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1587U -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1587U
CN219831587U CN202320686286.8U CN202320686286U CN219831587U CN 219831587 U CN219831587 U CN 219831587U CN 202320686286 U CN202320686286 U CN 202320686286U CN 219831587 U CN219831587 U CN 219831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contact point
module
light
ir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62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19831587U8 (zh
Inventor
曾德生
范丞纬
周明达
陈冠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1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1587U/zh
Publication of CN219831587U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1587U8/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18More than two members
    • G03B9/22More than two members each moving in one direction to open and then in opposite direction to close,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24Adjusting size of aperture formed by members when fully open so as to constitute a virtual diaphragm that is adjustab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包含叶片组、定位件以及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可动叶片。可动叶片围绕光轴设置以形成通光孔,且通光孔的尺寸为可调整。每一个可动叶片具有内缘面。内缘面用于定义出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定位件包含多个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驱动部包含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定位件为可转动。转动件用于驱动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通光孔的尺寸。每一个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个消光结构为朝向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具有上述可变光圈模块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具有成像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相机模块被应用于更多领域中的电子装置,譬如智能手机、运动型相机等携带式装置以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头戴式装置或是空拍机等等。并且,相机模块的硬件也不断地迭代更新,譬如使用更大尺寸的感光元件以及使用画质更好的成像镜头,其中更大尺寸的感光元件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成像品质,但却会因为景深过浅而导致背景模糊。现有的一种可变光圈可用以改变景深进而调整背景模糊的程度,并控制光学镜头的进光量,使得在电子装置的光学镜头中设置可变光圈成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主题。然而,已知的可变光圈容易因衍射现象而使光学镜头产生非预期的成像效果。因此,如何改良可变光圈模块的结构,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高规格的需求,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光圈模块,通过设置消光结构,来提供合适的成像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可变光圈模块,包含一叶片组、一定位件以及一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可动叶片。可动叶片围绕一光轴设置以形成一通光孔,且通光孔的尺寸为可调整。每一个可动叶片具有一内缘面。内缘面用于定义出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定位件包含多个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驱动部包含一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定位件为可转动。转动件用于驱动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通光孔的尺寸。每一个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个消光结构为朝向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undulatingshape)。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可变光圈模块,包含一叶片组、一定位件以及一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可动叶片。可动叶片围绕一光轴并形成一通光孔,且通光孔的尺寸为可调整。每一个可动叶片具有一内缘面。内缘面用于定义出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使得通光孔的轮廓呈具有多个边线的多边形。定位件包含多个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驱动部包含一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定位件为可转动。转动件用于驱动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通光孔的尺寸。每一个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个消光结构为朝向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的轮廓的边线的至少一部分呈非直线。
本实用新型的再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上述的可变光圈模块以及一成像镜头,其中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沿光轴设置,且光线通过可变光圈模块的通光孔进入成像镜头。
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的成像镜头模块。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可变光圈模块,通过在可动叶片的内缘面上所设置的消光结构,可使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或呈非直线,借此可以调整成像光线的衍射图形,使得可变光圈模块的通光孔在不同尺寸下能提供合适的成像效果。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经剖切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6是图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另一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7是图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9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0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沿7-7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3的A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21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22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沿19-19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25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26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27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沿24-24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符号说明】
1、90a、90b、90c、90d:成像镜头模块
10:可变光圈模块
11、21、31、41、51、61:基座
