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6374U -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6374U
CN219846374U CN202223266804.5U CN202223266804U CN219846374U CN 219846374 U CN219846374 U CN 219846374U CN 202223266804 U CN202223266804 U CN 202223266804U CN 219846374 U CN219846374 U CN 219846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rotating
rotating assembly
output shaft
lif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68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戬
周飞
褚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songni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hilips Home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ilips Home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hilips Home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68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6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6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6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包括:驱动组件,适于安装在清洁组件上并且包括沿平行于待清洁表面延伸的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被配置为沿第一旋转方向或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第一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方向方向相反;转动组件,被耦接至第一输出轴;以及托抬组件,被设置为邻近转动组件;其中转动组件被配置为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抵接在托抬组件上,以使得清洁组件抬升。以此方式,升降机构的零部件少,占用空间较小,可靠性高,成本低。

Description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清洁机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背景技术
清洁器,例如扫地机器人,在清洁地面时通常具有扫地和拖地两种工作模式,扫地和拖地模块使用的清洁组件不同,扫地清洁组件可选择为清洁刷或橡胶滚筒等,拖地清洁组件可选择为带拖布的平板结构或滚筒结构等。一般在单扫地模式下需要将拖地模块抬升,在单拖地模式下选择将扫地模块抬升,如此可提升单工作模式下的清洁效果。因此,如何使在清洁器的相对较小的空间内设计紧凑的升降装置,是设计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洁器的升降装置,旨在至少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清洁器的升降装置所存在的问题。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驱动组件,适于安装在清洁组件上并且包括沿平行于待清洁表面延伸的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被配置为沿第一旋转方向或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第一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方向方向相反;转动组件,被耦接至第一输出轴;以及托抬组件,被设置为邻近转动组件;其中转动组件被配置为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抵接在托抬组件上,以使得清洁组件抬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利用驱动组件来驱动转动组件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使得转动组件能够在托抬组件上滚动,从而借助托抬部的支撑而使转动组件带动清洁组件向收纳位置移动。以这样的方式,由于升降机构的零部件少,因此其占用扫地机结构空间较小,可靠性高,成本低。同时,驱动组件还能够经由输出轴来驱动转动组件沿两个方向转动,即控制转动组件的正转(例如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和反转(例如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使得转动组件在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能够从收纳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从而实现清洁组件在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方向的转动速度大于第一旋转方向的转动速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滚筒可以在进行清洁操作时利用较大的转速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并在抬升时利用较小的转速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以此方式,既能保证滚筒在清洁操作时的效率,又能确保在抬升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包括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并且托抬组件包括朝向转动组件延伸的托抬部,托抬部包括朝向所述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在转动组件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抵接在处于支撑位置的托抬部的第一表面上,以使得清洁组件抬升。“径向”意指从转动组件的外周朝向转轴的方向。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能够支撑在托抬部的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上,并进而使得转动组件在第一表面上滚动,从而实现转动组件在托抬组件上的滚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沿径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一磁体,托抬部包括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被配置为在第二支撑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至邻近托抬部远离所述收纳位置的第二表面的位置的情况下相互排斥,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至邻近第二表面的位置的情况下相互吸引。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磁体之间的排斥力,能够使第二支撑部在不接触的托抬部的情况下便能够对托抬部施加力,从而减少了第二支撑部与托抬部的接触,提高了寿命,降低了噪音。