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997U -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9997U
CN219739997U CN202320751690.9U CN202320751690U CN219739997U CN 219739997 U CN219739997 U CN 219739997U CN 202320751690 U CN202320751690 U CN 202320751690U CN 219739997 U CN219739997 U CN 219739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harging
wearable electronic
thimbl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516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昭国
邹建红
李爽
罗丽玲
江广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xiang Smart I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xiang Smart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xiang Smart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xiang Smart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516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9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9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9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金属外壳、待充电电池、充电板和充电顶针。金属外壳上开设有通孔,充电顶针穿设于通孔,充电顶针的一端与充电板接触,充电板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充电顶针的另一端外露于金属外壳。通过在充电顶针和通孔之间的间隙内设置密封圈,间隙内的密封圈对充电顶针和金属外壳进行隔离,避免充电顶针与金属外壳接触,起到了绝缘效果,充电时充电顶针不会与金属外壳接触从而导致金属外壳上有充电电流传导,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时的充电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技术发展,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功能逐渐增多,相应地对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的充电设计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外露于外壳的充电顶针,充电器的电触点与充电顶针接触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充电。通过充电顶针进行充电虽然操作较为方便,但也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外壳有材质限定,例如仅能采用绝缘材质的外壳。若采用金属外壳,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电流可能会在金属外壳上传导从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无法在金属外壳上使用充电顶针设计。如何使充电顶针的充电方式能够应用于具有金属外壳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如何使充电顶针的充电方式能够应用于具有金属外壳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金属外壳上开设有通孔。待充电电池,所述待充电电池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充电板,所述充电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所述充电板上设置有电触点。充电顶针,所述充电顶针的位置与所述电触点的位置对应,所述充电顶针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充电顶针的一端与所述电触点接触,所述充电顶针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金属外壳,所述通孔的侧壁和所述充电顶针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充电顶针且所述通孔的侧壁挤压所述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由绝缘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外壳内侧开设有凹槽,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凹槽底部,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粘合剂,所述充电顶针通过所述粘合剂与所述金属外壳相对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由防水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孔且抵接所述阶梯孔的台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隙包括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孔的侧壁与所述充电顶针之间,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孔的侧壁与所述充电顶针之间,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二间隙内填充有所述粘合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顶针包括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的可伸缩头部,所述可伸缩头部与所述充电板的所述电触点接触,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底部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靠近所述第二孔的一侧与所述密封圈抵接以在轴向方向上对所述密封圈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顶针、所述电触点和所述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三者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充电顶针均穿过一个所述通孔与一个所述电触点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充电板固定于所述金属外壳内侧靠近所述通孔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包括环形主体和从所述环形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出部,在所述通孔的侧壁上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密封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孔且抵接所述阶梯孔的台阶面。