12:叶片组
121、721、821:可动叶片
121a:定位孔
121b:开槽
1211、7211、8211:内缘面
1212、7212、8212:第一表面
1213、7213、8213:第二表面
8214:抗反射层
13:定位件
131:定位结构
14:驱动部
141、241、341、441、541、641:转动件
141a:凸柱
142:磁石
143:线圈
144:柔性电路板
145、245、345、445、545、645:滚动元件
1450、2450、3450、4450、5450、6450:接触点
2451、3451、4451、5451、6451:内接触点
2452、3452、4452、5452、6452:外接触点
2453、3453、4453、5453、6453:上接触点
2454、3454、4454、5454、6454:下接触点
15、75、85:消光结构
9:电子装置
A1、A2:箭头
AA:区域
BS:基底层
CT:披覆层
DM: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HL:通光孔
IL:成像镜头
LN:边线
OA:光轴
α、α-1、α-2、α-3:消光结构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
θ:内缘面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
Dt:接触点当中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
Di:接触点当中剩余的其中一接触点(上接触点或下接触点)与内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可变光圈模块以及一成像镜头。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沿一光轴设置。
可变光圈模块包含一叶片组、一定位件以及一驱动部。
叶片组包含多个可动叶片。这些可动叶片可围绕光轴设置以形成尺寸可调整的一通光孔。或者也可以说,这些可动叶片可围绕光轴并可形成尺寸可调整的一通光孔。其中,光线通过可变光圈模块的通光孔进入成像镜头。其中,可动叶片可为复合材料结构,例如可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质的基底层在其相对两面各自披覆有黑色披覆层的多层结构。其中,可动叶片也可为单一材料结构,例如可为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或金属材质的单层结构。其中,也可进一步于单层结构的表面涂布黑色涂料。请参照图23,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复合材料结构的可动叶片721,其为在基底层BS相对两面各自披覆有披覆层CT的多层结构。请参照图11与图28,分别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的单一材料结构的可动叶片121、821。
每一个可动叶片具有一内缘面。这些内缘面用于定义出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其中,通光孔的轮廓可为沿光轴方向观察而得。请参照图9,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单个可动叶片121的内缘面1211;并请参照图7与图8,分别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沿光轴OA方向观察多个可动叶片121时,其内缘面1211所定义出通光孔HL于最大尺寸的状态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轮廓。
定位件包含多个定位结构。这些定位结构与所述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
驱动部包含一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定位件为可转动。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所述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通光孔的尺寸。
每一个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个消光结构为朝向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可呈起伏状。或者也可以说,通光孔的轮廓可呈具有多个边线的多边形,且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所述边线的至少一部分可呈非直线。其中,每一个可动叶片与其具有的内缘面上所设置的这些消光结构可为一体成型。借此,可通过冲压或射出成型等工艺来制造一体成型的消光结构与可动叶片,进而有利于大量生产。请参照图9与图10,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设置于内缘面1211上的多个消光结构15。请参照图7,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通光孔HL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呈具有十二个非直线边线LN的多边形轮廓。请参照图8,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通光孔HL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呈具有六个非直线边线LN的多边形轮廓。
通过在可动叶片的内缘面上所设置的消光结构,可使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或呈非直线。借此,可以调整成像光线的衍射图形,使得可变光圈模块的通光孔在不同尺寸下能提供成像镜头合适的成像效果。
每一个可动叶片更可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可垂直于光轴,第二表面可对应第一表面设置,且内缘面可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在从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内缘面与光轴之间的距离可有所变化。借此,可减少内缘面与光轴之间的平行面;或者进一步来说,可减少光线自内缘面反射至成像镜头的机率。其中,可通过蚀刻内缘面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间隙。其中,也可通过冲压内缘面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倒角。请参照图23,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连接在第一表面7212与第二表面7213之间并形成有空气间隙的内缘面7211,内缘面7211呈非平面状,致使内缘面7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表面7212至第二表面7213渐增后渐减又再缓步渐增。请参照图11与图28,分别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的连接在第一表面1212、8212与第二表面1213、8213之间并分别形成有单倒角与双倒角的内缘面1211、8211,单倒角的内缘面1211致使内缘面1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表面1212至第二表面1213渐减,而双倒角的内缘面8211致使内缘面8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表面8212至第二表面8213渐减后又渐增。
每一个可动叶片更可具有一抗反射层。抗反射层可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与内缘面当中的至少一者。借此,可减少光线自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或内缘面反射至成像镜头的机率。其中,抗反射层可为多个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堆迭而成的多层膜抗反射层。其中,抗反射层也可为具有渐变折射率的蛾眼(moth-eye)抗反射结构层。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28,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第一表面8212或第二表面8213上所设置的抗反射层8214。
在每一个可动叶片中,这些消光结构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即,下述的α)与内缘面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即,下述的θ)之间的比例可随通光孔的尺寸的调整而有所变化。通过将通光孔设计成在不同尺寸下其轮廓对应到不同的消光结构相对于内缘面的比例,利用光线的衍射情形会随着通光孔的尺寸而有所变化的原理,可以使成像镜头在通光孔呈特定尺寸时获得较好的成像品质。优选地,当通光孔尺寸越小时,消光结构相对于内缘面的比例可越高。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其中,当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下,在每一个可动叶片中,这些消光结构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内缘面对通光孔的轮廓以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α/θ)×100%≤100%。借此,可使消光结构提供成像镜头较佳的成像效果。请参照图7,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在通光孔HL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参数α与θ,其中α包含三个数值α-1、α-2与α-3。请参照图8,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在通光孔HL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参数α与θ。