同时,通过利用磁体之间的吸引力作用能够在转动组件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将托抬部吸引至支撑位置,以使第一支撑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能够抵接托抬部的第一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沿径向延伸并且被配置为在转动组件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从所述托抬部远离所述收纳位置的第二表面下方抵接所述第二表面并推动所述托抬部,以使得托抬部从所述支撑位置移开。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可从支撑位置移开的托抬部,能够使得转动组件在工作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不受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包括凹槽,凹槽从转动组件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使得凹槽的两个侧壁部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组件开设凹槽开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能够减小转动组件的整体尺寸,并且形成的支撑部具有良好的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抬组件还包括:固定件;以及托抬部转轴,被设置在固定件上,托抬部被耦接至托抬部转轴并被配置为随托抬部转轴围绕托抬部转轴的第二轴线转动,其中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托抬部所围绕的第二轴线设置为与转动组件所围绕的第一轴线平行,能够简化托抬部与转动组件之间的协作机制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被配置为随第一输出轴沿第一旋转方向的转动而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并且在第一输出轴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而相对于托抬组件静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转动组件在第一输出轴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支撑部,并通过第一支撑部在托抬部上的滚动而带动清洁组件朝向收纳位置移动。相对应地,在第一输出轴沿第二旋转方向的转动时,转动组件相对静止,此时第一支撑部同样相对于托抬部静止。因此,在马达正转时,转动组件不会带动清洁组件移动,从而确保清洁组件在马达正转时能够正常清洁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单向轴承,其包括内圈和外圈。外圈被耦接至转动组件,并且内圈被耦接至第一输出轴。内圈和外圈被配置为在第一输出轴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相互移动并且在马达反转的情况下相互锁定。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输出轴和驱动组件之间设置单向轴承,能够实现转动组件随第一输出轴沿第一旋转方向的转动而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并且在第一输出轴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而相对于托抬组件静止的预设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在多个第一支撑部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托抬部的部分的凹部。当清洁组件通过第一支撑部与托抬部被抬升至清洁组件的收纳位置后,当转动组件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并且第一支撑部的外周完全滚过之后,转动组件下落,使得托抬部位于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的凹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抬部固定地设置在清洁器的壳体上,并且第一表面在平行于待清洁表面的平面中延伸。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平行于待清洁表面的第一表面,转动组件能够更平稳地在第一表面上滚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马达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被耦接至马达并且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出轴被耦接至转动组件并且第二输出轴被耦接至清洁组件的主轴并被配置为驱动主轴转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利用传动机构将马达的输出分别传递给转动组件和清洁组件,使得转动组件与清洁组件联动,确保了转动组件的运动与清洁组件的对应模式的关联性,从而使得控制更准确。同时,这样的设置无需额外的马达,减少了所需要的零部件。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组件。清洁组件适于安装在清洁器的主体上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主体在抵靠待清洁表面的工作位置与远离待清洁表面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清洁组件包括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驱动组件适于安装在清洁组件上,并且升降装置的托抬组件适于安装在所述主体上。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清洁器。清洁器适于在待清洁表面上操作,清洁器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清洁组件。应理解,针对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描述与优点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的清洁组件以及第三方面的清洁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包括清洁组件收纳腔,其中在清洁器在待清洁表面上操作的情况下,清洁组件收纳腔朝向底面敞开,升降装置被设置在清洁组件收纳腔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升降装置设置在向待清洁表面敞开的收纳腔中,能够降低清洁组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清洁器整体的体积。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A-图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A-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传动机构和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和整体示意图;
