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222U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39222U CN219739222U CN202320910185.4U CN202320910185U CN219739222U CN 219739222 U CN219739222 U CN 219739222U CN 202320910185 U CN202320910185 U CN 202320910185U CN 219739222 U CN219739222 U CN 2197392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pin
- tab
- reinforcement
-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引脚,包括引脚本体,引脚本体包括极柱连接部及极耳连接部,极柱连接部与极耳连接部一体折弯成型;采用塑胶材料的结构增强件,结构增强件套设于极耳连接部的外部,并与极耳连接部固定连接。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电池引脚的电池模组、以及应用上述电池模组的电池包,解决了现有引脚的抗冲击能力及减振能力较差的问题,从而有效保证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二次动力电池顶盖的引脚通过超声波焊接正负极耳,使得电芯的电流由内部导通至电芯外部。但动力电池的实际应用工况中不免有振动、冲击等问题,而目前的引脚的抗冲击能力及减振能力较差,这样,很容易导致引脚在振动及冲击过程中发生形变或断裂破坏,从而使得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解决了现有引脚的抗冲击能力及减振能力较差的问题,从而有效保证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引脚,包括:
引脚本体,所述引脚本体包括极柱连接部及极耳连接部,所述极柱连接部与所述极耳连接部一体折弯成型;
采用塑胶材料的结构增强件,所述结构增强件套设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外部,并与所述极耳连接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增强件包括固定臂与增强座,所述增强座的内部设置有引脚导槽,所述固定臂设于所述引脚导槽,且所述固定臂与所述引脚导槽的两相对槽壁之间形成引脚连接区,所述引脚连接区用于使电池极耳与所述极耳连接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脚导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自所述固定臂沿着所述引脚导槽的槽长方向延伸,所述加固部抵接所述极耳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极耳连接部上设置有定位区,所述固定臂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定位区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极耳连接部上设置有电路保护口,使所述极耳连接部的侧边与所述电路保护口的边缘之间形成熔断保护部,所述固定臂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电路保护口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增强件的外部周侧设置有倒圆结构,所述倒圆结构的倒圆半径为R,所述倒圆半径R的范围为[0.2,1.5]。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结构增强件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结构厚度T,所述结构厚度T的范围为[0.2,1],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连接部的厚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部上设置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位于所述引脚连接区的内侧,且在从所述引脚导槽的外部至其内部的方向上,所述引导面沿朝向所述引脚导槽的内底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增强件为绝缘阻燃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若干电芯;
上述的电池引脚,所述电池引脚安装固定于所述电芯,所述电池引脚的极柱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电芯的电池极柱,所述电池引脚的极耳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电芯的电池极耳,且所述电池引脚的结构增强件抵接接触于所述电芯的绝缘膜。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极耳包括第一极耳件和第二极耳件,所述第一极耳件与所述第二极耳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件与所述第二极耳件之间还设置有调节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件折弯形成为第一接触段,所述第二极耳件形成为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一接触段与所述第二接触段均抵接作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一种电池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结构增强件与引脚本体结合,使得引脚本体的极耳连接部的外部能过包覆形成一层塑胶保护层,利用塑胶所具备的弹性性能及机械强度的性能,从而提高引脚本体的抗冲击能力及减振能力,有效避免引脚本体在振动及冲击过程中发生形变或断裂破坏的风险。