驱动部还可包含一磁石以及一线圈。线圈可对应磁石设置,且磁石与线圈的其中一者可设置于转动件。借此,可利用磁石与线圈来驱动转动件相对于定位件的转动,以进一步带动前述的可动叶片相对于定位结构的转动。请参照图4,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设置于转动件141的磁石142以及通过柔性电路板144设置于定位件13的线圈143。其中,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为磁石设置于定位件,而线圈则通过柔性电路板设置于转动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驱动部还可包含至少两滚动元件。这些滚动元件设置于转动件与一基座之间以支撑转动件转动。借此,有助于提升转动件的转动稳定性。其中,滚动元件的数量也可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其中所述滚动元件的数量可不超过五个。借此,可维持生产合格率。其中,滚动元件可为球状元件。其中,在部分实施例中,定位件也可同时作为基座,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4与图12,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设置于转动件141与基座11之间的四个球状的滚动元件145。
上述滚动元件可各自具有多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可实体接触于转动件或基座。这些接触点可具有一内接触点、一外接触点、一上接触点以及一下接触点。内接触点可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外接触点可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上接触点可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下接触点可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通过接触点的设计,可对转动件与基座之间进行定位校准,使得在转动件的转动过程中维持各元件间的定位。进一步来说,通过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可使转动件与基座进行径向定位;通过上接触点与下接触点,可使转动件与基座进行轴向定位。其中,所述接触点的数量可为四个。其中,所述接触点的数量也可为三个。当所述接触点的数量为三个时,所述接触点当中内接触点和外接触点的其中一者以及上接触点和下接触点的其中一者可为同个接触点。请参照图14、图16、图17与图18,分别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四个接触点2450、4450、5450、6450,其分别具有独立存在的一个内接触点2451、4451、5451、6451、一个外接触点2452、4452、5452、6452、一个上接触点2453、4453、5453、6453以及一个下接触点2454、4454、5454、6454。请参照图15,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三个接触点3450,其具有一个内接触点3451、作为同个单接触点的外接触点3452与上接触点3453以及一个下接触点3454。
所述接触点当中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所述接触点当中剩余的其中一接触点与内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Di/Dt≤0.7。借此,可使滚动元件受力平衡,有助于维持转动件转动时各元件的动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接触点的数量为四个时,Di定义中的「剩余的其中一接触点」即为下接触点;当所述接触点的数量为三个时,Di定义中的「剩余的其中一接触点」即为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以外的接触点,可为上接触点或下接触点。请参照图14,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参数Dt与Di,其中接触点2450的数量为四个,故Di为下接触点2454与内接触点2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请参照图15,绘示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参数Dt与Di,其中接触点3450的数量为三个,且Di为内接触点3451与外接触点3452以外的下接触点3454与内接触点3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
可变光圈模块定义出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成像镜头的光圈值为Fn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5≤Fno≤6.2。借此,可通过可变光圈模块改变成像镜头的光圈值,使得成像镜头可适用于不同的拍摄场景。
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3,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分解示意图,且图3是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经剖切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1,包含一可变光圈模块10、一成像镜头IL以及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DM。可变光圈模块10与成像镜头IL沿一光轴OA设置。成像镜头IL包含镜筒(未另标号)以及容置于镜筒内的成像用透镜等光学元件(未另标号),镜筒与光学元件的形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在图3中未示出其实际轮廓,仅以剖面线简明示出。成像镜头驱动模块DM容置成像镜头IL,并可提供成像镜头IL光学稳定或自动对焦的功能。
请进一步参照图4至图11,其中图4是图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图6是图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另一对应关系示意图,图7是图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8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9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图10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且图11是图7的可变光圈模块沿7-7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可变光圈模块10包含一基座11、一叶片组12、一定位件13、一驱动部14以及多个消光结构15。
叶片组12通过驱动部14设置于基座11上。叶片组12包含多个可动叶片121。这些可动叶片121围绕光轴OA设置并形成尺寸可调整的一通光孔HL,以供光线通过可变光圈模块10的通光孔HL进入成像镜头IL,并且由可变光圈模块10来定义出成像镜头IL的光圈值。每一个可动叶片121为单一材料的单层结构,如图11所示。
每一个可动叶片121具有一内缘面1211,如图9与图10所示。这些可动叶片121的内缘面1211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于各种尺寸下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7与图8所示。
每一个可动叶片121更具有一第一表面1212以及一第二表面1213。第一表面1212垂直于光轴OA,第二表面1213对应第一表面1212设置,且内缘面1211连接第一表面1212与第二表面1213,如图11所示。连接于第一表面1212与第二表面1213之间的内缘面1211形成一个单倒角,致使在从第一表面1212至第二表面1213沿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内缘面1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渐减。
定位件13设置于叶片组12。具体来说,定位件13包含多个定位结构131。定位结构131与可动叶片121的定位孔121a分别尺寸相配地对应设置,如图5与图6所示。
驱动部14设置于基座11上。驱动部14包含一转动件141。转动件141相对于定位件13为可转动。转动件141具有凸柱141a。凸柱141a可移动地设置于可动叶片121的开槽121b内。如此一来,转动件141可用于驱动可动叶片121分别相对于定位结构131转动,以调整通光孔HL的尺寸,如图5与图6所示。其中,当转动件141相对定位件13顺时针旋转(如图5与图6的箭头A1所示)时,可驱动可动叶片121分别相对定位结构131转动,使可动叶片121的装配角度改变,进而使通光孔HL的尺寸增大(如图5与图6的箭头A2所示)。反之,当转动件141相对定位件13逆时针旋转时,可使通光孔HL的尺寸缩小。请注意图5与图6是为表示叶片组12、定位件13与驱动部14之间装配对应关系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元件非皆以单一视角绘示。
驱动部14还包含两个磁石142、两个线圈143以及一柔性电路板144。磁石142分别设置于转动件141的凹槽(未另标号)内。线圈143通过柔性电路板144设置于定位件13,以分别对应磁石142。磁石142与线圈143之间的交互作用可驱动转动件141相对于定位件13的转动,以进一步带动前述的可动叶片121相对于定位结构131的转动,而借以调整通光孔HL的尺寸。
