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0137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10137U CN219810137U CN202321121983.5U CN202321121983U CN219810137U CN 219810137 U CN219810137 U CN 219810137U CN 202321121983 U CN202321121983 U CN 202321121983U CN 219810137 U CN219810137 U CN 2198101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artment
- main body
- air outlet
- refrigeratio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61 bevera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制冷主体,限定出制冷空间并设有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隔板,设于制冷空间内并能够将制冷空间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其中,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一个。本申请通过将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第一间室或均设于第二间室,实现在同一个制冷空间内存在不同的温度,方便用户根据物品的种类选择存放的间室(第一间室或第二间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制冷设备,例如冷柜或冰箱,设计有内胆后背制冷系统,对整个制冷空间制冷,无法在同一制冷空间内实现不同的温度。
相关技术中,在制冷空间内放置隔板,利用隔板将制冷空间分隔为多个间室,但多个间室只是空间上的分隔,各个间室的温度仍相同。
因此,如何在同一制冷空间内实现不同的温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如何在同一制冷空间内实现不同的温度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主体,限定出制冷空间并设有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隔板,设于制冷空间内并能够将制冷空间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其中,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一个。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第一间室,此时第二间室中不存在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从而第二间室温度较高,第一间室温度较低;或者,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第二间室,此时第一间室中不存在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从而第一间室温度较高,第二间室温度较低。
因此,本申请通过将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第一间室或均设于第二间室,实现在同一个制冷空间内存在不同的温度,方便用户根据物品的种类选择存放的间室(第一间室或第二间室)。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隔板处于收纳状态,箭头示意空气的流动方向;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隔板处于铺设状态,箭头示意空气的流动方向;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运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制冷主体;11、内胆;111、主体回风口;12、风机;13、蒸发器;14、门体;15、接水盘;151、上层蓄水盘;152、下层蓄水盘;153、连接板;154、主体出风口;155、上层排水口;156、下层排水口;157、水管;16、导风板;17、雾化结构;18、制冷空间;181、第一间室;182、第二间室;200、隔板;21、板体;211、第一子板体;212、第二子板体;213、蓄水槽;22、风道;221、风道进风口;222、风道出风口;23、风扇;24、霍尔元件;25、第一磁片;26、第二磁片;27、第二转轴;28、蓄冷剂;301、电机;302、主动齿轮;303、从动齿轮;304、放置件;305、放置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主体100和隔板200。其中,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或冷柜。以冷柜为例,冷柜可以为卧式冷柜,也可以是立式冷柜,附图中以立式冷柜为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主体100限定出制冷空间18并设有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
具体的,制冷主体100包括内胆11、箱壳、制冷系统、风机12。内胆11限定出制冷空间18,箱壳套设在内胆11的外侧。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13。风机12对应蒸发器13设置,用于驱动制冷空间18内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111流动至蒸发器13处,与蒸发器13换热后从主体出风口154流回制冷空间18,以对制冷空间18进行制冷。
隔板200设于制冷空间18内并能够将制冷空间18分隔为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也可以沿横向设置,例如沿左右方向设置。
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一个,换言之,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或均设于第二间室182。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时,通过在风机12的作用下,第一间室181中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111流入蒸发器13处,与蒸发器13换热后,空气从主体出风口154流回第一间室181,实现对第一间室181的降温,隔板200将冷量隔离在第一间室181,且第二间室182中不存在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从而第一间室181温度低于第二间室182。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时,通过在风机12的作用下,第二间室182中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111流入蒸发器13处,与蒸发器13换热后,空气从主体出风口154流回第二间室182,实现对第二间室182的降温,隔板200将冷量隔离在第二间室182,且第一间室181中不存在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从而第二间室182温度低于第一间室181。
因此,通过将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或第二间室182,能够使得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存在不同的温度,这样用户可以根据物品的存储需求,选择将物品放置于第一间室181或第二间室182。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
