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1593U -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1593U
CN219661593U CN202222448560.6U CN202222448560U CN219661593U CN 219661593 U CN219661593 U CN 219661593U CN 202222448560 U CN202222448560 U CN 202222448560U CN 219661593 U CN219661593 U CN 2196615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ing brush
brush
brush assembly
fluid recovery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85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正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Fushiw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Fushiw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Fushiw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Fushiw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85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15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壳体、滚刷组件和滚刷驱动组件;壳体具有壳体前部、壳体后部、第一侧部以及第二侧部,滚刷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滚刷,所述壳体前部设有第一滚刷室,第一滚刷设于第一滚刷室内;所述壳体内设有喷水通道,所述喷水通道包括进水口、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滚刷喷水的第一滚刷喷水口以及可朝向待清洁表面喷水的第三喷水口。可以解决现有技术自动喷水的表面清洁设备不容易清理顽固污渍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背景技术
表面清洁设备例如洗地机作为清洁家电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随着洗地机产品的发展,用户对洗地机产品的清洁效率的越来越关注。
洗地机的喷水结构大多设置成自动喷射在滚刷上,将滚刷润湿以后方便其清洁地面上的脏污,然而由于喷水结构的喷水量和喷水位置均是固定的,当面对待清洁地面严重缺水或者碰到顽固污渍需要很多水来方便清理时,一般洗地机只能通过来回拖动洗地机来实现清理,这样费时费力。
有部分的洗地机采用手动方式将清水喷射在地面上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上述洗地机需要用户一直按压喷射开关才能喷水,不方便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壳体、滚刷组件和滚刷驱动组件;壳体具有壳体前部、壳体后部、第一侧部以及第二侧部,滚刷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滚刷,所述壳体前部设有第一滚刷室,第一滚刷设于第一滚刷室内;所述壳体内设有喷水通道,所述喷水通道包括进水口、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滚刷喷水的第一滚刷喷水口以及可朝向待清洁表面喷水的第三喷水口。
优选地,所述第三喷水口可通过一控制阀选择性开闭。
优选地,第三喷水口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一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更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设在所述第一滚刷室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滚刷相对。
优选地,所述滚刷组件还包括第二滚刷,所述壳体后部设有第二滚刷室,第二滚刷设于第二滚刷室内;所述喷水通道还包括用于朝向所述第二滚刷喷水的第二滚刷喷水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设在所述第二滚刷室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滚刷相对。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二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更大。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主流体回收通道、第一流体回收通道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出口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出口与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入口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设置在第一滚刷室内,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设置成临近第二滚刷室。
优选地,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并非设置在第二滚刷室内。
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一可选择性与第一滚刷配合的防回流板,所述防回流板在地刷组件工作时可受吸力影响而摆动或变形。
优选地,所述防回流板形成在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内。
优选地,所述防回流板在地刷组件工作时可受吸力影响而摆动或变形至与第一滚刷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的工作状态,在地刷组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能够处于与第一滚刷之间的间隙较工作状态的间隙更小的防回流状态。
优选地,所述防回流板在非工作状态时与第一滚刷形成密封接触状态。
优选地,所述防回流板包括与壳体的底板固定连接的固定端以及朝向第一滚刷的方向向上延伸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相较固定端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更高。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滚刷后面的底板上朝向待清洁表面设置一第一刮条,所述第一刮条与所述第一滚刷相对,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入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前侧,且设置为自第一吸口至第一出口基本为水平。
优选地,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入口与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出口设置为顺滑对接,且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自入口至出口是倾斜向上且向后延伸。
优选地,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朝后开设有一导向管路,所述导向管路的出口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后侧壁上,所述导向管路的入口与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出口流体连接,所述导向管路自出口至入口是倾斜向下且向后延伸。
优选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包括第二上壁面和第二下壁面,所述第二下壁面与所述导向管路对接的后半段设置为基本水平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下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的倾斜侧设置为靠近第二吸口侧,所述凸起的阻挡侧与第二下壁面的基本水平段配合以形成一可防止不希望的回流发生的第二缓冲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设置成沿临近第二滚刷室的壳体底板的基本垂直的方向朝向待清洁表面开设。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口至少包括第二吸口前壁和第二吸口后壁。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口内固设有一朝向待清洁表面的第三刮条;所述第三刮条的设置将第二吸口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吸口,即第二吸口前壁与第三刮条围成的第二前吸口和第二吸口后壁与第三刮条围成的第二后吸口。