更意想不到的,在结构增强件的作用下,还提高了电芯与引脚本体之间的绝缘性能及隔热性能,并且增加引脚本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增加引脚本体的结构强度,大大地提高了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引脚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结构增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引脚本体的第一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引脚本体的第二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模组的整体结构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标:11-引脚本体,111-极柱连接部,112-极耳连接部,113-极柱连接口,114-熔断保护部,12-结构增强件,121-固定臂,122-增强座,123-引脚导槽,124-加固部,125-引导面,131-定位区,132-定位部,14-电路保护口,15-倒圆结构,21-电池极柱,22-电池顶盖,23-第一极耳件,231-第一过渡段,232-第一接触段,24-第二极耳件,241-第二过渡段,242-第二接触段,25-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具体请结合图1、图4及图5所示,其中,图1中展示引脚本体11与结构增强件12固接的细节结构,结构增强件12作半剖示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引脚,包括:
引脚本体11,引脚本体11包括极柱连接部111及极耳连接部112,极柱连接部111与极耳连接部112一体折弯成型;
结构增强件12,结构增强件12套设于极耳连接部112的外部,并与极耳连接部112固定连接,结构增强件12用于增强引脚本体11的结构强度及抗冲击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极柱连接部111用于电连接电池极柱21,极耳连接部112用于电连接电池极耳。具体为,极柱连接部111上设置有与电池极柱21相扣接的极柱连接口113,且极柱连接口113的形状大小与电池极柱21相适配,使得极柱连接口113的内侧壁与电池极柱21的周侧相接触,这样,引脚本体11与电池极柱21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固。此时,电芯25的电流自电池极耳流动至引脚本体11的极耳连接部112,再从引脚本体11的极耳连接部112流动至引脚本体11的极柱连接部111,最终再流动至电池极柱21。
其中,极柱连接部111与极耳连接部112采用折弯成型的工艺,能够避免焊接工艺中所残留的焊接缺陷,并保证引脚本体11的外形美观,且加工方便更加快捷。同时,还能够有效引脚本体11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是,结构增强件12优选塑胶材料,当然,还可以选用橡胶材料。结构增强件12通过注塑工艺包覆于引脚本体11的极耳连接部112,一方面,电池引脚贴紧在电芯25上,能够增强引脚本体11与电芯25之间的绝缘性能,与电芯25的绝缘膜配合形成双重绝缘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结构增强件12的弹性形变性能,当电芯25处于实际工况时,能够消除引脚本体11与电芯25产生振动及冲击的风险,也即提高引脚本体11的抗冲击强度和减振效果,也避免与极耳连接部112衔接的电池极耳容易发生割裂的问题,保证电芯25的使用安全。
意想不到的,结构增强件12套设在引脚本体11的外部,能够增加极耳连接部112的厚度,也即为在沿着极耳连接部112的横截面方向上,增加极耳连接部112的截面积,从而增加了引脚本体1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具体结合图1及图3所示,结构增强件12包括增强座122,增强座122的内部设置有引脚导槽123,引脚导槽123在沿着槽长方向A上贯通增强座122的两侧,且引脚导槽123的槽宽与极耳连接部112的宽度相适配,则增强座122套设于极耳连接部112的外部,即增强座122包覆于引脚本体11的三个侧面,并避免增强座122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在引脚导槽123的槽宽方向B上产生松动晃动的现象,达到极耳连接部112与结构增强件12之间稳固套接的效果。当然,引脚导槽123的槽宽还可以在装配公差的范围内大于极耳连接部112的宽度。
其中,定义垂直于引脚导槽123的槽底的方向为引脚导槽123的槽深方向H,为避免极耳连接部112从引脚导槽123的槽深方向H脱离增强座122,具体结合图1及图3所示,结构增强件12还包括固定臂121,固定臂121设于引脚导槽123,则将极耳连接部112约束在引脚导槽123的内部,优选地,固定臂121与引脚导槽123之间的距离与极耳连接部112的厚度相适配,使得固定臂121能够抵接接触在极耳连接部112的表面上,则避免增强座122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在引脚导槽123的槽深方向H上产生松动晃动的现象,使得结构增强件12与引脚本体11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
但应当说明的,并不局限于固定臂121与引脚导槽123之间的距离与极耳连接部112的厚度相适配,还可以为在装配公差的范围内大于极耳连接部112的宽度。
