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9680A -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9680A
CN113819680A CN202111159760.3A CN202111159760A CN113819680A CN 113819680 A CN113819680 A CN 113819680A CN 202111159760 A CN202111159760 A CN 202111159760A CN 113819680 A CN113819680 A CN 113819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fall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97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海利
石群红
卢杏斌
岳清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1597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96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9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9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 F25B2339/021Evaporators in which refrigerant is sprayed on a surface to be coole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小冷量机组使用现有降膜式换热器时,布液器难以将液态冷媒均匀分配至换热管表面的技术问题。该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至少两个均液部,均液部上设置有均液孔,所有均液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均液部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均液部内的冷媒能经均液孔滴落至该均液部相邻的下层的管段上,且均液部能承接与其相邻的上层的管段滴落的冷媒。本发明能够实现两级以上布液,提高了小冷量工况下降膜布液的均匀性,冷媒在换热管的不同管段上逐步吸热蒸发,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降膜式蒸发器原理是通过布液器将冷媒均匀滴淋分配到换热管上,换热管表面的液态冷媒在其表面呈膜状流动,并通过换热管壁吸收管内流体的热量,管外液态冷媒蒸发,达到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目的。在空调换热技术领域,大冷量的机组常用降膜式蒸发器,选用其原因是降膜式换热交效率高、冷媒充注量少,节能效果明显。
现有的布液器通常包括有均液板,均液板水平布置,均液板上设置有均匀布置的多个均液孔,且所有换热管全部设置在均液板的下方,冷媒由冷媒入口进入到布液器后,在均液板的作用下使液态均匀滴淋到下方的换热管上,从而将冷媒均匀地分配到换热管表面。
在小冷量的机组上,蒸发器通常选用干式蒸发器或满液式蒸发器的结构,小冷量的空调机组没有选用降膜式蒸发器的原因是当前现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小冷量机组,换热量小,需要的蒸发器体积小,在体积有限的情况下,小冷量机组蒸发器分布的换热管数量少,均匀布液效果差,换热效率低;且利用现有技术中布液器与换热管的排布方式,将所有的换热管均布置在水平的均液板下方,难以将液态冷媒均匀分配到换热管表面。
2.当冷媒进入蒸发器内时,会挟带压缩机中的部分油进入蒸发器,小冷量小体积的蒸发器受冷媒量及空间限制,满液区液位低,无法采用大冷量蒸发器引射回油的方法进行回油,小冷量的降膜式蒸发器回油因难。
3.降膜蒸发器过程中,往往伴有气液夹带的情况发生,气态冷媒容易影响液态冷媒的均匀分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小冷量机组使用现有降膜式换热器时,布液器难以将液态冷媒均匀分配至换热管表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至少两个均液部,其中:
所述均液部上设置有均液孔,所有所述均液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均液部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所述均液部内的冷媒能经所述均液孔滴落至该所述均液部相邻的下层的所述管段上,且所述均液部能承接与其相邻的上层的所述管段滴落的冷媒。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有冷媒承接部和连接部,其中:每个所述冷媒承接部均位于所述均液部的正下方,每个所述连接部将位于同一所述均液部上层的所述冷媒承接部和下层的所述冷媒承接部相连通,且所有所述冷媒承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相连通。
优选的,与同一所述冷媒承接部连通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中,两者分别连接在该所述冷媒承接部的相对两端;且其中之一的下端与该所述冷媒承接部连接,其中另一的上端与该所述冷媒承接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媒承接部为直管结构,所述连接部为弧形弯管结构。
优选的,所述降膜式换热器还包括有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所述换热管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有两根以上,所有所述换热管的入口均与所述进口管路相连通,且所有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口管路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均液部包括均液盘,所述均液盘包括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周壁,所述底板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所述换热管的上表面,所述底板和所述周壁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容纳腔,所述均液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或者,所述均液部包括均液板,所述均液板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所述换热管的上表面,所述均液孔设置在所述均液板上。