消光结构15与可动叶片121一体成型地设置于可动叶片121的内缘面1211上,如图9与图10所示。每一个消光结构15为朝向光轴OA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通光孔HL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再者,通光孔HL的轮廓呈具有多个边线LN的多边形,且通光孔HL至少于部分尺寸下其轮廓的边线LN的至少一部分呈非直线,如图7所示的具有十二个非直线起伏状边线LN的通光孔HL十二边形轮廓,或如图8所示的具有六个非直线起伏状边线LN的通光孔HL六边形轮廓。
在每一个可动叶片121中,消光结构15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与内缘面1211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之间的比例会随着通光孔HL的尺寸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具体来说,在每一个可动叶片121中,消光结构15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内缘面1211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当通光孔HL如图7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69%,其中α包含三个相同的数值α-1、α-2与α-3;当通光孔HL如图8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88%。在本实施例中,当通光孔HL尺寸越小时,上述的比例((α/θ)×100%)则越高。
通过上述可调整的通光孔HL尺寸,成像镜头IL的光圈值可为可调整。成像镜头IL的光圈值为Fno,当通光孔HL如图7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1.4;当通光孔HL如图8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4.0。
请配合图3与图4并进一步参照图12,其中图12是图3的A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4所示,驱动部14还包含四个球状的滚动元件145。如图3与图12所示,滚动元件145设置于转动件141与基座11之间以支撑转动件141转动。滚动元件145各自具有多个接触点1450。这些接触点1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141与基座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滚动元件145的接触点1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141与基座11的形式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下将针对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滚动元件通过接触点实体接触于转动件与基座的形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13与图14,其中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且图14是图1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请注意图14是为简明表示接触点实体接触邻近元件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邻近元件非以实际轮廓绘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如图13与图14所示,球状的滚动元件245设置于转动件241与基座21之间。滚动元件245具有多个接触点2450。这些接触点2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241与基座21。接触点2450具有四个接触点,分别为内接触点2451、外接触点2452、上接触点2453以及下接触点2454。内接触点2451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OA,且在图14中于滚动元件245的左下侧实体接触基座21。外接触点2452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OA,且在图14中于滚动元件245的右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241。上接触点2453为接触点2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且在图14中于滚动元件245的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241。下接触点2454为接触点2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且在图14中于滚动元件245的下侧实体接触基座21。
接触点2450当中内接触点2451与外接触点2452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接触点2450当中下接触点2454与内接触点2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Di/Dt=0.5。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请注意图15是为简明表示接触点实体接触邻近元件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邻近元件非以实际轮廓绘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如图15所示,球状的滚动元件345设置于转动件341与基座31之间。滚动元件345具有多个接触点3450。这些接触点3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341与基座31。接触点3450具有三个接触点,分别为内接触点3451、下接触点3454以及作为同个单接触点的外接触点3452与上接触点3453。内接触点3451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OA,且在图15中于滚动元件345的左侧实体接触基座31。外接触点3452或上接触点3453,为接触点3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并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OA,且在图15中于滚动元件345的右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341。下接触点3454为接触点3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且在图15中于滚动元件345的下侧实体接触基座31。
接触点3450当中内接触点3451与外接触点3452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接触点3450当中下接触点3454与内接触点3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Di/Dt=0.59。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请注意图16是为简明表示接触点实体接触邻近元件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邻近元件非以实际轮廓绘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如图16所示,球状的滚动元件445设置于转动件441与基座41之间。滚动元件445具有多个接触点4450。这些接触点4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441与基座41。接触点4450具有四个接触点,分别为内接触点4451、外接触点4452、上接触点4453以及下接触点4454。内接触点4451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OA,且在图16中于滚动元件445的左侧实体接触基座41。外接触点4452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OA,且在图16中于滚动元件445的右侧实体接触转动件441。上接触点4453为接触点4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且在图16中于滚动元件445的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441。下接触点4454为接触点4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且在图16中于滚动元件445的下侧实体接触基座41。
