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2238U - 底壳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底壳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2238U
CN219572238U CN202320223061.9U CN202320223061U CN219572238U CN 219572238 U CN219572238 U CN 219572238U CN 202320223061 U CN202320223061 U CN 202320223061U CN 219572238 U CN219572238 U CN 219572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verging
groove
wat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30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幸云辉
吴焕章
雷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30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22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2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22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moval Of Water From Condensation And Defros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底壳及空调,底壳包括底板、分隔件及挡水件。多个分隔件凸设于底板的内表面,部分的分隔件与底板限定形成汇流槽,汇流槽沿第一方向延伸并用于收集制冷设备内的液体,其中一个分隔件设有排水口,排水口连通汇流槽,排水口同于使液体从汇流槽排出底壳。挡水件设于底板并位于汇流槽内,并将汇流槽分隔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挡水件设有通槽,通槽连通第一汇流段与第二汇流段。上述底壳及空调通过在汇流槽中增设挡水件,将汇流槽分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由于挡水件的阻隔作用,在底壳倾斜或晃动时能够避免第一汇流段内的积水猛地倒向第二汇流段,进而防止液体从汇流槽中溢出。

Description

底壳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器排水领域,具体为一种底壳及空调。
背景技术
当前,移动空调的底壳上通常设置有流道,用于收集蒸发器等部件在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冷凝水再通过与流道连通的排出孔排到机壳外。为了避免积水,这些流道需要设计为畅通无阻的,但对于需要频繁搬运的移动空调而言,其在搬运过程中会导致底壳发生倾斜,进而非常容易导致流道内暂存的水在倾斜时溢出到流道外,从而造成空调运行不良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底壳及具有该底壳的空调,旨在能够防止底壳倾斜时水的溢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底壳,用于制冷设备,底壳包括底板、分隔件及挡水件。多个分隔件凸设于底板的内表面,部分的分隔件与底板限定形成汇流槽,汇流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被配置为收集制冷设备内的液体,其中一个分隔件设有排水口,排水口连通汇流槽,排水口被配置为使液体从汇流槽排出底壳。挡水件设于底板并位于汇流槽内,挡水件将汇流槽分隔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挡水件设有通槽,通槽连通第一汇流段与第二汇流段。
本案提供的底壳通过在汇流槽中增设挡水件,将汇流槽分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再通过挡水件的通槽保持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之间的流通,由于挡水件的阻隔作用,在底壳倾斜或晃动时能够避免第一汇流段内的积水猛地倒向第二汇流段,进而防止液体从汇流槽中溢出,并且,挡水件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提升汇流槽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底壳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在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的厚度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少,以使液体沿第一方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口连通于第一汇流段远离第二汇流段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的分隔件与底板还限定形成相隔的第一集水槽及第二集水槽,第一集水槽被构造为位于制冷设备的第一换热器下方,第一集水槽连通第一汇流段;第二集水槽被构造为位于制冷设备的第二换热器下方,第二集水槽连通第二汇流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槽及第二集水槽沿第二方向延伸并被配置为使液体沿第二方向流入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的分隔件与底板还限定形成集水腔,形成集水腔的分隔件设有溢水口,溢水口连通第一汇流段或第二汇流段,集水腔被配置为收集液体并使液体从溢水口流入第一汇流段或第二汇流段。底壳还包括排水管,排水管穿设于排水口,且排水管的内壁与底板的内表面平齐或低于底板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槽贯穿挡水件靠近底板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空调包括外壳、换热组件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壳,外壳设于底壳,外壳与底壳围合形成腔室,换热组件位于腔室内,换热组件产生的液体汇流至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
本案提供的空调通过上述的底壳同样实现了在倾斜时防止液体从汇流槽中溢出,进而提升了空调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汇流段远离第二汇流段的一端位于第一换热器的下方,第二汇流段远离第一汇流段的一端位于第二换热器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制冷设备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制冷设备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底壳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底壳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底壳; 10、底板; 20、分隔件;
21、排水口; 22、隔板; 23、内壁;
30、挡水件; 31、通槽; 40、汇流槽;
41、第一汇流段; 42、第二汇流段; 50、橡胶塞;
60、第一集水槽; 70、第二集水槽; 80、集水腔;
81、溢水口; 200、空调; 210、外壳;
220、换热组件; 230、腔室; 300、蒸发器;
400、冷凝器; 500、压缩机; 600、第一风机;
