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7603U -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7603U
CN219677603U CN202320555234.7U CN202320555234U CN219677603U CN 219677603 U CN219677603 U CN 219677603U CN 202320555234 U CN202320555234 U CN 202320555234U CN 219677603 U CN219677603 U CN 219677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ontact
conductive structure
fixing part
connector
typ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52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19677603U8 (zh
Inventor
任子良
王博
秦振敏
李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Optoelectronic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ic Optoelectronic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ic Optoelectronic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ic Optoelectronic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52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7603U8/zh
Publication of CN219677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7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7603U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7603U8/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其中导电结构包括对称分布的弹性接触结构,每个弹性接触结构包括相互叠置的第一片式端子及第二片式端子,第一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一弹性接触臂,第二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二弹性接触臂,第二弹性接触臂插入相邻第一弹性接触臂之间形成的间隙内,以使第一弹性接触臂与第二弹性接触臂为交错排列,第一弹性接触臂上具有第一触点部,第二弹性臂上具有第二触点部,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均用于与适配导电结构电接触。本实用新型在连接器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片式结构,增加电流传输触点数量,同时在整体尺寸不变情况下增加触点面积,以提升电流传输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的整机功率越来越高,同时要求体积不变或缩小,以满足小型化、高能量密度要求,这对电子设备上连接器的通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连接器在尺寸更小情况下保证更大的通流。
当前相同使用场景下的连接器通常已达到材料的通流能力极限,无法在保证温升不变的同时,在现有结构上进行升流,只能通过多pin并联形式提升电流传输能力,多pin并联后虽然提高了接触件的载流能力,但导致接触件结构整体体积大,连接器的尺寸随之增大,这样大大增加了设备体积,对空间的占用也变的更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在现有连接器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升电流传输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导电结构,包括对称分布的弹性接触结构,每个弹性接触结构包括相互叠置的第一片式端子及第二片式端子,第一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一弹性接触臂,第二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二弹性接触臂,第二弹性接触臂插入相邻第一弹性接触臂之间形成的间隙内,以使第一弹性接触臂与第二弹性接触臂为交错排列,第一弹性接触臂上具有第一触点部,第二弹性臂上具有第二触点部,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均用于与适配导电结构电接触。
进一步的,第一片式端子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内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第二片式端子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内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
进一步的,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弹性卡爪,弹性卡爪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凹槽配合以实现导电结构的固定防退。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上具有挡台,挡台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在导电结构的插装方向上挡止配合。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结构相互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铆接配合的凸包和孔,凸包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一个上,孔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另一个上。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具有朝PCB板方向延伸的引脚。
进一步的,引脚为与PCB板焊接的焊针结构,或者,引脚为与PCB板压接的鱼眼压接结构。
进一步的,在同一弹性接触结构中,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与第一固定部上的引脚在导电结构安装方向上错位分布,且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朝其厚度方向折弯并朝PCB板方向延伸,以使每个弹性接触结构的引脚在同一平面内成排分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体及设置在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为上述任一导电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连接器绝缘体内还设置有信号传输接触件。信号传输接触件设置在导电结构之间。
进一步的,连接器绝缘体上设有间隔部,间隔部用于分隔同一导电结构中的两个弹性接触结构。此外,间隔部也用于引导并限位弹性接触结构,使两个弹性接触结构在连接器绝缘体内部互相分隔,便于电阻分别测量。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电结构采用多个片式端子叠置,在现有连接器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片式接触件结构增加电流传输触点数量,同时在整体尺寸不变情况下增加触点面积,以提升电流传输能力。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电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电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接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B部分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电结构安装入连接器绝缘体内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C部分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导电结构安装在连接器绝缘体之前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结构的四个片式端子上均设置引脚(焊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D部分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导电结构外侧的引脚朝导电结构内侧方向折弯时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E部分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引脚为鱼眼压接结构时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F部分放大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为纯功率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为功率信号混装模式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连接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17,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体1及设置在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导电结构2,导电结构2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弹性接触结构3,每个弹性接触结构3包括相互叠置的第一片式端子4及第二片式端子5,第一片式端子4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一弹性接触臂41,第二片式端子5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二弹性接触臂51;第一片式端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41与第二片式端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51为错位设计,当两个片式端子贴合时,第二弹性接触臂51可以错位插入相邻第一弹性接触臂41之间形成的间隙410内,以使第一弹性接触臂与第二弹性接触臂为交错排列,并且由于第一弹性接触臂41上具有第一触点部411,第二弹性臂51上具有第二触点部511,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均用于与适配导电结构电接触,则使得触点数量成倍提高,同时在导电结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触点面积,对应的与适配导电结构接触的触点长度也增加,从而最终提升连接器电流传输能力;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沿第一方向错位排布且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方向为弹性接触结构插入适配导电结构的插入方向,利于在提高触点数量时减小插拔力,提升连接器使用寿命。