接触点4450当中内接触点4451与外接触点4452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接触点4450当中下接触点4454与内接触点4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Di/Dt=0.5。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请注意图17是为简明表示接触点实体接触邻近元件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邻近元件非以实际轮廓绘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如图17所示,球状的滚动元件545设置于转动件541与基座51之间。滚动元件545具有多个接触点5450。这些接触点5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541与基座51。接触点5450具有四个接触点,分别为内接触点5451、外接触点5452、上接触点5453以及下接触点5454。内接触点5451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OA,且在图17中于滚动元件545的左侧实体接触基座51。外接触点5452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OA,且在图17中于滚动元件545的右侧实体接触转动件541。上接触点5453为接触点5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且在图17中于滚动元件545的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541。下接触点5454为接触点5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且在图17中于滚动元件545的下侧实体接触基座51。
接触点5450当中内接触点5451与外接触点5452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接触点5450当中下接触点5454与内接触点5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Di/Dt=0.5。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元件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请注意图18是为简明表示接触点实体接触邻近元件的示例性附图,且上述邻近元件非以实际轮廓绘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如图18所示,球状的滚动元件645设置于转动件641与基座61之间。滚动元件645具有多个接触点6450。这些接触点6450实体接触于转动件641与基座61。接触点6450具有四个接触点,分别为内接触点6451、外接触点6452、上接触点6453以及下接触点6454。内接触点6451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靠近光轴OA,且在图18中于滚动元件645的左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641。外接触点6452相对于其他接触点更远离光轴OA,且在图18中于滚动元件645的右侧实体接触基座61。上接触点6453为接触点6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且在图18中于滚动元件645的上侧实体接触转动件641。下接触点6454为接触点6450当中在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且在图18中于滚动元件645的下侧实体接触基座61。
接触点6450当中内接触点6451与外接触点6452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接触点6450当中下接触点6454与内接触点6451之间在垂直于光轴OA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Di/Dt=0.4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特别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消光结构15是以多个为一组,并且以三组不相连接的消光结构15设置于单个可动叶片121的内缘面1211上。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以下将针对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消光结构设置形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9至图23,其中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21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图22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3是图19的可变光圈模块沿19-19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可动叶片721为一基底层BS在其相对两面各自披覆有一披覆层CT的复合材料多层结构,如图23所示。
与第一实施例的内缘面1211不同,本实施例的内缘面7211呈弯曲状,如图21与图22所示。再者,与第一实施例中暴露于外(未设置有消光结构15之处)且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于各种尺寸的轮廓的内缘面1211不同,本实施例的暴露于外的内缘面7211在通光孔HL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可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19所示。然而,在通光孔HL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本实施例的暴露于外的内缘面7211未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2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第一表面7212与第二表面7213之间并形成有空气间隙的内缘面7211呈非平面状,致使在从第一表面7212至第二表面7213沿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内缘面7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渐增后渐减又再缓步渐增,如图2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单个可动叶片721的内缘面7211上,设置有彼此相连地形成一组的消光结构75,如图21与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消光结构75在通光孔HL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可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20所示。然而,在通光孔HL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本实施例的消光结构75未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19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一个可动叶片721中,消光结构75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内缘面7211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当通光孔HL如图19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0%(因消光结构75如上所述未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当通光孔HL如图20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100%(因未设置有消光结构75的内缘面7211如上所述未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光圈值为Fno,当通光孔HL如图19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1.4;当通光孔HL如图20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4.0。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特别是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中,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的轮廓的内缘面1211、7211皆未完全于其上设置有消光结构15、75,也就是说,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的轮廓的内缘面1211、7211皆有暴露于外(未设置有消光结构15、75)的部分。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以下将针对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消光结构设置形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24至图28,其中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所绘示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25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在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26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上视示意图,图27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的可动叶片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8是图24的可变光圈模块沿24-24切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之处结合必要元件的说明来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第一表面8212与第二表面8213之间的内缘面8211形成一个双倒角,致使在从第一表面8212至第二表面8213沿平行于光轴OA的方向上,内缘面821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渐减后又渐增,如图2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可动叶片821更具有一抗反射层8214。