图4A-图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5A-图5F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动组件在工作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6A-图6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动组件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A-图7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动组件在工作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8A-图8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和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9A-图9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在第一输出轴沿两个旋转方向转动时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实现本公开,而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在图中使用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从下面的描述中,本文中所说明的结构和方法的替代实施例可以被采用而不脱离通过本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原理。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将被解读为意指“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将被解读为“至少基于部分”。术语“一个实施例”和“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应理解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指代不同或相同的对象。在下面可能包含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术语的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是一致的。
如上所述,清洁器,例如扫地机器人可能需要在不同模式下工作,因此需要控制清洁组件(例如扫地组件或者拖地组件)能够在接触待清洁表面(例如需要清洁的地面)的工作位置与远离待清洁表面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在常规上,一些例如扫地机器人等清洁器,在扫地、拖地各模式之间切换时,通常需要由用户来人工地更换其组件,这对于用户来说十分不方便。在另一些清洁器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清洁组件升降的额外的电机,以实现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然而,常规的升降机构包括额外的电机,从而占用较大的结构空间;同时,常规的升降机构本身一般具备主动上升或下降两种运动轨迹,如升降的拉绳、螺杆等,并由升降机构的升或降带动清洁组件升降,这同样需要在清洁器内部留置较大的活动空间,不利于清洁器整体的空间结构设计,同时增加了成本及系统控制复杂性。在滚筒、滚刷类长轴清洁组件的升降上上述弊端尤为明显。
对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洁器的升降装置,旨在至少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清洁器的升降装置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利用清洁组件自身的驱动组件来驱动转动组件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支撑部能够支撑在托抬部的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上,并进而使得转动组件在第一表面上滚动,从而借助设置于主体部的托抬部的支撑以被动抬升的方式使得转动组件带动清洁组件向收纳位置移动。以这样的方式,由于升降机构的零部件少,因此升降装置占用扫地机结构空间较小,可靠性高,成本低。
下面将结合图1A至图7C,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和清洁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器1在工作模式中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A所示,清洁器1包括主体20和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的清洁组件100。清洁组件100能够相对于主体20在抵靠待清洁表面的工作位置(如图1A所示位置)与远离待清洁表面的收纳位置(如图1B所示位置)之间移动。由此,清洁器1在利用清洁组件100执行清洁操作时,清洁组件100便位于靠近待清洁表面处以进行操作,而当清洁器1需要利用其他组件进行其他操作时,清洁组件100便能够移动至收纳位置,从而不影响其他工作模式。在此应理解,清洁组件100可以是执行例如拖地、扫地、吸尘等清洁操作的任何类型的清洁组件,在此实施例优选为扫地清洁组件。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清洁组件100与待清洁的地面接触,处于工作位置。升降装置10包括驱动组件200、转动组件300、托抬组件400。驱动组件200被设置在清洁组件100上。驱动组件200用于驱动转动组件300以及清洁组件100,以使用同一套驱动组件200满足清洁组件100在正常清洁地面模式下的转动动力和升降模式下的抬升动力。在此,为了清楚地示出转动组件300,在图1A中未详细示出驱动组件200的用于与转动组件耦接的传动机构220。转动组件300包括沿转动组件300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转动组件300能够在驱动组件200的驱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R1以及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且第一旋转方向R1的第一转速低于第二旋转方向R2的第二转速。在转动组件300附近还设置有托抬组件400。托抬组件400包括托抬部410和托抬部转轴420。托抬部410从托抬部转轴420朝向托抬部410能够随托抬部转轴420围绕托抬部转轴420的轴线转动。托抬部410的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411在转动组件30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能够与转动组件300的第一支撑部310抵接。托抬部410的与第一表面411相背的第二表面412在转动组件300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能够与转动组件300的外周面以及第二支撑部320抵接。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器1在清洁组件100向收纳位置移动时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B所示,在清洁组件100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转动组件30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使得第一支撑部310抵接在托抬部410的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411上。之后,第一支撑部310在支撑在第一表面411上的情况下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使得转动组件300的中心提高,并由此带动清洁组件100向收纳位置移动,并随着转动组件300的转动而最终到达收纳位置。在收纳位置时,清洁组件100不再接触待清洁表面。由此,清洁组件100不会对清洁器1的其他操作模式产生影响。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3B来详细地描述升降装置10的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升降装置10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清洁组件100上设置有驱动组件200包括马达210和传动机构220。传动机构220耦接至马达210并且包括第一输出轴221和第二输出轴222。第一输出轴221与转动组件300(未详细示出)耦接。转动组件300能够随第一输出轴221围绕第一输出轴221的第一轴线A1旋转。第二输出轴222耦接至清洁组件100的主轴110并能够驱动主轴110转动,以使得清洁组件100执行清洁操作。传动机构220包括能够形成传动机构220的主体的第一壳体部223和第二壳体半部224。在第一壳体部223与第二壳体半部224在装配状态下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多级齿轮,以及与相应齿轮连接的输出轴。由此,马达210的驱动力能够通过传动机构220传递给不同的组件。
