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6926U - 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6926U
CN219806926U CN202321323865.2U CN202321323865U CN219806926U CN 219806926 U CN219806926 U CN 219806926U CN 202321323865 U CN202321323865 U CN 202321323865U CN 219806926 U CN219806926 U CN 219806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haft
driving wheel
wheel
electric vehicle
ro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38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聪评
邓睿
王宏涛
伍国辉
向芬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38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6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6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6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电动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动力组件和传动组件。行走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的行走轮。动力组件被构造为驱动行走轮转动。传动组件与动力组件连接。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动力轴。电机设置于车架。动力轴设置于电机,且电机驱动动力轴转动。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设置于动力轴并与行走轮传动连接。动力轴被构造为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带动行走轮转动。第二传动轮设置于动力轴。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带动动力轴转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同时满足中置电机的结构布局和脚踏骑行功能。

Description

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的相关技术领域中,采用中置电机的电动车相较采用轮毂电机的电动车,通常电动车的操控性会更好,但采用中置电机的电动车通常无法满足脚踏骑行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车,能够满足中置电机的结构布局和脚踏骑行功能。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电动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动力组件和传动组件。行走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的行走轮。动力组件被构造为驱动行走轮转动。传动组件与动力组件连接。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动力轴。电机设置于车架。动力轴设置于电机,且电机驱动动力轴转动。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设置于动力轴并与行走轮传动连接。动力轴被构造为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带动行走轮转动。第二传动轮设置于动力轴。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带动动力轴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一方面,电机驱动动力轴转动,动力轴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再带动行走轮转动,从而实现电动车的电动驱动行走的功能。另一方面,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驱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第二传动轮带动动力轴转动,而后动力轴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再带动行走轮转动,从而实现电动车的脚踏骑行的功能。则电动车能够同时满足电动驱动功能和脚踏骑行功能,且电机设置于车架而与行走轮分离,可以将电机中置布置,电动车的操控性更好。同时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均设置于动力轴,借用电动驱动的部分传动配合结构实现脚踏骑行的传动配合,节省了空间,提高电动车整体空间利用率,进而能够减轻电动车整体重量,提升操控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能够带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第二传动轮不能带动动力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仅能单向带动动力轴转动,则电机驱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与第二传动轮带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之间,两者互不干扰,在用户脚踏骑行电动车时,避免用户反向限制电机工作,造成用户或者电机损伤,也避免电机工作驱动动力轴转动时,带动第二传动轮跟转,而导致用户出现意外。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包括轮体。轮体包括外圈和内圈。外圈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且外圈为棘轮。外圈套设置于内圈的外周。内圈固定设置于动力轴。当外圈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外圈带动内圈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能够驱动轮体的外圈转动,从而将用户脚踏骑行的作用力传递至动力轴。而内圈固定设置于动力轴,外圈采用棘轮以实现对内圈的单向转动的驱动,从而使用户的人力驱动仅能驱动动力轴单向转动,避免与电机的电力驱动之间相互形成阻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与第一传动轮之间通过花键结构连接。动力轴与第二传动轮之间通过螺纹结构连接。沿动力轴的轴向,第一传动轮位于电机与第二传动轮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动力轴与第一传动轮之间通过花键结构连接,能够在两者建立稳定的转动传动关系,使得电机的电力驱动和用户的人力驱动作用于动力轴时,均不会影响动力轴继续向第一传动轮传递动力。而第二传动轮与动力轴之前的螺纹连接关系,有利于拆装第二传动轮,便于对电动车进行组装,以及便于对脚踏骑行的传动配合结构进行维护。并且,第一传动轮相较于第二传动轮能位于内侧,能够对第一传动轮与动力轴之间的连接结构形成更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更为稳定地驱动行走轮转动,也便于对第二传动轮进行拆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的外周凸设有第一花键。第一传动轮的内周凸设有第二花键。第一传动轮套设置于动力轴。第一花键与第二花键啮合。