700、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当前,移动空调的底壳上通常设置有流道,用于收集蒸发器等部件在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冷凝水再通过与流道连通的排出孔排到机壳外。为了避免积水,这些流道需要设计为畅通无阻的,但对于需要频繁搬运的移动空调而言,其在搬运过程中会导致底壳发生倾斜,进而非常容易导致流道内暂存的水在倾斜时溢出到流道外,从而造成空调运行不良的危险。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底壳及具有该底壳的空调,旨在能够防止底壳倾斜时水的溢出。底壳包括底板、分隔件及挡水件。多个分隔件凸设于底板的内表面,部分的分隔件与底板限定形成汇流槽,汇流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被配置为收集制冷设备内的液体,其中一个分隔件设有排水口,排水口连通汇流槽,排水口被配置为使液体从汇流槽排出底壳。挡水件设于底板并位于汇流槽内,挡水件将汇流槽分隔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挡水件设有通槽,通槽连通第一汇流段与第二汇流段。
本案提供的底壳及空调通过在汇流槽中增设挡水件,将汇流槽分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再通过挡水件的通槽保持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之间的流通,由于挡水件的阻隔作用,在底壳倾斜或晃动时能够避免第一汇流段内的积水猛地倒向第二汇流段,进而防止液体从汇流槽中溢出,并且,挡水件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提升汇流槽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底壳的结构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壳100,应用于制冷设备中并能够排出制冷设备内产生的液体。其中,制冷设备可以是移动空调、户外冰箱等具有蒸发器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以制冷设备为移动式的空调200为例进行说明。底壳100位于制冷设备的底部,蒸发器位于底壳100的上方,蒸发器在工作时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同时空气中的湿气在蒸发器的表面遇冷液化产生冷凝水,冷凝水顺着蒸发器的表面滴落在底壳100上,底壳100用于收集并排出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
如图4及图5所示,底壳100包括底板10、分隔件20及挡水件30。底板10位于制冷设备内侧的板面用于承载液体。分隔件20具有多个,且多个分隔件20凸设于底板10内侧的板面上。部分的分隔件20与底板10限定形成汇流槽40,并且汇流槽40沿第一方向(X方向)延伸设置,汇流槽40用于收集液体。多个分隔件20中的一个分隔件20设有排水口21,排水口21连通汇流槽40,以使汇流槽40中的液体能够通过排水口21排出底壳100。挡水件30设于底板10并位于汇流槽40内,挡水件30将汇流槽40分隔为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并且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沿第一方向(X方向)依次排布。挡水件30设有通槽31,通槽31连通第一汇流段41与第二汇流段42,使第一汇流段41与第二汇流段42内的液体能够相互流通以便从排水口21排出。其中,第一方向(X方向)可以为底壳100的长度方向。
底壳100通过挡水件30将汇流槽40一分为二并保持连通状态,使得挡水件30在保障液体能够流动的同时还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当底壳100倾斜或晃动时,挡水件30能够避免第一汇流段41内的积水猛地倒向第二汇流段42,或避免第二汇流段42内的积水猛地倒向第一汇流段41,相比于首尾完全贯通的汇流槽40,挡水件30能够降低液体从汇流槽40中大量溢出的风险,使液体最大化地保留在汇流槽40中直至排出,从而高效排出液体,提升制冷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另外,由于挡水件30连接于形成汇流槽40的分隔件20及底板10,使得挡水件30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升了汇流槽40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了底壳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槽31贯穿挡水件30靠近底板10的一侧,使得第一汇流段41中的液体能够全部流至第二汇流段42中,避免第一汇流段41中遗留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为隔板22,隔板22垂直于底板10内侧的板面,隔板22能够阻挡液体的流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为底板10自身形成的内壁23,内壁23垂直于底板10内侧的板面并同样能够阻挡液体的流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包括隔板22与内壁23,隔板22与内壁23共同阻挡液体的流动。隔板22与内壁23垂直设于底板10内侧的板面能够方便底壳100整体的加工成型。可选择地,隔板22与内壁23也可以与底板10的板面具有夹角,只要能起到阻挡液体流动的目的即可,例如,隔板22与内壁23相向倾斜以更高效地阻挡液体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00还包括橡胶塞50,橡胶塞50可拆卸地设于底壳100,用于封堵或打开排水口21,在需要排水时拆除橡胶塞50,以打开排水口21;在不需要排水时安装橡胶塞50,以封堵排水口21,同时可以避免杂物进入排水口21而影响制冷设备的运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口21始终为敞开状态以实时排水,避免汇流槽40内的液体过多聚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口21位于汇流槽40沿第一方向(X方向)的端部,即,排水口21连通于第一汇流段41远离第二汇流段42的一端,或排水口21连通于第二汇流段42远离第一汇流段41的一端,使得汇流槽40内收集的液体能够通过沿X方向倾斜底壳100而倒出,相比于排水口21位于其他位置,该方式既充分利用了汇流槽40沿第一方向(X方向)的延伸以提供更长的液体流动空间,又充分利用了挡水件30的阻隔作用,进而最高效地避免液体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0在汇流槽40的厚度沿第一方向(X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底板10内侧的板面在汇流槽40处能够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并且排水口21位于汇流槽40厚度最小的一端,以使汇流槽40内液体能够靠重力自然地沿第一方向(X方向)汇集至排水口21处,从而当排水口21打开时,液体能够自然排出,进而提升排水效率。
作为示范性举例,底板10在汇流槽40处的厚度从第一汇流段41至第二汇流段42的方向逐渐减少,排水口21位于第二汇流段42远离第一汇流段41的一端,使得第一汇流段41内的液体能够自然流向第二汇流段42,第二汇流段42内的液体能够自然流向排水口21处。在使用时,底板10置于地面,若地面使底板10的底面接近水平,则底板10内侧的板面由于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倾斜度必然会使汇流槽40内液体自然流至排水口21,从而当排水口21打开时,液体能够自然地排出。
