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0124U - 一种空调外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80124U CN210980124U CN201921578523.9U CN201921578523U CN210980124U CN 210980124 U CN210980124 U CN 210980124U CN 201921578523 U CN201921578523 U CN 201921578523U CN 210980124 U CN210980124 U CN 2109801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pipe
- fin
- conducting member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外机,其包括外机壳体、风扇以及散热装置,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内,所述外机壳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侧的通道,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通道内设置有电控组件,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翅片组件以及至少一根热管,所述翅片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和所述导热件通过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配合连接,所述热管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内。该空调外机的结构设计简单,采用独立的散热循环系统,不受制冷系统的控制,生产加工的成本较低,散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外机。
背景技术
目前变频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的散热方式通常采用的是自然散热和冷媒散热两种方式,自然散热的效果通常较差,散热效率低,容易使得发热器件因为温度升高造成损坏,降低发热器件的使用寿命。而冷媒散热方式的散热效率虽然比自然散热的高,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热器件的发热问题,提高发热器件工作的可靠性,但是冷媒散热过程的成本高且操作复杂,系统的控制逻辑非常繁琐,且有能量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外机,该散热装置的结构设计简单,采用独立的散热循环系统,不受制冷系统的控制,生产加工的成本较低,散热效率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调外机,其包括外机壳体、风扇以及散热装置,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内,所述外机壳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侧的通道,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通道内设置有电控组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翅片组件以及至少一根热管,所述翅片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和所述导热件通过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导热组件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配合连接,所述热管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内。
可选的,所述翅片单元包括若干块彼此相互平行布置的翅片,各所述翅片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热管穿设连接于各所述定位孔内,且各所述翅片为沿所述通道的宽度方向设置。
可选的,各所述翅片为沿所述热管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相邻的两块所述翅片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取值范围是0.5~5mm;所述翅片的厚度的取值范围是0.1~1mm。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定位槽,所述热管固定卡设于所述定位槽内,且所述热管的外轮廓面填充在所述定位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口相平齐。
可选的,所述热管弯折形成U形结构,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U形结构内部,且所述U形结构的底部挤压配合在所述定位槽中,所述U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中。
可选的,所述翅片单元的数量为两组,所述U形结构的两侧边上分别穿设有一组所述翅片单元,且所述两组翅片单元为分别一一对应布置在所述导热件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处。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为铝合金板或者铜板,且各所述热管为沿所述铝合金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路板,所述导热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且卡设于所述导热件上的热管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电器盒,所述电路板配合安装在所述电器盒内,所述电器盒上扣合连接有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电器盒之间形成所述通道;
所述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外机壳体的侧壁相连通,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上安装有格栅。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外机包括外机壳体、风扇以及散热装置,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内,所述外机壳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侧的通道,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通道内设置有电控组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翅片组件以及至少一根热管,所述翅片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和所述导热件通过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配合连接,所述热管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内。