轮21转动。
同时,第一安装座41还能够为第一驱动件22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避免其它零部件会对第一驱动件22造成剐蹭,以保证第一驱动件22和第一风轮21的顺利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出风件50,出风件50可摆动地设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以对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进行引导,使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能够顺利地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流向指定区域,同时出风件50能够对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空气的流向进行引导,以能够调节第一风道101出口处出风的角度,以使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能够顺利地流至指定区域。
具体而言,通过调节出风件50摆动的幅度和出风件50的位置,能够对第一风道101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调节,进而使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能够顺利地流向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同时,将出风件50可摆动地设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还能够利用出风件50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101,一方面便于根据需求对空调器1的出风量进行调节,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等污染物会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进入第一风道101内,避免会对第一风道101造成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出风件50包括第一导风板51,第一导风板51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511。其中,第一导风板51可以形成格栅结构,第一导风板51上的每个第一出风孔511沿竖向延伸。
空调器1工作时,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可通过多个第一出风孔511流至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同时,第一导风板51摆动时,第一导风板51能够调整第一出风孔511的朝向,以对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整,进而根据需求使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一些示例中,出风件50还包括挡风板52,挡风板52和第一导风板51在一圆周的周向上排布,挡风板52和第一导风板51相连,出风件5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摆动。
如图2所示,当出风件50摆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1位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以进行导风,此时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可从第一导风板51上的第一出风孔511流向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1所示,当出风件50摆动至第二位置时,挡风板52关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以能够对第一风道101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等污染物会进入第一风道101内,避免会对第一风道101内的环境造成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位于空调器1的左侧和/或右侧,第二风道102的出口位于空调器1的前侧下部。
当空调器1停止工作或者无需空调器1朝向左侧和/或右侧出风时,可使出风件50摆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挡风板52关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进而能够对第一风道101内的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的灰尘或其他污染物会进入第一风道101内,避免会对第一风道101造成污染。
当需要空调器1需要朝向左侧和/或右侧出风时,可使出风件50摆动至第一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51位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可从第一导风板51上的第一出风孔511流至指定区域,以实现空调器1的侧部出风,进而便于增大空调器1的出风面积,提高空调器1的出风量,以能够快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第二安装座42和第二驱动件43,第二安装座42位于蜗壳12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第二驱动件43设于第二安装座42,第二驱动件43与出风件50连接,用于驱动出风件50摆动,以利用出风件50调整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以及利用出风件50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蜗壳12与出风件50分体成型,蜗壳12固定于壳本体11,也就是说,蜗壳12是固定不动的,出风件50可摆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这样便于减轻出风件50整体的质量,以使第二驱动件43能够顺利地驱动出风件50摆动。
具体地,出风件50具有转动部,壳本体11上设有转动配合部,转动配合部与转动部相配合,以将出风件5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一方面能够利用出风件50对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的空气进行导向,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出风件50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蜗壳12与出风件50连接一体,这里所说的连接一体可以是蜗壳12与出风件50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蜗壳12与出风件50分体成型,蜗壳12与出风件50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装配在一起。
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蜗壳12与出风件50同步摆动,而且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便于后续对蜗壳12和出风件50进行整体的拆卸和安装。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2上设有配合孔,第二驱动件43的驱动轴与蜗壳12上的配合孔相配合,第二驱动件43可驱动蜗壳12转动,进而通过蜗壳12带动出风件50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安装座41与蜗壳12分体成型,第一安装座41固定于壳本体11,以将第一安装座41设置在壳本体11上,进而便于后续将第一驱动件22设置在第一安装座41内,利用第一驱动件22驱动第一风轮21转动。
具体而言,将第一安装座41与蜗壳12分开设置,将第一安装座41固定在壳本体11上,此时当第二驱动件43带动蜗壳12转动时,蜗壳12不会带动第一安装座41转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41与蜗壳12连接一体,这里所说的连接一体可以是蜗壳12与第一安装座41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蜗壳12与第一安装座41为分体成型,蜗壳12与第一安装座41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装配在一起,当第二驱动件43带动蜗壳12转动时,蜗壳12会带动第一安装座41转动。
