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88030U -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88030U
CN219888030U CN202320328191.9U CN202320328191U CN219888030U CN 219888030 U CN219888030 U CN 219888030U CN 202320328191 U CN202320328191 U CN 202320328191U CN 219888030 U CN219888030 U CN 219888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pump
plunger
cavity
hydraulic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819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憧
杨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izhilaike Energ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izhilaike Energ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izhilaike Energ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izhilaike Energ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819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88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88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88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包括:两个柱塞泵腔体、两个柱塞泵增压柱塞和液压系统;每个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两端均具有液体流通接口,两个柱塞泵增压柱塞对应设置于两个柱塞泵腔体内,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的外壁和第一柱塞泵腔体的内腔形成第一柱塞泵活塞腔,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的外壁和第二柱塞泵腔体的内腔形成第二柱塞泵活塞腔;液压系统通过换向集成阀块与第一柱塞泵活塞腔、第二柱塞泵活塞腔连通,换向集成阀块的与第一柱塞泵活塞腔对应的导通方向和换向集成阀块的与第二柱塞泵活塞腔对应的导通方向相反。本申请目的是改善和解决最大工作压力比较低、工作效率比较低、设备寿命较短、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大都采用油层注水来保持地层压力这一开采方式。随着油田的开发,由于注入水质和注水井的地质状况的变化,注水井地层堵塞,注水压力越来越高,注水井欠注现象日益突出。为保持地层压力,稳定油田产量,目前一般采取多级离心泵和高压柱塞泵两种措施。但是多级离心泵运行存在最大工作压力比较低,一般多运行在21MPa以下的注水系统中;工作效率比较低,最佳工况点的效率一般不会超过60%,大多数效率低于40%,能量浪费严重,运行成本高;设备寿命较短,最多7年,特别是在注污水时寿命只有0.5-3年;还容易发生气蚀和腐蚀等问题。高压柱塞泵运行存在故障率高、维修更换零部件频繁、维护费用高等问题。普遍使用的高压三柱塞泵,柱塞泵因受曲轴强度的影响,柱塞直径相对都比较小,一般不大于70mm,为满足一定的排量,柱塞的冲次就需要非常高,一般都高达350-400次/分钟,高冲次为柱塞泵带来一系列问题,噪音高、震动大、泵阀启闭碰撞频繁、轴瓦、柱塞和填料磨损加剧,造成故障多,维修更换零部件非常频繁,维护费用很高,特别是工作压力大于25MPa的情况下,因机体和曲轴受力变形,震动和噪音会更加剧烈,甚至造成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目的是改善和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最大工作压力比较低、工作效率比较低、设备寿命较短、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包括:
第一柱塞泵腔体,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两端均具有液体流通接口;
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设置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内,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内腔形成第一柱塞泵活塞腔;
第二柱塞泵腔体,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两端均具有液体流通接口;
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设置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内,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的外壁和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内腔形成第二柱塞泵活塞腔;
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通过换向集成阀块与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连通,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与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对应的导通方向为第一导通方向,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与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对应的导通方向为第二导通方向,所述第一导通方向和所述第二导通方向相反。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具有第一腔体突起,所述第一腔体突起与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具有第一柱塞突起,所述第一柱塞突起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一腔体突起和所述第一柱塞突起形成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具有第二腔体突起,所述第二腔体突起与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具有第二柱塞突起,所述第二柱塞突起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二腔体突起和所述第二柱塞突起形成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一端的液体流通接口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一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连通管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包括:
进液管线,所述进液管线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连接,所述进液管线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连接;
排液管线,所述排液管线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连接,所述排液管线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下限位设置有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抵达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下限位时发出第一位置信号,所述第一位置信号用于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下限位设置有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抵达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下限位时发出第二位置信号,所述第二位置信号用于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设置有第三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抵达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时发出第三位置信号,所述第三位置信号用于和所述第二位置信号协同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设置有第三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抵达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时发出第四位置信号,所述第四位置信号用于和所述第一位置信号协同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信号指示的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向所述液压系统导通,所述第二导通方向为所述液压系统向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导通;
