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5071U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85071U CN219685071U CN202321155366.7U CN202321155366U CN219685071U CN 219685071 U CN219685071 U CN 219685071U CN 202321155366 U CN202321155366 U CN 202321155366U CN 219685071 U CN219685071 U CN 2196850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structure
- grinding head
- head driving
- permanent magnet
- magnet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688 ed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72720 Medialuna californ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磨头驱动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安装腔;永磁电机,永磁电机的定子固接于安装腔内,且定子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相抵;主轴,主轴通过主轴承转动安装于安装腔,且主轴与永磁电机的转子相连接,主轴的第一端突出安装腔并用于连接磨具;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被配置为对安装座进行冷却,以间接地同时冷却永磁电机和主轴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磨头驱动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体积和重量,且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有该磨头驱动结构的磨边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瓷砖、玻璃、石材、金属板材等材料的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瓷砖生产设备中,常规的陶瓷磨边头或者陶瓷抛光头多采用普通电机通过皮带或者联轴器传递扭矩的方式驱动,其存在皮带容易磨损、驱动装置体积大的问题,生产效率低,故障率高。
基于此,有必要提出新的能够满足高转速、低能耗且冷却效果好的磨头驱动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磨头驱动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体积和重量,且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包括:
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安装腔;
永磁电机,永磁电机的定子固接于安装腔内,且定子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相抵;
主轴,主轴通过主轴承转动安装于安装腔,且主轴与永磁电机的转子相连接,主轴的第一端突出安装腔并用于连接磨具;
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被配置为对安装座进行冷却,以间接地同时冷却永磁电机和主轴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磨头驱动结构,利用永磁电机直接驱动主轴转动,并将永磁电机和主轴承均设于安装座的安装腔内,并利用冷却系统对安装座的冷却作用,以间接地对永磁电机和主轴承同时进行冷却,通过多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在实现磨头驱动结构的轻量化改进、高转速改进的同时,还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无需降速或停机冷却,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且整体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包括环绕安装腔的冷却流道。
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与主轴传动连接,散热风扇至少能够对安装座的外表面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主轴的第二端突出安装腔并与散热风扇相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座包括滑动套、第一端盘和第二端盘,滑动套具有安装腔,安装腔呈两端开口状,第一端盘和第二端盘分别安装于安装腔的两端,转子套设于主轴外并与主轴传动连接,主轴的第一端穿过第一端盘向外露出。
其中,第一端盘可以具备对主轴承进行轴向定位的作用,第二端盘可以具备对永磁电机的定子进行轴向定位的作用,以实现对永磁电机和主轴承的定位安装。当然,较佳的,第一端盘和第二端盘还可以具备密封的作用,以实现对安装腔的有效密封,避免作业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安装腔以影响永磁电机和主轴承。
进一步地,主轴还通过次轴承转动安装于第二端盘,主轴承位于第一端盘与永磁电机之间,永磁电机位于主轴承与次轴承之间。如此,永磁电机位于主轴承与次轴承之间,且次轴承是直接安装于第二端盘中,能够极大的缩小整个磨头驱动结构的长度,并能缩小其整体体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隔套,定位隔套位于安装腔内并被夹持于定子和第二端盘之间。
进一步地,安装腔的周向侧壁内排列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安装腔的两端端面上均向内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导通槽,导通槽和通孔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导通槽的开口端还嵌设有密封板。
进一步地,第一端盘或第二端盘抵接于密封板。
进一步地,安装腔的周向侧壁内排列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第一端盘和第二端盘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导通槽,导通槽和通孔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
