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2488U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2488U
CN219762488U CN202223072289.7U CN202223072289U CN219762488U CN 219762488 U CN219762488 U CN 219762488U CN 202223072289 U CN202223072289 U CN 202223072289U CN 219762488 U CN219762488 U CN 219762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tube body
generating structure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22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
马磊
周宏明
李日红
杜贤武
胡耀斌
褚庆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22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2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2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2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发热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该发热结构通过将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具有中空螺旋结构的发热部,从而可提高发热部的热传递效率,并且提高发热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便于保持与管体之间的间隙的均匀性,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HNB(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一般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发热体产生热量,然后热量通过热传导直接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介质一般会在350℃以内雾化。这种加热方式的缺点是,发热体直接或通过固态材料间接将热量热传导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这就要求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将引起介质过烧而影响电子烟的抽吸口感。
相关技术公开的中心式发热结构,其发热体通常为纵长的柱状或扁平的片状,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一般在400℃左右,热传导效率较低,而且对抽吸口感的效果提升有限,最高工作温度高于400℃的发热结构还未见有人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为双螺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部以及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的一端相接并绕制形成双螺旋结构;
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螺旋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的每个所述螺旋段的径向尺寸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的径向尺寸不完全相等或完全不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大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小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等距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疏密相间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先疏后密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先密后疏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疏密疏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螺旋段呈密疏密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纵长设置,且通过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发热部以及第二发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部分穿入所述发热部中,且与所述发热部绝缘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发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基座,所述管体安装于所述基座上,两个所述导电部均从所述基座穿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供所述发热部产生的所述红外光波透过的管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体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固定所述发热部的固定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呈中空的管状,内部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发热体的第一容置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间隔设置在管体的外周,所述管体的内部中空并形成用于容置气溶胶介质的第二容置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包括供光波透过的第一管体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周的第二管体;
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留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容置所述发热部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管体内侧形成有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第二容置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之间留设有空气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整体与所述管体的管壁之间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体无直接接触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管壁的厚度为0.15mm-0.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管壁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间距为0.05mm-1mm。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热结构。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发热结构通过将至少一发热体绕制形成具有螺旋结构的发热部,从而可提高发热部的热传递效率,并且提高发热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便于保持与管体之间的间隙的均匀性,进而保持温度场一致。
另外,通过将两个导电部分别连接于发热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沿同一方向延伸,进而可简化发热结构整体的组装工艺;再者,在发热基体外表面设置红外辐射层,当发热基体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该热量可激发红外辐射层辐射红外光波,红外光波可透过管体至气溶胶形成基体并对其进行加热,在发热体最高工作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情况下(传统HNB的发热体工作温度一般不会超过400℃),不会导致气溶胶形成介质过烧,甚至可以极大提升抽吸口感;同时,预热时间大幅度降低,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发热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且雾化稳定性好、雾化口感佳。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插拔设置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上,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以为圆柱状,具体的,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以为植物的叶和/或茎制成的丝条状或片状的固态材料,并且可在该固态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
如图2及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发热结构11以及供电组件20,该发热结构11可部分插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具体地,其部分可插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介质段,并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波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介质段进行加热,使其雾化产生气溶胶。该发热结构11具有结构简单,雾化效率高,稳定性强,且使用寿命高的优点。该供电组件20用于给发热结构11供电。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11可拆卸地安装于供电组件20的外壳中,可与该供电组件20中的电源机械地和/或电性地连接。通过将发热结构11可拆卸安装于供电组件20的外壳中,进而可方便发热结构11的更换。
