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8073U -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 Google Patents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8073U
CN219808073U CN202320735139.5U CN202320735139U CN219808073U CN 219808073 U CN219808073 U CN 219808073U CN 202320735139 U CN202320735139 U CN 202320735139U CN 219808073 U CN219808073 U CN 219808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knitting
sinker
movable
movable sin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51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本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8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8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用于1X1的抽针编织。在编织针之间每隔1根地配置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在抽针编织中,使用第一编织针,对于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可动沉降片配置于没有叶片的侧方,未配置于叶片侧。控制爪通过摆动对卡定可动沉降片的尾部的位置进行切换来变换沉降片动程。成为控制爪的摆动的轴的金属线沿针床的长度方向插通。金属线由设置于第二针板的尾部侧的金属线支承部支承。由于能够增大控制爪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爪的刚性,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

Description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在形成新的线圈时形成沉降弧,也能够切换利用弹簧施力压下旧线圈时的沉降片动程。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通过形成相对于齿口进退的编织针引入编织纱线的针编弧和通过编织纱线钩挂于面对齿口的沉降片而产生的沉降弧这两个弧,从而进行利用横编机的线圈形成。如果将沉降片设为可动式,则也能够具有将在形成新的线圈时从编织针脱离的旧线圈向齿口下方压入的功能。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中,也存在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编织纱线的性状等而大小地切换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横编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横编机的编织针沿着排列于针床的针槽,顶端的钩相对于齿口进退而进行线圈形成。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基板上排列设置的板状的针板之间。在专利文献1中,在针板之间,相对于1根编织针,在其一侧配置有一对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在专利文献1中为保持构件)。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以与在成为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厚度方向加工针板而形成的薄壁部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收纳。在具备这样的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中,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以针板、可动沉降片及控制爪、导纱器间隔件、针间隔件、针板的层叠顺序配置各构件。专利文献1那样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使用在薄壁部处收容在远离齿口的尾部侧的控制爪来进行。控制爪以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插通的钢琴线为轴摆动,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6028号公报
为了利用横编机得到细小的线圈,需要使用细的编织纱线。为了利用细纱线编织细小的线圈,需要减薄各构件的板厚并减小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的编织针的排列间距的细针距化。另外,为了利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一对针床的横编机编织筒状编织物,在以在属于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针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编织针预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成为交替的方式配置的1X1的抽针中也进行编织。不使用的编织针用于属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的移圈等。越是细针距,即使减薄各构件的板厚,也越难以在空间面进行配置。当减薄各构件的厚度时,各构件的刚性也降低。特别是对于用于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控制爪,板厚越薄,则利用三角的控制、与可动沉降片卡合的保持等作用越不稳定而难以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稳定地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所述横编机在针槽中收容编织针,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之间,
在针板上,通过局部切除设置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支承部,并且通过从该长度方向的一侧起的板厚的减少而设置有收容可动沉降片的薄壁部,
使配置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侧的控制爪作用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能够进行面对针床的齿口侧的可动沉降片的顶端部进退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其特征在于,
编织针在1X1的抽针编织中使用,在所述1X1的抽针编织中在属于该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预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交替,
从该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所述第一针板配置于第一编织针与第二编织针之间,设置有沉降片支承部及薄壁部来收容可动沉降片,薄壁部的尾部侧具有面对收容控制爪的空间的形状,所述第二针板配置于与收容于第一针板的薄壁部的可动沉降片相邻的第二编织针与相对于该第二编织针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之间,在与第一针板的薄壁部的尾部侧所面对的空间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对成为控制爪的摆动轴的金属线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可动沉降片仅设置于第一针板,收容于薄壁部,并由沉降片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摆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针板具有包括所述第一针板的所述薄壁部及所述沉降片支承部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缺少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制爪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厚度比所述可动沉降片的板厚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交替配置。第一针板将收容可动沉降片的薄壁部的尾端侧作为空间,收容进行摆动来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控制爪。成为控制爪的摆动的轴的金属线由第二针板支承。第一针板无需设置薄壁部来收容控制爪或者设置金属线支承部。即使成为细针距而针板的板厚变小,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属于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交替配置的1X1的抽针编织中,也隔开一个地配置所使用的可动沉降片,能够使沉降片动程的切换稳定。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针板能够不需要第一针板所需的包括薄壁部及沉降片支承部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的加工。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控制爪能够较大地确保通过金属线的插通而产生的支承宽度,能够提高控制爪的刚性,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1的针床2上的部件配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在具备图1的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1中可动沉降片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可动沉降片6及控制爪7的动作的简化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第一针板21及第二针板22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2 针床