由此,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安装在外机壳体内进行使用时,导热件与电控组件配合连接时,卡设在其外侧面上的热管也能够与电控组件进行接触,从而电控组件中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一方面通过导热件有效的传递至热管处,导热件能够保证高效的导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接触直接传递给热管,热管与导热件相互连接的部分吸收电控组件的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而变成蒸发端,使得热管内的液体介质在蒸发端受热后汽化,热管内温度较高的蒸汽状态的介质在微小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远离蒸发端的方向流动,原理蒸发端的热管插设在翅片单元中,翅片单元能够在相应的风道的负压作用下引进新风进行热交换、冷却并放热液化,使得热管与翅片单元相配合部分形成冷凝端,热管内经过冷凝的液体能够经过器内部的吸液芯的毛细力的作用回流到蒸发端内,如此循环往复工作,热量在热管内从蒸发端传递至冷凝端,将电控组件的发热元件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传导开来,达到对发热元件进行降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将散热装置与外机壳体内的新风通道进行配合,实现闭环循环系统,不受空调的电控部分和系统部分的控制,作为独立的系统通过通道引来的新风实现散热装置的冷却,达到降温的目的,结构布置非常简单且效果可靠,方便生产和加工且成本较低,适合进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与电路板相配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与电路板相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在通道内的装配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外机内部的第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外机内部的第二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外机的隐藏风道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装置,2、导热件,21、定位槽,22、通孔,3、翅片组件,31、翅片单元,32、翅片,321、定位孔,4、热管,5、空调外机,6、外机壳体,61、第一腔室,62、第二腔室,7、风扇,8、通道,9、风道,10、电控组件,101、电路板,102、电器盒,103、发热元件,20、隔板,30、进风格栅,40、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外机5包括外机壳体6、风扇7以及散热装置1,所述风扇7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6内,所述外机壳体6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7侧的通道8,所述散热装置1位于所述通道8内,所述通道8内设置有电控组件10,所述散热装置1包括导热件2、翅片组件3以及至少一根热管4,所述翅片组件3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31,所述翅片单元31和所述导热件2通过所述热管4相连接,所述导热件2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10配合连接,所述热管4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2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4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31内。
基于以上结构,将该散热装置1在空调系统中进行使用时,该散热装置的导热件2与电控组件10进行配合固定连接,热管4卡设在导热件2上与电控组件10相互配合连接的外侧面上,由此能够使得热管4也进一步的与电控组件10相互接触,在该散热装置进行工作时,一方面导热件2能够将电控组件10的发热元件103所产生的热量高效的传递给热管4,另一方面发热元件103的热量能够通过直接接触传递至热管4上,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发热元件103中的热量向热管4中进行传递的效率。热管4中的液体介质在与导热件2相互配合的部分中获取发热元件103的热量后汽化形成蒸发端,温度高的蒸汽介质在微小的压力差作用下向远离蒸发端的一侧进行流动,热管4远离蒸发端的一侧穿设于翅片单元31内。在空调系统中的负压作用下,外界温度较低的新风被引入到散热装置中进行冷却,此时低温的新风经过翅片单元31能够与穿设在翅片单元31中的热管4进行热交换,使得热管4中的蒸汽释放热量发生液化,从而将穿设在翅片单元31中的热管4作为冷凝端,液化后的介质经过热管4内不吸液芯的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蒸发端。如此循环不止,能够通过热管4内部液体介质的自动流动将发热元件103上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传导开来,达到为发热元件103进行降温的目的。该散热装置1通过采用热管4元件将导热件2和翅片单元31连接起来,进而形成独立的散热闭环循环系统,不受空调系统中电控部分和制冷系统部分的控制,结构设计简单,原理可靠,便于生产和制造,成本较低,适合进行推广使用。在将该散热装置1应用到空调外机5中时,将散热装置1安装在通道8内部,风扇在空调外机5中工作形成负压,能够将外界的低温新风通过通道8引入到空调外机5内部,低温的新风在经过通道8时能够与散热装置进行充分的接触,以完成热交换的工作。空调外机5内设置有隔板20,该隔板20将空调外机5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61和第二腔室62,风扇安装在第一腔室61中,第二腔室62用于定位安装压缩机和电控组件10,通道8设置在第二腔室62中,通道8的第一端部与外机壳体6的侧壁相连通以作为新风入口,通道8的第二端部搭设在搁板的顶部并伸入到第一腔室61中作为新风出口,由此将外界与风扇侧相连通,保证对新风引入的可靠性。
其中,翅片单元31包括若干块彼此相互平行布置的翅片32,各翅片32上分别设置有与热管4相配合的定位孔321,热管4穿设连接于各定位孔321内,且各翅片32位沿通道8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热管4通过定位孔321穿设在各翅片32中,各翅片32之间的间隔能够更有利于新风的通过,在通过翅片32对热管4进行降温的同时,增大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各翅片32为沿热管4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相邻的两块翅片32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取值范围是0.5~5mm,保证翅片32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新风通过的同时,确保翅片32使用数量的最大化,便于提高翅片32与热管4进行热交换的效率和质量,翅片32的厚度取值范围是0.1~1mm,翅片32的形式可以是窗片式,也可以是平片等其他形式,只要能够保证良好的散热性能即可。