如此,上述的两个方案中,多个贯穿的通孔排列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内,通过导通槽和通孔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有效的提升了热交换的效率和热交换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局部散热不均的情况,且加工方便。
进一步地,冷却流道还连接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设置于第一端盘或者第二端盘上,以及出液口设置于第一端盘或者第二端盘上。
进一步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相抵;或者,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外壳,外壳套设于定子铁芯,外壳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相抵。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给组件和机座,安装座滑设于机座,进给组件设于机座和安装座之间以用于驱动安装座相对机座滑动。
基于同一构思,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磨边机,该磨边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利用永磁电机直接驱动主轴转动,并将永磁电机和主轴承均设于安装座的安装腔内,并利用冷却系统对安装座的冷却作用,以间接地对永磁电机和主轴承同时进行冷却,具体可利用液冷和/或者风冷的方式实现冷却,通过多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在实现磨头驱动结构的轻量化改进、高转速改进的同时,还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无需降速或停机冷却,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且整体结构简单;
2)利用两端盘以实现对主轴承和定子的轴向定位,还可进一步实现对安装腔的有效密封,避免作业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安装腔以影响永磁电机和主轴承,同时,永磁电机位于主轴承与次轴承之间,且次轴承是直接安装于第二端盘中,能够极大的缩小整个磨头驱动结构的长度,并能缩小其整体体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3)多个贯穿的通孔排列于安装腔的周向侧壁内,通过导通槽和通孔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有效的提升了热交换的效率和热交换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局部散热不均的情况,且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磨头驱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座的能够对应第一端面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座的能够对应第二端面的右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端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滑动套与密封板相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磨头驱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安装座;101、第一端面;102、第二端面;11、安装腔;111、第一台阶孔;112、第二台阶孔;113、第三台阶孔;114、第四台阶孔;12、冷却流道;121、通孔;122、导通槽;123、油孔;124、螺孔;13、第一端盘;131、第一密封圈;14、第二端盘;141、进液口;142、出液口;143、进油口;144、容纳槽;145、轴孔;146、第二密封圈;15、密封板;16、散热风扇;17、风罩;18、滑动套;2、永磁电机;21、定子;22、转子;3、主轴;4、主轴承;5、转接块;6、次轴承;7、进给组件;8、机座;9、定位隔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磨头驱动结构,磨头驱动结构包括安装座1、永磁电机2、主轴3、磨具(图中未示出)、主轴承4和冷却系统。
其中,安装座1作为主载体,安装座1上设有安装腔11,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流道12,冷却流道12环绕于安装腔11设置,以利用冷却流道12对安装座1进行冷却;永磁电机2为作动力源,永磁电机2的定子21固接于安装腔11内,且定子21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主轴3受永磁电机2驱动并用于连接磨具,表现为,主轴3通过主轴承4转动安装于安装腔11,具体的,主轴承4的内圈套设于主轴3,主轴承4的外圈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并相对固定,且主轴3与永磁电机2的转子22相连接,主轴3的第一端突出安装腔11并用于连接磨具;其中,冷却流道12通过安装座1能够间接地对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同时进行冷却。
在上述方案的磨头驱动结构中,利用永磁电机2直接驱动主轴3转动,并将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均设于安装座1的安装腔11内,还在安装座1中设置冷却流道12以对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同时进行冷却,通过多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在实现磨头驱动结构的轻量化改进、高转速改进的同时,还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无需降速或停机冷却,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且整体结构简单。
具体的,其冷却原理为:当永磁电机2工作时,转子22带动主轴3转动,主轴3带动磨具转动,在其工作过程中,转子22相对定子21转动,主轴承4的内圈相对主轴承4的外圈转动,因此,在其高转速的工况下,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均将会产生较大的热量,永磁电机2的热量可通过定子21传递至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主轴承4的热量可通过主轴承4的外圈传递至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即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的热量均能传递至安装座1上,再经过冷却流道12中的冷却液带走,如此实现冷却流道12对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的同时冷却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永磁电机2的结构可以有两种方案:
其中之一为:定子21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在该方案下,即永磁电机2没有外壳,定子铁芯直接安装于安装腔11内,减少了外壳的热传导过渡,冷却效果最佳。当然,该方案中,永磁电机2和安装座1可能需要结合设计并生产,而往往很多陶瓷企业是没有能力生产永磁电机2的,因而永磁电机2和安装座1均需委外设计生产,这将容易导致整体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
其中之二为:定子21包括定子铁芯和外壳,外壳套设于定子铁芯,外壳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在该方案下,即永磁电机2有外壳,永磁电机2的热量依次通过定子铁芯和外壳传递至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冷却效果相对会差些,但永磁电机2是完整的、可以直接在市面上进行采购的,这有利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管理。
当然,综合考虑,选用上述的永磁电机2的方案一为佳。
另外,需要说明的,本申请的实用新型要点在于永磁电机2安装于安装腔11内和冷却流道12的设计,永磁电机2的自身结构并不是本申请的实用新型要点,故而不对永磁电机2的其他结构进行限定,也不对转子22和定子21的自身结构以及其两者之间的具体配合结构进行限定。
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磨头驱动结构还包括进给组件7和机座8,安装座1滑设于机座8,进给组件7设于机座8和安装座1之间以用于驱动安装座1相对机座8滑动,从而得以对磨具的进给量进行精准控制。
具体的,机座8上设有贯穿的滑槽,安装座1滑设于该滑槽内,安装座1的滑动方向与主轴3的轴向相平行,也可理解为滑槽的延伸方向与主轴3的轴向相平行;进给组件7安装于机座8上,进给组件7的输出端与安装座1传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进给组件7可以为手动驱动式结构或者自动驱动式结构,能驱动安装座1相对机座8滑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进给组件7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参阅图1和图2,并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参考,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包括滑动套18、第一端盘13和第二端盘14,滑动套18具有上述的安装腔11,安装腔11呈两端开口状,在安装腔11的两个开口端分别形成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其中,第一端面101位于安装腔11的左侧开口端,第二端面102位于安装腔11的右侧开口端;安装腔11由右到左依次由第一台阶孔111、第二台阶孔112、第三台阶孔113和第四台阶孔114构成,其中,第一台阶孔111的孔径大于第二台阶孔112的孔径,第二台阶孔112的孔径大于第三台阶孔113的孔径,第四台阶孔114的孔径大于第三台阶孔113的孔径,定子21的主体部分安装于第一台阶孔111上,且定子21的一小部分还可安装于第二台阶孔112,即定子21的外周面可抵接于第一台阶孔111和第二台阶孔112的孔壁,定子21还可与第二台阶孔112的台阶面相抵以限位,和/或定子21还可与第三台阶孔113的右侧台阶面相抵以限位;主轴承4由两个高速滚珠轴承并排构成,主轴承4安装于第四台阶孔114上,主轴承4的外圈与第四台阶孔114的孔壁相抵,主轴承4还可与第三台阶孔113的左侧台阶面相抵以限位,当然主轴3上还可设有轴肩和/或定位环以配合主轴承4的安装。
优选的,第一端盘13和第二端盘14分别安装于安装腔11的两端,具体的,第一端盘13通过螺栓安装于第一端面101上,第二端盘14通过螺栓安装于第二端面102上,转子22套设于主轴3外并与主轴3传动连接,主轴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端盘13向外露出。
其中,第一端盘13可以具备对主轴承4进行轴向定位的作用,具体的,第一端盘13可以抵接于主轴承4的外圈,从而将主轴承4夹持固定,从而对主轴承4进行轴向定位。
第二端盘14可以具备对永磁电机2的定子21进行轴向定位的作用,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磨头驱动结构还可包括定位隔套9,定位隔套9位于安装腔11内并被夹持于定子21和第二端盘14之间,如此,第二端盘14的力作用于定位隔套9,再通过定位隔套9作用于定子21,从而对定子21进行轴向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端盘14还可直接抵接于定子21,同样能对定子21进行轴向定位。
当然,综合考虑,通过定位隔套9以定位定子21为佳,以此在确保永磁电机2有较大的安装深度的同时,有效简化第二端盘14的结构。
当然,较佳的,第一端盘13和第二端盘14还可以具备密封的作用,即利用两端盘封堵于安装腔11的两端,以实现对安装腔11的有效密封,避免作业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安装腔以影响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其中,由于主轴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端盘13向外露出,也可理解为第一端盘13需要套设于主轴3,因此,优选的,第一端盘13和主轴3之间可设有第一密封圈131,以确保主轴3转动时的密封性。
更优选的,主轴3还通过次轴承6转动安装于第二端盘14,以使主轴3的转动更为稳定,主轴承4位于第一端盘13与永磁电机2之间,永磁电机2位于主轴承4与次轴承6之间。具体的,第二端盘14的内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纳槽144,次轴承6安装于该容纳槽144上,主轴3的第二端穿过永磁电机2的转子22后再与次轴承6相连接,即,永磁电机2基本位于主轴3的中间部位处。优选的,容纳槽144为台阶状,以便于可为主轴3的第二端提供收纳空间。
需要说明的,转子22与主轴3之间可以通过半月键、平键等方式以传动连接,本实施例对转子22与主轴3之间的传动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以在转子22相对定子21转动时能够带动主轴3一起转动即可。