3 第一编织针
3a、4a钩
3b、4b叶片
4 第二编织针
5 齿口
6 可动沉降片
6a 顶端臂
6b 摆动支点部
6c 尾端臂
6e 线圈压入部
7 控制爪
7a 台阶部
7c 金属线孔
8 金属线
21 第一针板
21a 薄壁部
21b 沉降片支承部
22 第二针板
22a 金属线支承部
31 第一导纱器间隔件
31a 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
32 第二导纱器间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至图5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1的结构。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存在省略图示的部分。
[实施例]
图1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的针床2上的部件配置。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在成为图中的横向的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在属于该针床2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3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4,在1X1的抽针编织专用中使用。针床2在成为图中的纵向的前后方向上以夹着齿口5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如果以一边在前后切换编织方向一边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结属于前后的针床2的编织物的方式编织属于各针床2的编织物,则能够编织筒状的编织物。1X1抽针编织能够利用相向的针床2的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4进行伴随移圈的编织、反面线圈的编织。在本实施例中,将编织针的密度设为每1英寸(25.4mm)24根。因此,虽然配置于针床2的部件大多是成为针床2的长度方向的厚度为1mm以下的部件,但为了便于图示,夸张地示出厚度。
在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3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4都基本上相同。第一编织针3及第二编织针4在面对齿口5的顶端具有钩3a、4a,在比钩3a、4a向基端侧远离的针杆的侧方具有移圈用的叶片3b、4b。在本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中,每隔1根地设置可动沉降片6和控制爪7,例如,可动沉降片6仅配置于第一编织针3的叶片3b侧,未配置于没有叶片3b的侧方。对于第二编织针4,可动沉降片6配置于没有叶片4b的侧方,未配置于叶片4b侧。控制爪7通过摆动来改变卡定可动沉降片6的尾部的位置,能够进行沉降片动程的切换。成为控制爪7的摆动的轴的金属线8沿针床2的长度方向插通。控制爪7具有使金属线8插通并接受金属线8的支承的金属线孔7c。针床2在基板20上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21和第二针板22。第一针板21与第二针板22之间成为针槽,交替地收容第一编织针3和第二编织针4。第一针板21的尾部侧成为收容控制爪7的空间,金属线8由设置于第二针板22的尾部侧的金属线支承部22a支承。控制爪7的长度方向的厚度比可动沉降片6的板厚大。由于使控制爪7的厚度比可动沉降片6的板厚大,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爪7的刚性。另外,控制爪7能够较大地确保通过金属线8向金属线孔7c的插通而产生的支承宽度,能够稳定地进行以金属线8为轴的摆动。
在第一针板21与第二编织针4之间配置有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在第二针板22与第一编织针3之间配置有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在面对齿口5的顶端具有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31a,但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不具有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的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31a从可动沉降片6的右侧通过第二编织针4、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以及第一编织针3的下方,横穿2个针槽直至下一个可动沉降片6的左侧。与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分别相邻地设置有针间隔件。但是,省略针间隔件的图示。针间隔件利用针槽填埋第一编织针3、第二编织针3的上方的间隙。
图2示出在图1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中可动沉降片6及其周围的结构。第一编织针3以钩3a相对于齿口5进退的方式在图中的横向上移动。第二编织针4也同样地移动。关于这些编织针的移动,虽然在图中记载为水平,但在实际的横编机中,以齿口5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可动沉降片6具有设置于齿口5侧的顶端的顶端臂6a、摆动支点部6b及尾端臂6c。在顶端臂6a具备:编织纱线钩挂部6d,所述编织纱线钩挂部6d在线圈形成时供编织纱线钩挂而形成沉降弧;以及线圈压入部6e,所述线圈压入部6e在线圈形成时将被脱圈的旧线圈向齿口5的下方压入。可动沉降片6收容于设置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以由沉降片支承部21b支承的摆动支点部6b为中心,以顶端臂6a相对于齿口5进退的方式摆动。薄壁部21a从图中的近前侧向里侧,相对于针床2从长度方向的一侧减少板厚而形成。沉降片支承部21b通过第一针板21的局部切除而形成为半圆状的孔。可动沉降片6的摆动由弹簧9施力。本实施例的弹簧9与可动沉降片6分体,但也可以一体化。利用弹簧9的施力使线圈压入部6e压入旧线圈的沉降片动程通过控制爪7的台阶部7a与可动沉降片6的尾端臂6c的卡合来进行切换。使搭载于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行进的滑架的三角(省略图示)作用于设置于控制爪7的针踵7b来进行该切换。可动沉降片6被夹在第一针板21与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之间,能够利用设置于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的尾部的突起31b保持切换状态。
图3简化示出图2所示的可动沉降片6及控制爪7的动作。图3的(a)示出在控制爪7的台阶部7a的下侧卡定可动沉降片6的尾端臂6c来减小沉降片动程的状态。图3的(b)示出在控制爪7的台阶部7a的上侧卡定可动沉降片6的尾端臂6c来增大沉降片动程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由控制爪7进行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是2个阶段,但只要改变台阶部7a的形状来增加台阶的数量,就能够增加切换的阶段数。
图4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针板21及第二针板22的形状。第一针板21配置于第一编织针3与第二编织针4之间,设置有沉降片支承部21b及薄壁部21a来收容可动沉降片6,薄壁部21a的尾部侧具有面对收容控制爪7的空间的形状。第二针板22配置于与收容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的可动沉降片6相邻的第二编织针4与相对于该第二编织针4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3之间。第二针板22在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的尾部侧所面对的空间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对成为控制爪7的摆动轴的金属线8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部22a。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二针板22具有包括相当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的部分及沉降片支承部21b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缺少的形状。第二针板22的形状由于缺少的部分变大,因此能够扩大空间。