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空气温度较低,冷空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至隔板200处,从而隔板200温度较低。因而,第二间室182可以与隔板20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二间室182的温度,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而且当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相连通合成为整个制冷空间18,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使得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空气能够下降至第二间室182,从而对整个制冷空间18降温。
可选地,主体出风口154低于主体回风口111。
以主体出风口154和主体回风口111设于第一间室181为例,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空气温度较低,冷空气自然下降,由于主体回风口111较高,因而冷空气回流至主体回风口111时流经的路径较长,能够达到第一间室181均温的效果,尤其是当第一间室181高度较大时,设置主体出风口154低于主体回风口111,能够保证第一间室181制冷均温的效果。
可选地,主体出风口154设于制冷空间18的侧壁,主体回风口111设于制冷空间18的侧壁或顶壁,从而便于实现主体出风口154低于主体回风口111。
主体出风口154和主体回风口111均设于制冷空间18的侧壁时,主体出风口154和主体回风口111可以设于同一侧壁或不同侧壁,例如其中一个位于后侧壁,另一个位于左侧壁或右侧壁。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出风口154和主体回风口111均设于制冷空间18的后侧壁。
制冷主体100还包括门体14,门体14设于制冷空间18的前侧。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是以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定义的。
可选地,蒸发器13对应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一个设置,并位于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之间。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时,蒸发器13对应第一间室181设置,位于内胆11上对应第一间室181的部分的外侧;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时,蒸发器13对应第二间室182设置,位于内胆11上对应第二间室182的部分的外侧。
将蒸发器13对应主体回风口111、主体出风口154所在的间室(第一间室181或第二间室182)设置,便于缩短主体回风口111与蒸发器13的距离及主体出风口154与蒸发器13的距离,减少冷量的损失,还能够简化蒸发器13、主体出风口154、主体回风口111、风机12组成的风路的设计。
可选地,蒸发器13对应主体出风口154所在的制冷空间18的侧壁设置,例如,主体出风口154设于制冷空间18的后侧壁,蒸发器13对应制冷空间18的后侧壁设置,可以缩短蒸发器13和主体出风口154的距离,减少风路占用的体积。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主体100还包括门体14,门体14设于制冷空间18的前侧,蒸发器13和主体出风口154均对应制冷空间18的后侧壁设置,可以理解,蒸发器13和主体出风口154也可以均对应制冷空间18的左侧壁或右侧壁设置。
其中,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是以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定义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风机12设于蒸发器13与主体回风口111之间并对应主体出风口154所在的制冷空间18的侧壁设置,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回风口111设于制冷空间18的后侧壁,风机12对应后侧壁设置。
风机12将制冷空间18内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111吸入并吹向蒸发器13处,由于风机12对应主体出风口154所在的制冷空间18的侧壁设置,使得风机12能够直接将空气吹至主体出风口154处,风机12在相同功率相同时间内能够驱动更多空气从主体出风口154流回制冷空间18,提高空气对空气的驱动效率。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风机12设于蒸发器13与主体出风口154之间并对应主体回风口111所在的侧壁设置。
风机12将制冷空间18内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111吸入至蒸发器13处,由于风机12对应主体吸风口所在的制冷空间18的侧壁设置,使得风机12在相同功率相同时间内能够驱动更多空气从制冷空间18流入主体回风口111,提高空气对空气的驱动效率。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主体100还包括接水盘15,接水盘15设于蒸发器13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13的化霜水,主体出风口154设于接水盘15,可以缩短主体出风口154与蒸发器13之间的距离,使得蒸发器13与主体出风口154之间不需要延伸送风风道22,减少风路的尺寸。
或者,主体出风口154设于内胆11上隔板200与蒸发器13之间的部分,即主体出风口154设于内胆11并位于隔板200与蒸发器13之间,可以缩短主体出风口154与蒸发器13之间的距离,使得蒸发器13与主体出风口154之间不需要延伸送风风道22,减少风路的尺寸。
主体出风口154和主体回风口111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形状也可以为任一形状。
可选地,隔板200能够相对于制冷主体100在铺设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运动,其中,在铺设状态,隔板200将制冷空间18分隔为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实现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不等温。
在收纳状态,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相连通,合成为整个制冷空间18,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空气对整个制冷空间18制冷。
隔板200在铺设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的切换,具有多种实现方式。
例如,内胆11的后侧壁或左侧壁或右侧壁上设有滑槽和旋转槽,隔板200设有转轴,转轴在旋转槽内转动,使得隔板200滑入滑槽实现收纳状态,或者,隔板200滑出滑槽实现铺设状态。
又例如,隔板200与内胆11可拆卸连接,当隔板200插入内胆11中时,实现铺设状态,当隔板200从内胆11中取出时,实现收纳状态。
可选地,隔板200朝向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一个的表面设有导风结构。
例如,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时,隔板200朝向第一间室181的表面设有导风结构,当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时,隔板200的上表面设有导风结构。又例如,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时,隔板200朝向第二间室182的表面设有导风结构,当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时,隔板200的下表面设有导风结构。
导风结构能够引导空气流经隔板200,提高空气流动的顺畅性。
导风结构可以为隔板200表面构造出的波浪形状,也可以为导风件,导风件设于隔板200朝向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一个的表面。
可选地,如图3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运动模块,运动模块设于隔板200或制冷主体100,用于带动隔板200上的物品相对于制冷空间18运动。
