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3084U -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3084U
CN219613084U CN202320541425.8U CN202320541425U CN219613084U CN 219613084 U CN219613084 U CN 219613084U CN 202320541425 U CN202320541425 U CN 202320541425U CN 219613084 U CN219613084 U CN 219613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eramic
ceramic heating
heat
compact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14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雷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14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3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3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3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发热组件包括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且各个第一通孔的孔径为0.01mm~1.5mm。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组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金属发热体加热雾化液所带来的用户吸食口感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用于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以及用于为雾化器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而雾化器的结构一般包括外壳体以及雾化芯,其中,外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和发热体,雾化芯安装于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并与储液腔相连通,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如下:雾化液从储液腔流入至雾化芯的导液体与发热体相连接的区域,在发热体的加热作用下,发热体周围的雾化液被雾化而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当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中形成抽吸气流,气溶胶跟随抽吸气流一起流出至雾化器外部而被用户所吸食。
目前市面上用于加热雾化液的发热体一般是实体的金属发热体,由于金属发热体是实心结构,因此金属发热体加热周围的雾化液所产生的气溶胶是无法穿过金属发热体而传输到气流通道中的,只能从金属发热体的边缘逸出至气流通道中,这就导致单位时间内用户所能吸食到气溶胶较少,从而会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而且由于金属发热体的材料是金属材料,因此利用金属发热体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所产生的气溶胶通常会夹杂有金属异味,从而会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金属发热体加热雾化液所带来的用户吸食口感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包括:
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各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为0.01mm~1.5mm。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呈片状,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端部电连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端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金属涂层相焊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二金属涂层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上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2mm~10mm。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围合设置并形成中空贯通的通气道,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具有相对的外周表面和内周表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外周表面和所述内周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或者开环形。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开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周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或者,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电极、第二环形电极、第三环形电极、第一正极线脚、负极线脚和第二正极线脚,所述第一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二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外周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电极与所述第二环形电极之间,沿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轴向,所述第一环形电极、所述第二环形电极均与所述第三环形电极相间隔;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环形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环形电极电连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三环形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厚度为0.1mm~3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分布密度为10%~50%。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通孔间隔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间距为0.015mm~4.5mm。
进一步地,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厚度均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芯,该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前述的发热组件,其中,所述导液体具有雾化表面,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其中一个表面与所述雾化表面相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外壳体以及前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其中,所述外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位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前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由于是采用无异味的致密导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因此在利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液雾化而形成的气溶胶并不会夹杂有异味,从而可避免所产生的气溶胶中因夹杂有异味而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而且由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且各个第一通孔的孔径大小为0.01mm~1.5mm,因此所产生的气溶胶可通过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上的各个第一通孔顺利逸出,使得单位时间内用户能够吸食到更多的气溶胶,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吸食口感。特别地,通过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上的各个第一通孔的孔径大小设置为0.01mm~1.5mm,不仅可避免第一通孔的孔径设置得过小(小于0.01mm)而导致所产生的气溶胶无法顺利逸出,而且可避免第一通孔的孔径设置得过大(大于1.5mm)而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发热面积,也即,通过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上的各个第一通孔的孔径大小设置为0.01mm~1.5mm,既能保证所产生的气溶胶顺利逸出,又能保证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有足够的发热面积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线脚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去掉线脚后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呈开环形的片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呈筒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分区加热功能的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01-第一通孔,102-第二通孔,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外周表面,14-内周表面,151-第一端部,152-第二端部,16-通气道;
21-第一金属涂层,22-第二金属涂层;
31-第一正极线脚,32-第二正极线脚,33-负极线脚;
41-第一环形电极,42-第二环形电极,43-第三环形电极;
5-导液体,51-雾化表面;
