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5009U -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 Google Patents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5009U
CN219755009U CN202320864209.7U CN202320864209U CN219755009U CN 219755009 U CN219755009 U CN 219755009U CN 202320864209 U CN202320864209 U CN 202320864209U CN 219755009 U CN219755009 U CN 219755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connector
pipe
connecting body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42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小东
王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uotuohe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uotuoh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uotuohe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Tuotuoh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42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5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5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5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管件连接器包括:主连接体,具有预设轴线;辅连接体,设置在主连接体的一侧;至少两个调节构件,沿预设轴线间隔设置在主连接体上,在外力的作用下,调节构件用于带动辅连接体相对于主连接体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之间的间隔,其中,预设方向与预设轴线垂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易导致相邻两个管子的连接处不平整及用户安装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连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管子之间普遍采用缩管连接或大小管连接或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一方面,上述连接方式容易导致管子的连接处不平整,从而导致产品出现造型缺陷;另一方面,上述连接方式安装难度大,易出现用户安装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易导致管子连接处不平整及用户安装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件连接器,包括:主连接体,具有预设轴线;辅连接体,设置在主连接体的一侧;至少两个调节构件,沿预设轴线间隔设置在主连接体上,在外力的作用下,调节构件用于带动辅连接体相对于主连接体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之间的间隔,其中,预设方向与预设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调节构件相对于辅连接体可转动地设置,调节构件的一端与主连接体抵接,调节构件的另一端与辅连接体螺纹配合,以将辅连接体与调节构件之间的转动转化为辅连接体相对于调节构件的移动。
进一步地,主连接体上设有安装槽,辅连接体滑动配合于安装槽内,辅连接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调节构件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辅连接体包括:两个主体;撑开件,位于两个主体之间,撑开件上设有螺纹孔,调节构件穿设于螺纹孔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撑开件用于带动两个主体沿预设方向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撑开件上设有成夹角的两个抵接面,两个抵接面分别与两个主体抵接,自辅连接体至主连接体,两个抵接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主连接体上设有供旋拧件穿过的第二通孔,调节构件的朝向主连接体的端部设有旋拧槽,旋拧槽与第二通孔连通。
进一步地,管件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管件锁紧在主连接体上的锁紧件,锁紧件穿设于第二通孔且与第二通孔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调节构件相对于主连接体可转动地设置,调节构件的一端与辅连接体抵接,调节构件的另一端与主连接体螺纹配合,以将主连接体与调节构件之间的转动转化为调节构件相对于主连接体的移动。
进一步地,主连接体上设有装配槽和与装配槽连通的装配通孔,辅连接体插设于装配槽内,调节构件穿设于装配通孔且与装配通孔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管件连接器包括两个调节构件,两个调节构件沿预设轴线分别设置在主连接体的相对两端;或者,管件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主连接体的周向侧壁上的限位件,至少部分限位件沿与预设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管件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管件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管件的上述的管件连接器,沿预设轴线,管件连接器的两个端部的周向侧壁分别与相邻两个管件的内壁抵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管件连接器的端部穿入管件内,利用调节构件带动辅连接体相对于主连接体沿预设方向朝远离主连接体的方向移动,以增大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之间的间隔,这样,可以消除主连接体与管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并消除辅连接体与管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使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分别与管件的内壁抵接,以将管件固定于管件连接器的端部,而将管件连接器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相邻两个管件内,通过调节调节构件,则可以利用管件连接器连接相邻两个管件;一方面,由于管件连接器穿设于管件内,可以避免管件连接器凸出于管件,从而避免出现不平整的问题,以避免产品出现造型缺陷;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缩管连接、大小管连接以及焊接而言,本实施例仅需要调节调节构件就可以连接相邻两个管件,从而降低了安装难度,便于用户安装。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管件连接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管件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管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管件连接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管件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管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管件连接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管件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7的管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管件;10、主连接体;11、第二通孔;13、装配通孔;15、安装槽;20、辅连接体;21、主体;22、撑开件;221、抵接面;30、调节构件;31、旋拧槽;50、锁紧件;6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管件连接器可以为圆柱、棱柱和异形柱中的一种,若管件连接器为圆柱和棱柱等规则结构,预设轴线则为圆柱或棱柱的中心轴线;若管件连接器为异形柱,则预设轴线为过异形柱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且与其横截面垂直的直线。