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2493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2493U
CN219742493U CN202320433602.0U CN202320433602U CN219742493U CN 219742493 U CN219742493 U CN 219742493U CN 202320433602 U CN202320433602 U CN 202320433602U CN 219742493 U CN219742493 U CN 219742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ke
heat dissipation
air duct
conducti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36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永波
卢卡
赵英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36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2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2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2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设备,该烹饪设备包括:箱体;内胆,内胆内形成烹饪腔;散热风道,设于内胆上方;除烟模块,设于散热风道的出风端,除烟模块内形成有除烟通道;烹饪腔的顶部连通散热风道内部;烹饪腔内的油烟能够进入散热风道内,并随散热风道的空气流入除烟通道内;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内部设有高压放电元件,高压放电元件用于使流经的油烟带电,除烟通道内形成有电场,电场能够使带电的油烟吸附在除烟通道的内壁上,实现静电除烟的效果,进而使去除油烟后的空气通过除烟通道的出口端排放到箱体外部,提升烹饪设备的除油烟性能。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烹饪设备如烤箱或蒸烤箱等,是一种将食物收容于密闭的空间中,对食物进行加热烹饪的烹饪机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烤箱或蒸烤箱等烹饪设备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烹饪设备也不断问世。
目前,行业内的烹饪设备如烤箱的除油烟方式一般有活性炭吸附或陶瓷吸附,此种方式为物理方式除烟,吸附模块均为耗材,需要定期对活性炭、陶瓷等耗材进行更换,且吸附模块的吸附油烟的效果不够理想,并会随着使用时间逐渐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优化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结构,提升烹饪设备的除油烟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该烹饪设备包括:箱体,其形成所述烹饪设备外部的外壳;内胆,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内胆内形成有烹饪腔;散热风道,设于所述箱体内,并设于所述内胆的顶部上方,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箱体内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箱体外部;除烟模块,设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除烟模块内形成有除烟通道;其中,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内部;所述烹饪腔内的油烟能够经所述通气口进入所述散热风道内,并随所述散热风道的空气流入所述除烟通道内;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内部设有高压放电元件,所述高压放电元件用于电离流经的空气,并使流经的油烟带电,所述除烟通道内形成有电场,所述电场能够使带电的油烟吸附在所述除烟通道的内壁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烟模块包括导电电板,所述导电电板沿着所述除烟通道的流向延伸布置在所述除烟通道内,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除烟通道的顶面及底面均具有间隔,且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除烟通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电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烟模块包括框体、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框体的顶面和底面上,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除烟通道;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为导电金属板,且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接地;所述导电电板设于所述框体内部,并平行地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电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前端开口,并作为所述除烟通道的出口端;所述框体的后端开口,并作为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所述框体的左端和右端开口,所述导电电板能够经所述框体的左端或右端开口可拆卸地插接于所述框体内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烟模块还包括左挡块和右挡块,所述左挡块可拆卸地封堵在所述框体的左端口,所述右挡块可拆卸地封堵在所述框体的右端口。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元件为放电丝,所述放电丝沿横向延伸地布置在所述框体的后端开口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烟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框体外壁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分别与所述放电丝和所述导电电板电连接;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通过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外壁上设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体弯折连接的连接臂和支撑臂;所述连接臂用于与所述导线电连接;所述支撑臂由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所述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导电触点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烟模块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除烟模块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除烟模块并排地布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内设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设于相邻的两所述除烟模块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出风端