如图2所示,托抬组件400包括托抬部转轴420和固定件440。固定件440固定地设置在清洁器1的主体20上。托抬部转轴420设置在固定件440上并且能够围绕与第一轴线A1平行的第二轴线A2转动。托抬部410从托抬部转轴420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且能够随托抬部转轴420围绕第二轴线A2转动。托抬组件400还包括支撑位置复位件430。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位置复位件430为弹簧。在装配状态下,支撑位置复位件430套设在托抬部转轴420外周上,并且其一端固定在固定件440上,另一端耦接至传动件410,以对传动件410施加预紧的复位力。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传动机构220以及转动组件300的分解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传动机构220的第一壳体半部223上开设有用于接纳输出轴的开口以及用于接纳马达210的输入轴的开口226。在传动机构220的内部设置有齿轮组225。齿轮组225中的一个齿轮与第一输出轴221耦接,另一个齿轮与第二输出轴222耦接。转动组件300套设在第一输出轴221上并能够围绕第一轴线A1转动。第二输出轴222能够与清洁组件100的主轴110耦接并驱动主轴110围绕第三轴线A3转动。
图3B示出了图3A中的传动机构220和转动组件300在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B示出了传动机构220朝向清洁组件100的一侧。在传动机构220上还设置有从壳体内伸出的第一输出轴221。转动组件300套设在第一输出轴221外侧并且能够随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一旋转方向R1和第二旋转方向R2围绕第一轴线A1转动。传动机构220还具有与第一输出轴221平行的第二输出轴222。第二输出轴222从壳体内伸出并具有与清洁组件100的主轴110耦接的接口以带动主轴110沿第一旋转方向R1和第二旋转方向R2围绕第三轴线A3转动,从而使得清洁组件100执行清洁操作或其他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221可以是在原有的用于清洁组件100的传动系统的基础上额外设置的。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利用原有的用于驱动清洁组件100的马达来驱动转动组件300,而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机构。下面将参照图4A至图4C来详细地描述升降装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过程。
图4A示出了转动组件300的第一支撑部310刚接触托抬部410的第一表面411时的示意图。为了清楚起见,在图中没有详细示出传动机构220。如图4A所示,转动组件300具有凹槽330。凹槽330的侧壁部310形成第一支撑部310。托抬部组件400包括托抬部410、托抬部转轴420、支撑位置复位件430和固定件440。固定件440固定地设置在清洁器1的主体20上。托抬部转轴420能转动地设置在固定件440中。在托抬部转轴420的外周上设置有沿托抬部转轴4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托抬部410。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托抬部410具有在末端的弯折部414以及连接弯折部414和托抬部转轴420的径向部415。在该实施例中,托抬部410的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411和与第一表面411相背的第二表面412位于弯折部414上。支撑位置复位件430(例如为弹簧)的一端与固定件440连接,并且其另一端抵接在托抬部410上,并对托抬部410施加了沿第二旋转方向R2的复位力,从而在托抬部410未受到转动组件300施加的力时将托抬部410按压在固定件440的支撑限位部441上,使得托抬部410抵接在支撑限位部441上并处于支撑位置。
当清洁组件100处于工作位置对待清洁表面执行清洁操作时,马达210例如驱动第一输出轴221和第二输出轴222同时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当清洁组件需要自工作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转动组件300在马达210的驱动下转而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如果在转动组件300开始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未处于凹槽330中,那么在支撑位置复位件430的复位力下,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将抵接在转动组件300的外周面上。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且在如图4A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伸入到转动组件300的凹槽330中并使得第一表面411抵接在凹槽330的侧壁部、即第一支撑部310上。此时,托抬部410位于支撑位置并为第一支撑部310提供支撑力。
图4B示出了转动组件300的第一支撑部310抵接在托抬部410的第一表面411上滚动时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在第一支撑部310与第一表面411抵接后,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转动组件300以第一支撑部310与第一表面411的接触点滚动并带动清洁组件100向收纳位置移动,使得清洁组件100沿远离待清洁表面移动了一段距离。
图4C示出了转动组件300的第一支撑部310抵接在托抬部410的第一表面411上滚动出凹槽330时的示意图。如图4C所示,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使转动组件300继续在第一表面411上滚动并继续带动清洁组件100向收纳位置移动,使得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离开凹槽330并带动清洁组件100继续移动。之后,当转动组件300的中心到第一表面411的距离大致等于转动组件300的半径时,清洁组件100距待清洁表面的距离最大,并到达收纳位置。当清洁组件100到达预设的收纳位置时,由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清洁组件100预设高点位置后,控制转动组件300停止转动并保持在收纳位置。当清洁组件100需要从收纳位置恢复至工作位置时,转动组件300被驱动开始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转动组件300能够在第一表面411上滚动,并最终离开第一表面411和清洁组件100一同回到工作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5A至图5F详细介绍转动组件300在工作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图5A示出了托抬部410在伸入凹槽330之前的时间点的示意图。图5B示出了托抬部410伸入凹槽330时的示意图。图5C示出了托抬部410在凹槽330中时的示意图。图5D示出了第二支撑部320在抵接弯折部414前的时刻的示意图。图5E示出了第二支撑部320抵接弯折部414时的示意图。图5F示出了弯折部414离开凹槽330时的示意图。在图5A至图5F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00与托抬部410的结构与之前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并且为了清楚地展示转动组件300与托抬部410的运动,在图中省去了清洁器1的其他部件。
