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5182U -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5182U
CN219635182U CN202223204939.9U CN202223204939U CN219635182U CN 219635182 U CN219635182 U CN 219635182U CN 202223204939 U CN202223204939 U CN 202223204939U CN 219635182 U CN219635182 U CN 219635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flow
flow path
brake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49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宪猛
李家洪
林金虹
廖银生
赵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49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5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5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5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所述冷却流道设置于车体内部,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被配置为朝向至少一个第一制动器。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流道能够将进口处冷却风扇吹进的冷却风,通过流道导向内部制动器的制动盘上,提高内部制动器的散热效果,从而实现整车良好的制动效能,并且提高制动器的寿命。

Description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制动器冷却装置基本上是利用车辆行驶时的空气气流,将风直接吹向制动器的制动钳,使得制动器能够冷却降温,但此种方式无法用于相对密闭的全地形车的内置制动器上,因为在这种方式下空气气流仅仅会从整车的进风口吹向出风口,在中间路程长,无导流通道的前提下,无法保证风一定会吹到制动器的盘面进行降温。
如何针对内置制动器的全地形车进行冷却系统布局,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设置于车体内部,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被配置为朝向至少一个第一制动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处设置有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被配置为至少能使一部分风吹进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位于第二制动器所在位置,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位于所述车体的不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所述冷却流道还包括:驱动风扇,所述驱动风扇设于所述冷却流道内并用于驱动所述冷却流道内的气流从所述进口流向所述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驱动风扇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风扇通过紧固件和/或密封胶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增速段,在所述冷却流道内气流的流向方向上,所述增速段的流通截面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冷却流道的径向外侧,所述套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冷却介质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包含至少一个折弯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的冷却流道和冷却风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动器相较于所述第二制动器离所述冷却风扇的距离更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分别被配置为两个。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能够将进口冷却风扇吹进的冷却风,通过流道导向内部制动器的制动盘上,提高内部制动器的散热效果,从而实现整车良好的制动效能,并且提高制动器的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制动器分布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流道位置布置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流道位置布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流道中驱动风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流道的进口细节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驱动风扇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套管和冷却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说明:
冷却流道-10;
冷却流道的进口-11;冷却流道的出口-12;
第一制动器-21;第二制动器-22;
冷却风扇-30;
驱动风扇-40;安装法兰面-41;安装耳-42;
第一流道-51;第二流道-52;增速段-53;折弯段-54;
套管-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图,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这些描述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定实施方式,来表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原理的一些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范围不受此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冷却流道10设置于车体内部,冷却流道的进口11与外部空间连通,冷却流道的出口12被配置为朝向至少一个第一制动器21。由于制动器以及车辆的其他部件设置均设置在车体中,在车辆制动时,制动器会产生热量,当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时,容易导致制动器的工作状态不稳定以及零部件的损坏,需要对制动器进行冷却散热,由于整车的腔体内部比较大,通过设置冷却流道10,将外部的冷风引流到第一制动器21位置,可以对第一制动器21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而将冷却流道设置于车体内部,能够在车辆深度涉水时保护冷却流道不被长年累月的流体冲刷腐蚀,延长冷却流道的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的进口11处设置有冷却风扇30,冷却风扇30能够使至少一部分风吹进冷却流道的进口11。