若地面使底板10的底面处于一定的倾斜角度,从而抵消了底板10由于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倾斜度,导致汇流槽40的槽底水平甚至反向倾斜,则液体无法自然地流至排水口21,此时,在使用过程中,先通过汇流槽40收集液体,当汇流槽40收集足够量的液体后,打开排水口21,再抬起底壳100位于第一汇流段41远离第二汇流段42的一端,使汇流槽40沿X方向倾斜足够的角度,进而使汇流槽40内的液体流出排水口21,并且,液体在底板10自身因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倾斜度的加持下还会进一步加速流动,从而提升了液体流速,同时,依靠挡水件30的阻隔作用还能避免高速流动的液体从汇流槽40中大量外溢至底板10的其他区域,从而使液体最大化地保留在汇流槽40内直至排出,最终保障了排水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无论底板10是否有厚度变化,或无论底板10是否处于水平,或无论排水口21在汇流槽40的任何位置,在排水时,都可以通过倾斜底壳100的方式从排水口21倒出汇流槽40内的液体,在倾斜底壳100的过程中,挡水件30都能起到阻隔作用来避免液体从汇流槽40中大量溢出至底板10的其他区域,从而使液体最大化地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的分隔件20与底板10还限定形成相隔的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第一集水槽60位于制冷设备的第一换热器下方,用于收集第一换热器产生的液体。第二集水槽70位于制冷设备的第二换热器下方,用于收集第二换热器产生的液体。第一集水槽60连通第一汇流段41并能够使液体流至第一汇流段41内,第二集水槽70连通第二汇流段42并能够使液体流至第二汇流段42内。
作为示范性举例,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300,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400,其中,制冷设备可以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第一换热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同时空气中的湿气在第一换热器的表面遇冷液化产生冷凝水,冷凝水顺着第一换热器的表面滴落至第一集水槽60内,第一集水槽60起到收集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的作用。在制热模式下,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第二换热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同时空气中的湿气在第二换热器的表面遇冷液化产生冷凝水,冷凝水顺着第二换热器的表面滴落至第二集水槽70,第二集水槽70起到收集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方向)的第二方向(Y方向)延伸,底板10在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处沿Y方向具有厚度变化,使得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的槽底形成坡度,该坡度能够使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中的液体自然地沿Y方向流入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进一步可选择地,由于蒸发器300及冷凝器400产生的冷凝水较多,故,第一集水槽60与第一汇流段41的连通处的宽度等于第一集水槽60的宽度,第二集水槽70与第二汇流段42的连通处的宽度等于第二集水槽70的宽度,使得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中的液体能够充分地流至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内,以提高液体的排出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的分隔件20与底板10还限定形成多个相隔的集水腔80。每个集水腔80连通第一汇流段41或第二汇流段42。集水腔80用于收集液体并使液体流至第一汇流段41或第二汇流段42内。作为示范性举例,如图2所示,集水腔80位于制冷设备中的压缩机500、第一风机600和第二风机700的下方,其中,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600、压缩机500、第二风机700和第二换热器沿第一方向(X方向)依次排布。当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300且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400时,第一风机600为冷风风机,冷风风机对应蒸发器300,用于吹出冷风,第二风机700为热风风机,热风风机对应冷凝器400,用于吹出热风。第一风机600、压缩机500、第二风机700的下方均对应一个集水腔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集水腔80的一个隔板22上设置一个溢水口81来连通第一汇流段41或第二汇流段42。底板10在每个集水腔80处具有厚度变化,使得每个集水腔80的底面形成坡度,该坡度能够使每个集水腔80中的液体自然地从溢水口81流入第一汇流段41或第二汇流段42。进一步可选择地,由于压缩机500、第一风机600和第二风机700产生的冷凝水较少,故,溢水口81的尺寸远小于隔板22的尺寸,使得隔板22的结构强度得以保障,进而保障底壳1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0呈矩形且长度沿X方向延伸,宽度沿Y方向延伸,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沿底板10的一个长边设置,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分别沿底板10的相对的两个短边设置,即,第一集水槽60及第二集水槽70分别设于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相远离的两端,多个集水腔80设于第一集水槽60和第二集水槽70之间并沿X方向排列,使得第一集水槽60、第二集水槽70及集水腔80能够充分收集蒸发器300、冷凝器400、压缩机500、第一风机600和第二风机700产生的冷凝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00还包括排水管90,排水管90穿设于排水口21,且排水管90的内壁与底板10的内表面平齐或低于底板10的内表面,使得液体能够顺利流入排水管90并排出。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为一种空调200,包括外壳210、换热组件220及底壳100。外壳210连接于底壳100,外壳210与底壳100围合形成腔室230。换热组件220位于腔室230内。换热组件220产生的液体汇流至第一汇流段41及第二汇流段42后通过排水口21排出。其中,换热组件220包括蒸发器300、冷凝器400、压缩机500和风机600等部件。
空调200通过底壳100使得当空调200搬运移动中发生倾斜或晃动时,能够降低液体从汇流槽40中大量溢出的风险,从而高效排出液体,提升空调200的运行稳定性。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壳,用于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
底板;
多个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凸设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部分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底板限定形成汇流槽,所述汇流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被配置为收集所述制冷设备内的液体,其中一个所述分隔件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汇流槽,所述排水口被配置为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汇流槽排出所述底壳;和
