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1501U -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1501U
CN219661501U CN202321088701.6U CN202321088701U CN219661501U CN 219661501 U CN219661501 U CN 219661501U CN 202321088701 U CN202321088701 U CN 202321088701U CN 219661501 U CN219661501 U CN 219661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ot
opening
light
panel
transmitting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87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志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870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1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其中,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内锅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内锅固定架,连接在内锅的外侧,内锅固定架上对应于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透光面板,盖设在内锅固定架背离内锅的一侧;其中,透光面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透光面板整体盖设在内锅固定架上,与相关技术中在内锅面板上额外装配较小的透明窗体相比,免除了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装配缝隙,可以避免热量从该缝隙中外泄,而且,免除对二者装配精度的要求,提高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的可视空气炸锅中,通常在内锅面板的中部安装透明窗体,用户透过透明窗体、内锅固定架上的开口、内锅侧壁上的开口观察内锅内部食材,并通过内锅面板遮挡内锅固定架及其上的连接结构。但热量容易从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装配间隙外泄,而且这会对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安装有一定要求,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以至少解决热量容易从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装配间隙外泄,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内锅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内锅固定架,连接在内锅的外侧,内锅固定架上对应于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透光面板,盖设在内锅固定架背离内锅的一侧;其中,透光面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内锅固定架和透光面板,用户可以透过透光面板、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观察内锅内部的食材,提高使用体验。而且,透光面板整体盖设在内锅固定架上,与相关技术中在内锅面板上额外装配较小的透明窗体相比,免除了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装配缝隙,可以避免热量从该缝隙中外泄,而且也免除了对二者装配精度的要求,提高装配效率。而且,在透光面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有利于利用遮挡部遮挡内锅固定架及相关连接结构,例如遮挡内锅固定架与透光面板的连接结构,遮挡内锅固定架与内锅的连接结构等等,从而在不影响观察食材的同时,提高产品美观性。而且,在遮挡部仅设置在透光面板的内侧面上时,透光面板的外侧面可以保留光洁的表面,提高产品美观性。
另外,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和遮挡部为一体式结构。二者连接牢固,而且无需后续将透光面板和遮挡部组装在一起,提高装配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和遮挡部一体注塑成型。加工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为通过模具蚀纹构造成的哑面。遮挡效果好,纹路均匀,从透光面板的外侧观看较为美观。而且,不会较大影响透光面板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按照设定范围在模具相应位置蚀纹,从而形成的遮挡部可以按照设定位置准确覆盖透光面板,产品合格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为对透光面板进行表面处理形成的遮挡面。例如磨砂处理或喷涂处理等等,加工方便,连接牢固,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为贴合于透光面板表面的遮挡膜。贴合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还可以依据机体的色彩等贴合适当颜色的遮光膜,使其除具有遮光功能外,还兼具装饰功能,提高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为设置在透光面板表面的哑面或喷涂面。遮光效果好,而且结构较薄,减小占用空间。其中哑面为哑光面,哑光面可以带有纹路,喷涂面为喷涂成型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为高光镜面。透光效果好,便于用户看清内锅内部食材的烹饪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其在遮挡部处的厚度。
在这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厚度较薄,透光性好,便于用户准确观察食材的烹饪情况。透光面板在遮挡部处厚度较厚,一方面提高遮挡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该区域设置连接结构来与内锅固定架连接,提高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以及透光面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范围为0.8mm至1.5mm。若该处的厚度较薄,会导致透光面板的结构强度较差,易碎裂。若透光面板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过厚,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易影响透光效果。因此,使透光面板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在0.8mm至1.5mm之间,透光面板结构强度高,透光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在遮挡部处的厚度范围为1.8mm至5mm。