通过上述方案的组合,永磁电机2位于主轴承4与次轴承6之间,且次轴承6是直接安装于第二端盘14中,在确保主轴承4与次轴承6之间有足够的相对距离的情况下(距离过小时,在高转速下主轴3易产生抖动),合理的借用了主轴承4与次轴承6之间的空间以容纳永磁电机2,同时利用第二端盘14以安装次轴承6而进一步节省空间,能够极大的缩小整个磨头驱动结构的长度,并能缩小其整体体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上述方案中,各部件之间装配简单且易于维护:组装时,先将永磁电机2安装于安装腔11内,将第一端盘13套入主轴3,并将主轴承4安装于主轴3上,然后将主轴3的第二端由第一端面101穿入安装腔11内,使主轴3与转子22传动连接、使主轴承4与安装腔11相对固定,此时还可通过螺栓将第一端盘13紧固至第一端面101上,再套入定位隔套9,在主轴3的第二端安装次轴承6,最后将第二端盘14的容纳槽144对准次轴承6,并通过螺栓将第二端盘14紧固至第二端面102上,进而使次轴承6与容纳槽144紧密配合,同时使第二端盘14的力通过定位隔套9作用于定子21。
参阅图2至图4、图6,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排列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121,安装腔11的两端端面上均向内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导通槽122,导通槽122和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12,优选的,导通槽122的开口端还嵌设有密封板15,避免冷却液的渗漏。
再优选的,第一端盘13或第二端盘14抵接于密封板15,避免密封板15的脱落。
具体的,密封板15可以优选为塑料或者橡胶制成,以使密封板15可以过盈地嵌设于导通槽122的开口端,其密封效果更好。
为了避免密封板15阻断导通槽122,导通槽122的截面优选为台阶状,以利用其台阶状结构承托住密封板15。
作为一个示例,通孔121设有六个,六个通孔121沿安装腔11的周向均匀排列,通孔12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腔11的开口方向相对应,且通孔121能够贯穿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从而在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上均形成六个通孔接口,第一端面101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三个导通槽122以将六个通孔接口两两导通,第二端面102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两个导通槽122以将其中的四个通孔接口两两导通,第二端面102上预留有两个通孔接口没有用导通槽122导通,如此,五个导通槽122将六个通孔121依次串联起来,以构成单一流向的冷却流道12,且第二端面102上的两个独立的通孔接口能够分别与第二端盘14上的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相导通。如此,冷却液由第二端盘14上的进液口141进入冷却流道12,经过六个通孔121和五个导通槽122后由第二端盘14上的出液口142流出。当然,基于导通槽122具有五个,密封板15也同样设有五个,每个密封板15对应嵌设于一个导通槽122中。
可知的,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连接至外部的冷却循环系统中。
可知的,作为上述示例的第一种可变的方式,还可调换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上的导通槽122的数量,即第一端面101上设有两个导通槽122,而第二端面102上设有四个导通槽122,此时,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可以设于第一端盘13上。
作为上述示例的第二种可变的方式,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还可设于滑动套18上,以能连接至冷却流道12实现冷却液的流通即可。
作为上述示例的第三种可变的方式,导通槽122还可设于端盘上,即第一端盘13和第二端盘14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导通槽122,导通槽122和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的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12。
需要说明的,通孔121的数量还可为四个、五个、七个、八个等,导通槽122的总数可对应的比通孔121的数量少一个,以便串联后形成单一流向的冷却流道12即可;本实用新型对通孔121以及导通槽12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知的,当通孔121的数量为奇数时,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可以位于不同的端盘上;当通孔121的数量为偶数时,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可以位于同一个的端盘上。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冷却流道12还可设置有两条,两条冷却流道12的输入端之间通过一分流槽导通,两条冷却流道12的输出端之间通过一汇流槽导通,再将进液口141与分流槽导通、出液口142与汇流槽,如此,形成双冷却的方式。
在上述的方案中,多个贯穿的通孔121排列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通过导通槽122和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12,有效的提升了热交换的效率和热交换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局部散热不均的情况,且加工方便。
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01上还可设有多个螺孔124,螺孔124位于相邻的两导通槽122之间,第一端面101上的螺孔124可用于固定第一端盘13。
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02上同样可设有多个螺孔124,螺孔124同样位于相邻的两导通槽122之间,第二端面102上的螺孔124可用于固定第二端盘14。