6-外壳体,61-气流通道,62-储液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3、图5-7以及图8-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包括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101,且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孔径为0.01mm~1.5mm。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孔径大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另外,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可以是不规则孔,也可以是规则孔,例如可以是椭圆形孔、圆形孔、多边形孔等规则孔,其中,多边形孔可以是三角形孔、菱形孔、正方形孔、长方形孔、六边形孔等,而且,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实施例对于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具体形状不作具体的限制。此外,各个第一通孔101可以通过激光加工等方式形成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本实施例对于第一通孔101的加工方式亦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可以是片状,也可以是筒状,当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由于是采用无异味的致密导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因此在利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液雾化而形成的气溶胶并不会夹杂有异味,从而可避免所产生的气溶胶中因夹杂有异味而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而且由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101,且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孔径大小为0.01mm~1.5mm,因此所产生的气溶胶可通过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各个第一通孔101顺利逸出,使得单位时间内用户能够吸食到更多的气溶胶,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吸食口感。特别地,通过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孔径大小设置为0.01mm~1.5mm,不仅可避免第一通孔101的孔径设置得过小(小于0.01mm)而导致所产生的气溶胶无法顺利逸出,而且可避免第一通孔101的孔径设置得过大(大于1.5mm)而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发热面积,也即,通过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各个第一通孔101的孔径大小设置为0.01mm~1.5mm,既能保证所产生的气溶胶顺利逸出,又能保证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有足够的发热面积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为解决利用金属发热体加热雾化液所带来的用户吸食口感差的技术问题,还可以利用多孔导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发热体(简称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来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的特点在于整体分布有孔隙且能通电发热,即兼具导液和发热的功能,由于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整体分布有孔隙,因此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加热周围及其自身所吸附的雾化液所产生的气溶胶能够通过自身的孔隙结构顺利地逸出至气流通道61中,从而能够提升用户单位时间内所能吸食到的气溶胶的量,而且由于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是由无异味的多孔导电陶瓷材料所制成的,因此所产生的气溶胶也并不会夹杂有异味,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吸食口感。
相比于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本实施例提供的分布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优点在于:相同体积下,热熔更小,从而耗能更低,而且结构强度更高,更不易出现断裂现象,从而使用寿命更长。也即,相同体积下,本实施例提供的分布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相比于多孔导电陶瓷发热体具有更小的热熔和更高的结构强度,从而具有更低的耗能和更高的使用寿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多孔导电陶瓷材料和致密导电陶瓷材料均属于导电陶瓷材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具有孔隙的多孔结构,后者为不具有孔隙的密实结构,而这种区别是由于成型工艺的不同所导致的,由于多孔导电陶瓷材料与致密导电陶瓷材料的成型工艺均为本领域已成熟的工艺,因此此处不作赘述。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片状结构,具体地:
如图1-4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呈片状,且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各个第一通孔101贯穿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其中,在具体实施,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可以为平板形的片状结构(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的片状结构、圆形的片状结构、多边形的片状结构、跑道形的片状结构等),也可以是均为曲板形的片状结构(例如可以是波浪形的片状结构、圆弧形的片状结构等),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片状结构,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芯的应用场景中,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能够适配各种形状的导液体5,从而有利于提高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适用性,例如片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可以与呈柱状、块状、片状、环状、筒状等形状的导液体5搭配使用,此处可以理解的是,当将片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与呈柱状、块状或者片状的导液体5搭配使用时,具体可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贴设于导液体5的任意一个外表面上(例如导液体5的端面上或者导液体5的外周表面13上);而当将片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与呈环状或者筒状的导液体5搭配使用时,既可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贴设于导液体5的外表面上(例如导液体5的端面上),也可以贴设于导液体5的内表面上(例如导液体5的内壁面上)。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片状结构时,具体还可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呈环形的片状结构,具体地:
如图5-7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还设有贯穿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第二通孔102,多个第一通孔101环绕第二通孔102设置,且第二通孔102的孔径为2mm~10mm。如此,通过在呈片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增设孔径为2mm~10mm的第二通孔102,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芯的应用场景中,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能够特别适用于呈环状或者筒状的导液体5,具体表现为,如图8所示,在具体应用时,可将呈环形片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贴设于呈环状或者筒状的导液体5的端面上,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二通孔102与导液体5的内部通道对应连通且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一表面11与导液体5的端面相贴合,如此,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既能够与导液体5充分接触,从而能够很好地对位于导液体5的端面上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并产生较为充足的气溶胶,而且由于第二通孔102的孔径为2mm~10mm,要大于第一通孔101的孔径,因此第二通孔102的透气性要比第一通孔101的透气性要好,从而外界空气流经第二通孔102时能够快速地将所产生的气溶胶带走,以供用户吸食,也即,第二通孔102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气溶胶导出的顺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具体可以是呈闭环形的片状结构,例如可以是呈圆环形的片状结构、呈方环形的片状结构等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也可以是呈现为具有断口的开环形的片状结构,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另外,第二通孔102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可以是不规则孔,也可以是规则孔,例如可以是椭圆形孔、圆形孔、多边形孔等规则孔。此外,第二通孔102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可以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中部(即第二通孔102可以居中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也可以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除中部以外的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优选地,第二通孔102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中部,如此有利于提升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美感。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片状结构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还可包括第一正极线脚31和负极线脚33,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51和第二端部152,第一正极线脚31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一端部151电连接,负极线脚33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二端部152电连接。