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3677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3677U
CN219613677U CN202320640983.XU CN202320640983U CN219613677U CN 219613677 U CN219613677 U CN 219613677U CN 202320640983 U CN202320640983 U CN 202320640983U CN 219613677 U CN219613677 U CN 219613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ying pan
cooking cavity
bottom wall
cavity
air fr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09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楼伟
黄一丁
陈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09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3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3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3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炸锅,属于生活电器领域,解决了空气炸锅难以煎熟食材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烹饪腔;热风组件,设于烹饪腔的上方,包括风扇和加热件,风扇上方设有驱动风扇旋转的电机;煎盘,设于烹饪腔内,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的开孔率为0~10%;通风间隙,形成于煎盘的侧壁与烹饪腔的内侧壁之间,通风间隙的宽度与烹饪腔的半径比值为0.05~0.2;保温空间,形成于烹饪腔的底面与煎盘的外底面之间,保温空间的高度与烹饪腔的高度之比为0.2~0.8。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拓展空气炸锅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特别是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利用热风烘烤食物的烹饪器具,由于其具有低油低脂的烹饪特点,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现有技术的空气炸锅一般包括锅体和设置于锅体上方的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包括加热管和风扇,风扇产生的风经过加热管加热后吹向下方锅体内的食材,对食材进行烘烤。然而,现有技术的空气通常只能利用热风进行烘烤食物,无法对食物进行煎烤,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气炸锅功能单一,无法对食材进行煎烤的问题,中国专利CN202023302595.6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其具有炸锅和烤盘两种使用模式,当使用炸锅时,其可以对食物进行烘烤,使用烤盘时,可以对食物进行煎烤。其热风组件中的热源采用光波加热管,利用光波加热管产生的热辐射对烤盘上的食材进行加热,由于上述空气炸锅使用煎烤功能时处于敞开烹饪的状态,热量在烹饪过程中散失严重,热利用率低,食材的煎烤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空气炸锅不能对食材进行煎烤的问题,中国专利CN202220146551.9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其同时具有空气炸锅模块和煎盘模块,其中,空气炸锅模块能够对食材进行烘烤,煎盘模块能够对食材进行煎烤,可以同时实现煎烤和烘烤两种功能。但是,该方案由于需要设置两个加热模块,整机成本较高,同时,机器的体积较大,不利于消费者使用和收纳。
中国专利CN202110147289.X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其在锅体的顶部设置热风组件,在锅体的底部设置底加热件,将烤盘与锅体的底壁接触放置,利用底加热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食材进行煎烤,能够同时实现煎烤和烘烤两种功能。然而,该方案由于需要额外设置底加热件,增加了成本的同时整机结构变得复杂,机器的可靠性变差。
中国专利CN202021856006.6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其声称在锅体内设置有煎盘,能够对食物进行煎烤,然而,其煎盘设置于锅体的底部,并在煎盘上设置有大量的通风孔,本质上还是用热风对食材的下表面进行烹饪,由于热风携带的热量较少,食材的下表面的煎烤效果不明显,煎烤效果不佳。
中国专利CN202222680811.3公开了另一种空气炸锅,其在烹饪腔内设置有烤盘,烤盘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支撑筋能够对烤盘底部的热风进行引导,同时,烤盘的底壁上开设有大量的通风孔,其将热风组件伸入锅体内,通过减小烤盘和热风组件之间的距离来获得上烤下煎的效果,其虽然声称其食材的下表面具有煎烤的技术效果,但是由于其烤盘的底部的开孔率较高,实际上还是对食材进行烘烤。同时,由于该专利中的烤盘的开孔率较高,难以煎烤液体食材,无法完成煎蛋等功能。再者,当该专利中的烤盘上放满食物时,由于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难以通过食材辐射到烤盘上,同时,高开孔率导致烤盘的热储能低,烤盘底部的煎烤效果会失效,丧失煎烤功能。