应当补充的,电池极耳可以与极耳连接部112的第一端部相连接,其中,第一端部为极耳连接部112远离极柱连接部111的一端,以实现极耳连接部112与电池极耳电连接的目的。
除上述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具体结合图3所示,固定臂121与引脚导槽123的两相对槽壁之间形成引脚连接区,即为引脚导槽123的两个槽壁与固定臂121所围成的区域为引脚连接区,则引脚导槽123的内部通过引脚连接区与引脚导槽123的外部相连通,从而实现在引脚连接区的作用下,电池极耳能够与极耳连接部112电连接的效果。
更重要的在于,使得电池极耳能够与位于结构增强件12内部的引脚本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更便于电池极耳与引脚本体11之间进行连接,也能够保证电池引脚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极耳与引脚本体11之间连接的牢固稳定,进而有利于电流在电池极耳与引脚本体11之间稳定地输送。更进一步的,避免极耳连接部112的第一端部与引脚导槽123产生偏移的现象,也即为避免极耳连部的第一端部朝引脚导槽123的外部偏离的问题。
具体请结合图1及图3所示,槽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加固部124,加固部124自固定臂121沿着引脚导槽123的槽长方向延伸,为能够保证极耳连接部112受力均匀性,引导导槽的两相对侧壁均设置有加固部124,每一加固部124均能够抵接极耳连接部112,但不局限于两个加固部124,加固部124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这样,在固定臂121与加固部124的配合作用下,保证极耳连接部112的每一位置均嵌于引脚导槽123的内部,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增强件12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受力均匀性,使得结构增强件12与引脚本体11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
应当注意的,上述加固部124朝引脚导槽123的槽宽方向B向延伸设置,也即加固部124朝引脚导槽123的内侧延伸,加固部124延伸的宽度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或设计需求设定、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使得加固部124能够有足够的面积作用于极耳连接部112,保证结构增强件12与引脚本体11之间的装配紧凑。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为避免上述极耳连接部112与结构增强件12之间产生松动以及产生相对滑动的问题,具体请结合图1、图2及图4所示,极耳连接部112上设置有定位区131,固定臂121上设置有定位部132,定位部132位于定位区131的内部,通过定位部132与定位区131之间的装配配合,以约束极耳连接部112在引脚导槽123的槽长方向A或/与槽宽方向B的滑动。
具体为,定位区131为贯通孔,贯通孔的形状优选为圆形通孔,贯通孔还可以为方形通孔,或者为腰型孔,或者为椭圆形孔,或者为其他形状的通孔。定位部132的形状尺寸优选与定位区131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使得定位部132的侧壁能够完全接触定位区131的周侧。
其中,定位部132的两端优选固定连接于结构增强件12,也即为定位部132的一端与固定臂121之间固定连接,另一端贯通定位区131并与增强座122固定连接。如此之外,定位部132还可以仅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臂121,定位部132沿着定位区131的中轴线方向插接延伸至定位区131的内部,可以为贯通定位区131,还可以为位于定位区131的内部,且不贯通定位区131。
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保证引脚本体11与结构增强件12之间装配的牢固性,消除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引脚本体11容易脱离结构增强件12的隐患。同时,定位部132与固定臂121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定位部132与固定臂121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即在生产过程中,可向定位区131内注塑形成定位部132,相较于结构增强件12采用插接方式组装并利用过盈方式防松动,不仅能够简化电池引脚的制作工艺,并降低制作的难度。
更巧妙的在于,具体根据图5所示,极耳连接部112上设置有电路保护口14,使极耳连接部112的侧边与电路保护口14的边缘之间形成熔断保护部114,优选的,电路保护口14关于极耳连接部11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使得电路保护口14两相对侧的熔断保护部114的最小横截面相等。
具体为,电路保护口14为贯通槽,贯通槽的形状不限,可以为腰型槽,也可以为方形槽。电路保护口14的槽长延伸方向平行于引脚导槽123的槽宽方向B,使电路保护口14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所形成的熔断保护部114的最小横截面能够符合在大电流的情况下自行熔断,则当电池发生短路的情况下,或者,流经引脚本体11的电流过大时,电池存在短路的风险,在熔断保护部就会在大电流的作用下,异常升高到一定热度的时候从最小横截面的位置处熔化断开,达到快速切断电流的流通的目的,进而达到过载保护的效果,消除电池短路的风险。
