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2497U -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2497U
CN219832497U CN202320143309.0U CN202320143309U CN219832497U CN 219832497 U CN219832497 U CN 219832497U CN 202320143309 U CN202320143309 U CN 202320143309U CN 219832497 U CN219832497 U CN 219832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ing contact
housing
arc
fixed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33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生爱
于贻鹏
彭委建
巴黎
魏铃铃
刘新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33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2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该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转动连接于壳体内的动触头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内的两静触头;动触头受驱转动,动触头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同侧;且两静触头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该接触单元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Description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针对光伏逆变器的智能化需求越来越高。当光伏电路发生故障时,隔离开关作为具有分断功能的关键部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断电路,保护其他部件。其中,隔离开关在分闸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闸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
目前常用的隔离开关有旋转式隔离开关和直动式隔离开关,其中,旋转式隔离开关包括手柄、操作机构和接触单元,其中,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和用于与动触头接触导电的两静触头,操作机构带动触头转动,使得动触头能够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接通或隔离导电回路的功能。现有的隔离开关的接触单元的布局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为动触头的两个触点分布于动触头转动中心的相对两端,即动触头的转动中心和两个静触头共线。然而,在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这种隔离开关的布局形式就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该接触单元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单元,该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转动连接于壳体内的动触头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内的两静触头;动触头受驱转动,动触头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同侧;且两静触头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该接触单元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可选地,动触头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板,第一连接件、连接板和第二连接件围合形成U形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靠近连接板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壳体转动连接。
可选地,动触头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靠近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一间隙;至少一个静触头具有第一配合片;在隔离开关合闸时,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位于第一配合片的相对两侧且与第一配合片接触连接;或者,至少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配合的端部设有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远离动触头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二间隙;动触头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三插接片;在隔离开关合闸时,第三插接片插接于第二间隙内且其两侧分别与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接触连接。
可选地,静触头包括用于与动触头接触的配合件和与配合件连接的弯折件,两静触头的配合件呈平行设置,且任意一个静触头的弯折件位于其配合件远离另一静触头的一侧。
可选地,两静触头的弯折件分别自壳体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静触头伸出至壳体之外的部分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称设置。
可选地,两静触头的弯折件分别自壳体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静触头伸出至壳体之外的部分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角分布。
可选地,弯折件包括中间件和引脚,中间件位于配合件和引脚之间,引脚远离中间件的一端伸出至壳体之外;
其中一个静触头的中间件的一端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后与其引脚连接,第二方向为壳体的宽度方向;或者,两静触头的中间件的一端分别朝向壳体的宽度方向和壳体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并在延伸后分别与其引脚连接。
可选地,接触单元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位于静触头远离动触头一侧,且其排布方向与两静触头的排布方向同向,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与两静触头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第一灭弧室的至少一个栅片通过连接片和第二灭弧室的至少一个栅片短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离开关,该隔离开关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上述的接触单元,还包括操作机构和与操作机构连接的手柄,多个接触单元内的动触头通过触头支架连接,触头支架与操作机构连接,手柄通过操作机构带动触头支架转动,触头支架转动带动动触头转动以与静触头接触或者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转动连接于壳体内的动触头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内的两静触头;动触头受驱转动,动触头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同侧;且两静触头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虽然也是双断点式,但由于本申请的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同侧,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这样,动触头的布局相对现有的动触头的两个端部在其转动中心的相对两侧而言,本申请的动触头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更小,因此,一方面,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受限的情况下,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由于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小而更适用,如图9所示;另一方面,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对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受限时,本申请的接触单元的宽度更小,因此可以在同样的尺寸范围内布局更多的接触单元,如图8所示。如此,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且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标:100-接触单元;10-壳体;20-动触头;21-第一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3-连接板;24-第一插接片;25-第二插接片;26-第一间隙;30-静触头;31-第一配合片;32-配合件;33-弯折件;331-中间件;332-引脚;41-第一灭弧室;42-第二灭弧室;44-栅片;45-绝缘板;50-连接片;60-引弧块;70-产气件;200-操作机构;300-手柄;a-第二方向;C-转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单元100,该接触单元100包括壳体10、转动连接于壳体10内的动触头20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10内的两静触头30;动触头20受驱转动,动触头2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30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30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且两静触头30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该接触单元100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为隔离开关的一部分,该接触单元100包括壳体10、动触头20和一对静触头30。其中,动触头20转动连接于壳体10内,一对静触头30固定连接于壳体10内。