如此,通过设置两个线脚,在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器时,可便于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两端分别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连接,而且,相比于直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两端直接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接触,线脚的设置还有利于降低在工作过程中雾化器的正负极因直接与温度较高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相接触而烧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和3,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片状结构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51和第二端部152,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一端部151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2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二端部152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22。如此设置,使得两个金属涂层(即第一金属涂层21和第二金属涂层22)可作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两个电极进行使用,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器的应用场景中,两个金属涂层可通过压接的方式分别直接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接触,相比于直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两端直接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接触,金属涂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雾化器的正负极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金属涂层21和第二金属涂层22的具体材料可以是金、银、铝、铜、镍、铂、钛、铬、金合金、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铂合金、钛合金、铬合金等金属材料,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片状结构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还可包括第一正极线脚31和负极线脚33,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51和第二端部152,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一端部151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2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第二端部152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22,第一正极线脚31与第一金属涂层21相焊接,负极线脚33与第二金属涂层22相焊接。如此,相比于直接将线脚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端部进行电连接,通过增设金属涂层,有利于提高线脚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金属涂层21和第二金属涂层22的具体材料可以是金、银、铝、铜、镍、铂、钛、铬、金合金、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铂合金、钛合金、铬合金等金属材料,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筒状结构,具体地:
如图9-13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围合设置并形成中空贯通的通气道16,且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具有相对的外周表面13和内周表面14,各个第一通孔101贯穿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外周表面13和内周表面14。其中,在具体实施,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可以是半包围的筒状结构(此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开环形,例如呈“C”形、“U”形等开环形),也可以是全包围的筒状结构(此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例如呈“O”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闭环形),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筒状结构,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芯的应用场景中,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能够特别适用于呈筒状的导液体5,具体表现为,如图9以及图11-14所示,在具体应用时,可将呈筒状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贴设于呈筒状的导液体5的内壁面上,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外周表面13与导液体5的内壁面相贴合,如此,当外界空气流经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通气道16时,外界空气能够快速地将所产生的气溶胶带走,以供用户吸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半包围的筒状结构时,为了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器的应用场景中,便于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连接,可以通过增设线脚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如下:
如图9-10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开环形,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31和负极线脚33,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周向的一端与第一正极线脚31电连接、另一端与负极线脚33电连接,或者,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第一正极线脚31电连接、另一端与负极线脚33电连接。此处可以理解的是,当将两个线脚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周向的两端时,在两个线脚接通电源后,电流主要沿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周向流动而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而当将两个线脚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轴向的两端时,在两个线脚接通电源后,电流主要沿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轴向流动而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全包围的筒状结构时,为了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雾化器的应用场景中,便于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与雾化器的正、负极进行电连接,同样可以通过增设线脚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如下:
如图12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31和负极线脚33,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第一正极线脚31电连接、另一端与负极线脚33电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置为全包围的筒状结构时,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线脚的布置方式来实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分区加热功能,具体如下:
如图13所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电极41、第二环形电极42、第三环形电极43、第一正极线脚31、负极线脚33和第二正极线脚32,第一环形电极41套设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轴向的一端,第二环形电极42套设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沿其轴向的另一端,第三环形电极43套设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外周壁且位于第一环形电极41与第二环形电极42之间,沿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轴向,第一环形电极41、第二环形电极42均与第三环形电极43相间隔;第一正极线脚31与第一环形电极41电连接,第二正极线脚32与第二环形电极42电连接,负极线脚33与第三环形电极43电连接。其中,在具体实施时,位于第一环形电极41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区域面积与位于第二环形电极42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区域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灵活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第一正极线脚31和负极线脚33接通电源且第二正极线脚32未接通电源时,能够使得位于第一环形电极41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区域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而位于第二环形电极42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区域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则不发热。而当第二正极线脚32和负极线脚33接通电源且第一正极线脚31未接通电源时,能够使得位于第二环形电极42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区域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而位于第一环形电极41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区域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则不发热。而当第一正极线脚31、第二正极线脚32、负极线脚33均接通电源时,能够使得整个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如此,当将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场景中时,可通过控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发热面积来控制气溶胶的生成量,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吸食需求,例如,当用户需要吸食较少量的气溶胶时,可控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局部发热来实现,例如,只控制位于第二环形电极42与第三环形电极43之间的部分区域的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而当用户需要吸食较多量的气溶胶时,可控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整体发热来实现(也即,将所有线脚均接通电源)。