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预设轴线与管件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连接器。管件连接器包括主连接体10、辅连接体20和至少两个调节构件30。其中,主连接体10具有预设轴线;辅连接体20设置在主连接体10的一侧;至少两个调节构件30沿预设轴线间隔设置在主连接体10上,在外力的作用下,调节构件30用于带动辅连接体20相对于主连接体10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其中,预设方向与预设轴线垂直。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管件连接器的端部穿入管件1内,利用调节构件30带动辅连接体20相对于主连接体10沿预设方向朝远离主连接体10的方向移动,以增大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这样,可以消除主连接体10与管件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并消除辅连接体20与管件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使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分别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的端部,而将管件连接器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相邻两个管件1内,通过调节调节构件30,则可以利用管件连接器连接相邻两个管件1;一方面,由于管件连接器穿设于管件1内,可以避免管件连接器凸出于管件1,从而避免出现不平整的问题,以避免产品出现造型缺陷;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缩管连接、大小管连接以及焊接而言,本实施例仅需要调节调节构件30就可以连接相邻两个管件1,从而降低了安装难度,便于用户安装。
同理,本实施例的管件连接器在便于安装的同时,也便于拆卸。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管件连接器为圆柱状,这样,可以使撑开后的管件连接器更好地适应管件,并与管件1的内壁更好地抵接。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管件连接器包括两个调节构件30,两个调节构件30沿预设轴线分别设置在主连接体10的相对两端。这样,可以通过调节两个调节构件30,使管件连接器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管件1连接。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管件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主连接体10的周向侧壁上的限位件60,至少部分限位件60沿与预设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管件1上设置与限位件60配合的限位槽,这样,在安装管件连接器时,可以实现管件连接器和管件1之间的周向定位,从而可以使调节构件30与管件1上的安装孔对应,进而便于旋拧调节构件30;且相配合的限位件60和限位槽可以避免管件连接器相对于管件1发生周向转动,从而使管件连接器与管件1能够更稳定地连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限位件60包括沿管件连接器的周向延伸的环状限位筋和沿预设轴线延伸的限位凸筋,限位凸筋与限位槽配合,管件1的端面与环状限位筋抵接,这样可以限制管件1在自身轴线方向上的位移,从而便于使用人员安装管件连接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调节构件30相对于辅连接体20可转动地设置,调节构件30的一端与主连接体10抵接,调节构件30的另一端与辅连接体20螺纹配合,以将辅连接体20与调节构件30之间的转动转化为辅连接体2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的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辅连接体2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移动,从而使辅连接体2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移动,以调节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进而可以将管件连接器撑开,这样,可以将管件连接器的外壁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仅需要旋拧调节构件30就可以连接相邻两个管件1。
进一步地,将管件连接器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相邻两个管件1内,以连接相邻两个管件1,这样,可以提高管件1的连接处强度,避免管件1出现弯折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辅连接体2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的移动是指辅连接体20和调节构件30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可以是辅连接体2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的移动,也可以是调节构件30相对于辅连接体20的移动;且辅连接体2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的移动是指辅连接体20和主连接体10之间的相对移动,即辅连接体20和主连接体10可以相互远离也可以相互靠近,也就说辅连接体20可以在管件1内移动,主连接体10也可以在管件1内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主连接体10为圆柱结构,以便更好地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主连接体10上设有安装槽15,辅连接体20滑动配合于安装槽15内,辅连接体20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调节构件30螺纹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辅连接体20在安装槽15内滑动,从而使辅连接体20可以相对于主连接体10移动,这样,可以增大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以撑开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从而使主连接体10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且使辅连接体20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进而可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
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各管件1设有安装孔,调节构件30穿过安装孔后与第一通孔螺纹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地将管件连接器固定在管件1上,从而加强管件连接器与管件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调节构件30穿设于管件1,这样,便于技术人员操作。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调节构件30为顶丝或螺栓等等。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主连接体10为由塑料制成的筒状结构,且管件连接器还包括穿设于筒状结构且用于支撑筒状结构的金属内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管件连接器的质量,还可以降低管件连接器的加工成本。