上述实施例中,动力轴的第一花键与第一传动轮的第二花键啮合,从而在动力轴与第一传动轮之间建立花键配合关系,能够使动力轴带动套设置于动力轴的第一传动轮转动,防止动力轴与第一传动轮之间在动力轴的周向上发生滑移,在减小第一传动轮的径向大小的同时,也能够顺利传递电机的扭矩。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止挡件与第一传动轮可拆卸地连接。当止挡件与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时,止挡件相对动力轴沿动力轴的轴向相对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利用能够相对动力轴在动力轴的轴向上固定的止挡件,限制第一传动轮在动力轴的轴向上相对动力轴移动,避免第一花键与第二花键分离。并且在第一传动轮与止挡件固定连接时限制第一传动轮移动,则将止挡件从第一传动轮拆卸下来后,可以将第一传动轮与动力轴相分离。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的外周凸设有止挡块。止挡块与第一花键沿动力轴的轴向间隔分布。止挡件设有止挡配合部。当止挡件与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时,沿动力轴的轴向,止挡配合部分别抵接第一花键和止挡块。
上述实施例中,在止挡件与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时,在动力轴的轴向上,止挡配合部位于第一花键和止挡块之间,且分别与第一花键和止挡块抵接,则止挡件在动力轴的轴向上固定,进而维持第一花键与第二花键的啮合,从而反过来限制止挡配合部沿动力轴的周向移动,使得止挡配合部维持位于第一花键与止挡块之间,动力轴、第一传动轮以及止挡件相互联动锁定,提升第一传动轮与动力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挡块设有多个。多个止挡块绕动力轴的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止挡块之间形成连通口。沿动力轴的轴向,第二花键能够穿过连通口,止挡配合部能够穿过连通口。第一花键与每个止挡块之间形成限位槽。限位槽与连通口连通。止挡配合部位于限位槽内时,第一花键与止挡块沿动力轴的轴向止挡于止挡配合部的相对两侧。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传动轮在装配至动力轴过程中,沿动力轴的轴向移动第一传动轮,即可使第二花键穿过连通口并顺利移动至与第一花键啮合,从而第一传动轮能够将动力轴的动力传递至行走轮,止挡块不会影响第一传动轮的装配。在止挡件装配至第一传动轮的过程中,止挡件先沿动力轴的轴向移动以使止挡配合部穿过连通口,而后止挡件绕动力轴的周向转动以使止挡配合部进入限位槽,止挡件可以顺利移动至第一花键与止挡块之间,以使第一传动轮维持与动力轴的固定。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包括轮体和转接座。轮体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轮体与转接座螺纹连接。转接座与动力轴螺纹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轮体、转接座以及动力轴之间通过螺纹相互连接,便于对轮体进行拆装,进而方便更换不同规格的轮体。同时螺纹配合的连接关系能够将轮体与动力轴相互固定,从而使得轮体顺利将用户的脚踏骑行的作用力传递至动力轴,而带动动力轴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轮体带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轮体不能带动动力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轮体相对转接座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转接座相对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
上述实施例中,轮体仅能单向带动动力轴转动,避免电机驱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与第二传动轮带动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之间相互干扰。而轮体与转接座之间的螺纹锁紧方向、转接座与动力轴之间的螺纹锁紧方向以及轮体带动动力轴转动的方向,三者间保持一致,避免用户在脚踏骑行电动车的过程中造成轮体、转接座以及动力轴相互间的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车架、动力组件、传动组件以及行走轮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动力组件与传动组件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动力组件与传动组件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截面的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再省略第二传动轮以及第二紧固件的传动组件与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动力轴、第一传动轮以及止挡件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100。电动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动力组件13和传动组件14。行走组件12包括转动设置于车架11的行走轮121。行走轮121转动带动电动车100移动。动力组件13被构造为驱动行走轮121转动。传动组件14分别与动力组件13和行走轮121连接,用于将动力组件13的驱动力传递至行走轮121。
参见图2至图4,动力组件13包括电机131和动力轴132。电机131设置于车架11。动力轴132设置于电机131,且电机131驱动动力轴132转动。动力轴132绕自身轴线转动。传动组件14包括第一传动轮141和第二传动轮142。第一传动轮141设置于动力轴132。动力轴132被构造为带动第一传动轮141转动。第一传动轮141与行走轮121传动连接,使第一传动轮141带动行走轮121转动。第二传动轮142设置于动力轴132。第二传动轮142被构造为带动动力轴132转动,且第二传动轮142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动力轴132与行走轮121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一方面,电机131驱动动力轴132转动,动力轴132带动第一传动轮141转动,第一传动轮141再带动行走轮121转动,从而实现电动车100的电动驱动行走的功能。另一方面,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驱动第二传动轮142转动,第二传动轮142带动动力轴132转动,而后动力轴132带动第一传动轮141转动,第一传动轮141再带动行走轮121转动,从而实现电动车100的脚踏骑行的功能。电动车100能够同时满足电动驱动功能和脚踏骑行功能,且电机131设置于车架11而与行走轮121分离,可以将电机131中置布置,电动车100的操控性更好。同时第一传动轮141与第二传动轮142均设置于动力轴132,借用电动驱动的部分传动配合结构实现脚踏骑行的传动配合,节省了空间,提高电动车100整体空间利用率,进而能够减轻电动车100整体重量,提升操控体验。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142能够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第二传动轮142不能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二转动方向T2转动。第一转动方向T1与第二转动方向T2相反。