举例来说,可以让冷却流道的进口11靠近冷却风扇的出风口,或者让冷却风扇的出风面与冷却流道的进口面在风的流动方向上有部分重合,保证经过冷却风扇30冷却后的冷风能够进入冷却流道10,提高对第一制动器21的冷却效果。并且,通过设置冷却风扇30,可以提高进入冷却流道10的风量和风速,从而使气体对第一制动器21以及其他部件的冷却效果更好。让冷却流道的进口11靠近冷却风扇的出风口,可以使冷却流道10的进风量和气体流速尽可能的大,从而使到达冷却流道10出口的气体对出口位置的第一制动器21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冷却流道的进口11位于第二制动器22所在位置,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位于车体的不同侧。将冷却流道的进口11设置在第二制动器22所在的位置,由于该处的第二制动器22与进风位置很近,不需要再单独设置一个冷却流道10将冷风导流到该处的第二制动器22上,从而减少了冷却流道10的数量,既有利于车体内部空间的合理使用,也降低了了车辆的制造成本。另外,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位于车体的不同侧表示,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可以位于车辆的前后侧,也可以位于车辆的左右侧,或者位于车辆的斜向角落,在此不对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的具体相对位置作限定,也不对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所表示的数目作限定。第一制动器21可以是车辆左侧的一个或多个制动器,第二制动器22可以是车辆右侧的一个或多个制动器;或者第一制动器21可以是车辆前侧的一个或多个制动器,第二制动器22可以是车辆后侧的一个或多个制动器。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位于车体的不同侧代表的是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之间有一定距离,可以将冷风从距离冷却风扇30较近的地方输送至距离冷却风扇30较远的制动器处,这样无论哪个制动器距离冷却风扇30有多远,依然能得到较良好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却流道的进口11和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12分别位于冷却流道10的两端,冷却流道10还包括:驱动风扇40,驱动风扇40设于冷却流道10内并用于驱动冷却流道10内的气流从冷却流道的进口11流向冷却流道的出口12。由此,在气体从冷却流道的进口11流动至冷却流道的出口12时,在驱动风扇40位置,驱动风扇40可以加快气体的流速,以抵消气流在冷却流道10中流动时的流速损失,从而使气流在到达第一制动器21时气体流速较高,冷却效果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却流道10包括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驱动风扇40固定连接在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之间使得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连通。由此,冷却流道10通过第一流道51、第二流道52和驱动风扇40组装形成,便于冷却流道10的安装和拆卸运输。驱动风扇40与第一流道51、第二流道52密封连接,可以防止管内的气体流失。
进一步地,冷却流道10可以设计为方管。这样便于冷却流道10的稳固安装和车辆整体的结构布置,且在同等的直径要求下,方形流道气体流通量更大一些,从而使冷却流道的出口12处流出的气流量更大,提高第一制动器21的冷却效率。
更进一步地,可以将冷却流道10的各个流向进行流体仿真,改善管路的截面图,充分利用流体力学,使气流能更快到达第一制动器21位置,从而可以使气体对第一制动器21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风扇40可以通过紧固件和/或密封胶分别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相连。也就是说,驱动风扇40可以通过紧固件分别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相连,也可以通过密封胶分别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相连,也可以通过紧固件和密封胶分别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相连,这样可以使驱动风扇40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连接更牢固,密封更可靠。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驱动风扇40上可以设有安装法兰面41,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上与驱动风扇40对应连接的端面设有安装法兰面41。由此,可以增大驱动风扇40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的密封面积,使密封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驱动风扇40上还可以设有多个安装耳42,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对应设置有多个安装耳42,且安装耳42上均设有安装孔,驱动风扇40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通过紧固件穿过安装孔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使驱动风扇40与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在管外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从而使冷却流道10组装方便,便于拆卸。例如图4所示,驱动风扇40上设置有四个安装耳42,安装耳42两两设置在驱动风扇40的上下两侧,每个安装耳42上均开有安装孔,优选地,在驱动风扇40上侧的两个安装耳42可以设计成长短不一的尺寸结构,这样的防呆设计可以便于区分驱动风扇40的安装方向,使气流有正确的驱动流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冷却流道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增速段53,在冷却流道10内的气流的流向方向上,增速段53的流通截面逐渐减小。由此可以使气体在冷却流道10内的流速增快,从而使气体从冷却风扇30的出风口流出后对第一制动器21的冷却效果更好。例如图2所示,在冷却流道10靠近进口端的位置设置有增速段53,在第二流道52与驱动风扇40连接的位置也设置有增速段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冷却流道10还可以包括:套管60,套管60套设在冷却流道10的径向外侧,套管60的内壁面与冷却流道10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冷却介质流道。