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9184U - 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9184U
CN219419184U CN202320592749.4U CN202320592749U CN219419184U CN 219419184 U CN219419184 U CN 219419184U CN 202320592749 U CN202320592749 U CN 202320592749U CN 219419184 U CN219419184 U CN 219419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water inlet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27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晁东海
章海平
郝三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conics Ec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conics Ec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conics Ec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conics Ec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927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9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9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9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体,箱体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围合在底板的周侧,多个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底板与进水口和第二侧板连通;分隔板,设于箱体内以将箱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安装电池,分隔板连通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隔板包括多个第一通道,多个第一通道沿箱体的顶部至箱体的底部依次分布,一个分隔板中的一部分第一通道与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第一通道与出水口连通。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储能装置的箱体内增加水冷模组,通过对电池的两侧接触实现对电池的降温,其中,将单独的水冷模组放在箱体内,使得水冷模组与箱体的集成度不高,并且水冷模组具有较多的接头,有漏液的风险,同时,电池膨胀后容易挤压水冷模组的水冷板,影响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体,箱体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围合在底板的周侧,多个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底板与进水口和第二侧板连通;分隔板,设于箱体内以将箱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安装电池,分隔板连通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隔板包括多个第一通道,多个第一通道沿箱体的顶部至箱体的底部依次分布,一个分隔板中的一部分第一通道与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第一通道与出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包括电池和箱体,箱体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围合在底板的周侧,以与底板共同限定出箱体。分隔板设置在箱体内以形成安装电池的安装腔。多个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一方面,分隔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道,一部分第一通道与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第一通道与出水口连通,并且多个第一通道靠近第二侧板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板连通,这样,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的冷却液体,一部分流向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然后流向第二侧板,再由第二侧板流向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进而由第一通道流向第一侧板的出水口,通过冷却液体的流动对电池冷却,使得电池的上下方均能够得到冷却,避免电池散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底板与进水口和第二侧板连通,因此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了底板,通过底板流向第二侧板,再通过第二侧板流向与进水口连通的一部分第一通道内,实现冷却液体的循环,进而带走电池的热量,提升电池的散热效果。也即,本申请提出的储能装置,将箱体的集流底壁、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分隔板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对电池的冷却,提高了储能装置冷却结构的集成度,同时,冷却液体从第一侧板通过底板以及分隔板上部或下部流至第二侧板后再从分隔板的另一部分返回,此种“逆流”结构可更加有助于电池的降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出水口和进水口中的一者位于第一侧板上的靠近底板的一侧,另一者位于第一侧板上的远离底板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出水口和进水口中的一者位于第一侧板上的靠近底板的一侧,另一者位于第一侧板上的远离底板的一侧,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沿高度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实现冷却液体的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提升对电池的换热效果,加快电池散热。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位于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的底部。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第一通道中,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设置在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的底部,也即冷却液体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然后流向分隔板下方的第一通道,由第一通道流向第二侧板,然后由第二侧板流向分隔板上方的第一通道,这样逆流形式的设置,加快了对电池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靠近进水口的部分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的部分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截面为垂直于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在该设计中,在分隔板的多个第一通道中,沿垂直于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的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的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的第一通道与远离进水口的第一通道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在多个侧板中,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四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第三侧板的一部分第二通道与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第二通道与出水口连通;第四侧板的一部分第二通道与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第二通道与出水口连通,其中,第三侧板的第二通道、第四侧板的第二通道远离第一侧板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板连通。