第二传动轮142仅能单向带动动力轴132转动,则电机131驱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与第二传动轮142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之间,两者互不干扰,在用户脚踏骑行电动车100时,避免用户反向限制电机131工作,造成用户或者电机131损伤,也避免电机131工作驱动动力轴132转动时,带动第二传动轮142跟转,而导致用户出现意外。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带动行走轮121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行走轮121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且接触地面时,电动车100为前进的运动状态。
参见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142包括轮体1421。轮体1421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轮体1421包括外圈1421a和内圈1421b。外圈1421a被构造为能够受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外圈1421a套设置于内圈1421b的外周。内圈1421b固定设置于动力轴132。当外圈1421a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时,外圈1421a带动内圈1421b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当外圈1421a沿第二转动方向T2转动时,外圈1421a不带动内圈1421b沿第二转动方向T2转动。即,外圈1421a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时,外圈1421a与内圈1421b同步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外圈1421a沿第二转动方向T2转动时,且电机131不驱动动力轴132转动,则内圈1421b相对车架11维持固定。
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能够驱动轮体1421的外圈1421a转动,从而将用户脚踏骑行的作用力传递至动力轴132。而内圈1421b固定设置于动力轴132,外圈1421a与内圈1421b之间通过棘轮结构以实现对内圈1421b的单向转动的驱动,从而使用户的人力驱动仅能驱动动力轴132单向转动,避免与电机131的电力驱动之间相互形成阻碍。
在一实施例中,外圈1421a为棘轮。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圈1421b为棘轮。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两者相对固定设置并非代表不可拆卸,而意在表示在电动车100的使用状态下,相对固定的两者能够一同移动。参见图4、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通过花键结构连接。动力轴132与第二传动轮142之间通过螺纹结构连接。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第一传动轮141位于电机131与第二传动轮142之间。
动力轴13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通过花键结构连接,能够在两者建立稳定的转动传动关系,使得电机131的电力驱动和用户的人力驱动作用于动力轴132时,均不会影响动力轴132继续向第一传动轮141传递动力。而第二传动轮142与动力轴132之前的螺纹连接关系,有利于拆装第二传动轮142,便于对电动车100进行组装,以及便于对脚踏骑行的传动配合结构进行维护。并且,第一传动轮141相较于第二传动轮142能位于内侧,能够对第一传动轮141与动力轴132之间的连接结构形成更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更为稳定地驱动行走轮121转动,也便于对第二传动轮142进行拆装。
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轴13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平键结构、半圆键结构以及斜键结构等形式连接。
参见图4、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的外周凸设有第一花键1321。第一传动轮141的内周凸设有第二花键1411。第一传动轮141套设置于动力轴132。第一花键1321与第二花键1411啮合。
动力轴132的第一花键1321与第一传动轮141的第二花键1411啮合,从而在动力轴13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建立花键配合关系,能够使动力轴132带动套设置于动力轴132的第一传动轮141转动,防止动力轴13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在动力轴132的周向上发生滑移,在减小第一传动轮141的径向大小的同时,也能够顺利传递电机131的扭矩。
第一花键1321绕动力轴132的外周均匀间隔分布多个键齿,第一花键1321的相邻两个键齿之间为沿动力轴132的轴向延伸的键槽,第二花键1411绕第一传动轮141的内周均匀间隔分布多个键齿,第二花键1411的键齿一一对应插设置于第一花键1321的键槽中,从而实现第一花键1321与第二花键1411的啮合。
参见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4还包括止挡件143。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可拆卸地连接。当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固定连接时,止挡件143相对动力轴132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相对固定。
利用能够相对动力轴132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固定的止挡件143,限制第一传动轮141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相对动力轴132移动,避免第一花键1321与第二花键1411分离。并且在第一传动轮141与止挡件143固定连接时限制第一传动轮141移动,则将止挡件143从第一传动轮141拆卸下来后,可以将第一传动轮141与动力轴132相分离。当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固定连接时,则第一传动轮141相对动力轴132固定;当止挡件143从第一传动轮141上拆卸下来时,则第一传动轮141相对动力轴132能够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移动,进而能够将第一传动轮141从动力轴132上拆卸下来。