优选地,所述第三刮条具有与待清洁表面相对的自由端,和与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相对且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刮条的固定端;所述自由端的位置和尺寸使其与待清洁表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擦作用的过盈量或者间隙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口前壁和/或第二吸口后壁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较第三刮条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更远。
优选地,所述第二前吸口设置在远离第二滚刷的方向,所述第二后吸口设置在靠近第二滚刷的方向;所述第二后吸口比第二前吸口的截面积大。
优选地,所述第三刮条的材质选择为软质材料,在所述地刷组件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受力向后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增大、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减小,所述第二前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在所述地刷组件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受力向前侧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减小、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增大,所述第二后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刮条,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四刮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刷室和第二滚刷室分别包括有第一滚刷室上盖和第二滚刷室上盖;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的一端设置有前摆动阻挡件,所述第二滚刷室上盖的一端上设置有后摆动阻挡件。
优选地,所述前摆动阻挡件包括前阻挡板、前转动轴、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前阻挡板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前接触转动凸起;和/或,所述后摆动阻挡件包括后阻挡板、后转动轴、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后阻挡板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后接触转动凸起。
优选地,所述前阻挡板相对于第一滚刷配置在前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所述后阻挡板相对于第二滚刷配置在后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后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
优选地,所述前阻挡板可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与第一滚刷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后阻挡板可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与第二滚刷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优选地,所述地刷组件前推工作时,所述前摆动阻挡件的阻挡板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后摆动阻挡件的阻挡板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优选地,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至少部分设置在阻挡板的前侧;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至少部分设置在阻挡板的后侧。
优选地,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和/或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由软性材质构成,且设置为空心扇形。
上述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在设置自动喷水的滚刷喷水口以外还增设了可手动朝向待清洁表面喷水的第三喷水口,既能方便用户省力地正常使用,又能在面对顽固污渍等特殊场合时,根据用户需要手动喷射清洁液到待清洁表面做深度清洁。
另外,在地刷组件的前后设置的流体回收通道内均设置有多重防回流结构,充分避免了停机时不希望的流体回流到待清洁表面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的沿滚刷轴线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滚刷驱动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滚刷驱动组件的剖面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边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滚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滚刷锁定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的滚刷拆装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另一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图12中的A位置防回流板在非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B为图12中的A位置防回流板在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俯视角度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部分结构的仰视角度示意图;
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刮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图12中的B位置第三刮条在非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B为图12中的B位置第三刮条在地刷组件前推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C为图12中的B位置第三刮条在地刷组件后拉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一个实施例中滚刷室上盖的拆装示意图;
图20A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前推工作状态下的摆动阻挡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20B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后拉工作状态下的摆动阻挡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21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刷组件的仰视角度示意图;