中国专利CN202221820309.1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其在烹饪腔内形成不同的支撑高度,烤盘的放置高度可调,食材量不同时烤盘的放置高度也不同,改善了食材的烹饪效果。然而,该方案虽然通过提高烤盘的放置高度来提升烘烤效果,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同一个烤盘,且烤盘的开孔率较高,本质上还是利用热风对食物进行烘烤,热风烘烤的效率较低,难以实现煎烤的技术效果。
为了使空气炸锅具备煎烤和烘烤两种功能,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用于空气炸锅中使用的煎盘,由于煎盘的开孔率低,主要是利用煎盘的热储能对食材进行煎烤而不是依靠热风对食材进行,同时低开孔率能够使煎盘能够烹饪液体食材。然而,本申请人研究发现,当煎盘放置在锅体底部使用时,加热装置对煎盘的加热效果变差,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量在煎盘的上方形成循环,食材的上表面被热风烘烤,而食材的下表面难以被煎盘加热,实际上无法满足煎烤的功能需求。
受到中国专利CN202221820309.1的启发,本申请人试图通过提升煎盘的使用高度来改善煎盘的的煎烤效果,然而,申请人研究发现单纯地提高煎盘的使用高度并不能改善煎盘的煎烤效果,特别是当煎盘上铺满食材时,煎盘的煎烤效果变差甚至会完全丧失。
因此,现有技术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对食材进行煎烤的空气炸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空气炸锅,解决了现有空气炸锅难以煎熟食材的问题,拓展空气炸锅的功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
机体,机体内设有烹饪腔;
热风组件,设于烹饪腔的上方,包括风扇和加热件,风扇上方设有驱动风扇旋转的电机;
煎盘,设于烹饪腔内,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的开孔率为0~10%;
进风间隙,形成于煎盘的侧壁与烹饪腔的内侧壁之间,进风间隙的宽度与烹饪腔的半径比值为0.05~0.2;
保温空间,形成于烹饪腔的底面与煎盘的外底面之间,保温空间的高度与烹饪腔的高度之比为0.2~0.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不大于10%,较低的开孔率能够提升煎盘的热储能,从而能够让食材的下表面获得很好地煎烤;同时,由于煎盘底壁的开孔率非常低,导致热风流到煎盘的下方后基本很难参与循环,从而在煎盘的下方形成一个保温空间,既可以对煎盘的外底面进行加热,有利于对食材的下表面实现煎烤,使食材受热更均匀,有效提升烹饪效果,也可以实现对食材形成保温效果,能够适用一些在煎制后需要保温焖制的食材,并利用煎盘的侧壁与烹饪腔的内侧壁之间的进风间隙,通过合理设置保温空间和进风间隙的尺寸,能够改善了保温空间的进风情况,让热风在风扇的驱动下能够持续流入保温空间并补充热量,从而能够让煎盘的底壁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改善了在食材较多时煎盘的底壁温度不高导致煎烤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由于煎盘的侧壁与烹饪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风间隙能够加强对热风的引导,使得一部分热风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更容易流入到下方的保温空间内,同时,煎盘的侧壁也能将一部分热风引导吹向煎盘的内底面,从煎盘的内外两侧对煎盘进行加热,进一步改善煎盘的热储能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被煎盘的底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合理设置风扇的位置,使风扇产生的气流能够更全面、更均匀的覆盖食材,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改善食材口感。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组件至少部分伸入烹饪腔内。采用前述技术方案,让热风组件离煎盘的食材更近,获得预期的食材煎熟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组件下方设有防护罩,煎盘的侧壁的顶端低于防护罩。采用前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护罩,对热风组件实现防护作用,且合理设置煎盘的安装位置,有效降低对热风组件输出的热风产生阻碍影响,有利于使热风流入进风间隙,进一步保障食材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烹饪腔内设有第一支架,煎盘置于第一支架上定位。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将煎盘支撑定位在预定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实现放置食材,对食材实现烘烤,搭配煎盘使用,可以实现空气炸锅的功能多样化。
