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73564U -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73564U
CN216773564U CN202123265203.8U CN202123265203U CN216773564U CN 216773564 U CN216773564 U CN 216773564U CN 202123265203 U CN202123265203 U CN 202123265203U CN 216773564 U CN216773564 U CN 216773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locking
members
pieces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652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贤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73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73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与一第一绝缘体,其借由各自提供的固定件相互卡扣结合而形成一个可以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第二壳体提供一第一锁扣件与一第一弹性件,其可以将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在连接器,又施加一外力于第一壳体的第一按压部时,可以解锁软性印刷电路板,让软性印刷电路板可以自连接器脱离。其中,第一绝缘体提供具有一第一斜面的第一作用部以对应第一锁扣件设置。第一斜面可以决定第一锁扣件的形变行程。本实用新型另提供单一壳体与绝缘体的二件式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Description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中,线对板的连接器提供多个前端/后端电极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为了能够让连接器也能够应用在需要较窄空间的应用领域,例如车用领域或是薄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领域的人莫不思及如何制作薄型化的连接器来配合前述应用领域;除了制作薄型化的连接器之外,也一并思考在薄型化连接器过程中,是否也能够提供自动锁扣与手动解锁的功能。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可用以解决传统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能够用于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且同时地能够达到自动锁扣与手动解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根据上述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提供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绝缘体的三组件结构,借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绝缘体所各自提供的固定件进一步相互卡扣与结合而形成一个可以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提供第五壳体与第二绝缘体的二组件结构,借由第五壳体与第二绝缘体所各自提供的固定件进一步相互卡扣与结合而形成一个可以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根据上述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提供第一壳体的第一按压部间接按压第二壳体的第二按压部以达到解锁的目的,或者提供直接地按压第五壳体的第五按压部以达到解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目的是根据上述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提供具有第一斜面(或称第二斜面)的作用部以对应第二壳体(或第五壳体)的第一锁扣件(或第二锁扣件)设置,以借由第一斜面(或称第二斜面)达到决定第一锁扣件(或第二锁扣件)的形变行程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能够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与一第一绝缘体。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本体、复数第一按压部与复数第一固定部。该等第一按压部与该等第一固定部分别地配置在第一本体的二侧。该等第一按压部连接该等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本体。该等第一固定部分别地提供一第一固定件、一第三固定件与一第五固定件。第一固定件朝第一本体的方向延伸和第三固定件朝远离第一本体的方向延伸。第二壳体包含一第二本体、复数第二按压部与复数第二固定件。该等第二按压部与该等第二固定件分别地配置在第二本体的二侧。该等第二按压部连接该等第二固定件与第二本体。该等第二按压部对应该等第一按压部设置。该等第二按压部提供一第一锁扣件与一第一弹性件。该等第二固定件连接该等第一弹性件及该等第二固定件对应该等第一固定件设置。第一绝缘体包含一第三本体、复数第一作用部与复数第六固定件。该第三本体提供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第一容置空间。第一表面结合第一壳体与第二表面结合第二壳体。该等第一作用部与该等第六固定件分别地配置于第三本体的二侧。该等第一作用部对应该等第一锁扣件设置,且第一容置空间容置该等第一锁扣件的一部分。该等第一作用部分别地形成一第一斜面以决定该等第一锁扣件的形变行程,使得该等第一锁扣件止挡于第一斜面,又该等第六固定件对应该等第五固定件。其中,借由该等第一固定件、该等第二固定件、该等第五固定件、该等第六固定件与该等第一弹性件之间的结合,使得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绝缘体相互卡扣结合,又该等第一按压部受一外力而朝一第一方向形变之后,该等第一弹性件受到该等第一按压部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该等第一锁扣件朝一第二方向形变而能够解锁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该等第一弹性件不发生形变时,该等第一锁扣件将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第一容置空间。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复数第一开口,所述复数第一开口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设置,在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朝所述第二方向形变之后,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一固定部更包含复数第七固定件与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复数第二开口,所述复数第七固定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复数第七固定件结合所述复数第二开口,以将所述第一壳体限位在所述第三本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形成复数第一凹槽结合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以将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限位于所述第三本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之间形成复数第一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而供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受所述外力而产生形变。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形成复数第二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又每一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更包含第一弹臂与第一卡扣块,所述第一卡扣块突出于所述第一弹臂及所述第一卡扣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以供对应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缺口,所述第一弹臂对应所述第一斜面设置。