所述第二位置信号指示的所述换向集成阀块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导通方向为所述液压系统向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导通,所述第二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向所述液压系统导通。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位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和下限位之间,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位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上限位和下限位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力油泵电机组、电加热器、液压油箱、液压油路集成块、补液油泵电机组、补液储能器、润滑系统、补液集成块;
所述液力油泵机组用于通过实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的往复运动;
所述电加热器用于为液体保温;
所述液压油箱用于是储存液体;
所述液压油路集成块用于使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或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液体进入所述液压油箱,或用于使液力油泵机组向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或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的液体输入液体;
所述补液油泵电机组用于向所述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
所述补液储能器用于在补充液压油时保持压力稳定;
所述润滑系统用于为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提供润滑;
所述补液集成块用于为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提供的平衡工作液补液。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包括:
排液稳压系统,所述排液稳压系统通过蓄能器实现稳压注液;
信息化监测调控系统,所述信息化监测调控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本装置运行状态,并执行远程分析预警、故障诊断和调整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采用液力驱动,面积差增压原理,动力活塞驱动增压柱塞上下往复运动进行吸液和排液,大柱塞、长行程、低冲次,连续实现增压注水。主要优点为:
1、工作压力显著提高,最大工作压力35MPa;
2、高效节能,比现有技术节能30%以上;
3、设备寿命长,运行维护成本低,比现有技术维修周期提高15-30倍,设备寿命可达20-25年;
4、智能化,实现远程监测监视、故障分析和调节控制,全自动化运行,无人值守。
5、双柱塞泵系统液力增压注水设计,提高注水压力、节能、延长注水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实现高效长效注水;
6、液压系统设计,采用液力驱动,面积差增压原理,动力活塞驱动增压柱塞上下往复运动进行吸液和排液,实现大柱塞、长行程、低冲次,连续增压注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可以包括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包括并列设置的两个液力增压柱塞泵,用于实现增压注水功能。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可以包括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用于为液力增压柱塞泵10提供动力。液压系统可以包括液力油泵电机组1、电加热器2、液压油箱3、液压油路集成块4、补液油泵电机组5、补液储能器6、润滑系统8、补液集成块9。液力油泵机组1的作用是为液力油增压,使得高压液力油能够推动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的柱塞上下往复运动,实现吸液和排液。电加热器2的作用是在环境温度低等有需要时为液力油加热保温,防止环境温度过低影响液力油循环工作。液压油箱3的作用是储存液力油,以保障适量的液力油循环工作。液压油路集成块4的作用是将液力油泵机组1增压的液力油提供给液压换向集成块7,为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提供动力;或是液力增压柱塞泵停止工作时将增压的液力油释放进入液压油箱3。补液油泵电机组5的作用是根据需要给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补液储能器6的作用是保持在补充液压油时压力稳定。润滑系统8的作用是为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的柱塞提供润滑。补液集成块9的作用是为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顶端的平衡工作液补液。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可以包括液压换向集成块7。液压换向集成块7可以通过由PLC控制的电磁换向阀换向,实现交替对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的两个液力增压柱塞泵提供动力,使得两个液力增压柱塞泵的柱塞交替上下往复运动。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可以包括进排液单向集成块11。进排液单向集成块11可以包括四个单向阀,实现由来水管线单向向两个液力增压柱塞泵进液和两个液力增压柱塞泵单向向注水井排液注水。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可以包括排液稳压系统12。排液稳压系统12通过蓄能器实现稳压注水。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可以包括信息化监测调控系统。信息化监测调控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本装置运行状态,并实现远传,结合软件系统,进行远程分析预警、故障诊断和调整控制。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柱塞泵腔体32和第二柱塞泵腔体38。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的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可以设置于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并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往复移动。液力增压柱塞泵组10的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可以设置于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并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往复移动。
第一柱塞泵腔体32设置有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上限位34和下限位33。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和上限位34可以形成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可以通过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与液压系统连接,从而液压系统与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之间可以交互液体,从而改变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的位置。
具体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主体内径大于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主体外径。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上限位34处具有第一腔体突起,该第一腔体突起的内径与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主体外径匹配。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柱塞突起,该第一柱塞突起的外径与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主体内径匹配。第一腔体突起和第一柱塞突起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
第二柱塞泵腔体38设置有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上限位40和下限位39。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和上限位40可以形成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可以通过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与液压系统连接,从而液压系统与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之间可以交互液体,从而改变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的位置。