由此,通过在冷却流道10外周壁上使用冷却介质冷却冷却流道10内的气体,使气体从冷却风扇30的出风口流出时温度更低,从而更好地冷却第一制动器21。上述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液,也可以为冷却气体,也可以填充冷却固体,只要是能对冷却流道10内的气体进行冷却的介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包含至少一个折弯段。举例来说,可以在第一流道51中可以设计两个有拐角的折弯段,用于避让车体内的其它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的冷却流道10和冷却风扇30。配置了上述冷却流道的全地形车可以在密封壳体下,对内置的制动器起到较好的冷却效果,并且保障冷却流道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动器21相较于第二制动器22离冷却风扇30的距离更远。第一制动器21是位于冷却流道的出口12的制动器,而第二制动器22是位于冷却流道的进口11的制动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冷却风扇设置在冷却流道的进口,因此第二制动器距离冷却风扇很近,散热效果本身较好,故不需要专门设置冷却流道进行冷气的引流。冷却流道如此布置,能够在不影响第二制动器的冷却效果下,最大限度利用冷却风扇的气流,将冷却气流引导至距离较远的第一制动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流道10、第一制动器21和第二制动器22分别被配置为两个。作为一种最优的实施例,具体来讲,冷却流道10配置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图示中仅示出一侧,并未示出另一侧),故第一制动器21、第二制动器22也被配置在车体的左右两侧,使得车辆的全部制动器都能利用上述的冷却流道得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包含至少一个折弯段并设置于车体内部,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被配置为朝向至少一个第一制动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处设置有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被配置为至少能使一部分风吹进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位于第二制动器所在位置,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位于所述车体的不同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和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所述冷却流道还包括:驱动风扇,所述驱动风扇设于所述冷却流道内并用于驱动所述冷却流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流向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驱动风扇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风扇通过紧固件和/或密封胶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增速段,在所述冷却流道内气流的流向方向上,所述增速段的流通截面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冷却流道的径向外侧,所述套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冷却介质流道。
9.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流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器相较于所述全地形车的第二制动器离所述冷却风扇的距离更远。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全地形车的第二制动器分别被配置为两个。
CN202223204939.9U 2022-11-30 2022-11-30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635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4939.9U CN2196351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4939.9U CN2196351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5182U true CN219635182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1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4939.9U Active CN2196351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51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6548A (zh) 电源箱体及使用该电源箱体的电源箱和车辆
CN219635182U (zh) 冷却流道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CN108321965A (zh) 无刷吸尘器电机端盖
CN203454296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01400919A (zh) 带冷却系统的制动系统
CN203882810U (zh) 一种电源箱体及使用该电源箱体的电源箱和车辆
CN203063661U (zh) 电动轮矿用自卸车轮边牵引电机和制动器的冷却风道结构
CN215860845U (zh) 离心风机以及机器设备
CN201989555U (zh) 车轮散热器
CN207688032U (zh) 一种带有散热功能的车灯
CN208753409U (zh) 一种客车用电池箱体强制散热装置
WO2021042627A1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可对流散热的无线充电发射器抗压装置
CN212588197U (zh) 同轴驱动桥的驱动电机机壳
CN209914371U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CN218112607U (zh) 制动系统导风结构及汽车
CN220220700U (zh) 用于刹车盘的冷却装置和车辆
CN109149840B (zh) 一种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机壳
CN113726096B (zh) 牵引电机带冷却器的双风扇冷却结构
CN212746690U (zh) 风管机
CN221352899U (zh) 一种风冷电池箱
KR101273887B1 (ko) 열교환기
CN216288771U (zh) 一种液体冷却与自然风冷相结合的电池冷却结构
CN218042266U (zh) 汽车执行器pcba板组件
WO2023020402A1 (zh) 车身地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755331U (zh) 一种可实现冷却分区的集成化电控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