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9454U - 一种竖流沉降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竖流沉降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9454U
CN219689454U CN202320599976.XU CN202320599976U CN219689454U CN 219689454 U CN219689454 U CN 219689454U CN 202320599976 U CN202320599976 U CN 202320599976U CN 219689454 U CN219689454 U CN 219689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water
packing
water inlet
barrel
sedimenta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99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博平
赖祖明
郭同乐
赖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an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an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an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any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999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9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9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9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竖流沉降池,包括:筒体、填料层、中央管、进水管、反射板和池体;废水从进水管进入中央管后,从中央管的上端往下落,在重力作用下,废水撞击在反射板上,部分废水溅射至填料层后,废水中的悬浮物黏贴在填料层上,废水下落至池体中;另一部分废水溅射至池体的侧壁上,废水沿侧壁下落至池体底部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可黏贴在池体的侧壁上;此外,反射板可以将废水分散,降低废水下落时产生的冲力,避免废水与悬浮物再次混合。废水逐渐漫延至筒体顶部,经过填料层的格挡过滤,处理后的废水从溢流口流出。该竖流沉降池可有效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提高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从而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竖流沉降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竖流沉降池。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通常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因此在进行深度处理前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除去废水水中较高的悬浮物,有利于废水的深度处理。
废水从中心桶直接排泄到池体中,废水表面的悬浮物无法在池体中沉淀,且由于废水从高处往下流动,产生的巨大冲力会导致池体中的悬浮物与废水重新混合,无法对废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充分处理,传统对于废水中悬浮物的处理,需要往废水中增加反应剂,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使废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但是,该处理方式操作复杂,且会生产多余产物,使得处理工序复杂化,提高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添加反应剂对废水中悬浮物进行处理,容易产生多余产物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的竖流沉降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竖流沉降池,包括:筒体、填料层、中央管、进水管、反射板和池体;所述筒体的筒壁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筒体的筒壁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中央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所述中央管的底部设有泄流口;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穿设于所述进水口与外部废水源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穿设于所述泄流口且伸入所述中央管内;所述反射板套设于所述进水管的外部管壁上,且位于所述泄流口的下方;所述填料层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上方,所述填料层适于与废水发生碰撞后吸附所述废水中的泥渣;
所述池体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池体的侧壁与所述筒体的筒壁密封连接,废水流经所述进水管和所述中央管,从所述泄流口流出,经所述反射板分散后进入池体,所述废水自下而上漫延,流经所述填料层后从所述筒体的溢流口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填料层包括沿所述中央管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所述第一填料位于所述第二填料的上方,所述第一填料为斜管填料,所述第二填料为网状填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泄流口呈喇叭口状,所述反射板呈倒斗状,所述反射板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所述泄流口的最大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池体呈斗状,所述筒体的底部还设有排泥口,所述池体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与所述筒体的筒壁相连接的溢流挡圈,所述溢流挡圈位于所述填料层的上方,所述溢流挡圈和所述筒体筒壁之间形成排水槽,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排水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溢流挡圈的顶部呈锯齿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筒壁的底部还设有适于检修管路的检修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竖流沉降池,废水从进水管自下而上流动,在重力的作用下,部分泥渣在进水管的底部沉淀,当废水从进水管进入中央管后,从中央管的上端往下落,在重力作用下,废水撞击在反射板上,部分废水溅射至填料层后,废水中的悬浮物黏贴在填料层上,废水下落至池体中;另一部分废水溅射至池体的侧壁上,废水沿侧壁下落至池体底部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可黏贴在池体的侧壁上;此外,反射板可以将废水分散,降低废水下落时产生的冲力,避免废水与悬浮物再次混合。