抗反射层8214设置于可动叶片821第一表面8212或第二表面8213,如图2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单个可动叶片821的内缘面8211上皆设置有消光结构85,如图26与图27所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的轮廓的内缘面8211未有暴露于外(即,全部的内缘面8211皆设置有消光结构85)的部分。本实施例在通光孔HL于各种尺寸下,皆以内缘面8211上所设置的消光结构85来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如图24与图2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一个可动叶片821中,消光结构85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内缘面8211对通光孔HL的轮廓以光轴OA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当通光孔HL如图24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100%;当通光孔HL如图25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α/θ)×100%=100%(因消光结构85如上所述皆用于定义出通光孔HL沿光轴OA方向观察而得的轮廓)。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光圈值为Fno,当通光孔HL如图24所示于最大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1.4;当通光孔HL如图25所示于最小尺寸的状态时,其满足下列条件:Fno=4.0。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9包含成像镜头模块90a、成像镜头模块90b、成像镜头模块90c、成像镜头模块90d、闪光灯模块、对焦辅助模块、影像信号处理器、显示装置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未绘示)。成像镜头模块90a、成像镜头模块90b、成像镜头模块90c与成像镜头模块90d皆配置于电子装置9的同一侧,而显示装置则配置于电子装置9的另一侧。其中,成像镜头模块90c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成像镜头模块90c也可例如为上述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
成像镜头模块90a为一超长焦望远镜头,成像镜头模块90b为一长焦望远镜头,成像镜头模块90c为一广角主镜头,且成像镜头模块90d为一超广角镜头。成像镜头模块90a的视角例如为5度至30度,成像镜头模块90b的视角例如为30度至60度,成像镜头模块90c的视角例如为65度至90度,且成像镜头模块90d的视角例如为93度至175度。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90a、成像镜头模块90b、成像镜头模块90c与成像镜头模块90d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9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此外,成像镜头模块90a为具有反射元件配置的超长焦望远镜头,有利于电子装置9的薄型化。上述电子装置9以包含多个成像镜头模块90a、90b、90c、90d为例,但成像镜头模块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9利用成像镜头模块90a、成像镜头模块90b、成像镜头模块90c或成像镜头模块90d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提供的被摄物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模块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同时提供变焦功能。对焦辅助模块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显示装置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通过影像软件处理器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显示装置。
特别说明的是,图29中的镜头盖板分离于主机本体仅是为了方便示意电子装置9内部的镜头模块,并不代表镜头盖板为可拆卸,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3)

1.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叶片组,包含:
多个可动叶片,围绕一光轴设置以形成一通光孔,且所述通光孔的尺寸为可调整,其中每一所述可动叶片具有一内缘面,所述内缘面用于定义出所述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
一定位件,包含:
多个定位结构,与所述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以及
一驱动部,包含:
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件为可转动,其中所述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所述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所述通光孔的尺寸;
其中,每一所述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所述消光结构为朝向所述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所述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呈起伏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与其具有的所述内缘面上所设置的所述消光结构为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更具有:
一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光轴;以及
一第二表面,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其中所述内缘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在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内缘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更具有:
一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光轴;
一第二表面,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其中所述内缘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一抗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内缘面当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中,所述消光结构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与所述内缘面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之间的比例随所述通光孔的尺寸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下,在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中,所述消光结构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所述内缘面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8%≤(α/θ)×100%≤1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
一磁石;以及
一线圈,对应所述磁石设置,其中所述磁石与所述线圈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转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
至少两滚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与一基座之间以支撑所述转动件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各自具有:
多个接触点,实体接触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基座,且所述接触点具有:
一内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靠近所述光轴;
一外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远离所述光轴;
