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8980U -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8980U
CN219848980U CN202322474253.XU CN202322474253U CN219848980U CN 219848980 U CN219848980 U CN 219848980U CN 202322474253 U CN202322474253 U CN 202322474253U CN 219848980 U CN219848980 U CN 219848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pipe body
tangential flow
pip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742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靖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oviron Suzhou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noviron Suzhou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oviron Suzhou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noviron Suzhou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742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8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8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8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包括第一瓶体、第一管体、切向流组件和第一检测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通过明确了各部件的作用,不再要将各管体在不同试剂瓶中插拔,以第一瓶体作为中转,配合各管体和开关件等实现对样品液过滤。因此管体不易进气泡;避免交叉污染;各管体长度、截面积缩小并固定,位置不再变换,使得整个装置循环体积减小,减少样品残留,使浓缩液体积更精确;第四管体和第九管体不再放入同一清洗瓶内,通过管体与开关件的配合,使滤出端的清洗液与回流端的清洗液合流并回到清洗瓶内,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滤出端压力小而导致清洗不彻底的问题,提高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Description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 Flow Filtration,简称TFF)是一种样品在压力的驱动下,根据过滤膜孔径大小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膜过滤过程。进行过滤时,样品从切向流组件的进液端进入后,会切向通过切向流组件的膜的表面。小于膜孔径的小分子和缓冲液会透过膜,最终从切向流组件的滤出端排出;大于膜孔径的分子会被截留,并从切向流组件的回流端排出并参与下一次循环过滤。在这个过程中,样品流速和滤膜方向平行,而透过滤液的流速和滤膜方向垂直。
现有研发使用的切向流系统通常为手工搭建的,仅包括一个切向流组件,其进液端、滤出端和回流端分别连通有硅胶管。进液端的硅胶管上设有泵,泵和进液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表;滤出端的硅胶管上设有第二压力表、该硅胶管的出口设置有天平;回流端的硅胶管上设有二通阀,二通阀和回流端之间设置有第三压力表。
这种系统流路为开放设计,对应的硅胶管并不固定,而是在需要使用时,将其插入对应的试剂瓶中;同时,通过压力表和天平读取对应参数,以实时调整。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硅胶管易进气泡;(2)由于在过滤过程中同一根硅胶管需要在不同的试剂瓶中切换插拔、样品存在污染风险;为了能够方便操作,硅胶管长度较长、系统循环体积大,导致样品残留较多;(3)循环清洗过程时,三根硅胶管均放入同一清洗瓶中,此时滤出端压力小、易造成液体无法通过滤出端,影响清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切向流系统存在气泡、样品污染、样品残留较多和清洗效果差,提供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有效避免气泡和样品污染,系统循环体积小、清洗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第一瓶体;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内;切向流组件,所述切向流组件的进液端通过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二泵体和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进液端的压力;所述切向流组件的滤出端通过第三管体与第一开关件相连通,所述第三管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二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滤出端的压力,所述第一开关件上设置有第四管体,所述第一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四管体连通或者截止;所述切向流组件的回流端通过第五管体与第二开关件相连接,所述第五管体上设置有控制件和第三压力表,所述控制件用于调节跨膜压,所述第三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回流端的压力;所述第二开关件通过第六管体与所述第三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通过第七管体与第三开关件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六管体与所述第七管体连通或者截止;所述第三开关件通过第八管体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关件上设置有第九管体,所述第三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八管体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九管体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第八管体和第九管体三者相互连通;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四管体的末端,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四管体所排液体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八管体均通过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的瓶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设置为锥底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八