通过增加透光面板在遮挡部处的厚度,一方面有利于遮挡内锅固定架及相应的连接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该较厚的区域设置连接结构来与内锅固定架连接,连接稳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的内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连接件,透光面板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内锅固定架。可以利用遮挡部遮挡内锅固定架和多个连接件,提高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包括第一螺纹柱,螺钉穿过内锅固定架插入第一螺纹柱中。利用螺钉拉紧内锅固定架和透光面板,二者连接牢固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包括卡扣,卡扣沿遮挡部的外边缘间隔分布,卡扣卡合在内锅固定架的外边缘。通过卡扣卡住内锅固定架的外边缘,可以避免透光面板的边缘相对于内锅固定架翘起,防止透光面板高温形变而张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固定架上设置有向远离内锅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围绕第二开口周向分布。凸出部可以撑开第二开口和透光面板的间距,降低传递至透光面板的温度,降低用户烫伤的几率。而且,凸出部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内锅固定架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二开口变形、歪扭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支撑在遮挡部的内边缘处。从而在用户向内部观察时,视线不会被凸出部较大范围的遮挡,可视面积大。而且即便用户倾斜观看透光面板,多个连接件受凸出部的阻挡也不会被观察到,美观性好。而且,凸出部不会过多占用遮挡部的遮挡面积,便于为连接结构的设置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朝向第二开口的一侧围成喇叭状的喇叭口。有利于实现放大可视面积以及聚光放大可视亮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的横截面呈V形、U形或梯形。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稳定支撑透光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固定架的一部分向远离内锅的方向凸出构造成凸出部。加工方便,而且有利于提高内锅固定架整体的结构强度,降低内锅固定架形变的几率。而且,在凸出部围绕第二开口周向分布的情况下,凸出部的设计还有利于降低第二开口歪扭的几率,从而确保第二开口处可视窗等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朝向内锅的一侧围成第一隔热腔。凸出部背离第二开口的一侧面和内锅固定架的边框之间围成第二隔热腔。第二隔热腔围设在第一隔热腔的外周。隔热效果好。可以有效阻隔内锅的热量传递至内锅固定架和透光面板的边缘,降低用户烫伤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组件还包括:可视窗,设置在第一开口处或第二开口处。便于用户透过透光面板和可视窗观察内锅内部食材。而且,增设可视窗结构,可视窗和透光面板之间可以形成隔热腔,可以阻隔内锅的热量大量传递到透光面板,降低用户烫伤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组件还包括:密封圈,设置在可视窗的边缘和第一开口的边缘之间。避免内锅内的油污等杂质经可视窗和内锅的间隙外漏,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可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窗和密封圈夹设在内锅和内锅固定架之间。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提高可视窗和密封圈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固定架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丝柱,螺钉穿过内锅插入第二螺丝柱中。连接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外周还设置有向内锅所在方向凸出的凸筋,凸筋支撑于内锅的外侧壁。有利于减小内锅固定架和内锅的接触面积,减小导热面积,从而避免透光面板过热而烫伤用户。而且,配合支撑透光面板的凸出部,双向支撑内锅和透光面板,降低内锅固定架形变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筋的根部和第二开口的边缘之间具有支撑台,可视窗与支撑台相贴合并限位在凸筋所围区域内。提高可视窗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窗为玻璃窗。耐高温效果好,透光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为聚碳酸酯塑胶板。可视效果好,而且重量较轻,便于用户拿取内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机体,机体内具有容纳腔,机体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三开口;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内锅组件,内锅组件可拆卸放置在容纳腔内,透光面板能够在第三开口处外露。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内锅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移出烹饪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一个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另一个爆炸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另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再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固定架远离内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固定架朝向内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固定架的剖视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图1至图14附图标号说明:
10内锅,110第一开口,
20内锅固定架,210第二开口,220凸出部,221避让孔,230第一隔热腔,240第二隔热腔,250第二螺丝柱,260凸筋,270支撑台,281第一通风孔,282第二通风孔,291顶杆,292自锁弹性扣,
30透光面板,310透光面,320遮挡部,321第一螺纹柱,322卡扣,330第三通风孔,
40可视窗,
50密封圈,
60手柄,