在隔离开关进行分合闸时,驱动动触头20转动,动触头20相对壳体10转动,此时,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可以靠近静触头30并分别与一对静触头30接触以实现合闸;或者,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远离静触头30并分别与一对静触头30分离以实现分闸。即,通过驱动动触头20转动能够实现隔离开关双断点式分闸或合闸。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在图1中,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左侧。应理解,图1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给出的实例,并非是限定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就一定是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左侧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也可以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右侧。
上述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换而言之,动触头20用于分别与两静触头30配合的两端位于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这样,动触头20便如图3所示,动触头20的两个端部位于其一侧、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其另一侧。这样,相对现有技术中双断点式的接触单元100(现有的双断点式的接触单元100的动触头20为一字型,动触头20的两个端部位于动触头20转动中心C的相对两端,而本申请的动触头20的两个端部位于其转动中心C的同侧)而言,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在壳体10内占据的空间更小,能够缩小隔离开关的总体宽度。需要说明的是,隔离开关的宽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两静触头30沿第一方向呈层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壳体10的深度方向。动触头2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上进行转动。
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这样,不会对接触单元100的灭弧室的布置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包括壳体10、转动连接于壳体10内的动触头20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10内的两静触头30;动触头20受驱转动,动触头2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30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30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且两静触头30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虽然也是双断点式,但由于本申请的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两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这样,动触头20的布局相对现有的动触头20的两个端部在其转动中心C的相对两侧而言,本申请的动触头20在壳体10内的占用空间更小,因此,一方面,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受限的情况下,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由于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小而更适用,如图9所示;另一方面,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对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受限时,本申请的接触单元100的宽度更小,因此可以在同样的尺寸范围内布局更多的接触单元100,如图8所示。如此,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且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上述动触头20包括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连接板23,第一连接件21、连接板23和第二连接件22围合形成U形结构,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靠近连接板23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壳体10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并排设置,连接板23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之间,以使得第一连接件21、连接板23和第二连接件22围合形成U形结构。本申请采用U形结构的动触头20,这样,一来可以缩小动触头2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二来不会影响动触头20两个端部和两个静触头30的分合闸。
第二,第一连接件21远离连接板23的一端用于和一个静触头30配合以实现分合闸,第二连接件22远离连接板23的一端用于和另一个静触头30配合以实现分合闸。
第三,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第一连接板23和第二连接板23靠近连接板23的一端,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23和第二连接板23靠近连接板23的一端均设有对应的孔洞,该孔洞便是用于供转动轴穿过以使得动触头20转动连接于壳体10内。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动触头20远离其转动中心C的两端面(即两第一连接件21分别远离连接板23的端面)的朝向一致,如图3所示,图3中,两第一连接件21分别远离连接板23的端面都是朝向左下方的。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头20和至少一个静触头30之间的接触方式可以为插拔式接触。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可选地,动触头20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一插接片24和第二插接片25,第一插接片24和第二插接片25靠近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一间隙26;至少一个静触头30具有第一配合片31;在隔离开关合闸时,第一插接片24和第二插接片25位于第一配合片31的相对两侧且与第一配合片31接触连接。
动触头20上的第一间隙26用于供静触头30的第一配合片31插入,以实现动触头20的至少一端与一个静触头30之间为插拔式接触。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动触头20的仅一个端部与一个静触头30为插拔式接触,动触头20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静触头30为非插拔式接触;也可以是,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30均为插拔式接触,如图3和图4所示。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可选地,至少一个静触头30与动触头20配合的端部设有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远离动触头20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二间隙;动触头20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三插接片;在隔离开关合闸时,第三插接片插接于第二间隙内且其两侧分别与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接触连接。
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原理相同,区别仅在于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是静触头30插接于动触头20内,而在本实施例是动触头20插接于静触头30内。
