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1751U - 并条机牵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并条机牵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1751U
CN219861751U CN202321103234.XU CN202321103234U CN219861751U CN 219861751 U CN219861751 U CN 219861751U CN 202321103234 U CN202321103234 U CN 202321103234U CN 219861751 U CN219861751 U CN 219861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leather
assembly
apron
draw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32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跃
王�琦
贾成举
李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Hongda Huaming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Hongda Huaming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Hongda Huaming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Hongda Huaming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32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1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1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1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包括:罗拉组件,罗拉组件包括: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皮辊组件,皮辊组件包括:第一皮辊、第二皮辊和第三皮辊,其中,第一皮辊用于抵接于前罗拉,第二皮辊用于抵接于中罗拉,第三皮辊用于抵接于后罗拉,以夹持绵条,且前罗拉和后罗拉之间形成牵伸区;缓冲组件,设置于牵伸区,连接于中罗拉,缓冲组件用于拉紧绵条,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后罗拉处的表面速度的比值为1.005至1.04:1。使得缓冲组件仅对绵条起到拉紧作用,避免造成缓冲组件与后罗拉之间的绵条中的纤维相对滑动,从而使得绵条中长度差异达到5至10倍的纤维均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提高纺纱质量。

Description

并条机牵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纱工程中,将多根绵条并合和牵伸,提高绵条的均匀度和绵条中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并使不同品质的纤维在绵条中混合均匀的并条机被广泛应用。目前,现有的并条机牵伸装置通常由多个罗拉构成,分别为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其中,通过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转动为牵伸提供动力。且前罗拉和中罗拉之间的区域为前牵伸区,中罗拉和后罗拉之间的区域为后牵伸区,在前牵伸区内设置有压力棒。在工作时,后罗拉、中罗拉、前罗拉的表面的线速度是依次加快的。通常中罗拉的表面速度设定在后罗拉表面速度的1.1~2倍之间,由于绵条由多根纤维组成,这样的速度差异,足以造成纤维之间的相对滑动。而前罗拉的表面速度较中罗拉表面速度更大,承担并条机主要的牵伸工作,其前罗拉的表面速度与中罗拉表面速度比称为主牵伸区牵伸倍数。且在同一个牵伸区中,被表面速度较快的罗拉握持的纤维为快速纤维,被表面速度较快的罗拉握持的纤维为慢速纤维,纤维的两端都不被罗拉握持的称为浮游纤维。如一根纤维的两端同时被左右两组罗拉握持,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纤维被拉断,造成纤维损伤;另一种情况为:纤维跟随控制力大的罗拉运动,导致其周围的其他纤维的相对平行状态遭到破坏。因此要避免一根纤维的两端同时被左右两组罗拉握持的情况发生。现有技术中,在中罗拉处布置压力棒,多根绵条由后罗拉的右侧进入牵伸装置,在后牵伸区中被拉细后,形成纤维平行程度相对较高的绵网。在绵网进入前牵伸区时,先受到布置在中罗拉附近的压力棒控制,使每根纤维的头端在尽量接近前罗拉时变速。纤维网再次被前罗拉拉细,由于纺纱用的纤维长度不是都很一致的,压力棒又安装在中罗拉的附近。故布置在前牵伸区中压力棒,在纺纤维长度差异大的纤维时,仅能控制长度比较长的纤维。而对相对短的纤维控制作用较弱。如果纤维长度差距很大,压力棒会失去对短纤维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纺长度差异达5~10倍的纤维时,压力棒能控制的只能是最长的一部分纤维,对其他大部分纤维没有控制作用。这对提高成纱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包括:
罗拉组件,上述罗拉组件包括: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
皮辊组件,上述皮辊组件包括:第一皮辊、第二皮辊和第三皮辊,其中,上述第一皮辊用于抵接于上述前罗拉,上述第二皮辊用于抵接于上述中罗拉,上述第三皮辊用于抵接于上述后罗拉,以夹持绵条,且上述前罗拉和上述后罗拉之间形成牵伸区;