70机体,710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本申请中的“上方”、“下方”、“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除特别说明以图示中方位为准外,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4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其中图4中透光面板30上的虚线仅代表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区域和其超出第二开口210的区域的分隔线,分隔线以内均为透光面310,分隔线以外设置遮挡部320。该虚线并非实际结构,仅为方便描述而做出。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内锅组件包括:内锅10,内锅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0;内锅固定架20,连接在内锅10的外侧,内锅固定架20上对应于第一开口11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210;透光面板30,盖设在内锅固定架20背离内锅10的一侧;其中,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包括内锅10、内锅固定架20和透光面板30,用户可以透过透光面板30、第二开口210、第一开口110观察内锅10内部的食材,提高使用体验。而且,透光面板30整体盖设在内锅固定架20上,与相关技术中在内锅面板上额外装配较小的透明窗体相比,免除了内锅面板和透明窗体的装配缝隙,可以避免热量从该缝隙中外泄,而且也免除了对二者装配精度的要求,提高装配效率。而且,在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有利于利用遮挡部320遮挡内锅固定架20及相关连接结构,例如遮挡内锅固定架20与透光面板30的连接结构,遮挡内锅固定架20与内锅10的连接结构等等,从而在不影响观察食材的同时,提高产品美观性。而且,在遮挡部320仅设置在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上时,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可以保留光洁的表面,提高产品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上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均为透光面310,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整体为透光面310,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上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为透光面310,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由于透光面板30外表面可以光洁无痕,美观性好。
参考图4,图4中标记透光面310和遮挡部320的引线所指位置实际对应的是透光面板30内侧面上的相对位置,为方便在该图中表示内侧面上透光面310和遮挡部320的位置而做出相应指引。在图4中,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整体均为透光面310。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上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为透光面310,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和/或内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为高光镜面。透光效果好,便于用户看清内锅内部食材的烹饪情况。此时,可以使透光面310为高光镜面。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使透光面板30的外侧面整体均为高光镜面,也可以使内侧面中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为高光镜面。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开口110和第二开口210均为方孔。当然,第一开口110和第二开口210也可以均为椭圆形孔或两端为半圆的跑道形孔等等。从水平方向观看透光面板30,遮挡部320围设在第二开口210的外周。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320为薄层结构,占用空间小。例如遮挡部320的厚度在2mm以下,如1.5mm、1mm、0.5mm等等。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30和遮挡部320为一体式结构。二者连接牢固,而且无需后续将透光面板30和遮挡部320组装在一起,提高装配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和遮挡部320一体注塑成型。加工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示例,遮挡部320为通过模具蚀纹构造成的哑面。遮挡效果好,纹路均匀,从透光面板30的外侧观看较为美观。而且,不会较大影响透光面板30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按照设定范围在模具相应位置蚀纹,从而形成的遮挡部320可以按照设定位置准确覆盖透光面板30,产品合格率高。
作为示例,遮挡部320为对透光面板30进行表面处理形成的遮挡面。例如磨砂处理或喷涂处理等等,加工方便,连接牢固,而且可以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320为贴合于透光面板30表面的遮挡膜。贴合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还可以依据机体70的色彩等贴合适当颜色的遮光膜,使其除具有遮光功能外,还兼具装饰功能,提高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部320为设置在透光面板30表面的哑面或喷涂面。遮光效果好,而且结构较薄,减小占用空间。其中哑面为哑光面,哑光面可以带有纹路,喷涂面为喷涂成型的表面。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其在遮挡部320处的厚度。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厚度较薄,透光性好,便于用户准确观察食材的烹饪情况。透光面板30在遮挡部320处厚度较厚,一方面提高遮挡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该区域设置连接结构来与内锅固定架20连接,提高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以及透光面板30的结构强度。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范围为0.8mm至1.5mm。若透光面板30在该处的厚度较薄,会导致透光面板30的结构强度较差,易碎裂。若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过厚,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易影响透光效果。因此,使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在0.8mm至1.5mm之间,透光面板30结构强度高,透光性好。
