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134U - 一种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9134U
CN219739134U CN202320464896.3U CN202320464896U CN219739134U CN 219739134 U CN219739134 U CN 219739134U CN 202320464896 U CN202320464896 U CN 202320464896U CN 219739134 U CN219739134 U CN 219739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pport
battery assembly
top cover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6489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伯才
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Bob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Bob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Bob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Bob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9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9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下壳体的一端为开口设置;顶盖,顶盖封盖至开口,且顶盖与下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电池组件上设有配合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支撑结构夹设在电池组件和顶盖之间;其中,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本实用新型解决储能装置内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不高,且支撑结构与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24小时不离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在休闲时间中,户外活动也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驱车自驾游,随着人们习惯的改变,人们对电动车自助充电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的需求也越发旺盛,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储能装置的需求。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与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与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实现的是加强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保护储能装置内部电子器件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下壳体的一端为开口设置;顶盖,顶盖封盖至开口,且顶盖与下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电池组件上设有配合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支撑结构夹设在电池组件和顶盖之间;其中,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通过支撑结构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支撑顶盖以提高整个储能装置的支撑强度,使得储能装置的顶盖上堆叠重物不会导致顶盖发生形变,从而压坏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达到加强支撑效果和保护电子器件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件环绕设置在电池组件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储能装置的逆变器的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设于第一支撑件靠近顶盖的一端,且第二支撑件设有用于与顶盖配合的配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配合形成的支撑空间可以将逆变器包围保护,加大对逆变器等电子器件的保护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第一支撑竖向部位于电池组件靠近顶盖的一端;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一端,且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电池组件配合;其中,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自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部朝向远离第二支撑件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大支撑结构的支撑面积,容纳保护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朝向第一支撑部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加强第一支撑件的支撑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远离逆变器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靠近逆变器的方向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远离逆变器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大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面积,支撑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靠近逆变器的方向延伸,可以稳固第一支撑件,提高第一支撑件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支撑结构与电池组件卡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将支撑结构和电池组件固定连接,既能达到将支撑结构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的技术效果,也能方便支撑结构的拆卸,实现活性固定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配合位包括:卡接部,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供第二支撑部穿过的槽口;其中,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配合位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了一个槽口,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使得第一支撑件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通过螺钉将第二支撑部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可以加大电池组件对第一支撑件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间距设置,且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其中,由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组合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间距设置,并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支撑位上可以放置电子器件,支撑位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配合口,第二配合口朝向靠近顶盖的方向凸起;其中,第二配合口与顶盖的第一配合口配合,将顶盖与第二支撑件固定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配口朝向靠近顶盖的方向凸起,第一配合口与第二配合口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加强支撑结构与顶盖的配合,防止顶盖因重物堆叠而发生较大的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一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可以用于保护第二支撑件上的电子器件,当顶盖发生形变时,第一间距可以使得顶盖的形变程度不足以挤压到第二支撑件上的电子器件,可以有效对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进行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逆变器与电池组件固定配合;其中,逆变器与电池组件之间设有第二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逆变器与电池组件之间设有第二间距可以防止逆变器与电池组件直接接触,电池组件和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进而防止二者接触进行热传导后损坏。
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储能装置内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支撑结构和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支撑结构夹设在顶盖和电池组件之间。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电池组件固定配合,支撑结构、顶盖和电池组件三者固定配合加强了储能装置的支撑强度,进而可以使得顶盖能够叠放更多的重物而不会压坏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
(2)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一支撑件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自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相反的方向横向延伸,可以扩大支撑结构的支撑面积,更好的支撑保护更多的电子器件;