进一步的,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设有定位凸筋,煎盘置于定位凸筋上定位。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烹饪腔的内侧壁设有定位凸筋,将煎盘支撑定位在预定的高度位置,提升煎盘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烹饪腔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的横截面大于下腔体的横截面,上腔体的内侧壁与下腔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台阶,煎盘置于环形台阶上定位,下腔体形成保温空间,环形台阶设有将进风间隙与下腔体连通的通风凹槽。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腔体的横截面大于下腔体的横截面,形成用于支撑定位煎盘的环形台阶,有利于使煎盘的安装更平稳,以及设置通风凹槽,实现上腔体和下腔体连通,热风能够通过通风凹槽流入下腔体,对保温空间的热量进行补充,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食材的支撑凸筋,相邻的支撑凸筋之间形成凹槽,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凹槽内。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首先,合理设置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使煎盘下方的热风通过通孔与食材接触,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其次,通过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置支撑凸筋,实现对食材支撑的同时,相邻的支撑凸筋之间形成凹槽,将通孔设于凹槽内,有效避免食材直接堵塞通孔,提升食材烹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有定位食材容器的定位凹槽,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定位凹槽围成的范围之外。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首先,合理设置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使煎盘下方的热风通过通孔与食材接触,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其次,通过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有定位凹槽,对食材容器安装起到定位作用,使用更方便,以及将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定位凹槽围成的范围之外,有效避免食材容器堵塞通孔,保障食材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底壁的中心区域。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底壁的中心区域,使从进风间隙进入保温空间的热风沿底壁的外周由外到内流到底壁的中心区域后才进入通孔,增加热风与底部的接触面积,改善煎盘的热储能情况,进一步提升食材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煎盘置于第一支架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煎盘的结构示意图(底壁开孔);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煎盘的结构示意图(底壁不开孔);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烤盘置于第一支架下方);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烤盘置于第二支架);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烤盘的外底面设有导风筋);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烹饪腔的内底面设有导风筋);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空气炸锅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的空气炸锅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机体;11、烹饪腔;111、定位凸筋;112、上腔体;113、下腔体;114、环形台阶;115、通风凹槽;116、内侧壁;12、煎盘;121、底壁;1211、支撑凸筋;1212、凹槽;1213、定位凹槽;1214、通孔;122、侧壁;13、进风间隙;14、保温空间;15、防护罩;16、风扇;17、第一支架;171、主体部;1711、置物架;172、支撑腿;1721、第一支撑腿;1722、第二支撑腿;173、支撑杆;174、圆弧段;18、加热件;19、第二支架;2、烤盘;21、导风筋;22、导风通道;23、通风间隙;3、安装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如涉及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X和/或Y,可以表示:单独存在X、同时存在X和Y、单独存在Y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X、Y和Z”、“包含X、Y、Z”是指X、Y、Z三者都包含,“包含X、Y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之一,“包含X、Y和/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中任一个或任二个或三个。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互结合或替换,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体1,机体1内设有烹饪腔11;
热风组件,设于烹饪腔11的上方,包括风扇16和加热件18,风扇上方设有驱动风扇旋转的电机;
煎盘12,设于烹饪腔11内,包括底壁121和侧壁122,底壁121的开孔率为0~10%;