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更形成复数按压片,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设置,所述复数按压片相较于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更接近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复数第四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更包含复数第八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四固定件是对应所述复数第八固定件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个更包含复数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本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形成复数第二凹槽,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对应所述复数第二凹槽设置且所述复数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凹槽,其中所述复数接地电极是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一个。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形成定位口与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形成定位柱,所述定位口对应所述定位柱设置,以将所述第一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复数第十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更包含复数第十二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十固定件是对应所述复数第十二固定件设置,所述复数第十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缘处,以将所述第二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能够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包含一第五壳体与一第二绝缘体。第五壳体包含一第五本体、复数第五按压部、复数第九固定件、复数第十一固定件与复数第十三固定件。该等第五按压部与该等第九固定件配置在该第五本体的二侧。该等第十一固定件设置在第五本体的前缘与该等第十三固定件设置在第五本体的后缘,该等第五按压部连接该等第九固定件与第五本体。该等第五按压部提供一第二锁扣件与一第二弹性件。该等第九固定件连接该等第二弹性件。第二绝缘体包含一第七本体、复数第二作用部、复数第四开口、复数第十二固定件与复数第十四固定件。第七本体提供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等第二作用部配置于第七本体的二侧。该等第二作用部对应该等第二锁扣件设置,且第二容置空间容置该等第二锁扣件的一部分。该等第二作用部分别地形成第二斜面以决定该等第二锁扣件的形变行程,使得该等第二锁扣件止挡于第二斜面。该等第四开口对应该等第九固定件设置。该等第十二固定件对应该等第十一固定件设置。该等第十四固定件对应该等第十三固定件设置。其中,借由该等第九固定件、该等第十一固定件、该等第十三固定件、该等第四开口、该等第十二固定件与该等第十四固定件之间的结合,使得第五壳体与第二绝缘体相互卡扣结合,又该等第五按压部受一外力而朝第一方向形变之后,该等第二弹性件受到该等第五按压部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该等第二锁扣件朝第二方向形变而供解锁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该等第二弹性件不发生形变时,该等第二锁扣件将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第二容置空间。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形成复数第四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二弹性件,又每一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更包含第二弹臂与第二卡扣块,所述第二卡扣块突出于所述第二弹臂及所述第二卡扣块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对应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缺口,所述第二弹臂系对应所述第二斜面设置。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五壳体更包含提供复数接地电极与在所述第七本体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更包含形成复数第四凹槽,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对应所述复数第四凹槽设置且所述复数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复数第四凹槽,其中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五本体。
较佳的是,其中每一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更包含第一插销件、第二插销件与接地件,所述第一插销件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前端且所述第一插销件对应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二插销件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上侧,以及所述接地件供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侧边。
相较于传统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能够应用于软性印刷电路板,且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除可以大幅度缩减厚度之外,也可以进行锁扣与解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图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图4(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仰视图。
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俯视图。
图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侧视图。
图5(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仰视图。
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5(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前视图。
图5(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侧视图。
图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9(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俯视图。
图9(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仰视图。
图9(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侧视图。
图10(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10(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仰视图。
图10(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前视图。
图10(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20…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12...第一壳体
122...第一本体
124...第一按压部
126...第一固定部
1262...第一固定件
1264...第三固定件
1266...第五固定件
1268...第七固定件
128...第一开口
1210...第一间隙
1212...接地电极
1214...定位口
14...第二壳体
142...第二本体
144...第二按压部
1442...第一锁扣件
14422....第一弹臂
14424...第一卡扣块
1444...第一弹性件
1446...按压片
146...第二固定件
148...第二间隙
1410...第四固定件
1412...接地电极
1414...卡扣件
14142...凸点
16...第一绝缘体
162...第三本体
1622...第一表面
1624...第二表面
