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及一种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设置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第二面的插针通孔;所述第一端子槽中设置有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插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槽中的插置部以及与所述插置部连接且显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外的接线部,所述插置部包括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一定位板连接且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二定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之间的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围合形成一供插针插于其中的插接腔,且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下端面低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下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槽的槽底围绕插针通孔形成有方环形的抵持台阶,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伸入第一端子槽的槽底并与抵持台阶抵接,所述抵持台阶形成用于阻止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向下移动的阻止面;所述第一定位板或第二定位板上设置有卡接片,所述卡接片的一端向外倾斜,所述第一端子槽上对应于所述卡接片的位置处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贯通所述第二面,所述卡接槽上与所述第二面正对的一面形成用于阻止所述卡接片向第一端子槽的槽口移动的阻止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临近第一端子槽槽底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面低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导向部为向内的凸起或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所述第二定位板对应第一导向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向内的凸起或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的至少一侧通过至少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至少一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以及下连接板;所述第一定位板的第一端两侧通过两上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第一端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的第二端两侧通过两下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第二端两侧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一端分别与两上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下连接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与两个所述下连接板的下缘平齐。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下连接板上相对设置有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为向内的凸起或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所述第四导向部为向内的凸起或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部与第一定位板垂直连接并显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的槽口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第一端子槽连通;所述接线部设置在引线槽中;所述接线部包括与第一定位板相连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压片和两个第二压片。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的第一面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槽,所述绝缘体的第一面上还设置多个第二端子槽,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均设置在绝缘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端子槽中设置有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
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中分别设置有一压块,所述压块的一端与导电端子抵接,另一端与绝缘体的第一面齐平;多个所述压块分别设置有一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均穿设出绝缘体的侧面,并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置有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所述外壳上对应接线部的一侧设置有与安装腔连通的进线口。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伸入第一端子槽的槽底对导电端子进行定位,能够避免插、拔插针时导电端子发生蹿动,进而避免导电端子在蹿动时与第一端子槽发生碰撞导致变形;通过在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能够对插针进行导向;接线部与第一定位板垂直设置,可以大大减小线缆中导线的弯曲角度,避免导线的导电性能因弯曲过大而下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视剖示图。
图4为图2的B-B向视剖示图。
图5为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导电端子-100;第一定位板-110;卡接片-111;凸起-112;第二定位板-120;限位弹片-121;上连接板-130;第一接触部-131;第二接触部-132;第一弧形部-135;第二弧形部-136;下连接板-140;接线部-150;第一压片-151;第二压片-152;底板-153;
绝缘体-200;第一台阶-201;第二台阶-202;第一面-203;第二面-204;第一端子槽-210;插针通孔-211;卡接槽-212;引线槽-213;抵持台阶-214;压块-221;连接部-222;连接杆-223;第二端子槽-230;
外壳-300;容纳腔-310;进线口-3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绝缘体200,所述绝缘体20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绝缘体200设置有相对的第一面203和第二面204,下面以绝缘体200处于第一面203朝上、第二面204朝下的状态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该状态只是为了便于对插接结构进行说明,并非插接结构实际使用时的状态。所述绝缘体200可以为台阶状,包括较宽的第一台阶201和较窄的第二台阶202,所述第一面203为第一台阶20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面204为第二台阶202的下端面。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体200的第一面203竖直设置有第一端子槽210,所述绝缘体200上可以并排设置多个第一端子槽210。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体200上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一端子槽210。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210中分别设置有一个导电端子100,四个所述第一端子槽210的槽底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一个贯穿第二面204的插针通孔211。所述插针通孔211的尺寸小于第一端子槽210的尺寸,从而使所述第一端子槽220的槽底围绕插针通孔221形成方环形的抵持台阶223,以便于通过抵持台阶214对导电端子100的下端进行限位。
所述导电端子10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包括插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槽210中的插置部以及与所述插置部连接且显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210外的接线部150,所述插置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板110、与所述第一定位板110连接且与其相对设置的第二定位板120、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0和第二定位板120之间的第一接触部131以及第二接触部132,所述第一定位板110、第二定位板120、第一接触部131以及第二接触部132围合形成一供插针插于其中的插接腔。