如图3及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11包括管体111、发热体112以及基座113。该管体111罩设于至少部分发热体112上,且可供光波透至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可供红外光波透过,进而可便于发热体112热量辐射出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的内壁与发热体112之间留设有空气间隙,在通电状态下,发热体1-3S快速升温到1000℃左右,而管体111的表面温度可温度控制在350℃以下,整体气溶胶形成基体的雾化温度控制在300-350℃,实现气溶胶形成基体主要在2-5um波段精准雾化。该基座113设置于该管体111的开口处,用于安装管体111,还可以优选为密封管体111的开口。本实用新型发热体的最高工作温度在500℃-1300℃,远远高于现有技术的发热体的最高工作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可以为石英玻璃管。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1不限于为石英管,可以为其他可供光波透过的窗口材料,比如透红外玻璃、透明陶瓷、金刚石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为中空的管状,具体地,管体111包括横截面呈圆形的管状体1111、以及设置于该管状体1111一端的尖顶结构1112。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管状体111的横截面不限于呈圆形。该管状体1111为一端设有开口的中空结构。该尖顶结构1112设置于该管状体1111远离该开口的一端,通过设置该尖顶结构1112便于至少部分该发热结构111插拔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内侧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113,该第一容置腔1113为柱状腔体。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也可间隔设置该管体111的外周,该管体111的内侧可形成容置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第二容置腔。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的管壁与整个发热体112间隔设置,该间隔可以供空气填充,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间隔也可供还原性气体填充。通过留设有间隔,进而可使得该管体111与发热体112之间无直接接触。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可以为一根,且可纵长设置,且可通过绕制形成具有中空螺旋结构的发热部1120。具体地,该发热体112可整体呈圆柱状,且可绕制形成双螺旋结构。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不限于为一根,可以为两根,或者大于两根。该发热体112的形状不限于呈圆柱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的形状可呈片状。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可置于该管体111中,并与管体111的内壁间隔设置,用于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波。具体地,该红外光波可经过管体111透至气溶胶形成基体200。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包括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该第一发热部112a一端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的一端相接;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缠绕形成中空的双螺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通过将一根纵长的发热体112折弯形成。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也可以为分体结构,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可分别为两根发热体112。由于该发热部1120呈中空结构,即不容易存在中心导通风险,并且也不会造成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局部不加热现象,且不存在中心发热体被外部发热体遮挡的情况,进而可增大热量传递效率,提高热量利用率。双螺旋段另一好处是,可在有限的体积下保证快速升温的合适电阻,对于金属基体尤为适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包括多个螺旋段112c,该多个螺旋段112c依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的每个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相等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中的每个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不完全相等或完全不相等。可通过调节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进而可配置整个发热结构11的温度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的直径可以为0.05-0.7mm。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螺旋段112c中部分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可大于多个螺旋段112c中另一部分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比如该多个螺旋段112c可被配置为位于或者靠近中部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可大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或者,多个螺旋段112c可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小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螺旋段112c呈等距分布。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多段螺旋段112c不限于呈等距分布,可以疏密相间分布、先疏后密分布、先密后疏分布、疏密疏分布、密疏密分布等。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相同材质,且均匀直径的发热体,可通过调节螺旋段112c之间的间距分布来控制整体的温度场分布,也即螺距分布来配置发热部1120的整体温度场,提高加热的稳定性以及改善气溶胶形成基体雾化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整体的温度场分布于多段螺旋段112c的疏密有关,可根据气溶胶形成基体整体加热过程温度场分布的需要以及燃烧状态,选择螺旋段112c疏密程度不同的绕制方式。
通常情况下,螺旋间距越小同样长度产生的热量越大温度越高,红外辐射越强。但是对于两端来说,由于散热面积比中部大,因此相同的螺旋间距温度偏低,要想实现整体的温度均匀性,两端螺距小,中间螺距大;但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雾化效果未必在均匀温度场情况下最好,还要结合气流等影响,因此可设置不同的螺旋结构来实现对温度场控制。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控制电阻来控制整体的温度场分布,而电阻的控制可通过发热体112的材质选择或者控制不同直径来进行,也即可根据需要选择对应材质对应直径的发热体112。在本实施例中,该电阻率可以控制在0.8-1.6Ωmm2/m。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120还包括第一端112d以及第二端112e;该第一端112d可与第二端112e相对设置。该发热结构11还包括导电部1121,该导电部1121为两个,该两个导电部1121分别设置于发热部112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其分别与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连接,并沿同一方向延伸,可从管体111同一端引出,且从基座113穿出与供电组件20导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121可通过焊接与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固定形成一体结构。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121可与该第一发热部112a和/或第二发热部112b一体成型,可由同一根发热体112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121可以为引线,其可与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焊接。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1121不限于为引线,可以为其他导电结构。通过将导电部1121设置于发热部1120的一端,再从管体111引出,进而可使得便于整个发热结构11的装配,简化装配工艺,装配时,可将发热结构11安装于支撑座上,然后与位于该支撑座中的电极接触即可。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121不限于为两个,可以为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包括发热基体1122以及红外辐射层1124。该发热基体1122可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该红外辐射层1124设置于发热基体1122外表面。该发热基体1122在通电加热状态下可激发红外辐射层1124产生红外光波并辐射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基体1122以及红外辐射层1124在发热部1120的横截面上呈同心圆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122可整体呈条状,且横截面可呈圆形,具体地,该发热基体1122可以为发热丝。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122可不限于呈圆柱状,其可以呈片状,也即该发热基体1122可以为发热片。该发热基体1122包括具有高温抗氧化性能的金属基体,该金属基体可以为金属丝。具体地,该发热基体1122可以为镍铬合金基体(比如镍铬合金丝)、铁铬铝合金基体(比如铁铬铝合金丝)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稳定性高、不易变形等性能的金属类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122的径向尺寸可以为0.15mm-0.8mm。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还包括抗氧化层1123,该抗氧化层1123形成于该发热基体1122与红外辐射层1124之间。具体地,该抗氧化层1123可以为氧化膜,发热基体1122经过高温热处理并于其自身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即形成抗氧化层1123。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抗氧化层1123不限于包括自身形成的氧化膜,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以为涂覆于该发热基体1122外表面的抗氧化涂层。通过形成该抗氧化层1123,可保障发热基体1122在空气环境中加热不被或者很少被氧化,提高了发热基体1122的稳定性,进而可无需对第一容置腔1113进行抽真空或者填充还原性气体,简化整个发热结构11的组装工艺,节约了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该抗氧化层1123的厚度可以选择为1um-150um。当抗氧化层1123的厚度小于1um,该发热基体1122容易被氧化。当抗氧化层1123的厚度大于150um,会影响发热基体1122与红外辐射层1124之间的热量传导。