图22为一个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设备的喷水通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下述提到的“前”、“后”、“上”、“下”、“左”以及“右”是从操作人员站在表面清洁设备的后部,正常操作盖表面清洁设备时朝前观察得到的各个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地刷组件可应用于表面清洁设备上,表面清洁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持清洗机、手持吸尘器等设备。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以清洁设备为清洗机为例,清洁设备包括地刷组件,机身100和安装在所述机身100上并适于在待清洁表面上移动的地刷组件200;清洁液桶400;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地刷组件200上并与所述动力装置流体连通的吸嘴;以及回收桶300。当然,机身200上还可设置有控制系统以控制清洁设备的其他功能,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2-22所示,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200,所述地刷组件200包括壳体1、滚刷驱动组件2和滚刷组件3;滚刷组件3包括第一滚刷31和第二滚刷32,壳体1具有壳体前部11、壳体后部12、第一侧部13以及第二侧部14,壳体前部11设有第一滚刷室6,壳体后部12设有第二滚刷室7。第一滚刷31设于第一滚刷室6内,第二滚刷32设于第二滚刷室7内。壳体1内设有主流体回收通道16、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
具体如图5-6所示,滚刷驱动组件2包括电机组件21、传动组件22、前驱动轴23、设置在前驱动轴23上的前驱动部24、后驱动轴、和设置在后驱动轴上的后驱动部。
所述前驱动部24包括第一驱动头241和第二驱动头242,所述第一驱动头241和第二驱动头242分设在前驱动轴23的两侧,第一驱动头241在第一侧部13朝向第一滚刷室6的一侧与第一滚刷31配合。
所述后驱动部包括第三驱动头27,第三驱动头27在第一侧部13朝向第二滚刷室7的一侧与第二滚刷32配合。
所述传动组件22包括但不限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在本实施例中图示采用的是皮带传动。
所述电机组件21可为同一电机通过传动组件22例如皮带传动带动前驱动轴23和后驱动轴同步且反向转动,也可为两个电机分别带动前驱动轴23和后驱动轴反向转动。
所述地刷组件200还包括一第一边刷4,第二驱动头242在第一侧部13远离第一滚刷室6的一侧与第一边刷4配合。
所述第一边刷4至少大部分外露在壳体1的第一侧部13之外,所述第一边刷4包括刷座41和安装在刷座41上的刷毛42,所述刷座41至少大部分外露在壳体1的第一侧部13之外,所述刷毛全部外露在壳体1的第一侧部13之外。上述设置在保证第一边刷4在保证安装稳固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高墙边的清洁效果。
上述第一边刷4的最大直径优选设置为较第一滚刷31的最大直径更大,至少部分所述刷毛优选为向远离第一侧部13的方向倾斜设置,以在地刷组件200移动到墙体附近时,就能够实现与墙体接触,减少地刷组件200壳体触碰墙体的风险。
所述第一边刷4的刷座41与第一滚刷31分别通过第二驱动头242和第一驱动头241转动设置在前驱动轴23上,此时第一边刷4与第一滚刷31的转动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边刷4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驱动头242上,例如所述第一边刷4通过螺纹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驱动头242上,所述螺纹结构的螺纹方向与第一滚刷31的工作方向相反,第一滚刷31工作时所述螺纹结构由于转向相反的设置缘故使得其越转越紧,不会轻易从第二驱动头242上松脱。
或者所述第一边刷4通过磁吸或弹性卡扣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驱动头242上,上述设置能够起到方便拆装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第一侧部13的外侧壁上凸设有弹性防撞条131,所述弹性防撞条131沿第一滚刷31的轴向方向的最大设置厚度较第一边刷4与第一侧壁的最大距离基本相等或稍大;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在清洁墙角时外露在壳体1的第一侧部13之外的第一边刷4由于过于贴近墙边或家具等物体造成的卡死现象。
所述弹性防撞条131沿第一侧部13的外侧壁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厚度方向的截面设计为圆弧面或球面形状,从而保证地刷组件200在工作时减少碰伤家具或墙壁的风险;所述弹性防撞条131可设置为一条或多条,当然其也不必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只要能够起到上述类似效果的设置均可。
如图8-11所示,所述第一滚刷31包括滚刷筒体310和刷毛层311、滚刷驱动端盖312以及滚刷锁定端盖313。滚刷筒体310为中空管状结构,其外侧包裹有刷毛层311,刷毛层311包裹在滚刷筒体310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当滚刷筒体310以自身的转动轴线314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同时带动刷毛层311进行周向转动,刷毛层311能够与待清洁表面进行滚动接触,以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
滚刷驱动端盖312固定连接于滚刷筒体310一端,并对滚刷筒体310的一端进行封堵。滚刷驱动端盖312整体呈圆柱体状,其背对滚刷筒体310的一端面上设置有驱动凹槽315,驱动凹槽315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若干卡合结构316。
所述第一驱动头241能够插入到驱动凹槽315内部,并且其外周面与驱动凹槽315的内周面上的卡合结构316相啮合,其第一驱动头241可为但不限于是花键,这样花键与驱动凹槽315相啮合,当电机工作时,通过花键带动第一滚刷31转动。
所述滚刷锁定端盖313固定连接于滚刷筒体310的另一端,并对滚刷筒体310的另一端进行封堵。滚刷锁定端盖313可包括滚刷锁定端盖主体317和转动连接于滚刷锁定端盖主体317一侧端面上的滚刷释放部318。滚刷锁定端盖主体317整体呈圆柱体状,滚刷释放部318可呈适合用户收操作的特定形状。
当第一滚刷31安装到地刷组件200上时,洗地机地刷中的滚刷驱动组件2的驱动端能够插入到驱动凹槽315内部,并且滚刷驱动组件2的第一驱动头241的外周面与驱动凹槽315的内周面上的卡合结构316相啮合,滚刷锁定端盖313的滚刷释放部318锁定在地刷组件200的第二侧部14上,从而实现第一滚刷31的成功安装锁紧;在需要拆除第一滚刷31时,用户只需要激发滚刷释放部318来解锁第一滚刷31后再朝远离第二侧部14的方向抽出即可实现第一滚刷31的拆除。
优选地,在地刷组件200的第二侧部14也设置一第二边刷5,为了便于第二边刷5的安装,在滚刷锁定端盖主体317背对滚刷筒体310的一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同样地,所述第二边刷5包括刷座51和安装在刷座51上的刷毛52,所述刷座51上设置有与凹槽可拆卸配合的锁紧结构,所述刷座51至少大部分外露在壳体1的第二侧部14之外,所述刷毛52全部外露在壳体1的第二侧部14之外。
同样地,所述第二侧部14的外侧壁上凸设有弹性防撞条141,所述弹性防撞条141沿第一滚刷31的轴向方向的最大设置厚度较第二边刷5与第二侧壁的最大距离基本相等或稍大;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在清洁墙角时外露在壳体1的第二侧部14之外的第二边刷5由于过于贴近墙边或家具等物体造成的卡死现象。
同样地,所述弹性防撞条141沿第二侧部14的外侧壁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厚度方向的截面设计为圆弧面或球面形状,从而保证地刷组件200在工作时减少碰伤家具或墙壁的风险;所述弹性防撞条141可设置为一条或多条,其也不必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只要能够起到上述类似效果的设置均可。
具体的如图12-13B所示,所述壳体1的底部包括有底板15,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临近所述第一滚刷31;所述底板15上设置有一可选择性与第一滚刷31配合的防回流板91,所述防回流板91在地刷组件200工作时可受吸力影响而摆动或变形至与第一滚刷31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的工作状态,以不影响大颗粒垃圾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所述防回流板91在地刷组件2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能够处于与第一滚刷31之间的间隙较工作状态的间隙更小的防回流状态,优选所述防回流板91在非工作状态时与第一滚刷31形成密封接触状态即间隙约等于零,从而能够避免在表面清洁设备停机后不希望的流体回流造成对待清洁表面的二次污染。