通过运动模块的作用,带动隔板200上的物品运动,实现物品与制冷空间18内空气的充分接触,增强相互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实现物品的快速降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运动模块包括驱动件和传动件。
驱动件与传动件驱动连接,以使驱动件带动传动件运动,传动件设有用于放置物品的放置位305。
物品放置于放置位305上,驱动件带动传动件运动,以带动放置位305上的物品运动。
可选地,驱动件设于隔板200或制冷主体100,被配置为带动传动件相对于隔板200往复运动。
隔板200的尺寸是有限的,驱动件带动传动件相对于隔板200往复运动,从而能够在有限的隔板200尺寸内,增加传动件的运动行程,使得物品与空气充分接触。
可选地,驱动件包括电机301及与电机301驱动连接的主动齿轮302,传动件包括设有放置位305的放置件304及设于放置件304并与主动齿轮302相啮合的从动齿轮303或齿条,电机301带动主动齿轮302转动,主动齿轮302带动从动齿轮303或齿条运动,以带动放置件304运动,从而带动位于放置件304上的物品运动。
放置件304上设有凹槽,凹槽形成放置位305。
例如,如图3所示,放置件304可以为长圆桶状,圆桶的内壁面围成的区域形成放置位305,圆桶的周向上设有与主动齿轮302相啮合的主动齿轮302,通过主动齿轮302与主动齿轮302的啮合,带动圆桶绕自身轴线在隔板200上往复滚动;又例如,放置件304可以为半圆形,半圆形所围成的凹槽形成放置位305,半圆形的周向上设有与主动齿轮302相啮合的齿条,通过主动齿轮302与齿条的啮合,带动半圆形绕自身轴线在隔板200上往复滚动。
驱动件也可以设置为电磁推杆,电磁推杆推动放置件304相对于隔板200往复运动。
或者,运动模块包括驱动件,驱动件带动隔板200相对于制冷空间18运动,以带动物品运动。
可选地,运动模块设有限位部,以将物品限位于放置位305。
限位部可以为卡爪或弹性带,卡爪或弹性带与物品相配合,实现物品在放置位305上的牢固固定。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运动模块包括振动模块,振动模块设于隔板200或制冷主体100,用于带动隔板200上的物品振动。
可以是振动模块带动隔板200相对于制冷空间18振动,以带动物品振动,也可以是运动模块还包括放置件304,放置件304用于放置于隔板200上,放置件304上设有放置位305,物品放置于放置位305,振动模块与放置件304驱动连接,用于带动放置件304相对于隔板200振动,从而带动物品振动。
振动模块可以是振动电机。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检测装置和控制器。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隔板200上物品的放置情况;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和运动模块均相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运动模块的工作,运动模块的工作包括运动模块的启停、开启后持续工作的时长、带动物品运动的速度或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当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放置有物品时,控制器控制运动模块开启;当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放置没有物品时,控制器控制运动模块关闭,以节约能耗。
又例如,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的物品超过预设量时,控制器控制运动模块开启;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的物品未超过预设量时,控制器控制运动模块关闭,以节约能耗。
检测装置可以为压力传感器、红外元件、摄像头或重量传感器等。
可选地,检测装置包括重量检测装置(例如压力传感器或重量传感器),用于检测隔板200上物品的重量;控制器与重量检测装置相连接,用于在运动模块开启的情况下,根据物品的重量控制运动模块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和/或控制运动模块带动物品运动的速度。
在物品的重量大于预设重量时,控制运动模块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较长和/或控制运动模块带动物品运动的速度较大;在物品的重量不大于预设重量时,控制运动模块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较短和/或控制运动模块带动物品运动的速度较小。
可选地,控制器与风机12及压缩机均相连接,用于在满足运动模块开启的情况下,控制压缩机和风机12开启。
在运动模块开启的情况下,启动压缩机和风机12运行,以进一步增大对物品的制冷速度,此时可以增大风机12转速至最大转速Vmax,如此时制冷空间18内的温度小于关机点,则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风机12保持最大转速,当达到预设降温时间后,控制运动模块关闭,恢复常规制冷模式。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计时模块和/或温度检测模块,计时模块和/或温度检测模块设于隔板200或制冷主体100,计时模块用于记录制冷主体100的风机12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或运动模块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制冷空间18内的温度;控制器与计时模块相连接和/或与温度检测模块相连接,被配置为在隔板200上放置有物品的情况下,当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和/或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认为物品的温度达到需求温度,控制运动模块关闭。
如图4所示,隔板200包括板体21和风扇23,板体21内设有风道22,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设于板体21的同一侧;风扇23设于风道22内,用于驱动外界空气从风道进风口221进入并从风道出风口222流出。
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均与第一间室181相连通或均与第二间室182相连通。如图所示,以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均设于板体21的底侧、均与第二间室182相连通为例,风扇23驱动第二间室182中的空气从风道进风口221进入风道22,并从风道出风口222流出,空气进入风道22后与板体21换热,从而降低空气的温度,对第二间室182进行辅助降温。
可选地,风道进风口221设于板体21的一端,风道出风口222设于板体21的另一端,能够延长风道22的长度,从而延长进入风道22内的空气与板体21的接触面积,增强板体21与风道22内空气的热交换。
例如,风道进风口221设于板体21的左端,风道出风口222设于板体21的右端;又例如,风道进风口221设于板体21的前端,风道出风口222设于板体21的后端。
可选地,如图4所示,板体21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内填充有蓄冷剂28,例如水或酒精等。
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空气对板体21降温,蓄冷剂28储存冷量,形成制冷模块,隔板200铺设时可将放置其上的物品进行二次热交换,使物品同时通过制冷系统的风循环制冷及隔板200制冷,起到快速制冷的效果。而且第二间室182中进入风道22内的空气也能够与蓄冷剂28换热,形成复叠制冷。
可选地,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的上方,中空结构设于板体21朝向第一间室181的一侧,风道22设于板体21朝向第二间室182的一侧。这样隔板200上放置的物品能够与隔板200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物品的速冷。
