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1050U -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1050U
CN219801050U CN202320112977.7U CN202320112977U CN219801050U CN 219801050 U CN219801050 U CN 219801050U CN 202320112977 U CN202320112977 U CN 202320112977U CN 219801050 U CN219801050 U CN 219801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temperature
section
cool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297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存宽
关舒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297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1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1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1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液冷板包括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之间,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通过对流道结构进行设计,将流道分为外螺纹段和内螺旋段,且使内、外螺旋段连通且旋向相反,这样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使流道覆盖区域的温差尽可能较小,进而实现对电池全方位均匀降温。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性能与寿命对电动汽车尤为重要。温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系统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电池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热量,通常需要设置液冷板以对电池进行冷却降温。授权公告号为CN2160549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热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电池模块的底部设置液冷板,在液冷板上设置有两个冷却液进口、两个冷却液出口以及两组流道,两组流道均为连续的S形流道,两个冷却液进口设置在液冷板的其中一个长边的中间部位,两个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在该长边的两端位置,冷却液由两个冷却液进口分别进入对应流道,并在流道内流动以带走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最终从冷却液出口流出,从而达到冷却降温的目的。
该电池热管理系统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冷却液在流道中流动,冷却液温度会逐渐升高,冷却液在靠近冷却液进口的区域温度较低,而在靠近冷却液出口的区域温度较高,使距离冷却液进口较近区域的流道对电池的冷却效果较好,距离冷却液进口较远区域的流道对电池的冷却效果较差,由此导致电池自身不同位置的温差较大,从而降低电池性能,影响电源系统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以解决现有液冷板不能对电池进行全方位均匀降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箱体,以解决现有电池箱体不能使电池得到全方位均匀降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以解决现有电池包存在的不同部位温差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以解决现有用电装置存在的电池不同部位温差较大而影响用电装置性能和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液冷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板,包括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之间,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液冷板在现有液冷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对流道结构进行设计,将流道分为外螺纹段和内螺旋段,且使内、外螺旋段连通且旋向相反,这样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使流道覆盖区域的温差尽可能较小,进而实现对电池全方位均匀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将全部温区段按照冷却液流动方向依次进行排序,定义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一温区段,与出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n温区段,n≥2,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第1+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其中a为整数且0≤a≤n/2。
有益效果:越靠近进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低,越靠近出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高,第一温区段靠近进液通道处,冷却液温度最低,随着冷却液依次在各温区段流动,温度逐渐升高,在第n温区段温度达到最高,冷却液流动过程中使第一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二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1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依次类推,从而使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差尽可能较小,进一步保证均匀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n为奇数,第一至第(n+1)/2温区段构成所述外螺旋段,第(n+1)/2+1至第n温区段构成所述内螺旋段。
有益效果:进一步减小不同位置冷却液温差,提高均温效果。
进一步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位于流道板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
有益效果:使液冷板能够适用于市面上的大多数电源系统,通用性较好。
进一步地,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降低液冷系统流体整体压力和压降,降低匹配制冷机组的压力性能要求,降低泵的选型成本,低的压力又能明显减小冷却液泄漏风险,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温区段具有与另一个温区段数量不同的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根据流道板的形状灵活调整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从而使流道尽可能填充整个流道板的板面,提高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流道板上侧设有盖板,盖板上侧覆有导热层和/或缓冲层。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导热层可以进一步均衡液冷板不同部位的温度,减小电池模组各部位的温差;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电池模组底部并不能达到绝对平整,液冷板也会存在不平,液冷板安装在电池模组底部后,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微小间隙,设置缓冲层可以填充电池模组底部与液冷板之间的微小间隙,使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尽可能完美接触,降低接触热阻,从而对电池模组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池箱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池箱体,包括底板和围绕底板设置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成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底板上设有液冷板,液冷板包括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之间,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池箱体在现有电池箱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对液冷板的流道结构进行设计,将流道分为外螺纹段和内螺旋段,且使内、外螺旋段连通且旋向相反,这样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使流道覆盖区域的温差尽可能较小,进而实现对电池全方位均匀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将全部温区段按照冷却液流动方向依次进行排序,定义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一温区段,与出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n温区段,n≥2,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第1+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其中a为整数且0≤a≤n/2。