在本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124可以为红外层。该红外层可以为红外层形成基体在高温热处理下形成于抗氧化层1123远离该发热基体1122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红外层形成基体可以为碳化硅、尖晶石或其复合类基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124不限于为红外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124可以为复合红外层,该复合红外层可以为红外层形成基体与用于与抗氧化层1123结合的结合体复合形成,具体地,该结合体可以为玻璃粉,该复合红外层可以为玻璃粉复合红外层。在本实施例中,该红外层可经过浸涂、喷涂、刷涂等方式进形成于抗氧化层1123远离该发热基体1122的一侧。该红外辐射层1124的厚度可以为10um-300um,当该红外辐射层1124的厚度在10um-300um,其红外光波效果较佳,则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雾化效率以及雾化口感较佳。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124的厚度不限于为10um-300um。
该发热体112还包括设置于该抗氧化层1123和红外辐射层1124之间的结合层1125,该结合层1125可用于防止发热基体1122局部击穿,进一步提高抗氧化层1123和红外辐射层1124的结合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结合层1125中的结合体可以为玻璃粉,也即该结合层1125可以为玻璃粉层。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的外壁可整体设置绝缘结构,也即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的外壁设置有绝缘结构。当然,可以理解地,该绝缘结构也可仅设置于第一发热部112a的外壁或者第二发热部112b的外壁。通过设置绝缘结构,可用于将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之间绝缘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结构可以为空气间隙,该空气间隙可以通过气化在第一发热部112a和第二发热部112b之间设置的绝缘涂层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涂层可涂覆于第一发热部112a外表面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的外表面,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涂层也可仅涂覆于第一发热部112a的外表面或者第二发热部112b的外表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结构也可仅仅是涂覆于第一发热部112a和/或第二发热部112b外表面的绝缘层,该绝缘层无需气化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涂层可在高温作用下气化掉,从而使得第一发热部112a和第二发热部112b之间形成空气间隙,进而实现绝缘。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涂层可以为铁氟龙。具体地,可将发热体112的外表面整体涂覆铁氟龙,再紧密绕制成当螺旋状,从而使得第一发热部112a与第二发热部112b之间存在2个壁厚的铁氟龙涂层,该发热部1120绕制定向后,高温可使得铁氟龙气化,进而使得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之间形成空气间隙,从而通过空气间隙绝缘。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结构不限于为绝缘涂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结构可以为绝缘管体,该绝缘管体可套设于第二发热部112b的外周,防止第二发热部112b与第一发热部112a直接接触,造成局部导通或者击穿。当然,可以理解地,该绝缘管体也可以套设于第一发热部112a的外周,该绝缘管体可以为陶瓷管、玻璃管、其他耐高温绝缘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的发热基体1122外表面经过热处理于其自身外表面形成的氧化层1123,也可加强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的绝缘,起到保护发热基体1122的作用。也即,绝缘结构也可包括该氧化层1123。
图7至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发热结构还包括支撑杆114,该支撑杆114为绝缘杆,该支撑杆114可部分穿入发热部1120中,位于该发热部1120的中心,并可与发热部1120绝缘设置,其可起到支撑发热部1120的作用。该支撑杆114可以为圆柱状,该支撑杆114的可插设于基座113上进行固定。通过设置该支撑杆114,可支撑锅盖发热部1120,确保发热体112受热不完全变形,进而确保发热体112与管体111之间的间隙均匀,从而保证温度场的一致。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杆114可以省去。
图10至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管体111中设置有固定结构115,该固定结构115用于固定发热部1120。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结构115可设置于该尖顶结构1112中,该固定结构115可与该尖顶结构1112固定设置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结构115可以为挂钩,其可构设于该发热体112的折弯处,进而将该发热部1120进行固定,以使得发热体112与管体111内壁之间的间隙均匀,发热结构11整体温度场一致。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结构115可不限于为挂钩,且不限于设置于尖顶结构1112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尖顶结构1112可与管状体1111可拆卸连接,比如可与管状体1111套接或者螺接。当然,可与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尖顶结构1112可与管状体1111一体成型。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发热部1120中,多个螺旋段112c被配置为位于或者靠近中部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大于位于或者靠近两端设置的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通过调整该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进而可配置发热结构11的整体温度场。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多个螺旋段112c呈先密后疏分布,通过对螺旋段112c的螺旋段间距进行调整,可对温度场进行控制。
图15及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发热结构11不限于部分插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11可套设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介质段的外周,采用周圈加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气溶胶形成基质。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发热部112b可以省去。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1包括第一管体111a以及第二管体111b;该第一管体111a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该第一管体111a可以呈圆柱状,其内径可略大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径。该第一管体111a内侧可形成第二容置腔1114,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介质段加热。该第一管体111a的轴向长度可大于第二管体111b的轴向长度。该第二管体111b可套设于第一管体111a的外周,该第二管体111b可呈圆柱状,该第二管体111b的径向尺寸可大于该第一管体111a的径向尺寸,也即该第二管体111b与第一管体111a之间留设有间隔,该间隔可形成第一容置腔1113,该第一容置腔1113用于容置发热体11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12绕设于该第一管体111a的外周,且与该第二管体111b的内壁以及第一管体111a的外壁之间留设空气间隔1115,进而可使得第一容置腔1113内壁与发热体112形成一定的温度差,起到隔热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管体111b的内壁可设置反射层,用于反射发热体112的热量以及辐射至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增强加热能效。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28)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1120)以及两个导电部(1121);所述发热部(1120)为螺旋结构,通过至少一个发热体(112)绕制形成,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的发热基体(1122),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基体(1122)外表面用于辐射红外光波的红外辐射层;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第一端(112d)以及与所述第一端(112d)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12e);两个所述导电部(1121)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部(1120)的第一端(112d)以及第二端(112e),且沿同一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为双螺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所述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112b)的一端相接并绕制成双螺旋结构;