的侧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前端与对应的所述除烟模块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所述左右两个侧壁上分别凸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前端与对应的所述除烟模块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出风端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过渡面,所述第一过渡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所述分隔块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形成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过渡面与相邻的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设备中,利用烹饪腔顶部的通气口与散热风道配合,使散热风道既可以对箱体内部散热,同时可以将烹饪腔的油烟排出箱体外部;配合布置在散热风道的出风端除烟模块,利用高压放电元件放电,使散热风道进入除烟通道内的油烟带电,进而在除烟通道内电场的作用下,使油烟吸附在除烟通道的内壁上,实现静电除烟的效果,进而使去除油烟后的空气通过除烟通道的出口端排放到箱体外部,提升烹饪设备的除油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散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去掉导风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3中导风罩和除烟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图8的部分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除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除烟模块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除烟模块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箱体;10、空腔;11、箱门;12、把手;13、支撑板;14、支撑背板;2、内胆;20、烹饪腔;21、加热装置;22、通气口;23、通气管;3、散热风道;31、散热风机;32、导风罩;33、分隔块;34、第一限位部;341、第一限位端;342、第一过渡面;35、第二限位部;351、第二限位端;352、第二过渡面;4、除烟模块;40、除烟通道;41、框体;411、限位筋;412、导电触点;42、导电电板;43、顶板;44、底板;45、放电丝;46、导电端子;461、连接臂;462、支撑臂;463、连接部;47、左挡块;48、右挡块;5、供电模块;51、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行业内的烹饪设备的除油烟方式一般有活性炭吸附或陶瓷吸附,此种方式为物理方式除烟,吸附模块均为耗材,需要定期对活性炭、陶瓷等耗材进行更换,且吸附模块的吸附油烟的效果不够理想,并会随着使用时间逐渐变差。
下面以烤箱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箱体1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主要包括箱体1及设于箱体1内的内胆2、散热风道3和除烟模块4。
其中,箱体1呈矩形的中空壳体结构。箱体1被构造呈烹饪设备外部的外壳。箱体1的内部空间用于为内胆2、散热风道3和除烟模块4等部件提供安装空间。
内胆2设于箱体1内,内胆2内形成有烹饪腔20,该烹饪腔20可以用于对食物进行高温烹饪处理,进而实现烤制、烘烤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2的前侧设有开口,箱体1的前侧设有箱门11。箱门11与内胆2的前侧开口相对,箱门11用于启闭内胆2的前侧开口,进而使箱门11能够启闭内胆2中的烹饪腔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门11的前侧壁面上设有把手12,把手12凸出于箱门11的前侧,把手12便于用户打开箱门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设有加热装置21,加热装置21用于在内胆2的烹饪腔20内制造高温环境,进而能够实现烹饪设备的烤制、烘烤功能。加热装置21可以设置于内胆2的内壁上,如烹饪腔20的顶部。需要说明的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1还可以设于烹饪腔20的背部,或设置在烹饪腔20的其他侧壁上。
图5是图4中散热风道3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去掉导风罩32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散热风道3设于箱体1内,并设于内胆2外部。具体地,散热风道3可设于内胆2与箱体1之间的空腔10中。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连通空腔10,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连通箱体1的外部。同时,散热风道3内设有散热风机31,散热风机31用于向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的方向提供风力,进而使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能够吸收空腔10中的热量,进而通过散热风道3将空腔10中的热量排放到箱体1外部,实现箱体1内部的散热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设于箱体1的前侧,即散热风道3从箱体1的前侧进行排风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3设于箱体1的顶部区域,即散热风道3设于内胆2的上方区域中。此时,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位于其出风端的背侧,散热风道3沿箱体1的前后方向延伸布置。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位于箱门11的上侧,因此散热风道3不会影响箱门11的开启或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机31采用贯流风机,并设于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以便于提高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的风力,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设有支撑板13,支撑板13间隔地设于内胆2的上方。支撑板13的顶面上设有导风罩32,导风罩32与支撑板13之间围合形成散热风道3。此时,导风罩32的后端作为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散热风机31设于导风罩32的后端。导风罩32的前端朝向箱体1的前侧,并作为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散热风道3的进风端朝向其出风端的方向上,散热风道3的宽度逐渐变宽。具体地,在箱体1的由后至前的方向上,导风罩32的宽度逐渐变宽,进而使散热风道3的宽度能够逐渐变宽,进而使流经散热风道3的空气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有支撑背板14,支撑背板14设于内胆2的背侧,支撑背的底部支撑在箱体1的底板44上,支撑背板14的顶部与支撑板13的后端相接,支撑板13的前端固定在箱体1上,进而能够将支撑板13稳定地固定在内胆2上侧。