实施例二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调节构件30与主连接体10抵接,辅连接体20包括两个主体21和撑开件22。其中,撑开件22位于两个主体21之间,撑开件22上设有螺纹孔,调节构件30穿设于螺纹孔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撑开件22用于带动两个主体21沿预设方向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调节构件30与主连接体10抵接,且调节构件30与撑开件22上的螺纹孔螺纹配合,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撑开件22相对于调节构件30朝远离主连接体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撑开件22带动两个主体21沿预设方向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即移动的撑开件22可以将两个主体21以及主连接体10撑开,从而使两个主体21以及主连接体10分别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进而可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撑开件22上设有成夹角的两个抵接面221,两个抵接面221分别与两个主体21抵接,自辅连接体20至主连接体10,两个抵接面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设置,撑开件22相对于调节构件30朝远离主连接体10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抵接面221可以推动两个主体21沿管件1的径向相互远离,从而可以将两个主体21以及主连接体10撑开;进一步地,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以降低加工成本。
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撑开件22为三棱柱,两个抵接面221分别为三棱柱的相连接且成夹角设置的两个侧壁。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主连接体10上设有供旋拧件穿过的第二通孔11,调节构件30的朝向主连接体10的端部设有旋拧槽31,旋拧槽31与第二通孔11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当需要旋拧调节构件30时,可以将工具经第二通孔11伸入并与旋拧槽31配合,这样,便于使用人员调节。
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第二通孔11包括相连接且内径逐渐增大的两个孔段,两个孔段之间具有台阶面,调节构件30的一端与台阶面抵接。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管件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管件1锁紧在主连接体10上的锁紧件50,锁紧件50穿设于第二通孔11且与第二通孔11螺纹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进一步地将管件1固定在管件连接器上,从而加强管件连接器与管件1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各管件1设有安装孔,锁紧件50穿过安装孔后与第二通孔11螺纹配合。
实施例三
如图7至9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调节构件30相对于主连接体10可转动地设置,调节构件30的一端与辅连接体20抵接,调节构件30的另一端与主连接体10螺纹配合,以将主连接体10与调节构件30之间的转动转化为调节构件3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的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调节构件3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移动,从而带动辅连接体2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的移动;或者,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主连接体1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移动,从而使主连接体10相对于辅连接体20移动;进而调节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以将管件连接器撑开,这样,可以使管件连接器的外壁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调节构件3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的移动是指主连接体10和调节构件30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可以是主连接体10相对于调节构件30的移动,也可以是调节构件30相对于主连接体10的移动。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主连接体10上设有装配槽和与装配槽连通的装配通孔13,辅连接体20插设于装配槽内,调节构件30穿设于装配通孔13且与装配通孔13螺纹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拧调节构件30,可以使辅连接体20在装配槽内滑动,从而使辅连接体20可以相对于主连接体10移动,或者,使主连接体10相对于辅连接体20移动,这样,可以增大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以撑开主连接体10和辅连接体20,从而使主连接体10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且使辅连接体20与管件1的内壁抵接,进而可以将管件1固定于管件连接器。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各管件1设有与装配通孔13连通的安装孔,且调节构件30的背离辅连接体20的一端设有旋拧槽,当需要旋拧调节构件30时,可以将工具经安装孔伸入装配通孔13并与调节构件30的旋拧槽配合,这样,便于使用人员调节。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管件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管件1锁紧在主连接体10上的锁紧件50,锁紧件50穿过安装孔后与装配通孔13螺纹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地将管件连接器固定在管件1上,从而加强管件连接器与管件1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组件。管件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管件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管件1的上述的管件连接器,沿预设轴线,管件连接器的两个端部的周向侧壁分别与相邻两个管件的内壁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管件1为中空圆柱结构。
上述管件组件具有上述管件连接器的全部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将管件连接器的端部穿入管件内,利用调节构件带动辅连接体相对于主连接体沿预设方向朝远离主连接体的方向移动,以增大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之间的间隔,这样,可以消除主连接体与管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并消除辅连接体与管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使主连接体和辅连接体分别与管件的内壁抵接,以将管件固定于管件连接器的端部,而将管件连接器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相邻两个管件内,通过调节调节构件,则可以利用管件连接器连接相邻两个管件;一方面,由于管件连接器穿设于管件内,可以避免管件连接器凸出于管件,从而避免出现不平整的问题,以避免产品出现造型缺陷;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缩管连接、大小管连接以及焊接而言,本实施例仅需要调节调节构件就可以连接相邻两个管件,从而降低了安装难度,便于用户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连接体(10),具有预设轴线;
辅连接体(20),设置在所述主连接体(10)的一侧;