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位于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中的一个,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均位于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设于第一间室181时,中空结构设于板体21朝向第一间室181的一侧,风道22设于板体21朝向第二间室182的一侧,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均位于第二间室182;或者,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设于第二间室182时,中空结构设于板体21朝向第二间室182的一侧,风道22设于板体21朝向第一间室181的一侧,风道进风口221和风道出风口222均位于第一间室181。
蓄冷剂28设于板体21朝向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中设有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的一个,使得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冷空气能够对蓄冷剂28进行降温,从而风道22内的空气能够从蓄冷剂28中获得更多的冷量,对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中未设有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的一个进行辅助降温。
可选地,制冷主体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另一个(即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中未设有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的一个)的温度;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和风扇23均相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第一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控制风扇23开启,以利用蓄冷剂28和板体21对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另一个进行辅助降温。
可选地,以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为例,当第二间室182内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第一预设时长的情况下,如此时压缩机运行,则启动风扇23,对第二间室182进行辅助降温;如此时压缩机停机,根据第一间室181指定时间内温度变化速率小于设定阈值时(升温慢),则开启风扇23,如温度变化速率大于设定阈值时(升温快),则开启压缩机及风机12、风扇23,至第一间室181达到关机点温度停止压缩机运行,期间如第二间室182达到预设温度则停止风扇23运行,期间如第二间室182未达到预设温度,则控制风机12、风扇23继续运行至第二间室182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达到温度稳定状态(温度变化速率小于预设值或一定时间如5min温度无变换,判断温度稳定)停止风机12及风扇23运行。
可选地,制冷主体100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所述一个的温度;控制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风扇23均相连接,用于在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第二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控制风扇23开启。
以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为例,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间室182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间室181的温度。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时,说明第二间室182温度较高,开启风扇23,对第二间室182进行辅助降温。
可选地,控制器包括计算模块,计算模块用于计算预设累计时长内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器根据平均值控制风扇23的转速。
以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为例,根据统计的预设累计时长内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的平均值即预设累计时长内第一间室181内的平均值,判断蓄冷剂28储存的蓄冷量。根据预设累计时长内第一间室181内的平均值,与预设值差值大于上限预设值,第一间室181温度较高蓄冷剂28冷量不足,控制风扇23低转速运行如50%Vmax;如差值小于下限预设值,第一间室181温度较低,蓄冷剂28储存的冷量较大,控制方式高转速运行如Vmax;如差值介于上、下限预设值之间,则控制风扇23转速为中转速,例如80%Vmax;以上控制以累计上一周期t的温度参数循环控制,实现针对不同的蓄冷量控制风扇23转速。
如图6所示,制冷主体100还包括喷淋结构,喷淋结构与接水盘15相连通,用于将接水盘15中的化霜水喷向隔板200。
喷淋结构将接水盘15中的化霜水喷向隔板200,对隔板200上放置的物品进行喷淋,通过水的导热性大于空气,加速物品的制冷。
喷淋结构可以是喷头或者是雾化结构17,例如雾化片,雾化片可固定于内胆11或接水盘15边缘,单个或多个并排分布。
可选地,如图5所示,隔板200构造有蓄水槽213,喷淋结构喷出的水喷向蓄水槽213。
蓄水槽213的设置能够增加隔板200能够存储的水量,从而增强对物品的降温能力。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蒸发器13和接水盘15均设于第一间室181,隔板200的上侧(上表面)构造有蓄水槽213,隔板200的上侧呈边缘高、中间低的结构,从而形蓄水槽213。
可选地,接水盘15包括上层蓄水盘151和下层蓄水盘152。上层蓄水盘与蒸发器13对应设置,用于承接蒸发器13产生的化霜水,上层蓄水盘设有上层排水口155,喷淋结构与上层蓄水盘相连通;下层蓄水盘与上层蓄水盘相连通并设有与外界连通的下层排水口156。
从上层蓄水盘接水管157,水管157的末端设置喷淋结构,上层蓄水盘中的部分水经过水管157流向喷淋结构,剩余的水从上层排水口155流向下层排水口156,并将下层排水口156排出至制冷设备外。
设置上层蓄水盘和下层蓄水盘,一方面既能够保证喷淋结构的水源,又能够放置接水盘15中储存过量的水。而且,使得接水盘15尺寸较大,能够在接水盘15上设置主体出风口154。
将主体出风口154设于接水盘15,能够减小蒸发器13与主体出风口154之间的距离,使得风机12、蒸发器13和接水盘15能够同时设置在第一间室181或第二间室182中。
例如,接水盘15还包括连接板153,连接板153连接在上层蓄水盘151和下层蓄水盘152之间,主体出风口154设于连接板153。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隔板200上物品的放置情况;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和喷淋结构均相连接,被配置为至少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喷淋结构的工作,喷淋结构的工作包括喷淋结构的启停、开启后持续工作的时长(运行时长)、喷淋结构的功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当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放置有物品时,控制器控制喷淋结构开启;当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放置没有物品时,控制器控制喷淋结构关闭,以节约能耗。
又例如,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的物品超过预设量时,控制器控制喷淋结构开启;检测装置检测到隔板200上的物品未超过预设量时,控制器控制喷淋结构关闭,以节约能耗。