进风间隙13,形成于煎盘12的侧壁122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之间,进风间隙13的宽度与烹饪腔11的半径比值为0.05~0.2;
保温空间14,形成于烹饪腔11的底面与煎盘12的外底面之间,保温空间14的高度与烹饪腔11的高度之比为0.2~0.8。
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不大于10%,较低的开孔率能够提升煎盘12的热储能,从而能够让食材的下表面获得很好地煎烤;同时,由于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非常低,导致热风流到煎盘12的下方后基本很难参与循环,从而在煎盘12的下方形成一个保温空间14,既可以对煎盘12的外底面进行加热,有利于对食材的下表面实现煎烤,使食材受热更均匀,有效提升烹饪效果,也可以实现对食材形成保温效果,能够适用一些在煎制后需要保温焖制的食材,并利用煎盘12的侧壁122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之间的进风间隙13,通过合理设置保温空间14和进风间隙13的尺寸,能够改善了保温空间14的进风情况,让热风在风扇16的驱动下能够持续流入保温空间14并补充热量,从而能够让煎盘12的底壁121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改善了在食材较多时煎盘12的底壁121温度不高导致煎烤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由于煎盘12的侧壁122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之间形成进风间隙13,进风间隙13能够加强对热风的引导,使得一部分热风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更容易流入到下方的保温空间14内,同时,煎盘12的侧壁122也能将一部分热风引导吹向煎盘12的内底面,从煎盘12的内外两侧对煎盘12进行加热,进一步改善煎盘12的热储能情况。侧壁122相对底壁121向上延伸,可以增加煎盘12的容量,也可以容纳一定的汤汁,改善烹饪口感。烹饪腔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圆角方形或其他形状,当烹饪腔11的截面为圆形时,烹饪腔11的半径R指的是截面的半径;当烹饪腔11的截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时,烹饪腔11的半径R指的是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当烹饪腔11的截面为圆角矩形或圆角方形时,烹饪腔11的半径R指的是圆角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当烹饪腔11的截面为其他形状时,烹饪腔11的半径指的是烹饪腔最大宽度的一半。
为了便于理解,保温空间14的高度在附图中通过H2标注,烹饪腔11的高度在附图中通过H1标注。
可以理解的,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可为0、5%、8%、10%等合理数值。
可以理解的,进风间隙13的宽度W与烹饪腔11的半径R比值可为0.05、0.1、0.15、0.2等合理比值。
可以理解的,加热件18可为加热管,也可为加热盘等合适结构。
当进风间隙13的宽度W与烹饪腔11的半径R的比值为0.05~0.2范围中的设定值时,采用不同高度的保温空间煎制牛排时,牛排的上色情况如下表:
H2/H1 牛排上色情况
0.05 底面不上色
0.1 底面不上色
0.15 底面不上色
0.2 底面上色,略浅
0.3 底面上色,略浅
0.4 底面上色
0.5 底面上色
0.6 底面上色
0.7 底面上色,上表面上色略深
0.8 底面上色,上表面上色略深
0.9 底面上色,上表面焦糊
可见,在H2/H1=0.2~0.8时,牛排底面的上色效果较好,牛排获得较好的煎制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烹饪效果,在一种实施例中,煎盘12的底壁121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食材的支撑凸筋1211,相邻的支撑凸筋1211之间形成凹槽1212,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121的通孔1214位于凹槽1212内。首先,合理设置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使煎盘12下方的热风通过通孔1214与食材接触,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其次,通过煎盘12的底壁121的上表面设置支撑凸筋1211,实现对食材支撑的同时,相邻的支撑凸筋1211之间形成凹槽1212,将通孔1214设于凹槽1212内,有效避免食材直接堵塞通孔1214,提升食材烹饪效果。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煎盘12的底壁121的上表面设有定位食材容器的定位凹槽1213,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121的通孔1214位于定位凹槽1213围成的范围之外。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首先,合理设置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使煎盘12下方的热风通过通孔1214与食材接触,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其次,通过煎盘12的底壁121的上表面设有定位凹槽1213,对食材容器安装起到定位作用,使用更方便,以及将贯穿底壁121的通孔1214位于定位凹槽1213围成的范围之外,有效避免食材容器堵塞通孔1214,保障食材的烹饪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烹饪效果,贯穿底壁121的通孔1214位于底壁121的中心区域。通过将贯穿底壁121的通孔1214位于底壁121的中心区域,使从进风间隙13进入保温空间14的热风沿底壁121的外周由外到内流到底壁121的中心区域后才进入通孔1214,增加热风与底部的接触面积,改善煎盘12的热储能情况,进一步提升食材烹饪效果。
