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3226U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3226U CN219843226U CN202320745109.2U CN202320745109U CN219843226U CN 219843226 U CN219843226 U CN 219843226U CN 202320745109 U CN202320745109 U CN 202320745109U CN 219843226 U CN219843226 U CN 2198432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arm
- terminal
- contact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68 molte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其中,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金属壳、板端绝缘底座、板端信号端子与板端接地端子。板端信号端子包括端子固定部、连接部、焊接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板端绝缘底座包括绝缘底座本体、端子固定槽、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端子容纳槽与第二端子容纳槽。第一接触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之间的第一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一立柱表面,第二接触部设置在第二立柱之间的第二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二立柱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板端连接器具有极佳的接触稳定性,信号传输性能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物联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在智能消费电子、数字家电、安防监控、自助服务终端等诸多领域中,都需要用到板对线材连接器,且对于板对线材连接器的需求急剧增加,对于其连接精度、接触稳定性、屏蔽性能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板对线材连接器组件进行对接时,信号端子之间都是通过单一侧面之间呈摩擦接触配合的对接,彼此间的定位效果不尽理想,一旦受到外力碰撞或触动,容易造成连接器组件的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之间松动或脱离,从而导致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不稳定。
因此,亟需一种具有接触稳定性高,信号传输稳定的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具有极佳的接触稳定性,信号传输性能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金属壳,设置在所述板端金属壳内部的板端绝缘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板端绝缘底座上且间隔设置的板端信号端子和板端接地端子,其中:
所述板端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部、连接部与焊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端子固定部相接的第一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相接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端部设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端部设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板端绝缘底座包括绝缘底座本体,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座本体上自后往前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槽、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设有第一端子容纳槽,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有第二端子容纳槽;
所述端子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端子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弹性臂收容于所述端子固定槽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二弹性臂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槽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凸于所述第一立柱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凸于所述第二立柱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依次设置的自所述端子固定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第一折弯臂与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依次设置的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的固定臂、自所述固定臂顶部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臂、第二折弯臂与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
优选地,所述板端金属壳的主体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绝缘底座本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固定凸起。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任一种板端连接器,还包括线端连接器,其中:
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金属壳,设置在所述线端金属壳内部的线端塑胶底座,固定在所述线端塑胶底座上且间隔设置的线端信号端子和线端接地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线端塑胶底座下侧且分别与所述线端金属壳和所述线端接地端子电性相接的线端屏蔽壳;
当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线端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板端接地端子与所述线端接地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板端金属壳与所述线端金属壳和所述线端屏蔽壳电性接触。
优选地,所述线端塑胶底座包括塑胶底座本体,设置在所述塑胶底座本体上的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所述线端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臂、第一U型臂、连接臂与第二U型臂,所述第一U型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所述第二U型臂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柱上;当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U型臂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U型臂电性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设置;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一U型臂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连接臂电性接触。
优选地,所述线端屏蔽壳设有向下凸出的弹性接触片,当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所述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板端接地端子电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板端信号端子上设置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当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对插时,板端信号端子与线端信号端子在对接空间内形成至少两点电性接触,以确保板端信号端子与线端信号端子之间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进而达到提升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之间信号传输稳定性的目的;第一接触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之间的第一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一立柱表面,第二接触部设置在第二立柱之间的第二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二立柱表面,有助于提高板端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有利于保障板端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未插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