缓冲组件,设置于上述牵伸区,连接于上述中罗拉,上述缓冲组件用于控制进入上述牵伸区的上述绵条,所述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所述后罗拉处的表面速度的比值为1.005至1.04:1。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缓冲组件包括:
第一皮圈组件,套设于上述中罗拉;
第二皮圈组件,套设于上述第二皮辊;
其中,在上述中罗拉抵接于上述第二皮辊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皮圈组件和上述第二皮圈组件共同控制进入上述牵伸区的上述绵条。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皮圈组件包括:
第一皮圈,套设于上述中罗拉;
弧形托板,设置于上述牵伸区靠近于上述前罗拉处,上述弧形托板的弧形突出部朝向于上述第二皮圈组件,上述第一皮圈抵接于上述弧形托板;
第一张紧杆,设置于上述牵伸区的下方,上述第一皮圈抵接于上述第一张紧杆;
其中,第一张紧杆用于将上述第一皮圈绷紧,以使部分上述第一皮圈贴合于上述弧形托板的弧形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皮圈组件包括:
第二皮圈,套设于上述第二皮辊;
支撑杆,设置于上述牵伸区靠近于上述前罗拉处,上述第二皮圈抵接于上述支撑杆;
第二张紧杆,设置于上述牵伸区的上方,上述第二皮圈抵接于上述第二张紧杆。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杆的中间段开设有缺口,上述缺口朝向于上述弧形托板;
上述中罗拉皮辊的中间段的直径尺寸小于上述中罗拉皮辊两端的直径尺寸。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
压紧罗拉组件,用于压紧从上述前罗拉送出的上述绵条。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压紧罗拉组件包括:
第一压紧罗拉;
第二压紧罗拉,用于抵接于上述第一压紧罗拉,以夹持上述绵条。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
集束压缩组件,位于上述压紧罗拉组件和上述前罗拉之间,用于整理从上述前罗拉送出的上述绵条。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集束压缩组件包括:
集束器;
喇叭口,连接于上述集束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
导向皮辊,位于上述集束器和上述第一皮辊之间,用于抵接于上述前罗拉。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并条机牵伸装置设置有罗拉组件、皮辊组件和缓冲组件。其中,罗拉组件设置有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均能主动转动。皮辊组件设置有第一皮辊、第二皮辊和第三皮辊,且第一皮辊可抵接于前罗拉,通过前罗拉带动第一皮辊转动;第二皮辊可抵接于中罗拉,通过中罗拉带动第二皮辊转动;第三皮辊可抵接于后罗拉,通过后罗拉带动第三皮辊转动,从而可夹持绵条并输送绵条,且在前罗拉和后罗拉之间形成有牵伸区,可有效地将绵条拉细。缓冲组件设置于牵伸区,且部分缓冲组件连接于中罗拉,缓冲组件可控制进入牵伸区的绵条,且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后罗拉的表面速度比值为1.005至1.04:1,使得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仅略快于后罗拉的表面速度,在对绵条起到拉紧作用的同时,避免造成缓冲组件与后罗拉之间的绵条中的纤维相对滑动,从而使得绵条中长度差异达到5至10倍的纤维均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提高纺纱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条机牵伸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说明书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前罗拉,2中罗拉,3后罗拉,4导向皮辊,5第一皮辊,6第二皮辊,7第三皮辊,9集束器,10喇叭口,11第一压紧罗拉,12第二压紧罗拉,21弧形托板,22第一皮圈,23第二皮圈,24支撑杆,241缺口,25第二张紧杆,26第一张紧杆,FB绵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包括:罗拉组件,上述罗拉组件包括:前罗拉1、中罗拉2和后罗拉3;皮辊组件,上述皮辊组件包括:第一皮辊5、第二皮辊6和第三皮辊7,其中,上述第一皮辊5用于抵接于上述前罗拉1,上述第二皮辊6用于抵接于上述中罗拉2,上述第三皮辊7用于抵接于上述后罗拉3,以夹持绵条FB,且上述前罗拉1和上述后罗拉3之间形成牵伸区;缓冲组件,设置于上述牵伸区,连接于上述中罗拉2,上述缓冲组件用于控制进入牵伸区的上述绵条FB,上述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上述后罗拉3处的表面速度的比值为1.005至1.04:1。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并条机牵伸装置设置有罗拉组件、皮辊组件和缓冲组件。其中,罗拉组件设置有前罗拉1、中罗拉2和后罗拉3,前罗拉1、中罗拉2和后罗拉3均能主动转动。皮辊组件设置有第一皮辊5、第二皮辊6和第三皮辊7,且第一皮辊5可抵接于前罗拉1,通过前罗拉1带动第一皮辊5转动;第二皮辊6可抵接于中罗拉2,通过中罗拉2带动第二皮辊6转动;第三皮辊7可抵接于后罗拉3,通过后罗拉3带动第三皮辊7转动,从而可夹持绵条FB并输送绵条FB,且在前罗拉1和后罗拉3之间形成有牵伸区,可有效地将绵条FB拉细。