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7161U -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7161U
CN219637161U CN202321007618.1U CN202321007618U CN219637161U CN 219637161 U CN219637161 U CN 219637161U CN 202321007618 U CN202321007618 U CN 202321007618U CN 219637161 U CN219637161 U CN 219637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motor
carbonization furnace
heating
hearth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76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时利
佘翠云
张时祝
张立秀
彭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Risine Hea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Risine Hea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Risine Hea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Risine Hea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76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7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7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7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涉及碳化炉技术领域,包括隔热层,隔热层一侧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存放槽,多个存放槽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两个电动伸缩杆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内部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转轴,两个第一转轴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石墨发热体,两个固定块其中一个固定块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石墨发热体损坏时,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回缩,石墨发热体离开加热层外表面,启动第一电机,下方的石墨发热体翻转向上,伸缩端拉长,将石墨发热体与加热层贴合,即可对元件重新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保持不变,保证了工件生产的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背景技术
碳化又称干馏、炭化、焦化,是指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或加热固体物质来制取液体或气体(通常会变为固体)产物的一种方式。高温碳化炉主要用于对碳化纤维进行高温碳化处理,经过低温碳化工艺生产出的沥青基碳纤维进入高温碳化炉,丝束带在炉内通过多个加热区,经逐步加热到额定温度,而炉膛是高温碳化炉的核心部件之一,加热元件一般安装在加热炉膛内,炉膛为加热炉提供保温环境,工件在炉膛内热处 。
现有技术中由于加热元件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老化损坏等现象,因此可能会停止工作,而此时若高温碳化炉内有工件正在加热,则可能会导致加热温度不够,从而影响工件生产的品质,若停机更换加热元件,则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在高温碳化炉运行时停止工作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层,所述隔热层一侧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存放槽,多个所述存放槽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内部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转轴,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石墨发热体,两个所述固定块其中一个固定块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
优选的,所述外壳一侧铰接有炉门,所述炉门远离外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固定层远离炉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行星轮,隔热层靠近行星轮的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表面固定安装有齿轮。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部靠近行星轮的一侧转动安装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齿轮与行星轮啮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当石墨发热体停止工作时,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回缩,固定板带动顶部石墨发热体离开加热层外表面,然后启动第一电机,固定板翻转,将下方的石墨发热体翻转向上,然后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拉长,将石墨发热体的顶部与加热层的外表面贴合,然后石墨发热体发热将热量通过加热层传递给元件,即可使得石墨发热体损坏时,元件的加热温度保持不变,保证了工件生产的品质。
2、碳化炉工作时,工作人员将元件放在加热层上,关闭炉门,然后启动第二电机,第二转轴转动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轮与行星轮啮合,因此齿轮沿行星轮做圆周运动,进而带动第二电机和转动环,以及隔热层和加热层转动,元件在加热层内翻滚,使得元件受加热的面积更大,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中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中外壳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中存放槽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中行星轮结构立体图;
图5为图3的A处放大图;
图6为图4的B处放大图。
图例说明:1、外壳;2、炉门;3、显示屏;4、固定层;5、隔热层;6、存放槽;7、加热层;8、固定板;9、石墨发热体;10、电动伸缩杆;11、固定块;12、第一电机;13、第一转轴;14、行星轮;15、转动环;16、齿轮;17、第二转轴;18、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包括隔热层5,隔热层5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层7,隔热层5一侧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存放槽6,多个存放槽6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10,两个电动伸缩杆10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11,两个固定块11内部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转轴13,两个第一转轴13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8,固定板8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石墨发热体9,所述位于固定板8顶部的石墨发热体9顶部与加热层7外表面相贴合,多个石墨发热体9的设置使得加热层7的各个部位加热的更加均匀,工件在翻滚时受热更加均匀,通过加热效率,两个固定块11其中一个固定块11远离固定板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13固定连接。