有益效果:越靠近进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低,越靠近出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高,第一温区段靠近进液通道处,冷却液温度最低,随着冷却液依次在各温区段流动,温度逐渐升高,在第n温区段温度达到最高,冷却液流动过程中使第一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二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1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依次类推,从而使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差尽可能较小,进一步保证均匀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n为奇数,第一至第(n+1)/2温区段构成所述外螺旋段,第(n+1)/2+1至第n温区段构成所述内螺旋段。
有益效果:进一步减小不同位置冷却液温差,提高均温效果。
进一步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位于流道板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
有益效果:使液冷板能够适用于市面上的大多数电源系统,通用性较好。
进一步地,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降低液冷系统流体整体压力和压降,降低匹配制冷机组的压力性能要求,降低泵的选型成本,低的压力又能明显减小冷却液泄漏风险,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温区段具有与另一个温区段数量不同的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根据流道板的形状灵活调整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从而使流道尽可能填充整个流道板的板面,提高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流道板上侧设有盖板,盖板上侧覆有导热层和/或缓冲层。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导热层可以进一步均衡液冷板不同部位的温度,减小电池模组各部位的温差;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电池模组底部并不能达到绝对平整,液冷板也会存在不平,液冷板安装在电池模组底部后,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微小间隙,设置缓冲层可以填充电池模组底部与液冷板之间的微小间隙,使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尽可能完美接触,降低接触热阻,从而对电池模组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池包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液冷板包括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之间,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池包在现有电池包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对电池箱体所设液冷板的流道结构进行设计,将流道分为外螺纹段和内螺旋段,且使内、外螺旋段连通且旋向相反,这样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使流道覆盖区域的温差尽可能较小,进而实现对电池全方位均匀降温,克服现有电池不同部位温差大的缺陷。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将全部温区段按照冷却液流动方向依次进行排序,定义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一温区段,与出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n温区段,n≥2,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第1+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其中a为整数且0≤a≤n/2。
有益效果:越靠近进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低,越靠近出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高,第一温区段靠近进液通道处,冷却液温度最低,随着冷却液依次在各温区段流动,温度逐渐升高,在第n温区段温度达到最高,冷却液流动过程中使第一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二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1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依次类推,从而使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差尽可能较小,进一步保证均匀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n为奇数,第一至第(n+1)/2温区段构成所述外螺旋段,第(n+1)/2+1至第n温区段构成所述内螺旋段。
有益效果:进一步减小不同位置冷却液温差,提高均温效果。
进一步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位于流道板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
有益效果:使液冷板能够适用于市面上的大多数电源系统,通用性较好。
进一步地,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降低液冷系统流体整体压力和压降,降低匹配制冷机组的压力性能要求,降低泵的选型成本,低的压力又能明显减小冷却液泄漏风险,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温区段具有与另一个温区段数量不同的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根据流道板的形状灵活调整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从而使流道尽可能填充整个流道板的板面,提高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流道板上侧设有盖板,盖板上侧覆有导热层和/或缓冲层。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导热层可以进一步均衡液冷板不同部位的温度,减小电池模组各部位的温差;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电池模组底部并不能达到绝对平整,液冷板也会存在不平,液冷板安装在电池模组底部后,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微小间隙,设置缓冲层可以填充电池模组底部与液冷板之间的微小间隙,使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尽可能完美接触,降低接触热阻,从而对电池模组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用电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电装置,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液冷板包括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之间,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用电装置,通过对电池箱体内部所设液冷板的流道结构进行设计,将流道分为外螺纹段和内螺旋段,且使内、外螺旋段连通且旋向相反,这样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使流道覆盖区域的温差尽可能较小,进而实现对电池全方位均匀降温,减小电池不同部位温差,进而保证用电装置性能和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将全部温区段按照冷却液流动方向依次进行排序,定义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一温区段,与出液通道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n温区段,n≥2,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第1+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其中a为整数且0≤a≤n/2。