在具体应用中,透光面板30与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为1mm或1.2mm。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在遮挡部320处的厚度范围为1.8mm至5mm。通过增加透光面板30在遮挡部320处的厚度,一方面有利于遮挡内锅固定架20及相应的连接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该较厚的区域设置连接结构来与内锅固定架20连接,连接稳定可靠。
在具体应用中,透光面板30在遮挡部320处的厚度为2.5mm或3.5mm。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上超出第二开口210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连接件,透光面板30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内锅固定架20。利用遮挡部320遮挡透光面板30和内锅固定架20的连接结构,即多个连接件,提高美观性。
作为示例,多个连接件包括第一螺纹柱321,螺钉穿过内锅固定架20插入第一螺纹柱321中。利用螺钉拉紧内锅固定架20和透光面板30,二者连接牢固可靠。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螺纹柱321的数量为多个,围绕第二开口210周向间隔分布。参考图4和图7,第一螺纹柱321分布在第二开口210的左右两侧和下方,在内锅固定架20上与第一螺纹柱321相对应的位置分布有附加螺纹柱,螺钉穿过附加螺纹柱插入到第一螺纹柱321中。在内锅固定架20上位于第二开口210上方的位置也设置有螺纹柱,螺钉穿过该螺纹柱、穿过透光面板30上的避让口连接手柄60,实现手柄60穿过避让口与内锅固定架20连接在一起。
作为示例,多个连接件包括卡扣322,卡扣322沿遮挡部320的外边缘间隔分布,卡扣322卡合在内锅固定架20的外边缘。通过卡扣322卡住内锅固定架20的外边缘,可以避免透光面板30的边缘相对于内锅固定架20翘起,防止透光面板30高温形变而张开。
在具体应用中,参考图7,卡扣322的数量为多个,分布在透光面板30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内锅固定架20上设置有向远离内锅10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220,凸出部220围绕第二开口210周向分布。凸出部220可以撑开第二开口210和透光面板30的间距,降低传递至透光面板30的温度,降低用户烫伤的几率。而且,凸出部22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内锅固定架20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二开口210变形、歪扭的几率。
作为示例,如图5和图14所示,凸出部220支撑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一方面凸出部220可以整圈撑起透光面板30,避免透光面板30因高温等形变而塌陷,实现强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凸出部220的顶部与透光面板30接触,可以减小内锅固定架20和透光面板30的接触面面积,减小导热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传递至透光面板30的温度。
作为示例,凸出部220支撑在遮挡部320的内边缘处。从而在用户向内部观察时,视线不会被凸出部220较大范围的遮挡,可视面积大。而且即便用户倾斜观看透光面板30,多个连接件受凸出部220的阻挡也不会被观察到,美观性好。而且,凸出部220不会过多占用遮挡部320的遮挡面积,便于为连接结构的设置提供足够的空间。
作为示例,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凸出部220朝向第二开口210的一侧围成喇叭状的喇叭口。有利于实现放大可视面积以及聚光放大可视亮度的效果。
作为示例,如图5、图10和图13所示,凸出部220的横截面呈V形、U形或梯形。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稳定支撑透光面板30。
这里凸出部220的横截面大致呈V形、U形或梯形即可,可以并非严谨的V形、U形或梯形。此外,在凸出部220的横截面呈V形和U形的情况下,凸出部220的顶部可以具有较窄的支撑平面,在保证较小导热接触面积的同时,稳定支撑透光面板30,而且避免刮伤透光面板30。
作为示例,如图13所示,内锅固定架20的一部分向远离内锅10的方向凸出构造成凸出部220。加工方便,而且有利于提高内锅固定架20整体的结构强度,降低内锅固定架20形变的几率。而且,在凸出部220围绕第二开口210周向分布的情况下,凸出部220的设计还有利于降低第二开口210歪扭的几率,从而确保第二开口210处可视窗40等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作为示例,如图5、图10和图13所示,凸出部220朝向内锅10的一侧围成第一隔热腔230。凸出部220背离第二开口210的一侧面和内锅固定架20的边框之间围成第二隔热腔240。第二隔热腔240围设在第一隔热腔230的外周。隔热效果好。可以有效阻隔内锅10的热量传递至内锅固定架20和透光面板30的边缘,降低用户烫伤的风险。
作为示例,如图4、图5、图10、图11和图14所示,凸出部220顶部的一部分凹陷,以与透光面板30之间形成避让孔221。避让孔221可以连通第二隔热腔240和凸出部220朝向第二开口210的一侧所围的空间。内锅固定架20的底部边框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风孔281,内锅固定架20的顶部边框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风孔282。则内锅固定架20可以经多个第一通风孔281、避让孔221和多个第二通风孔282进行散热,从而降低用户烫伤的几率。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使多个第二通风孔282与机体70内的冷却通道连通,冷却通道内具有散热风扇。电机高速旋转带动散热风扇旋转产生吸力,从而在散热风扇的引导下,使外界的冷空气经多个第一通风孔281进入第二隔热腔240,而后直接经多个第二通风孔282进入冷却通道中,或者冷空气经多个第一通风孔281进入第二隔热腔240后,经避让孔221进入凸出部220朝向第二开口210的一侧所围的空间,而后再经避让孔221流入第二隔热腔240,最后经多个第二通风孔282进入冷却通道中。冷却风道连通机体70上的排气窗,最终经排气窗排出,实现内锅组件和机体70内低温风道外循环。避让孔221可以分布在第二开口210的上方和下方,还可以分布在第二开口210宽度方向的两侧,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效果。参考图4中带有箭头的四条线代表冷空气的流动路径,此时,避让孔221分布在第二开口210的上方和下方,且各分布多个避让孔221,可以更好地带走内锅固定架20的热量,降低透光面板30的表面温度。