(3)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设有第一间距,用于保护顶盖受到重物堆叠时,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的间距大于顶盖的形变程度,使得顶盖不会直接挤压第二支撑件上的电子器件,达到保护储能装置内的电子器件的技术效果;逆变器与电池组件之间设有第二间距,可以有效防止逆变器与电池组件的直接接触,二者在储能装置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互相接触会进行热传导从而导致二者的损坏,所以设置第二间距可以有效的保护电池组件和逆变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110、第一安装空间;10、壳体;11、下壳体;12、顶盖;121、第一配合口;13、开口;20、电池组件;21、配合位;211、卡接部;212、第一壳面;213、槽口;30、支撑结构;31、第一支撑件;311、第一支撑竖向部;312、第一支撑部;313、第二支撑部;32、第二支撑件;321、第一支撑板;322、第二支撑板;323、第二配合口;40、逆变器;50、支撑位;60、第一间距;70、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图8,储能装置100例如包括:下壳体11、顶盖12、电池组件20和支撑结构30。
具体的,下壳体11的一端为开口13设置;顶盖12封盖至开口13,且顶盖12与下壳体11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110;电池组件20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10内,电池组件20上设有配合位21;支撑结构30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10,且支撑结构30夹设在电池组件20和顶盖12之间;其中,支撑结构30的一端与顶盖12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21固定配合。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0夹设在电池组件20和顶盖12之间,支撑结构30的一端与电池组件20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顶盖12固定配合,通过支撑结构30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20上以支撑顶盖12,防止顶盖上12上有重物堆叠时形变程度过大,通过电池组件20、支撑结构30和顶盖12三者的固定配合可以有效加强整个储能装置100的支撑强度,使得储能装置100的顶盖12上堆叠重物不会导致顶盖12发生较大程度的形变,从而压坏储能装置100内部的电子器件,达到加强支撑效果和保护电子器件的效果。
具体的,支撑结构30例如包括: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第一支撑件31与电池组件20配合,且第一支撑件31环绕设置在电池组件20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储能装置100的逆变器40的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32设于第一支撑件31靠近顶盖12的一端,且第二支撑件32设有用于与顶盖12配合的配合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0例如包括:第一支撑件31可以设置在电池组件20的上方,并且围绕电池组件20的周缘呈环绕设置,形成一个容纳储能装置100的逆变器40的支撑空间,逆变器40放置在支撑空间内,通过第一支撑件31对逆变器40的侧面进行保护;第二支撑件32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1靠近顶盖12的位置,并与顶盖12固定配合,第二支撑件32盖设在逆变器40的上方,用于保护逆变器40的上方不受重物挤压。优选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2可以拆卸配合,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2固定配合时,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配合将逆变器40包围保护,加大对逆变器40等电子器件的保护效果;当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分离配合时,可以将所述逆变器40取出并进行清理维护。
具体的,第一支撑件31例如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第一支撑部312和第二支撑部313。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位于电池组件20靠近顶盖12的一端;第一支撑部312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一端,且第一支撑部312用于与第二支撑件32配合;第二支撑部313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部313用于与电池组件20配合;其中,第一支撑部312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部313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方向与放置储能装置100的地面垂直,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312和第二支撑部313,第一支撑部312与第二支撑件32配合;第二支撑部313与电池组件20配合,第一支撑部312与第二支撑部313自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部312可以朝向远离第二支撑件32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加大第二支撑件32的支撑面积,支撑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313朝向与第一支撑部312相反的方向,即靠近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强第一支撑件31与电池组件20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312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远离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部313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靠近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12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远离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部312与第二支撑件32固定配合,所以,第一支撑部312自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远离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可以扩大第二支撑件32的支撑面积,从而使得第二支撑件32可以容纳支撑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313在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靠近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313与电池组件20固定配合,所以第二支撑部313自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靠近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可以强化第一支撑件31的稳定性,加强第一支撑件31和电池组件20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支撑结构30与电池组件20卡扣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将支撑结构30和电池组件20连接,可以有效的实现固定和拆卸的配合效果。既能达到将支撑结构30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20上的技术效果,也能方便支撑结构30的拆卸,实现活性固定的效果。
具体的,配合位21例如包括:卡接部211。卡接部211与电池组件20的第一壳面212形成供第二支撑部313穿过的槽口213;其中,第二支撑部313穿过槽口213,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配合位21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第二支撑部313穿过槽口213,将第一支撑件31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20的槽口213内,通过拧紧螺钉将第一支撑件31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20上,加大了电池组件20对第一支撑件31的固定效果,提高支撑强度。
具体的,第二支撑件32例如包括:第一支撑板321和第二支撑板322。第一支撑板321连接于第一支撑件31远离电池组件20的一端;第二支撑板322与第一支撑板321间距设置,且第二支撑板322连接于第一支撑件31远离电池组件20的一端;其中,由第一支撑板321与第二支撑板322组合形成与顶盖12配合的支撑位5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21和第二支撑板322间距设置,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321和第二支撑板322之间形成供电线穿过的第一容纳空间,可以供第二支撑件32上放置的电子器件接出的电线穿过,防止储能装置100内部的电路混搭,从而导致短路等线路问题发生。第一支撑板321与第二支撑板322形成与顶盖12配合的支撑位50,当顶盖12堆放重物时,支撑位50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具体的,第二支撑件32例如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配合口323。第二配合口323朝向靠近顶盖12的方向凸起;其中,第二配合口323与顶盖12的第一配合口121配合,将顶盖12与第二支撑件32固定配合。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配合口323朝向靠近顶盖12的方向凸起,第二配合口323的凸起可以为圆柱形;顶盖12上设有与第二配合口323配合的第一配合口121。进一步的,第一配合口121和第二配合口323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加强支撑结构30与顶盖12的配合,防止顶盖12因重物堆叠而发生较大的形变。
具体的,第二支撑件32与顶盖1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6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间距60可以用于保护第二支撑件32上的电子器件。进一步的,当顶盖12上堆叠重物导致顶盖12发生形变时,顶盖12的形变距离小于第一间距60,第一间距60可以使得顶盖12的形变程度不足以挤压到第二支撑件32上的电子器件,有效对储能装置100内部的电子器件进行保护。