请参阅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2的顶部设有通气口22,通气口22设于烹饪腔20的顶面上,烹饪腔20能够通过通气口22连通散热风道3。因此,当散热风机31运行时,散热风道3内形成负压,进而可以使烹饪腔20内的空气经通气口22进入散热风道3内部,进行排出到箱体1外部,实现对烹饪腔20的散热功能。当烹饪腔20内的空气含有油烟时,油烟也能够通过通气口22进入散热风道3内部,实现对烹饪腔20的排烟功能。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支撑板13与内胆2之间具有间隔,内胆2的顶部与支撑板13之间设有通气管23。通气管23的顶端连通散热风道3,通气管23的底端与通气口22正对连通,即通气管23的底端连通烹饪腔20。因此,烹饪腔20内的空气及油烟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通气管23内,并通过通气管23进入散热风道3内部。
图8是图3中导风罩32和除烟模块4的装配示意图。图9是图8的部分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除烟模块4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至图10所示,除烟模块4设于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除烟模块4内形成有除烟通道40。散热风道3内的空气能够在风力的作用下流向除烟通道40内,并经除烟通道40排到箱体1的外部。
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的内部设有高压放电元件,高压放电元件用于高压放电,进而使流经的空气被电离,进而使流经的空气中的油烟带电。
除烟通道40内形成有电场,电场能够使带电的油烟吸附在除烟通道40的内壁上,进而去除流经空气中的油烟,使去除油烟后的空气经除烟通道40的出口端排出箱体1外部,实现烹饪设备的除烟功能。
请参阅图5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烟模块4可拆卸地固定在散热风道3出风端,以便于对除烟模块4进行定期更换或清洗。
请参阅图5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烟模块4设有多个,多个除烟模块4并排地布置在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处。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的宽度较宽,可以通过多个除烟模块4排列在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口处,以便于使流经散热风道3的空气均能够通过除烟模块4实现油烟过滤。
请参阅图6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烟模块4设有两个,两个除烟模块4成左右间隔地布置在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口处,且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内设有分隔块33,该分隔块33设于两除烟模块4之间。分隔块33能够将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口分隔形成两个出风区间,每个出风区间处均对应安装一除烟模块4,进而使散热风道3的空气及油烟能够分别导入对应的除烟模块4的除烟通道40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块33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分隔块33间隔地布置在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口处,进而将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口分隔形成多个出风区间,每个出风区间处均对应安装一除烟模块4。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块33一体成型在导风罩32的底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块33也可以凸设形成于支撑板13的顶面上。
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的侧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部34,第一限位部34用于与对应的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以使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与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紧密相接。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4的前端形成有第一限位端341,第一限位端341能够与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进而使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与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紧密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道3出风端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过渡面342,第一过渡面342形成于第一限位部34的侧壁上,第一过渡面342与相邻的除烟模块4的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以使散热风道3内的空气顺利地导入除烟通道40内部。
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块33的左右两个侧壁上分别凸设有第二限位部35,第二限位部35用于与对应的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以使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与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紧密相接。具体地,第二限位部35的前端形成有第二限位端351,第二限位端351能够与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进而使除烟模块4的入口端与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紧密相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块33的左右两个侧壁上分别形成有一第二过渡面352,第二过渡面352形成于第二限位部35的侧壁上,第二过渡面352与相邻的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以使散热风道3内的空气顺利地导入除烟通道40内部。图11是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除烟模块4的一剖面示意图。图13是图10中除烟模块4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0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烟模块4包括框体41、导电电板42、顶板43、底板44、放电丝45及导电端子46。
其中,框体41内部中空,除烟通道40形成于框体41内部。导电电板42沿着除烟通道40的流向延伸布置在除烟通道40内。导电电板42与除烟通道40的顶面及底面均具有间隔,且当导电电板42导电后,可以在导电电板42与除烟通道40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分别形成有电场,使流经除烟通道40的油烟能够吸附在除烟通道40的顶面、底面及导电电板4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呈扁平状结构,使除烟通道40形成扁平通道结构,进而使除烟通道40的顶面及底面面积增大,且除烟通道40的顶面与底面之间间距变小,使除烟通道40内的油烟能够就近地吸附在除烟通道40的顶面、底面及导电电板42上,同时可以提高除烟通道40的顶面、底面及导电电板42的面积,有利于减小风阻,并提高除烟模块4的除烟效率。