进一步的,固定臂121上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位于电路保护口14的内部。电路保护口14的形状尺寸优选与固定部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使得固定部的侧壁能够完全接触电路保护口14的周侧。
固定部的一端与固定臂121之间固定连接,另一端贯通电路保护口14并与增强座122固定连接。如此之外,固定部还可以仅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臂121,固定部沿着电路保护口14的中轴线方向插接延伸至电路保护口14的内部,可以为贯通电路保护口14,还可以为位于电路保护口14的内部,且不贯通电路保护口14。应当说明的,固定部与固定臂121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固定部设置在固定臂121上的目的,也即在生产过程中,可向电路保护口14内注塑形成固定部。
这样,固定部能够替代定位部132约束极耳连接部112在引脚导槽123的槽长方向A或/与槽宽方向B的滑动,保证引脚本体11与结构增强件12之间装配的牢固性。
意想不到的,利用固定部、固定臂121与增强座122三者之间的联动配合,使得极耳连接部112在熔断保护部114熔断的情况下从结构增强件12上脱离,大大提高了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选的,结构增强件12为绝缘阻燃件。也即结构增强件12采用阻燃材料,利用阻燃材料抑制或者延滞燃烧的特性,避免电池发生短路时,结构增强件12发生烧毁而造成火灾的问题。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优选方案,具体结合图8所示,结构增强件12的外部周侧设置有倒圆结构15,倒圆结构15的倒圆半径为R,倒圆半径R的范围为[0.2,1.5],优选的,倒圆半径R优选为0.3。
利用倒圆结构15,不仅消除了结构增强件12外表面的尖锐位置处的集中应力,并提高了电池引脚外表面的美观。同时,也避免结构增强件12的尖锐位置处对电池元件(如电芯25、极耳等)产生刮伤磨损的问题。
其中,倒圆结构15的倒圆半径R小于0.2时,将大大提高在结构增强件12形成倒圆结构15的工艺难度,甚至会导致倒圆结构15无法成型的问题。而倒圆结构15的倒圆半径R大于1.5时,则倒圆半径过大,也导致倒圆结构15无法成型。因此,倒圆半径R的范围在[0.2,1.5]内,能够有效保证在结构增强件12成型倒圆结构15。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优选方案,具体请结合图3及图5所示,定义结构增强件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结构厚度T,结构厚度T的范围为[0.2,1],第一方向为极耳连接部112的厚度方向,优选的,结构厚度T优选为0.5。
其中,结构厚度T小于0.2时,结构增强件12在注塑过程中的注射流动阻力大大增加,很难充满整个型腔。而结构厚度T大于1时,会使得结构增强件12的壁厚太大,进而使得电池引脚的体积太大,进而导致占用电池包的内部空间太多,降低了电池包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的问题。因此,结构厚度T的范围在[0.2,1]的内部,不仅保证结构增强件12的生产制作及生产质量,还能够有效避免电池引脚装配至电池包内后而导致占用内部空间太多的问题。
应当注意的,在上述倒圆半径R的范围及结构厚度T的范围,随着结构厚度T的取值越大,倒圆半径R的取值范围则越广。
进一步的,具体请结合图1及图3所示,加固部124上设置有引导面125,引导面125位于引脚连接区的内侧,且在从引脚导槽123的外部至其内部的方向上,引导面125沿朝向引脚导槽123的内底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第二实施例
基于第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引脚,实用新型人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具体请结合图6及图7所示,其中,图6为更清楚地展示电池极柱21与引脚本体11的极柱连接部111之间的装配关系,电池顶盖22作局部剖视示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若干电芯25;
上述的电池引脚,电池引脚安装固定于电芯25,电池引脚的极柱连接部111连接于电芯25的电池极柱21,电池引脚的极耳连接部112连接于电芯25的电池极耳,且电池引脚的结构增强件12抵接接触于电芯25的绝缘膜。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引脚装配至电芯25上时,电池引脚的引脚连接区与电芯25的表面平行设置,且结构增强件12的增强座122的底面与电芯25的绝缘膜表面抵接接触,则电芯25与电池引脚的引脚本体11之间间隔有结构增强件12,因此,引脚本体11与电芯25之间具备更加良好的绝缘性能、抗冲击效果及减振效果。由于引脚本体11在传输电流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此时,在结构增强件12的阻滞下,引脚本体11所产生的热量也不会大量传递至电芯25,实现保护电芯25的稳定使用及使用安全的效果。
由于电池极耳在弯折的制作过程中,电池极耳的长度偏长时,将导致电池极耳在弯折过程中出现多余的部分被挤压,朝着电芯25一侧移动/偏移的现象,称为极耳倒插,极耳倒插不仅会造成插伤电芯25极片的问题,还会导致因不同极性的极片接触而产生短路的风险。
具体的,具体请结合图6及图7所示,电池极耳包括第一极耳件23和第二极耳件24,第一极耳件23与第二极耳件24相对设置,第一极耳件23与第二极耳件24之间还设置有调节间隙。
这样,使得电池极耳在长度产生误差的情况下,电池极耳在弯折过程中产生的多余部分通过调节间隙进行补偿,从而为电池极耳提供了长度调节的充足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产生极耳倒插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请结合图6及图7所示,第一极耳件23折弯形成为第一接触段232,第二极耳件24形成为第二接触段242,第一接触段232与第二接触段242均抵接作用于极耳连接部112。
