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8597U -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8597U
CN219678597U CN202320618655.XU CN202320618655U CN219678597U CN 219678597 U CN219678597 U CN 219678597U CN 202320618655 U CN202320618655 U CN 202320618655U CN 219678597 U CN219678597 U CN 219678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blique
lens module
circuit board
image sensor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186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egasus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eima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eima Robo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eima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186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8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8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8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航摄装置及无人机,该航摄装置包括:壳体;正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多个斜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且环绕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设置,每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均沿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朝向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表面均具有凹陷部位,且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位内。本实用新型航摄装置的镜头模组整体呈现中心聚拢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结构紧凑化,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了占用的壳体空间,进而可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有助于保证航摄装置在飞行器上挂载使用时的航摄效率和航时,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

Description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摄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航摄装置,是一种专用于配置在无人机或其他飞行器上可对地面、空中进行摄影的光学仪器。
目前,航摄装置壳体内的多个镜头模组通常采用平行排列的布置方式,占用较多的壳体空间,导致装置体积大且重量重,在飞行器上挂载使用时影响航摄效率和航时,极大的影响产品的综合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航摄装置,旨在解决背景技术所指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航摄装置,该航摄装置包括:
壳体;
正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
多个斜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且环绕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设置,每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均沿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朝向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表面均具有凹陷部位,且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位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位形成于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一转角处,且对应贴近于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转角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均设有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且四个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的四个侧边部分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
所述正摄镜头模组和多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中且紧邻所述隔板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中设有紧邻所述隔板设置的主控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通过第一FPC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通过第二FPC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还设有散热风扇,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相对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倾斜,所述散热风扇盖设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上,所述散热风扇的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倾斜的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对应每一所述散热风扇分别设有出气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抵接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壁对应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均凸出设置有多个安装部,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均通过紧固件与其对应的所述多个安装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斜摄镜头孔,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镜头对应嵌设于一个所述斜摄镜头孔内,所述斜摄镜头孔的孔壁设有台阶以支撑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台阶上设有柔性缓冲件,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与所述柔性缓冲件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体和如前述的航摄装置,所述航摄装置设于所述机体上。
本实用新型航摄装置中,壳体上的多个斜摄镜头模组环绕正摄镜头模组设置,且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均沿正摄镜头模组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朝向正摄镜头模组的表面均具有凹陷部位,且正摄镜头模组至少部分嵌设于凹陷部位内,镜头模组整体呈现中心聚拢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结构紧凑化,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了占用的壳体空间,进而可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有助于保证航摄装置在飞行器上挂载使用时的航摄效率和航时,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航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航摄装置的正摄镜头模组及多个斜摄镜头模组的布局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航摄装置的斜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航摄装置的壳体与斜摄镜头模组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航摄装置,参照图1至图3,该航摄装置包括:
壳体110;
正摄镜头模组120,设于壳体110上;
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设于壳体110上且环绕正摄镜头模组120设置,每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均沿正摄镜头模组130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朝向正摄镜头模组120的表面均具有凹陷部位130a,且正摄镜头模组120至少部分嵌设于凹陷部位130a内。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航摄装置主要用于挂载在无人机或其它飞行器上执行对地面、空中进行摄影测量、侦测等任务。具体地,航摄装置包括壳体110、正摄镜头模组120和斜摄镜头模组130等结构组成,其中,正摄镜头模组120安装在壳体110上且模组整体呈竖直设置,以使得其镜头竖直朝下以进行拍摄,可选地,正摄镜头模组120的轴线与壳体110的中心线相重合,以将正摄镜头模组120设置在壳体110的正中心。其中,正摄镜头模组120可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电路板、散热器等器件,且各器件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设置。