请参阅图10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顶面开口,顶板43可拆卸地固定在框体41的顶面开口处,即顶板43位于除烟通道40的顶面上。顶板43为导电金属板,且顶板43接地。故当导电电板42导电后,可以在导电电板42与顶板43之间形成电场,使流经导电电板42与顶板43之间的带电油烟能够吸附在导电电板42的顶面或顶板43的底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43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框体41的顶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底面开口,底板44可拆卸地固定在框体41的底面开口处,即底板44位于除烟通道40的底面上。底板44为导电金属板,且底板44接地。故当导电电板42导电后,可以在导电电板42与底板44之间形成电场,使流经导电电板42与底板44之间的带电油烟能够吸附在导电电板42的底面或底板44的顶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44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框体41的底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43、导电电板42及底板44平行间隔布置,进而使除烟模块4内部形成三层板状结构,并在除烟模块4内部形成上下间隔的两个除烟子通道。
请参阅图10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前端呈开口状,框体41的前端开口作为除烟通道40的出口端,且框体41的前端开口连通箱体1的外部空间。框体41的后端呈开口状,框体41的后端开口作为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且框体41的后端开口连通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后向前的方向上,框体41的宽度逐渐变宽,即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的宽度小于除烟通道40的出口端的宽度,使除烟通道40逐渐变宽。因此,除烟通道40内流经的空气能够在除烟通道40内逐渐扩散,有利于提高油烟与除烟通道40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风阻,并提高除烟效率。
请参阅图10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左端呈开口状,导电电板42能够经框体41的左端开口可拆卸地插接于框体41内部,以便于导电电板42能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左端开口处设有左挡块47,左挡块47可拆卸地封堵在框体41的左端口处,进而封闭除烟通道40的左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右端呈开口状,导电电板42能够经框体41的右端开口可拆卸地插接于框体41内部,以便于导电电板42能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的右端开口处设有右挡块48,右挡块48可拆卸地封堵在框体41的右端口处,进而封闭除烟通道40的右侧壁。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内部设有多个限位筋411,多个限位筋411均布置在除烟通道40内部。多个限位筋411为上下两组,上下两组限位筋411之间呈间隔布置。导电电板42能够可拆卸地插入布置于上下两组限位筋411之间的间隙中,进而将导电电板42夹持固定在除烟通道40内。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放电丝45沿横向延伸地布置在框体41的后端开口处,即放电丝45沿横向延伸地布置在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内。放电丝45作为高压放电元件,用于在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内放电,进而对进入除烟通道40内的空间进行电离,使空气中的油烟颗粒能够带电,进而使油烟颗粒带电后进入除烟通道40内部,在电场与带电油烟颗粒的静电吸附作用下,使油烟颗粒能够吸附到导电电板42、顶板43或底板44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高压放电元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放电元件布置在除烟通道40的入口端内。
请参阅图10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41外壁上设有导电触点412,导电触点412处设有导电端子46,导电端子46能够外露于导风罩32的顶面,如图4、图5所示。导电端子46用于外接高压电源。导电触点412能够分别与放电丝45及导电电板42电连接,进而通过导电端子46分别向放电丝45及导电电板42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部设有供电模块5,供电模块5通过导线51与导电端子46电连接。供电模块5通过导线51及导电端子46向除烟模块4供电。供电模块5可以采用低压直流电源,通过升压模块形成高压,进而向放电丝45及导电电板42提供高压电。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端子46包括一体弯折相连的连接臂461和支撑臂462。其中,框体41设于导风罩32下方。连接臂461间隔地设于框体41的上方,且连接臂461外露于导风罩32的顶面,连接臂461用于与导线51电连接。支撑臂462由连接臂461的远离导线51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支撑臂462的下端设有呈弧形弯折的连接部463。支撑臂462的下端伸入于导风罩32的内部,使得连接部463能够与框体41外壁上设有导电触点412电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设备中,利用烹饪腔20顶部的通气口22与散热风道3配合,使散热风道3既可以对箱体1内部散热,同时可以将烹饪腔20的油烟排出箱体1外部;配合布置在散热风道3的出风端除烟模块4,利用高压放电元件放电,使散热风道3进入除烟通道40内的油烟带电,进而在除烟通道40内电场的作用下,使油烟吸附在除烟通道40的内壁上,实现静电除烟的效果,进而使去除油烟后的空气通过除烟通道40的出口端排放到箱体1外部,提升烹饪设备的除油烟性能。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形成所述烹饪设备外部的外壳;
内胆,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内胆内形成有烹饪腔;
散热风道,设于所述箱体内,并设于所述内胆的顶部上方,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箱体内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箱体外部;
除烟模块,设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除烟模块内形成有除烟通道;
其中,所述烹饪腔的顶部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内部;
所述烹饪腔内的油烟能够经所述通气口进入所述散热风道内,并随所述散热风道的空气流入所述除烟通道内;
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内部设有高压放电元件,所述高压放电元件用于电离流经的空气,并使流经的油烟带电,所述除烟通道内形成有电场,所述电场能够使带电的油烟吸附在所述除烟通道的内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烟模块包括导电电板,所述导电电板沿着所述除烟通道的流向延伸布置在所述除烟通道内,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除烟通道的顶面及底面均具有间隔,且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除烟通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电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烟模块包括框体、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框体的顶面和底面上,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除烟通道;