所述防回流板91形成在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吸口171内,且优选地所述防回流板91的固定端与壳体1的底板15固定连接,其自由端与朝向第一滚刷31的方向向上延伸,以保障自由端相较固定端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更高,从而能够避免在表面清洁设备停机后不希望的流体回流至第一吸口171并排出。
所述防回流板91可设置为平面状或曲面状或由多段平面或曲面组成的异形,只要其自由端能够设置为相较固定端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更高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回流板91设置为两段平面组成的折线板,固定端所在的平面段优选设置为相对刚性材质并一体或可拆连接在底板15上,自由端所在的平面段优选设置为相对软性材质,并可变形或相对刚性材质的平面段可摆动。
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内设置一开口朝向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的第一缓冲部173,上述第一缓冲部173不影响从所述第一吸口171进入的流体向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方向移动,且能够存储部分从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回流到第一吸口171方向的流体,从而减缓在表面清洁设备停机后不希望的流体回流造成对待清洁表面的二次污染。
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具体形成为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为基本水平,所述第一缓冲部173优选设置为自管道内壁朝向第一出口172方向倾斜突出的环形管,可设置在临近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靠近第一吸口171处。
在第一滚刷31后面的底板15上朝向待清洁表面可设置一第一刮条92,所述第一刮条92具有可与待清洁表面接触的自由端,和与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相对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刮条92的固定端;所述第一刮条92与所述第一滚刷31相对,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入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吸口171;且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的位置和尺寸使其与待清洁表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擦作用(即可达到清扫固体或液体垃圾的刮擦作用,下同)的过盈量或者间隙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将所述第一刮条92稳固的安装在所述底板15上,则设置有刮条安装部,且与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相对的第一刮条92的固定端通过所述刮条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底板15上,所述刮条安装部具体可选择为与底座一体制造形成或采用其他固定结构实现稳固安装。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刮条92的材质是软质材料(硅胶、橡胶等);则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与待清洁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尘作用的过盈量,即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设计的稍长,以使工作时自由端可以始终贴合地面;对应的,若所述第一刮条92的材质是非软质材料,则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与待清洁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尘作用的间隙量,即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设计的稍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间隙量很小,能够使所述第一吸口171内形成的气流流速尽可能大的气流,既可以提高清洁效率,又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被撞坏。
若将所述第一刮条92的材质选择为软质材料,则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存在如下三种状态,在所述地刷组件200静止时,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基本垂直于所述待清洁面;在所述地刷组件200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受力向后弯曲,所述第一吸口171截面积增大;在所述地刷组件200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一刮条92的自由端受力向前侧弯曲,所述第一吸口171截面积减小;且所述第一吸口171截面积减小的状态为所述第一刮条92与所述待清洁面形成过渡性的斜坡,以使所述第一吸口171形成的气流可直接将灰尘、污水等杂质吸入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中。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刮条92设置为与第一滚刷31的轴向同向延伸,且其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一滚刷31的长度,亦即第一刮条92至少有部分端部外露在壳体1的第一侧部13之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刮条92外露在第一侧部13之外的所述部分端部的长度可以设置成较第一边刷4与第一侧壁的最大距离基本相等或稍大,以保障第一边刷4清洁的垃圾等可以被第一刮条92的部分端部刮擦并经第一吸口171吸入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中。更优选地,第一边刷4与第一侧壁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第一刮条92外露在第一侧部13之外的所述部分端部的长度,第一刮条92外露在第一侧部13之外的所述部分端部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一侧部13上的弹性防撞条131沿第一滚刷31的轴向方向的最大设置厚度。
同样地,所述第一刮条92至少有部分端部外露在壳体1的第二侧部14之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刮条92外露在第二侧部14之外的部分端部的长度可以设置成较第二边刷5与第二侧壁的最大距离基本相等或稍大,以保障第二边刷5清洁的垃圾等可以被第一刮条92的部分端部刮擦并经第一吸口171吸入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中。
所述第一滚刷室6内还设置有与第一滚刷31起干涉作用的第二刮条93,所述第二刮条93用于刮除第一滚刷31上多余的流体,可设置在第一滚刷室6相对于第一滚刷31的前端或相对于第一滚刷31的上端且靠近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处,在本实施例中选择设置在相对于第一滚刷31的上端且靠近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处,上述设置可更有利于刮除的多余流体的回收。有利地如图17所示,所述第二刮条93可设置有梳齿结构,方便第一滚刷31上的毛发等进行清理。
如图12及图18A-18C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主流体回收通道16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临近所述第二滚刷32;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第二吸口181设置成临近第二滚刷室7但并非设置在第二滚刷室7内。