具体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主体内径大于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主体外径。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上限位40处具有第二腔体突起,该第二腔体突起的内径与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主体外径匹配。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二柱塞突起,该第二柱塞突起的外径与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主体内径匹配。第二腔体突起和第二柱塞突起之间的空间即为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
液压系统可以通过换向集成阀块13与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和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连接。换向集成阀块13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第一状态下,换向集成阀块13用于通过来自液压系统的液体进入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通过来自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进入液压系统,阻挡来自液压系统的液体进入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阻挡来自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的液体进入液压系统。
在第二状态下,换向集成阀块13用于通过来自液压系统的液体进入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通过来自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的液体进入液压系统,阻挡来自液压系统的液体进入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阻挡来自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进入液压系统。
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下限位33设置有位置传感器a。该位置传感器a可以在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到达下限位33后向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指示换向集成阀块13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
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下限位39设置有位置传感器b。该位置传感器b可以在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到达下限位39后向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指示换向集成阀块13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到达下限位33后,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可以同时到达上限位40。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上限位40设置有位置传感器c。该位置传感器c可以在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到达上限位40后向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指示换向集成阀块13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PLC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位置传感器a和位置传感器c的双重指示切换状态。由此有利于确保两个柱塞均到达限位处。如果PLC控制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仅收到一个切换指示,则可能位置传感器a或位置传感器c出现问题,由此便于实现位置传感器的及时修理或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到达下限位39后,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可以同时到达上限位34。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上限位34设置有位置传感器d。该位置传感器d可以在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到达上限位34后向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指示换向集成阀块13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PLC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位置传感器b和位置传感器d的双重指示切换状态。由此有利于确保两个柱塞均到达限位处。如果PLC控制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仅收到一个切换指示,则可能位置传感器b和位置传感器d出现问题,由此便于实现位置传感器的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一号柱塞泵上腔27与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二号柱塞泵上腔26可以通过连通管36连通。从而一号柱塞泵上腔27和二号柱塞泵上腔26之间可以通过连通管36交换液体。
在换向集成阀块13处于第一状态下,液压系统可以向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注入液体,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可以向下移动,二号柱塞泵上腔26的液体可以通过连通管36进入一号柱塞泵上腔27。
在换向集成阀块13处于第二状态下,液压系统可以向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注入液体,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可以向下移动,一号柱塞泵上腔27的液体可以通过连通管36进入二号柱塞泵上腔26。
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一号柱塞泵下腔25侧与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连接。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可以通过进液管线18与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连接。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用于通过来自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的来水进入第一柱塞泵腔体32,以便于推动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向上移动。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还可以用于阻挡来自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液体进入进液管线18。
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二号柱塞泵下腔24侧与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连接。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可以通过进液管线18与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连接。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用于通过来自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的来水进入第二柱塞泵腔体38,以便于推动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向上移动。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还可以用于阻挡来自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液体进入进液管线18。
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一号柱塞泵下腔25侧还与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连接。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可以通过排液管线19和增压注水管线21与注水井28连接。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用于通过来自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液体进入注水井28,以便于当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在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向下移动时排出液体。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还用于阻挡来自排液管线19的液体进入第一柱塞泵腔体32。