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煎盘12上同时设置支撑凸筋1211和定位凹槽1213。
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煎盘1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也可以为0,煎盘12的底壁121的上表面设有定位食材容器的定位凹槽1213,能够适用于烹饪液体食材。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烹饪腔11内设有第一支架17,煎盘12置于第一支架17上定位。通过设置第一支架17,将煎盘12支撑定位在预定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实现放置食材,对食材实现烘烤,搭配煎盘12使用,可以实现空气炸锅的功能多样化。
具体的,第一支架17包括主体部171和支撑腿172,主体部171的外周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之间具有安装间隙3,支撑腿172分布于主体部171的外周边缘,所有支撑腿172的端部相对主体部171向外延伸并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抵接将第一支架17限位。
首先,主体部171的外周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之间具有安装间隙3,可以避免主体部171与烹饪腔11刮擦,方便用户安装或者取出第一支架17,其次,支撑腿172分布于主体部171的外周边缘,增加主体部171的外周支撑受力点,提升主体部171的稳定性,使主体部171获得更可靠的支撑,从而使食材能够平稳地放置在第一支架17上,而且支撑腿172不会占用主体部171上表面的空间,不会影响食材的放置,最后,所有支撑腿172的端部相对主体部171向外延伸并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抵接将第一支架17限位,有效提升第一支架17在烹饪腔11内的安装稳定性,第一支架17在用户取放食材时不会移位,可靠地保证了用户的操作,提高用户的体验。
支撑腿172包括相对主体部171向一端延伸的第一支撑腿1721和相对主体部171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二支撑腿1722,第一支撑腿1721朝上并形成容纳定位煎盘12的空间。通过在主体部171的两端设置第一支撑腿1721和第二支撑腿1722,实现第一支架17安装定位的同时,可以实现定位煎盘12的功能,功能多样化。第一支撑腿1721和第二支撑腿1722只是为了描述清楚第一支架17的结构而作了区别,在实际产品中可以没有结构区别。为了方便使用,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腿1721和第二支撑腿1722的长度相等。使用户使用更方便,煎盘12既可以通过第一支撑腿1721支撑定位于烹饪腔11,也可以通过第二支撑腿1722支撑定位于烹饪腔11,保持煎盘12的高度不变,通用性更好,不需要考虑防呆,用户使用时不需要区分哪个是第一支撑腿1721,哪个是第二支撑腿172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腿1721和第二支撑腿1722的长度不等,用于将煎盘12定位于不同高度。实现将煎盘12定位于不同高度,适用于不同的烹饪模式或者烹饪不同的食材,有利于提高烹饪效果。
为了增加空气炸锅的功能,第一支架17还包括支撑杆173,支撑杆173的两端与支撑腿172连接,多个支撑杆173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烤签的空间。通过支撑杆173的两端与支撑腿172连接,一方面,形成用于放置烤签的空间,实现多种烹饪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第一支架17的结构强度,增加主体部171的抗压能力,使主体部171在承载食材时不易形变。
为了便于放置烤签,支撑杆173沿波浪线延伸。通过支撑杆173沿波浪线延伸的设置,能够对烤签形成限位作用,使烤签放置更平稳。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173也可以采用直线延伸,且不局限于此。
为了改善食材的烹饪口感,支撑杆173到主体部171的高度差为H3,H3≥3.5mm。通过合理设置支撑杆173到主体部171的高度差,使烤签悬空放置,热风能够进入烤签上食材的四周,使烤签上的食材受热更均匀,从而有利于提升烤签上食材的口感,也可以使烤签与主体部171隔开,满足多种食材同时烹饪。
可以理解的,H3可为4mm、5mm、6mm等合理高度差。
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腿172设有四个,其中两个支撑腿172之间连接有支撑杆173,另外两个支撑腿172之间连接有支撑杆173。通过设置四个支撑腿172,有利于使第一支架17更平稳,以及支撑腿172仅受到单个支撑杆173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支撑腿172的横向受力,使支撑腿172不易横向变形。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支撑腿172设有三个,两两支撑腿172之间连接有支撑杆173。通过两两支撑腿172之间连接有支撑杆173,形成三角结构,稳定性更好。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腿172也可以设有五个、六个等合理数量。