优选的,所述均液孔在所述均液部上呈矩阵式分布,且每行或每列所述均液孔沿该所述均液部相邻的下层所述管段的轴线均匀分布。
优选的,每行或每列所述均液孔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所述均液部相邻的下层所述管段的轴线位于所述直线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冷媒入口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冷媒缓冲结构,所述均液部设置在所述冷媒入口下方,所述冷媒缓冲结构设置在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均液部之间,以减少冷媒对所述均液部的冲击。
优选的,所述冷媒缓冲结构包括冷媒缓冲盘,所述冷媒缓冲盘包括顶板和侧板,其中: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均液部上方将所述均液部覆盖,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顶板边侧,且两者配合围设出下端敞口的腔体,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连通孔。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设置有封板,所述封板和所述壳体围设出冷媒缓冲腔,所述冷媒缓冲腔位于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均液部之间,并与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均液部均相连通,所述所述冷媒缓冲盘位于所述冷媒缓冲腔内。
优选的,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有相连通的降膜区和满液区,所述换热管和所述均液部位于所述降膜区内,所述满液区位于所述降膜区下方,且其内设置有满液换热管,所述满液换热管与所述降膜区中的所述换热管连通或不连通。
优选的,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堰板和出油口,其中:所述堰板高于所述满液换热管以使所述满液区内形成既定高度的液位,所述堰板与所述壳体配合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储油腔,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储油腔底部。
优选的,所述储油腔的上方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堰板顶端之间形成有溢流口。
优选的,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出气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气液分离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位于所述出气口下方,经过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气态冷媒能经所述出气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气液分离腔和过滤网,其中:所述气液分离腔由壳体和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封板围设而成,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且所述气液分离腔与所述出气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降膜式换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换热器内的均液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每个均液部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均液部上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均液孔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下方的换热管管段上,且换热管管段上未蒸发的冷媒在管表面汇聚,滴落到下层的均液部上,该均液部再分配冷媒至其正下方的换热管管段;能够实现两级以上布液,提高了小冷量工况下降膜布液的均匀性,冷媒在换热管的不同管段上逐步吸热蒸发,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降膜式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均液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冷媒缓冲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管;101、冷媒承接部;102、连接部;2、均液部;21、底板;22、周壁;201、均液孔;3、进口管路;4、出口管路;5、壳体;6、冷媒入口;7、出气口;8、冷媒缓冲结构;81、冷媒缓冲盘;811、顶板;812、侧板;813、连通孔;82、冷媒缓冲腔;9、气液分离结构;91、过滤网;92、气液分离腔;10、封板;11、排液口;12、出油口;13、堰板;14、挡板;15、储油腔;16、溢流口;17、满液换热管;18、气道腔;100、降膜区;200、满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能够实现两级以上逐级布液,提高了小冷量工况下降膜布液的均匀性,