插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含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线端连接器(含线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板端连接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金属壳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金属壳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端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屏蔽壳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屏蔽壳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板端连接器;110、板端金属壳;111、板端嵌入部;112、板端锁扣部;1121、第二竖板;1122、盖板;1123、通孔结构;113、第三竖板;1131、第一线槽;114、定位孔;120、板端绝缘底座;121、绝缘底座本体;122、端子固定槽;123、第一立柱;124、第二立柱;125、第一端子容纳槽;126、第二端子容纳槽;127、固定凸起;130、板端信号端子;131、端子固定部;132、连接部;133、焊接部;134、第一弹性臂;1341、第一连接臂;1342、第一折弯臂;1343、第一支撑臂;135、第二弹性臂;1351、固定臂;1352、第二连接臂;1353、第二折弯臂;1354、第二支撑臂;136、第一接触部;1361、第一接触点;1362、第二接触点;137、第二接触部;140、板端接地端子;200、线端连接器;210、线端金属壳;211、线端嵌入部;2111、限位凸起;212、线端锁扣部;2121、第一竖板;2122、托板;2123、侧面竖板;2124、支撑板;220、线端塑胶底座;221、塑胶底座本体;222、第一支撑壁;223、第二支撑壁;224、第一支撑柱;225、第二支撑柱;230、线端信号端子;231、端子固定臂;232、第一U型臂;233、连接臂;234、第二U型臂;240、线端接地端子;250、线端屏蔽壳;251、第四竖板;252、第二线槽;253、第一接触片;254、弹性接触片;255、弹片槽;300、线缆;310、内导体;320、绝缘层;330、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线缆相对于线端连接器所在的方向为后、后方、后侧或后部,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前、前方、前侧或前部;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处于插合状态下,板端连接器相对于线端连接器所在的方向为下、下方、下侧、底或底部,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上、上方、上侧、顶或顶部。
如图1至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
如图7和图8所示,一种板端连接器100,包括板端金属壳110,设置在板端金属壳110内部的板端绝缘底座120,以及固定在板端绝缘底座120上且间隔设置的板端信号端子130和板端接地端子140。一般而言,为了简化板端连接器100的设计与生产工艺,板端信号端子130与板端接地端子140可采用相同的结构设计。其中,如图11所示,板端信号端子130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部131、连接部132与焊接部133,还包括与端子固定部131相接的第一弹性臂134,与连接部132相接的第二弹性臂135,第一弹性臂134的端部设有第一接触部136,第二弹性臂135的端部设有第二接触部137。板端绝缘底座120包括绝缘底座本体121,设置在绝缘底座本体121上自后往前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槽122、第一立柱123与第二立柱124,第一立柱123之间设有第一端子容纳槽125,第二立柱124之间设有第二端子容纳槽126。端子固定部131设置在端子固定槽122内,第一弹性臂134收容于端子固定槽122与第一端子容纳槽125内,第二弹性臂135收容于第一端子容纳槽125与第二端子容纳槽126之间,第一接触部136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25内且凸于第一立柱123表面,第二接触部137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126且凸于第二立柱124表面。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在板端信号端子上设置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当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对插时,板端信号端子与线端信号端子在对接空间内形成至少两点电性接触,以确保板端信号端子与线端信号端子之间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进而达到提升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之间信号传输稳定性的目的;第一接触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之间的第一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一立柱表面,第二接触部设置在第二立柱之间的第二容纳槽内并凸于第二立柱表面,有助于提高板端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有利于保障板端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弹性臂134包括依次设置的自端子固定部131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1341、第一折弯臂1342与第一支撑臂1343,第一接触部136设置在第一支撑臂1343的端部。第二弹性臂135包括依次设置的自连接部132向上延伸的固定臂1351、自固定臂1351顶部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臂1352、第二折弯臂1353与第二支撑臂1354,第二接触部137设置在第二支撑臂1354的端部。第一弹性臂134与第二弹性臂135的结构相似,板端信号端子130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
优选地,第一接触部136包括第一接触点1361与第二接触点1362,第一接触点1361凸于第一立柱123的后侧面设置,第二接触点1362凸于第一立柱123的顶面设置。第一接触部136设置两个接触点,可进一步提高板端连接器100的接触稳定性。
优选地,第二立柱124的顶面高于第一立柱123的顶面,在板端连接器100与线端连接器200在竖直方向嵌合时,具有定位作用,便于对插。
优选地,板端金属壳110的主体上设有定位孔114,绝缘底座本体121的底部设有与定位孔114匹配的固定凸起127,通过定位孔114与固定凸起127可提高板端金属壳110与板端绝缘底座12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如图1至4所示,包括上述任一种板端连接器100,还包括线端连接器200,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线端连接器200包括线端金属壳210,设置在线端金属壳210内部的线端塑胶底座220,固定在线端塑胶底座220上且间隔设置的线端信号端子230和线端接地端子240,以及设置在线端塑胶底座220下侧的线端屏蔽壳250。具体而言,线端信号端子230与线端接地端子240可以通过镶嵌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固定在线端塑胶底座220上。线端屏蔽壳250分别与线端金属壳210、线端接地端子240和屏蔽层330电性相接,线端信号端子230与内导体310电性相接。
当板端连接器100与线端连接器200处于插接状态时,第一接触部136与第二接触部137分别与线端信号端子230电性接触,板端接地端子140与线端接地端子240电性接触,板端金属壳110与线端金属壳210和线端屏蔽壳250电性接触。板端金属壳110、线端金属壳210、线端屏蔽壳250、线端接地端子240与板端接地端子140电性相接,形成完整的电磁屏蔽回路,使得连接器组件具有极佳的电磁屏蔽性能。
优选地,线端塑胶底座220包括塑胶底座本体221,设置在塑胶底座本体221上的第一支撑柱224与第二支撑柱225;线端信号端子230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臂231、第一U型臂232、连接臂233与第二U型臂234,第一U型臂232设置在第一支撑柱224上,第二U型臂234设置在第二支撑柱225上;当板端连接器100与线端连接器200处于插接状态时,第一接触部136与第一U型臂232电性接触,第二接触部137与第二U型臂234电性接触。更为具体地,第一接触部136包括第一接触点1361与第二接触点1362,第一接触点1361凸于第一立柱123的后侧面设置,第二接触点1362凸于第一立柱123的顶面设置;第一接触点1361与第一U型臂232电性接触,第二接触点1362与连接臂233电性接触。
优选地,线端屏蔽壳250设有向下凸出的弹性接触片254,当线端连接器200与板端连接器100处于插接状态时,弹性接触片254与板端接地端子140电性接触。具体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线端屏蔽壳250上开设有弹片槽255,弹片槽255的后侧内壁与弹性接触片254相接,弹性接触片254沿着线端接地端子24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线端接地端子240抵接。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线端屏蔽壳250上开设有弹片槽255,弹片槽255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弹性接触片254,弹性接触片254分别沿线端接地端子240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与线端接地端子240的侧面抵接,即两个弹性接触片254夹在线端接地端子240的两侧。
