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2461U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32461U CN219832461U CN202320922875.1U CN202320922875U CN219832461U CN 219832461 U CN219832461 U CN 219832461U CN 202320922875 U CN202320922875 U CN 202320922875U CN 219832461 U CN219832461 U CN 2198324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motor
- carousel
- transfer switch
- automatic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本实用新型顶面手动驱动、结构稳定、手自动一体、分断快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12411878U,专利名称为“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结构”,其公开了一种操作机构,通过电机以及第一传动轴的配合,实现了手自动一体操作的效果。
但是由于第一传动轴位于右侧面上,产品安装环境下的限定,操作手柄无法从右侧面进行操作。故需要改变操作手柄操作的方向,针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修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中,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
采用此种结构,操作杆可以从本体顶面伸入实现与驱动部配合,实现顶面驱动的效果,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且操作盘、输出齿轮均与储能腔分离,形成相互独立设置,使得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两种型号设置,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操作盘位于电机一侧,手动驱动过程中与正常电动驱动方式相同,满足正常的驱动需求。此外,通过至少两组储能机构的设置,提高复位效果,使得分合闸操作反应更为快速。
其中,操作盘设有驱动部一端部分伸出至本体顶面外。
此种结构设置,使得操作更为方便,更好的满足手动操作的需求。
其中,操作盘顶面上设有弧形面,驱动部位于弧形面上。
弧形面的设置,提高整体的美观性,而且使得操作盘与操作杆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
其中,储能腔内设有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平行设置,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与储能腔连接固定,储能机构固定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两个支架的设置,使得储能机构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其中,储能机构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套设在传动件上的复位件、垫片以及固定轴,传动件一端与联动轴配合联动,固定轴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固定,垫片套设在传动件上且垫片位于复位件与固定轴之间。
通过联动轴转动,使得复位件压缩,从而实现储能的效果,当联动轴越过死点,即可实现快速复位的效果。
其中,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
通过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的设置,形成了同步联动的效果,提高储能复位的一致性。
其中,电机腔上设有电机架,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为平行设置,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之间设有转动轴,操作盘套设在转动轴上且相对转动轴转动。
电机架用于固定电机,电机架与第一支架配合,形成操作盘的夹持固定效果,使得操作盘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
其中,操作盘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
通过凸台的设置,减少操作盘与电机架、第一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干涉现象,影响到操作盘的转动效果。
其中,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
采用两组储能机构配合的设置,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其中,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三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
采用三组储能机构配合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附图3所示,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10、电机腔20。
此处储能腔10与电机腔20为相邻设置,两个腔室也可以为连通状态。
电机腔20内固定有电机201、电机架202、输出齿轮203以及操作盘204。
电机201为常规的电机201,本实施例中,电机201通过线路板控制实现动作,此处电机201与线路板之间的电气控制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电机201通过电机架202实现固定效果,此处可以通过螺栓进行紧固,电机201的输出端朝向储能腔10一侧设置。电机201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101配合,实现联动效果,也可以为第一转轴101与电机201为一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此处第一转轴101伸入至储能腔10内与第一转盘103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为跑道型,其与第二转轴102的截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以互不相同为例进行描述。
电机架202整体为L型,其横向面用于与电机腔20形成固定效果,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电机架202的纵向面用于与电机201配合,第一转轴101穿过电机架202。电机架202的纵向面上设有两个固定支脚2021,固定支脚2021与第一支架105配合固定,形成相互之间的固定支撑效果,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此处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为平行设置,故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输出齿轮203与操作盘204均位于此间隙内。输出齿轮203位于下方,输出齿轮203套设在第一转轴101上,实现联动效果,即第一转轴101带动输出齿轮203转动,此处输出齿轮203上设有若干个齿。