也可以是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喷淋结构的工作。
可选地,检测装置包括重量检测装置,重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隔板200上物品的重量;控制器与重量检测装置相连接,用于在喷淋结构开启的情况下,根据物品的重量控制喷淋结构的功率和/或运行时长。
在物品的重量大于预设重量时,控制喷淋结构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运行时长)较长和/或控制喷淋结构的功率较大;在物品的重量不大于预设重量时,控制喷淋结构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较短和/或控制喷淋结构的功率较小。
可选地,控制器与压缩机和风机12均相连接,用于在隔板200上存在物品的情况下,控制喷淋结构和风机12开启直至满足预设条件。
在隔板200上存在物品的情况下,除控制喷淋结构开启外,还控制压缩机和风机12开启,进一步提高对物品的降温速度。
以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设于第一间室181为例,在隔板200上存在物品的情况下,控制喷淋结构开启和风机12开启。同时判断第一间室181的温度及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如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压缩机运行,则控制风机12以最大转速运行,如温度小于开机点,压缩机处于关机状态,则进一步判断如温度小于关机点则仅启动风机12至最大转速,如温度大于关机点则启动压缩机且风机12以最大转速运行,实现如饮料的速冷功能。
预设条件可以是满足喷淋结构和风机12满足指定运行时长,或者,物品的温度降至指定物品阈值。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水量获取模块,水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水盘15中的水量;控制器与水量获取模块及喷淋结构相连接,被配置为至少满足水量大于预设水量的情况下,控制喷淋结构开启。
“至少满足水量大于预设水量的情况”指的是可以在仅满足水量大于预设水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处满足水量大于预设水量外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例如同时满足水量大于预设水量且隔板200上放置有物品。
通过水量获取模块获取接水盘15中的水量,在水量大于预设水量的情况下,说明接水盘15中有足够的水提供给喷淋结构,可以开启喷淋结构。
水量获取模块可以为水位传感器,通过检测上层蓄水盘151中的水位获取上层蓄水盘151中的水量。水量获取模块也可以通过获取蒸发器13化霜周期,判断上层蓄水盘151中水量的大小,如整机化霜间隔周期T,化霜时长20min,则通过距离化霜结束时刻的时长t如大于阈值t’(例如为3/4T),确认上层蓄水盘151中水量不足,喷淋结构无法进行喷淋速冷,距离化霜结束时刻的时长t小于或等于阈值t’,判断上层蓄水盘151中水量充足,足以维持喷淋结构的工作。进一步的,从化霜结束时刻开始计时,累计时间t与t’的比值获取上层蓄水盘151中的水量。
喷淋结构采用阶段性开停的方式,如启动5s停30s的方式循环喷淋,使物品外包装形成薄层水膜或冰衣,当风冷循环将冷风(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风)吹向水膜或冰衣时使水膜或冰衣与物品加速热交换后,再控制喷淋结构进行喷淋,多次反复热交换后实现对物品的速冷降温效果。
可选地,隔板200包括板体21和展示部,板体21设于制冷空间18内并能够相对于制冷空间18在铺设状态和展示状态之间切换,在铺设状态,板体21将制冷空间18分隔为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在展示状态,板体21位于第一间室181内或位于第二间室182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展示部设于板体21。
在铺设状态,板体21将制冷空间18分隔为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实现隔板200基本的分隔功能;在展示状态,板体21位于第一间室181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或位于第二间室182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从而能够方便用户透过门体14看到板体21,进而看到板体21上的展示部,使得板体21还具有展示的功能。
展示部可以是印刷或刻印在板体21表面上的文字、符号、数字等,也可以是板体21表面或板体21内部,通电能够发光的结构,例如LED灯牌。展示部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能够具有展示或提醒等功能的结构。
可选地,板体21与制冷主体100转动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制冷空间18在铺设状态和展示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板体21与制冷主体100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沿门体14的宽度方向延伸,以门体14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为例,第一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
板体21与制冷主体100也可以滑动连接,实现板体21在铺设状态和展示状态之间的切换。
可选地,在展示状态,板体21与门体14相贴靠,此时板体21与门体14的距离为零或距离较小,即板体21贴合在门体14上或靠近门体14设置。例如此时板体21垂直于第二转轴27向上或向下,以使板体21与门体14相贴合。
一方面,能够使得板体21与门体14距离较近,方便用户清楚的看到展示部;另一方面,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板体21处于第一间室181时,板体21能够阻挡从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冷空气吹向门体14,从而减少门体14凝露,或者,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板体21处于第二间室182时,板体21能够阻挡从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冷空气吹向门体14,从而减少门体14凝露。
可选地,展示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在第一展示状态,板体21位于第一间室181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在第二展示状态,板体21位于第二间室182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
设置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使得板体21上在第一展示状态朝向门体14的表面及第二展示状态朝向门体14的表面均可以设置展示部,从而可以丰富展示部的内容,增加隔板200的功能。
可选地,制冷主体100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在铺设状态,板体21与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以将板体21限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板体21与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以将板体21限位于展示状态。
例如,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以分别为设于内胆11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在铺设状态,板体21与第一凸筋配合,板体21定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板体21与第二凸筋相配合,板体21定位于展示状态。