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侧板中,还包括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远离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均与第二侧板连通。其中,第三侧板的多个第二通道中,有一部分是与进水口连通的,另一部分是与出水口连通的,这样,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第三侧板的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内,然后由第二通道流向第二侧板,经过第二侧板流向第三侧板的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内,实现对电池的冷却。相应地,第四侧板的多个第二通道中,一部分是与进水口连通的,另一部分是与出水口连通的,这样,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第四侧板的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内,然后由第二通道流向第二侧板,经过第二侧板流向第四侧板的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内,实现对电池的冷却,使得电池的散热更加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在多个第二通道中,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位于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的底部。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第二通道中,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位于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二通道的底部,也即冷却液体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然后流向第三侧板下方的第二通道,由第二通道流向第二侧板,然后由第二侧板流向第三侧板上方的第二通道。同样地,冷却液体由进水口进入第一侧板,然后流向第四侧板下方的第二通道,由第二通道流向第二侧板,然后由第二侧板流向第四侧板上方的第二通道,这样逆流形式的设置,加快了对电池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靠近进水口的部分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的部分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截面为垂直于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在该设计中,在第三侧板的多个第二通道中,沿垂直于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的第二通道与远离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相应地,在第四侧板的多个第二通道中,沿垂直于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的第二通道与远离进水口的第二通道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包括至少两排第二通道。
在该设计中,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设置有至少两排第二通道,使得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为多层结构,既提升了通流量和换热效率,又增加了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底板内设有多个凸块,多个凸块在底板内间隔设置。
在该设计中,底板内设计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一方面增加了底板空腔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底板内冷却液体能够顺畅流动,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凸块的设置调节底板内冷却液体的分布情况,使得冷却液体充分对电池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分别包括多个腔室,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中任一者的多个腔室沿多个分隔板的分布方向设置,第一侧板的任一腔室均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沿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三者相对应的腔室相连通并与相对应的分隔板形成换热流路,储能装置包括多个换热流路,其中,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至少两个分隔板分隔。
在该设计中,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分别包括多个腔室,这样,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和多个分隔板能够构成多个换热流路,且每个换热流路中的第一侧板的腔体均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从而任一换热流路均通过单独对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和出水,提高了换热效果,加快了电池的降温速度。其中,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至少两个分隔板分隔开,保证了相邻两个换热流路相接触部分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换热流路沿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任一换热流路中,包括至少两个安装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箱体还包括:前壁,与第一侧板间隔设置,并与两侧的侧板连接。
在该设计中,箱体还包括前壁,前壁与第一侧板间隔设置,进而在前壁与第一侧板之间能够放置其他部件以与电池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侧板包括进水腔和出水腔,进水腔与进水口连通,出水腔与出水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第一侧板包括进水腔和出水腔,进水腔与进水口连通,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通过进水腔与进水口连通;出水腔与出水口连通,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一通道通过出水腔与出水口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电池的数量为多个,任一安装腔内设有至少一排电池。
在该设计中,电池的数量为多个,增加了储能装置的储电量。在任一安装腔内,电池排列成至少一排,增加了电池与分隔板以及箱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电池与分隔板之间、电池与箱体之间通过导热件连接。
在该设计中,电池与分隔板之间以及电池与箱体之间通过导热件连接,提高了电池与分隔板、箱体之间的导热效果,在实现电池固定的同时,还提升了散热的效果,减少其他结构件的使用,降低了整个电源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电池沿厚度方向排列成多排,或电池沿宽度方向排列成多排。
在该设计中,电池可以沿厚度方向排列成多排,进而通过分隔板冷却电池的两个窄面;电池也可以沿宽度方向排列成多排,进而通过分隔板冷却电池的两个宽面,加快对电池的散热。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或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在该设计中,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以提高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保证了侧板、分隔板和底板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图5中A-A向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5中B-B向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5中C-C向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5中D-D向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隔热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6示出了图15中E-E向剖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5中F-F向剖视图;