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二号柱塞泵下腔24侧还与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连接。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可以通过排液管线19和增压注水管线21与注水井28连接。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用于通过来自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液体进入注水井28,以便于当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在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向下移动时排出液体。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还用于阻挡来自排液管线19的液体进入第二柱塞泵腔体38。
当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下行工作时,来水通过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经过进液管线18和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进入二号柱塞泵下腔24,来水压力通过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传递到二号柱塞泵上腔26,再通过连通管36传递到一号柱塞泵上腔27,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两端压力平衡。液压系统提供的液体经过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导入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内。由于液压系统压力的介入,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上下端压力平衡丧失,这时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持续下行,对一号柱塞泵下腔25内的水进行增压。增压后的高压水通过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和排液管线19到达增压注水管线21对注水井28进行高压注水。同时来水通过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和进液管线18经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对二号柱塞泵下腔24进行充液,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持续上行。
当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台阶下行至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下限位33时,此处的位置传感器感知并将信号传输给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与此同时,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台阶上行至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上限位40,此处的位置传感器感知并将信号传输给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当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收到至少一个位置传感器的定位信号时,控制集成阀块13的电磁换向阀换向。液压系统通过换向集成阀块13,将液体经过二号柱塞泵液压管41导入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内。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上下端压力平衡由此被解除,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持续下行,对二号柱塞泵下腔24内的水进行增压。增压后的高压水通过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和排液管线19到达增压注水管线21对注水井28进行高压注水。同时来水通过一级泵站来水管线20和进液管线18经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对一号柱塞泵下腔25进行充液,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持续上行。
当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台阶下行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下限位39时,此处的位置传感器感知并将信号传输给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与此同时,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台阶上行至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上限位34,此处的位置传感器感知并将信号传输给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当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收到至少一个位置传感器的定位信号时,控制集成阀块13的电磁换向阀换向。液压系统通过换向集成块13,将液体经过一号柱塞泵液压管35导入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内。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上下端压力平衡由此被解除,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持续下行,对一号柱塞泵下腔25内的水进行增压。从而实现柱塞往复运动,实现连续增压注水。
本申请针对现有多级离心泵和高压柱塞泵注水技术运行存在的最大工作压力比较低、工作效率比较低、设备寿命较短、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研制开发了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通过一对液压缸,下部作为工作柱塞,上部作为液力传动平衡柱塞,采用液力驱动,使柱塞上下往复运动,进行吸液和排液。因采用液力驱动,柱塞直径和行程不受尺寸制约限制,可以采用大直径长冲程,在满足与柱塞泵同样压力和排量的情况下,运动冲次非常低,一般每分钟1-5冲次,这样设备运行十分平稳,噪音非常低,各零部件的寿命大大延长,可以满足长期稳定可靠的工作,维护量和维护费用低,并且可在不更换现有管网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注水井口进行工作,可大大减少油田注水生产成本费用。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柱塞泵腔体(32),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两端均具有液体流通接口;
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设置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内,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内腔形成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
第二柱塞泵腔体(38),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两端均具有液体流通接口;
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设置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内,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外壁和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内腔形成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
