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339U - 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9339U
CN219739339U CN202320229767.6U CN202320229767U CN219739339U CN 219739339 U CN219739339 U CN 219739339U CN 202320229767 U CN202320229767 U CN 202320229767U CN 219739339 U CN219739339 U CN 219739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s
buckling
wire
circuit board
sn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97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贤昌
张君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97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9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9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9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插头、一扣件、一插座与复数第二电极。扣件提供一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与插座提供一第二段落卡扣结构。在插座设置于一电路板之后,插头结合插座,使得插头的底部贴合电路板的表面且根据电路板的厚度决定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相距于电路板的表面具有一距离,当距离处于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所建立的一预定卡扣范围内,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扣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使得插头与扣件不脱离。

Description

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个不同厚度的电路板的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沈板式的电连接器,需要根据电路板的厚度来进行设计,为了能够设计出一个通用于多种不同厚度的电路板,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对板连接器,以解决传统连接器无法克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提供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以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电路板,进而达到节省开模与重新设计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线对板连接器,提供扣件以稳固地卡扣插头与插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线对板连接器,提供复数止挡件除配合扣件以稳固地卡扣插头与插座之外,也可以避免因为缆线的作动而导致扣件的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线对板连接器,提供具有段差(或称段落、落差)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是嵌入具有厚度的电路板。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插头、一扣件、一插座与复数第二电极。插头是形成具有复数第一凸块的一第二卡扣槽、一容置空间与复数第一电极孔。该复数第一电极孔能够设置一缆线。扣件是形成复数第二凸块与一第一段落卡扣结构。该复数第二凸块对应该复数第一凸块设置。扣件受一外力驱动而通过该复数第二凸块与该等第一凸块作用而转动。插座形成复数导引件、复数第二电极孔与一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插座透过该复数导引件引导至容置空间以使得该复数第二电极孔设置于容置空间。该复数第二电极是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极孔。其中,在插座设置于电路板之后,该插头结合插座,使得插头的底部贴合电路板的表面而根据电路板的厚度决定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相距于电路板的表面具有一距离,当距离处于一预定卡扣范围内,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扣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使得插头与扣件不脱离。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为复数第一卡扣块与复数第三卡扣块,又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具有第一斜面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具有第三斜面,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突出于所述扣件的表面的高度是高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突出于所述扣件的表面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为复数第一卡扣槽与复数第三卡扣块,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设置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设置,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卡扣于第一卡扣点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卡扣于第三卡扣点,所述第一卡扣点相距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的距离是不小于所述第三卡扣点相距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的距离。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为0.8mm时,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完全地卡扣。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为1.0mm或1.2mm时,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以部分地或不完全地进行卡扣。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扣件完全地卡扣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时,所述扣件形成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表面与电路板的表面夹设90度角或接近90度角;以及,所述扣件部分地或不完全地卡扣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时,所述扣件形成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呈现倾斜状且夹设一角度。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预定卡扣范围相关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所述厚度的范围介于0.6mm至1.4mm之间。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插头更形成复数第一开孔和所述插座更形成复数导引柱,所述复数第一开孔对应所述复数导引柱设置,通过所述插头结合所述插座,使得所述复数导引柱插入所述复数第一开孔。
较佳的是,更包含具有复数第一固定结构的上壳体与所述插座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插座通过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进行结合。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插头更包含复数第一止挡件和所述插座更包含复数第二止挡件,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形成在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设置且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对应侧。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插头更形成复数第二开孔,所述复数第二开孔的位置对应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以供观察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的卡扣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为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1(b)为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嵌入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前视图。
