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080U -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080U
CN219868080U CN202321322102.6U CN202321322102U CN219868080U CN 219868080 U CN219868080 U CN 219868080U CN 202321322102 U CN202321322102 U CN 202321322102U CN 219868080 U CN219868080 U CN 219868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an
heat
semiconducto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21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柯旺
张立臣
杜毅林
李剑
刘阳
黄胜建
励晓烽
赵雪梦
于广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21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具体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旨在解决换热装置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换热装置包括外壳、钣金架、半导体换热组件、电控组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外壳上设有出风孔,钣金架设置在外壳内并将外壳的内部分隔为工作区和散热区,出风孔位于散热区,半导体换热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工作区的钣金架上,电控组件设置在散热区的钣金架上,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均设置在散热区的钣金架上,第一风扇的进风端朝向半导体换热组件,第一风扇的出风端朝向电控组件,第二风扇的进风端朝向电控组件,第二风扇的出风端朝向出风孔,第一风扇的出风方向与第二风扇的进风方向具有夹角α。提高了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罩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背景技术
在没有暖气的住宅内,到了冬天或快入冬的时候,人们通常会使用电热毯,睡觉前将电热毯打开,对被褥进行加热。尤其在南方地区,由于没有暖气,电热毯更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床上用品。然而,电热毯直接通电,存在安全隐患,甚至会引发火灾。为解决这个问题,智能床罩作为一种新型家居用品被开发出来,与电热毯不同,智能床罩利用内部流体传热,本质上类似于暖气,但它在形态上与电热毯类似,都是铺设在床上。因此,可以说智能床罩是结合了暖气和电热毯的优点的一种新型智能家居用品。
然而,现有技术的智能床罩通过换热装置进行制冷或制热,换热装置在长时间使用后,其电控组件会出现发热的情况。目前的换热装置采用风扇对电控组件进行散热,但风扇一般设置在换热装置的外壳附近,对电控组件附近的气流影响较弱,散热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换热装置的散热装置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床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风孔;钣金架,所述钣金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工作区和散热区,所述出风孔位于所述散热区;半导体换热组件,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工作区的所述钣金架上;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区的所述钣金架上并与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电连接;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其均设置在所述散热区的所述钣金架上。所述第一风扇的进风端朝向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电控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的进风端朝向所述电控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出风孔,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风扇的进风方向具有夹角α。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容易发热的电控组件设置于散热区,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带动散热区内的空气流动进而对电控组件进行散热,并且,第一风扇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风扇的进风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从第一风扇吹出的气流不会径直流向第二风扇的进风端,而是可以在散热区内产生回旋气流,使得第一风扇吹出的气流在散热区内充分流动,然后在第二风扇的作用下将回旋气流排出到外壳外部,回旋气流在散热区内与电控组件接触的更加充分并且时间更长,由此提高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α=90°。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风扇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风扇的进风方向的夹角α=90°,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使得第一风扇吹出的流动气体不会直接吹向第二风扇,即第一风扇吹出的气流可以完全地在散热区内形成回旋气流,散热区内的回旋气流的流动性更强,对电源板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源板和控制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电源板和控制电路板在使用过程中都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因此将二者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散热区,以保证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散热。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包括散热片,所述第一风扇的进风端朝向所述散热片。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设置的散热片可以将半导体换热组件的温度及时地散发出来,相较于通过半导体换热组件自身进行散热,设置的散热片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对半导体换热组件的散热。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扇的进风端抵靠在所述散热片上,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端嵌设在所述出风孔内。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风扇可以直接将散热片周围的空气吹向电控组件,尤其是当半导体换热组件传递给散热片的是低温热量时,第一风扇可以将散热片周围的低温空气吹向电控组件,以增强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第二风扇嵌设在出风孔内,能够直接将散热区内的气流输送到外壳的外部,并且嵌设的方式可以最大化减小第二风扇所占据的空间,提高换热装置的集成性。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半导体片、第二半导体片和导热体,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第一半导体片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半导体片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制冷或制热,所述第一半导体片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分别贴合在所述导热体的两侧,所述导热体通过导热管与所述散热片连接。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半导体片和第二半导体片的两端分别进行制冷或制热,导热体可以将第一半导体片和第二半导体片的热量及时传递给散热片。