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1369U - 一种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1369U
CN219821369U CN202321388866.5U CN202321388866U CN219821369U CN 219821369 U CN219821369 U CN 219821369U CN 202321388866 U CN202321388866 U CN 202321388866U CN 219821369 U CN219821369 U CN 219821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inflation area
airbag apparatus
airbag device
fabric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88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吉浩
田宇恒
倪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88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1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1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1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包括充气区域和非充气区域,其中,非充气区域被包围在充气区域内,非充气区域的左右两侧形成气体快速通道,气流通过气体快速通道从充气区域的前部向后输送至充气区域的后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是一种2D坐垫气囊设计,通过非充气区域的设置可以使得充气后的气囊装置呈现为前高后低,以有利于防止乘员下潜,而且通过非充气区域可以建立气体快速通道,加快完成上抬乘员的过程,还有利于减小气袋体积、提高气袋内压、增加气囊刚度,为上抬乘员提供更好的支撑力,降低脊椎压缩力和下潜风险、有效防止假人滑出。

Description

一种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气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在碰撞中最大程度地保护座椅位置的乘员,车辆具有包含安全气囊的装置以及约束乘客的安全带。当零重力座椅在倾倒姿态下,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乘员会由于惯性向前方移动,呈现下潜趋势。此时,现有的被动安全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带,PAB等)存在失效风险。
已知的坐垫气囊或平铺在座椅骨架上,在乘员处于倾倒坐姿发生碰撞时,将乘员的大腿至臀部范围上抬,避免乘员由于惯性往前滑移,导致车辆其他安全气囊装置(如PAB)和安全带不能到位正常保护范围,缺点是平铺的气囊影响了有助于提升座椅舒适度的其他装置(如通风装置)。
已知的坐垫气囊或折叠收拢在座椅骨架上,在发生碰撞时,充气机向气袋输气,气袋膨胀展开,将乘员的大腿至臀部范围上抬,避免乘员由于惯性往前滑移,缺点是折叠状态的气囊在充气膨胀过程中会受到外界阻力从而影响气囊展开,进而影响气囊装置上抬乘员大腿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坐垫气囊不利于布置提升座椅舒适度的其他装置或展开时阻力过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其包括充气区域和非充气区域,其中,非充气区域被包围在充气区域内,非充气区域的左右两侧形成气体快速通道,气流通过气体快速通道从充气区域的前部向后输送至充气区域的后部。
优选地,气囊装置包括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两者的周缘连接在一起以限定出腔体。
优选地,通过将局部的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连接在一起以提供非充气区域。
优选地,充气区域的后部形成为折叠区域,折叠区域为内塞折叠。
优选地,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的连线往前内塞至与非充气区域的后端齐平以提供内塞外边缘,随后外拉内塞的连线至与内塞外边缘平齐。
优选地,第二织物部具有供发生器的螺栓穿出的螺栓孔。
优选地,该气囊装置平铺在座椅骨架上并通过发生器的螺栓与座椅骨架连接。
优选地,该气囊装置安装在座椅骨架和发泡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是一种2D坐垫气囊设计,通过非充气区域的设置可以使得充气后的气囊装置呈现为前高后低,以有利于防止乘员下潜,而且通过非充气区域可以建立气体快速通道,加快完成上抬乘员的过程,还有利于减小气袋体积、提高气袋内压、增加气囊刚度,为上抬乘员提供更好的支撑力,降低脊椎压缩力和下潜风险、有效防止假人滑出。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迎合零重力座椅市场的趋势,最大程度避免坐垫气囊对提升座椅舒适度装置(例如通风装置)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安装环境。
图2是图1的气囊装置在充气的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气囊装置在未充气的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气囊装置在未充气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着图4的线E-E的剖面图。
图6示出了图1的气囊装置的工装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A,其安装在座椅骨架B和发泡层C之间。具体地,气囊装置A的内部布置有发生器D,其通过螺栓D1安装固定在座椅骨架B上。如此,气囊装置A平铺在座椅骨架B上,通过发生器D的螺栓D1与座椅骨架B连接。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A包括第一织物部1和第二织物部2,两者的周缘例如通过缝纫连接在一起以限定出腔体。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织物部2上形成有供发生器D的螺栓D1(参见图1)穿出的螺栓孔D2。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A包括充气区域A1和非充气区域A2(也被称为花型),其中,非充气区域A2被包围在充气区域A1内,以不影响上抬乘客。具体地,发生器D(参见图1)位于充气区域A1的前部,非充气区域A2的左右两侧形成气体快速通道,气流通过气体快速通道沿着箭头的方向向后输送至充气区域A1的后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织物部1和第二织物部2例如通过缝纫连接在一起以形成非充气区域A2。应该理解,这里的非充气区域A2的具体形状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将气囊装置A限制成有助于提升系统性能的限制面。具体地,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气囊装置A呈现为前高后低,以有利于防止乘员下潜。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A可以通过控制充气区域A1来确定图2所示的充气后的展开状态,即对应于非充气区域A2形成凹陷的形态,而且,通过非充气区域A2可以建立气体快速通道,加快完成上抬乘员的过程,还有利于减小气袋体积、提高气袋内压、增加气囊刚度,为上抬乘员提供更好的支撑力,降低脊椎压缩力和下潜风险、有效防止假人滑出。
充气区域A1的后部形成为折叠区域,具体是采用内塞折叠(也被称为TUCK折叠),其首先将图3的第一织物部1和第二织物部2的连线L往前内塞至图4的连线L所示的位置,与非充气区域A2的后端齐平,从而提供内塞外边缘F。显然,折叠区域的平铺长度相对缩短一半。随后外拉内塞的连线L的中部形成虚线L’,使其拉至与内塞外边缘F平齐,其剖面图如图5所示,适配座椅安装环境的同时减小安装空间需求。如此,气囊装置A可以避免与通风装置干涉,减小安装空间需求。相对于已知的卷置的坐垫气囊,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A采用TUCK折叠,内塞的部分在展开的时候不需要推开外部结构,相对阻力较小。
如图6所示,在工作状态下,当零重力座椅处于倾倒姿态时,车辆发生碰撞,发生器D被点爆向气囊装置A供应气体,气囊装置A向上膨胀,推动上抬乘员腿部至臀部部分范围,点爆后前高后低,有效防止假人滑出。仿真中将假人伤害高限值无量纲化,在56kph波形下进行伤害值对比:设置有气囊装置A的零重力座椅在脊椎力、髋臼力、HIC、上颈Y向力矩均有较好的表现。在假人H点位移方面,气囊装置A可以很好地预防假人在碰撞过程中下潜。实践表明,没有坐垫气囊时,假人在65ms发生下潜,有气囊装置A时,假人在80ms发生下潜。
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A为一种2D气囊设计,相对于3D坐垫气囊结构,缝纫工艺简易,成本更低。相对于已知2D气囊设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A可以避免与通风装置干涉的同时减小了安装空间需求。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A,其非充气区域A2的位置及形状可根据系统性能要求和座椅安装环境自适应调整,非常灵活包容。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Claims (8)