图5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的形状。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在齿口侧的顶端具有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31a,在远离齿口的尾端侧具有突起31b。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具有一边从齿口侧的顶端离开一边向下方延伸并由第二针板22的顶端部的上表面支承的突出部32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在第一编织针3和第二编织针4交替排列的1X1的抽针编织中使用,对于在编织针之间竖立设置的针板,也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21和第二针板22。第一针板21具有收容可动沉降片6的薄壁部21a的尾端侧成为空间的形状,在该空间配置有切换可动沉降片6的沉降片动程的控制爪7。成为控制爪7的摆动轴的金属线8由设置于第二针板22的金属线支承部22a支承,因此第一针板21无需减薄板厚来设置收容控制爪7的空间,或者设置金属线支承部。即使成为细针距而针板的板厚变小,也能够增大控制爪7的板厚,能够稳定地进行控制爪7对可动沉降片6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针板22设置薄壁部、沉降片支承部,则也能够收容可动沉降片。但是,收容于第二针板2的可动沉降片无法使控制爪作用来切换沉降片动程。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第二针板22构成为不收容可动沉降片,则能够不需要包括薄壁部以及沉降片支承部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的加工。

Claims (4)

1.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所述横编机(1)在针槽中收容编织针(3、4),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21、22)之间,
在针板(21、22)上,通过局部切除设置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可动沉降片(6)的沉降片支承部(21b),并且通过从该长度方向的一侧起的板厚的减少而设置有收容可动沉降片(6)的薄壁部(21a),
使配置于可动沉降片(6)的尾部侧的控制爪(7)作用于可动沉降片(6)的尾部(6c),能够进行面对针床(2)的齿口(5)侧的可动沉降片(6)的顶端部(6a)进退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其特征在于,
编织针(3、4)在1X1的抽针编织中使用,在所述1X1的抽针编织中在属于该针床(2)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3)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4)预先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
从该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21)和第二针板(22),所述第一针板配置于第一编织针(3)与第二编织针(4)之间,设置有沉降片支承部(21b)及薄壁部(21a)来收容可动沉降片(6),薄壁部(21a)的尾部侧具有面对收容控制爪(7)的空间的形状,所述第二针板配置于与收容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的可动沉降片(6)相邻的第二编织针(4)与相对于该第二编织针(4)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3)之间,在与第一针板(21)的薄壁部(21a)的尾部侧所面对的空间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对成为控制爪(7)的摆动轴的金属线(8)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部(2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沉降片(6)仅设置于第一针板(21),收容于薄壁部(21a),并由沉降片支承部(21b)支承为能够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针板(22)具有包括所述第一针板(21)的所述薄壁部(21a)及所述沉降片支承部(21b)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缺少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爪(7)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厚度比所述可动沉降片(6)的板厚大。
CN202320735139.5U 2022-04-07 2023-04-06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Active CN2198080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4174A JP2023154676A (ja) 2022-04-07 2022-04-07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JP2022-064174 2022-04-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8073U true CN219808073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5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5139.5U Active CN219808073U (zh) 2022-04-07 2023-04-06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54676A (zh)
CN (1) CN21980807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4676A (ja)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68222B1 (en) Sinker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EP2148949B1 (en) Highly reliable sinkerless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KR100478557B1 (ko) 루프 프레스기를 구비한 횡편기 및 이 횡편기를 사용한 편성방법
EP2423363B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movable sinker
CN219808073U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CN110678593B (zh)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WO2005095698A1 (ja)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装置およびシンカー
JP3498280B2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糸案内装置
CN112813572A (zh) 毛圈编织用横机及编织方法
JPWO2008018185A1 (ja) 可動シンカおよび横編機
JP2604677B2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ファージャック
WO2006070763A1 (ja) 可動シンカを備える横編機
JP5844586B2 (ja) 横編機の選針システム、セレクタ、および横編機
CN220099326U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EP1655398A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movable sinker
JP2013139644A (ja) 横編機のシンカー装置
EP2570535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compound needle, and slider control method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US6688140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ransferring method
CN111793889B (zh) 横机
JPH11323703A (ja) 目移し機構を備えた横編機およびその目移し方法
EP3054041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movable sinker
CN221320261U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WO2024075449A1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ー
JP4175978B2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EP3798339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