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为导电金属板,且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接地;
所述导电电板设于所述框体内部,并平行地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导电电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电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前端开口,并作为所述除烟通道的出口端;所述框体的后端开口,并作为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
所述框体的左端和右端开口,所述导电电板能够经所述框体的左端或右端开口可拆卸地插接于所述框体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烟模块还包括左挡块和右挡块,所述左挡块可拆卸地封堵在所述框体的左端口,所述右挡块可拆卸地封堵在所述框体的右端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放电元件为放电丝,所述放电丝沿横向延伸地布置在所述框体的后端开口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烟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框体外壁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分别与所述放电丝和所述导电电板电连接;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通过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外壁上设有导电触点;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体弯折连接的连接臂和支撑臂;
所述连接臂用于与所述导线电连接;
所述支撑臂由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所述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导电触点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烟模块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所述除烟模块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除烟模块并排地布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端内设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设于相邻的两所述除烟模块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出风端的侧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前端与对应的所述除烟模块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
所述分隔块的左右两个侧壁上分别凸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前端与对应的所述除烟模块的入口端的侧边沿相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出风端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过渡面,所述第一过渡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
所述分隔块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形成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过渡面与相邻的所述除烟通道的入口端的侧壁平滑相接。
CN202320433602.0U 2023-03-08 2023-03-08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9742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3602.0U CN219742493U (zh) 2023-03-08 2023-03-08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3602.0U CN219742493U (zh) 2023-03-08 2023-03-08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2493U true CN219742493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7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3602.0U Active CN219742493U (zh) 2023-03-08 2023-03-08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24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98401B1 (ko) 플라즈마 공기 정화기
EP3165842B1 (en) Air freshener
JP2008036471A (ja)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CN219742493U (zh) 烹饪设备
CN210502633U (zh) 散热换电柜
CN106642324B (zh) 空调室内机
JP3287294B2 (ja) 電子式集塵器とそれを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212136521U (zh) 一种电池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CN211088902U (zh) 具有防潮散热型结构的高压柜柜体
CN214523796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器和用于轨道交通的车辆
CN211617387U (zh) 大巴车净化装置
CN219246987U (zh) 防触电式电连接组件及空气消毒器
CN203506447U (zh) 食物加热装置
CN216724256U (zh) 一种烤箱
CN217885796U (zh) 一种带静电净化装置的无烟烤盘
CN212086079U (zh) 集成式光伏逆变器结构
CN217541004U (zh) 一种净化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4545208U (zh) 集成控制器及电器
CN216203818U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2412824U (zh) 一种双向充放电机
CN217242719U (zh) 高组装效率的电子烟
CN21934671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12587947U (zh) 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开关柜
CN213300282U (zh) 空调器
CN221055091U (zh) 一种净化装置以及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