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换热箱、第二换热箱和泵体,所述第一换热箱和所述第二换热箱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片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上,所述第一换热箱和所述第二换热箱内均配置有换热流体介质并且均设有连通至所述外壳外部的管路,所述泵体与所述管路连通并驱动所述换热流体介质在所述管路内流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半导体片与第一换热箱接触换热并调整第一换热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的温度,同样的,第二半导体片和第二换热箱接触换热并调整第二换热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的温度,因此,在第一换热箱和第二换热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可以具有不同的温度,不同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可以同时并单独进行温度控制,设置的泵体可以将不同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泵出以与外部结构进行热交换,达到控温的效果,相较于传统换热装置只具有同一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控温方式,更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上述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还包括补液箱,所述补液箱设置在所述工作区的所述钣金架上并引出有两个导流管,两个所述导流管通过所述泵体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箱和所述第二换热箱。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一换热箱和/或第二换热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因蒸发而存量不足时,通过泵体将补液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经过导流管分别泵入第一换热箱和/或第二换热箱内,能够保证第一换热箱和第二换热箱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充足。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床罩,该智能床罩包括床罩本体,所述智能床罩还包括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换热装置,所述床罩本体中设置有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箱和所述第二换热箱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换热装置可以将第一换热箱和第二换热箱中至少一个的换热流体介质输送到床罩本体的回流通道内,以对床罩本体进行温度调整,当第一换热箱和第二换热箱均与回流通道连通时,换热转置能够对床罩本体进行不同温度的温度调整,控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并且方便操作。
在上述智能床罩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床罩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回流通道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箱连通,所述第二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箱连通。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床罩主体的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换热箱单独调整第一部分的温度,第二换热箱单独调整第二部分的温度,由此实现床罩主体的分区控温,控温方式灵活,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工作区和散热去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内部结构分布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换热组件通过管路与泵体连接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床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床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智能床罩;
1a、换热装置;
1、外壳;2、出风孔;3、钣金架;4、工作区;5、散热区;6、半导体换热组件;7、电控组件;8、第一风扇;9、第二风扇;10、电源板;11、控制电路板;12、散热片;13、第一半导体片;14、第二半导体片;15、导热体;16、导热管;17、第一换热箱;18、第二换热箱;19、泵体;20、补液箱;21、补液管;22、循环管;
2a、床罩本体;
23、回流通道;23a、第一回流通道;23b、第二回流通道;24、第一部分;25、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地应用场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相关技术中,通常换热装置的风扇设置在靠近外壳的位置,驱动风扇后,在风扇的作用下实现外壳内部和外壳外部的气体流动,并通过流动的气体为电控组件散热,但只在外壳附近设置风扇所能产生的气流的方向比较单一,很容易无法与电控组件充分接触,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相对有限,因此,现有的换热装置的散热效果还有待提高。
下面参考图3,该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1a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换热装置1a包括外壳1、钣金架3、半导体换热组件6、电控组件7、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其中,外壳1上设有出风孔2,钣金架3设置在外壳1内并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工作区4和散热区5,出风孔2位于散热区5,半导体换热组件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工作区4的钣金架3上,电控组件7设置在散热区5的钣金架3上并与半导体换热组件6电连接,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均设置在散热区5的钣金架3上。
具体地,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朝向半导体换热组件6,第一风扇8的出风端朝向电控组件7,第二风扇9的进风端朝向电控组件7,第二风扇9的出风端朝向出风孔2,第一风扇8的出风方向与第二风扇9的进风方向具有夹角α。
本换热装置1a将容易发热的电控组件7设置于散热区5,通过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带动散热区5内的空气流动进而对电控组件7进行散热。并且,第一风扇8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风扇9的进风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构成一个近似L型的气流通道,使得从第一风扇8吹出的气流不会径直流向第二风扇9的进风端,而是可以在散热区5内拐弯并产生回旋气流,使得第一风扇8吹出的气流在散热区5内充分流动,然后在第二风扇9的作用下将回旋气流排出到外壳1外部,回旋气流在散热区5内与电控组件7接触的更加充分并且时间更长,由此提高对电控组件7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扇8在对电控组件7吹风散热的同时,可以将半导体换热组件6的周围空气的温度传递给电控组件7,尤其是当半导体换热组件6周围空气的温度较低时,第一风扇8将半导体换热组件6周围的低温空气吹向电控组件7,能够大大提高对电控组件7的散热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对电控组件7进行主动散热,主要是通过空气流动降低电控组件7的温度。因此,即使当半导体换热组件6周围的空气温度较高时,第一风扇8吹出的流动空气依然可以为电控组件7提供散热效果。
同时,通过将半导体换热组件6、电控组件7、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集成安装到钣金架3上,对换热装置1a的结构起到了集成和优化的作用,使得换热装置1a的结构更加紧凑,集成性得到增强,占据空间更小。