所述第一定位板110的至少一侧通过至少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120的至少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板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上连接板130;为了使导电端子100的结构更加牢固,避免第一定位板110和第二定位板120发生变形,所述连接板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下连接板140。本实施例中,连接板包括两个上连接板130以及两个下连接板140;所述第一定位板110的上端两侧分别通过两上连接板130分别与所述第二定位板120的上端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110的下端两侧分别通过两下连接板140分别与所述第二定位板120的下端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110、第二定位板120与两个所述下连接板140的下缘平齐。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的上端分别与两上连接板130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的下端分别与两下连接板140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为向插接腔内伸出的弹片,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下端设置有向插接腔内凸出的第一弧形部135,所述第二接触部132的下端设置有向插接腔内凸出的第二弧形部136。所述第一弧形部135和第二弧形部136之间的间距(即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插针的尺寸相适配,以便于使第一弧形部135和第二弧形部136与插针弹性抵接。
所述第一定位板110和第二定位板120伸入第一端子槽210的槽底并与抵持台阶214抵接。由于第一定位板110、第二定位板120与两个所述下连接板140的下缘平齐,因此,两个下连接板140也与抵持台阶214抵接,使得所述抵持台阶214形成用于阻止导电端子100向下移动的阻止面,以便于对导电端子100进行前向限位,避免在拨出插头时插针带动导电端子100向下发生蹿动。通过使第一定位板110、第二定位板120与两个所述下连接板140同时与抵持台阶214抵接,在插头拔出时能够使导电端子100的受力稳定,避免导电端子100因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变形。
所述第一定位板110上设置有卡接片111,当然,所述卡接片1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定位板120上而不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10上。所述卡接片111的上端向外倾斜,所述第一端子槽210上对应于所述卡接片111的位置处设置有柱形的卡接槽212,所述卡接槽212向内贯通所述第一端子槽210的槽壁且向下贯通所述第二面204,所述卡接槽212上与所述第二面204正对的一面形成用于阻止所述卡接片向上移动的阻止面,以便于对导电端子100进行反向限位,避免导电端子100在安装完成后脱离第一端子槽210。所述卡接槽212只有一侧与第一端子槽210连通,另三侧均设置有槽壁遮挡,能够避免灰尘等杂物进入卡接槽212。另外,只在第一端子槽210的一边设置卡接槽212,安装导电端子100时能够避免插反。
为了增加导电端子100对插针的导向作用,避免插针斜向从插针通孔211插入导电端子100。所述第一定位板110临近第一端子槽210槽底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面低于第一接触部131和第二接触部132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定位板120对应第一导向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可以均为向内凸出的凸起112,也可以均为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121。或者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中的一个为向内凸出的凸起112,另一个为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121,从而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形成插针的导向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为向内凸出的凸起112,第二导向部为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121。
当第一定位板110的下端通过两个下连接板140与第二定位板120的下端连接时,也可以在两个下连接板140上相对设置第三导向部(图中未示出)和第四导向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可以均为向内凸出的凸起112,也可以均为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121;或者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中的一个为向内凸出的凸起112,另一个为向内伸出的限位弹片121,从而通过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形成插针的导向结构。当然,也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从而通过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形成插针的导向结构。
为了便于将连接线缆从连接器侧面引出,避免将线缆弯折后导致连接的可靠性下降,所述接线部150可以与第一定位板110的上端垂直连接并显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210的上端槽口外。还可以在所述第一面203上设置引线槽213,所述引线槽213与第一端子槽210连通,并将接线部150设置在引线槽213中,以对接线部150进行绝缘保护。
为了使接线部150与线缆的导线牢固连接,所述接线部150可以包括与第一定位板110相连的“U”形的底板153,所述底板153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压片151和两个第二压片152。将线缆连接在接线部150时,使两个第一压片151向下弯折将金属导线压紧在底板153上,并将两个第二压片152向下弯折压紧线缆的绝缘层,从而对线缆进行固定。
为了将连接供电信号的线缆和连接控制信号的线缆通过一个连接器进行连接,所述绝缘体200的第一面203上还可设置多个第二端子槽230。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绝缘体200的第一面203上设置有两个第二端子槽230,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槽230均设置在绝缘体200的一侧,所述第二端子槽230中设置有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图中未标示);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控制信号连接座的连接端子,当然,也可以采用上述导电端子100。
四个所述第一端子槽210中分别设置有一压块221,所述压块221的一端与导电端子100抵接,另一端与绝缘体200的第一面203齐平。四个所述压块221分别设置有一连接部222,四个所述连接部222均穿设出绝缘体200的侧面,并通过连接杆223固定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插接结构的第一定位板110、第二定位板120和两个下连接板140与抵持台阶214抵接对导电端子100进行定位,能够避免插、拔插针的过程中导电端子100发生蹿动,进而避免导电端子100在蹿动时与第一端子槽210发生碰撞导致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导电端子100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能够对插针进行导向。接线部150与第一定位板110垂直设置,可以大大减小线缆中导线的弯曲角度,避免导线的导电性能因弯曲过大而下降。在绝缘体200的一侧设置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导电端子,能够将连接供电信号的线缆和连接控制信号的线缆通过一个连接器进行连接,提高连接效率。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300,所述外壳300中设置有容纳腔310,所述容纳腔310中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以在绝缘体200上并排设置四个导电端子100,在绝缘体200的左侧设置两个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所述卡接槽212设置在第一端子槽210的后侧槽壁上,从而使导电端子100安装在第一端子槽210中之后,四个所述导电端子100的接线部150均朝后设置,在所述外壳300的后侧面上设置有与安装腔连通的进线口320,以便于从进线口320接入的线缆与接线部150连接。由于绝缘体200上设置的导电端子100数量较多,为避免线缆的四根导线与四个接线部150连接时,与两侧的接线部150连接的导线弯曲角度过大影响导线的导电性能,所述进线口320还可以相对于外壳300的后侧面倾斜一定角度进行设置。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两个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设置在绝缘体200的右侧,以与对应的插头结构相适配,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当然,也可以仍然像实施例2中那样将两个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设置在绝缘体200的左侧,但是将卡接槽212设置在第一端子槽210的前侧槽壁上,从而使导电端子100安装在第一端子槽210中之后,四个所述导电端子100的接线部150均朝前设置。将插接结构整体旋转180度后再固定设置在外壳300的容纳腔310中,从而使两个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端子变成位于绝缘体200的右侧,使导电端子100的接线部150变为朝后设置,同样可以得到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结构。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采用的插接结构能够避免插、拔插针的过程中导电端子100发生蹿动,提高导电端子100的使用寿命,并能够对插针进行导向。还可以减小线缆中导线的弯曲角度,能够将连接供电信号的线缆和连接控制信号的线缆通过一个连接器进行连接,减少连接器的成本,提高连接效率,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