请参照图2和图4,可选地,静触头30包括用于与动触头20接触的配合件32和与配合件32连接的弯折件33,两静触头30的配合件32呈平行设置,且任意一个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位于其配合件32远离另一静触头30的一侧。
其中,两静触头30的配合件32呈平行设置,这样,能够与动触头20的两个端部(也是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相适配。
上述弯折件33的一端与配合件32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
可选地,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两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分别自壳体10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静触头30伸出至壳体10之外的部分在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称设置。
请参照图5,对应至图5中的方位,两静触头30的弯折部一个自壳体10的上方伸出,一个至壳体10的下方伸出。本申请将两个静触头30的弯折部分别自壳体10的相对两侧伸出,这样,能够增大两个静触头30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避免两个静触头30之间造成电性干扰。
两静触头30伸出至壳体10之外的部分在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的高度方向对应至图5中为竖直方向,对应至图1中则为垂直纸面的方向。
可选地,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两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分别自壳体10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静触头30伸出至壳体10之外的部分在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角分布,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两静触头30的弯折部的设置方式相对前文中对称设置而言,两个静触头30分别远离动触头2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更大,因此,其抗干扰的性能更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弯折件33包括中间件331和引脚332,中间件331位于配合件32和引脚332之间,引脚332远离中间件的一端伸出至壳体10之外。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4,其中一个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一端朝向第二方向a延伸后与其引脚332连接,第二方向a为壳体10的宽度方向。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一个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需要朝向第二方向a延伸设置,另一个则无需朝向第二方向a延伸。其中,需要朝向第二方向a延伸设置的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具体延伸长度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两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一端分别朝向壳体10的宽度方向和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并在延伸后分别与其引脚332连接。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两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一端都需要延伸,只是其中一个朝向壳体10的宽度方向(即上述第二方向a)延伸,另一个朝向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与第二方向a相反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其中一个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延伸长度与另一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延伸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两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分别需要朝向壳体10的宽度方向和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延伸设置,只是两者具体延伸的延伸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各自具体的延伸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置,本申请不做限制)。
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任意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6和图7,可选地,接触单元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0内的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位于静触头30远离动触头20一侧,且其排布方向与两静触头30的排布方向同向,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与两静触头30一一对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都包括两个绝缘板45和设于两个绝缘板45之间的多个栅片44,其中,多个栅片44并排设置且相互间隔。
第一灭弧室41对应接触单元100的一个触点(即动触头20的一个端部和一个静触头30的接触点)、第二灭弧室42对应接触单元100的另一个触点(即动触头20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静触头30的接触点)。这样,两个灭弧室便能够分别对两个触点在分闸时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
由于本申请的两个静触头30是并排层叠设置的,因此,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也是呈层叠设置的,且位于静触头30背离动触头20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灭弧室41的至少一个栅片44通过连接片50和第二灭弧室42的至少一个栅片44短接。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可以将第一灭弧室41最外侧的栅片44和第二灭弧室42最外侧的栅片44通过连接片50短接。具体可以为,第一灭弧室41远离静触头30一侧的栅片44和第二灭弧室42远离静触头30一侧的栅片44(对应至图6中,则为图6中第一灭弧室41最上方的栅片44和第二灭弧室42最上方的栅片44通过连接片50进行短接)。
本申请将两个灭弧室并排布置且通过连接片50使得两个灭弧室的栅片44短接,这样,当其中一个灭弧室没有点亮时,另一个灭弧室可以起到引弧的作用,帮助其点亮,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燃弧电压,更有利于灭弧。
另外,请参照图1和图6,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单元100还包括设于灭弧室入口处的产气件70和设于静触头30和灭弧室之间的引弧块60。
其中,产气件70采用产气材料制成,产气材料在高温的情况下会产生气体,能够加速电弧的流动,增加电弧进入灭弧室的几率,从而可以提高灭弧效果。
可选地,上述产气件70的具体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可以是聚酰胺、聚甲醛和三聚氰胺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引弧块60设置于静触头30和灭弧室之间,能够起到对隔离开关分闸时产生的电弧进行引弧的作用,由于引弧的原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本申请对此不做赘述。同样地,也可以在动触头20和灭弧室之间也对应设置引弧块60。
请参照图8和图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离开关,该隔离开关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上述的接触单元100,还包括操作机构200和与操作机构200连接的手柄300,多个接触单元100内的动触头20通过触头支架连接,触头支架与操作机构200连接,手柄300通过操作机构200带动触头20支架转动,触头支架转动带动动触头20转动以与静触头30接触或者分离。
其中,操作机构200的一端和手柄300传动连接、另一端和接触单元100的动触头20连接,这样,用户通过操作手柄300运动便可以驱动动触头20运动以与静触头30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合闸或分闸。本申请对操作机构200和手柄30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设置。