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第二出口182与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入口161流体连通。由于大部分的固体和液体垃圾在表面清洁设备前推的过程中就会被清理,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设置为基本雷同,则会造成后面的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吸力浪费,故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最大横截面积,以便于所述地刷组件200通过第一滚刷31和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吸取相对多的固体和/或液体垃圾,起到主要的清洁作用,第二滚刷32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吸取相对少的固体和/或液体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最大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最大横截面积为S2,其中,2<S1/S2≤10,优选是5<S1/S2≤10,这样可以最大化的提升地刷组件200的整体清洁效果也不影响清洁效率。
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前侧,且可设置为自第一吸口171至第一出口172基本为水平的,为了保证从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流入的流体的流动顺畅性,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入口161与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出口172设置为顺滑对接,且自入口161至出口162是倾斜向上且向后延伸。
具体的如图12,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后侧,为了不影响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流体回收顺畅性,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后侧壁上朝后开设有一导向管路163,所述导向管路163的出口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后侧壁上,所述导向管路163的入口与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第二出口182流体连接,所述导向管路163自出口至入口是倾斜向下且向后延伸。由此设置,虽然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流入到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少量流体是非顺滑对接,但可在吸力更大的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流入到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16的大量流体的裹挟下顺利回收到回收桶中。
具体的如图18A-18C所示,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包括第二上壁面183和第二下壁面184,所述第二下壁面184与所述导向管路163对接的后半段设置为基本水平状,进而便于流体在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内流通,提高清洁效率。
所述第二下壁面184与所述第二吸口181的连接段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185,所述凸起185优选设置为楔形,所述楔形凸起185的倾斜侧设置为靠近第二吸口181侧,设置角度和高度以不影响流体吸入为前提,所述凸起185的阻挡侧与第二下壁面184的基本水平段配合以形成一可防止不希望的回流发生的第二缓冲部。
所述第二吸口181至少包括第二吸口前壁1811和第二吸口后壁1812,优选地由所述第二吸口前壁1811和第二吸口后壁1812围设而成,在第二吸口181内固设有一朝向待清洁表面的第三刮条94,所述第三刮条94具有可与待清洁表面接触的自由端,和与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相对且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刮条94的固定端;且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的位置和尺寸使其与待清洁表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擦作用的过盈量或者间隙量。
第三刮条94的设置可将第二吸口181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吸口,即第二吸口前壁1811与第三刮条94围成的第二前吸口和第二吸口后壁1812与第三刮条94围成的第二后吸口;当地刷组件200向前推进工作时,垃圾主要由第二吸口前壁1811与第三刮条94组成的第二前吸口吸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中;当地刷组件200向后拉工作时,垃圾主要由第二吸口后壁1812与第三刮条94成的第二后吸口吸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中。上述设置能够防止刮条设置在吸口一侧的情况下,当地刷组件200向刮条设置的一侧运动时,刮条反而成为了不利于垃圾进入吸口通道的障碍。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刮条94的材质是软质材料(硅胶、橡胶等);则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与待清洁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尘作用的过盈量,即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设计的稍长,以使工作时自由端可以始终贴合地面;对应的,若所述第三刮条94的材质是非软质材料,则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与待清洁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尘作用的间隙量,即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设计的稍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间隙量很小,能够使所述第二吸口181内形成的气流流速尽可能大的气流,既可以提高清洁效率,又可以防止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被撞坏。
若将所述第三刮条94的材质选择为软质材料,则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存在如下三种状态,在所述地刷组件200静止时,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基本垂直于所述待清洁面;在所述地刷组件200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受力向后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增大、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减小,所述第二前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在所述地刷组件200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受力向前侧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减小、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增大,所述第二后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
所述第二滚刷室7内还设置有与第二滚刷32起干涉作用的第四刮条95,所述第四刮条95用于刮除第二滚刷32上多余的流体,可设置在第二滚刷室7内的靠近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处,上述设置可更有利于刮除的多余流体的回收。
所述第二前吸口设置在远离第二滚刷32的方向,所述第二后吸口设置在靠近第二滚刷32的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二后吸口比第二前吸口的截面积大,以保障从第二滚刷32上刮除的多余流体能够容易地被吸入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中。
为了保障第三刮条94两侧的流体和垃圾均能够顺畅地被吸入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中,构成第二前吸口一部分的第二吸口前壁1811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设置为较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更远,从而保证所述第二前吸口与待清洁表面始终形成有可供流体和大颗粒垃圾吸入的间隙。