为了实现对食材容器形成有效限位,支撑杆173和支撑腿172之间通过圆弧段174连接,圆弧段174用于食材容器限位。通过圆弧段174的设置,可以减少与食材容器接触时的摩擦力,也可以减少食材容器的磨损。
为了保障烹饪腔11的使用寿命,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腿172的端部外沿为外凸的光滑曲面。通过支撑腿172的端部外沿光滑曲面的设置,可以减少支撑腿172的端部与烹饪腔11的接触面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支架17在移入或移出烹饪腔11时刮花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涂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支撑腿172的端部外沿设有柔性垫。使支撑腿172与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柔性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支架17在移入或移出烹饪腔11时刮花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涂层。
为了进一步提升烹饪效率,热风组件至少部分伸入烹饪腔11内。让热风组件离煎盘12的食材更近,提升烹饪效率,从而使食材表面更容易形成脆烤状态,获得预期的食材煎制效果。
为了对热风组件起到防护作用,热风组件下方设有防护罩15,煎盘12的侧壁122的顶端低于防护罩15。通过设置防护罩15,对热风组件实现防护作用,且合理设置煎盘12的安装位置,有效降低对热风组件输出的热风产生阻碍影响,有利于使热风流入进风间隙13,进一步保障食材的烹饪效果。
为了进一步使食材受热更均匀,风扇1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被煎盘12的底壁1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通过合理设置风扇16的位置,使风扇16产生的气流能够更全面、更均匀的覆盖食材,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改善食材口感。
可以理解的,为进一步实现功能多样化,也可以采用烤盘2来替换煎盘12使用。烤盘2,设于烹饪腔11内,烤盘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不小于40%,烤盘2在烹饪腔11内使用时的高度位置低于煎盘12在烹饪腔11内使用时的高度位置,烤盘2在烹饪腔11内使用时的高度位置,是指烤盘2的外底面到烹饪腔11内底面的高度距离,通过H4标注。烤盘2因为开孔率较大,离热风组件相对较远,可以利用热风在烤盘2的上下两侧循环流动,有利于使食材受热更均匀,有效提升烹饪效果,从而提升食材的口感,改善用户的体验感。
可以理解的,烤盘2的底壁121的开孔率可为40%、50%、60%等合理数值。
为了增加第一支架17的功能,主体部171包括置物架1711,第一支撑腿1721和第二支撑腿1722的其中之一朝下放置于烹饪腔11的内底面或烤盘2上,使置物架1711架空用于放置食材。通过置物架1711来放置食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烤盘2使用,可以进一步实现空气炸锅的功能多样化。例如图1所示,即第二支撑腿1722朝下放置于烹饪腔11的内底面;如图7所示,即第二支撑腿1722朝下放置于烤盘2上,第一支架17和烤盘2构成双层结构,可以增加烹饪容量。
为了实现烤盘2的单独使用,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烹饪腔11设有支撑定位烤盘2的第二支架19,第二支架19可移出烹饪腔11,第二支架19置于烹饪腔11的内底面上,烤盘2置于第二支架19,使烤盘2的底面与烹饪腔11的内底面之间形成通风间隙23。通过第二支架19的设置,使烤盘2的底面与烹饪腔11的内底面之间形成通风间隙23,有利于使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流入食材的底部,有利于使食材加热更均匀。
如图9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烤盘2的外底面设有导风筋21,导风筋21抵接于烹饪腔11的内底面形成导风通道22。通过设置导风筋21,实现对烤盘2定位的同时,形成导风通道22,使热风通过导风通道22进入于食材接触,进一步使食材加热更均匀。
如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也可以通过烹饪腔11的内底面设有导风筋21,烤盘2置于导风筋21上定位并与烹饪腔11的内底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22。
实施例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设有定位凸筋111,煎盘12置于定位凸筋111上定位。通过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设有定位凸筋111,将煎盘12支撑定位在预定的高度位置,提升煎盘12的安装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定位凸筋111可沿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设置多个,且相互间隙设置,保障热风能够进入煎盘12的下方。当然,定位凸筋111也可以沿烹饪腔11的内侧壁116设置一圈,定位凸筋111上设有透气凹槽,使热风组件的热风能够穿过透气凹槽进入煎盘12的下方。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烹饪腔11包括上腔体112和下腔体113,上腔体112的横截面大于下腔体113的横截面,上腔体112的内侧壁116与下腔体113的内侧壁116之间形成环形台阶114,煎盘12置于环形台阶114上定位,下腔体113形成保温空间14,环形台阶114设有将进风间隙13与下腔体113连通的通风凹槽115。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腔体112的横截面大于下腔体113的横截面,形成用于支撑定位煎盘12的环形台阶114,有利于使煎盘12的安装更平稳,以及设置通风凹槽115,实现上腔体112和下腔体113连通,热风能够通过通风凹槽115流入下腔体113,对保温空间14的热量进行补充,改善烹饪效果。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机体内设有烹饪腔;