其中,第一极耳件23还包括第一过渡段231,第一过渡段231自增强座122的外部绕着加固部124并沿着引导面125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过渡段231与第一接触段232一体成型,第一接触段232面接触,并抵接至极耳连接部112。同样的,第二极耳件24还包括第二过渡段241,第二过渡段241自增强座122另一侧的外部绕着另一加固部124并沿着引导面125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过渡段241与第二接触段242一体成型,第二接触段242面接触,并抵接至极耳连接部112。
这样,在引导面125的作用下能够有效避免加固部124的尖锐处对第一过渡段231或第二过渡段241进行刮损的问题,同时,在引导面125的引导作用下,使得第一极耳件23及第二极耳件24更好地向极耳连接部112折弯接触。
更意想不到的在于,结构增强件12的引脚连接区使得引脚本体11的极耳连接部112提供更多的面积与第一接触段232、第二接触段242面接触,保证极耳连接部112与第一接触段232之间以及第二接触段242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的受力更加均匀,在第一接触段232与第二接触段242的抵接作用下,电池引脚更稳定地抵接在电芯25上,进而使得电池引脚与电芯25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牢固。
当然,第一接触段232与极耳连接部112还可以焊接连接,第二接触段242与极耳连接部112还可以焊接连接,进而避免在第一过渡段231与第二过渡段241的形变作用下,第一接触段232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或第二接触段242与极耳连接部112接触不良的问题。
应当补充的,电池极柱21包括正极极柱及负极极柱,定义与正极极柱相连接的电池引脚为正极引脚,与负极极柱相连接的电池引脚为负极引脚,正极引脚的内部设置有熔断保护部,负极引脚的内部设置有定位部132。这样,fuse设计于正极集流体上,当电池过充时,电池内部产生的压力使得OSD触发内部短路,产生瞬间大电流,能够使得熔断保护部快速熔断,则切断电池内部的电流回路。
第三实施例
基于第二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包,实用新型人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有上述的电池模组。
这样,电池包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电池包的体积更加精巧。并且,电池包内电池引脚能够有效保证电流稳定传输,使得电池包的稳定使用及使用安全性。同时,还保证应用该电池包的用电装置稳定地使用。
用电装置为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还可以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还可以为手电钻、电动扳手、电动螺栓刀等用电工业设备。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脚本体(11),所述引脚本体(11)包括极柱连接部(111)及极耳连接部(112),所述极柱连接部(111)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一体折弯成型;
采用塑胶材料的结构增强件(12),所述结构增强件(12)套设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的外部,并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增强件(12)包括固定臂(121)与增强座(122),所述增强座(122)的内部设置有引脚导槽(123),所述固定臂(121)设于所述引脚导槽(123),且所述固定臂(121)与所述引脚导槽(123)的两相对槽壁形成引脚连接区,所述引脚连接区用于使电池极耳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导槽(123)的侧壁上设置有加固部(124),所述加固部(124)自所述固定臂(121)沿着所述引脚导槽(123)的槽长方向延伸,所述加固部(124)抵接所述极耳连接部(11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上设置有定位区(131),所述固定臂(121)上设置有定位部(132),所述定位部(132)位于所述定位区(131)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上设置有电路保护口(14),使所述极耳连接部(112)的侧边与所述电路保护口(14)的边缘之间形成熔断保护部(114),所述固定臂(121)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电路保护口(14)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增强件(12)的外部周侧设置有倒圆结构(15),所述倒圆结构(15)的倒圆半径为R,所述倒圆半径R的范围为[0.2,1.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结构增强件(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为结构厚度T,所述结构厚度T的范围为[0.2,1],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连接部(112)的厚度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部(124)上设置有引导面(125),所述引导面(125)位于所述引脚连接区的内侧,且在从所述引脚导槽(123)的外部至其内部的方向上,所述引导面(125)沿朝向所述引脚导槽(123)的内底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8所述的电池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增强件(12)为绝缘阻燃件。