废水逐渐漫延至筒体顶部,经过填料层的格挡过滤,处理后的废水从溢流口流出。该竖流沉降池可有效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提高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从而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竖流沉降池,在反射板的上方设置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通过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的组合,将废水中的小颗粒污泥和悬浮物进行沉降,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以及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竖流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筒体;2、进水管;3、中央管;4、填料层;5、反射板;6、池体;7、溢流挡圈;11、进水口;12、溢流口;13、排泥口;14、检修口;31、泄流口;41、第一填料;42、第二填料;71、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竖流沉降池,包括:筒体1、填料层4、中央管3、进水管2、反射板5和池体6;筒体1的筒壁顶部设有溢流口12,筒体1的筒壁底部设有进水口11;中央管3设置于筒体1内,中央管3的底部设有泄流口31;进水管2的进水端穿设于进水口11与外部废水源连接,进水管2的出水端穿设于泄流口31且伸入中央管3内;反射板5套设于进水管2的外部管壁上,且位于泄流口31的下方;填料层4设置于反射板5的上方,填料层4适于与废水发生碰撞后吸附所述废水中的泥渣;池体6设置于筒体1的底部,池体6的侧壁与筒体1的筒壁密封连接,废水流经进水管2和中央管3,从泄流口31流出,经反射板5分散后进入池体6,废水自下而上漫延,流经填料层4后从筒体1的溢流口12流出。
具体说明,废水从进水管2自下而上流动,在重力的作用下,部分泥渣在进水管2的底部沉淀,小颗粒泥渣以及悬浮物随废水向上流动,当废水从进水管2进入中央管3后,从中央管3的上端往下落,在重力作用下,废水撞击在反射板5上,部分废水溅射至填料层4后,废水中的悬浮物黏贴在填料层4上,废水下落至池体6中;另一部分废水溅射至池体6的侧壁上,废水沿侧壁下落至池体6底部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可黏贴在池体6的侧壁上;此外,反射板5可以将废水分散,降低废水下落时产生的冲力,避免废水与悬浮物再次混合。废水逐渐漫延至筒体1顶部,经过填料层4的格挡过滤,处理后的废水从溢流口12流出。该竖流沉降池可有效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提高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从而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进水口11设置于筒体1的筒壁底部,进水管2穿过筒壁和池体6后,向上延伸至中央管3内,中央管3的顶部与外部气压连通,进水管2的进水端连接动力泵,在动力泵的作用下,废水克服重力向上流动,进水管2的出水端伸入中央管3的内部,进水管2的出水端呈喇叭口状,使得从出水端流出的废水呈四周分散,使得废水从泄流口31流出时,均匀地落在反射板5上,与反射板5发生撞击,进而喷射到填料层4,使得悬浮物吸附在填料层4上。
经填料层4吸附后的废水落到池体6的侧壁上,废水向下流动时,小颗粒泥渣或悬浮物黏贴在池体6的侧壁上,废水进一步得到沉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填料层4包括沿中央管3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填料41和第二填料42,第一填料41位于第二填料42的上方,第一填料41为斜管填料,第二填料42为网状填料。
具体说明,第一填料41和第二填料42设置于中央管3的四周,且位于泄流口31的上方,第一填料41为斜管填料,第二填料42为网状填料,通过第一填料41和第二填料42的组合,提高比表面积,从而使得小颗粒泥渣以及悬浮物与第一填料41和第二填料42发生多次碰撞,提高沉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泄流口31呈喇叭口状,反射板5呈倒斗状,反射板5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泄流口31的最大直径。
具体说明,通过将泄流口31设置呈喇叭口状,使得废水从中央管3流出时,可以均匀地洒落在反射板5上,使得废水与反射板5充分撞击,提高废水的沉降效率。将反射板5设置为倒斗状,且反射板5的最大直径需大于等于泄流口31的最大直径,以使得反射板5可以承接从泄流口31流出的废水,且可以避免废水在反射板5上堆积,影响废水与填料层4的碰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池体6呈斗状,筒体1的底部还设有排泥口13,池体6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排泥口13连通。
具体说明,池体6呈斗状,废水与第二填料42发生碰撞后,洒落至池体6的侧壁上,从侧壁流至池体6底部,在流动过程中,废水中部分悬浮物和小颗粒泥渣黏贴至池体6的侧壁上,在筒体1的底部设置排泥口13,池体6底部通过管道与排泥口13连通,在对池体6进行清洗时,将排泥口13打开,以将沉淀在池体6底部的泥渣进行清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筒体1的筒壁相连接的溢流挡圈7,溢流挡圈7位于填料层4的上方,溢流挡圈7和筒体1筒壁之间形成排水槽71,溢流口12与排水槽71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溢流挡圈7的顶部呈锯齿状结构。
具体说明,废水漫延依次经过第二填料42和第一填料41,从设置于第一填料41的上方的溢流挡圈7流出,溢流挡圈7与筒体1的筒壁形成排水槽71,溢流口12与排水槽71连通,处理后的废水从溢流口12流出,将溢流挡圈7的顶部设置成锯齿状,可对废水上的悬浮物进行有效拦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筒壁的底部还设有适于检修管路的检修口14。