另外,导热件2的底部设有与热管4相配合的定位槽21,热管4固定卡设于定位槽21内,且热管4的外轮廓面填充在定位槽21的槽口处,并与定位槽21的槽口相平齐,热管4在定位槽21中进行固定卡设,保证热换的可靠定位,热管4卡入定位槽21中后,其外轮廓面挤压成平面结构填充在定位槽21的槽口位置处,由此在导热件2与电控组件10进行固定连接时,热管4的底部也经过发热元件103的表面,平面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大热管4与发热元件10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发热元件103的热量的传导。在本实施例中,热管4弯折形成U形结构,导热件2位于U形结构内部,且U形结构的底部挤压配合在定位槽21中,U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穿设于翅片单元31中,由此能够有效的减小该散热装置1的体积,其方便将该散热装置与电控组件10进行配合固定连接。其中,翅片单元31的数量为两组,U形结构的两侧边上分别穿设有一组翅片单元31,且两组翅片单元31为分别一一对应布置在导热件2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处,位于底部的导热件2能够直接与电控组件10进行固定连接,在导热件2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通孔22,采用螺栓或者其他紧固部件即能够将该导热件2与电控组件10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提高组装生产的效率。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4弯折的形状并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当可按照实际的需要对热管4进行灵活的处理,只要能够保证热管4的蒸发端设置在导热件2上,热管4的冷凝端穿设于翅片单元31中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导热件2采用的是铝合金板,热管4的数量设计的为三根,三根热管4为沿所述铝合金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三个热管4位于同一侧的侧边可以是穿设于同一组翅片单元31中,也可以是穿设于彼此相互独立的翅片单元31中,铝合金板材具有非常好的导热性能,从而能够保证将发热元件103上的热量向热管4上传递的可靠性,且铝合金板材的成本较低,更适合进行推广使用,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件2的材料选择还可以是铜板等其他具有导热性能的板材,以能够实现对发热元件103的热量的传导;且热管4的实际使用数量并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量以能够提高热管4对发热元件103热量传导的效率。
可选的,通道8内设置有电控组件10,电控组件10包括电路板101,散热装置通过导热件2固定连接于电路板101上,且卡设于导热件2上的热管4与电路板101上的发热元件103相接触,电路板101上固定安装有发热元件103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即智能功率模块,不仅把功率开关器件和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而且还集成有过电压、过电流和过热等故障检测电路,并可将检测信号送到CPU)、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BJT(双极型三极管)和MOS(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二极管等,这些发热元件103都安装在电路板101的表面上,且各发热元件103之间都涂覆有导热硅胶,当导热件2与电路板101的表面进行固定连接时,各发热元件103也分别与热管4进行接触,以便于能够及时将热量传导出去。电控组件10还包括电器盒102,电路板101配合安装在电器盒102内,电器盒102上扣合连接有风道9,风道9与电器盒102之间形成所述通道8,各翅片单元31位于通道8内且沿通道8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各翅片32的布置方向与通道8内新风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行,由此能够增大新风与翅片单元31之间的换热效率。风道9的进风端与外机壳体6的侧壁相连通,外机壳体6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在进风口内安装有进风格栅30,该进风格栅30能够有效的阻挡大型杂质进入到通道8内,避免发生堵塞通道8的现象,风道9的出风端上安装有出风格栅40,由此能够放置杂质进入到外机壳体6内部,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和整理。
在对该散热装置1进行装配时,先对热管4进行加工弯折,以形成设计好的形状结构,然后分别从热管4的自由端处穿入翅片单元31,并将各翅片32按照相应的数量和指定的间隔进行布置,热管4的侧壁与翅片32上的定位孔321进行固定连接,以保证二者之间良好的接触;再把热管4上的指定位置卡接于导热件2中,在本实施例中即把热管4的U形结构的底部与导热件2上的定位槽21进行配合卡接,采用挤压工艺对热管4进行装配,使得热管4的外轮廓面挤压成和定位槽21的槽口处相互平齐的平面,以有效的增加热管4与发热元件103之间的接触面积。将装配好的散热装置放入外机壳体6内的通道8中,并将导热件2与电路板101进行装配,通过导热件2上设置的通孔22与电路板101上的相对应的孔位进行配合后,采用螺钉进行固定。将配合好的电路板101和散热装置放入到电器盒102内用螺钉进行固定后,在电器盒102的上方扣合风道9形成完整的通道8。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包括外机壳体6、风扇7以及散热装置1,风扇7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6内,所述外机壳体6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7侧的通道8,所述散热装置1位于所述通道8内,所述通道8内设置有电控组件10,散热装置1包括导热件2、翅片组件3以及至少一根热管4,所述翅片组件3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31,所述翅片单元31和所述导热件2通过所述热管4相连接,所述导热件2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10配合连接,所述热管4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2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4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31内。由此,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安装在外机壳体6内进行使用时,导热件2与电控组件10配合连接时,卡设在其外侧面上的热管4也能够与电控组件10进行接触,从而电控组件10中的发热元件103产生的热量一方面通过导热件2有效的传递至热管4处,导热件2能够保证高效的导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接触直接传递给热管4,热管4与导热件2相互连接的部分吸收电控组件10的发热元件103所产生的热量而变成蒸发端,使得热管4内的液体介质在蒸发端受热后汽化,热管4内温度较高的蒸汽状态的介质在微小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远离蒸发端的方向流动,原理蒸发端的热管4插设在翅片单元31中,翅片单元31能够在相应的风道9的负压作用下引进新风进行热交换、冷却并放热液化,使得热管4与翅片单元31相配合部分形成冷凝端,热管4内经过冷凝的液体能够经过器内部的吸液芯的毛细力的作用回流到蒸发端内,如此循环往复工作,热量在热管4内从蒸发端传递至冷凝端,将电控组件10的发热元件103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传导开来,达到对发热元件103进行降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将散热装置1与外机壳体6内的新风通道8进行配合,实现闭环循环系统,不受空调的电控部分和系统部分的控制,作为独立的系统通过通道8引来的新风实现散热装置的冷却,达到降温的目的,结构布置非常简单且效果可靠,方便生产和加工且成本较低,适合进行推广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壳体、风扇以及散热装置,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外机壳体内,所述外机壳体内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风扇侧的通道,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通道内设置有电控组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