此外,透光面板30上靠近下边缘的位置也可以设置第三通风孔330,利用第三通风孔330进行散热,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效果。图5和图14中带箭头的线代表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参考图5和图14,外界的冷空气除了经第一通风孔281进入内锅固定架20中,还可以经第三通风孔330进入内锅固定架20中带走其热量,散热效果好。电机高速旋转带动散热风扇旋转产生吸力,冷风从内锅组件底部通过内锅固定架20上的第一通风孔281、透光面板30的第三通风孔330进入可视区域,而后进入电机座所在腔体,并对温控器、定时器、电机等电子元器件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内锅组件还包括可视窗40,可视窗40设置在第一开口110处或第二开口210处。便于用户透过透光面板30和可视窗40观察内锅10内部食材。而且,增设可视窗40结构,可视窗40和透光面板30之间可以形成隔热腔,可以阻隔内锅10的热量大量传递到透光面板30,降低用户烫伤的风险。
进一步地,可视窗40和透光面板30的间距在15mm至50mm之间,如26mm、35mm等等,保证隔热效果。而且在内锅固定架20的底部边框处设置第一通风孔281,内锅固定架20的顶部边框处设置第二通风孔282的情况下,第一通风孔281和第二通风孔282可以连通可视窗40和透光面板30之间的空间,方便散热。
在具体应用中,在烹饪设备的发热件为玻璃光波发热管的情况下,结合可视窗40和透光面板30,透光面板30表面会光辐射产生较高温度。因此,使可视窗40和透光面板30之间具有足够的隔热空间,并且通过第一通风孔281和第二通风孔282进行散热,例如流经冷空气,避免手触碰到透光面板30或手柄60而烫伤。
进一步地,如图3、图5、图7和图10所示,内锅组件还包括密封圈50,密封圈50设置在可视窗40的边缘和第一开口110的边缘之间。避免内锅10内的油污等杂质经可视窗40和内锅10的间隙外漏,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可视效果。
作为示例,可视窗40和密封圈50夹设在内锅10和内锅固定架20之间。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提高可视窗40和密封圈50的安装稳定性。
作为示例,内锅固定架20和内锅10通过连接件拉紧在一起,以夹紧可视窗40和密封圈50。实现高效精准间接装配。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7、图12和图13所示,内锅固定架20朝向内锅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丝柱250,螺钉穿过内锅10插入第二螺丝柱250中。连接牢固。当然,也可以采用除螺钉以外的其他连接件拉紧内锅固定架20和内锅10,例如铆钉等等。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开口210的外周还设置有向内锅10所在方向凸出的凸筋260,凸筋260支撑于内锅10的外侧壁。有利于减小内锅固定架20和内锅10的接触面积,减小导热面积,从而避免透光面板30过热而烫伤用户。而且,配合支撑透光面板30的凸出部220,双向支撑内锅10和透光面板30,降低内锅固定架20形变几率。
作为示例,如图9、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凸筋260从凸出部220的根部向向内锅10所在方向凸出。
作为示例,如图9、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凸筋260的根部和第二开口210的边缘之间具有支撑台270,可视窗40与支撑台270相贴合并限位在凸筋260所围区域内。提高可视窗40的安装稳定性。
作为示例,可视窗40为玻璃窗。耐高温效果好,透光性好。
作为示例,透光面板30为聚碳酸酯塑胶板。可视效果好,而且重量较轻,便于用户拿取内锅组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内锅固定架20的顶部边框上设置有顶杆291,烹饪设备的机体70上对用于顶杆291的位置设置有断电保护开关,在内锅组件从机体70中取出时,断电保护开关断开,断开电源,而在内锅组件在机体70中放置到位时,顶杆291顶起触发断电保护开关闭合,连通电源,提高产品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内锅固定架20的顶部边框上设置有自锁弹性扣292或扣位部,烹饪设备的机体70上设置有相对应内的扣位部或自锁弹性扣292,在内锅组件在机体70中放置到位时,自锁弹性扣292和扣位部在水平方向上扣合在一起,避免内锅组件轻易掉落出来。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锅组件还包括手柄60,手柄60穿过透光面板30与内锅固定架20连接,手柄60朝向内锅10的表面与透光面板30的间距范围为20mm至45mm,例如30mm、35mm等等。方便用户伸入该空间握持手柄60,而且可以降低用户触碰到透光面板30的几率,降低用户烫伤几率。而且,可以避免光辐射导致高温,留有足够的低温安全距离。
如图1、图2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内锅组件。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由于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内锅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机体70,机体70内具有容纳腔,机体70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三开口710,内锅组件可拆卸放置在容纳腔内,透光面板30能够在第三开口710处外露。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110设置在内锅10的侧壁上,第三开口710设置在机体70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为空气炸锅、烤箱或空炸烘烤二合一设备等等。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包括:
内锅(10),所述内锅(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0);
内锅固定架(20),连接在所述内锅(10)的外侧,所述内锅固定架(20)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11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210);
透光面板(30),盖设在所述内锅固定架(20)背离所述内锅(10)的一侧;
其中,所述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超出所述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遮挡部(3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30)和所述遮挡部(320)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30)和所述遮挡部(320)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遮挡部(320)为通过模具蚀纹构造成的哑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320)为对所述透光面板(30)进行表面处理形成的遮挡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320)为贴合于所述透光面板(30)表面的遮挡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与所述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为高光镜面;和/或
