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2461U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2461U
CN219832461U CN202320922875.1U CN202320922875U CN219832461U CN 219832461 U CN219832461 U CN 219832461U CN 202320922875 U CN202320922875 U CN 202320922875U CN 219832461 U CN219832461 U CN 219832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motor
carousel
transfer switch
automatic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228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文平
陈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al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al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al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al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228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2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2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本实用新型顶面手动驱动、结构稳定、手自动一体、分断快速。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12411878U,专利名称为“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结构”,其公开了一种操作机构,通过电机以及第一传动轴的配合,实现了手自动一体操作的效果。
但是由于第一传动轴位于右侧面上,产品安装环境下的限定,操作手柄无法从右侧面进行操作。故需要改变操作手柄操作的方向,针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修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
采用此种结构,操作杆可以从本体顶面伸入实现与驱动部配合,实现顶面驱动的效果,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且操作盘、输出齿轮均与储能腔分离,形成相互独立设置,使得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两种型号设置,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操作盘位于电机一侧,手动驱动过程中与正常电动驱动方式相同,满足正常的驱动需求。此外,通过至少两组储能机构的设置,提高复位效果,使得分合闸操作反应更为快速。
其中,操作盘设有驱动部一端部分伸出至本体顶面外。
此种结构设置,使得操作更为方便,更好的满足手动操作的需求。
其中,操作盘顶面上设有弧形面,驱动部位于弧形面上。
弧形面的设置,提高整体的美观性,而且使得操作盘与操作杆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
其中,储能腔内设有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平行设置,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与储能腔连接固定,储能机构固定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两个支架的设置,使得储能机构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其中,储能机构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套设在传动件上的复位件、垫片以及固定轴,传动件一端与联动轴配合联动,固定轴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固定,垫片套设在传动件上且垫片位于复位件与固定轴之间。
通过联动轴转动,使得复位件压缩,从而实现储能的效果,当联动轴越过死点,即可实现快速复位的效果。
其中,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
通过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的设置,形成了同步联动的效果,提高储能复位的一致性。
其中,电机腔上设有电机架,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为平行设置,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之间设有转动轴,操作盘套设在转动轴上且相对转动轴转动。
电机架用于固定电机,电机架与第一支架配合,形成操作盘的夹持固定效果,使得操作盘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
其中,操作盘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
通过凸台的设置,减少操作盘与电机架、第一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干涉现象,影响到操作盘的转动效果。
其中,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
采用两组储能机构配合的设置,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其中,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三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
采用三组储能机构配合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附图3所示,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10、电机腔20。
此处储能腔10与电机腔20为相邻设置,两个腔室也可以为连通状态。
电机腔20内固定有电机201、电机架202、输出齿轮203以及操作盘204。
电机201为常规的电机201,本实施例中,电机201通过线路板控制实现动作,此处电机201与线路板之间的电气控制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电机201通过电机架202实现固定效果,此处可以通过螺栓进行紧固,电机201的输出端朝向储能腔10一侧设置。电机201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101配合,实现联动效果,也可以为第一转轴101与电机201为一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此处第一转轴101伸入至储能腔10内与第一转盘103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为跑道型,其与第二转轴102的截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以互不相同为例进行描述。
电机架202整体为L型,其横向面用于与电机腔20形成固定效果,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电机架202的纵向面用于与电机201配合,第一转轴101穿过电机架202。电机架202的纵向面上设有两个固定支脚2021,固定支脚2021与第一支架105配合固定,形成相互之间的固定支撑效果,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此处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为平行设置,故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输出齿轮203与操作盘204均位于此间隙内。输出齿轮203位于下方,输出齿轮203套设在第一转轴101上,实现联动效果,即第一转轴101带动输出齿轮203转动,此处输出齿轮203上设有若干个齿。
操作盘204则是位于输出齿轮203的上方,操作盘204下方与输出齿轮203啮合,实现联动效果,此处具体为操作盘204下方一侧上也设有若干个齿,齿与齿啮合,形成联动效果。操作盘204的顶端为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204的顶端上设有驱动部2041。此处驱动部2041可以为凸起或一个孔,凸起即为操作杆套设在凸起上形成驱动效果,孔则是操作杆伸入至孔内,形成驱动效果。本实施例中,驱动部2041仅以孔为例。
操作盘204顶端可以伸出至本体顶面外,也可以位于本体内部(本体顶面开槽供操作杆伸入),操作杆均可以实现与驱动部2041配合,实现联动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仅以操作盘204顶端伸入至本体顶面外为例进行描述,操作盘204顶面上设有弧形面2042,驱动部2041位于弧形面2042上。弧形面2042的设置,提高整体的美观性,而且使得操作盘204与操作杆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此处操作杆配合手动操作。
进一步,为了提高操作盘204的稳定性,故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之间设有转动轴2044,操作盘204套设在转动轴2044上且相对转动轴2044转动。电机架202用于固定电机201,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配合,形成操作盘204的夹持固定效果,使得操作盘204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操作盘204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2043。通过凸台2043的设置,减少操作盘204与电机架202、第一支架105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干涉现象,影响到操作盘204的转动效果。操作盘204的两侧具体是指朝向电机架202的一侧、朝向第一支架105的一侧。