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02还可设有油孔123,第二端盘14上设有对应油孔123的进油口143,油孔123可以贯穿至第四台阶孔114,以用于注入润滑油而对主轴承4进行润滑。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磨边机,该磨边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当该磨头驱动结构应用于磨边机时,则磨头驱动结构中的磨具包括磨边轮。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同样公开了一种抛光机,该抛光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当该磨头驱动结构应用于抛光机时,则磨头驱动结构中的磨具包括抛光磨盘。
具体的,主轴3的第一端(即输出端)设有转接块5,该转接块5可用于连接磨边轮或者抛光磨盘。优选的,转接块5与主轴3一体成型制成。当然,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转接块5还可与主轴3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主轴3的第一端还可能通过其他已知的方式实现与磨具的连接,如主轴3的第一端形成带有螺孔或螺纹的柱体,柱体与磨具相插接配合后,再通过螺栓或者螺母锁紧。
实施例2
参阅图7,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磨头驱动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应用的冷却系统的不同。具体为,实施例1应用的是液冷的方式,而本实施例应用的是风冷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包括散热风扇16,散热风扇16与主轴3传动连接,散热风扇16至少能够对安装座1的外表面进行冷却,如此,当永磁电机2驱动主轴3转动时,主轴3驱动散热风扇16工作,散热风扇16对安装座1鼓风吹拂,以实现风冷,进而间接地同时冷却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且无需配备额外的驱动源以驱动散热风扇16,节省成本。
当然,散热风扇16还可采用负压的方式以对安装座1进行风冷冷却。
优选的,主轴3的第二端突出安装腔11并与散热风扇16相连接,如此,通过主轴3直驱散热风扇16,整体结构简单,零部件少。
具体的,第二端盘14上还设有轴孔145,该轴孔145与容纳槽144相导通,且轴孔145的轴线与容纳槽144的轴线同线,主轴3的第二端穿过轴孔145后再与散热风扇16相连接,即,散热风扇16位于第二端盘14背向滑动套18的一侧。其中,由于主轴3的第二端穿过第二端盘14向外露出,也可理解为第二端盘14需要套设于主轴3,因此,优选的,第二端盘14和主轴3之间可设有第二密封圈146,以确保主轴3转动时的密封性,同时,避免散热风扇16带起的灰尘通过轴孔145进入安装腔11内。
需要说明的,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主轴3与散热风扇16之间还可采用传动件以传动连接,即主轴3通过传动件以间接地驱动散热风扇16工作。
参阅图7,再优选的,第二端盘14上还可设有风罩17,风罩17罩住散热风扇16以提供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磨头驱动结构,利用永磁电机2直接驱动主轴3转动,并将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均设于安装座1的安装腔11内,并利用冷却系统对安装座1的冷却作用,以间接地对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同时进行冷却,具体可利用液冷和/或者风冷的方式实现冷却,通过多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在实现磨头驱动结构的轻量化改进、高转速改进的同时,还能够解决高转速所带来的发热量提升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的高转速工作,无需降速或停机冷却,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且整体结构简单;利用两端盘以实现对主轴承4和定子21的轴向定位,还可进一步实现对安装腔11的有效密封,避免作业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安装腔11以影响永磁电机2和主轴承4,同时,永磁电机2位于主轴承4与次轴承6之间,且次轴承6是直接安装于第二端盘14中,能够极大的缩小整个磨头驱动结构的长度,并能缩小其整体体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多个贯穿的通孔121排列于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通过导通槽122和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冷却流道12,有效的提升了热交换的效率和热交换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局部散热不均的情况,且加工方便。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1),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安装腔(11);
永磁电机(2),所述永磁电机(2)的定子(21)固接于所述安装腔(11)内,且所述定子(21)与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
主轴(3),所述主轴(3)通过主轴承(4)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且所述主轴(3)与所述永磁电机(2)的转子(22)相连接,所述主轴(3)的第一端突出所述安装腔(11)并用于连接磨具;
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被配置为对所述安装座(1)进行冷却,以间接地同时冷却所述永磁电机(2)和所述主轴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环绕所述安装腔(11)的冷却流道(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风扇(16),所述散热风扇(16)与所述主轴(3)传动连接,所述散热风扇(16)至少能够对所述安装座(1)的外表面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的第二端突出所述安装腔(11)并与所述散热风扇(16)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包括滑动套(18)、第一端盘(13)和第二端盘(14),所述滑动套(18)具有所述安装腔(11),所述安装腔(11)呈两端开口状,所述第一端盘(13)和所述第二端盘(14)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腔(11)的两端,所述转子(22)套设于所述主轴(3)外并与所述主轴(3)传动连接,所述主轴(3)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