挡水件,所述挡水件设于所述底板并位于所述汇流槽内,所述挡水件将所述汇流槽分隔为第一汇流段及第二汇流段,所述第一汇流段及所述第二汇流段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挡水件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段与所述第二汇流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在所述第一汇流段及所述第二汇流段的厚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减少,以使所述液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汇流段远离所述第二汇流段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部分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底板还限定形成相隔的第一集水槽及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被构造为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一换热器下方,所述第一集水槽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段;所述第二集水槽被构造为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二换热器下方,所述第二集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汇流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槽及所述第二集水槽沿第二方向延伸并被配置为使所述液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入所述第一汇流段及所述第二汇流段,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部分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底板还限定形成集水腔,形成所述集水腔的所述分隔件设有溢水口,所述溢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段或所述第二汇流段,所述集水腔被配置为收集所述液体并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溢水口流入所述第一汇流段或所述第二汇流段。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设于所述排水口,且所述排水管的内壁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平齐或低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贯穿所述挡水件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
9.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包括外壳、换热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底壳,所述外壳设于所述底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腔室,所述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换热组件产生的液体汇流至所述第一汇流段及所述第二汇流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汇流段远离所述第二汇流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汇流段远离所述第一汇流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
CN202320223061.9U 2023-01-17 2023-01-17 底壳及空调 Active CN2195722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3061.9U CN21957223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底壳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3061.9U CN21957223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底壳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2238U true CN219572238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4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3061.9U Active CN21957223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底壳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22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16718U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KR20080003524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572238U (zh) 底壳及空调
CN113819680A (zh)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JP3154401B2 (ja) 車両用冷凍装置
CN213630702U (zh) 移动式空调器
US11248808B2 (en)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7876696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9810094U (zh) 冷柜
CN219913597U (zh) 冰箱
CN220750472U (zh) 冰箱
CN220852744U (zh)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CN219889875U (zh) 冰箱
CN216244992U (zh)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9913596U (zh) 冰箱
CN220206047U (zh) 底壳及空调
CN2200175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51883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2657795U (zh) 立柜式空调
CN219829000U (zh) 过冷式除湿机
CN219531318U (zh) 冰箱
CN214746576U (zh) 热泵除湿机组
CN213630704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3786881U (zh) 具有制冰功能的饮水机
CN215951884U (zh) 冷藏冷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