所述镶嵌成型工艺是指在模具内装入预先准备的异材质嵌件后注入树脂,熔融的材料与嵌件接合固化,制成一体化产品的成型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端金属壳,设置在所述板端金属壳内部的板端绝缘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板端绝缘底座上且间隔设置的板端信号端子和板端接地端子,其中:
所述板端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部、连接部与焊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端子固定部相接的第一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相接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端部设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端部设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板端绝缘底座包括绝缘底座本体,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座本体上自后往前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槽、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设有第一端子容纳槽,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有第二端子容纳槽;
所述端子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端子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弹性臂收容于所述端子固定槽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二弹性臂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槽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容纳槽内且凸于所述第一立柱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容纳槽内且凸于所述第二立柱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依次设置的自所述端子固定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第一折弯臂与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依次设置的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的固定臂、自所述固定臂顶部向前延伸的第二连接臂、第二折弯臂与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金属壳的主体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绝缘底座本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固定凸起。
7.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还包括线端连接器,其中:
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金属壳,设置在所述线端金属壳内部的线端塑胶底座,固定在所述线端塑胶底座上且间隔设置的线端信号端子和线端接地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线端塑胶底座下侧且分别与所述线端金属壳和所述线端接地端子电性相接的线端屏蔽壳;
当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线端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板端接地端子与所述线端接地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板端金属壳与所述线端金属壳和所述线端屏蔽壳电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塑胶底座包括塑胶底座本体,设置在所述塑胶底座本体上的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所述线端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设置的端子固定臂、第一U型臂、连接臂与第二U型臂,所述第一U型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所述第二U型臂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柱上;当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U型臂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U型臂电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后侧面设置,所述第二接触点凸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设置;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一U型臂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连接臂电性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屏蔽壳设有向下凸出的弹性接触片,当所述线端连接器与所述板端连接器处于插接状态时,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板端接地端子电性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5109.2U CN219843226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5109.2U CN219843226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3226U true CN219843226U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297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745109.2U Active CN219843226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3226U (zh) |
-
2023
- 2023-04-07 CN CN202320745109.2U patent/CN2198432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8137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680247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US965384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 |
US9437982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695641B1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150229077A1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120156900A1 (en) | Cable assembly having balanced supporting ribs | |
US9263829B2 (en) | Durable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
TWI583073B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TW202301746A (zh) | 電連接器 | |
CN112952483A (zh) | 板端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线缆连接器 | |
CN107039807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US20100291794A1 (en) | Sata to ipass cable connector | |
CN107275884B (zh) | 电连接器 | |
TWI802445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8075280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850047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nforcedd locking portion | |
US20040242032A1 (en) | Right angle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CN106848719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843226U (zh)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106486821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843227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19843225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18783180A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17405736U (zh) | 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