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内且贴近瓶壁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上设置有刻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设置在第二检测件上,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瓶体内样品液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为检测天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控制件均设置为二通阀,所述第二开关件和第三开关件均设置为三通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切向流过滤系统,包括第二瓶体、第三瓶体、第四瓶体、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所述第一管体插入所述第二瓶体内,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三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九管体与所述第四瓶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由于明确了各部件的作用,不再需要将各管体在不同的试剂瓶中插拔,而是以第一瓶体作为中转,并配合各管体和开关件等实现对于样品液的过滤。因此管体不易进气泡;滤出液与浓缩液有独立出口,避免交叉导致的污染;各个管体长度、截面积能够进行缩小并固定,位置也不再需要变换,使得整个装置的循环体积减小,减少了样品残留,使得浓缩液体积更为精确;第四管体和第九管体不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放入同一清洗瓶内,而是通过管体与开关件的配合,使得滤出端的清洗液与回流端的清洗液合流并回到清洗瓶内,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滤出端压力小而导致清洗不彻底的问题,提高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切向流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切向流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一种第三开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另一种第三开关件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切向流组件;11、第一瓶体;12、第二瓶体;13、第三瓶体;14、第四瓶体;21、第一管体;22、第二管体;23、第三管体;24、第四管体;25、第五管体;26、第六管体;27、第七管体;28、第八管体;29、第九管体;31、第一泵体;32、第二泵体;41、第一压力表;42、第二压力表;43、第三压力表;51、第一开关件;52、控制件;53、第二开关件;54、第三开关件;541、止液夹;542、二通阀;61、第一检测件;62、第二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第一瓶体11;第一管体21,所述第一管体21上设置有第一泵体31,所述第一管体21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11内;切向流组件10,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通过第二管体22与所述第一瓶体11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22上设置有第二泵体32和第一压力表41,所述第一压力表41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的压力;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通过第三管体23与第一开关件51相连通,所述第三管体23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42,所述第二压力表42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的压力,所述第一开关件51上设置有第四管体24,所述第一开关件51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23与所述第四管体24连通或者截止;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通过第五管体25与第二开关件53相连接,所述第五管体25上设置有控制件52和第三压力表43,所述控制件52用于调节跨膜压,所述第三压力表43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的压力;所述第二开关件53通过第六管体26与所述第三管体23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53通过第七管体27与第三开关件54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53用于控制所述第六管体26与所述第七管体27连通或者截止;所述第三开关件54通过第八管体28与所述第一瓶体11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关件54上设置有第九管体29,所述第三开关件54用于控制所述第七管体27与所述第八管体28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27与所述第九管体29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27、第八管体28和第九管体29三者相互连通;第一检测件61,所述第一检测件61设置在所述第四管体24的末端,所述第一检测件61用于检测所述第四管体24所排液体的质量。
优选的,各管体均设置为硅胶管。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管体做出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对于液体的输送即可。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第一瓶体11作为浓缩瓶,用于接收清洗液或样品液,并配合切向流组件10等进行切向流过滤或清洗。第一管体21上设置有第一泵体31、第一管体21的一端插入第一瓶体11内,在进行切向流过滤时,通过第一泵体31与第一管体21的配合向第一瓶体11内排入清洗液或样品液。优选的,第一管体21的一端插入第一瓶体11内的同时与第一瓶体11固定连接,避免产生晃动等问题。
切向流组件10为现有技术,根据实际需求能够将其设置为切向流膜包或膜柱等。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通过第二管体22与第一瓶体11相连通,第二管体22上设置有第二泵体32和第一压力表41,通过第二管体22与第二泵体32的配合,将第一瓶体11内的清洗液或样品液排出第一瓶体11、进行循环清洗或是过滤。第一压力表41用于检测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的压力;优选的,第一压力表41设置在第二泵体32和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之间靠近进液端的位置。