图18示出了图15中G-G向剖视图;
图19示出了图15中H-H向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图15中I-I向剖视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22示出了图21中J-J向剖视图;
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十。
其中,图1至图2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池,2箱体,20底板,202凸块,21侧板,22第一侧板,220进水口,222出水口,224进水腔,226出水腔,23第二侧板,24第三侧板,25第四侧板,26第二通道,3分隔板,30安装腔,32第一通道,4前壁,5保温层,6隔热垫,7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储能装置。
如图1、图2和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池1、箱体2和分隔板3。
具体地,箱体2包括底板20和多个侧板21,多个侧板21围合在底板20的周侧,多个侧板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第一侧板22上设有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底板与进水口220和第二侧板23连通;分隔板3设于箱体2内以将箱体2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腔30,安装腔30用于安装电池1,分隔板3连通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分隔板3包括多个第一通道32,多个第一通道32沿箱体2的顶部至箱体2的底部依次分布,其中,一个分隔板3中的一部分第一通道32与进水口220连通,另一部分第一通道32与出水口222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包括电池1和箱体2,箱体2包括底板20和多个侧板21,多个侧板21围合在底板20的周侧,以与底板20共同限定出箱体2。分隔板3设置在箱体2内以形成安装电池1的安装腔30。如图5、图7、图16、图23所示,多个侧板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第一侧板22上设置有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一方面,分隔板3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道32,一部分第一通道32与进水口220连通,另一部分第一通道32与出水口222连通,并且多个第一通道32靠近第二侧板23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板23连通,这样,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的冷却液体,一部分流向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然后流向第二侧板23,再由第二侧板23流向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进而由第一通道32流向第一侧板22的出水口222,通过冷却液体的流动对电池1冷却,使得电池1的上下方均能够得到冷却,避免电池1散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底板20与进水口220和第二侧板23连通,因此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了底板20,通过底板20流向第二侧板23,再通过第二侧板23流向与进水口220连通的一部分第一通道32内,实现冷却液体的循环,进而带走电池1的热量,提升电池1的散热效果。也即,本申请提出的储能装置,将箱体2的集流底壁、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以及分隔板3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对电池1的冷却,提高了储能装置冷却结构的集成度,同时,冷却液体从第一侧板22通过底板20以及分隔板3上部或下部流至第二侧板23后再从分隔板3的另一部分返回,此种“逆流”结构可更加有助于电池1的降温。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出的储能装置,分隔板3至少与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底板20合围出安装腔30,分隔板3分为上下两部分流道,由进水口220进入分隔板3的第一通道32的冷却液体,和由进水口220进入底板20的冷却液体汇集在第二侧板23内,然后第二侧板23内的至少一部分冷却液体由第二侧板23流向分隔板3的另一部分第一通道32内,再由第一通道32流向出水口222,使得电池1至少四面被冷却,提升了对电池1的冷却效果。
其中,多个第一通道32沿箱体2的顶部至箱体2的底部依次设置,具体地,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的底部,或者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的顶部。
如图6、图12、图14、图18、图2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出水口222和进水口220中的一者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靠近底板20的一侧,另一者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远离底板20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出水口222和进水口220中的一者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靠近底板20的一侧,另一者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远离底板20的一侧使得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沿高度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实现冷却液体的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提升对电池1的换热效果,加快电池1散热。
在具体应用中,进水口220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靠近底板20的一侧,出水口222位于第一侧板22上的远离底板20的一侧也即进水口220位于出水口222的下方,冷却液体由位于下方的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然后流向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
如图2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的底部。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第一通道32中,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设置在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的底部,也即冷却液体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然后流向分隔板3下方的第一通道32,由第一通道32流向第二侧板23,然后由第二侧板23流向分隔板3上方的第一通道32,这样逆流形式的设置,加快了对电池1的散热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沿箱体2的高度方向,进水口220位于出水口222的下方,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通道的底部。
如图9、图17、图20和图2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靠近进水口220的部分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部分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截面为垂直于第一通道32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在该设计中,在分隔板3的多个第一通道32中,沿垂直于第一通道32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1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
在具体应用中,在与进水口220连通的多个第一通道32中,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小于其他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