进一步地,申请人研究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如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设置得过厚,则会增大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热熔,进而造成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功耗增加(即,为达到相同的工作温度,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越厚,工作时所需消耗的电能就越多);而如若将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设置得过薄,虽然有利于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热熔,但会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结构强度,进而容易造成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发生断裂现象而降低其使用寿命。基于此发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为0.1mm~3mm,如此设置,能够较好地兼顾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热熔和结构强度,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既能保持较好的结构强度,其功耗也能达到正常的可接受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可以均匀设置(即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各个部位的厚度均相等),也可以不均匀设置(即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各个部位的厚度大小不一),优选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厚度均匀设置,如此有利于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电阻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提升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发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申请人研究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如若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设置得过小,则会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透气性能,进而不利于导出气溶胶;而如若将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设置得过大,则会降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发热面积和结构强度,进而不利于提升气溶胶的生成量以及不利于提高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使用寿命。基于此发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为10%~50%,如此设置,能够较好地兼顾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透气性能、发热面积和结构强度,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既有足够的发热面积用于加热雾化液并产生较为充足的气溶胶,也能够较为顺畅地导出所产生的气溶胶,而且还能够保持较好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是指第一通孔101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的投影面积总和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设有第一通孔101的两个表面在设置第一通孔101之前的总面积之间的百分比,假设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为M,第一通孔101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的投影面积总和为S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在设置第一通孔101之前,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需要设置第一通孔101的两个表面的总面积为S2,则有M=S1/S2×100%,举例而言,假设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长方形的片状结构(即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长方体结构),且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长、宽、高分别为20mm、10mm、1mm,而第一通孔101的设置数量为200个,且各个第一通孔101均为孔径为0.5mm的正方形通孔,则有S1=0.5×0.5×200×2=100平方毫米,S2=设置第一通孔101前的第一表面11的面积+设置第一通孔101前的第二表面12的面积=20×10+20×10=400平方毫米,M=100/400×100%=25%。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一般而言,第一通孔101的分布密度越大,意味着设置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上的第一通孔101的数量越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通孔101可间隔均匀地分布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通孔101亦可间隔不等地分布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优选地,各个第一通孔101间隔均匀地分布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表面上(在具体实施时,各个第一通孔101可采用矩形阵列、圆形阵列等方式间隔均匀布置),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电阻分布均匀性,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发热均匀性。其中,无论各个第一通孔101是间隔均匀设置还是间隔不等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101之间的间距为0.015mm~4.5mm。
对应地,请参照图4、图8和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芯,该雾化芯包括导液体5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其中,导液体5具有雾化表面5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其中一个表面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导液体5的材料可以是导液棉、无纺布、多孔陶瓷等具有孔隙的导液材料,只要能实现导液的功能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其中,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片状结构时,导液体5的形状可以是片状、块状等形状,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可通过平铺、镶嵌、烧结等方式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相连接,使得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两个表面中,其中一个表面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相接触,另一个表面背向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并暴露于外界空气中。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当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时,导液体5也可以是筒状结构,此时导液体5的内壁面即为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导液体5套设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外周表面13上,使得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两个表面(即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内周表面14和外周表面13)中,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外周表面13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相接触,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的内周表面14背向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并暴露于外界空气中。