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通过第三管体23与第一开关件51相连通,滤出端在浓缩工况或者洗滤工况下、用以排出滤出液。第三管体23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42,第二压力表42用于检测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的压力;优选的,第二压力表42设置在第一开关件51和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之间靠近滤出端的位置。第一开关件51上设置有第四管体24,第一开关件51用于控制第三管体23与第四管体24连通或者截止,通过第一开关件51对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的连通或截止的转换,能够有效实现从滤出端排出的液体的流向控制。
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通过第五管体25与第二开关件53相连接,在浓缩或者洗滤工况下、未能够从滤出端实现过滤的液体从回流端排出并参与下一次循环。第五管体25上设置有控制件52和第三压力表43。控制件52用于调节跨膜压;第三压力表43用于检测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的压力;优选的,第三压力表43设置在控制件52和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之间靠近回流端的位置。具体的,控制件52通过控制第五管体25的流量以实现对跨膜压的控制。跨膜压的计算公式为第一压力表41的读数与第三压力表43的读数之和的一半,再减去第二压力表42的读数。当控制件52控制第五管体25的流量变小时,由于第二泵体32的流量不变,因此切向流组件10的进液端以及回流端的压力会变大,也就是第一压力表41的读数和第三压力表43的读数变大,从而提高跨膜压;反之则降低跨膜压。通过将跨膜压设置在一个合适的数值,能够保证整个装置的通量最大、从而提高清洗或是过滤效率。
第二开关件53通过第六管体26与第三管体23相连通,第二开关件53通过第七管体27与第三开关件54相连通,第二开关件53用于控制第六管体26与第七管体27连通或者截止;同时,第五管体25与第七管体27是始终连通的。通过该结构,配合第一开关件51实现对于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所排出液体的流向控制。当第二开关件53控制第六管体26与第七管体27截止、且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连通时,则液体依次流经第三管体23、第一开关件51和第四管体24并从第四管体24的末端排出;当第二开关件53控制第六管体26与第七管体27连通、且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截止时,则液体依次流经第三管体23、第六管体26、第二开关件53和第七管体27,并进入第三开关件54。
第三开关件54通过第八管体28与第一瓶体11相连通,第三开关件54上设置有第九管体29,第三开关件54用于控制第七管体27与第八管体28相连通,或者控制第七管体27与第九管体29相连通,或者控制第七管体27、第八管体28和第九管体29三者相互连通。在第七管体27和第八管体28相连通、或者第七管体27与第九管体29相连通时,第八管体28和第九管体29并不连通。因此在第七管体27与第八管体28相连通时,通过第八管体28将液体排回至第一瓶体11中;在第七管体27与第九管体29相连通时,通过第九管体29将浓缩液或是清洗液排出;在三者相互连通时,便于将第八管体28内剩余的液体排回至第一瓶体11。
第一检测件61设置在第四管体24的末端,第一检测件61用于检测第四管体24所排液体的质量,通过对于第四管体24所排液体的质量的检测,能够实现确定浓缩因子。浓缩因子的计算公式为过滤前的样品液的体积除以过滤后的浓缩液的体积,或者过滤前的样品液的质量除以过滤后的浓缩液的质量。在此通过质量计算浓缩因子。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也能够通过设置刻度以读取体积从而计算浓缩因子。需要说的是,此处的样品液的质量或者体积能够理解为过滤前第一瓶体11内样品液的质量或体积;浓缩液的质量或者体积能够理解为在排浓缩液工况下、从第四管体24的末端所排出液体的质量或体积。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各个工况进行阐述。
清洗工况:
首先,清洗液通过第一管体21、第一泵体31进入第一瓶体11。接着,在第二管体22和第二泵体32的作用下,清洗液从第一瓶体11进入切向流组件10中;一部分清洗液从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进入第三管体23、一部分清洗液从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进入第五管体25。此时,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截止、第二开关件53控制第六管体26和第七管体27连通,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与第八管体28连通。因此,第三管体23的清洗液依次流经第六管体26、第二开关件53、第七管体27、第三开关件54和第八管体28回到第一瓶体11中。第五管体25的清洗液依次流经控制件52、第二开关件53、第七管体27、第三开关件54、第八管体28回到第一瓶体11内。
由于第四管体24和第九管体29不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放入同一清洗瓶内,而是通过管体与开关件的配合,使得滤出端的清洗液与回流端的清洗液合流并回到清洗瓶内,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滤出端压力小而导致清洗不彻底的问题,提高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不断重复,以确保清洗液充分清洗各管体结构,避免残留样品液对于后续产生不良影响。需要说的是,考虑到样品液的酸碱性,优选的,先通过碱性的清洗液进行清洗、将残留样品液中和至中性。随后通过纯水再进行循环清洗。对于循环清洗的时间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优选的,在进行过滤前、完成过滤后,都进行清洗。
排清洗液工况:
当清洗工况的清洗液循环清洗达一定时间后,通过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连通,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与第九管体29连通。清洗液分别从第四管体24和第九管体29中排出。
进样工况:
在完成清洗及排清洗液后,样品液通过第一管体21和第一泵体31进入第一瓶体11。
浓缩工况:
在进样工况后,样品液已进入第一瓶体11中。此时,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连通,第二开关件53控制第六管体26和第七管体27截止,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和第八管体28连通。
样品液通过第二管体22和第二泵体32进入切向流组件10中,一部分样品液从切向流组件10的滤出端进入第三管体23,成为滤出液;剩余的样品液从切向流组件10的回流端进入第五管体25。滤出液由第三管体23依次流经第一开关件51、第四管体24,并从第四管体24的末端排出。剩余的样品液由第五管体25依次流经控制件52、第二开关件53、第七管体27、第三开关件54和第八管体28排回至第一瓶体11中。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控制件52以实现对跨膜压的调节,同时通过第一检测件61实现对于浓缩因子的检测。
洗滤工况:
在浓缩工况后,一部分样品液变成滤出液从第四管体24排出,第一瓶体11内的样品液体积会减少。因此,通过洗滤工况将样品液进行溶液替换。为保持样品液的稳定性,溶液替换时样品液的浓度尽可能保持不变,即洗滤工况下,保持第一瓶体11内样品液的体积或质量不变。此时,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连通,第二开关件53控制第六管体26和第七管体27截止,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和第八管体28连通,同时通过控制件52以实现对跨膜压的调节。与此同时,通过第一管体21和第一泵体31向第一瓶体11内补充洗滤液,在保证第一瓶体11内的液体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检测件61的示数变化确定洗滤终点,即第四管体24所排出液体的质量等于第一瓶体11一开始所排入液体的质量。当然,也能够通过体积确定洗滤终点。
排浓缩液工况:
当达到洗滤终点后,停止各泵体,第一开关件51控制第三管体23和第四管体24截止。同时,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第八管体28和第九管体29相互连通,空管状态下的第九管体29能够协助将第八管体28内剩余液体回流至第一瓶体11。保持第九管体29的末端位置高于第八管体28,避免液体从第九管体29排出;当然,即使液体从第九管体29排出也并不会影响后续操作,因为该操作的主要目的为排空第八管体28、同时最终液体也是需要从第九管体29排出的。待第八管体28中剩余的液体回流入第一瓶体11中后,第三开关件54控制第七管体27和第九管体29连通、此时第八管体28和其余两管体截止。第一瓶体11内的浓缩液再通过第二管体22和第二泵体32进入切向流组件10,依次流经第五管体25、控制件52、第二开关件53、第七管体27和第九管体29,并从第九管体29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由于明确了各部件的作用,不再需要将各管体在不同的试剂瓶中插拔,而是以第一瓶体11作为中转,并配合各管体和开关件等实现对于样品液的过滤。因此管体不易进气泡;滤出液与浓缩液有独立出口,避免交叉导致的污染;各个管体长度、截面积能够进行缩小并固定,位置也不再需要变换,使得整个装置的循环体积减小,减少了样品残留,使得浓缩液体积更为精确;第四管体24和第九管体29不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放入同一清洗瓶内,而是通过管体与开关件的配合,使得滤出端的清洗液与回流端的清洗液合流并回到清洗瓶内,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滤出端压力小而导致清洗不彻底的问题,提高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21、第二管体22和第八管体28均通过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一瓶体11相连通。通过鲁尔接头使得第一管体21、第二管体22和第八管体28与第一瓶体11连通且固定,进一步确保整个装置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气泡进入管体。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22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11的瓶底。通过将第二管体22的一端插入第一瓶体11的瓶底,确保第二管体22能够在第二泵体32的配合下,更加方便的向切向流组件10输送液体,提高整个过滤流程的效率,也避免样品残留。一些其它实施例中,在第一瓶体11仅与第一管体21、第二管体22和第三管体28连通的情况下,通过分别在第一管体21和第八管体28的末端设置二通阀,并将第一瓶体11设置为具有一定柔性、能够形变,此时第二管体22在不插入第一瓶体11的瓶底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11设置为锥底瓶。通过将第一瓶体11设置为锥底瓶,能够配合插入第一瓶体11的瓶底的第二管体22、令其更加方便的进行排液;同时由于锥底的结构、也避免了第二管体22在第一瓶体11内晃动。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八管体28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11内且贴近瓶壁设置。通过对第八管体28端部位置的限定,能够有效避免第八管体28所回流入第一瓶体11的液体、对于瓶内液体产生冲击,从而避免样品损失。在第八管体28通过鲁尔接头与第一瓶体11相连通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保证结构稳定性,确保其端部能够贴近瓶壁而不发生位移。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11上设置有刻度。通过在第一瓶体11上设置刻度,能够便于使用者通过直接读取第一瓶体11上的刻度、从而获得第一瓶体11内液体的体积,以通过体积确定洗滤终点。优选的,在通过体积确定洗滤终点时,第四管体24的末端出液处也设置一个带有刻度的样品瓶。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瓶体11设置在第二检测件62上,所述第二检测件62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瓶体11内样品液的质量。通过设置第二检测件62配合第一检测件61通过对液体质量的检测,实现对于洗滤终点的确定。优选的,第二检测件62设置为检测天平;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也能够将其设置为其它的质量检测器件,只要能够实现对于液体质量检测即可。
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61设置为检测天平。通过检测天平能够便于使用者直接读取所排液体的质量,同时也便于使用者方便的确定洗滤终点。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件51和控制件52均设置为二通阀,所述第二开关件53和第三开关件54均设置为三通阀。二通阀和三通阀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管体之间的连通、截止的控制,方便使用者使用。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能够将第一开关件51设置为止液夹,只要能够实现对于管体连通、截止的控制即可;能够将控制件52设置为止液夹,只要能够实现对于跨膜压的控制即可;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也能够将第二开关件53和第三开关件54设置为由一个止液夹541、一个类“Y”形硅胶管和一个二通阀542的组合。以第三开关件54为例,类“Y”形硅胶管的其中一端与第七管体27相连通、一端通过止液夹541与第八管体28连通,另一端通过二通阀542与第九管体29相连通;当然,也能够选择将止液夹541的一端与第九管体29连通、二通阀542的一端与第八管体28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向流过滤系统,包括第二瓶体12、第三瓶体13、第四瓶体14,以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所述第一管体21插入所述第二瓶体12内,所述第四管体24与所述第三瓶体13相连通,所述第九管体29与所述第四瓶体14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系统,由于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因此其具有的优点,切向流过滤系统也全部具有,不再重复叙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瓶体12、第三瓶体13、第四瓶体14的数量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选择一个第二瓶体12用于盛放清洗液、另一个第二瓶体12用于盛放样品液等等。通过对应设置第二瓶体12、第三瓶体13和第四瓶体14,能够方便使用者收集浓缩液、滤出液、清洗液,注入样品液等。优选的,第二瓶体12、第三瓶体13、第四瓶体14均设置为样品瓶。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也能够将其设置为储液袋,只要能够实现排、存液体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瓶体;