斜摄镜头模组130安装在壳体110上且模组整体呈倾斜设置,以使得其镜头倾斜朝下以进行拍摄。斜摄镜头模组130具有多个,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以正摄镜头模组120为中心围绕其进行设置,且每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即镜头所在端)均沿正摄镜头模组120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各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轴线相对正摄镜头模组120的轴线倾斜且呈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如,预设夹角的角度范围为40°~50°之间,作为优选,预设夹角为45°。以使得各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镜头拍摄方向均不相同,最终,多个镜头模组协同工作,各自捕捉到的画面可以形成完整的3D视角。作为示例,斜摄镜头模组130设有四个,四个斜摄镜头模组130对应位于正摄镜头模组120的周向四侧。其中,斜摄镜头模组130可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电路板、散热器等器件,且各器件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设置。
对于各斜摄镜头模组130,其朝向正摄镜头模组120的一侧均具有凹陷部位130a,可选地,该凹陷部位130a可以是通过斜摄镜头模组130的镜头快门处的缺口结构所形成。斜摄镜头模组130通过凹陷部位130a对正摄镜头模组120进行避位,正摄镜头模组120的每一侧均有部分嵌设于与其相邻的斜摄镜头模组130内,使得斜摄镜头模组130的安装位置朝向中心内移进而与正摄镜头模组120更加靠拢,斜摄镜头模组130与正摄镜头模组120之间的设置间隙缩至较小,斜摄镜头模组130的倾斜程度可以更大。本航摄装置中,镜头模组整体呈现中心聚拢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结构紧凑化,壳体110侧壁及端部的尺寸可以更小,例如,壳体110端部的长度和宽度均可以更小,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了占用的壳体110空间,进而可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有助于保证航摄装置在飞行器上挂载使用时的航摄效率和航时,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凹陷部位130a形成于斜摄镜头模组130的一转角处,且对应贴近于正摄镜头模组120的转角位置。本实施例中,斜摄镜头模组130的一转角处形成凹陷部位130a,并通过将形成有凹陷部位130a的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该转角对应与正摄镜头模组120的转角相对贴近,以进行紧密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正摄镜头模组120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远离其镜头的一端均设有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且四个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分别与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的四个侧边部分正对。
本实施例中,根据斜摄镜头模组130的结构设置,对应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相对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倾斜。其中,正摄镜头模组120的周侧设有四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对应为四个,四个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分别与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的四个侧边部分正对,即四个位于中心电路板周侧的电路板,分别与中心电路板的不同侧边存在错位重叠,可在长、宽方向上均缩小体积。进一步地,容易理解的是,一方面,周侧的斜摄镜头模组130上凹陷部位130a的设置使得其与中心的正摄镜头模组120的中部彼此重叠而不干涉,实现壳体110下部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周侧的斜摄镜头模组130的固定端(即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所在端)与中心的正摄镜头模组120的固定端(即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所在端)错位设置,彼此部分重叠,实现壳体110上部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壳体110内形成有安装腔111,安装腔111中设有隔板140,隔板140将安装腔111分隔成第一安装腔111a和第二安装腔111b;
正摄镜头模组120和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位于第一安装腔111a中且紧邻隔板140设置,第二安装腔111b中设有紧邻隔板140设置的主控电路板150。
可选地,安装腔111a中所设的隔板与壳体11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形式包括螺丝连接等,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隔板140将安装腔111一分为二,分隔成第一安装腔111a和第二安装腔111b,第一安装腔111a和第二安装腔111b各自独立以分别安装电子器件,可降低电子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性。其中,第一安装腔111a中安装正摄镜头模组120和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第二安装腔111b则安装主控电路板150,正摄镜头模组120和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分别与主控电路板150电性连接。其中,正摄镜头模组120、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在第一安装腔111a中紧邻隔板140设置,主控电路板150在第二安装腔111b中紧邻隔板140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可选地,隔板140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比如隔热塑胶等。容易理解的是,不同的电子器件发热量不同,对温升要求也不同。通过将低温升要求的镜头模组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1a,高发热的主控电路板150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11b,在隔板140的隔热作用下,主控电路板150散发的热量,不会对低温升要求的镜头模组造成干扰,从而避免影响其工作性能,提升摄影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140上设有通孔(未图示);
其中,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通过第一FPC穿过通孔以与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通过第二FPC穿过通孔以与主控电路板150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对于正摄镜头模组120,其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采用第一FPC与主控电路板150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一FPC的一端在第一安装腔111a中与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连接,另一端穿过通孔在第二安装腔111b中与主控电路板150连接;对于各斜摄镜头模组130,其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采用第二FPC与主控电路板150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二FPC的一端在第一安装腔111a中与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连接,另一端穿过通孔在第二安装腔111b中与主控电路板150连接。镜头模组的图像传感器电路板采用FPC(即柔性电路板)与主控电路板150电性连接,相较于采用线体连接,走线简洁,可省去多余排线的连接工作,组装用时短,可提升组装效率,并且,还可提升信号及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可选地,隔板140上通孔的数量根据镜头模组的数量设置,对于每一镜头模组(包括正摄镜头模组120和斜摄镜头模组130),可在隔板140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通孔以供其所连接的FPC穿设通过,也可以至少两个FPC共用一个通孔,可有效减少走线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还设有散热风扇132,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相对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倾斜,散热风扇132盖设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上,散热风扇132的朝向壳体110的一端设有相对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21的出风口132a,壳体110的侧壁对应每一散热风扇132分别设有出气口110a,散热风扇132的出风口132a与壳体110抵接且与出气口110a连通。
本实施例中,斜摄镜头模组130设有散热风扇132,散热风扇132盖设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上,用于对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进行风冷散热。根据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的设置方式,散热风扇132对应倾斜设置,散热风扇132的进风口面向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散热风扇132的出风口132a朝向壳体110。其中,出气口110a位于壳体110的侧壁上,且壳体110的侧壁为竖直侧壁。进一步地,散热风扇132的出风口132a与出气口110a水平对接。散热风扇132工作时,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散发热量至空气中而形成的热气经散热风扇132的进风口吸入,并经散热风扇132的出风口132a流出至出气口110a,从而通过出气口110a直接排出至外界环境,可加快散热速度,避免热量聚集,以提高散热效率,保证镜头模组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壳体110的内壁对应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均凸出设置有多个安装部112,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均通过紧固件与其对应的多个安装部112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2自壳体110的内壁凸出,以用于在壳体110内连接固定斜摄镜头模组130。具体地,安装部11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以在安装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时,将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上的多个第二连接孔与多个安装部112的第一连接孔一一对位,并在每一个对位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之间穿设紧固件,以实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的安装,进而固定斜摄镜头模组130,拆装方便且安装稳固。可选地,紧固件为螺丝。作为示例,对应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安装部112设置有三个,三个安装部112与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的三个转角位置对应,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的三个转角位置对应与三个安装部112采用紧固件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壳体110上设有多个斜摄镜头孔110b,每一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镜头对应嵌设于一个斜摄镜头孔110b内,斜摄镜头孔110b的孔壁设有台阶10以支撑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