具体地,如图24所示,圆圈内的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与其他部分的第一通道32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通道32的截面面积不同。圆圈内的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与其他部分的第二通道26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不同。
如图5、图11、图13、图15、图17和图2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多个侧板21中,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第三侧板24和四侧板设于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之间,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26;第三侧板24的一部分第二通道26与进水口220连通,另一部分第二通道26与出水口222连通;第四侧板25的一部分第二通道26与进水口220连通,另一部分第二通道26与出水口222连通,其中,第三侧板24的第二通道26、第四侧板25的第二通道26远离第一侧板22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板23连通。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侧板21中,还包括位于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之间的第三侧板24与第四侧板25,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26,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远离第一侧板22的第一端均与第二侧板23连通。其中,第三侧板24的多个第二通道26中,有一部分是与进水口220连通的,另一部分是与出水口222连通的,这样,图23所示,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第三侧板24的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然后由第二通道26流向第二侧板23,经过第二侧板23流向第三侧板24的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实现对电池1的冷却。相应地,第四侧板25的多个第二通道26中,一部分是与进水口220连通的,另一部分是与出水口222连通的,这样,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的冷却液体中,一部分流向第四侧板25的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然后由第二通道26流向第二侧板23,经过第二侧板23流向第四侧板25的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实现对电池1的冷却,使得电池1的散热更加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侧板24的多个第二通道26沿箱体2的顶部至箱体2的底部依次分布,第四侧板25的多个第二通道26沿箱体2的顶部至箱体2的底部依次分布。
具体地,如图18所示,第一侧板22内至少设置有进水腔224和出水腔226,进水口220与进水腔224连通,出水口222与出水腔226连通。冷却液体由进水口220流向进水腔224,进水腔224内的一部分冷却液体流向分隔板3的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内,流向第二侧板23后由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流向出水腔226,进而由出水口222流出出水腔226;一部分冷却液体流向第三侧板24的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然后流向第二侧板23后,由第三侧板24的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流向出水腔226,进而由出水口222流出出水腔226;另一部分冷却液体流向第四侧板25的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内,然后流向第二侧板23后由第四侧板25的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流向出水腔226,进而由出水口222流出出水腔226;一部分冷却液体流向底板20,然后由底板20流向第二侧板23,经由分隔板3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或第三侧板24内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或第四侧板25内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流向出水腔226,进而流出出水口222。
该种设计,使得电池1上下部分散热更均匀,且简化了冷却液体的流路,使得箱体2与集流结构集成在一起,缩小了储能装置整体占用的体积。
在具体应用中,第三侧板24的结构与第四侧板25的结构相同,以降低加工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的第一端均与第一侧板22连接,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的第二端均与第二侧板23连接,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合围出方向的箱体2。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也可以设计呈弧形板。
进一步地,多个侧板21还包括其他侧板结构,使得其他侧板结构与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合围出多边形结构。
当然,储能装置也可以呈圆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多个侧板21中,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第三侧板24和四侧板设于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之间,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26;第二通道26靠近第一侧板22的一端与进水口220连通,第二通道26远离第一侧板22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3连通。使得冷却液体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后,一部分流向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的第二通道26,然后流向第二侧板23,再由分隔板3的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流回第一侧板22内,也即,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内的第二通道26可以不设计逆流形式,以简化箱体2的设计,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2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多个第二通道26中,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的底部。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第二通道26中,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二通道26位于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二通道26的底部,也即冷却液体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然后流向第三侧板24下方的第二通道26,由第二通道26流向第二侧板23,然后由第二侧板23流向第三侧板24上方的第二通道26。同样地,冷却液体由进水口220进入第一侧板22,然后流向第四侧板25下方的第二通道26,由第二通道26流向第二侧板23,然后由第二侧板23流向第四侧板25上方的第二通道26,这样逆流形式的设置,加快了对电池1的散热效果。
如图19和图2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靠近进水口220的部分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部分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截面为垂直于第一通道32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在该设计中,在第三侧板24的多个第二通道26中,沿垂直于第二通道26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1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相应地,在第四侧板25的多个第二通道26中,沿垂直于第二通道26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截面面积,使得靠近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与远离进水口220的第二通道26的进水量更加均衡,进而使得电池1各部分的散热量更均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均包括至少两排第二通道26。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均设置有至少两排第二通道26,使得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为多层结构,既提升了通流量和换热效率,又增加了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第三侧板24和第四侧板25的多个第二通道26沿第三侧板24或第四侧板25的厚度方向呈至少两排设置。