至少两个调节构件(30),沿所述预设轴线间隔设置在所述主连接体(10)上,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调节构件(30)用于带动所述辅连接体(20)相对于所述主连接体(10)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主连接体(10)和所述辅连接体(20)之间的间隔,其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预设轴线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30)相对于所述辅连接体(20)可转动地设置,所述调节构件(30)的一端与所述主连接体(10)抵接,所述调节构件(30)的另一端与所述辅连接体(20)螺纹配合,以将所述辅连接体(20)与所述调节构件(30)之间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辅连接体(20)相对于所述调节构件(30)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体(10)上设有安装槽(15),所述辅连接体(20)滑动配合于所述安装槽(15)内,所述辅连接体(20)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调节构件(30)螺纹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连接体(20)包括:
两个主体(21);
撑开件(22),位于两个所述主体(21)之间,所述撑开件(22)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构件(30)穿设于所述螺纹孔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撑开件(22)用于带动两个所述主体(21)沿所述预设方向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件(22)上设有成夹角的两个抵接面(221),两个所述抵接面(221)分别与两个所述主体(21)抵接,自所述辅连接体(20)至所述主连接体(10),两个所述抵接面(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体(10)上设有供旋拧件穿过的第二通孔(11),所述调节构件(30)的朝向所述主连接体(10)的端部设有旋拧槽(31),所述旋拧槽(31)与所述第二通孔(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管件(1)锁紧在所述主连接体(10)上的锁紧件(50),所述锁紧件(50)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11)且与所述第二通孔(11)螺纹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30)相对于所述主连接体(10)可转动地设置,所述调节构件(30)的一端与所述辅连接体(20)抵接,所述调节构件(30)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连接体(10)螺纹配合,以将所述主连接体(10)与所述调节构件(30)之间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调节构件(30)相对于所述主连接体(10)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体(10)上设有装配槽和与所述装配槽连通的装配通孔(13),所述辅连接体(20)插设于所述装配槽内,所述调节构件(30)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13)且与所述装配通孔(13)螺纹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连接器包括两个所述调节构件(30),两个所述调节构件(30)沿所述预设轴线分别设置在所述主连接体(10)的相对两端;或者,
所述管件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连接体(10)的周向侧壁上的限位件(60),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60)沿与所述预设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11.一种管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管件(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管件(1)的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件连接器,沿所述预设轴线,所述管件连接器的两个端部的周向侧壁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管件(1)的内壁抵接。
CN202320864209.7U 2023-04-13 2023-04-13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Active CN219755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4209.7U CN219755009U (zh) 2023-04-13 2023-04-13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4209.7U CN219755009U (zh) 2023-04-13 2023-04-13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5009U true CN219755009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3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4209.7U Active CN219755009U (zh) 2023-04-13 2023-04-13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5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9408B (zh) 用于连接毛细管的插头单元和连接系统
US5711709A (en) Self-aligning rod end coupler
CN101091081B (zh) 具有间隔件的机械的管耦接件
US5080400A (en) Double lobe tubular connector clamp
US6626469B2 (en) Reusable coupling adaptable to the ends of a flexible reinforced pipe
KR20130102556A (ko) 브래킷리스 클램핑 조립체
RU241433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азъем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вух деталей
MX2014014178A (es) Conexion de tuberia.
EP0403539B1 (en) Rotatable offset nose assembly for setting fasteners
CA2888031C (en) Connection system for corrugated pipes
US6074119A (en) Connecting device including connectable members and tapered element
CN219755009U (zh) 管件连接器及管件组件
KR20180064512A (ko) 축이음
CN108991727B (zh) 升降桌的升降装置
JP3554827B2 (ja) ねじり弾性軸継手
WO2020190647A1 (en) Bolted joint using deformable sleeve with longitudinal grooves
CN113864548B (zh) 一种管体防松脱连接结构
EP3680536B1 (en) Insert and joint for flexible pipes and method for fixing a joint to a flexible pipe
CN111594515A (zh) 安装方便的两通连接件
CN112796739A (zh) 一种矿用防爆型泥浆脉冲探管轴向间隙调节结构
EP3263950B1 (en) Centralizing bushing assembly
CN218060748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机械连接件及预制构件
CN220458961U (zh) 用于椅子的导向安装机构及椅子
CN220286679U (zh) 一种液压管接头
CN112081099A (zh) 连接组件及预制构件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