下面结合图1-图4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和至少两个均液部2,其中:均液部2上设置有均液孔201,所有均液部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均液部2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换热管1的至少部分管段,均液部2内的冷媒能经均液孔201滴落至该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的管段上,且均液部2能承接与其相邻的上层的管段滴落的冷媒。参见图1所示,图1中提供了五层均液部2,且每层均液部2的下方均设置有一段换热管1管段。
其中,均液部2设置在冷媒入口6的下方,所有位于均液部2下方的管段均相连通并构成一完整的换热管1。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均液孔201在均液部2上是均匀分布的,以将冷媒均匀滴淋在换热管1管段表面。
本实施例的降膜式换热器,将换热器内的均液部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每个均液部2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换热管1的至少部分管段,均液部2上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均液孔201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下方的换热管1管段上,且换热管1管段上未蒸发的冷媒在管表面汇聚,滴落到下层的均液部2上,该均液部2再分配冷媒至其正下方的换热管1管段;能够实现两级以上布液,提高了小冷量工况下降膜布液的均匀性,冷媒在换热管1的不同管段上逐步吸热蒸发,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1包括有冷媒承接部101和连接部102,其中:每个冷媒承接部101均位于均液部2的正下方,每个连接部102将位于同一均液部2上层的冷媒承接部101和下层的冷媒承接部101相连通,且所有冷媒承接部101通过连接部102相连通。
冷媒承接部101的作用是直接承接与其相邻的上层均液部2滴落下来的冷媒,以使冷媒与换热管1内的流体换热。连接部102的作用是将位于同一均液部2的上下两层冷媒承接部101相连通,且所有的连接部102将所有冷媒承接部101相连通并形成一完整的换热管1。
当均液部2在竖直方向上布置有三层以上时,至少需要两个连接部102。为了使得连接部102将两冷媒承接部101连通,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与同一冷媒承接部101连通的两个连接部102中,两者分别连接在该冷媒承接部101的相对两端;且其中之一的下端与该冷媒承接部101连接,其中另一的上端与该冷媒承接部101连接。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降膜区100中的所有冷媒承接部101连通,形成一完整的类似于“蛇形”的换热管1,滴落到换热管1表面的冷媒能够在重力作用沿其表面流动形成均匀的液膜,且多余的汇聚在换热管1表面的冷媒能够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向下流动,使换热管1的连接部102表面也能够分配到冷媒,提高了换热管1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更适于小冷量工况。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所示,冷媒承接部101为直管结构,便于承接均液部2上滴落的冷媒,并在表面形成均匀的液膜;参见图1所示,连接部102为弧形弯管结构,防止换热管1内的液体出现流动死角,防止冷媒在连接部102表面存在流动死角。
在小冷量工况下,小冷量小体积换热器受到冷媒量、体积限制,换热管1数量少,换热效率低。
考虑到该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降膜式换热器的换热量,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2中能够看到俯视结构;降膜式换热器还包括有进口管路3和出口管路4,换热管1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有两根以上,所有换热管1的入口均与进口管路3相连通,且所有换热管1的出口均与出口管路4相连通。
每根换热管1均包括上述冷媒承接部101和连接部102。换热管1的上述布置方式,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提高换热管1的数量,进而提高换热量。即使在空间受限的小冷量换热器内,也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均液部2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3所示,均液部2包括均液盘,均液盘包括底板21和连接在底板21上的周壁22,底板21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换热管1的上表面,底板21和周壁22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容纳腔,均液孔201设置在底板21上。均液盘形状不限,只要能使底板21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换热管1的上表面,为了尽可能提高均液盘的利用率,优选的,参见图2所示,均液盘为矩形盒体,其长度L与宽度B相等或不相等。
均液部2采用上述均液盘的结构,能够使由冷媒入口6滴落下的冷媒在均液盘内汇聚,并通过底面的均液孔201均匀分配至下方的换热管1上。均液盘的底面覆盖所有换热管1的上表面,使所有在水平面上间隔布置的换热管1都能够承接到均液盘分配来的冷媒,从而在换热管1的表面形成液膜,提高换热效率。均液部2的上部敞口,能够顺利承接上方冷媒入口6或者上层冷媒承接部101滴落下的冷媒。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未示出的实施方式,均液部2包括均液板,均液板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换热管1的上表面,均液孔201设置在均液板上。上述均液部2同样能够使落到其上的冷媒经均液孔201滴落至下层的换热管1管段上,但是难以汇聚冷媒,冷媒的均匀分配效果不如上述均液盘结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2和图3所示,均液孔201在均液部2上呈矩阵式分布,且每行或每列均液孔201沿该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管段的轴线均匀分布。即每行或每列均液孔201沿冷媒承接部101的轴线均匀分布。