翅片组件以及至少一根热管,所述翅片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和所述导热件通过所述热管相连接,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与所述电控组件配合连接,所述热管卡设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底面上,且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包括若干块彼此相互平行布置的翅片,各所述翅片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热管穿设连接于各所述定位孔内,且各所述翅片为沿所述通道的宽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翅片为沿所述热管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相邻的两块所述翅片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取值范围是0.5~5mm;所述翅片的厚度的取值范围是0.1~1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热管相配合的定位槽,所述热管固定卡设于所述定位槽内,且所述热管的外轮廓面填充在所述定位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口相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弯折形成U形结构,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U形结构内部,且所述U形结构的底部挤压配合在所述定位槽中,所述U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的数量为两组,所述U形结构的两侧边上分别穿设有一组所述翅片单元,且所述两组翅片单元为分别一一对应布置在所述导热件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为铝合金板或者铜板,且各所述热管为沿所述铝合金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路板,所述导热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且卡设于所述导热件上的热管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电器盒,所述电路板配合安装在所述电器盒内,所述电器盒上扣合连接有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电器盒之间形成所述通道;
所述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外机壳体的侧壁相连通,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上安装有格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78523.9U CN210980124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一种空调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78523.9U CN210980124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一种空调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80124U true CN210980124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38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78523.9U Active CN210980124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一种空调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8012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86853A (zh) * | 2019-09-20 | 2019-11-22 |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外机 |
-
2019
- 2019-09-20 CN CN201921578523.9U patent/CN21098012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86853A (zh) * | 2019-09-20 | 2019-11-22 |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外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48263B (zh) | 高热流密度机柜散热冷却方法及其复合换热器 | |
CN109959182B (zh) |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 |
CN104613556A (zh) | 电器元件的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108752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110486853A (zh) | 一种空调外机 | |
CN211953039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0980124U (zh) | 一种空调外机 | |
CN107120741A (zh) |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 |
CN21195303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2108744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2108751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6557427U (zh) | 空调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3970135B (zh) |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0688570U (zh) | 一种无压缩机移动空调 | |
CN109959181B (zh) |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 |
KR102066690B1 (ko) | 공기 조화기 | |
CN209312749U (zh) |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 | |
CN212812465U (zh) | 一种发热模块散热装置、电控盒及车辆空调 | |
CN216953294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7423562U (zh) | 风管机 | |
CN111396997A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1953040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705775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2273291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20817931U (zh) | 空调外机和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