有益效果:越靠近进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低,越靠近出液通道处的冷却液温度越高,第一温区段靠近进液通道处,冷却液温度最低,随着冷却液依次在各温区段流动,温度逐渐升高,在第n温区段温度达到最高,冷却液流动过程中使第一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二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1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依次类推,从而使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差尽可能较小,进一步保证均匀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n为奇数,第一至第(n+1)/2温区段构成所述外螺旋段,第(n+1)/2+1至第n温区段构成所述内螺旋段。
有益效果:进一步减小不同位置冷却液温差,提高均温效果。
进一步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位于流道板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
有益效果:使液冷板能够适用于市面上的大多数电源系统,通用性较好。
进一步地,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降低液冷系统流体整体压力和压降,降低匹配制冷机组的压力性能要求,降低泵的选型成本,低的压力又能明显减小冷却液泄漏风险,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温区段具有与另一个温区段数量不同的并联通道。
有益效果:可以根据流道板的形状灵活调整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从而使流道尽可能填充整个流道板的板面,提高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流道板上侧设有盖板,盖板上侧覆有导热层和/或缓冲层。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导热层可以进一步均衡液冷板不同部位的温度,减小电池模组各部位的温差;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电池模组底部并不能达到绝对平整,液冷板也会存在不平,液冷板安装在电池模组底部后,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微小间隙,设置缓冲层可以填充电池模组底部与液冷板之间的微小间隙,使液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尽可能完美接触,降低接触热阻,从而对电池模组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6为图5中P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冷却液流量为10L/Min时流道内不同部位的冷却液流速示意图;
图8为冷却液流量为10L/Min时流道内不同部位压力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2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中:1、流道板;101、进液通道;102、出液通道;103、第一温区段;104、第二温区段;105、第三温区段;106、第四温区段;107、第五温区段;108、第六温区段;109、第七温区段;110、第八温区段;111、第九温区段;2、盖板;3、石墨烯层;4、导热硅胶层;5、进水嘴;6、出水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液冷板包括流道板1,流道板1上侧设有盖板2,盖板2上侧覆有石墨烯层3,石墨烯层3上侧覆有导热硅胶层4作为缓冲层。流道板1整体为矩形板,流道板1的其中一条宽边上设有两个垂直于宽边延伸的流道板延伸耳,其中一个流道板延伸耳上设有进液通道101,另一个流道板延伸耳上设有出液通道102,进液通道101和出液通道102位于流道板1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对应地,盖板2整体为矩形板,盖板2的其中一条宽边上设有两个垂直于宽边延伸的盖板延伸耳,两个盖板延伸耳上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其中一个安装孔中安装有进水嘴5,进水嘴5与进液通道101连通,另一安装孔中安装有出水嘴6,出水嘴6与出液通道102连通。
流道板1上设有流道,如图2所示,流道包括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第一温区段103、第二温区段104、第三温区段105、第四温区段106、第五温区段107、第六温区段108、第七温区段109、第八温区段110、第九温区段111,第一温区段103与进液通道101连通,第九温区段111与出液通道102连通,第一至第五温区段构成靠近流道板1边缘位置的外螺旋段,第六至第九温区段构成靠近流道板1中心位置的内螺旋段,内螺旋段与外螺旋段旋向相反,如图2所示,箭头表示冷却液流向,冷却液在外螺旋段中顺时针流动,在内螺旋段中逆时针流动,流经内螺旋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流经外螺旋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温区段分别包括三条并联通道,第五温区段107包括五条并联通道,第六温区段108包括六条并联通道,第七温区段109包括三条并联通道,第八温区段110包括六条并联通道,第九温区段111包括三条并联通道。进液通道101、出液通道102均为单通道结构,冷却液首先进入进液通道101,然后在第一温区段103转三并,经过第二、第三、第四温区段时保持三并,到第五温区段107转五并,到第六温区段108转六并,到第七温区段109转三并,到第八温区段110转六并,到第九温区段111转三并,最终由出液通道102流出。将各温度段均设置成多个通道并联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均匀降温效果,同时可以降低液冷系统流体整体压力和压降,降低匹配制冷机组的压力性能要求,降低泵的选型成本,低的压力又能明显减小冷却液泄漏风险,提高安全性。
越靠近进液通道101处的冷却液温度越低,越靠近出液通道102处的冷却液温度越高,第一温区段103的冷却液温度最低,随着冷却液流动温度逐渐升高,在第九温区段111的冷却液温度最高,第一温区段103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九温区段111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二温区段104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八温区段110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三温区段105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七温区段109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第四温区段106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六温区段108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最终达到使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差尽可能较小的效果。
将第一至第五温区段看作是进液温区段,第六至第九温区段看作是出液温区段,像这样设置进液温区段与出液温区段相互交叠,促使温度相对较低的进液温区段与温度相对较高的出液温区段进行热量传递交互,能够有效降低不同区域间温差,进而实现对电池进行全方位均匀降温。
流道板1采用流道冲压式制造工艺,和盖板2、进水嘴5、出水嘴6整体钎焊为成品。盖板2上侧面黏贴有石墨烯层3,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热性进一步将液冷板不同区域的温度差进行传导交互和平均,实现真正的均温。石墨烯层3上面还黏贴有导热硅胶层4,能够填充石墨烯层和电池模组底部缝隙,保证良好热传导,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加热。
本实施例中只有一个进水嘴5和一个出水嘴6,能够保证液冷板的气密性和高可靠性。通过优化流道结构,减少单通道长度,增加通道间的并联,极大的减小了系统压降,不同温区段并联通道的数量不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液冷板总投影面积1595cm2,其中流体区域868cm2,占比54%;流道填充整个液冷板,无死角,无遗漏。
本实用新型液冷板在不增加占用空间,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液冷板不同区域间温差,实现对电池进行全方位均匀降温,有利于提高用电装置的安全性能,延长用电装置使用寿命。
以一个实际案例对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均温效果进行说明:
提供冷却液流量为10L/min,压头30KPa,流体仿真结果如图7、图8所示,可以看出,流量10L/Min情况下压降只有26.5KPa,液冷板的流道中各温区段的液体流速相差不大,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测试后得出进出水温差为1.1K,完全满足系统均温性要求。
实施例2:如图9-1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进液通道101和出液通道102位于流道板的相互垂直的相邻两侧,流道仍然包括九个温区段,其中第一温区段103与第九温区段111相遇,第二温区段104与第八温区段110相遇,第三温区段105与第七温区段109相遇,第四温区段106与第六温区段108相遇,第一至第五温区段构成外螺旋段,第六至第九温区段构成内螺旋段。