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侧视图。
图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后视图。
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扣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前视图。
图5(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侧视图。
图5(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后视图。
图6(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6(a)的线对板连接器的A-A剖面图。
图7(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俯视图。
图7(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a)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B-B剖视图。
图7(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a)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符号说明:
2…电路板
10…线对板连接器
12…插头
122…第二卡扣槽
1222…第一凸块
124…第一电极孔
126、168…第一侧面
128、1610…第二侧面
1210…第一止挡件
1212…第二开孔
1216…第一开孔
130…挟持结构
14…扣件
142…第二凸块
144…第一段落卡扣结构
1442…第一卡扣块
1444…第三卡扣块
16…插座
162…导引件
164…第二电极孔
166…第二段落卡扣结构
1662…第一卡扣槽
1664…第三卡扣块
1612…第二止挡件
1616…导引柱
18…第二电极
20…上壳体
1214、1614…导角
d…厚度
SP…容置空间
S1、S2…表面
H1、H2…高度
A…第一卡扣点
B…第三卡扣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实用新型中,是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实用新型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a)与图1(b),是说明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1(a)为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视角立体示意图和图1(b)为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视角立体示意图。
线对板连接器10是嵌入具有厚度d的电路板2,一并可以参考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嵌入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线对板连接器10包含插头12、扣件14、插座16与复数第二电极18。于另一实施例中,线对板连接器10也可以包含上壳体20。
于此,插头12是以矩形体为例说明,一并可以参考图3(a)至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各视角立体示意图,其中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前视图;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侧视图;以及,图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的后视图。
插头12为形成具有复数第一凸块1222的第二卡扣槽122、容置空间SP与复数第一电极孔124。该复数第一电极孔124能够用于设置缆线(图未示),该复数第一电极孔124的数量是多于或等于缆线的数量,于此,第一电极孔124的数量不限制。此外,于此定义插头12的第一侧面126与第二侧面128,依照此定义第二卡扣槽122是形成在第一侧面126和该复数第一电极孔124是形成在第二侧面128。
于另一实施例中,插头12更包含在插头12的二侧形成V形的挟持结构130,以供机械挟持而进行连接器的组装。
于另一实施例中,插头12更包含复数第一止挡件1210,一并可以参照图6(b)。其中,在图6(a)与6(b)中,图6(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俯视图;以及,图6(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6(a)的线对板连接器的A-A剖面图。在图6(b)中,该复数第一止挡件1210形成在容置空间SP。
接着说明扣件14,一并可以参考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线对板连接器的扣件的立体示意图。
于此,扣件14形成复数第二凸块142与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其中,该复数第二凸块142对应该等第一凸块1222设置,在扣件14受一外力驱动时,扣件14可以通过该复数第二凸块142与该复数第一凸块1222作用而转动。
于此,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可以因应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而配合后续提到的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进行设计。于此,图4所公开的结构仅是举例说明,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在任何形式的结构,只要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可以在不重新变更设计或是重新开模的情况下,适用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的组装,即是线对板连接器10可以在接合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的情况之下,其仍然能够以完全地、不完全地或是部分地卡扣而达到卡扣功效者,其皆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的实用新型范畴。
在图4中,举例而言,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为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与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又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具有第一斜面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具有第三斜面。其中,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突出于扣件14的表面S1的高度H1是高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突出于扣件14的表面S1的高度H2。
于此,插座16也以矩形体为例说明,一并可以参考图5(a)至5(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各视角立体示意图,其中图5(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立体图;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前视图;图5(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侧视图;以及,图5(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a)与图1(b)的插座结合上壳体的后视图。
插座16形成复数导引件162、复数第二电极孔164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插座16透过该复数导引件162被引导至插头12的容置空间SP以使得该复数第二电极孔164设置于容置空间SP。又,该等第二电极孔164可以用于设置该复数第二电极18(如图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插座16与插头12结合之处,可以选择性形成导角的设计,例如图6(b)的导角1214,1614,以使得插座16与插头12可以容易地进行组合与拆卸。