端盘(13)向外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还通过次轴承(6)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端盘(14),所述主轴承(4)位于所述第一端盘(13)与所述永磁电机(2)之间,所述永磁电机(2)位于所述主轴承(4)与所述次轴承(6)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隔套(9),所述定位隔套(9)位于所述安装腔(11)内并被夹持于所述定子(21)和所述第二端盘(1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排列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121),所述安装腔(11)的两端面上均向内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导通槽(122),所述导通槽(122)和所述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所述冷却流道(12),所述导通槽(122)的开口端还嵌设有密封板(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盘(13)或所述第二端盘(14)抵接于所述密封板(15)。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内排列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121),所述第一端盘(13)和所述第二端盘(14)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导通槽(122),所述导通槽(122)和所述通孔(121)相互串联以构成所述冷却流道(12)。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12)还连接有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所述进液口(14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盘(13)或者所述第二端盘(14)上,以及所述出液口(142)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盘(13)或者所述第二端盘(14)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1)包括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或者,所述定子(21)包括定子铁芯和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外壳与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侧壁相抵。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给组件(7)和机座(8),所述安装座(1)滑设于所述机座(8),所述进给组件(7)设于所述机座(8)和所述安装座(1)之间以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1)相对所述机座(8)滑动。
14.一种磨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磨头驱动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5366.7U CN219685071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5366.7U CN219685071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85071U true CN219685071U (zh) | 2023-09-15 |
Family
ID=87942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55366.7U Active CN219685071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85071U (zh) |
-
2023
- 2023-05-12 CN CN202321155366.7U patent/CN2196850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34140B (zh) | 一种内藏式永磁同步电主轴 | |
CN219685071U (zh)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
CN210305780U (zh) | 一种单挂式水车 | |
CN116673871A (zh) | 一种磨头驱动结构以及磨边机 | |
CN207710402U (zh) | 一种滚珠电主轴 | |
CN213953942U (zh) | 一种方便拆装的无刷电机轴承箱装置 | |
CN217914741U (zh) | 一种抛光磨头驱动装置及抛光机 | |
CN210650166U (zh) | 一种用于钢管内孔开光的电主轴 | |
CN110565428B (zh) | 一种用于密度纤维板生产设备盘磨机主轴的密封装置 | |
WO2024001048A1 (zh) | 一种抛光磨头驱动装置及抛光机 | |
CN218427657U (zh) | 一种高速深切快进主轴机构 | |
CN214771305U (zh) | 磨削主轴装置和立座式球型合金齿修磨设备 | |
CN220944299U (zh) | 一种丝杆驱动装置及机床 | |
CN219967351U (zh) | 一种用于大型辊件的磨削结构 | |
CN100479991C (zh) | 手持式研磨抛光机风冷结构 | |
CN210548148U (zh) | 可增加稳定性的旋转接头 | |
CN211728462U (zh) | 一种数控机床超高转速主轴直连驱动马达的固定结构 | |
CN220839639U (zh) | 一种抛光机的快换式磨头结构 | |
CN211540828U (zh) | 一种具有高精度工件主轴的磨床头架 | |
CN215394085U (zh) | 应用于ac轴模组上的防护机构 | |
CN218733600U (zh) | 一种可快速散热的数控加工用电主轴 | |
CN213080082U (zh) | 一种应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双主轴结构 | |
CN219945483U (zh) | 一种锯切机的冷却装置 | |
CN114670116B (zh) | 一种燃料电池极板流道磨粒流抛光加工装置及方法 | |
CN218468053U (zh) | 一种旋转阀快接增压转子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