例如,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以分别为设于内胆11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在铺设状态,板体21与第一卡扣配合,板体21定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板体21与第二卡扣相配合,板体21定位于展示状态。
可选地,如图7所示,板体21包括第一子板体211和第二子板体212。
第二子板体212位于第一子板体211与门体14之间,第二子板体212能够相对于制冷空间18在铺设状态和展示状态之间切换,展示部设于第二子板体212。
第一子板体211可以是固定在制冷主体100上,呈铺设状态。第二子板体212可以处于铺设状态,也可以处于展示状态。其中,当第二子板体212处于铺设状态时,板体21处于铺设状态,当第二子板体212处于展示状态时,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通过铺设状态第二子板体212所在的位置相连通。
第一子板体211也可以是与制冷主体100活动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当第一子板体211和第二子板体212均处于铺设状态时,板体21处于铺设状态,当第一子板体211和第二子板体212中的一个不处于铺设状态时,板体21不处于铺设状态,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相连通。
将展示部设于第二子本体,通过第二子板体212的运动实现展示功能,不会影响第一子板体211的功能。
可选地,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一子板体211转动连接,以使第二子板体212能够相对于制冷空间18在铺设状态和展示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一子板体211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27沿门体14的宽度方向延伸,以门体14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为例,第二转轴27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板体211与制冷主体100滑动连接,将第一子板体211朝向门体14移动,第一子板体211带动第二子板体212绕第二转轴27转动至第一间室181或第二间室182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即位于展示状态。
可选地,在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门体14相贴靠,此时第二子板体212与门体14的距离为零或距离较小,即第二子板体212贴合在门体14上或靠近门体14设置。例如此时第二子板体212垂直于第二转轴27向上或向下,以使第二子板体212与门体14相贴合。
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二子板体212与门体14距离较近,方便用户清楚的看到展示部;另一方面,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第二子板体212处于第一间室181时,第二子板体212能够阻挡从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冷空气吹向门体14,从而减少门体14凝露,或者,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第二子板体212处于第二间室182时,第二子板体212能够阻挡从主体出风口154吹出的冷空气吹向门体14,从而减少门体14凝露。
可选地,制冷主体100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在铺设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以将第二子板体212限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以将第二子板体212限位于展示状态。
例如,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以分别为设于内胆11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在铺设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一凸筋配合,第二子板体212定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二凸筋相配合,第二子板体212定位于展示状态。
例如,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以分别为设于内胆11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在铺设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一卡扣配合,第二子板体212定位于铺设状态;在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与第二卡扣相配合,第二子板体212定位于展示状态。
可选地,展示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在第一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位于第一间室181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在第二展示状态,第二子板体212位于第二间室182内并朝向门体14设置。
设置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使得第二子板体212上在第一展示状态朝向门体14的表面及第二展示状态朝向门体14的表面均可以设置展示部,从而可以丰富展示部的内容,增加隔板200的功能。
可选地,展示部包括第一展示模块和第二展示模块,第一展示模块和第二展示模块分别位于板体21相对的两侧,以在第一展示状态,第一展示模块位于板体21朝向门体14的一侧,用户可以看到第一展示模块上的展示信息,在第二展示状态,第二展示模块位于板体21朝向门体14的一侧,用户可以看到第二展示模块上的展示信息,从而实现双面展示。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状态识别模块,状态识别模块设于制冷主体100或板体21,用于识别板体21的状态,其中,板体21的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
当板体21包括第一子板体211和第二子板体212时,状态识别模块设于制冷主体100、第一子板体211或第二子板体212,用于识别第二子板体212的状态,其中,第二子板体212的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
控制器与状态识别模块、第一展示模块和第二展示模块均相连接,被配置为在第一展示状态,控制第一展示模块开启,用户可以看到第一展示模块上的展示信息,在第二展示状态,控制第二展示模块开启,用户可以看到第一展示模块上的展示信息。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状态识别模块,状态识别模块设于制冷主体100或板体21,用于识别板体21的状态,其中,板体21的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
当板体21包括第一子板体211和第二子板体212时,状态识别模块设于制冷主体100、第一子板体211或第二子板体212,用于识别第二子板体212的状态,其中,第二子板体212的状态包括第一展示状态和第二展示状态。