两个所述导电部(1121)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所述第二发热部(112b)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螺旋段(112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20)的每个所述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的径向尺寸不完全相等或完全不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大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被配置为位于或靠近中部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小于位于或靠近两端设置的所述螺旋段(112c)径向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等距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疏密相间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先疏后密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先密后疏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疏密疏分布。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段(112c)呈密疏密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2)纵长设置,且通过弯折形成第一发热部(112a)以及第二发热部(112b)。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114),所述支撑杆(114)部分穿入所述发热部(1120)中,且与所述发热部(1120)绝缘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发热部(112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113),两个所述导电部(1121)均从所述基座(113)穿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供所述发热部(1120)产生的所述红外光波透过的管体(111);所述发热体(112)与所述管体(111)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上设置有固定所述发热部(1120)的固定结构(115)。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呈中空的管状,内部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发热体(112)的第一容置腔(1113)。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2)间隔设置在管体(111)的外周,所述管体(111)的内部中空并形成用于容置气溶胶介质的第二容置腔(1114)。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包括供光波透过的第一管体(111a)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111a)外周的第二管体(111b);
所述第二管体(111b)与所述第一管体(111a)之间留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容置所述发热部(1120)的第一容置腔(1113),所述第一管体(111a)内侧形成有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第二容置腔(1114)。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体(112)与所述第二管体(111b)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管体(111a)的外壁之间留设有空气间隙(1115)。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2)整体与所述管体(111)的管壁之间间隔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2)与所述管体(111)无直接接触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管壁的厚度为0.15mm-0.6mm。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管壁与所述发热体(112)之间的间距为0.05mm-1mm。
28.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7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11)。
CN202223072289.7U 2022-11-17 2022-11-17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Active CN219762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2289.7U CN219762488U (zh) 2022-11-17 2022-11-17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2289.7U CN219762488U (zh) 2022-11-17 2022-11-17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2488U true CN219762488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29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2289.7U Active CN219762488U (zh) 2022-11-17 2022-11-17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2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4103883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EP3598905B1 (en) Backed smoking set and vacuum insulated heating assembly
CN11581303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KR100446544B1 (ko) 적외선전구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사용한가열난방장치
CN21942219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4103877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US7212735B2 (en) Infrared ray lamp,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frared ray lamp
WO2024055719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10953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976248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WO2024103879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2188715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器件
CN22004493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WO2024060722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11573636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JP2023512903A (ja)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ーベース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CN11573636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和发热体制备方法
CN115736371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组件
CN219612043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220044946U (zh) 发热结构
CN220044939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组件和发热结构
CN220044942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976248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220293066U (zh) 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044945U (zh)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