缓冲组件设置于牵伸区,且部分缓冲组件连接于中罗拉2,缓冲组件可拉紧绵条FB,且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后罗拉3的表面速度比值为1.005至1.04:1,使得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仅略快于后罗拉3的表面速度,在对绵条FB起到拉紧作用的同时,避免造成缓冲组件与后罗拉3之间的绵条FB中的纤维相对滑动,从而使得绵条FB中长度差异达到5至10倍的纤维均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提高纺纱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并条机牵伸装置由于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仅略快于后罗拉3的表面速度,实际对绵条FB产生握持作用的是后罗拉3和第三皮辊7组成的罗拉组以及前罗拉1和第一皮辊5组成的罗拉组。中罗拉2和第二皮辊6组成的罗拉组的作用仅是控制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因此本申请的并条机牵伸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仅有一个牵伸区。
可以理解的是,喂入并条机牵伸装置的绵条FB由多根纤维构成,纤维量很多,各处的纤维总量是确定的,所包含的各种纤维长度比例基本一致,且前罗拉1、中罗拉2和后罗拉3连续转动运行,因此经前罗拉1输出的纤维量会保持稳定,输出绵条FB中的纤维伸直度和平行度也会得到提高。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皮圈22组件,套设于上述中罗拉2;第二皮圈23组件,套设于上述第二皮辊6;其中,在上述中罗拉2抵接于上述第二皮辊6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皮圈22组件和上述第二皮圈23组件共同控制上述绵条FB。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组件设置有第一皮圈22组件和第二皮圈23组件。其中,第一皮圈22组件套设于中罗拉2,第二皮圈23组件套设于第二皮辊6。在中罗拉2转动运行,且第二皮辊6抵接于中罗拉2的情况下,第一皮圈22组件和第二皮圈23组件共同拉紧绵条FB。具体的,第一皮圈22组件和第二皮圈23组件的表面速度仅受到中罗拉2和第二皮辊6的影响,且表面速度和后罗拉3的表面速度比值为1.005至1.04:1。从而使得第一皮圈22组件和第二皮圈23组件相对于后罗拉3仅对绵条FB起到拉紧作用,避免造成第一皮圈22组件和第二皮圈23组件之间的绵条FB中的纤维相对滑动。从而提高控制可靠性,提高纺纱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第一皮圈22组件包括:第一皮圈22,套设于上述中罗拉2;弧形托板21,设置于上述牵伸区靠近于上述前罗拉1处,上述弧形托板21的弧形突出部朝向于上述第二皮圈23组件,上述第一皮圈22抵接于上述弧形托板21;第一张紧杆26,设置于上述牵伸区的下方,上述第一皮圈22抵接于上述第一张紧杆26;其中,第一张紧杆26用于将上述第一皮圈22绷紧,以使部分上述第一皮圈22贴合于上述弧形托板21的弧形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皮圈22组件设置有第一皮圈22、弧形托板21和第一张紧杆26。其中,第一皮圈22套设于中罗拉2。弧形托板21设置于牵伸区靠近前罗拉1处,且第一皮圈22套设于弧形托板21,使得第一皮圈22在牵伸区中的位置固定。且弧形托板21的弧形突出部朝向于第二皮圈23组件,且第一张紧杆26位于牵伸区的下方,通过第一张紧杆26向下压住第一皮圈22,使得第一皮圈22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使得位于弧形突出部的部分第一皮圈22贴合于弧形托板21的弧形面,且使得中罗拉2能够稳定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皮圈2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第二皮圈23组件包括:第二皮圈23,套设于上述第二皮辊6;支撑杆24,设置于上述牵伸区靠近于上述前罗拉1处,上述第二皮圈23抵接于上述支撑杆24;第二张紧杆25,设置于上述牵伸区的上方,上述第二皮圈23抵接于上述第二张紧杆25。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皮圈23组件设置有第二皮圈23、支撑杆24和第二张紧杆25。其中,第二皮圈23套设于第二皮辊6且第二皮圈23和第一皮圈22的位置相对应。支撑杆24设置于牵伸区靠近前罗拉1处,以使得第二皮圈23在牵伸区中的位置固定。从而使得经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之间输出的绵条FB纤维网接近前罗拉1和第一皮辊5形成的握持线。第二张紧杆25设置于牵伸区的上方,通过第二张紧杆25向上拉住第二皮圈23,使得第二皮圈23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使得第二皮辊6能够将动力稳定传递至第二皮圈23。