参阅图3,其示出了第一风扇8的出风方向为x方向,第二风扇的进风方向为y方向,在图3中,将第一风扇8的出风方向与第二风扇9的进风方向的夹角α设为90°。此时,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使得第一风扇8吹出的流动气体不会直接吹向第二风扇9,即第一风扇8吹出的气流可以完全地在散热区5内拐弯并形成回旋气流,散热区5内的回旋气流的流动性更强,对电源板10的散热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用新型对夹角α的大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当夹角α=45°时,虽然从第一风扇8吹出的部分流动气体会径直吹向第二风扇9,剩余部分的流动气体才能够形成回旋气流,回旋气流的流动性相对夹角α=90°时会稍有减弱,但也可以对电源板10起到散热效果,因此,只要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之间不平行设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例如,夹角α还可以为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
在上述具有换热装置1a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控组件7包括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控制电路用于对半导体换热组件6进行电路控制,电源板10用于为半导体换热组件6和/或控制电路板11提供电源,由于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在使用过程中都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因此将二者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散热区5,以保证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散热。参阅图3,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控组件7包括了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并且为不影响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在散热区5内形成回旋气流,减小对气流的阻挡,将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固定在靠近外壳1的位置,以方便在散热区5内形成回旋气流,提高对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的散热效果。
参阅图4,半导体换热组件6包括散热片12,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朝向散热片12。设置的散热片12用于将半导体换热组件6的温度及时地散发出来,相较于通过半导体换热组件6自身进行散热,散热片12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对半导体换热组件6的散热。
继续参阅图4,散热片12的表面分布有若干鳍片,通过设置的鳍片增大散热片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片12的散热效率。
参阅图3,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抵靠在散热片12上,这样,第一风扇8可以直接将散热片12周围的空气吹向电控组件7,尤其是当半导体换热组件6传递给散热片12的是低温热量时,第一风扇8可以将散热片12周围的低温空气吹向电控组件7,以增强对电控组件7的散热效果。第二风扇9嵌设在出风孔2内,使得第二风扇9能够直接将散热区5内的气流输送到外壳1的外部,并且嵌设的方式可以最大化减小第二风扇9所占据的空间,提高换热装置1a的集成性。
参阅图4,半导体换热组件6还包括第一半导体片13、第二半导体片14和导热体15,电控组件7与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电连接,电控组件7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制冷或制热,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分别贴合在导热体15的两侧,导热体15通过导热管16与散热片12连接。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的两端分别进行制冷或制热,导热体15可以将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的热量及时传递给散热片12
参阅图4,半导体换热组件6还包括第一换热箱17、第二换热箱18和泵体19,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分别连接在第一半导体片13和第二半导体片14上,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内均配置有换热流体介质并且均设有连通至外壳1外部的管路22,泵体19与管路22连通并驱动换热流体介质在管路22内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半导体片13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第二半导体片14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第一换热面贴合连接在导热体15的第一面上,第三换热面贴合连接在导热体15相对第一面的第二面上;第一换热箱17贴合连接在第二换热面上,第二换热箱18贴合连接在第四换热面上。
第一半导体片13通过第二换热面与第一换热箱17接触换热并调整第一换热箱17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的温度,同样的,第二半导体片14通过第四换热面和第二换热箱18接触换热并调整第二换热箱18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的温度,因此,在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可以具有不同的温度,不同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可以同时并单独进行温度控制,设置的泵体19可以将不同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泵出以与外部结构进行热交换,达到控温的效果,相较于传统换热装置1a只具有同一温度的换热流体介质,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1a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控温方式,更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参阅图1、图2、图3,换热装置1a还包括补液箱20,补液箱20设置在工作区4的钣金架3上并引出有两个导流管21,两个导流管21通过泵体19分别连接至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当第一换热箱17和/或第二换热箱18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因蒸发而存量不足时,通过泵体19将补液箱20内的换热流体介质经过导流管21分别泵入第一换热箱17和/或第二换热箱18内,能够保证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内的换热流体介质充足。
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床罩100,包括床罩本体2a,智能床罩100还包括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换热装置1a,床罩本体2a中设置有回流通道23,回流通道23与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换热装置1a用于将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中至少一个的换热流体介质输送到床罩本体2a的回流通道23内,以对床罩本体2a进行温度调整,当第一换热箱17和第二换热箱18均与回流通道23连通时,换热转置能够对床罩本体2a进行不同温度的温度调整,控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并且方便操作。