如此设置,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便于后续对蜗壳12和第一安装座41进行整体的拆卸和安装。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安装座41与蜗壳12一体成型(例如一体注塑成型),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座41与蜗壳12为一个零件,第一驱动件22设置在第一安装座41内,第一风轮21设置在蜗壳12内,以使第一驱动件22能够顺利驱动第一风轮21进行转动,同时便于减少零件的复杂性,便于减少安装步骤,便于降低成本。同时,这样设置便于直接将第一安装座41和蜗壳12从壳本体11上拆卸下来,方便后续对第一风轮21或第一驱动件22进行维修或更换。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安装座41和蜗壳12为两个零件,第一安装座41固定在蜗壳12上,以使第一驱动件22能够顺利驱动第一风轮21进行转动,同时便于减少零件的复杂性,方便后续对第一安装座41和蜗壳12进行拆卸,方便后续对第一风轮21或第一驱动件22进行维修或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本体11包括面框111和面板112,面框111限定出第二风道102,面板112设于面框111的外侧,面板112与面框111之间限定出通风腔113,通风腔113沿横向延伸,通风腔113连通第一风道101的进口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
空调器1工作时,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可通过通风腔113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从而使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通过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从不同的方向流向指定区域,以便于提高空调器1的出风量,使空调器1能够均匀、快速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面板112设于面框111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面板112与面框11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限定出通风腔1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沿横向延伸,以利用通风腔113充分连通第二风道102的出口和第一风道101的进口,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顺利地流至通风腔113内,在第一风轮21的驱动下,通风腔113内的空气可顺利地流向第一风道101,最终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流向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充分制冷或制热。
其中,第一风道101的进口包括第一进口101a和第二进口101b,第一进口101a位于第一风道101在竖向的一端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在横向的一端之间,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从第一风道101竖向方向上的第一进口101a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二进口101b位于通风腔113在横向上的一端,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进入通风腔113内,从通风腔113的在横向上的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
具体而言,第一进口101a和第二进口101b位于第一风道101的不同位置处,以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沿不同方向从第一进口101a和/或第二进口101b流至第一风道101内,进而实现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的连通,使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能够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从不同方向出流向指定区域,以充分、快速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3、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进口101a位于第一风道101的下方,第二进口101b位于第一风道101的侧部,第二进口101b沿上下方向延伸,通风腔113宽度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于增大通风腔113和第二进口101b的连通性,使通风腔113内的空气可顺利地从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
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沿左右方向延伸,通风腔113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空调器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以能够增强通风腔113和第二风道102出口的连通性,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能够顺利地进入通风腔113内,通风腔113内的空气可顺利地进入第一风道101内。
也就是说,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从第一风道101的下端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可通过通风腔113从第一风道101的侧部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以便于增加第二风道102流向第一风道101的风量,避免空气聚集在第二风道102或通风腔113处,进而便于提高空调器1的出风量,使空调器1能够均匀、快速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出风件50还包括风门板53,当出风件50摆动时,风门板53能够打开或关闭第二进口101b,风门板53位于第一导风板51的一侧,挡风板52位于第一导风板51的另一侧,当出风件5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1位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此时风门板53打开第二进口101b,此时通风腔113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沿第一风道101从第一导风板51上的第一出风孔511流至指定区域。
当出风件5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挡风板52关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此时风门板53关闭第二进口101b,以避免通风腔113内的空气会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使通风腔113内的空气可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流至指定区域,避免空气会在第一风道101内聚集,避免影响空调器1的出风量。
此外,在出风件50摆动时,风门板53通过打开部分第二进口101b能够控制通风腔113的出风量,也就是控制通风腔113通过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的风量。
具体而言,当出风件50摆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挡风板52的一部分覆盖至第一风道101的部分出口,第一导风板51的一部分覆盖第一风道101的部分出口,风门板53关闭部分第二进口101b,以减小通风腔113进入第一风道101的风量,减少空调器1在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的出风量。
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出风件50摆动,不仅能够控制第一风道101出口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空气的流向,还能够控制沿通风腔101从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的风量,控制第一风道101出口处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设于壳体组件10的前侧壁和左侧壁/右侧壁之间,以使第一风道101内的空气能够向前向左出风和/或者向前向右出风,以能够对空调器1前侧的区域进行制冷,同时便于增大空调器1的出风面积,使空调器1能够均匀、快速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限定出两个第一风道101,其中一个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位于壳体组件10的前侧壁和左侧壁的连接处,另一个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位于壳体组件10的前侧壁和右侧壁的连接处,以实现从空调器1的左右两侧的出风形式,进而便于扩大空调器1的出风范围,增加空调器1的出风量,使空调器1能够快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第二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1覆盖在第二风道102的出口的一侧,以对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进行引导,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能够顺利地流向指定区域。