可以理解的是,弧形托板21作用于第一皮圈22可使得部分第一皮圈22发生形变为弧形,且弧形部分的第一皮圈22会将形变作用于对应的第二皮圈23处,使得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共同形成弧形区域,绵条FB从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之间通过,该弧形区域可成为既能控制浮游纤维,且不影响被前罗拉1和第一皮辊5握持的快速纤维从绵条FB的纤维网中抽出的缓冲区,从而使得被包裹在缓冲区的纤维摩擦力增加,增加的摩擦力能够起到对浮游纤维更好地控制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弧形区域第一皮圈22对第二皮圈23施加作用力,使得处于弧形区域处的绵条FB中的纤维受到的摩擦力增加,从而起到对浮游纤维更好地控制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弧形缓冲区的存在,使得长度差异达5~10倍的纤维,在这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处受到适度的控制。绵条FB的纤维网在脱离后罗拉3和第三皮辊7的握持后,被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包裹。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以略快于后罗拉3的表面速度,包裹着后罗拉3输出的绵条FB的纤维网向前罗拉1方向运行。由于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仅起到对绵条FB的控制作用,相较于前罗拉1和第一皮辊5对绵条FB的握持力弱很多。使得一根纤维的的头端被前罗拉1和第一皮辊5握持,转变为快速纤维时,被从缓冲区的绵条FB的纤维网中抽出。这一过程中,绵条FB的纤维网中的其他浮游纤维仍然被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所控制,并与第一皮圈22和第二皮圈23以一致的速度运动。故这一根纤维从纤维网中的抽出,不会影响其他纤维。从而提高了对绵条FB中纤维控制程度,提高可靠性,提高纺纱质量。
示例性的,第一皮圈22可由变形量较小且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的橡胶制成,且第一皮圈22在张紧状态下和中罗拉2具有较好的摩擦力,以保证中罗拉2能够稳定带动第一皮圈22运动。
示例性的,第一张紧杆26和第二张紧杆25的张紧力可源于弹簧或扭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支撑杆24的中间段开设有缺口241,上述缺口241朝向于上述弧形托板21;上述第二皮辊6的中间段的直径尺寸小于上述第二皮辊6两端的直径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在支撑杆24的中间段开设有缺口241,且缺口241朝向于弧形托板21方向。第二皮辊6的中间段处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二皮辊6两端的直径尺寸,如此设置,可便于绵条FB从第二皮辊6的中间段以及支撑杆24中间段的缺口241处输送。且由于第二皮圈23连接于第二皮辊6的两端,另一端连接于支撑杆24,从而不会影响第二皮辊6对第二皮圈23的传动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压紧罗拉组件,用于压紧从上述前罗拉1送出的上述绵条FB。
可以理解的是,并条机牵伸装置还设置有压紧罗拉组件,压紧罗拉组件位于前罗拉1的输出侧,通过压紧罗拉组件可压紧经前罗拉1送出的绵条FB。压紧后的绵条FB被输送至并条机圈绕装置中。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压紧罗拉组件包括:第一压紧罗拉11;第二压紧罗拉12,用于抵接于上述第一压紧罗拉11,以夹持上述绵条FB。
可以理解的是,压紧罗拉设置有第一压紧罗拉11和第二压紧罗拉12。绵条FB从第一压紧罗拉11和第二压紧罗拉12之间通过。可调整第一压紧罗拉11对第二压紧罗拉12的作用力,以调整第一压紧罗拉11和第二压紧罗拉12对绵条FB的压力,以使得绵条FB的压紧程度满足输送要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集束压缩组件,位于上述压紧罗拉组件和上述前罗拉1之间,用于整理从上述前罗拉1送出的上述绵条FB。
可以理解的是,并条机牵伸装置还设置有集束压缩组件,集束压缩组件位于压紧罗拉组件和前罗拉1之间,通过集束压缩组件对前罗拉1输出的绵条FB纤维网进行整理,以满足输出条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集束压缩组件包括:集束器9;喇叭口10,连接于上述集束器9。
可以理解的是,集束器9位于压紧罗拉组件和前罗拉1之间,通过集束器9及时将绵条FB的纤维网聚集起来,以形成绵条FB,喇叭口10连接于集束器9,通过喇叭口10进一步紧实绵条FB,减少绵条FB出条时意外延长,提高可靠性,进一步减少瑕疵发生的可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并条机牵伸装置还包括:导向皮辊4,位于上述集束器9和上述第一皮辊5之间,用于抵接于上述前罗拉1。
可以理解的是,并条机牵伸装置还设置有导向皮辊4,导向皮辊4位于集束器9和第一皮辊5之间,且可抵接于前罗拉1。通过导向皮辊4和前罗拉1的共同作用,引导绵条FB从前罗拉1输出方向,以使绵条FB进入集束压缩组件中。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罗拉组件,所述罗拉组件包括:前罗拉、中罗拉和后罗拉;
皮辊组件,所述皮辊组件包括:第一皮辊、第二皮辊和第三皮辊,其中,所述第一皮辊用于抵接于所述前罗拉,所述第二皮辊用于抵接于所述中罗拉,所述第三皮辊用于抵接于所述后罗拉,以夹持绵条,且所述前罗拉和所述后罗拉之间形成牵伸区;
缓冲组件,设置于所述牵伸区,连接于所述中罗拉,所述缓冲组件用于控制进入所述牵伸区的所述绵条,所述缓冲组件的表面速度和所述后罗拉处的表面速度的比值为1.005至1.0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第一皮圈组件,套设于所述中罗拉;
第二皮圈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皮辊;
其中,在所述中罗拉抵接于所述第二皮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皮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皮圈组件共同控制进入所述牵伸区的所述绵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皮圈组件包括:
第一皮圈,套设于所述中罗拉;