此外,为便于后续的说明,一并参照图5(c),于此定义插座16的第一侧面168与第二侧面1610,依照此定义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是形成在第一侧面168,而插座16没有形成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的一侧的对应侧为第二侧面1610。
于本实施例中,具有的上壳体20可以形成复数第一固定件(图未示)与插座16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图未示),该复数第一固定件对应该等第二固定件设置,又上壳体20与插座16可以通过该复数第一固定件与该等第二固定件进行结合,例如该复数第一固定件与该复数第二固定件可以互为是凹槽与卡钩的设计,其目的为用于将上壳体20固定于插座16,使得组装在插座16的第二电极18可以获得保护与绝缘等功效。
于此,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可以因应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而配合前述提到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进行设计。于此,图5(b)所公开的结构仅是举例说明,不限制于任何结构,只要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与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在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结合线对板连接器10之后,其仍然能够以完全地、不完全地或是部分地卡扣而达到卡扣功效,其皆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与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的实用新型范畴。
在图5(a)与5(b)中,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为复数第一卡扣槽1662与复数第三卡扣块1664,该复数第一卡扣槽1662对应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设置和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设置,该复数第一卡扣槽1662与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卡扣于第一卡扣点A和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卡扣于第三卡扣点B。在插头12与插座16组合之后,第一卡扣点A相距电路板2的表面的距离是大于或等于第三卡扣点B相距电路板2的表面的距离。于此,通过第一卡扣点A与第三卡扣点B不同的高度,且配合该等第一卡扣块1442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分别地突出于扣件14的表面S1高度H1,H2,使得线对板连接器10在与不同厚度d的电路板2结合时都可以达到卡扣的目的,一并可以参照图7(a)至图7(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相关说明示意图,其中图7(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俯视图;图7(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a)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B-B剖视图;以及,图7(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a)的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在图7(a)中,为显示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6可以操作在电路板2的厚度为0.8mm至1.2mm的范围进行设计,也就是当电路板2的厚度为0.8mm时,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可以完全地卡扣;以及,若电路板2的厚度为大于0.8mm以上时,例如厚度为1.0mm(或1.2mm)时,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已经无法进行扣合,但是仍然可以透过该复数第一卡扣槽1662与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以部分地或不完全地进行卡扣。
在图7(b)显示的B-B剖视图,为表示插头12插入厚度为1.0mm(或1.2mm)的电路板2时,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无法完全地卡扣,需要由该复数第一卡扣槽1662与该复数第一卡扣块1442以部分地或不完全地进行卡扣,从扣件14的外观来看,当扣件14发生部分地或不完全地卡扣第二段落卡扣166结构时,扣件14形成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的表面S1与电路板2的表面S2呈现倾斜状且夹设一角度;又,在图7(c)显示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结合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其表示插头12插入厚度为0.8mm的电路板2时,该复数第三卡扣槽1664与该复数第三卡扣块1444可以完全地卡扣,使得扣件14形成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44的表面S1与电路板2的表面S2夹设90度角或接近90度角。
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可以参照图6(b),插座16更包含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该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配合前述提到的该等第一止挡件1210,在插头12与插座16结合时,可以进行卡扣。于此,该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是以凸块和该等第一止挡件1210是以凹槽为例说明。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该复数第一止挡件1210与该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可以避免安装过程中,因为拉扯缆线而掀起扣件14而导致扣件14的解锁,进而使得插头12与插座16分离。
同时地,在图6(b)也可以理解到,插头12的底部可以紧贴在电路板2。
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参考图6(a),插座16更形成复数导引柱1616和插头12更形成复数第一开孔1216。该复数第一开孔1216对应该复数导引柱1616设置,通过插头12结合插座16,使得该复数导引柱1616插入该复数第一开孔1216。该复数第一开孔1216除了可达到固定与定位的目的之外,也可以用于观察该复数导引柱1616是否有正确插入该复数第一开孔1216。
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参考图6(a),插头12更可以更形成复数第二开孔1212,该复数第二开孔1222的位置对应该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以能够观察该复数第一止挡件1210与该复数第二止挡件1612的卡扣状态。
根据上述的说明,在插座16设置于电路板2之后,插头12结合插座16,使得插头12的底部可以贴合电路板2的表面之外,电路板2的厚度可以用以决定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210相距于电路板2的表面具有一距离,当距离处于一预定卡扣范围内,例如预定卡扣范围相关于电路板2的厚度d,其厚度d的范围介于0.6mm至1.4mm之间,又第一段落卡扣结构1210的至少一部分卡扣第二段落卡扣结构1612,使得插头12与扣件14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嵌入具有厚度的电路板,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包含:
插头,形成具有复数第一凸块的第二卡扣槽、容置空间与复数第一电极孔,所述复数第一电极孔供设置缆线;
扣件,形成复数第二凸块与第一段落卡扣结构,所述复数第二凸块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凸块设置,所述扣件受一外力驱动而通过所述复数第二凸块与所述复数第一凸块作用而转动;以及
插座,形成复数导引件、复数第二电极孔与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所述插座透过所述复数导引件引导至所述容置空间以使得所述复数第二电极孔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以及
复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电极孔;