如图21和图2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底板20内设有多个凸块202,多个凸块202在底板20内间隔设置。
在该设计中,底板20内设计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202,一方面增加了底板20空腔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底板20内冷却液体能够顺畅流动,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凸块202的设置调节底板20内冷却液体的分布情况,使得冷却液体充分对电池1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底板20内设置有多个凸块202,可通过凸块202的分布,使得底板20内各个部分的冷却液体的流量不同,具体地,可以使底板20内对应电池1的部分的冷却液体的流量增大,而未与电池1对应的部分的冷却液体的流量减小,比如,在需要增大流量的位置减少凸块202的设置,进而增大腔室的体积,在需要减小流量的位置增加凸块202的设置,以减小该位置对应的体积。
在具体应用中,底板20包括腔室,凸块202设置在腔室内,进一步地,凸块202与腔室的顶壁和底壁均连接,以对腔室的顶壁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底板20塌陷影响冷却液体的流动。
如图11和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分隔板3的数量为多个,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底板20分别包括多个腔室,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底板20中任一者的多个腔室沿多个分隔板3的分布方向设置,第一侧板22的任一腔室均包括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沿第一通道32的延伸方向,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底板20三者相对应的腔室相连通并与相对应的分隔板3形成换热流路,储能装置包括多个换热流路,其中,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至少两个分隔板3分隔。
在该设计中,分隔板3的数量为多个,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底板20分别包括多个腔室,这样,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底板20和多个分隔板3能够构成多个换热流路,且每个换热流路中的第一侧板22的腔体均包括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从而任一换热流路均通过单独对应的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进水和出水,进而提高了换热效果,加快了电池的降温速度。其中,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至少两个分隔板3分隔开,保证了相邻两个换热流路相接触部分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换热流路沿第一通道32的延伸方向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任一换热流路中,包括至少两个安装腔30。在具体应用中,在储能装置的对称线处,分隔板3的数量为两个,使得位于中部的两组电池1不共用同一个分隔板3,进而提升了电池1的散热效果。当然,也可以使位于中部的两组电池1共用同一个分隔板3以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4、图11、图14、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箱体2还包括:前壁4,与第一侧板22间隔设置,并与两侧的侧板21连接。
在该设计中,箱体2还包括前壁4,前壁4与第一侧板22间隔设置,进而在前壁4与第一侧板22之间能够放置其他部件以与电池1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侧板22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口220设置在进水管上,出水口222设置在出水管上。其中,进水管和出水管穿过前壁4延伸至前壁4背离第一侧板22的一侧,以便于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与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的连通。
如图6和图1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侧板22包括进水腔224和出水腔226,进水腔224与进水口220连通,出水腔226与出水口222连通。
在该设计中,第一侧板22包括进水腔224和出水腔226,进水腔224与进水口220连通,与进水口220连通的第一通道32通过进水腔224与进水口220连通;出水腔226与出水口222连通,与出水口222连通的第一通道32通过出水腔226与出水口222连通。
如图4、图5、图8和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电池1的数量为多个,任一安装腔30内设有至少一排电池1。
在该设计中,电池1的数量为多个,增加了储能装置的储电量。在任一安装腔30内,电池1排列成至少一排,增加了电池1与分隔板3以及箱体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任一安装腔30内设置有一排电池1,使得电池1的至少五面冷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电池1与分隔板3之间、电池1与箱体2之间通过导热件连接。
在该设计中,电池1与分隔板3之间以及电池1与箱体2之间通过导热件连接,提高了电池1与分隔板3、箱体2之间的导热效果,在实现电池1固定的同时,还提升了散热的效果,减少其他结构件的使用,降低了整个电源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电池1沿厚度方向排列成多排,或电池1沿宽度方向排列成多排。
在该设计中,电池1可以沿厚度方向排列成多排,进而通过分隔板3冷却电池1的两个窄面;电池1也可以沿宽度方向排列成多排,进而通过分隔板3冷却电池1的两个宽面,加快对电池1的散热。
在具体应用中,导热件包括导热结构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或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在该实施例中,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以提高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保证了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的情况下,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之间通过钎焊工艺连接。
进一步地,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到的情况下,密封件为橡胶件,进一步地,侧板21、分隔板3和底板20中任意两者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本申请提出的储能装置,解决了微通道和电池1包箱体2的高度集成问题,具体地,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分隔板3和底板中集成微通道,增大散热面积近2倍,即能使得280Ah电池1在1C充放电功率下最高温升从30℃降低一半,且温差也大幅减小;并且,使得电池1包成组率可提高5%;节省了后壁集流器等,可使得整个电池1包成本可降低10%;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和分隔板3均为集流器,比如,第一侧板22为前集流器,第二侧板23为后集流器,底板20以及分隔板3下部的流体从前集流器流至后集流器后,再从分隔板3的上部返回,此种“逆流”结构可更加有助于电池1温差(280Ah电池1在1C充放电)控制在3°内;底板20内设置凸块202,既可以优化流量分布又可以增强底板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电池1和分隔板3、底板20、箱体2的侧板21之间灌封导热结构胶,可大幅提高电池1包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箱体2外侧设置有保温层5,保温层5可喷涂在箱体2上。