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密封圈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孔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所述密封槽;或,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密封圈轴向向外延伸,所述台阶面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所述密封槽。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间隙内设置密封圈,间隙内的密封圈对充电顶针和金属外壳进行隔离,避免充电顶针与金属外壳接触,起到了绝缘效果,充电时充电顶针不会与金属外壳接触从而导致金属外壳上有充电电流传导,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时的充电安全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底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充电顶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通孔与密封圈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通孔与密封圈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可穿戴电子设备;
110、金属外壳;111、上壳;112、下壳;113、通孔;1131、第一孔;1132、第一间隙;1133、第二孔;1134、第二间隙;1135、台阶面;1136、密封槽;114、凹槽;
120、待充电电池;121、主板;
130、充电板;131、电触点;
140、充电顶针;141、可伸缩头部;142、主体部;1421、环状凸起;
150、密封圈;151、凸出部;
160、固定件;161、第一安装区域;162、第二安装区域;
170、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人注意到,市面上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一般采用充电顶针的设计对可穿戴传设备进行充电,其次在结构上采取充电顶针与塑胶壳体一体成型的方式,虽然确实满足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充电要求,但考虑到塑胶壳体的不耐用、不美观以及不易修理等特性,可以选择采用金属壳体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电流可能会从充电顶针传导至金属外壳从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无法在金属外壳上使用充电顶针设计。如何使充电顶针的充电方式能够应用于具有金属外壳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金属外壳、待充电电池、充电板和充电顶针。其中,金属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中包括待充电电池和充电板,充电板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金属外壳上开设有通孔,充电板上设置有电触点,充电顶针的位置与电触点的位置对应,充电顶针穿设于通孔,充电顶针的一端与电触点接触,充电顶针的另一端外露于金属外壳。通过充电板与待充电电池电连接,充电顶针与充电板的电触点接触,使得当充电顶针接触到外部充电器的电触点时,在充电板的保护作用下,可以对待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其中,通孔的侧壁和充电顶针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套设于充电顶针且通孔的侧壁挤压密封圈,密封圈由绝缘材料制成。通过在间隙内设置密封圈,间隙内的密封圈对充电顶针和金属外壳进行隔离,避免充电顶针与金属外壳接触,起到了绝缘效果,充电时充电顶针不会与金属外壳接触从而导致金属外壳上有充电电流传导,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充电时的充电安全性。其次,通过密封圈套设于充电顶针且通孔的侧壁挤压密封圈,使得密封圈与通孔以及密封圈与充电顶针均为过盈配合,当可穿戴电子设备接触到液体例如水时,水无法从充电顶针与通孔侧壁之间的间隙进入金属外壳内部,起到了防水作用。
以下结合图1至图9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清楚示意,图6中B为去掉充电顶针和密封圈的局部放大区域,C为去掉密封圈的局部放大区域。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10,可穿戴电子设备10包括金属外壳110、待充电电池120、充电板130和充电顶针140。金属外壳110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金属外壳110上开设有通孔113。待充电电池120位于容纳空间内,充电板130也位于容纳空间内,且与待充电电池120电连接,充电板130上设置有电触点131。充电顶针140的位置与电触点131的位置对应,充电顶针140穿设于通孔113,充电顶针140的一端与电触点131接触,充电顶针140的另一端外露于金属外壳110。通孔113的侧壁和充电顶针140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150,密封圈150套设于充电顶针140且通孔113的侧壁挤压密封圈150,密封圈150由绝缘材料制成。
可穿戴电子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
金属外壳110通过上壳111和下壳112连接形成,其中上壳111和下壳112扣合形成容纳空间。上壳111和下壳112可以都由金属材料制成,整体上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美观和耐用性;也可以仅部分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设置充电顶针140的上壳111或下壳112的其中一个由金属材料制成,另一壳体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可适当减轻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重量。
待充电电池120可以设于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主板121上,待充电电池120与主板121电连接从而给主板121进行供电,主板121用于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运行。