参见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的外周凸设有止挡块1322。止挡块1322与第一花键1321沿动力轴132的轴向间隔分布。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止挡块1322位于第一花键1321背离电机131的一侧。止挡件143设有止挡配合部1431。止挡件143为片状结构,且垂直于动力轴132的轴向设置。在动力轴132的径向上,止挡配合部1431凸设于止挡件143朝向动力轴132的一侧。当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固定连接时,沿动力轴132的轴向,止挡配合部1431分别抵接第一花键1321和止挡块1322。
在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固定连接时,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止挡配合部1431位于第一花键1321和止挡块132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花键1321和止挡块1322抵接,则止挡件143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固定,进而维持第一花键1321与第二花键1411的啮合,从而反过来限制止挡配合部1431沿动力轴132的周向移动,使得止挡配合部1431维持位于第一花键1321与止挡块1322之间,动力轴132、第一传动轮141以及止挡件143相互联动锁定,提升第一传动轮141与动力轴1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固定连接时,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止挡配合部1431背离电机131的一侧抵接止挡块1322,第二花键1411抵接第一花键1321的键槽的靠近电机131一侧的槽壁,从而实现止挡件143与第一传动轮141相对动力轴132固定。
参见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块1322设有多个。多个止挡块1322绕动力轴13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止挡块1322之间形成连通口1323。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第二花键1411能够穿过连通口1323,止挡配合部1431能够穿过连通口1323。第一花键1321与每个止挡块1322之间形成限位槽1324。限位槽1324与连通口1323连通。止挡配合部1431位于限位槽1324内时,第一花键1321与止挡块1322沿动力轴132的轴向止挡于止挡配合部1431的相对两侧。
在第一传动轮141在装配至动力轴132过程中,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移动第一传动轮141,即可使第二花键1411穿过连通口1323并顺利移动至与第一花键1321啮合,从而第一传动轮141能够将动力轴132的动力传递至行走轮121,止挡块1322不会影响第一传动轮141的装配。在止挡件143装配至第一传动轮141的过程中,止挡件143先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移动以使止挡配合部1431穿过连通口1323,而后止挡件143绕动力轴132的周向转动以使止挡配合部1431进入限位槽1324,止挡件143可以顺利移动至第一花键1321与止挡块1322之间,以使第一传动轮141维持与动力轴132的固定。
参见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轮141设有第一固定孔1412。止挡件143设有第二固定孔1432。传动组件14还包括第一紧固件144,第一紧固件144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螺栓、销钉等。止挡配合部1431穿过连通口1323后,转动止挡件143使第二固定孔1432移动至与第一固定孔1412位置对应,即第一固定孔1412与第二固定孔1432的分布方向平行于动力轴132的轴向,则止挡配合部1431移动至限位槽1324。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固定孔1412、一个第二固定孔1432以及一个第一紧固件144为一组,绕动力轴13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组,提升第一传动轮141与止挡件143的连接稳定性。
参见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配合部1431的数量为多个,且止挡块1322的数量、止挡配合部1431的数量以及第一花键1321的键齿数量相等。第一花键1321的每个键齿与一个止挡块1322之间均形成限位槽1324。参见图7,限位槽1324可以为一个,则一个限位槽1324为绕动力轴132的周向的完整环形槽;限位槽1324也可以为多个(图未示),则多个限位槽1324绕动力轴13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绕动力轴132的周向,多个连通口1323与第一花键1321的多个键槽一一对应,即连通口1323与第一花键1321的键槽的分布方向平行于动力轴132的轴向。第二花键1411沿动力轴132的轴向移动,第二花键1411先穿过连通口1323,而后越过限位槽1324,最终插设至第一花键1321的键槽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止挡件143可以沿动力轴132的径向同时插设至第一传动轮141和动力轴132,以实现对第一传动轮141的固定连接。
参见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轮142还包括转接座1422。轮体1421与转接座1422螺纹连接。转接座1422与动力轴132螺纹连接。
轮体1421、转接座1422以及动力轴132之间通过螺纹相互连接,便于对轮体1421进行拆装,进而方便更换不同规格的轮体1421。同时螺纹配合的连接关系能够将轮体1421与动力轴132相互固定,从而使得轮体1421顺利将用户的脚踏骑行的作用力传递至动力轴132,而带动动力轴132转动。并且通过设置转接座1422,有利于使同一动力轴132适配不同规格的轮体1421。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轮体1421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轮体1421不能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二转动方向T2转动。轮体1421相对转接座142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转接座1422相对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
轮体1421仅能单向带动动力轴132转动,避免电机131驱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与第二传动轮142带动动力轴13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之间相互干扰。而轮体1421与转接座1422之间的螺纹锁紧方向、转接座1422与动力轴132之间的螺纹锁紧方向以及轮体1421带动动力轴132转动的方向,三者间保持一致,避免用户在脚踏骑行电动车100的过程中造成轮体1421、转接座1422以及动力轴132相互间的分离。