储能腔10内设有与电机201配合的第一转轴101、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102、至少两组储能机构107、与第一转轴101联动的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轴102配合的第二转盘104、联动轴108、第一支架105以及第二支架106。
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为平行设置,第一支架105位于靠近电机201一侧,第二支架106则是位于靠近滑块一侧。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均与储能腔10的底面连接固定,此处固定方式也为螺栓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05与电机架202上的固定支脚2021连接固定,提高两者之间的固定强度,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也可以为焊接固定,此处以螺栓固定为例进行描述。
进一步,此处为了提高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可以通过固定柱进行连接支撑,此处固定柱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四个角上,即固定柱一端与第一支架105连接,固定柱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06连接。
第一转轴101部分位于储能腔10内,其另外部分穿过第一支架105与电机201配合,从而实现电机201驱动的效果。第一转轴101与第一转盘103联动,从而实现传动效果。此处第一转盘103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第二转轴102同样也是部分位于储能腔10内,第二转轴102另外部分穿过第二支架106伸入至与滑块配合,实现滑块上的动触头的运动效果。此处第二转轴102位于储能腔10内的部分与第二转盘104配合,实现联动效果。此处第二转轴102的截面可以与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一致,也可以与第二转轴102的截面不一致,本实施例中以两者不一致为例进行描述,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为跑道型,第二转轴102的截面为正方形。
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盘104具体通过联动轴108实现联动效果,即第一转盘103转动的时候,带动联动轴108转动,联动轴108继续运动,再带动第二转盘104运动,此为现有技术。
储能机构107的数量为至少两组,本实施例中,储能机构107的数量以为两组为例进行描述。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远离第二转盘104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二转盘104远离第一转盘103的一侧上。采用两组储能机构107配合的设置,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两组储能结构为对称设置,结构相同。
储能机构107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1071、套设在传动件1071上的复位件1072、垫片1073以及固定轴1074,传动件1071一端与联动轴108配合联动,即联动轴108会带动传动件1071转动。传动件1071的另一端上设有腰型孔1075。固定轴1074与第一支架105、第二支架106连接固定,固定轴1074穿过腰型孔1075且在腰型孔1075内相对滑动,垫片1073套设在传动件1071上且垫片1073位于复位件1072与固定轴1074之间。通过联动轴108转动,由于固定轴1074与垫片1073的作用,使得复位件1072压缩,从而实现储能的效果,当联动轴108越过死点,即可实现快速复位的效果。此处复位件1072优选为弹簧。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1074、垫片1073。通过共用一个固定轴1074、垫片1073的设置,形成了同步联动的效果,提高储能复位的一致性。
采用此种结构,操作杆可以从本体顶面伸入实现与驱动部2041配合,实现顶面驱动的效果,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且操作盘204、输出齿轮203均与储能腔10分离,形成相互独立设置,使得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两种型号设置,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操作盘204位于电机201一侧,手动驱动过程中与正常电动驱动方式相同,满足正常的驱动需求。此外,通过至少两组储能机构107的设置,提高复位效果,使得分合闸操作反应更为快速。
实施例
参照附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储能机构107为三组,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远离第二转盘104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二转盘104远离第一转盘103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盘104之间。采用三组储能机构107配合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设有驱动部一端部分伸出至本体顶面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顶面上设有弧形面,驱动部位于弧形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储能腔内设有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平行设置,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与储能腔连接固定,储能机构固定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储能机构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套设在传动件上的复位件、垫片以及固定轴,传动件一端与联动轴配合联动,固定轴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固定,垫片套设在传动件上且垫片位于复位件与固定轴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电机腔上设有电机架,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为平行设置,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之间设有转动轴,操作盘套设在转动轴上且相对转动轴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三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
CN202320922875.1U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Active CN219832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2875.1U CN21983246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2875.1U CN21983246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2461U true CN219832461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22875.1U Active CN21983246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2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5832A1 (zh) 电机凸轮操作机构及其传动机构
CN104566534B (zh) 微波炉
CN103366979B (zh) 自动转换开关的传动装置
CN219832461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CN201047456Y (zh) 一种独立式部分回转阀门电动装置
CN113611553A (zh)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和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9526014U (zh) 辅助开关的传动机构
CN203690139U (zh) 一种三工位复合隔离接地开关
CN209331035U (zh) 基于动力可切换的单驱型电动面条机
CN209159694U (zh) 一种司机控制器
CN110010385A (zh) 辅助开关的传动机构
CN105390331B (zh) 一种高压真空断路器
CN104821260B (zh) 电动操作机构用双棘爪行星齿轮装置
CN100581015C (zh) 隔爆型配电柜手车的电动进出装置
CN209730967U (zh) 联动机械装置
CN202302205U (zh) 一种阀门控制用的部分回转驱动装置
CN208686172U (zh) 一种用于车库的横移传动同步装置
CN221766617U (zh) 一种双电机三工位开关操作机构
CN2567756Y (zh) 行程开关
CN206893490U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12749898U (zh) 一种多回转机型电动装置用的可调式计数器结构
CN215791589U (zh) 一种用于立式注塑机上的电动射出座同步装置
CN218770897U (zh) 一种组合式低压抽出式开关柜
CN201261995Y (zh) 一种中控锁驱动机构
CN204391022U (zh) 具有一体式手柄结构的断路器操作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