其中,第二导风板61的周沿适于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所在的平面之间限定出环形出风间隙612,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可通过环形出风间隙612流至指定区域,以使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能够均匀地从环形出风间隙612流向指定区域,进而能够对指定区域进行均匀的制冷或制热,避免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集中流向某一区域,避免指定区域处的温差较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第三驱动件62,第三驱动件62与第二导风板61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61沿垂直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所在的平面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第二导风板61对环形出风间隙612的打开或关闭。
具体而言,当第三驱动件62驱动第二导风板61沿垂直于第二风道102出口所在的平面朝远离第二风道102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导风板61逐渐打开环形出风间隙612,此时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可从环形出风间隙612处均匀的流至指定区域。
当第三驱动件62驱动第二导风板61沿垂直于第二风道102出口所在的平面朝靠近第二风道102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导风板61逐渐关闭环形出风间隙612,以利用第二导风板61对第二风道102内的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会从环形出风间隙612处进入第二风道102内,避免对第二风道102造成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61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散风孔611,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可通过散风孔611流向指定区域,散风孔611能够对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进行细化,以形成均匀、细腻的风,进而使从散风孔611流出的空气能够形成无风感风,以便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散风孔611在第二导风板6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以使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能够顺利地通过多个散风孔611,从而可以形成无感风的出风形式并流向指定区域,以为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具有两个第一风道101和一个第二风道102,两个第一风道101分别位于壳体组件10前部的左右两侧,通风腔113位于第二风道102出口的上方,两个第一风道101分别位于通风腔113的左侧和右侧,第一风道101的第二进口101b位于通风腔113的左侧和右侧,第一风道101的第一进口101a位于第二风道102出口的左侧和右侧。
当第二导风板61关闭环形出风间隙612时,由于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只能从第二导风板61上的散风孔611流向指定区域,这就造成了会有大量空气聚集在第二风道102的出口处,此时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会向上流至通风腔113内,沿通风腔113从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还会向左和向右从第一进口101a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流至指定区域,此时空调器1前侧的出风为无感风,风量较小,空调器1两侧的出风较大,以对指定区域进行均匀、快速的制冷或制热。
当第二导风板61打开环形出风间隙612时,第二风道102内一部分空气可从环形出风间隙612流向指定区域,另一部分空气可从第二导风板61上的散风孔611流向指定区域,此时空调器1在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出风量较大,聚集在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风量较小,聚集在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一部分风会向上流至通风腔113内,沿通风腔113从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另一部分风会向左、向右从第一进口101a进入第一风道101内,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处流至指定区域,此时空调器1前侧的出风量较大,空调器1两侧的出风量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1的出口沿竖向延伸,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沿横向延伸,横向与竖向呈角度设置,空调器1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一部分沿第一风道101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流向指定区域,另一部分沿第二风道102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流向指定区域,使横向和竖向呈角度设置,以实现空调器1从不同方向的出风,以能够扩大空调器1的出风范围,进而使空调器1能够快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横向与竖向呈90°,也就是说,第一风道101的出口与第二风道102的出口相互垂直,以使空调器1能够从不同方位处出风,以快速、均匀的对指定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当然,横向与竖向形成的角度也可以是30°、45°、60°、120°、135°、150°等。
通过对横向和竖向形成的角度进行控制,能够对空调器1的出风方向和出风范围进行控制,在对空调器1的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进行设计时,可根据实际需求,例如根据空调器1的摆放位置,需要制冷或制热的区域与空调器1的相对位置等确定横向与竖向形成的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多个导风件71和第四驱动件,多个导风件71沿横向排布,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多个导风件71在横向上摆动,导风件71能够对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进行引导,在驱动导风件71摆动的同时,能够调整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空气的流动方向,以便于扩大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出风范围。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连杆72,连杆72沿横向方向延伸,多个导风件71与连杆72连接,第四驱动件能够驱动连杆72移动,进而利用连杆72带动多个导风件71同步摆动,以利用多个导风件71对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空气的流向进行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02内设有换热器,换热器能够对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以制得冷空气或热空气,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从空调器1的不同方向流向指定区域,以实现对指定区域的制冷或制热。
第二风道102内还设有第二风机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风轮31和第五驱动件,第五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风轮31转动,以驱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流向第二风道102,在第二风道102内经换热器处理后变为冷空气或热空气,第二风轮31还能够驱动第二风道102内的空气流向第二风道102的出口,以驱动制得的冷空气或热空气流向指定区域,进而实现对指定区域的制冷或制热。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的顶部具有进风格栅80,进风格栅80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进风口81,进风口81与第二风道102连通,室内的空气可从进风口81处进入第二风道102内,在第二风道102内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以形成冷空气或热空气,在第二风轮31的驱动下,第二风道102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流向第二风道102的出口,从散风孔611和/或环形出风间隙612流至室内,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