所述遮挡部(320)为设置在所述透光面板(30)表面的哑面或喷涂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30)与所述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其在所述遮挡部(320)处的厚度;和/或
所述透光面板(30)与所述第二开口(210)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范围为0.8mm至1.5mm;和/或
所述透光面板(30)在所述遮挡部(320)处的厚度范围为1.8mm至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30)的内侧面上超出所述第二开口(210)的部分设置有多个连接件,所述透光面板(30)通过所述多个连接件连接所述内锅固定架(20);
其中,所述多个连接件包括第一螺纹柱(321),螺钉穿过所述内锅固定架(20)插入所述第一螺纹柱(321)中,和/或所述多个连接件包括卡扣(322),所述卡扣(322)沿所述遮挡部(320)的外边缘间隔分布,所述卡扣(322)卡合在所述内锅固定架(20)的外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固定架(20)上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内锅(10)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220),所述凸出部(220)围绕所述第二开口(210)周向分布;其中,
所述凸出部(220)支撑在所述遮挡部(320)的内边缘处,和/或
所述凸出部(220)朝向所述第二开口(210)的一侧围成喇叭状的喇叭口,和/或
所述凸出部(220)的横截面呈V形、U形或梯形,和/或
所述内锅固定架(20)的一部分向远离所述内锅(10)的方向凸出构造成所述凸出部(220),所述凸出部(220)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一侧围成第一隔热腔(230),所述凸出部(220)背离所述第二开口(210)的一侧面和所述内锅固定架(20)的边框之间围成第二隔热腔(240),所述第二隔热腔(240)围设在所述第一隔热腔(230)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可视窗(40),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10)处或所述第二开口(210)处;
密封圈(50),设置在所述可视窗(40)的边缘和所述第一开口(110)的边缘之间,所述可视窗(40)和所述密封圈(50)夹设在所述内锅(10)和所述内锅固定架(20)之间;
所述内锅固定架(20)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丝柱(250),螺钉穿过所述内锅(10)插入所述第二螺丝柱(250)中;
所述第二开口(210)的外周还设置有向所述内锅(10)所在方向凸出的凸筋(260),所述凸筋(260)支撑于所述内锅(10)的外侧壁;
所述凸筋(260)的根部和所述第二开口(210)的边缘之间具有支撑台(270),所述可视窗(40)与所述支撑台(270)相贴合并限位在所述凸筋(260)所围区域内;
所述可视窗(40)为玻璃窗,所述透光面板(30)为聚碳酸酯塑胶板。
1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包括:
机体(70),所述机体(70)内具有容纳腔,所述机体(70)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三开口(710);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所述内锅组件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透光面板(30)能够在所述第三开口(710)处外露。
CN202321088701.6U 2023-05-06 2023-05-06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Active CN219661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8701.6U CN219661501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8701.6U CN219661501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1501U true CN219661501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2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8701.6U Active CN219661501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1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51647B2 (en) Cooking apparatus
KR100641444B1 (ko) 전기오븐레인지의 오븐도어 구조
CN219661501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US20140216435A1 (en) Cooking hob with window, cooking applianc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hob
CN219782347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WO2023029628A1 (zh) 烹饪器具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N215220587U (zh) 旋钮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4259054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128174U (zh) 一种新型可视空气炸锅
CN209819599U (zh) 电磁炉
CN213551343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822924U (zh) 加热装置、盖体、底座以及烹饪器具
CN218978643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6822995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09869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804240U (zh) 上盖组件和煎烤机
CN219126037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7715464U (zh) 一种热水器
CN217885760U (zh) 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5982718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9813873U (zh) 一种烹饪装置的腔体上板及烹饪装置
CN219126038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6797312U (zh) 烹饪器具
CN214284607U (zh) 上盖组件和煎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