参见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座1422设有第一限位部1422a。限位部位于转接座1422的螺纹靠近电机131的一侧,用以止挡轮体1421,使轮体1421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座1422设有安装面1422b,安装片设置于第一限位部1422a,安装面1422b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用户使用工具控制安装面1422b绕动力轴132的周向转动,从而将转接座1422连接至动力轴132。当转接座1422套设置于动力轴132时,两个安装面1422b相对动力轴132的轴向对称分布于动力轴132的两侧,动力轴132平行于安装面1422b,从而便于用户使用扳手等工具夹持安装面1422b,以控制转接座1422转动。
参见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凸设有第二限位部1325,第二限位部1325绕动力轴132的周向延伸设置。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第二限位部1325位于第一传动轮141与转接座1422之间,第二限位部1325止挡转接座1422,使转接座1422与第一传动轮14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动力轴132的轴向上,第二限位部1325与止挡块132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325设有开口(图未示),以供第一传动轮141以及止挡件143通过;或者动力轴132的第二限位部1325所在段相较动力轴132用于连接第一传动轮141以及止挡件143所在段为可拆卸连接(图未示)。
参见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4还包括第二紧固件145,第二紧固件145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螺栓、销钉等。第二紧固件145沿动力轴132的轴向固定于动力轴132,以止挡转接座1422脱离动力轴132,或者将动力轴132的第二限位部1325所在段固定于动力轴132用于连接第一传动轮141以及止挡件143所在段。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4还包括牙盘146、曲柄147和脚踏148。牙盘146转动设置于车架11,曲柄147与牙盘146连接,且曲柄147沿牙盘146的转动径向延伸,脚踏148转动设置于曲柄147,牙盘146与第二传动轮142传动连接。通过牙盘146、曲柄147和脚踏148,将电动车100外部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轮142。电动车100在使用状态时,用户踩踏脚踏148以带动牙盘146转动,牙盘146带动第二传动轮142转动,从而实现电动车100的脚踏骑行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牙盘146与外圈1421a之间为链条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141与行走轮121之间为链条传动连接。
参见图1、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动车100在水平地面使用时,动力轴132的前侧及后侧均设有行走轮121,第一传动轮141与动力轴132后侧的行走轮121传动连接,对于两轮电动车100而言,第一传动轮141与后行走轮121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141、第二传动轮142、牙盘146以及曲柄147均位于车架11的左侧,脚踏148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车架11的左右两侧,并且牙盘146位于动力轴132的前侧。用户踩踏脚踏148,使牙盘146带动第二传动轮142沿第一转动方向T1转动时,电动车100向前移动。牙盘146转动的轴向、动力轴132的轴向、行走轮121转动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车100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助力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行走轮121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车架11设有悬架组件111,行走轮121转动连接至悬架组件111。
参见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轴132上相关结构的安装方式为:将第一传动轮141套设至动力轴132,并将第二花键1411与第一花键1321啮合;将止挡件143套设至动力轴132,待止挡配合部1431越过连通口1323后,转动止挡件143,使第二固定孔1432对准第一固定孔1412;将第一紧固件144穿设至第一固定孔1412及第二固定孔1432,止挡配合部1431维持于限位槽1324;将转接座1422螺纹连接至动力轴132;将轮体1421螺纹连接至转接座1422;将第二紧固件145穿设至动力轴132,防止转接座1422脱离。
本申请中,电动车100的第一传动轮141以及第二传动轮142同时设置于动力轴132,实现电机131的中置布置形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力驱动电动车100。提高电动车100整车的空间利用率,满足在整车重量不超过55Kg的前提下,同时具备电力驱动和人力驱动两种驱动方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包括:
车架;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的行走轮;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被构造为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电机,设置于所述车架;
动力轴,设置于所述电机,且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动力轴转动;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传动轮,设置于所述动力轴并与所述行走轮传动连接,所述动力轴被构造为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轮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轮带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第二传动轮,设置于所述动力轴,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能够受所述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轮被构造为带动所述动力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轮能够带动所述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轮不能带动所述动力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外圈和内圈,所述外圈被构造为能够受所述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且所述外圈为棘轮,所述外圈套设置于所述内圈的外周,所述内圈固定设置于所述动力轴,