同样地,构成第二后吸口一部分的第二吸口后壁1812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设置为较第三刮条94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更远,从而保证所述第二后吸口与待清洁表面始终形成有可供流体和大颗粒垃圾吸入的间隙。
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第一滚刷室6和第二滚刷室7包括有第一滚刷室上盖60和第二滚刷室上盖70,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60和第二滚刷室上盖70可拆除的分别安装在第一滚刷31和第二滚刷32上方。
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60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前部11可拆除的连接,另一端沿第一滚刷31轴向延伸至第一滚刷31的前方并位于第一滚刷31的转动轴线314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60的另一端上可设置有前摆动阻挡件61。
同样地,所述第二滚刷室上盖70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后部12可拆除的连接,另一端沿第二滚刷32轴向延伸至第二滚刷32的前方并位于第二滚刷32的转动轴线324的下方。在所述第二滚刷室上盖70的另一端上可设置有后摆动阻挡件71。
所述前摆动阻挡件61包括沿着第一滚刷31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阻挡板611、前转动轴612、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前阻挡板611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前接触转动凸起613;所述前阻挡板611相对于第一滚刷31配置在前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
具体地,当所述地刷组件200的第一吸口171位于移动方向前侧时,所述前阻挡板611转动至与所述待清洁表面之间形成开口,以不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而在第一吸口171位于移动方向后侧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前阻挡板611转动至与待清洁表面接触以阻挡其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
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优选设置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前阻挡板611的两端,以便其更好地从两端带动前阻挡板611转动。
所述前阻挡板611设置为平面板状,所述前阻挡板611的高度可以被设定,以使得当前阻挡板611与待清洁表面垂直时,前阻挡板611的底端略微挤压清洁表面。因此,如果前阻挡板611与清洁表面垂直,则前阻挡板611前面的污物就不会被吸入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的第一吸口171中。
前转动轴612与前阻挡板611一体设置或固定连接,且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滚刷室上盖60上,以便带动前阻挡板611旋转一定角度。为了耐用性,前转动轴612由穿入前阻挡板611的不锈钢杆等材质制成。
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至少部分设置在前阻挡板611的前侧,以保障在地刷组件200前推工作时,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由于与待清洁表面的接触摩擦,从而向后侧转动并带动所述前阻挡板611转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前阻挡板611与待清洁表面之间形成开口,以不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而在地刷组件200向后拉工作时,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由于与待清洁表面的接触摩擦,从而向前侧转动并带动所述前阻挡板611转动至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此时所述前阻挡板611至与待清洁表面接触以阻挡其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17。
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由软性材质构成,且优选设置为空心扇形,以方便其变形从而与待清洁表面充分接触,增大其接触摩擦力。
所述前阻挡板611可转动至与第一滚刷31呈接触配合的极限位置,亦即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613的设置可使得所述前阻挡板611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待与第一滚刷31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优选地,所述后摆动阻挡件71和前摆动阻挡件61的结构雷同。
具体地,所述后摆动阻挡件71也包括沿着第二滚刷32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阻挡板711、后转动轴712、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后阻挡板711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后接触转动凸起713;所述后阻挡板711相对于第二滚刷32配置在后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后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
具体地,当所述地刷组件200的第二吸口181位于移动方向后侧时,所述后阻挡板711转动至与所述待清洁表面之间形成开口,以不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而在第二吸口181位于移动方向前侧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后阻挡板711转动至与待清洁表面接触以阻挡其前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
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优选设置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后阻挡板711的两端,以便其更好地从两端带动后阻挡板711转动。
所述后阻挡板711设置为平面板状,所述后阻挡板711的高度可以被设定,以使得当后阻挡板711与待清洁表面垂直时,后阻挡板711的底端略微挤压清洁表面。因此,如果后阻挡板711与清洁表面垂直,则后阻挡板711前面的污物就不会被吸入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的第二吸口181中。
后转动轴712与后阻挡板711一体设置或固定连接,且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二滚刷室上盖70上,以便带动后阻挡板711旋转一定角度。为了耐用性,后转动轴712由穿入后阻挡板711的不锈钢杆等材质制成。
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至少部分设置在后阻挡板711的后侧,以保障在地刷组件200前推工作时,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由于与待清洁表面的接触摩擦,从而向后侧转动并带动所述后阻挡板711转动至关闭位置,所述后阻挡板711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以阻挡后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而在地刷组件200向后拉工作时,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由于与待清洁表面的接触摩擦,从而向前侧转动并带动所述后阻挡板711转动至与待清洁表面之间形成开口,以不阻挡后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18。
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由软性材质构成,且优选设置为空心扇形,以方便其变形后与待清洁表面充分接触,增大其接触面积和接触摩擦力。