热风组件,设于烹饪腔的上方,包括风扇和加热件,风扇上方设有驱动风扇旋转的电机;
煎盘,设于烹饪腔内,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的开孔率为0~10%;
通风间隙,形成于煎盘的侧壁与烹饪腔的内侧壁之间,通风间隙的宽度与烹饪腔的半径比值为0.05~0.2;
保温空间,形成于烹饪腔的底面与煎盘的外底面之间,保温空间的高度与烹饪腔的高度之比为0.2~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被煎盘的底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组件至少部分伸入烹饪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组件下方设有防护罩,煎盘的侧壁的顶端低于防护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内设有烤架,煎盘置于烤架上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设有定位凸筋,煎盘置于定位凸筋上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的横截面大于下腔体的横截面,上腔体的内侧壁与下腔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台阶,煎盘置于环形台阶上定位,下腔体形成保温空间,环形台阶设有将通风间隙与下腔体连通的通风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食材的支撑凸筋,相邻的支撑凸筋之间形成凹槽,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煎盘的底壁的上表面设有定位食材容器的定位凹槽,煎盘的底壁的开孔率>0,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定位凹槽围成的范围之外。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底壁的通孔位于底壁的中心区域。
CN202320640983.XU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19613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0983.XU CN219613677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0983.XU CN219613677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3677U true CN219613677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4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0983.XU Active CN219613677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36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102264B2 (en) Air fryer applicable for cooking pizza, novel frying basket for air fryer and novel air fryer
CN110074690A (zh) 一种双重烹饪的食物加工机
CN214284571U (zh) 一种通风接油的炸篮结构
CN2196136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78233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KR101530070B1 (ko) 구이 및 탕이 가능한 다용도 조리기구
CN11868043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4631737U (zh) 一种多炸篮式空气炸锅
CN213721531U (zh) 烹饪装置
CN118680433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9996069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KR200393644Y1 (ko) 찜 및 직화구이 겸용냄비
CN210520827U (zh) 一种具有辅助加热的食物加工机
CN208709587U (zh) 一种炭焖烤炉
CN221690711U (zh) 一种多功能烤盘及烹饪器具
KR960002976Y1 (ko) 다목적 조리기구
CN217090407U (zh) 一种空炸烤箱
KR200447619Y1 (ko) 조리기구
CN215127528U (zh) 热风烘烤系统
CN220045574U (zh) 烹饪器具组件
CN21961366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21654090U (zh) 一种滴油烤盘
CN221285478U (zh) 一种多功能食物烹饪器具
CN213488416U (zh) 一种适用于空气炸功能的烤架及具有烤功能的烹饪电器
CN214760661U (zh) 一种空气炸锅用高热效率炸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