进一步地,参阅图7,床罩本体2a包括第一部分24和第二部分25,回流通道23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24和第二部分25中的第一回流通道23a和第二回流通道23b,第一回流通道23a与第一换热箱17连通,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二换热箱18连通。床罩主体的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换热箱17单独调整第一部分24的温度,第二换热箱18单独调整第二部分25的温度,由此实现床罩主体的分区控温,控温方式灵活,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具体地,第一换热箱17内和第二换热箱18内的换热流体介质通过泵体19分别输送到第一回流通道23a和第二回流通道23b。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上设有出风孔(2);
钣金架(3),所述钣金架(3)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并将所述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工作区(4)和散热区(5),所述出风孔(2)位于所述散热区(5);
半导体换热组件(6),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工作区(4)的所述钣金架(3)上;
电控组件(7),所述电控组件(7)设置在所述散热区(5)的所述钣金架(3)上并与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电连接;
第一风扇(8)和第二风扇(9),其均设置在所述散热区(5)的所述钣金架(3)上,其中,
所述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朝向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所述第一风扇(8)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电控组件(7),所述第二风扇(9)的进风端朝向所述电控组件(7),所述第二风扇(9)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出风孔(2),所述第一风扇(8)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风扇(9)的进风方向具有夹角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7)包括电源板(10)和控制电路板(11)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包括散热片(12),所述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朝向所述散热片(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8)的进风端抵靠在所述散热片(12)上,所述第二风扇(9)的出风端嵌设在所述出风孔(2)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还包括第一半导体片(13)、第二半导体片(14)和导热体(15),所述电控组件(7)与所述第一半导体片(13)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14)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7)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半导体片(13)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14)制冷或制热,所述第一半导体片(13)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14)分别贴合在所述导热体(15)的两侧,所述导热体(15)通过导热管(16)与所述散热片(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换热组件(6)还包括第一换热箱(17)、第二换热箱(18)和泵体(19),所述第一换热箱(17)和所述第二换热箱(18)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片(13)和所述第二半导体片(14)上,所述第一换热箱(17)和所述第二换热箱(18)内均配置有换热流体介质并且均设有连通至所述外壳(1)外部的管路,所述泵体(19)与所述管路连通并驱动所述换热流体介质在所述管路内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装置还包括补液箱(20),所述补液箱(20)设置在所述工作区(4)的所述钣金架(3)上并引出有两个导流管,两个所述导流管通过所述泵体(19)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箱(17)和所述第二换热箱(18)。
9.一种智能床罩,包括床罩本体(2a),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床罩(100)还包括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换热装置,所述床罩本体(2a)中设置有回流通道(23),所述回流通道(23)与所述第一换热箱(17)和所述第二换热箱(18)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床罩本体(2a)包括第一部分(24)和第二部分(25),所述回流通道(23)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24)和所述第二部分(25)中的第一回流通道(23a)和第二回流通道(23b),所述第一回流通道(23a)(23)与所述第一换热箱(17)连通,所述第二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箱(18)连通。
CN202321322102.6U 2023-05-26 2023-05-26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Active CN219868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2102.6U CN219868080U (zh) 2023-05-26 2023-05-26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2102.6U CN219868080U (zh) 2023-05-26 2023-05-26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080U true CN219868080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3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2102.6U Active CN219868080U (zh) 2023-05-26 2023-05-26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7337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3266884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49418A (zh) 基于热电材料的冷暖两用送风装置
CN219868080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智能床罩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0808094U (zh) 电路板、换热系统及制冷系统
CN115068722B (zh) 一种双循环回路的水箱设备
CN210980124U (zh) 一种空调外机
KR200179768Y1 (ko) 열전냉각모듈을 이용한 제어반용 냉각장치
CN217131347U (zh) 一种大功率商用电磁炉散热结构
CN217423562U (zh) 风管机
JPH1092990A (ja) 冷却構造
CN213861954U (zh) 一种制冷风机
CN221258955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325074U (zh) 一种带有降温结构的控制柜
CN113531697B (zh) 节能空调系统
CN219160476U (zh) 一种空调热交换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CN220017535U (zh) 空调
WO2023272927A1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0524321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9572089U (zh) 空调器
CN219868110U (zh) 空调器
CN219120677U (zh) 穿戴式空调
CN220524326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109268950A (zh) 散热结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