同时,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从第一进口101a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二风道102出口处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向上流至通风腔113,在第一风轮21的驱动下,通风腔113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从第二进口101b进入第一风道101内,第一风道10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沿第一风道101从第一风道101的出口通过第一出风孔511流至室内,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
也就是说,室内的空气可从进风口81进入空调器1,经换热器处理后变为冷空气或热空气,冷空气或热空气沿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再流至室内,以实现空气在空调器1与室内的循环流动,进而实现对室内的制冷或制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
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所述第一风轮的转动轴线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风轮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为贯流风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横向延伸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蜗壳,所述蜗壳设于所述壳本体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且沿所述竖向延伸,所述蜗壳与所述壳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蜗壳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蜗壳分体成型且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蜗壳连接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风件,所述出风件可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在一圆周的周向上排布且相连;
其中,所述出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摆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处以进行导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挡风板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位于所述蜗壳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且与所述出风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出风件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出风件分体成型且所述蜗壳固定于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蜗壳与所述出风件连接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包括:
面框,所述面框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面框的外侧且与所述面框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横向延伸的通风腔,所述通风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竖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在所述横向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通风腔在所述横向上的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设于壳体组件的前侧壁和左侧壁/右侧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覆盖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周沿适于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所在的平面之间限定出环形出风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所在的平面的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散风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沿所述竖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横向与所述竖向呈角度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导风件,多个所述导风件沿所述横向排布;
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多个所述导风件在所述横向上摆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6552.2U CN219063594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6552.2U CN219063594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63594U true CN219063594U (zh) | 2023-05-23 |
Family
ID=86362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76552.2U Active CN219063594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63594U (zh) |
-
2023
- 2023-01-17 CN CN202320176552.2U patent/CN2190635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921588U (zh) |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06225078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555003U (zh) |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1023295A (zh) |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09827243B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063594U (zh) | 空调器 | |
CN112555990A (zh) | 风机结构和空调器 | |
CN110986159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KR100860924B1 (ko) | 차량용 천정형 공기조화 장치 | |
CN118391735A (zh) | 空调器 | |
CN21374701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20080101475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0118833U (zh) |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天花机 | |
CN219913235U (zh) | 空调器 | |
CN218936487U (zh) | 空调器 | |
CN21526010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9913234U (zh) | 空调器 | |
CN22006191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68547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160468U (zh)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 |
CN21908326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735459U (zh) | 空调器 | |
CN220567365U (zh) | 空调器 | |
CN219889654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