1626...卡槽
164...第一作用部
166...第六固定件
168...第二开口
1610...第一凹槽
1612...第八固定件
1614...第二凹槽
1616...定位柱
22...第五壳体
222...第五本体
224...第五按压部
2242...第二锁扣件
2244...第二弹性件
22422...第二弹臂
22424...第二卡扣块
226...第九固定件
2262...第一插销件
2264...第二插销件
2266...接地件
228...第十一固定件
2282...凸点
2210...第十三固定件
2212...第四间隙
2214...接地电极
24...第二绝缘体
242...第七本体
244...第二作用部
246...第四开口
248...第十二固定件
2410...第十四固定件
2412...第四凹槽
2414...插槽
SP1...第一容置空间
SP2...第二容置空间
A...前缘
B...后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实用新型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中,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10能够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图未示)。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10包含一第一壳体12、一第二壳体14与一第一绝缘体16。一并可以参考图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于另一实施例中,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10也可以包含如图8所述的复数端子26。
一并参考图3(a)至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多个视角图。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以及,图3(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第一壳体12包含一第一本体122、复数第一按压部124与复数第一固定部126。于此,第一按压部124与第一固定部126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
第一按压部124与第一固定部126分别地配置在第一本体122的二侧,即是图3(a)与图3(b)的左右二侧。在图3(a)与图3(b)中,第一按压部124连接第一固定部126与第一本体122。
第一固定部126分别地提供一第一固定件1262、一第三固定件1264与一第五固定件1266,即是第一固定部126是至少由第一固定件1262、第三固定件1264与第五固定件1266所组成。其中,第一固定件1262朝第一本体122的方向延伸(或称向内弯折延伸)和第三固定件1264朝远离第一本体122的方向延伸(或称向外弯折延伸)。即是,第一固定件126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固定件1264的延伸方向系相反的。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22更包含复数第一开口128。于此,第一开口128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第一开口128对应后续提到的第二壳体14的第一锁扣件1442设置,特别是第一弹臂14422发生形变时可以透过第一开口128凸起而不作用于第一壳体12。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22还更包含复数第七固定件1268。于此,第七固定件1268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第七固定件1268以一方向突出于第一固定部126,前述方向是接近垂直或垂直于第一固定件1262与第三固定件1264所延伸的方向。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22与第一按压部124之间形成复数第一间隙1210,以部分地分离第一本体122与第一按压部124,而能够让第一按压部124受外力而容易地产生形变。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22形成定位口1214,以供对应后续提到的定位柱1616。
一并参考图4(a)至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多个视角图。图4(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仰视图;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俯视图;以及,图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二壳体的侧视图。
第二壳体14包含一第二本体142、复数第二按压部144与复数第二固定件146。于此,第二按压部144与第二固定件146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
第二按压部144与第二固定件146分别地配置在第二本体142的二侧。第二按压部144连接第二固定件146与第二本体142。第二按压部144对应第一按压部124设置。第二按压部144提供一第一锁扣件1442与一第一弹性件1444。第二固定件146连接第一弹性件1444及第二固定件146对应第一固定件1262设置。一并可以参照图6的图式,可以看到第一固定件1262受到第二固定件146的止挡而限位。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4更包含复数第四固定件1410。于此,第四固定件1410的数量系以4个为例说明。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按压部144形成复数第二间隙148,以部分地分离第一锁扣件1442与第一弹性件1444。又,每一该等第一锁扣件1442更包含第一弹臂14422与第一卡扣块14424。其中,第一卡扣块14424突出于第一弹臂14422及第一卡扣块14424容置于后续所提到的第一容置空间SP1以能够对应软性印刷电路板(图未示)的缺口(图未示)。第一弹臂14422对应第一斜面S1设置。于此,第一弹性件1444以U型体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只要能够形成弹性的结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弹性件。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按压部144更形成复数按压片1446。按压片1446对应第一按压部124设置。按压片1446相较于第一锁扣件1442与第一弹性件1444更接近于第一按压部124,使得第二按压部144相较于第一锁扣件1442与第一弹性件1444更早地接触到第一按压部124。
一并参考图5(a)至5(d),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多个视角图。图5(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仰视图;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俯视图;图5(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前视图;以及,图5(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的第一绝缘体的侧视图。
第一绝缘体16包含一第三本体162与复数第一作用部164与复数第六固定件166。于此,第一作用部164与第六固定件166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
第三本体162的提供一第一表面1622、一第二表面1624与一第一容置空间SP1。第一表面1622结合第一壳体12与第二表面1624结合第二壳体14。
第一作用部164与第六固定件166分别地配置于第三本体162的二侧。第一作用部164对应第一锁扣件1442设置,且第一容置空间SP1容置第一锁扣件1442之一部分,即是第一卡扣块14424的部分。第一作用部164分别地形成一第一斜面S1以决定第一锁扣件1442的形变行程,使得第一锁扣件1442止挡于第一斜面S1,又第六固定件166对应第五固定件1266。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本体162更包含复数第二开口168。第七固定件1268对应第二开口168设置。又,第七固定件1268结合第二开口168,以将第一壳体12限位在第三本体162。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本体162更包含形成复数第一凹槽1610。于此,第一凹槽1610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第一凹槽1610结合第五固定件1266,以将第五固定件1266限位于第三本体162。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6更包含复数第八固定件1612。于此,第八固定件1612的数量以4个为例说明。第八固定件1612对应第四固定件1410设置,以将第二壳体14限位于第一绝缘体16。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本体162更包含形成定位柱1616,对应第一壳体12的定位口1214设置。借由定位柱1616插入定位口1214,以将第一壳体12限位于第一绝缘体16。