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电芯(25);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引脚,所述电池引脚安装固定于所述电芯(25),所述电池引脚的极柱连接部(111)连接于所述电芯(25)的电池极柱(21),所述电池引脚的极耳连接部(112)连接于所述电芯(25)的电池极耳,且所述电池引脚的结构增强件(12)抵接接触于所述电芯(25)的绝缘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极耳包括第一极耳件(23)和第二极耳件(24),所述第一极耳件(23)与所述第二极耳件(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件(23)与所述第二极耳件(24)之间还设置有调节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件(23)折弯形成为第一接触段(232),所述第二极耳件(24)形成为第二接触段(242),所述第一接触段(232)与所述第二接触段(242)均抵接作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112)。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10185.4U CN219739222U (zh) | 2023-04-18 | 2023-04-18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10185.4U CN219739222U (zh) | 2023-04-18 | 2023-04-18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39222U true CN219739222U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26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10185.4U Active CN219739222U (zh) | 2023-04-18 | 2023-04-18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39222U (zh) |
-
2023
- 2023-04-18 CN CN202320910185.4U patent/CN2197392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74055B1 (ko) | 단위 전지간 인터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직렬 전지 | |
US7160643B2 (en) | Battery pack | |
EP3982487A1 (en) | Longitudinally adjustable inter-busbar | |
CN219419244U (zh) | 顶盖组件及电池 | |
CN219303796U (zh) | 动力电池的盖板组件及其动力电池 | |
JP2006012809A (ja) | 二次電池 | |
CN216250915U (zh) | 电池盖板和电池 | |
CN201022087Y (zh) | 一种电池及该电池的连接结构体 | |
CN219739222U (zh)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102903882B (zh) | 端子连接结构和具有该端子连接结构的电路装置 | |
CN116666910A (zh) | 一种电池引脚、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20021505U (zh) | 外导电件、顶盖和电池 | |
CN217655970U (zh) | 电池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 |
CN217158573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6648537U (zh) | 极柱、电池盖板组件和动力电池 | |
KR20070101566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 | |
CN213340462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
CN218070138U (zh) | 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CN220984798U (zh) | 一种具有保护机构的极耳 | |
CN204289565U (zh) | 电池连接结构组件及包含其的电池组 | |
CN220138643U (zh) | 电池端子和电池 | |
CN220400739U (zh) | 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 | |
KR20080032913A (ko) | 이차 전지 | |
CN220652285U (zh) | 一种电池盖板引脚结构、电池顶盖结构及单体电池 | |
CN219591608U (zh) | 一种异形连接件以及含有该连接件的圆柱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