当清洁组件100处于工作位置对待清洁表面执行清洁操作时,马达210例如驱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在转动组件300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在大部分情况下在支撑位置复位件430的复位力下抵接在转动组件300的外周上并处于凹槽330之外。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A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离开第一支撑部310的外表面。此时,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未受到转动组件300的力,因此在支撑位置复位件430的沿第二旋转方向R2的复位力的作用下,托抬部410的将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B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伸入到转动组件300的凹槽330中,并且托抬部410抵接在支撑限位部441上。此时,第一表面411邻接凹槽330的侧壁部,但并未有力的作用。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C所示的位置,以转动组件300为参照,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朝向第二支撑部320移动。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D所示的位置,第二支撑部320邻接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但并未对弯折部414施加应力。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E所示的位置,第二支撑部320抵接在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的第二表面412上。此时,第二支撑部320对于托抬部410的支撑力大于支撑位置复位件430的对于托抬部410的复位力,因此托抬部410被推离支撑位置,即托抬部410在第二支撑部320的推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不再抵接在支撑限位部441上。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在如图5F所示的位置,第二支撑部320在凹槽330外的外周面抵接在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的第二表面412上。此时,托抬部410在支撑位置复位件43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一直抵接在转动组件300的外周面上。
在图5A至图5F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动组件300被驱动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每当托抬部410伸入到转动组件300的凹槽330中时,都会在第二支撑部320的支撑下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在之后抵接在转动组件300的外周面上滑动。在该过程期间,转动组件300的位置不变,从而清洁组件100可以保持在工作位置,使得清洁组件100的清洁工作不受影响。在此,使得第一转速低于第二转速可以降低转动组件与托抬组件的接触冲击力。
图6A至图6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动组件300在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过程的示意图。在6A至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00的凹槽330的两个侧壁部分别形成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并且在第二支撑部320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磁体32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4A至图5F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托抬组件400除了托抬部410、托抬部转轴420和固定件440,还包括间隔位置复位件450。间隔位置复位件450(例如为弹簧)的一端与固定件440连接,并且其另一端抵接在托抬部410上,并对托抬部410施加了沿第一旋转方向R1的复位力,从而在托抬部410未受到转动组件300施加的力时将托抬部410按压在固定件440的间隔限位部442上,使得托抬部410抵接在间隔限位部442上并处于间隔位置。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中,托抬部410具有从托抬部转轴420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延伸的径向部415,并在径向部415的末端设置有沿倾斜于径向部415的方向延伸的弯折部414。在托抬部410的朝向转动组件300的第二表面412上设置有第二磁体413。第二磁体413具有与第一磁体321相反的磁性。具体而言,第一磁体321的背向第二支撑部320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磁体413的背向径向部415的第二端面磁极相反。
图6A示出了托抬部410在被转动组件300吸引之前的时刻的示意图。图6B示出了托抬部410在被转动组件300吸引时的示意图。图6C示出了托抬部410与转动组件300吸引在一起时的示意图。图6D示出了第一支撑部310抵接弯折部414时的示意图。同样地,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清楚地展示转动组件300与托抬组件400的运动,在图中省去了清洁器1的其他部件。
当清洁组件100需要自工作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转动组件300在马达210的驱动下转而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在转动组件300的第一磁体321远离托抬部410的第二磁体413时,托抬部410受到间隔复位件450的沿第一旋转方向R1的复位力大于来自第一磁体321的吸引力。由此,托抬部410处于间隔位置并抵接在间隔位置限位部442上。当转动组件30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到如图6A所示的位置时,第一磁体321的第一端面朝向第二磁体413,使得托抬部410受到来自第一磁体321的吸引力开始大于来自间隔复位件450的复位力。此后,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且在如图6B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在第一磁体321的吸引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旋转方向R2朝向转动组件300的第一磁体321转动。在图6C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的第二磁体413的第二端面抵接在转动组件300的第一磁体321的第一端面上。应理解,通常转动组件30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的速度小于托抬部410朝向转动组件300转动的速度。因此,在托抬部410从间隔位置移动到与转动组件300抵接的过程期间,转动组件300仅转动一个较小的角度。此时,托抬部410的弯折部414与转动组件300的第一支撑部310抵接。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使得托抬部410在第一支撑部310对第一表面411的作用下移动至支撑位置,并通过支撑限位部441对间隔位置复位件450的限制而保持在支撑位置。在如图6D所示的位置,转动组件300以第一支撑部310与第一表面411的接触点在第一表面411上滚动,从而使得转动组件300向收纳位置移动。之后,当到达收纳位置后,由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清洁组件100预设高点位置,控制转动组件300则停止转动。