一并参考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在图6中,根据上述所提到的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4与第一绝缘体16,可以理解到借由第一固定件1262、第二固定件146、第五固定件1266、第六固定件166与第一弹性件1444之间的组合,使得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4与第一绝缘体16相互卡扣结合。
第一按压部124受一外力而朝一第一方向,例如以图3(c)为例,第一方向为负Y轴(图面向下)的方向。第一按压部124形变之后,第一弹性件1444受到第一按压部124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第一锁扣件1442朝一第二方向形变,例如以图4(c)为例,第二方向为正Y轴(图面向上)的方向,使得在第一锁扣件1442发生形变之后,其能够解锁位于第一容置空间SP1的软性印刷电路板(图未示),以及第一弹性件1444不发生形变时,第一锁扣件1442将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第一容置空间SP1。
一并可以参考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在图7中,显示第一作用部164为第一斜面S1结构,使得施加一外力于第一壳体12的第一按压部124,即是外力朝图面向下的方向施加于第一按压部124,第一按压部124间接地按压按压片1446而形变第一弹性件1444,进而驱动第一锁扣件1442形变。其中,第一锁扣件1442形变的形变行程受到第一斜面S1的止挡。
回到图3(b)图与图4(c),在第一锁扣件1442朝第二方向形变之后,第一锁扣件1442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前述所提到位于第一壳体12的第一开口128。借由第一开口128的结构,可以使得连接器达到薄型化的目的。
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的至少一个更包含复数接地电极1212,1412与第三本体162的第一容置空间SP1形成复数第二凹槽1614,第二凹槽1614的数量是等于或多于接地电极1212,1412的数量。接地电极1212,1412对应第二凹槽1614设置且接地电极1212,1412设置于第二凹槽1614。
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14更包含卡扣件1414与第三本体162更包含卡槽1626,借由卡扣件1414结合卡槽1626,使得第二壳体14扣合在第三本体162。其中,卡扣件1414的二侧形成凸点14142,使得卡扣件1414扣合卡槽1626,可以借由凸点14142卡扣于卡槽1626。
请参考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在图8中,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20同样地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由第一实施例的二个壳体的架构改成一个壳体的架构。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20包含一第五壳体22与一第二绝缘体24。于另一实施例中,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20也更包含复数端子26。
一并参考图9(a)至9(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多个视角图。图9(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俯视图;图9(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仰视图;以及,图9(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五壳体的侧视图。
第五壳体22包含一第五本体222、复数第五按压部224、复数第九固定件226、复数第十一固定件228与复数第十三固定件2210。于此,第五按压部224、第九固定件226、第十一固定件228与第十三固定件2210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
第五按压部224与第九固定件226配置在该第五本体222的二侧。于此,第九固定件226可以由第一插销件2262、第二插销件2264与接地件2266所组成,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化。其中,第一插销件2262形成在第九固定件226的前端以对应后续提到的第四开口246,第二插销件2264形成在第九固定件226的上侧,以及接地件2266形成在侧边以供连接印刷电路板(图未示)。第十一固定件228设置在第五本体222的前缘A与第十三固定件2210设置在第五本体222的后缘B。于此,第十一固定件228在前端的二侧形成凸点2282,用以卡扣于后所提到的第十二固定件248,即是第十一固定件228借由凸点2282卡扣于第十二固定件248。其中,前缘A与后缘B位于对应侧。第五按压部224连接第九固定件226与第五本体222。第五按压部224提供一第二锁扣件2242与一第二弹性件2244。第九固定件226连接第二弹性件2244。
于另一实施中,第五按压部224形成复数第四间隙2212,以部分地分离第二锁扣件2242与第二弹性件2244,又每一该等第二锁扣件2242更包含第二弹臂22422与第二卡扣块22424。第二卡扣块22424突出于第二弹臂22422及第二卡扣块22424容置于后续提到的第二容置空间SP2以能够对应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缺口。又,第二弹臂22422对应第二斜面设置,用于止挡经形变后的第二弹臂22422。
一并参考图10(a)至10(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多个视角图。图10(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俯视图;图10(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仰视图;图10(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前视图;以及,图10(d)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二绝缘体的侧视图。
第二绝缘体24包含一第七本体242、复数第二作用部244、复数第四开口246、复数第十二固定件248与复数第十四固定件2410。于此,第二作用部244、第四开口246、第十二固定件248与第十四固定件2410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且第二作用部244、复数第四开口246、复数第十二固定件248与复数第十四固定件2410的数量等于或多于第五按压部224、第九固定件226、第十一固定件228与第十三固定件2210的数量。
第七本体242提供一第二容置空间SP2。第二作用部244配置于第七本体242的二侧。第二作用部244对应第二锁扣件2242设置,且第二容置空间SP2容置第二锁扣件2242的一部分。第二作用部244形成第二斜面S2以决定第二锁扣件2242的形变行程,使得第二锁扣件2242止挡于第二斜面S2。第四开口246对应第九固定件226设置。第十二固定件248对应第十一固定件228设置。第十四固定件2410对应第十三固定件2210设置。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七本体242更可以包含插槽2414以对应第二插销件2264,以将第五壳体22限位于第二绝缘体24。
其中,借由第九固定件226、第十一固定件228、第十三固定件2210、第四开口246、第十二固定件248与第十四固定件2410之间的结合,使得第五壳体22与第二绝缘体24相互卡扣结合,又第五按压部224受一外力而朝第一方向形变之后,第二弹性件2244受到第五按压部224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第二锁扣件2242朝第二方向形变而能够解锁位于第二容置空间SP2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第二弹性件2244不发生形变时,第二锁扣件2242将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第二容置空间SP2。
又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五壳体22可提供复数接地电极2214与在前述的第七本体242的第二容置空SP2间形成复数第四凹槽2412,于此,接地电极2214与第四凹槽2412的数量以2个为例说明。接地电极2214对应第四凹槽2412设置且接地电极2214设置于第四凹槽2412。其中,接地电极2214形成在该第五本体222。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是用于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所述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包含:
第一壳体,其具有第一本体、复数第一按压部与复数第一固定部,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复数第一固定部是分别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二侧,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连接所述复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复数第一固定部分别地提供第一固定件、第三固定件与第五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朝所述第一本体的方向延伸和所述第三固定件朝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方向延伸;
第二壳体,其具有第二本体、复数第二按压部与复数第二固定件,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与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是分别地配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二侧,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连接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设置,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分别地提供第一锁扣件与第一弹性件,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设置;以及
第一绝缘体,其具有第三本体、复数第一作用部与复数第六固定件,所述第三本体提供相对应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表面结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表面结合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复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复数第六固定件是分别地配置于所述第三本体的二侧,所述复数第一作用部对应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设置,且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容置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的一部分,所述复数第一作用部分别地形成第一斜面以决定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的形变行程,使得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止挡于所述第一斜面,又所述复数第六固定件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
其中,借由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六固定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之间的结合,使得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互卡扣结合,又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受一外力而朝第一方向形变之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受到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朝第二方向形变而供解锁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不发生形变时,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将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复数第一开口,所述复数第一开口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设置,在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朝所述第二方向形变之后,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复数第一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一固定部更包含复数第七固定件与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复数第二开口,所述复数第七固定件对应所述复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复数第七固定件结合所述复数第二开口,以将所述第一壳体限位在所述第三本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形成复数第一凹槽结合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以将所述复数第五固定件限位于所述第三本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之间形成复数第一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而供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受所述外力而产生形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形成复数第二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又每一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更包含第一弹臂与第一卡扣块,所述第一卡扣块突出于所述第一弹臂及所述第一卡扣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以供对应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缺口,所述第一弹臂对应所述第一斜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二按压部更形成复数按压片,是对应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设置,所述复数按压片相较于所述复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一弹性件更接近于所述复数第一按压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复数第四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更包含复数第八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四固定件是对应所述复数第八固定件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个更包含复数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本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形成复数第二凹槽,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对应所述复数第二凹槽设置且所述复数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凹槽,其中所述复数接地电极是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一个。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形成定位口与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形成定位柱,所述定位口对应所述定位柱设置,以将所述第一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复数第十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更包含复数第十二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十固定件是对应所述复数第十二固定件设置,所述复数第十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缘处,以将所述第二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12.一种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供连接软性印刷电路板,所述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包含:
第五壳体,其具有第五本体、复数第五按压部、复数第九固定件、复数第十一固定件与复数第十三固定件,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与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配置在所述第五本体的二侧,所述复数第十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五本体的前缘与所述复数第十三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五本体的后缘,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连接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与所述第五本体,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分别地提供第二锁扣件与第二弹性件,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连接所述复数第二弹性件;以及
第二绝缘体,其具有第七本体、复数第二作用部、复数第四开口、复数第十二固定件与复数第十四固定件,所述第七本体提供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复数第二作用部是配置于所述第七本体的二侧,所述复数第二作用部对应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设置,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容置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的一部分,所述复数第二作用部分别地形成第二斜面以决定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的形变行程,使得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止挡于所述第二斜面,所述复数第四开口对应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设置,所述复数第十二固定件对应所述复数第十一固定件设置,所述复数第十四固定件对应所述复数第十三固定件设置;
其中,借由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十一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十三固定件、所述复数第四开口、所述复数第十二固定件与所述复数第十四固定件之间的结合,使得所述第五壳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卡扣结合,又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受一外力而朝第一方向形变之后,所述复数第二弹性件受到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的形变而进一步驱动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朝第二方向形变而供解锁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所述复数第二弹性件不发生形变时,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将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锁扣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五按压部形成复数第四间隙,以部分地分离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与所述复数第二弹性件,又每一所述复数第二锁扣件更包含第二弹臂与第二卡扣块,所述第二卡扣块突出于所述第二弹臂及所述第二卡扣块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对应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缺口,所述第二弹臂系对应所述第二斜面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五壳体更包含提供复数接地电极与在所述第七本体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更包含形成复数第四凹槽,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对应所述复数第四凹槽设置且所述复数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复数第四凹槽,其中所述复数接地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五本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复数第九固定件更包含第一插销件、第二插销件与接地件,所述第一插销件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前端且所述第一插销件对应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二插销件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上侧,以及所述接地件供形成在所述第九固定件的侧边。
CN202123265203.8U 2021-09-06 2021-12-23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Active CN2167735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0570U TWM622513U (zh) 2021-09-06 2021-09-06 薄型化鎖扣與解鎖連接器
TW110210570 2021-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73564U true CN216773564U (zh) 2022-06-17

Family

ID=80340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65203.8U Active CN216773564U (zh) 2021-09-06 2021-12-23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36552U (zh)
CN (1) CN216773564U (zh)
TW (1) TWM62251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2513U (zh) 2022-01-21
JP3236552U (ja)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34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shell
US2008009045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board locks
US7527522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20407263A1 (en) Strap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enhanced mating retention force
JP3311228B2 (ja) 端子係止具付きコネクタ
US7025603B2 (en) Land grid array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tiffener
CN216773564U (zh)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CN115776001A (zh) 薄型化锁扣与解锁连接器
US20230074043A1 (en) Thin type lock and unlock connector
CN216929071U (zh) 易锁易解锁连接器
US2007028151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960324B2 (ja) 嵌合型コネクタ
US2004022456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ocking device
JP4975708B2 (ja) 嵌合型コネクタ
CN216773565U (zh) 具有按压解锁结构的易锁连接器
US6174192B1 (en) Card connector
US5409393A (en) Locking mechanism
US7063568B2 (en)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3036921A (ja) シャッタ付きコネクタ
US20050003713A1 (en) Catchable plug
CN220934528U (zh) 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16581586B (zh) 电源连接器
CN115842255A (zh) 具有按压解锁结构的易锁连接器
CN216981014U (zh) 浮动连接器
JP3060508U (ja) ライトアングル型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