具体的,逆变器40与电池组件20固定配合;其中,逆变器40与电池组件20之间设有第二间距7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逆变器40和电池组件20在储能装置100的供电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如果逆变器40与电池组件20之间直接接触,二者就会进行热传导,从而损坏逆变器40和电池组件20。所以在逆变器40与电池组件20之间设有第二间距70,设置第二间距70可以让逆变器40和电池组件20产生的热量从第二间距70散出,并防止逆变器40与电池组件20直接接触进行热传导,保护逆变器40和电池组件20不受损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壳体(11),所述下壳体(11)的一端为开口(13)设置;
顶盖(12),所述顶盖(12)封盖至所述开口(13),且所述顶盖(12)与所述下壳体(11)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110);
电池组件(20),所述电池组件(2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内,所述电池组件(20)上设有配合位(21);
支撑结构(30),所述支撑结构(30)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且所述支撑结构(30)夹设在所述电池组件(20)和所述顶盖(12)之间;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30)的一端与所述顶盖(12)固定配合,另一端与所述配合位(21)固定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0)包括:
第一支撑件(31),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所述电池组件(20)配合,且所述第一支撑件(31)环绕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件(20)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所述储能装置(100)的逆变器(40)的支撑空间;
第二支撑件(32),所述第二支撑件(32)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靠近所述顶盖(12)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件(32)设有用于与所述顶盖(12)配合的配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包括:
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位于所述电池组件(20)靠近所述顶盖(12)的一端;
第一支撑部(312),所述第一支撑部(312)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312)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2)配合;
第二支撑部(313),所述第二支撑部(313)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部(313)用于与所述电池组件(20)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13)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远离所述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313)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朝向靠近所述逆变器(40)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0)与所述电池组件(20)卡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位(21)包括:
卡接部(211),所述卡接部(211)与所述电池组件(20)的第一壳面(212)形成供所述第二支撑部(313)穿过的槽口(213);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313)穿过所述槽口(213),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所述配合位(21)上。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2)包括:
第一支撑板(321),所述第一支撑板(321)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远离所述电池组件(20)的一端;
第二支撑板(322),所述第二支撑板(32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321)间距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板(322)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远离所述电池组件(20)的一端;
其中,由所述第一支撑板(3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2)组合形成与所述顶盖(12)配合的支撑位(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2)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配合口(323),所述第二配合口(323)朝向靠近所述顶盖(12)的方向凸起;
其中,所述第二配合口(323)与所述顶盖(12)的第一配合口(121)配合,将所述顶盖(12)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2)固定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2)与所述顶盖(1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6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40)与所述电池组件(20)固定配合;
其中,所述逆变器(40)与所述电池组件(20)之间设有第二间距(70)。
CN202320464896.3U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Active CN2197391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56191 2022-09-01
CN202211065619 2022-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9134U true CN219739134U (zh) 2023-09-22

Family

ID=8753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4865.3U Active CN219677433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34873.8U Active CN219592940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34879.5U Active CN219918438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64922.2U Active CN219917387U (zh)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10235397.1A Pending CN116581453A (zh)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64896.3U Active CN219739134U (zh)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4865.3U Active CN219677433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34873.8U Active CN219592940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34879.5U Active CN219918438U (zh) 2022-09-01 2023-03-09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20464922.2U Active CN219917387U (zh)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CN202310235397.1A Pending CN116581453A (zh) 2022-09-01 2023-03-13 一种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21967743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7387U (zh) 2023-10-27
CN219592940U (zh) 2023-08-25
CN219918438U (zh) 2023-10-27
CN116581453A (zh) 2023-08-11
CN219677433U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76621B (zh)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KR101689750B1 (ko) 배터리 팩
KR101146363B1 (ko) 배터리 팩
KR101223519B1 (ko) 전지 모듈
KR102160342B1 (ko) 일체형 버스바를 구비한 에너지저장용 배터리팩
US9876203B2 (en) Battery module assembly with novel structure
US20220037745A1 (en) Battery pack
CN219739134U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114784985A (zh) 一种户外储能电源
CN218827490U (zh) 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单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7086803U (zh) 一种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组件
CN213072205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应急电源
CN111146386B (zh) 固态锂电池模块框架防震装置
CN212085105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01789008U (zh) 一种电池盖板和一种电池
CN218548654U (zh) 便携式电池盒
CN211089440U (zh) 一种电压转换装置
CN212182445U (zh) 电池模组输出极连接装置
CN212587662U (zh) 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
CN219371279U (zh) 电池装置
CN217405585U (zh) 蓄电池保护罩、蓄电池组以及工程机械
KR20200055336A (ko) 배터리 팩
CN210723241U (zh) 燃料电池系统和车辆
CN21404388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正负极保护罩
CN220796910U (zh) 密封盖、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