所述后阻挡板711可转动至与第二滚刷32呈接触配合的极限位置,亦即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713的设置可使得所述后阻挡板711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待与第二滚刷32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6和图22所示,所述壳体1内具有喷水通道8,所述喷水通道8具有进水口和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滚刷31、所述第二滚刷32的至少一者喷水的喷水口。优选地,在所述壳体前部11和壳体后部12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滚刷喷水口81和第二滚刷喷水口82;当表面清洁设备工作时,泵84a启动、控制阀85a打开,清洁液桶400内的清洁液通过喷水通道8从第一滚刷喷水口81和第二滚刷喷水口82喷出。
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81设在所述第一滚刷室6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滚刷31相对,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81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刮条93。同样地,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82设在所述第二滚刷室7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滚刷32相对,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82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四刮条95。
由于前部设置的第一滚刷31其主要清洁作用,故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81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二滚刷喷水口82的喷水流量更大。
所述喷水通道8还设置有一可朝向待清洁表面喷水的第三喷水口83,所述第三喷水口83可通过一控制阀85b例如电磁阀选择性开闭。从而在待清洁表面具有顽固污渍等需要加大喷水量的情况出现时,用户可根据控制开关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三喷水口83开启以朝向待清洁表面定点喷水。
优选地,第三喷水口83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一滚刷喷水口81的喷水流量更大,从而方便定点清洁顽固污渍。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6)

1.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壳体、滚刷组件和滚刷驱动组件;壳体具有壳体前部、壳体后部、第一侧部、第二侧部以及底板,滚刷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滚刷,所述壳体前部设有第一滚刷室,第一滚刷设于第一滚刷室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喷水通道,所述喷水通道包括进水口、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滚刷喷水的第一滚刷喷水口以及可朝向待清洁表面喷水的第三喷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喷水口可通过一控制阀选择性开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喷水口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一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更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设在所述第一滚刷室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滚刷相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组件还包括第二滚刷,所述壳体后部设有第二滚刷室,第二滚刷设于第二滚刷室内;所述喷水通道还包括用于朝向所述第二滚刷喷水的第二滚刷喷水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设在所述第二滚刷室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滚刷相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设置为较第二滚刷喷水口的喷水流量更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主流体回收通道、第一流体回收通道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出口和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出口与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入口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设置在第一滚刷室内,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设置成临近第二滚刷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并非设置在第二滚刷室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一可选择性与第一滚刷配合的防回流板,所述防回流板在地刷组件工作时可受吸力影响而摆动或变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板形成在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板在地刷组件工作时可受吸力影响而摆动或变形至与第一滚刷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的工作状态,在地刷组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能够处于与第一滚刷之间的间隙较工作状态的间隙更小的防回流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板在非工作状态时与第一滚刷形成密封接触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板包括与壳体的底板固定连接的固定端以及朝向第一滚刷的方向向上延伸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相较固定端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更高。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滚刷后面的底板上朝向待清洁表面设置一第一刮条,所述第一刮条与所述第一滚刷相对,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入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吸口。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回收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前侧,且设置为自第一吸口至第一出口基本为水平。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入口与第一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一出口设置为顺滑对接,且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自入口至出口是倾斜向上且向后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朝后开设有一导向管路,所述导向管路的出口设置在所述主流体回收通道的后侧壁上,所述导向管路的入口与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出口流体连接,所述导向管路自出口至入口是倾斜向下且向后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流体回收通道包括第二上壁面和第二下壁面,所述第二下壁面与所述导向管路对接的后半段设置为基本水平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的倾斜侧设置为靠近第二吸口侧,所述凸起的阻挡侧与第二下壁面的基本水平段配合以形成一可防止不希望的回流发生的第二缓冲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回收通道的第二吸口设置成沿临近第二滚刷室的壳体底板的基本垂直的方向朝向待清洁表面开设。