其中,在所述插座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之后,所述插头结合所述插座,使得所述插头的底部贴合所述电路板的表面而根据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决定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相距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具有一距离,当所述距离处于一预定卡扣范围内,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扣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使得所述插头与所述扣件不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为复数第一卡扣块与复数第三卡扣块,又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具有第一斜面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具有第三斜面,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突出于所述扣件的表面的高度是高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突出于所述扣件的表面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为复数第一卡扣槽与复数第三卡扣块,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设置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设置,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卡扣于第一卡扣点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卡扣于第三卡扣点,所述第一卡扣点相距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的距离是不小于所述第三卡扣点相距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为0.8mm时,所述复数第三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三卡扣块完全地卡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为1.0mm或1.2mm时,所述复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复数第一卡扣块以部分地或不完全地进行卡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扣件完全地卡扣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时,所述扣件形成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表面与电路板的表面夹设90度角或接近90度角;以及,所述扣件部分地或不完全地卡扣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时,所述扣件形成所述第一段落卡扣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呈现倾斜状且夹设一角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预定卡扣范围相关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厚度,所述厚度的范围介于0.6mm至1.4mm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插头更形成复数第一开孔和所述插座更形成复数导引柱,所述复数第一开孔对应所述复数导引柱设置,通过所述插头结合所述插座,使得所述复数导引柱插入所述复数第一开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具有复数第一固定结构的上壳体与所述插座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插座通过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进行结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插头更包含复数第一止挡件和所述插座更包含复数第二止挡件,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形成在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设置且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段落卡扣结构的对应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插头更形成复数第二开孔,所述复数第二开孔的位置对应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以供观察所述复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复数第二止挡件的卡扣状态。
CN202320229767.6U 2023-02-16 2023-02-16 线对板连接器 Active CN219739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9767.6U CN219739339U (zh) 2023-02-16 2023-02-16 线对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9767.6U CN219739339U (zh) 2023-02-16 2023-02-16 线对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9339U true CN219739339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32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9767.6U Active CN219739339U (zh) 2023-02-16 2023-02-16 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9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701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278861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5980318A (en) Connector with a flexible beam for holding a terminal down and in position
US7780467B2 (en) Poke-in connector
US7677936B2 (en) Plug connector having retainer attached mold case
US5244403A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socket with external latch
US7462070B2 (en) Connector having lock mechanism
US82159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5011887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090543B2 (en) Wire harness connector
US7604483B2 (en)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and its connecting structure
US6139362A (en) Fastener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device to a substrate
US67587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739339U (zh) 线对板连接器
EP1610417A1 (en) Connector holding structure
US477839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pliant posts and improved insertion characteristics
KR200417495Y1 (ko) 차량용 커넥터
KR19990078087A (ko) 평면 가요성 회로용 전기 커넥터
TWI836615B (zh) 線對板連接器
JPH0724900Y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集合コネクタ接続装置
TW202414911A (zh) 線對板連接器
TWM642745U (zh) 線對板連接器
CN113161783A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6773564U (zh)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CN210489937U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