当所述外圈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外圈带动所述内圈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轮之间通过花键结构连接,所述动力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轮之间通过螺纹结构连接,
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所述第一传动轮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传动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的外周凸设有第一花键,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内周凸设有第二花键,所述第一传动轮套设置于所述动力轴,所述第一花键与所述第二花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可拆卸地连接,当所述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时,所述止挡件相对所述动力轴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相对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的外周凸设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与所述第一花键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止挡件设有止挡配合部,
当所述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固定连接时,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所述止挡配合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花键和所述止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块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止挡块绕所述动力轴的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止挡块之间形成连通口,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所述第二花键能够穿过所述连通口,所述止挡配合部能够穿过所述连通口,
所述第一花键与每个所述止挡块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止挡配合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时,所述第一花键与所述止挡块沿所述动力轴的轴向止挡于所述止挡配合部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轮包括轮体和转接座,所述轮体被构造为能够受所述电动车外部的作用力的驱动而转动,所述轮体与所述转接座螺纹连接,所述转接座与所述动力轴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带动所述动力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轮体不能带动所述动力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轮体相对所述转接座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所述转接座相对所述动力轴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建立螺纹连接关系。
CN202321323865.2U 2023-05-25 2023-05-25 电动车 Active CN219806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3865.2U CN21980692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3865.2U CN21980692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6926U true CN219806926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4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3865.2U Active CN21980692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6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3166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CN210617739U (zh) 一种应用于小车机器人的可变形轮履复合式车轮
EP0968113B1 (en) Unitary power modu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TW201302547A (zh) 用於腳踏車變速器的多鏈輪配置以及具此多鏈輪配置的後輪輪軸配置
US11858588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US6269898B1 (en) Unitary power module for electric bicycles, bicycle combinations and vehicles
TWI793189B (zh) 用於車輛之傳輸系統
US5332294A (en) Bicycle hub freewheel assembly
CN219806926U (zh) 电动车
JP7296258B2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ドライブシステム
US6736464B1 (en) Hub for motorcycle or the like permitting rendering reversible the wheel in its support
AU2008267741A1 (en)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a cycle
US11767080B1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WO2014117550A1 (zh) 自行车链轮组件
CN219806927U (zh) 电动车
CN216232811U (zh) 一种自行车多齿片式旋转链轮
TW202210360A (zh) 用於自行車的後輪組件的多層小齒輪配置以及後輪組件
US20060040776A1 (en) Fixed gear bicycle hub
CN209180311U (zh) 扭矩倍增器
KR101757607B1 (ko) 자전거 전동 구동장치
WO2016083412A1 (en) A modular bicycle hub
EP3423340B1 (en) One-way clutch for electrically powered bicycle with coaster brake
CN219686964U (zh) 一种轮毂单元中央锁止机构
CN110696553A (zh) 一种自行车花鼓体结构
CN219687267U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卷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