第一片式端子4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1内的第一固定部42,第一固定部42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第二片式端子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内的第二固定部52,第二固定部52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处于导电结构外侧的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弹性卡爪53;本实施例中,导电结构以插装形式插入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对应容纳孔中,弹性卡爪53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1的容纳孔11中的凹槽12配合,以实现导电结构插装后的固定防退;此外,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上具有挡台6,挡台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1在导电结构的插装方向上挡止配合;通过挡台与弹性卡爪配合实现导电结构的快速插装以在插拔方向上的双向限位。进一步的,连接器绝缘体的容纳孔内具有间隔部13,间隔部沿导电结构的插装方向延伸,间隔部13用于将一个导电结构中的两个弹性接触结构分隔,同时在导电结构厚度方向上限位弹性接触结构,间隔部一方面利于引导弹性接触结构的插装过程;另一方面,使对称分布的弹性接触结构可以单独实现电阻测量,从而利于质量检测;若两个弹性接触结构在连接器绝缘体内相互连接导通,则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电阻等参数异常时,无法及时判断是哪一个弹性接触结构出现问题。
第一固定部42与第二固定部52通过连接结构相互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铆接配合的凸包421和孔521,凸包421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一个上,孔521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另一个上。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具有朝PCB板方向延伸的引脚7,引脚7可以为与PCB板焊接的焊针结构71,或者,引脚为与PCB板压接的鱼眼压接结构72,如图14、图15所示。结合图10、图11,引脚分别设置在四个片式端子上,属于不同片式端子的引脚两两贴合,提高引脚结强度,在引脚插入PCB板的对应孔内时不易跪针。如图12、图13,在同一弹性接触结构中,第二固定部42上的引脚与第一固定部上52的引脚在导电结构安装方向上为错位分布,且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沿厚度方向并朝导电结构内侧方向折弯,再朝PCB板方向延伸,可以使每个弹性接触结构的引脚位于同一平面内,此举使得在节省材料的情况下,经过第二片式端子上的电流可以直接通过自身流向PCB板,以避免两个片式端子的固定部铆接处电阻较大对电流传输的影响;此外,引脚共面也利于连接器与PCB板的快速对接,减小引脚在厚度方向上占用PCB板的空间,利于连接器及PCB板的尺寸小型化。其次,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引脚长度,可以在第二固定部上设置第一槽522,第一槽面向PCB板的端面5221延伸出引脚,第一固定部42的对应位置开设第二槽422,第二槽用于避让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此举可以保证原有导电结构尺寸的同时保证具有足够的引脚长度能与PCB板配合。
结合图9,连接器绝缘体1内还设置有信号传输接触件8,信号传输接触件可以设置在导电结构之间。如图16,连接器可以根据需要对连接器上的导电结构数量进行配置,此时连接器为纯功率模式,可获得所需的电流传输能力;或者如图17,连接器绝缘体上具有成排设置的导电结构及信号传输接触件,连接器为功率信号混装模式。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为弯式连接器,导电结构的引脚与导电结构的弹性接触臂可以呈90°夹角。其它实施例中,引脚可以由对应固定部朝背离连接器插合方向延伸,此时连接器为典型的直式连接器。
本实施例中,导电结构为弯式弹性公针结构,并用于与母端连接器的适配导电结构连接,第一/第二触点部分别处于导电结构的两个外侧,则适配导电结构可以呈U形片式接触件,导电结构的前端对插端进入U形片式接触件内,第一/第二触点部与U形片式接触件对应侧内壁为弹性接触导通。
一种导电结构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导电结构为上述一种连接器实施例中所述的导电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且未详述之处均为现有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分布的弹性接触结构,每个弹性接触结构包括相互叠置的第一片式端子及第二片式端子,第一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一弹性接触臂,第二片式端子的一端具有成排分布的第二弹性接触臂,第二弹性接触臂插入相邻第一弹性接触臂之间形成的间隙内,以使第一弹性接触臂与第二弹性接触臂为交错排列,第一弹性接触臂上具有第一触点部,第二弹性臂上具有第二触点部,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均用于与适配导电结构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片式端子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内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
第二片式端子包括定位于连接器绝缘体内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弹性卡爪,弹性卡爪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凹槽配合以实现导电结构的固定防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上具有挡台,挡台用于与连接器绝缘体在导电结构的插装方向上挡止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结构相互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铆接配合的凸包和孔,凸包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一个上,孔设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另一个上。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具有朝PCB板方向延伸的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引脚为与PCB板焊接的焊针结构,或者,引脚为与PCB板压接的鱼眼压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弹性接触结构中,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与第一固定部上的引脚在导电结构安装方向上错位分布,且第二固定部上的引脚朝其厚度方向折弯并朝PCB板方向延伸,以使每个弹性接触结构的引脚在同一平面内成排分布。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绝缘体及设置在连接器绝缘体上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器绝缘体内还设置有信号传输接触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器绝缘体上设有间隔部,间隔部用于分隔同一导电结构中的两个弹性接触结构。
CN202320555234.7U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Active CN219677603U8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5234.7U CN219677603U8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5234.7U CN219677603U8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7603U true CN219677603U (zh) 2023-09-12
CN219677603U8 CN219677603U8 (zh) 2024-02-20

Family

ID=87892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5234.7U Active CN219677603U8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7603U8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7603U8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314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49321B2 (en) Power connector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systems having the same
US7104812B1 (en) Laminated electrical terminal
US20060128197A1 (en) Board mounted power connector
KR101026650B1 (ko) 전기 커넥터
TW202226679A (zh) 整體屏蔽式電纜連接器
US9666962B1 (en) Power terminal with compliant pin for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CN115732956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219677603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CN115051178A (zh) 电流传输组件与电流传输系统
CN210111103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1004063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14284773B (zh) 连接器
CN116315778A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导电结构
CN109119780B (zh) 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CN109935988B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20527236U (zh)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端子组件
CN2183003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5184630U (zh)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的立式电源连接器
CN219534931U (zh) 一种大电流免焊端子连接器
CN211829307U (zh) 连接器
CN220253532U (zh) 接线端子
CN220984892U (zh) 电连接器
CN217445573U (zh) 可通过大电流的锂电池保护板
CN217656092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ESM) The same invention has applied for an invention patent on the same day

Correct: have

Number: 37-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ESM) The same invention has applied for an invention patent on the same day

Correct: have

Number: 37-01

Volume: 39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