充电板130作用在于保护电池,防止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待充电电池120可以为锂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或镍锌蓄电池等蓄电池,相应地,充电板130可以为三元锂充电保护板、磷酸铁锂充电保护板、钛酸锂充电保护板或者其他类型的充电保护板,充电板130的类型与待充电电池120相适配。
通孔113需要设置与充电顶针140相对应的数量,所开设的通孔113的直径需要大于充电顶针140的直径以使充电顶针140可以穿过通孔113与充电板130上的电触点131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顶针140设置于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上壳111或是下壳112,相应的通孔113根据充电顶针140的位置对应开设于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上壳111或是下壳112以供充电顶针140穿过,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通孔113开设于下壳112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充电顶针至少设置一对,其中一对充电顶针包括两个充电顶针140,一个充电顶针140用于接正极,另一个充电顶针140用于接负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顶针设置有多对以满足不同外接充电器的接触需求。充电顶针140的另一端外露于金属外壳110,其中外露是指充电顶针140的另一端不在金属外壳110内,可以与外界接触。充电顶针140不一定要凸出金属外壳110,只需满足充电顶针140能与充电器的电触点接触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开设通孔的方式让充电顶针140与外界有能够接触并连通的通道。
密封圈15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可以是橡胶、树脂或者其他材料。由于通孔113的直径大于充电顶针140的直径,如图6的C所示,所以充电顶针140和通孔113之间具有间隙,间隙中如果没有隔断物将充电顶针140和金属外壳110分开,将导致可穿戴电子设备10在充电过程,充电顶针140可能会误触金属外壳110,从而产生安全事故。将密封圈150套设于充电顶针140且通孔113的侧壁挤压密封圈150,使得间隙中填充有隔断物将充电顶针140和通孔113隔开,起到了绝缘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密封圈150和充电顶针140与通孔113之间为过盈配合,因此水很难从密封圈150与充电顶针140的交界处或密封圈150与通孔113的交界处进入金属外壳110内部,且密封圈150本身所采用的绝缘材料(例如橡胶、树脂等材料)具有防水效果,所以密封圈还起到了防水的功能。
通过充电板130与待充电电池120电连接,充电顶针140与充电板130的电触点131接触,使得当充电顶针140接触到外界电源(例如外部充电器的电触点)时,在充电板130的保护作用下,可以对待充电电池120进行充电。
通过在间隙内设置密封圈150,间隙内的密封圈150对充电顶针140和金属外壳110进行隔离,避免充电顶针140与金属外壳110接触,起到了绝缘效果,充电时充电顶针140不会与金属外壳110接触从而导致金属外壳110上有充电电流传导,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充电时的充电安全性。其次,通过密封圈150套设于充电顶针140且通孔113的侧壁挤压密封圈150,使得密封圈150与通孔113以及密封圈150与充电顶针140均为过盈配合,当可穿戴电子设备10接触到液体例如水时,水无法从充电顶针140与通孔113侧壁之间的间隙进入金属外壳110内部,起到了防水作用。
为了使充电顶针140更稳定地与充电板130连接,保证良好的充电效果,需要将充电顶针140的位置相对金属外壳110进行固定。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6,金属外壳110内侧开设有凹槽114,通孔113开设于凹槽114底部,凹槽114内填充有粘合剂,充电顶针140通过粘合剂与金属外壳110相对固定。
粘合剂可以采用固体胶水、液体胶水或是膏体胶水等满足绝缘要求的材质,在实现粘接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充电顶针140与金属外壳110之间导电。
通孔113开设于凹槽114底部,充电顶针140位于凹槽114内部的部分壳体通过粘合剂与金属外壳110相对固定。如图7所示,充电顶针140包括主体部142和设置于主体部142内的可伸缩头部141,其中,充电顶针140位于凹槽114内部的主体部142与粘合剂接触从而与金属外壳110相对固定,充电顶针140的可伸缩头部141由于位于壳体内,其不与粘合剂接触,因此可伸缩头部141并不会受到粘合剂的影响,仍旧可以自由伸缩。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充电顶针140可以更稳定地与充电板130连接,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充电效果。
通过粘合剂的粘合效果,使得充电顶针140可以在不接触金属外壳110的前提下,与金属外壳110相对固定,并且粘合剂还具有绝缘效果,避免了充电顶针140到粘合剂再到金属外壳110的电传导,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充电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剂采用防水粘合剂,例如玻璃胶、硅酮密封胶和有机硅胶粘剂等。
当可穿戴电子设备10接触到液体例如水时,若密封圈150老化或松动导致密封圈150的防水效果减弱,粘合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防水性,避免了水进入可穿戴电子设备10,提高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防水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6,通孔113为阶梯孔,阶梯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孔1131和第二孔1133,第一孔113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1133的孔径,密封圈150位于第一孔1131且抵接阶梯孔的台阶面1135。
密封圈150受到第一孔1131的侧壁的挤压的同时,还与阶梯孔的台阶面1135抵接,对密封圈150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套设于充电顶针140的密封圈150不会沿通孔113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其次,当可穿戴电子设备10接触到液体例如水时,水更难从充电顶针140与通孔113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凹槽114,进一步提高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防水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6,间隙包括第一间隙1132和第二间隙1134,第一间隙1132位于第一孔1131的侧壁与充电顶针140之间,第二间隙1134位于第二孔1133的侧壁与充电顶针140之间,第一间隙1132内设置密封圈150,第二间隙1134内填充有粘合剂。