在又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当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为呈环形的片状结构时,导液体5也可以是筒状结构,此时导液体5的一端端面可以作为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贴设于导液体5的一端端面上,使得在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1的两个表面中,其中一个表面与导液体5的一端端面相接触,另一个表面背向导液体5的一端端面并暴露于外界空气中。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发热组件的改进,本实施例的雾化芯具有与上述发热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15或者结合参照图14和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外壳体6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芯,雾化芯安装于外壳体6内,其中,外壳体6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61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62,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位于气流通道61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导液体5与储液腔6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发热组件的改进,本实施例的雾化器亦具有与上述发热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亦不再赘述。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池组件与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电连接,电池组件用于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提供电能,以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能够通电发热并将位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其中,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电池组件具体可包括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供电电源可以是锂电池、干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为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供电,使得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1通电发热并将位于导液体5的雾化表面51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可为电子烟(此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提及到的雾化液可以是烟油等类型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得益于上述发热组件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发热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各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为0.01mm~1.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呈片状,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端部电连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端部电连接;
或者,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
或者,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一金属涂层,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二金属涂层,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金属涂层相焊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二金属涂层相焊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围合设置并形成中空贯通的通气道,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具有相对的外周表面和内周表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外周表面和所述内周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或者开环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开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周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或者,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正极线脚和负极线脚,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线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线脚电连接;
或者,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径向的横截面呈闭环形,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电极、第二环形电极、第三环形电极、第一正极线脚、负极线脚和第二正极线脚,所述第一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二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沿其轴向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环形电极套设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外周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电极与所述第二环形电极之间,沿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轴向,所述第一环形电极、所述第二环形电极均与所述第三环形电极相间隔;所述第一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一环形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环形电极电连接,所述负极线脚与所述第三环形电极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上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2mm~10mm。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厚度为0.1mm~3mm;
且/或,所述第一通孔的分布密度为10%~50%;
且/或,各个所述第一通孔间隔均匀分布;
且/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间距为0.015mm~4.5mm;
且/或,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的厚度均匀。
10.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液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其中,所述导液体具有雾化表面,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其中一个表面与所述雾化表面相接触。
1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其中,所述外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位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
12.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致密导电陶瓷发热体电连接。
CN202320541425.8U 2023-03-20 2023-03-20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613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425.8U CN219613084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425.8U CN219613084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3084U true CN219613084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4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1425.8U Active CN219613084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3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452B (zh) 电子气溶胶供给系统
CN107708453B (zh) 电子气溶胶供给系统
US11058152B2 (en) Vaporizer assembly having a vaporizer and a matrix
CN107734981B (zh) 电子蒸汽供应系统
KR102248618B1 (ko)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카트리지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에어로졸 흡인기, 및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발열 시트
KR20190087313A (ko) 액체 저장체 및 증발기로서의 사용을 위한 다공성 소결체
JP2021523697A (ja) 液体供給源から分離されたヒーター要素を有するヒーター組立品
CN21810492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9613084U (zh)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04924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961308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136845U (zh) 雾化芯、雾化组件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2088094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22117938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0004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109133U (zh)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26986U (zh) 雾化组件、电子烟烟弹及电子雾化器
CN221011992U (zh) 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