在图6A至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动组件300被驱动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每当转动组件300转动到其凹槽330朝向托抬部410时,转动组件300的第一磁体321将吸引托抬部410的第二磁体413并使托抬部410向凹槽330转动并伸入到凹槽330中到达支撑位置。之后,转动组件300在托抬部410对第一支撑部310的支撑下朝向收纳位置移动,并同时带动清洁组件100移动到收纳位置。下面将参照图7A至图7C详细介绍转动组件300在工作位置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A示出了托抬部410在被转动组件300吸引到凹槽330时的示意图。图7B示出了托抬部410被转动组件300排斥时的示意图。图7C示出了托抬部410离开凹槽330时的示意图。图7A至图7C所示的托抬组件400和转动组件300与图6A至图6D所示的实施例相同。
当清洁组件100处于工作位置对待清洁表面执行清洁操作时,转动组件300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当转动组件300转动至图7A所示的位置时,其凹槽330朝向托抬部410并使得第一磁体321将第二磁体413吸引至凹槽330中。由于转动组件300在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的速度较快,在第二磁体413还未抵接在第一磁体321上之前,转动组件300转动到图7B所示的位置。此时,第一磁体321的靠近转动组件300外周的侧面邻接第二磁体413的第二端面。由于第一磁体321的侧面具有与其第一端面相反的磁性,也就是与第二磁体413的第二端面相同的磁性,使得第一磁体321与第二磁体413之间产生了排斥力。在图7B中,第一磁体321相对第二磁体413的排斥力的方向如箭头所示。在排斥力和间隔位置复位件450的作用下,托抬部410随托抬部转轴42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转动组件300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在图7C所示的位置,托抬部410转动至间隔位置并抵接在间隔限位部442上。由于,托抬部410离开了转动组件300的转动路径,转动组件300便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继续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
在图7A至图7C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动组件300被驱动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每当转动组件300的凹槽330朝向托抬部410时,第一磁体321将会吸引第二磁体413使托抬部410朝向凹槽移动。然而,由于转动组件300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的速度较快,在第一磁体321与第二磁体413接触之前,便使在第一磁体321的边缘的、与第二磁体413的端面磁性相同的部分邻接第二磁体413的端面,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排斥力。由此,在排斥力和复位力的作用下,托抬部410又被推离回间隔位置。因此,图7A可以理解为一种示意,在清洁组件100位于工作位置,且工作状态下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的速度较快时,便不会出现如图7A所示状态。在该过程期间,转动组件300的位置不变,并且托抬部410始终不与转动组件300接触,从而避免了托抬部410与转动组件300接触时所产生的噪音和损耗,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以及使用寿命。
图8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如图8A所示,与之前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8A所示的升降装置的托抬组件400的托抬部410不能转动,而是固定设置的。在该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00套设在第一输出轴221上并随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一旋转方向R1的转动而一起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在转动组件300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第一支撑部310随转动组件300转动至托抬部410的第一表面411处,并随着转动组件300的继续转动而在第一表面411上滚动以带动清洁组件100朝向收纳位置移动。当清洁组件100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由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清洁组件100预设高点位置后,控制马达210停止转动而不再驱动第一输出轴221,使得清洁组件100停留在收纳位置处。当需要使清洁组件移动至工作位置时,马达210驱动第一输出轴221再次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由此,扇形的第一支撑部310的外周面继续在第一表面411上滚动。当滚动超过第一支撑部310的边缘时,托抬部410不再支撑第一支撑部310,使得清洁组件100移动(例如回落)至工作位置,以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使清洁组件100以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从而进行后续的清洁操作。由于在此设置了对称的第一支撑部310-1和第一支撑部310-2,因此操作位置的转换可以交替地通过第一支撑部310-1和第一支撑部310-2来实现。
清洁组件100位于工作位置,在马达210驱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转动组件300不随第一输出轴221转动,此时升降装置10不会带动清洁组件100移动,从而不会影响清洁组件100的清洁操作。下面将参照图8B来详细介绍实现相应机制的结构。