通过在第二间隙1134内填充粘合剂,使得充电顶针140可以更稳定地与金属外壳110间接固定。其次,第二间隙1134内填充了粘合剂可以进一步地避免水进入,提高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防水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可伸缩头部141与充电板130的电触点131接触,密封圈150套设于主体部142,主体部142底部设有环状凸起1421,环状凸起1421靠近第二孔1133的一侧与密封圈150抵接以在轴向方向上与台阶面1135配合共同对密封圈150限位。其中,“轴向方向”是指通孔113的轴向。
图7所示的充电顶针140为原始状态,当可伸缩头部141和充电板130的电触点131接触时,参照图4和图6,固定件160压在充电板130上方,将充电板130固定在下壳112上,充电板130覆盖整个凹槽114并且充电板130的电触点131与可伸缩头部141接触,此时由于充电顶针140与下壳相对固定,充电板130将可伸缩头部141的部分如图6所示压入主体部142内。
通过在主体部142底部设置环状凸起1421,环状凸起1421靠近第二孔1133的一侧与密封圈150抵接以在轴向方向上对密封圈150限位,使得密封圈150被限位在第一间隙1132中,不会沿轴向方向移动,也不会从充电顶针140上脱落。其次,在第一孔1131的侧壁的挤压以及与台阶面1135的抵接作用下,密封圈150又被充电顶针140的环状凸起1421进行了限位,使得密封圈150与充电顶针140和第一孔1131之间的过盈配合程度更高,进一步提高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防水效果。
如前所述,充电顶针的数量根据该可穿戴电子设备需外接充电器的接触需求而定。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充电顶针140、电触点131和通孔113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三者数量相同,每个充电顶针140均穿过一个通孔113与一个电触点131接触。参照图6,该实施例中设有4个充电顶针140(也即2组充电顶针)。
通过设置多个充电顶针140以及与充电顶针140配合的电触点131和通孔113,形成多路充电电路,当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进行充电时,电流可以通过多路充电电路进行传输,提高了充电效率。其次,还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10可以满足不同外接充电器的接触需求,例如,可以通过USB充电,或者通过充电器充电,又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2、图4和图6,可穿戴电子设备10还包括固定件160,固定件160将充电板130固定于金属外壳110内侧靠近通孔113的位置。
固定件160底部开设有安装区域,固定件160两端设有固定部,固定件160通过固定部与下壳112固定连接。充电板130的一侧与固定件160底部的安装区域贴合,充电板130的另一侧与下壳112贴合并将凹槽114覆盖,通过上述方式将充电板130固定于下壳112。
固定件160可以采用螺纹连接(例如螺栓螺母)的方式与金属外壳110连接从而固定充电板130,或者也可以通过卡接(例如在固定件160上设置卡块,在金属外壳110上设置与卡块配合的卡槽)的方式与金属外壳110连接从而固定充电板130。
通过在可穿戴电子设备10中设置固定件160固定充电板130,使充电板130固定于金属外壳110内侧靠近通孔113的位置,充电顶针140可以更稳定地与充电板130上的电触点131接触,进一步地保证了充电电流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和图6,为了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容纳空间,固定件160的安装区域呈阶梯状,安装区域包括第一安装区域161和第二安装区域162,第二安装区域位于第一安装区域161上方。其中第一安装区域161安装有充电板130,第二安装区域162安装有马达170,固定件160和充电板130配合以将马达170进行固定。马达170用于输出震动效果,通过固定件160将马达170和充电板130固定于下壳112上方,无需在其他位置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单独固定马达170,操作更简单且减少了部件,有利于产品小型化。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8和图9,密封圈150包括环形主体和从环形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出部151,在通孔113的侧壁上与凸出部15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密封槽1136,凸出部151嵌入密封槽1136内。凸出部151呈环状。
密封圈150上通过设置凸出部151,凸出部151可嵌入密封槽1136中,使得当可穿戴电子设备10接触液体例如水时,水能够从外部进入可穿戴电子设备10内部的路径为沿图中a所示路径,这样的折返流动路径将提高水进入设备内部的难度,在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下,水难以从密封槽1136与凸出部151之间进入可穿戴电子设备10中,进一步地提高了可穿戴电子设备10的防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凸出部151沿密封圈150径向向外延伸,第一孔1131的侧壁上设有与凸出部151对应的密封槽1136;参照图9,凸出部151沿密封圈150轴向向外延伸,台阶面1135设有与凸出部151对应的密封槽1136;也可以在第一孔1131的侧壁和台阶面1135上均设置密封槽1136。
密封槽1136可以设置在第一孔1131的侧壁上,也可以设在台阶面1135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密封槽1136,第一孔1131的侧壁和台阶面1135上均设置有密封槽113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金属外壳上开设有通孔;
待充电电池,所述待充电电池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充电板,所述充电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待充电电池电连接,所述充电板上设置有电触点;