1.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包括充气区域和非充气区域,其中,非充气区域被包围在充气区域内,非充气区域的左右两侧形成气体快速通道,气流通过气体快速通道从充气区域的前部向后输送至充气区域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装置包括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两者的周缘连接在一起以限定出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局部的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连接在一起以提供非充气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充气区域的后部形成为折叠区域,折叠区域为内塞折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织物部和第二织物部的连线往前内塞至与非充气区域的后端齐平以提供内塞外边缘,随后外拉内塞的连线至与内塞外边缘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织物部具有供发生器的螺栓穿出的螺栓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平铺在座椅骨架上并通过发生器的螺栓与座椅骨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安装在座椅骨架和发泡层之间。
CN202321388866.5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气囊装置 Active CN219821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8866.5U CN2198213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8866.5U CN2198213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1369U true CN219821369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48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8866.5U Active CN21982136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1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3269B2 (en) Passenger protect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8371612B2 (en)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tethers
KR101407026B1 (ko) 차량 좌석 및 측부 에어백 장치
JP423938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3520836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119270A1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nd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2010132072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60036816A (ko) 시트쿠션 에어백장치의 쿠션
JP2008024286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978322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JP200901871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54044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912225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522923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239085A1 (en) Air bag fold and method for a suppleme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CN109955822B (zh)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CN219821369U (zh) 一种气囊装置
JP201114385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20562689U (zh) 一种坐垫气囊装置
KR102408036B1 (ko) 에어백 장치
JP2008001142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548006A (zh) 一种座椅气囊装置及座椅
KR100655209B1 (ko) 가슴 에어백의 쿠션
CN220577207U (zh) 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
CN220332633U (zh) 侧安全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