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通过换向集成阀块(13)与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连通,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与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对应的导通方向为第一导通方向,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与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对应的导通方向为第二导通方向,所述第一导通方向和所述第二导通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具有第一腔体突起,所述第一腔体突起与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具有第一柱塞突起,所述第一柱塞突起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一腔体突起和所述第一柱塞突起形成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具有第二腔体突起,所述第二腔体突起与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具有第二柱塞突起,所述第二柱塞突起与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主体配合,所述第二腔体突起和所述第二柱塞突起形成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位于第一端的液体流通接口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位于第一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连通管(36)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包括:
进液管线(18),所述进液管线(18)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一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6)连接,所述进液管线(18)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二柱塞泵进液单流阀(14)连接;
排液管线(19),所述排液管线(19)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一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7)连接,所述排液管线(19)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位于第二端的液体流通接口通过第二柱塞泵排液单流阀(1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下限位设置有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抵达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下限位时发出第一位置信号,所述第一位置信号用于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下限位设置有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抵达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下限位时发出第二位置信号,所述第二位置信号用于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上限位设置有第三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抵达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上限位时发出第三位置信号,所述第三位置信号用于和所述第二位置信号协同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
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上限位设置有第三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抵达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上限位时发出第四位置信号,所述第四位置信号用于和所述第一位置信号协同指示切换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信号指示的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向所述液压系统导通,所述第二导通方向为所述液压系统向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导通;
所述第二位置信号指示的所述换向集成阀块(13)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一导通方向为所述液压系统向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导通,所述第二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向所述液压系统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塞泵活塞腔(22)位于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的上限位和下限位之间,所述第二柱塞泵活塞腔(23)位于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上限位和下限位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力油泵电机组(1)、电加热器(2)、液压油箱(3)、液压油路集成块(4)、补液油泵电机组(5)、补液储能器(6)、润滑系统(8)、补液集成块(9);
所述液力油泵电机组(1)用于通过实现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的往复运动;
所述电加热器(2)用于为液体保温;
所述液压油箱(3)用于是储存液体;
所述液压油路集成块(4)用于使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或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液体进入所述液压油箱(3),或用于使液力油泵电机组(1)向所述第一柱塞泵腔体(32)或所述第二柱塞泵腔体(38)的液体输入液体;
所述补液油泵电机组(5)用于向所述液压系统补充液压油;
所述补液储能器(6)用于在补充液压油时保持压力稳定;
所述润滑系统(8)用于为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提供润滑;
所述补液集成块(9)用于为所述第一柱塞泵增压柱塞(31)和所述第二柱塞泵增压柱塞(37)提供的平衡工作液补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柱塞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柱塞注水装置还包括:
排液稳压系统(12),所述排液稳压系统(12)通过蓄能器实现稳压注液。
CN202320328191.9U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Active CN219888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8191.9U CN219888030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8191.9U CN219888030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88030U true CN219888030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10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8191.9U Active CN219888030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880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52125U1 (ru) Скважинный электрогидроприводный насосный агрегат
US20090041596A1 (en) Downhole Electric Driven Pump Unit
CN104314527B (zh) 一种采用助力油缸的液压抽油机的采油方法
CN113417900B (zh) 一种集成的高压大流量比例溢流式卸载阀
CN101082334A (zh) 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二次调节液压节能系统
CN219888030U (zh) 一种液压柱塞注水装置
CN203702099U (zh) 自动换向封闭液驱无杆采油装置
CN103062007A (zh) 油田注水无动力增压系统
CN202883529U (zh) 一种压滤机液压柱塞泵的节能装置
CN201588618U (zh) 水力自动调压装置
CN201851428U (zh) 带溢流结构的超高压油泵
CN106761578B (zh) 一种可调控液压式抽油机装置
RU2357099C1 (ru) Наземный силовой агрегат глубинного скважинного насоса, преимущественно гидропоршневого или струйного, для подъема жидкости из скважины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энергии рабочей жидкости
CN208885963U (zh) 一种中空吹塑机用节能型液压系统用油缸
RU2812819C1 (ru) Способ скважинной добычи нефти
CN203702100U (zh) 群井统一自动同步换向液驱无杆采油装置
CN213017009U (zh) 一种智能液力注采油、水地面装置
CN113944625B (zh) 一种新型高压柱塞泵液力端结构
CN202140286U (zh) 新型节能减载抽油泵
CN204200185U (zh) 采用助力油缸的液压抽油机
CN113944609B (zh) 一种液力助力深抽试采油系统装置
CN216382021U (zh) 一种泵控液压系统
CN214092173U (zh) 一种高效长寿命三缸高压柱塞泵
CN216241145U (zh) 一种高压往复柱塞式增压泵
CN201059260Y (zh) 一种抽油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