图8B示出了图8A中的传动机构220和转动组件30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B所示,在传动机构220的主体的第一壳体部223和第二壳体半部224之间,设置有与马达210的输出轴耦接的齿轮组225。齿轮组225中的一个齿轮与第一输出轴221耦接。第一输出轴221还通过单向轴承227与转动组件300连接,从而将来自马达210的扭矩传递至转动组件300。具体地,单向轴承227的内圈与第一输出轴221固定连接,并且单向轴承227的外圈与转动组件300的固定连接。在第一输出轴221被驱动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内圈与外圈相对锁定,从而使得转动组件300随第一输出轴221一起转动。在第一输出轴221被驱动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内圈与外圈解除锁定,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发生打滑,使得外圈独立于内圈的转动而可以自由转动,从而使得转动组件300不随第一输出轴221转动。其中,第一旋转方向R1与第二旋转方向R2相反,且第一旋转方向R1的速度低于第二旋转方向R2的速度。
图9A至图9C示出了图8A和8B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10在第一输出轴221沿两个旋转方向转动时的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图9A示出了升降装置10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的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转动组件300包括两个对称的第一支撑部310-1和310-2。此时,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转动组件300可能由于一些小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而随第一输出轴221转动,使得第一支撑部310-1的第二支撑面312抵接在托抬部410的第二表面412上。由于单向轴承227的内圈与外圈打滑,因此转动组件300在抵接在托抬部410之后便不再随第一输出轴221转动。由此,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转动组件300相对于托抬部410静止,从而不会影响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时的其他清洁操作。
图9B至图9C示出了升降装置10在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的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如图9B所示,第一输出轴221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由于单向轴承227的内圈和外圈锁定,转动组件300随第一输出轴221转动,使得第一支撑部310-1的第一支撑面311旋转至抵接托抬部410的第一表面411上方,并获得第一表面411对第一支撑面311的抬升作用力。之后,随着第一输出轴221的继续转动,第一支撑面311将抵接在第一表面411上,并以此为支点转动,使得第一支撑部310-1的外周面与第一表面411抵接。之后,第一支撑部310-1以其外周面在第一表面上滚动。在第一输出轴221的继续带动转动组件300转动至如图9C所示的位置时,转动组件300已使清洁组件100朝向收纳位置移动预设距离。在清洁组件100移动至收纳位置后,马达210停止驱动,使得清洁组件100停留在收纳位置,由此完成清洁组件100的抬升动作。
虽然在本申请中权利要求书已针对特征的特定组合而制定,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范围还包括本文所公开的明确或隐含或对其任何概括的任何新颖特征或特征的任何新颖的组合,不论它是否涉及目前所要求保护的任何权利要求中的相同方案。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清洁组件(100)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组件(200),适于安装在所述清洁组件(100)上并且包括沿平行于待清洁表面延伸的第一输出轴(221),所述第一输出轴(221)被配置为沿第一旋转方向(R1)或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与第二旋转方向(R2)方向相反;
转动组件(300),被耦接至所述第一输出轴(221);以及
托抬组件(400),被设置为邻近所述转动组件(300);
其中所述转动组件(300)被配置为在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的情况下抵接在所述托抬组件(400)上,以使得所述清洁组件(100)抬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的转动速度大于第一旋转方向(R1)的转动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00)包括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310),并且所述托抬组件(400)包括朝向所述转动组件(300)延伸的托抬部(410),所述托抬部(410)包括朝向收纳位置的第一表面(411),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310)被配置为在所述转动组件(300)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的情况下抵接在所述托抬部(410)的所述第一表面(411)上,以使得所述清洁组件(100)抬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0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320),所述第二支撑部(320)沿径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一磁体(321),所述托抬部(410)包括第二磁体(413),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321)和所述第二磁体(413)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支撑部(320)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至邻近所述托抬部(410)远离所述收纳位置的第二表面(412)的位置的情况下相互排斥,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至邻近所述第二表面(412)的位置的情况下相互吸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组件(300)包括:
第二支撑部(320),沿径向延伸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转动组件(300)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的情况下从所述托抬部(410)远离所述收纳位置的第二表面(412)下方抵接所述第二表面(412)并推动所述托抬部(410),以使得所述托抬部(410)从支撑位置移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00)包括:
凹槽(330),从所述转动组件(300)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使得所述凹槽(330)的两个侧壁部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310)和所述第二支撑部(32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抬组件(400)还包括:
固定件(440);以及
托抬部转轴(420),被设置在所述固定件(440)上,所述托抬部(410)被耦接至所述托抬部转轴(420)并被配置为随所述托抬部转轴(420)围绕所述托抬部转轴(420)的第二轴线(A2)转动,其中所述第二轴线(A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21)的第一轴线(A1)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00)被配置为随所述第一输出轴(221)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且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21)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的情况下而相对于所述托抬组件(400)静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00)还包括:
单向轴承(232),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被耦接至所述转动组件(300),并且所述内圈被耦接至所述第一输出轴(221),
其中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输出轴(221)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的情况下相互移动,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的情况下相互锁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0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310),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部(310)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部(310)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托抬部(410)的部分的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抬部(410)固定地设置在清洁器(1)的壳体上,并且所述第一表面(411)在平行于所述待清洁表面的平面中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6和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00)包括:
马达(210);以及
耦接至所述马达(210)的传动机构(220),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所述第一输出轴(221);
第二输出轴(222),被配置为耦接至所述清洁组件(100)的主轴(110)并且驱动所述主轴(110)的转动。
13.一种清洁组件(100),适于安装在清洁器(1)的主体(20)上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主体(20)在抵靠待清洁表面的工作位置与远离所述待清洁表面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组件(100)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清洁组件(100)的升降装置(10),
其中所述升降装置(10)的驱动组件(200)适于安装在所述清洁组件(100)上,并且所述升降装置(10)的托抬组件(400)适于安装在所述主体(20)上。
14.一种清洁器(1),适于在待清洁表面上操作,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器(1)包括主体(20)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20)上的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组件(100)。
CN202223266804.5U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Active CN219846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6804.5U CN2198463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6804.5U CN2198463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6374U true CN219846374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1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6804.5U Active CN2198463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6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63623B2 (en) Power brush assembly for vacuum cleaners
GB2400087A (en) Hinged motor drive apparatus for robotic cleaners
CN219846374U (zh)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JP570659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クラッチ装置及び駆動装置
CN216569820U (zh) 清洁组件及清洁设备
US20230361649A1 (en) One-way self-locking actuator
CN219846343U (zh) 用于清洁组件的升降装置、清洁组件和清洁器
CN112228470B (zh) 一种超越离合器
CN213165398U (zh) 用于电机的刹车组件、机器人关节刹车机构和机器人
CN112555091B (zh) 随风力大小对扭矩进行自适应调节的发电装置
EP4382017A1 (en) Lift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ssembly, cleaning assemby, and cleaner
JP3716653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013174345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219021000U (zh) 清洁组件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AU2023379423A1 (en) Lift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ssembly, cleaning assembly, and cleaner
JP3951647B2 (ja) チューブポンプ
WO2024120893A1 (en) Lift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ssembly, cleaning assembly, and cleaner
CN212965924U (zh) 一种转动装置及显示设备
JP2020051536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221162220U (zh) 用于车辆的驱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02070972A (ja) 摩擦ローラ式変速機
CN112523937B (zh) 扭矩可自主调节的风力发电装置
CN217240628U (zh) 旋转装置及太阳能板支撑设备
CN114960122B (zh) 离合装置和衣物处理装置
JP6601287B2 (ja) クラッチ、モータ及び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Holland Ian Deho Finn

Patentee after: Fansongni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Ian Deho Finn

Patentee before: Philips home appliance Hold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