充电顶针,所述充电顶针的位置与所述电触点的位置对应,所述充电顶针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充电顶针的一端与所述电触点接触,所述充电顶针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金属外壳,所述通孔的侧壁和所述充电顶针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充电顶针且所述通孔的侧壁挤压所述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由绝缘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内侧开设有凹槽,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凹槽底部,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粘合剂,所述充电顶针通过所述粘合剂与所述金属外壳相对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由防水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孔且抵接所述阶梯孔的台阶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孔的侧壁与所述充电顶针之间,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孔的侧壁与所述充电顶针之间,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二间隙内填充有所述粘合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顶针包括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内的可伸缩头部,所述可伸缩头部与所述充电板的所述电触点接触,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底部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靠近所述第二孔的一侧与所述密封圈抵接以在轴向方向上对所述密封圈限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顶针、所述电触点和所述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三者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充电顶针均穿过一个所述通孔与一个所述电触点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充电板固定于所述金属外壳内侧靠近所述通孔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环形主体和从所述环形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出部,在所述通孔的侧壁上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密封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孔且抵接所述阶梯孔的台阶面;
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密封圈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孔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所述密封槽;或,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密封圈轴向向外延伸,所述台阶面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所述密封槽。
CN202320751690.9U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739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1690.9U CN219739997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1690.9U CN219739997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9997U true CN219739997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9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51690.9U Active CN219739997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9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8120B1 (ko) 이차 전지
CN208753469U (zh) 一种具快速充电功能的电池
RU2335039C1 (ru) Разделяемы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модульной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и способ улучшения рабочих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модульной батареи путем выравнивания напряжений
JP6255105B2 (ja) 電源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876267B1 (ko) 이차전지
CN102082242B (zh) 电池包
WO2013119000A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내장형 전지셀
JP2017514265A (ja) 電源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462465B1 (ko) 충방전 겸용잭을 갖는 충전지 케이스구조 및 이에연결되는 방수용 잭플러그
CN111180652A (zh) 扣式电池及电子产品
CN103682181A (zh) 电池组
CN219739997U (zh)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JP2001268812A (ja) 電池を内蔵する携帯電気機器
CN208889716U (zh) 壳体及充电电池
CN110265799A (zh)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1678534B1 (ko) 절연부재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CN211088388U (zh) 扣式电池及电子产品
CN209804831U (zh) 一种方便充电的电池
KR102558559B1 (ko) 기판 모듈
KR101514426B1 (ko) 커넥터,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의 조립 방법
JP525881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KR102614276B1 (ko) 퓨즈 박스 일체형 커넥터 블록
KR20160051434A (ko) Usb 충전단자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CN203690990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8586290U (zh) 电芯结构和动力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