弧形托板,设置于所述牵伸区靠近于所述前罗拉处,所述弧形托板的弧形突出部朝向于所述第二皮圈组件,所述第一皮圈抵接于所述弧形托板;
第一张紧杆,设置于所述牵伸区的下方,所述第一皮圈抵接于所述第一张紧杆;
其中,第一张紧杆用于将所述第一皮圈绷紧,以使部分所述第一皮圈贴合于所述弧形托板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皮圈组件包括:
第二皮圈,套设于所述第二皮辊;
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牵伸区靠近于所述前罗拉处,所述第二皮圈抵接于所述支撑杆;
第二张紧杆,设置于所述牵伸区的上方,所述第二皮圈抵接于所述第二张紧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的中间段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朝向于所述弧形托板;
所述第二皮辊的中间段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皮辊两端的直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紧罗拉组件,用于压紧从所述前罗拉送出的所述绵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罗拉组件包括:
第一压紧罗拉;
第二压紧罗拉,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一压紧罗拉,以夹持所述绵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束压缩组件,位于所述压紧罗拉组件和所述前罗拉之间,用于聚拢从所述前罗拉送出的所述绵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压缩组件包括:
集束器;
喇叭口,连接于所述集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并条机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向皮辊,位于所述集束器和所述第一皮辊之间,用于抵接于所述前罗拉。
CN202321103234.XU 2023-05-10 2023-05-10 并条机牵伸装置 Active CN219861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3234.XU CN219861751U (zh) 2023-05-10 2023-05-10 并条机牵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3234.XU CN219861751U (zh) 2023-05-10 2023-05-10 并条机牵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1751U true CN219861751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9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3234.XU Active CN219861751U (zh) 2023-05-10 2023-05-10 并条机牵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1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03704B2 (ja) ドラフトされた繊維ストランドの集束装置
CN1056892C (zh) 双皮带拉伸设备及在其中完全拉伸的纤维束条的集束方法
JPS61113834A (ja) スライバを処理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09989520U (zh) 一种高效率并条机
CN101245513B (zh) 细纱机紧密纺纱装置
CN219861751U (zh) 并条机牵伸装置
CN107119352B (zh) 用于将棉条卷绕成棉卷的卷绕机
CN1856601B (zh)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机构以及该牵伸机构用的压缩器
CN116463757A (zh) 并条机牵伸装置
KR840000328B1 (ko) 긴정방기(long spinning machine)의 드래프트로울(draft roll)의 구동장치
CN101824683B (zh) 一种韧皮纤维的牵切梳理方法及装置
CN201241210Y (zh) 麻纺牵切针梳成条机
CN1774529A (zh) 具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CN1279232C (zh) 在纺纱机上用来压实纤维须条的装置
CN1849421B (zh) 纤维带的机械式压缩装置
CN1046201A (zh) 纺纱纤维的预加工
JP2004514800A (ja) スライバを凝縮するための紡績機械装置
US448946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ile fiber drafting
US2710428A (en) Apparatus for spinning yarn
CN101061266A (zh) 牵伸组件及织物牵伸方法
DE10005387A1 (de) 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zum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KR100887553B1 (ko) 정방기의 크레이들 플리스 가이드
CN209468544U (zh) 一种五罗拉牵伸系统及环锭细纱机
CN220977268U (zh) 一种导纱机构及细纱机
CN201162083Y (zh) 细纱机的紧密纺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