控制器与状态识别模块、制冷设备的风机12均相连接,用于根据板体21的状态控制风机12的工作参数和/或控制门体14防凝露的参数。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加热装置,用于对门体14加热,防止门体14凝露。以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位于第一间室181、第一展示模块和第二展示模块分别为第一LED灯牌和第二LED灯牌为例,当板体21(或第二子板体212)向上转动至第一展示状态时,第一LED灯牌开启,第一LED灯牌位于主体出风口154前侧,可较少门体14凝露,如第一间室181内温度过高时可控制风机12长时间以最大转速运行,可增大门体14温度(与第一间室181内的温度和环境温度有关)与露点温度(与环境湿度有关)差值的阈值△T1>△T0(预设差值),或加热装置对门体14的加热时长t1<t0(预设时长);当板体21(或第二子板体212)转动至第二展示状态时,第二LED灯牌开启,需控制风机12避免长时间大转速运行,减少风机12维持开启状态的时长并减小风机12的转速,门体14温度与露点温度差值的阈值调整为△T2(其中△T1>△T2>△T0),或减少加热装置对门体14的加热时长t1<t2<t0(预设时长);避免门侧凝露过大影响用户浏览制冷空间18内的商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状态识别模块包括摄像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状态识别模块包括霍尔元件24和磁性件,磁性件可以为瓷片或磁铁。
例如,板体21与制冷主体100通过第一转轴铰接时,板体21设有霍尔元件24,第一转轴内设置不同磁性的磁片(第一磁片25和第二磁片26),当板体21向上立置位于第一展示状态时,通过板体21内的霍尔元件24识别对应第一转轴内的第一磁片25的磁场强度,确认板体21处于第一展示状态时,触发第一LED灯牌的LED点亮,实现第一LED灯牌的展示效果;当第一转轴将板体21旋转至下方位置时,霍尔元件24识别第一转轴内第二磁片26的磁场强度,确认板体21处于第二展示状态时,触发处于第二LED灯牌的LED点亮,实现第二LED灯牌的展示效果。
例如,如图8所示,第二子板体212与制冷主体100通过第二转轴27铰接时,第二子板体212设有霍尔元件24,第二转轴27内设置不同磁性的磁片(第一磁片25和第二磁片26),当第二子板体212向上立置位于第一展示状态时,通过第二子板体212内的霍尔元件24识别对应第二转轴27内的第一磁片25的磁场强度,确认第二子板体212处于第一展示状态时,触发第一LED灯牌的LED点亮,实现第一LED灯牌的展示效果;当第二转轴27将第二子板体212旋转至下方位置时,霍尔元件24识别第二转轴27内第二磁片26的磁场强度,确认第二子板体212处于第二展示状态时,触发处于第二LED灯牌的LED点亮,实现第二LED灯牌的展示效果。
隔板200设于制冷空间18内并能够相对于制冷空间18运动以改变对制冷空间18的划分情况。制冷设备还包括导风板16,导风板16与制冷主体活动(例如转动或滑动)连接并与主体出风口相配合,用于调整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被配置为根据隔板对制冷空间的划分情况调整导风板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以调整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
隔板200相对于制冷空间18运动会影响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是否存在及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的大小,即影响对制冷空间18的划分。根据制冷空间18的划分调整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使得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与制冷空间18的划分相匹配,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会影响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从而使得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与制冷空间18的划分相匹配,进而能够起到节能降耗、避免不必要的能耗的作用。
可选地,主体回风口111、主体出风口154和导风板均设于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一个,且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与主体出风口之间。导风板16被配置为隔板200处于铺设状态时,导风方向背离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以阻挡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时,导风方向朝向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以引导主体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间室181和所述第二间室182中的另一个。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时,导风板16被配置为隔板200处于铺设状态时,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空气直接对第一间室181降温,不直接对第二间室182降温,因此,导风方向背离第二间室182,即朝向第一间室181,导风方向朝上,而且此时相比于对整个制冷空间18制冷,只对第一间室181制冷所需要的冷量小,因此,导风板16的打开角度较小;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相连通合并为整体的制冷空间18,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空气对整个制冷空间18降温,因此,导风方向朝向第二间室182,导风方向朝下,而且此时需要对整个制冷空间18制冷,导风板16的打开角度较大。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二间室182、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时,导风板16被配置为隔板200处于铺设状态时,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空气直接对第二间室182降温,不直接对第一间室181降温,因此,导风方向朝向第二间室182,导风方向朝下;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相连通合并为整体的制冷空间18,主体出风口154流出的冷空气对整个制冷空间18降温,因此,导风方向朝向第一间室181,导风方向朝上。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导风板16驱动连接,用于调整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从而调整导风板的导风方向,改变从主体出风口流出的空气的流向;控制器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用于根据隔板200对制冷空间18的划分情况,控制驱动装置调整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
驱动装置包括电机301,电机301带动导风板16运动,控制器通过电机301调整导风板16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
可选地,隔板200与导风板16联动,以使隔板200相对于制冷空间18的运动能够带动导风板16运动,以改变导风板相对于制冷主体的位置。
隔板200相对于制冷主体100运动时,会带动导风板16运动,从而隔板200状态的改变会带动导风板16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例如,隔板200与导风板16通过杠杆相连接,隔板200与杠杆的一端,导风板16位于杠杆的另一端。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第一间室181位于第二间室182上方时,隔板200位于铺设状态时,导风板16向上导风,隔板200位于收纳状态时,导风板16向下导风。
当主体出风口154设于内胆11时,导风板16设于内胆11;当主体出风口154设于接水盘15时,导风板16设于接水盘15。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划分情况获取模块,划分情况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制冷空间18的划分情况;控制器与划分情况获取模块、压缩机和风机12均相连接,用于根据制冷空间18的划分情况控制压缩机和风机12的工作,压缩机的工作包括压缩机的启停,风机12的工作包括风机12的转速。