本实施例中,多个斜摄镜头孔110b与多个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位置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斜摄镜头孔110b参照其所对应的斜摄镜头模组130的镜头的倾斜方向,相应进行倾斜设置。具体地,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嵌设于斜摄镜头孔110b内,且斜摄镜头孔110b内的台阶10形成对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边缘的支撑,斜摄镜头模组130另一端的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131则通过紧固件与安装部112连接,进而实现斜摄镜头模组130整体的固定,结构稳固,不易松动。可选地,该台阶10可以是自斜摄镜头孔110b的孔壁朝向孔中心延伸,且台阶10可以为与壳体110一体成型设置的环形台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台阶10上设有柔性缓冲件(图未示),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与柔性缓冲件抵接。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设柔性缓冲件以形成对斜摄镜头模组130的自由端的柔性支撑,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对斜摄镜头模组130形成缓冲作用,进而保护斜摄镜头模组130及其镜头避免受损。可选地,柔性缓冲件采用硅胶材质制成且可呈与环形台阶相适配的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体和如前述实施例记载的航摄装置,航摄装置设于机体上。该航摄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无人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在本无人机中,关于航摄装置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对此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正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
多个斜摄镜头模组,设于所述壳体上且环绕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设置,每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均沿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周向上的同一方向倾斜设置;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朝向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表面均具有凹陷部位,且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位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形成于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一转角处,且对应贴近于所述正摄镜头模组的转角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均设有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且四个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的四个侧边部分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
所述正摄镜头模组和多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中且紧邻所述隔板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中设有紧邻所述隔板设置的主控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通过第一FPC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通过第二FPC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远离其镜头的一端还设有散热风扇,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相对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倾斜,所述散热风扇盖设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上,所述散热风扇的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倾斜的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对应每一所述散热风扇分别设有出气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抵接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对应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均凸出设置有多个安装部,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第二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均通过紧固件与其对应的所述多个安装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斜摄镜头孔,每一个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镜头对应嵌设于一个所述斜摄镜头孔内,所述斜摄镜头孔的孔壁设有台阶以支撑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航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上设有柔性缓冲件,所述斜摄镜头模组的自由端与所述柔性缓冲件抵接。
10.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航摄装置,所述航摄装置设于所述机体上。
CN202320618655.XU 2023-03-23 2023-03-23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Active CN219678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8655.XU CN219678597U (zh) 2023-03-23 2023-03-23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8655.XU CN219678597U (zh) 2023-03-23 2023-03-23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8597U true CN219678597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0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18655.XU Active CN219678597U (zh) 2023-03-23 2023-03-23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8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98778B2 (ja) 電子機器を搭載した無人飛行体
JP6863662B2 (ja) 空撮カメラ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無人飛行体
US20180263104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that is improved in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US20210195789A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O2021168820A1 (zh) 三光相机、云台结构及移动平台
CN219678597U (zh) 航摄装置及无人机
US20100085695A1 (en) Aircraft Canister Design
CN212259668U (zh) 散热组件、测距装置及移动平台
CN211236986U (zh) 一种车载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控装置
CN211606608U (zh) 一种拼接相机
JP2014239395A (ja) 撮像装置
CN220108112U (zh) 全景镜头模块及全景相机
CN112789955B (zh) 功能组件、云台设备及移动平台
CN219573088U (zh) 一种光纤惯导结构
CN211209788U (zh) 功能组件、云台设备及移动平台
CN220199190U (zh) 感知集成安装盒、感知集成装置及自动驾驶设备
EP3796085A1 (en) Camera device
CN218276854U (zh) 图像传输装置和无人机
CN216751911U (zh) 深度相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676422U (zh) 航摄相机及无人机
CN218183764U (zh) 一种复合型pcb线路板
CN218103238U (zh) 摄像装置及三维扫描仪
CN213921535U (zh) 连接机构和无人机
CN217158626U (zh) 一种小型高精度地图数据采集装置
CN213876268U (zh) 低风阻快散热式相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3th Floor, Building A4,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Pegasus Robot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16th Building, Zhiheng Industrial Park, Nantou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EIMA ROBOT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