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口至少包括第二吸口前壁和第二吸口后壁。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口内固设有一朝向待清洁表面的第三刮条;所述第三刮条的设置将第二吸口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吸口,即第二吸口前壁与第三刮条围成的第二前吸口和第二吸口后壁与第三刮条围成的第二后吸口。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刮条具有与待清洁表面相对的自由端,和与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相对且用于安装所述第三刮条的固定端;所述自由端的位置和尺寸使其与待清洁表面之间有能够实现刮擦作用的过盈量或者间隙量。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口前壁和/或第二吸口后壁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较第三刮条的自由端与待清洁表面的距离更远。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吸口设置在远离第二滚刷的方向,所述第二后吸口设置在靠近第二滚刷的方向;所述第二后吸口比第二前吸口的截面积大。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刮条的材质选择为软质材料,在所述地刷组件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受力向后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增大、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减小,所述第二前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在所述地刷组件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三刮条的自由端受力向前侧弯曲,所述第二前吸口截面积减小、第二后吸口截面积增大,所述第二后吸口构成主要吸入口。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刷喷水口设置高度高于第二刮条,所述第二滚刷喷水口设置高度高于第四刮条。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刷室和第二滚刷室分别包括有第一滚刷室上盖和第二滚刷室上盖;所述第三喷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上。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刷室上盖的一端设置有前摆动阻挡件,所述第二滚刷室上盖的一端上设置有后摆动阻挡件。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摆动阻挡件包括前阻挡板、前转动轴、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前阻挡板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前接触转动凸起;和/或,所述后摆动阻挡件包括后阻挡板、后转动轴、从待清洁表面接受摩擦力使后阻挡板可转动地动作的至少一个后接触转动凸起。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阻挡板相对于第一滚刷配置在前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前部污物进入第一流体回收通道;所述后阻挡板相对于第二滚刷配置在后方且平行地配置,且可选择性地阻挡后部污物进入第二流体回收通道。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阻挡板可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与第一滚刷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后阻挡板可在与待清洁表面基本垂直的关闭位置和与第二滚刷呈接触配合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组件前推工作时,所述前摆动阻挡件的阻挡板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后摆动阻挡件的阻挡板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至少部分设置在阻挡板的前侧;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至少部分设置在阻挡板的后侧。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触转动凸起和/或所述后接触转动凸起由软性材质构成,且设置为空心扇形。
CN202222448560.6U 2022-09-15 2022-09-15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Active CN2196615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560.6U CN219661593U (zh) 2022-09-15 2022-09-15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560.6U CN219661593U (zh) 2022-09-15 2022-09-15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1593U true CN219661593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1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8560.6U Active CN219661593U (zh) 2022-09-15 2022-09-15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15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8391B (zh) 一种清洗托盘及清洗机组件
CN111150340A (zh) 清洁工具、控制助力的方法及实现方法的装置
CN111166256A (zh) 一种自清洁拖扫机
CN114403757B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5016876U (zh) 一种自清洁扫拖一体装置及自清洁扫拖一体机器人
CN212326300U (zh) 清洁工具
CN111358382B (zh) 地刷及清洗机
CN111166257A (zh) 水槽及自清洁拖扫机
WO2018177024A1 (zh) 地刷及其清洗吸尘机
CN219661593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9661594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9500922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9557158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9613773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2591943U (zh) 一种自清洁拖扫机
CN210810819U (zh) 用于湿式表面清洁设备的地面吸嘴
CN219374524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WO2023123773A1 (zh) 用于洗地机的地刷及洗地机
CN215838726U (zh) 清洁机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6797558U (zh)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6823296U (zh) 一种可自清洗的基站及清洁系统
CN115413972A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115474876A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115413973A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
CN212326297U (zh) 水槽及自清洁拖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