操作盘204则是位于输出齿轮203的上方,操作盘204下方与输出齿轮203啮合,实现联动效果,此处具体为操作盘204下方一侧上也设有若干个齿,齿与齿啮合,形成联动效果。操作盘204的顶端为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204的顶端上设有驱动部2041。此处驱动部2041可以为凸起或一个孔,凸起即为操作杆套设在凸起上形成驱动效果,孔则是操作杆伸入至孔内,形成驱动效果。本实施例中,驱动部2041仅以孔为例。
操作盘204顶端可以伸出至本体顶面外,也可以位于本体内部(本体顶面开槽供操作杆伸入),操作杆均可以实现与驱动部2041配合,实现联动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仅以操作盘204顶端伸入至本体顶面外为例进行描述,操作盘204顶面上设有弧形面2042,驱动部2041位于弧形面2042上。弧形面2042的设置,提高整体的美观性,而且使得操作盘204与操作杆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此处操作杆配合手动操作。
进一步,为了提高操作盘204的稳定性,故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之间设有转动轴2044,操作盘204套设在转动轴2044上且相对转动轴2044转动。电机架202用于固定电机201,电机架202与第一支架105配合,形成操作盘204的夹持固定效果,使得操作盘204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操作盘204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2043。通过凸台2043的设置,减少操作盘204与电机架202、第一支架105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干涉现象,影响到操作盘204的转动效果。操作盘204的两侧具体是指朝向电机架202的一侧、朝向第一支架105的一侧。
储能腔10内设有与电机201配合的第一转轴101、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102、至少两组储能机构107、与第一转轴101联动的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轴102配合的第二转盘104、联动轴108、第一支架105以及第二支架106。
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为平行设置,第一支架105位于靠近电机201一侧,第二支架106则是位于靠近滑块一侧。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均与储能腔10的底面连接固定,此处固定方式也为螺栓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05与电机架202上的固定支脚2021连接固定,提高两者之间的固定强度,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也可以为焊接固定,此处以螺栓固定为例进行描述。
进一步,此处为了提高第一支架105与第二支架106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可以通过固定柱进行连接支撑,此处固定柱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四个角上,即固定柱一端与第一支架105连接,固定柱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06连接。
第一转轴101部分位于储能腔10内,其另外部分穿过第一支架105与电机201配合,从而实现电机201驱动的效果。第一转轴101与第一转盘103联动,从而实现传动效果。此处第一转盘103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第二转轴102同样也是部分位于储能腔10内,第二转轴102另外部分穿过第二支架106伸入至与滑块配合,实现滑块上的动触头的运动效果。此处第二转轴102位于储能腔10内的部分与第二转盘104配合,实现联动效果。此处第二转轴102的截面可以与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一致,也可以与第二转轴102的截面不一致,本实施例中以两者不一致为例进行描述,第一转轴101的截面为跑道型,第二转轴102的截面为正方形。
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盘104具体通过联动轴108实现联动效果,即第一转盘103转动的时候,带动联动轴108转动,联动轴108继续运动,再带动第二转盘104运动,此为现有技术。
储能机构107的数量为至少两组,本实施例中,储能机构107的数量以为两组为例进行描述。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远离第二转盘104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二转盘104远离第一转盘103的一侧上。采用两组储能机构107配合的设置,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两组储能结构为对称设置,结构相同。
储能机构107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1071、套设在传动件1071上的复位件1072、垫片1073以及固定轴1074,传动件1071一端与联动轴108配合联动,即联动轴108会带动传动件1071转动。传动件1071的另一端上设有腰型孔1075。固定轴1074与第一支架105、第二支架106连接固定,固定轴1074穿过腰型孔1075且在腰型孔1075内相对滑动,垫片1073套设在传动件1071上且垫片1073位于复位件1072与固定轴1074之间。通过联动轴108转动,由于固定轴1074与垫片1073的作用,使得复位件1072压缩,从而实现储能的效果,当联动轴108越过死点,即可实现快速复位的效果。此处复位件1072优选为弹簧。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1074、垫片1073。通过共用一个固定轴1074、垫片1073的设置,形成了同步联动的效果,提高储能复位的一致性。
采用此种结构,操作杆可以从本体顶面伸入实现与驱动部2041配合,实现顶面驱动的效果,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而且操作盘204、输出齿轮203均与储能腔10分离,形成相互独立设置,使得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两种型号设置,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操作盘204位于电机201一侧,手动驱动过程中与正常电动驱动方式相同,满足正常的驱动需求。此外,通过至少两组储能机构107的设置,提高复位效果,使得分合闸操作反应更为快速。