具体说明,由于将进水管2、中央管3等管路设置在筒体1的筒壁内,为便于检修,在筒体1的筒壁上设置检修口14。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1),所述筒体(1)的筒壁顶部设有溢流口(12),所述筒体(1)的筒壁底部设有进水口(11);
中央管(3),所述中央管(3)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所述中央管(3)的底部设有泄流口(31);
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的进水端穿设于所述进水口(11)与外部废水源连接,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穿设于所述泄流口(31)且伸入所述中央管(3)内;
反射板(5),所述反射板(5)套设于所述进水管(2)的外部管壁上,且位于所述泄流口(31)的下方;
填料层(4),所述填料层(4)设置于所述反射板(5)的上方,所述填料层(4)适于与废水发生碰撞后吸附所述废水中的泥渣;
池体(6),所述池体(6)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底部,所述池体(6)的侧壁与所述筒体(1)的筒壁密封连接,废水流经所述进水管(2)和所述中央管(3),从所述泄流口(31)流出,经所述反射板(5)分散后进入池体(6),所述废水自下而上漫延,经所述填料层(4)后从所述筒体(1)的溢流口(1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4)包括沿所述中央管(3)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填料(41)和第二填料(42),所述第一填料(41)位于所述第二填料(42)的上方,所述第一填料(41)为斜管填料,所述第二填料(42)为网状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流口(31)呈喇叭口状,所述反射板(5)呈倒斗状,所述反射板(5)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所述泄流口(31)的最大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6)呈斗状,所述筒体(1)的底部还设有排泥口(13),所述池体(6)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口(1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筒体(1)的筒壁相连接的溢流挡圈(7),所述溢流挡圈(7)位于所述填料层(4)的上方,所述溢流挡圈(7)和所述筒体(1)的筒壁之间形成排水槽(71),所述溢流口(12)与所述排水槽(7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挡圈(7)的顶部呈锯齿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竖流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筒壁底部还设有适于检修管路的检修口(14)。
CN202320599976.XU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竖流沉降池 Active CN219689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9976.XU CN219689454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竖流沉降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9976.XU CN219689454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竖流沉降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9454U true CN219689454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9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9976.XU Active CN219689454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竖流沉降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94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97750A (zh) 一种立体自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4573168A (zh) 一种带有自动加药功能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211921131U (zh) 一种双回路水系统过滤装置
CN219689454U (zh) 一种竖流沉降池
CN108675566A (zh) 一种双隔板式小型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8755221U (zh) 一种高效臭氧污水处理装置
CN209522707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废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09161574U (zh) 一种絮凝沉淀池
CN103833164B (zh) 污水沉淀过滤池
CN108911129A (zh) 一种360°无死角布水装置
CN208151112U (zh) 分层式污水处理设备
CN217613111U (zh) 一种曝气沉淀池
CN215712337U (zh) 一种微电解催化氧化一体化装置
CN206090805U (zh) 一种无沉积式污水提升泵站
CN210171247U (zh) 一种液体混合罐
CN211025404U (zh) 一种泵房系统反冲洗排泥沙装置
CN203498159U (zh) 污水处理节能型脉冲式水解酸化反应器
CN207760168U (zh) 一种菌菇食品生产废水处理装置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110436619A (zh) 一种工业污水酸化处理均布器
CN105884150B (zh) 小型化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14808661U (zh) 一种沉降除油罐的自动排泥设备
CN218232011U (zh) 一种三级分滤装置中的减滤器
CN219860769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涡流絮凝沉降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