一上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以及
一下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所述两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所述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下接触点与所述内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0.3≤Di/Dt≤0.7。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各自具有:
多个接触点,实体接触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基座,且所述接触点具有:
一内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靠近所述光轴;
一外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远离所述光轴;
一上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以及
一下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所述两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
其中,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和所述外接触点的其中一者以及所述上接触点和所述下接触点的其中一者为同个接触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所述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所述接触点当中剩余的一接触点与所述内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0.3≤Di/Dt≤0.7。
15.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以及
一成像镜头,与所述可变光圈模块沿所述光轴设置,且光线通过所述可变光圈模块的所述通光孔进入所述成像镜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模块定义出所述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所述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Fno≤6.2。
17.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叶片组,包含:
多个可动叶片,围绕一光轴并形成一通光孔,且所述通光孔的尺寸为可调整,其中每一所述可动叶片具有一内缘面,所述内缘面用于定义出所述通光孔于各种尺寸下的轮廓,使得所述通光孔的轮廓呈具有多个边线的多边形;
一定位件,包含:
多个定位结构,与所述可动叶片分别对应设置;以及
一驱动部,包含:
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件为可转动,其中所述转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可动叶片分别相对于所述定位结构转动,以调整所述通光孔的尺寸;
其中,每一所述内缘面上设置有多个消光结构,每一所述消光结构为朝向所述光轴延伸的单体结构,使得所述通光孔至少于部分尺寸下的轮廓的所述边线的至少一部分呈非直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与其具有的所述内缘面上所设置的所述消光结构为一体成型。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更具有:
一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光轴;以及
一第二表面,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其中所述内缘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在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内缘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可动叶片更具有:
一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光轴;
一第二表面,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其中所述内缘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一抗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内缘面当中的至少一者。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中,所述消光结构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与所述内缘面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之间的比例随所述通光孔的尺寸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通光孔于最小尺寸的状态下,在每一所述可动叶片中,所述消光结构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α,所述内缘面对所述通光孔的轮廓以所述光轴为中心所扫掠的角度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8%≤(α/θ)×100%≤100%。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
一磁石;以及
一线圈,对应所述磁石设置,其中所述磁石与所述线圈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转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
至少两滚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与一基座之间以支撑所述转动件转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各自具有:
多个接触点,实体接触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基座,且所述接触点具有:
一内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靠近所述光轴;
一外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远离所述光轴;
一上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以及
一下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所述两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个。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所述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所述下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0.3≤Di/Dt≤0.7。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各自具有:
多个接触点,实体接触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基座,且所述接触点具有:
一内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靠近所述光轴;
一外接触点,相对于所述接触点的其他接触点远离所述光轴;
一上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两接触点之中的其中一者;以及
一下接触点,为所述接触点当中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所述两接触点之中的另外一者;
其中,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和所述外接触点的其中一者以及所述上接触点和所述下接触点的其中一者为同个接触点。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滚动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个。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所述外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t,所述接触点当中所述内接触点与剩余的一接触点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0.3≤Di/Dt≤0.7。
31.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以及
一成像镜头,与所述可变光圈模块沿所述光轴设置,且光线通过所述可变光圈模块的所述通光孔进入所述成像镜头。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模块定义出所述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所述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Fno≤6.2。