实施例
参照附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储能机构107为三组,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远离第二转盘104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二转盘104远离第一转盘103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107位于第一转盘103与第二转盘104之间。采用三组储能机构107配合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复位效果,提高了分合闸断开的速度,降低拉弧产生的概率。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储能腔、电机腔,储能腔内设有与电机配合的第一转轴、与滑块配合的第二转轴、至少两组储能机构、与第一转轴联动的第一转盘、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转盘以及联动轴,联动轴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并驱动对应的储能机构动作,电机腔内设有电机、输出齿轮以及操作盘,输出齿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操作盘与输出齿轮啮合联动,操作盘另一端朝向本体顶面延伸,操作盘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部,操作杆从本体顶面方向伸入至驱动部内联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设有驱动部一端部分伸出至本体顶面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顶面上设有弧形面,驱动部位于弧形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储能腔内设有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平行设置,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与储能腔连接固定,储能机构固定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储能机构包括两组储能组件,两组储能组件为左右对称设置,储能组件包括传动件、套设在传动件上的复位件、垫片以及固定轴,传动件一端与联动轴配合联动,固定轴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固定,垫片套设在传动件上且垫片位于复位件与固定轴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侧的储能组件共用一个固定轴、垫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电机腔上设有电机架,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为平行设置,电机架与第一支架之间设有转动轴,操作盘套设在转动轴上且相对转动轴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操作盘的两侧上均设有凸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另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当储能机构的数量为三组时,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二转盘的一侧上,其中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上,剩余一个储能机构位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22875.1U CN219832461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22875.1U CN219832461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32461U true CN219832461U (zh) | 2023-10-13 |
Family
ID=8827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22875.1U Active CN219832461U (zh) | 2023-04-20 | 2023-04-20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32461U (zh) |
-
2023
- 2023-04-20 CN CN202320922875.1U patent/CN2198324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085832A1 (zh) | 电机凸轮操作机构及其传动机构 | |
CN104566534B (zh) | 微波炉 | |
CN103366979B (zh) | 自动转换开关的传动装置 | |
CN219832461U (zh)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
CN201047456Y (zh) | 一种独立式部分回转阀门电动装置 | |
CN113611553A (zh) |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和双电源转换开关 | |
CN209526014U (zh) | 辅助开关的传动机构 | |
CN203690139U (zh) | 一种三工位复合隔离接地开关 | |
CN209331035U (zh) | 基于动力可切换的单驱型电动面条机 | |
CN209159694U (zh) | 一种司机控制器 | |
CN110010385A (zh) | 辅助开关的传动机构 | |
CN105390331B (zh) | 一种高压真空断路器 | |
CN104821260B (zh) | 电动操作机构用双棘爪行星齿轮装置 | |
CN100581015C (zh) | 隔爆型配电柜手车的电动进出装置 | |
CN209730967U (zh) | 联动机械装置 | |
CN202302205U (zh) | 一种阀门控制用的部分回转驱动装置 | |
CN208686172U (zh) | 一种用于车库的横移传动同步装置 | |
CN221766617U (zh) | 一种双电机三工位开关操作机构 | |
CN2567756Y (zh) | 行程开关 | |
CN206893490U (zh)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 |
CN212749898U (zh) | 一种多回转机型电动装置用的可调式计数器结构 | |
CN215791589U (zh) | 一种用于立式注塑机上的电动射出座同步装置 | |
CN218770897U (zh) | 一种组合式低压抽出式开关柜 | |
CN201261995Y (zh) | 一种中控锁驱动机构 | |
CN204391022U (zh) | 具有一体式手柄结构的断路器操作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