实施例3:上述实施例1中,流道包括9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第一至第五温区段构成外螺旋段,第六至第九温区段构成内螺旋段,而在本实施例中,温区段数量为12个,第一至第六温区段构成外螺旋段,第七至第十二温区段构成内螺旋段。温区段的数量及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流道板结构灵活设置,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实施例4:上述实施例1中,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而在本实施例中,有部分温区段为单通道结构,部分温区段为多通道并联式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各温区段都为单通道结构。
实施例5:上述实施例1中,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不完全相同,而在本实施例中,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均相同。具体应用时,不同温区段的并联通道的数量可以根据位置和实际散热需求灵活调整。
上述实施例1中,在盖板上黏贴石墨烯层作为导热层,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层还可以采用其他高导热碳材料、高导热金属材料等。
上述实施例1中,在导热层上侧面黏贴导热硅胶层作为缓冲层,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层还可以采用其他导热凝胶类。
上述实施例1中,流道板整体为矩形板,流道板上不同温区段均为直通形,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流道板整体还可以为六边形、圆形或其他异形板形状,以适应不同电源系统结构要求,流道板上的部分温区段也可以弯曲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箱体的实施例,电池箱体包括底板和围绕底板设置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成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底板上部设有液冷板,液冷板的结构与上述液冷板各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实施例,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液冷板的结构与上述液冷板各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的实施例,用电装置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液冷板的结构与上述液冷板各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板,包括流道板(1),流道板(1)上设有进液通道(101)、出液通道(102)以及用于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流道连通在进液通道(101)和出液通道(10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分为外螺旋段和内螺旋段,外螺旋段靠近流道板的边缘位置,内螺旋段靠近流道板的中心位置,内、外螺旋段相连通且旋向相反而使流经外螺旋段的冷却液能够和流经内螺旋段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通的温区段,将全部温区段按照冷却液流动方向依次进行排序,定义与进液通道(101)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一温区段(103),与出液通道(102)相连通的温区段为第n温区段,n≥2,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第1+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能够与第n-a温区段中的冷却液相遇从而实现热量传递交互,其中a为整数且0≤a≤n/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n为奇数,第一至第(n+1)/2温区段构成所述外螺旋段,第(n+1)/2+1至第n温区段构成所述内螺旋段。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进液通道(101)和出液通道(102)位于流道板(1)的同一侧的靠近中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各温区段均包括多个并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温区段具有与另一个温区段数量不同的并联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流道板(1)上侧设有盖板(2),盖板(2)上侧覆有导热层(3)和/或缓冲层(4)。
8.电池箱体,包括底板和围绕底板设置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成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底板上设有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液冷板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9.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液冷板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10.用电装置,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设置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模组,电池箱体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有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液冷板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CN202320112977.7U 2023-01-20 2023-01-20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9801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977.7U CN219801050U (zh) 2023-01-20 2023-01-20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977.7U CN219801050U (zh) 2023-01-20 2023-01-20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1050U true CN219801050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77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2977.7U Active CN219801050U (zh) 2023-01-20 2023-01-20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1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82841B1 (en)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CN211929664U (zh) 液冷板及液冷装置
CN106785228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双向调温及热失控防扩散装置
CN110247133A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CN219801050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3035805A (zh) 液冷板及功率模组
CN216288626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WO2022217980A1 (zh)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CN114144034A (zh) 一种仿蛛网分流式微通道液冷装置
CN219350405U (zh) 液冷板、电池箱体、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219435958U (zh) 一种电池组液冷装置
CN219086079U (zh) 一种圆柱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5002159U (zh) 散热器、电器盒组件及空调器
CN2157318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模组
CN21238046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
CN218941620U (zh) 一种功率型控制器的散热结构
CN212062627U (zh) 冷却系统及其冷却组
CN219419184U (zh) 储能装置
CN220065797U (zh) 电池模组
CN113260237B (zh) 一种光模块散热系统、光模块
CN219248447U (zh) 一种冷板装置及冷板模组
CN219679049U (zh) 液道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CN219205104U (zh) 一种散热水道结构及设备
CN220776354U (zh) 功率设备
CN212413637U (zh) 一种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