其整个实施例1所达到的效果为,当石墨发热体9停止工作时,电动伸缩杆10的伸缩端回缩,固定板8带动顶部石墨发热体9离开加热层7外表面,然后启动第一电机12,固定板8翻转,将下方的石墨发热体9翻转向上,然后电动伸缩杆10的伸缩端拉长,将石墨发热体9的顶部与加热层7的外表面贴合,然后石墨发热体9发热将热量通过加热层7传递给元件,即可使得石墨发热体9损坏时,元件的加热温度保持不变,保证了工件生产的品质。
实施例2,如图1-图6所示,进一步的,隔热层5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固定层4,隔热层5用于隔绝加热层7和石墨发热体9的热量,防止对炉体造成伤害,固定层4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1。
进一步的,外壳1一侧铰接有炉门2,炉门2远离外壳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显示屏3,石墨发热体9停止工作时,显示屏3用于显示哪个位置的石墨发热体9停止工作。
进一步的,固定层4远离炉门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行星轮14,隔热层5靠近行星轮14的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17,第二转轴17表面固定安装有齿轮16。
进一步的,外壳1内部靠近行星轮14的一侧转动安装有转动环15,转动环15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17固定连接,转动环15用于固定第二电机18,使得第二电机18可以跟随齿轮16一起转动。
进一步的,齿轮16与行星轮14啮合连接,齿轮16转动时,会沿着行星轮14做圆周运动。
其整个实时例2所达到的效果为,碳化炉工作时,工作人员将元件放在加热层7上,关闭炉门2,然后启动第二电机18,第二转轴17转动带动齿轮16转动,由于齿轮16与行星轮14啮合,因此齿轮16沿行星轮14做圆周运动,进而带动第二电机18和转动环15,以及隔热层5和加热层7转动,元件在加热层7内翻滚,使得元件受加热的面积更大,提高加热效率。
工作原理:碳化炉工作时,工作人员将元件放在加热层7上,关闭炉门2,然后启动第二电机18,第二转轴17转动带动齿轮16转动,由于齿轮16与行星轮14啮合,因此齿轮16沿行星轮14做圆周运动,进而带动第二电机18和转动环15,以及隔热层5和加热层7转动,元件在加热层7内翻滚,使得元件受加热的面积更大,提高加热效率。当石墨发热体9停止工作时,电动伸缩杆10的伸缩端回缩,固定板8带动顶部石墨发热体9离开加热层7外表面,然后启动第一电机12,固定板8翻转,将下方的石墨发热体9翻转向上,然后电动伸缩杆10的伸缩端拉长,将石墨发热体9的顶部与加热层7的外表面贴合,然后石墨发热体9发热将热量通过加热层7传递给元件,与此同时显示屏3显示哪个位置的石墨发热体9停止工作,工作人员可在高温碳化炉停止工作时,将损坏的石墨发热体9进行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他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层(5),所述隔热层(5)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层(7),所述隔热层(5)一侧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存放槽(6),多个所述存放槽(6)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10),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10)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11),两个所述固定块(11)内部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转轴(13),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3)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石墨发热体(9),两个所述固定块(11)其中一个固定块(11)远离固定板(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1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5)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固定层(4),所述固定层(4)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一侧铰接有炉门(2),所述炉门(2)远离外壳(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显示屏(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4)远离炉门(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行星轮(14),隔热层(5)靠近行星轮(14)的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17),所述第二转轴(17)表面固定安装有齿轮(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靠近行星轮(14)的一侧转动安装有转动环(15),所述转动环(15)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8),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17)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16)与行星轮(14)啮合连接。
CN202321007618.1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Active CN219637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7618.1U CN21963716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7618.1U CN21963716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7161U true CN219637161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1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7618.1U Active CN21963716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71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5110A (zh) 一种人造金刚石加工用台车式焙烧炉及其使用方法
CN213931881U (zh) 一种节能环保式工业烤箱
CN219637161U (zh) 一种高温碳化炉炉膛结构
CN214830615U (zh) 一种连续式渗锌加工用热扩散炉
CN213984393U (zh) 一种瓷器生产用干燥装置
CN219869065U (zh) 一种热处理用加热炉
CN212538623U (zh) 一种碳素材料烘焙装置
CN213060945U (zh) 隧道驱动式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尾部密封装置
CN113073289A (zh) 一种连续式渗锌加工用热扩散炉及工艺
CN112694897A (zh) 一种内置多管式、高换热面积的间接加热的回转炭化炉
CN211914847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热洁炉
CN218002157U (zh) 一种热处理生产用无氧化热处理炉
CN220771648U (zh) 一种高温循环烘箱
CN212457864U (zh) 一种绝缘子自动化焙烧装置
CN220670179U (zh) 一种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用熔炼设备
CN216361509U (zh) 一种窑炉用碳化硅燃烧室
CN220892939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加热炉
CN213895715U (zh) 一种内置多管式、高换热面积的间接加热的回转炭化炉
CN210974525U (zh) 一种型焦生产的连续碳化转炉
CN211782704U (zh) 一种石墨电极二次焙烧隧道窑隔离门
CN214735959U (zh) 一种驱动轴热处理用托盘
CN220871419U (zh) 一种预焙阳极焙烧装置
CN218831849U (zh) 一种热效果高的烘干炉
CN219151477U (zh) 一种五金锻造炉
CN218146802U (zh) 一种镀锌钢衬压型钢板轧加工用新型退火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