进一步地,水冷系统中分隔板3和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底板20采用钎焊工艺。
具体地,液体进入不同微通道时,其截面需要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遮挡;水路流程为:整个电池1包水路分为左右两个对称的进水口220和出水口222,当水从进口流入前集流器后,通过不同截面积进入分隔板3,然后在后集流器内分配后经分隔板3上层返回前集流器直至出水口222。
进一步地,分隔板3为3系铝材,有助于型材挤出。
进一步地,底板20集成流道包含冲压板材组合钎焊、吹胀等工艺;前集流器和后集流器与底板20之间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通过橡胶密封机构连接;集成逆流的分隔板3被分为两个或者多个微通道组合。
进一步地,分隔板3和底板20采用管路接头连接;应用在旋转电机里,适用于不同型号(不同的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在同一安装腔30内,相邻的电池1之间设置有隔热垫6,储能装置还包括盖体7,盖体7盖设在箱体2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所述多个侧板围合在所述底板的周侧,所述多个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板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二侧板连通;
分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以将所述箱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用于安装所述电池,所述分隔板连通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分隔板包括多个第一通道,多个所述第一通道沿所述箱体的顶部至所述箱体的底部依次分布;
一个所述分隔板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中的一者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进水口的部分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进水口的部分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所述截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侧板中,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均包括多个第二通道;
所述第三侧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第四侧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部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三侧板的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侧板的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侧板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进水口的部分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远离所述进水口的部分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面积,所述截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均包括至少两排所述第二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设有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在所述底板内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分别包括多个腔室,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中任一者的多个所述腔室沿多个所述分隔板的分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的任一所述腔室均包括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
沿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三者相对应的所述腔室相连通并与相对应的所述分隔板形成换热流路,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换热流路,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流路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分隔板分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还包括:
前壁,与所述第一侧板间隔设置,并与两侧的所述侧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数量为多个,任一所述安装腔内设有至少一排所述电池;和/或
所述电池与所述分隔板之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箱体之间通过导热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所述分隔板和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或所述侧板、所述分隔板和所述底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CN202320592749.4U 2023-03-23 2023-03-23 储能装置 Active CN219419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2749.4U CN219419184U (zh) 2023-03-23 2023-03-23 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2749.4U CN219419184U (zh) 2023-03-23 2023-03-23 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9184U true CN219419184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3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2749.4U Active CN219419184U (zh) 2023-03-23 2023-03-23 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9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8675A1 (en) Contra flow channel battery heat exchanger
EP1753069A1 (en) Battery module
WO2023151304A1 (zh) 冷却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10838607A (zh) 一种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9419184U (zh) 储能装置
CN112880431A (zh) 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CN218602547U (zh) 电池包散热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CN219144282U (zh)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218123544U (zh) 一种集成液冷结构的电芯壳体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5771325U (zh) 电池包、电池系统及电动车
CN115000568A (zh) 电芯模组和动力电池总成
CN211829109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12490569B (zh) 一种微流道式电池液体冷却结构
CN219801003U (zh) 电池包
CN219267752U (zh) 液冷板及具有该液冷板的液冷散热pack结构
CN219419185U (zh) 储能装置
CN112117508B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652114U (zh) 液冷板、动力电池总成和车辆
CN220065943U (zh) 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20367991U (zh) 储能装置
CN219497920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结构
CN219350364U (zh) 用于电池包的散热装置及电池包
CN221102214U (zh) 一种集成多流道的液冷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