3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5或3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
CN202320686286.8U 2022-08-26 2023-03-31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9831587U8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401518P 2022-08-26 2022-08-26
US63/401,518 2022-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1587U true CN219831587U (zh) 2023-10-13
CN219831587U8 CN219831587U8 (zh) 2023-11-10

Family

ID=857818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6286.8U Active CN219831587U8 (zh) 2022-08-26 2023-03-31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310334654.7A Pending CN117631406A (zh) 2022-08-26 2023-03-31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4654.7A Pending CN117631406A (zh) 2022-08-26 2023-03-31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9410A1 (zh)
EP (1) EP4332674A1 (zh)
CN (2) CN219831587U8 (zh)
BR (1) BR102023014429A2 (zh)
TW (1) TWI815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5645B (zh) * 2022-08-26 2023-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變光圈模組、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2384B2 (ja) * 2007-02-08 2012-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及び光量調節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15202B2 (ja) * 2009-06-30 2012-08-29 Hoya株式会社 可変開口絞機構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5517533B2 (ja) * 2009-09-08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遮光羽根部材及び遮光羽根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2981346A (zh) * 2011-09-07 2013-03-20 苏州新成光电器件厂 一种自动光圈调整装置
EP2823351A4 (en) * 2012-03-07 2016-01-06 Univ Singapore MEMS IRIS MEMBRANE FOR AN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SIZE OF AN OPENING THEREFOR
JP6399770B2 (ja) * 2014-03-13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整装置、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および撮像装置
DE202015009206U1 (de) * 2015-07-23 2016-11-21 Vantage Film Gmbh Ellipsenartige Blende für ein Kameraobjektiv bzw. für eine Foto- oder Filmkamera
TWI719104B (zh) * 2016-12-30 2021-02-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光圈可調鏡頭裝置
KR102139767B1 (ko) * 2018-08-22 2020-07-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조리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700546B (zh) * 2019-01-14 2020-08-01 致能機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變光圈裝置的行動裝置鏡頭總成
KR102185053B1 (ko) * 2019-01-29 2020-1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조리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1948872A (zh) * 2019-05-16 2020-11-17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可变光圈装置及摄像模组
KR102248523B1 (ko) * 2019-06-28 2021-05-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조리개모듈
TWI814457B (zh) * 2022-05-26 2023-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通光孔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5645B (zh) * 2022-08-26 2023-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變光圈模組、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1587U8 (zh) 2023-11-10
CN117631406A (zh) 2024-03-01
US20240069410A1 (en) 2024-02-29
BR102023014429A2 (pt) 2024-03-12
TW202409694A (zh) 2024-03-01
EP4332674A1 (en) 2024-03-06
TWI815645B (zh) 202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64777U (zh) 可达成影像稳定的反射模组、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
CN108107542A (zh) 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955018B (zh)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9831587U (zh)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1874585B2 (en) Image capturing uni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082794A1 (en) Optical hybrid len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CN218630459U (zh) 通光孔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063267B (zh) 影像镜片组、变焦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624859A (zh) 成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789778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18825078U (zh) 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828317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50042B (zh) 可變通光孔模組、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31649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KR20240053480A (ko)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202429180A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M606316U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行動電子裝置
CN117170073A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17555121A (zh) 光学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63/401,518 2022.08.26 US

Number: 41-02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63/401,518 2022.08.26 US

Number: 41-02

Volum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