划分情况包括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是否存在,即隔板200处于铺设状态,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存在,当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合并为制冷空间18,此时认为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不存在。获取该种划分情况时,划分情况获取模块可以为前述检测装置,根据隔板200的状态获取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是否存在。
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隔板200为铺设状态的情况下,只需要对第一间室181直接制冷,通过加大压缩机开关机点范围及降低风机12/压缩机转速等实现速冷同时节能降耗、避免压缩机频繁开停影响部件寿命的情况;当隔板200处于收纳状态时,主体出风口154对整个制冷空间18制冷,通过减小压缩机开关机点范围及增大风机12/压缩机转速等实现整个制冷空间18的制冷。
开关机点范围为接近预设温度T的温度范围,例如开关机范围为预设温度T±2℃。(T-2℃)为关机点,(T+2℃)为开机点。当温度达到(T-2℃)控制制冷设备的压缩机关闭,当温度达到(T+2℃)时,控制压缩机开启。增大开关机点范围,例如增大至T±3℃。
划分情况还包括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存在的情况下,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的大小。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的大小会影响第一间室181和第二间室182所需要的制冷量的大小,因而会影响导风板16的工作参数。
例如,当主体回风口111和主体出风口154均设于第一间室181的情况下,如果隔板200朝向第一间室181运动,第一间室181体积变小,所需要的制冷量变小,可以减小导风板16的打开角度,增大开关机范围及降低风机12/压缩机转速等实现速冷同时节能降耗、避免压缩机频繁开停影响部件寿命的情况。当隔板200朝向第二间室182运动时,第一间室181体积增大,所需要的制冷量增大,减小压缩机开关机点范围及增大风机12/压缩机转速。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主体,限定出制冷空间并设有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
隔板,设于制冷空间内并能够将制冷空间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其中,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间室位于第二间室上方,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均设于第一间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主体出风口低于主体回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主体出风口设于制冷空间的侧壁,主体回风口设于制冷空间的侧壁或顶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制冷主体包括:
蒸发器,对应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所述一个设置,并位于主体回风口和主体出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蒸发器对应主体出风口所在的制冷空间的侧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制冷主体还包括:
风机,设于蒸发器与主体回风口之间并对应主体出风口所在的制冷空间的侧壁设置或设于蒸发器与主体出风口之间并对应主体回风口所在的侧壁设置,用于驱动制冷空间内的空气从主体回风口流动至蒸发器处,与蒸发器换热后从主体出风口流回制冷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制冷主体还包括:
接水盘,设于蒸发器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的化霜水;
内胆,限定出制冷空间;
其中,主体出风口设于接水盘或设于内胆上隔板与蒸发器之间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隔板能够相对于制冷主体在铺设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运动,其中,在铺设状态,隔板将制冷空间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隔板朝向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中的所述一个的表面设有导风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21983.5U CN219810137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21983.5U CN219810137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10137U true CN219810137U (zh) | 2023-10-10 |
Family
ID=88214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21983.5U Active CN219810137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10137U (zh) |
-
2023
- 2023-05-10 CN CN202321121983.5U patent/CN2198101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07728B2 (en) | Refrigerator with icemaker | |
EP2593733B1 (en) | Refrigerator and cooling apparatus | |
JP4059474B2 (ja) | 冷蔵庫 | |
CN107421205B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1156666C (zh) | 冰箱 | |
JP3904866B2 (ja) | 冷蔵庫 | |
JP2001133129A (ja) | 除霜水の蒸発装置 | |
CN102818417A (zh) | 冰箱 | |
CN219810137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810125U (zh) | 制冷设备 | |
CN220338849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810136U (zh) | 制冷设备 | |
CN220338816U (zh) | 用于制冷设备的隔板、制冷设备 | |
CN219810138U (zh) | 制冷设备 | |
KR20100097928A (ko)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
KR20080003660A (ko) | 온도 전환실을 갖는 냉장고 | |
KR20170126164A (ko) | 냉장고용 제빙장치 | |
KR101480458B1 (ko) | 냉장고 | |
CN116447791A (zh) | 嵌入式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115585595A (zh) | 冷柜 | |
KR100408241B1 (ko) | 사이드 바이 사이드형 냉장고의 급속냉동장치 | |
CN219199641U (zh) | 风冷冰箱 | |
CN220507366U (zh) | 制冷设备 | |
KR100408239B1 (ko) | 사이드 바이 사이드형 냉장고의 급속냉동장치 및 그제어방법 | |
CN116255770A (zh) | 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