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内;
切向流组件,所述切向流组件的进液端通过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二泵体和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进液端的压力;所述切向流组件的滤出端通过第三管体与第一开关件相连通,所述第三管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二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滤出端的压力,所述第一开关件上设置有第四管体,所述第一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四管体连通或者截止;所述切向流组件的回流端通过第五管体与第二开关件相连接,所述第五管体上设置有控制件和第三压力表,所述控制件用于调节跨膜压,所述第三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切向流组件的回流端的压力;所述第二开关件通过第六管体与所述第三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通过第七管体与第三开关件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六管体与所述第七管体连通或者截止;所述第三开关件通过第八管体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关件上设置有第九管体,所述第三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八管体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九管体相连通,或者控制所述第七管体、第八管体和第九管体三者相互连通;
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四管体的末端,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四管体所排液体的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八管体均通过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一瓶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的瓶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瓶体设置为锥底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瓶体内且贴近瓶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瓶体上设置有刻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瓶体设置在第二检测件上,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瓶体内样品液的质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为检测天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控制件均设置为二通阀,所述第二开关件和第三开关件均设置为三通阀。
10.一种切向流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瓶体、第三瓶体、第四瓶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向流过滤装置,所述第一管体插入所述第二瓶体内,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三瓶体相连通,所述第九管体与所述第四瓶体相连通。
CN202322474253.XU 2023-09-12 2023-09-12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Active CN219848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4253.XU CN219848980U (zh) 2023-09-12 2023-09-12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4253.XU CN219848980U (zh) 2023-09-12 2023-09-12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8980U true CN219848980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3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74253.XU Active CN219848980U (zh) 2023-09-12 2023-09-12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8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7557B (zh) 流式细胞检测液路系统及流式细胞检测方法
EP0022654A1 (en) Liquid handling device
US11209451B2 (en) Diluent preparation module
JPS6234568A (ja) 透析装置
CN219848980U (zh) 切向流过滤装置和切向流过滤系统
CN104998549B (zh) 一种平板膜组件膜损检测装置与方法
CN211424010U (zh) 多量程水质分析仪流路系统
CN105319206B (zh) 水质提纯检测装置及水质提纯检测方法
CN209961769U (zh) 水质分析仪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CN117106579A (zh) 一种流体检测系统、测序仪及其液路检测方法
CN111879905A (zh) 适用于水质多参数监测仪的远程质控系统和使用方法
CN217652869U (zh) 定量组件、样本处理装置及试剂制备装置
CN109212175B (zh) 样本分析仪
JPH06265555A (ja) 自動化学分析装置
CN111929459A (zh) 一种用于尿液检测的流式液路系统
CN209446355U (zh) 样本检测结构及生物检测平台
CN204575618U (zh) 一种分析计量装置及液体分析系统
CN215277161U (zh) 一种适用于自动流水线检测系统的清洗液配制装置
JP2654176B2 (ja) 溶出試験機
CN108434990B (zh) 连续单程切向流过滤系统及方法
CN214066610U (zh) 一种液路系统
CN216208549U (zh) 一体化小分子毒素检测装置
JPH04174361A (ja) 液体流路の除泡装置
JP537264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212459737U (zh) 一种用于尿液检测的流式液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