上述接触单元100包括多个,其中,接触单元100的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确定。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接触单元100的排布,例如,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的宽度不受限时,可以每层设置两个并列的接触单元100,如图8;当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时,可以每层使用单个接触单元100,如图9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的动触头(20)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的两静触头(30);所述动触头(20)受驱转动,所述动触头(2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所述静触头(30)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所述静触头(30)分离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分闸;
其中,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所述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所述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且两所述静触头(30)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0)包括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连接板(23),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连接板(2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围合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靠近所述连接板(23)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0)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一插接片(24)和第二插接片(25),所述第一插接片(24)和所述第二插接片(25)靠近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一间隙(26);至少一个所述静触头(30)具有第一配合片(31);在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时,所述第一插接片(24)和所述第二插接片(25)位于所述第一配合片(31)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配合片(31)接触连接;
或者,至少一个所述静触头(30)与所述动触头(20)配合的端部设有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所述第二配合片和所述第三配合片远离所述动触头(20)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二间隙;所述动触头(20)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三插接片;在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时,所述第三插接片插接于第二间隙内且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配合片和所述第三配合片接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30)包括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接触的配合件(32)和与所述配合件(32)连接的弯折件(33),两所述静触头(30)的配合件(32)呈平行设置,且任意一个所述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位于其配合件(32)远离另一所述静触头(30)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分别自所述壳体(10)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所述静触头(30)伸出至所述壳体(10)之外的部分在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分别自所述壳体(10)的相对两侧伸出,且两所述静触头(30)伸出至所述壳体(10)之外的部分在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呈对角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件(33)包括中间件(331)和引脚(332),所述中间件(331)位于所述配合件(32)和所述引脚(332)之间,所述引脚(332)远离所述中间件的一端伸出至所述壳体(10)之外;
其中一个所述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一端朝向第二方向(a)延伸后与其引脚(332)连接,所述第二方向(a)为所述壳体(10)的宽度方向;或者,两所述静触头(30)的中间件(331)的一端分别朝向所述壳体(10)的宽度方向和所述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并在延伸后分别与其引脚(33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单元(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第一灭弧室(41)和第二灭弧室(42),所述第一灭弧室(41)和所述第二灭弧室(42)位于所述静触头(30)远离所述动触头(20)一侧,且其排布方向与两所述静触头(30)的排布方向同向,所述第一灭弧室(41)和所述第二灭弧室(42)与两所述静触头(30)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41)的至少一个栅片(44)通过连接片(50)和所述第二灭弧室(42)的至少一个栅片(44)短接。
10.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单元(100),还包括操作机构(200)和与所述操作机构(200)连接的手柄(300),多个所述接触单元(100)内的动触头(20)通过触头支架连接,所述触头支架与所述操作机构(200)连接,所述手柄(300)通过所述操作机构(200)带动所述触头支架转动,所述触头支架转动带动动触头(20)转动以与静触头(30)接触或者分离。
CN202320143309.0U 2023-01-18 2023-01-18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Active CN219832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3309.0U CN219832497U (zh) 2023-01-18 2023-01-18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3309.0U CN219832497U (zh) 2023-01-18 2023-01-18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2497U true CN219832497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7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3309.0U Active CN219832497U (zh) 2023-01-18 2023-01-18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2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8519B1 (en) Movable contactor assembly for a current limiting type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JP3573359B2 (ja) 多極遮断器
JP6454036B2 (ja) 直流配線用遮断器
KR200393296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소호장치
EP1175686B1 (en) Cassette assembly with rejection features
WO2022134743A1 (zh) 一种开关
CN219832497U (zh)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8730766U (zh) 一种灭弧室及断路器
CN111640633A (zh) 一种液压电磁式断路器
CN217933522U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12874402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213936096U (zh) 一种断路器
CN117095963A (zh) 一种开关单元及开关电器
CN113936977A (zh) 一种双断点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
CN111834162A (zh) 一种断路器
CN22017204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KR100591569B1 (ko) 회로 차단기
CN219832500U (zh) 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CN212461576U (zh) 一种双断点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
CN112885675B (zh) 一种模块化单断点触头灭弧装置
CN218939562U (zh) 断路器
CN217061985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CN221176120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217933667U (zh) 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