上述均液孔201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冷媒经每行或每列上均匀布置的均液孔201滴落至冷媒承接部101上,形成均匀的液膜。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2和图3所示每行或每列均液孔201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管段的轴线位于上述直线的正下方,即冷媒承接部101的轴线位于该直线的正下方。这样冷媒经每行或每列上均匀布置的均液孔201滴落至冷媒承接部101的中心位置,冷媒在冷媒承接部101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便于形成均匀的液膜,冷媒分配更均匀。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降膜式换热器工作原理为:第一层均液部2(均液盘)上的液态冷媒通过均液孔201均匀滴落到换热管1的冷媒承接部101上,并在管上流动形成液膜,液膜吸热蒸发。从冷媒承接部101未蒸发的液态冷媒滴落到下一层的均液部2(均液盘)上,聚集于下一层均液部2(均液盘)的液态冷媒又从其上的均液孔201均匀的滴落到其相邻下层的换热管1的冷媒承接部101上,并在管上流动形成液膜,液膜吸热蒸发。液态冷媒如此依次的通过均液部2的均液,换热管1外吸热蒸发,实现多级布液与降膜蒸发,未蒸发的冷媒越往下一级量越来越少,直至滴落到壳体5的底层。
实施例二
由于均液部2位于冷媒入口6的下方,当冷媒由冷媒入口6进入至换热器壳体5内时会直接冲击到均液部2,作为均液部2的均液盘中冷媒在受到流体的冲击时,液面晃动,容易造成冷媒的不均匀分配。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参见上图1所示,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5、设置在壳体5上的冷媒入口6和位于壳体5内的冷媒缓冲结构8,均液部2设置在冷媒入口6下方,冷媒缓冲结构8设置在冷媒入口6与均液部2之间,以减少冷媒对均液部2的冲击。
冷媒由冷媒入口6进入至壳体5内时,首先进入至冷媒缓冲结构8中,减少冲击力,然后再进入至均液部2内,能够减少均液盘中冷媒在受到的流体冲击,减少冷媒液面晃动,便于均液部2均匀分配冷媒。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媒缓冲结构8包括冷媒缓冲盘81,冷媒缓冲盘81包括顶板811和侧板812,其中:顶板811位于均液部2上方将均液部2覆盖,侧板812连接在顶板811边侧;优选的,顶板811的所有边侧均连接有侧板812,且所有侧板812相连接有形成周壁22。且顶部和侧板812配合围设出下端敞口的腔体,侧板812上设置有连通孔813。
参见图4所示,冷媒缓冲盘81的顶部抵挡冷媒流体的冲击力,当冷媒由冷媒入口6进入至壳体5内时,首先遇到顶板811发生流向的改变,冷媒流体的冲击力减少一部分,然后冷媒流动至冷媒缓冲盘81的侧部,液态冷媒在冷媒缓冲盘81侧部外周形成液位区(在封板10上表面与连通孔813之间形成该液位区),液态冷媒均匀的从侧板812上的上连通孔813流入至冷媒缓冲盘81的腔体内,在该过程中同样损失掉一部分冲击力;并经冷媒缓冲盘81的下端敞口的结构流向均液部2,通过均匀部中的均液孔201均匀分配至换热管1表面。
通过冷媒缓冲盘81的结构,能够多次对冷媒流体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防止均液盘中冷媒在受到流体的冲击时,液面晃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壳体5内还固定设置有封板10,封板10和壳体5围设出冷媒缓冲腔82,冷媒缓冲腔82位于冷媒入口6与均液部2之间,并与冷媒入口6和均液部2均相连通,冷媒缓冲盘81位于冷媒缓冲腔82内。参见图1所示,封板10上设置有用于供均液部2插入的固定孔,第一层的均液部2过盈配合在该固定孔内,使冷媒缓冲盘81腔体内的冷媒直接进入至均液部2(均液盘)中。
冷媒缓冲腔82仅通过冷媒缓冲盘81上的连通孔813与换热管1、均液部2所在的空间(降膜区100)相连通,这样,当冷媒由冷媒入口6进入至壳体5内时,首先进入至冷媒缓冲腔82中,在冷媒缓冲腔82中得到一定的缓冲,之后经冷媒缓冲盘81侧板812上连通孔813进入至冷媒缓冲盘81的腔体内;经冷媒缓冲盘81的下端敞口的结构流向均液部2,通过均匀部中的均液孔201均匀分配至换热管1表面。
冷媒缓冲腔82和冷媒缓冲盘81能够多级、多次缓冲冷媒的冲击力,防止冷媒的冲击力对均液部2上液面造成晃动。
为了能够对最底层的换热管1管段滴落的冷媒进行充分利用,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有相连通的降膜区100和满液区200,换热管1和均液部2位于降膜区100内,满液区200位于降膜区100下方,且其内设置有满液换热管17,满液换热管17与降膜区100中的换热管1连通或不连通。图1中,换热管1的最下层的管段上方没有设置均液部2,其作为满液换热管17,即满液换热管17与降膜区100中的换热管1相连通,满液换热管17浸泡在下方的液态冷媒中。
满液式蒸发器的原理是:冷媒完全将满液换热管17浸没,冷媒吸热后在满液换热管17外蒸发。降膜区100内多余的液态冷媒能够滴落至下方的满液区200,提高液态冷媒的利用率。
降膜区100中,液态冷媒依次的通过均液部2的均液、换热管1外吸热蒸发,实现多级布液与降膜蒸发;未蒸发的冷媒越往下量越来越少,直至滴落到壳体5的底层的满液区200,利用满液换热管17蒸发吸热,提高了冷媒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实施例三
当冷媒进入蒸发器内时,会挟带压缩机中的部分油进入蒸发器,小冷量小体积的蒸发器受冷媒量及空间限制,满液区200液位低,无法采用大冷量蒸发器引射回油的方法进行回油,小冷量的降膜式蒸发器回油因难。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参见图1所示,壳体5底部设置有堰板13和出油口12,其中:堰板13高于满液换热管17以使满液区200内形成既定高度的液位,堰板13与壳体5配合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储油腔15,出油口12位于储油腔15底部。
参见图1,壳体5底部还设置有排液口11,排液口11与满液区200相连通,排液口11上设置有用以开启和关闭排液口11的控制阀。
当不需要排出满液区200的液态冷媒时,将排液口11关闭,由降膜区100滴落的冷媒在堰板13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的液位,满液换热管17浸泡在液态冷媒中,满液区200内的冷媒吸热蒸发,而未蒸发密度低的润滑油在液位上层聚集;当满液区200的液位高度超过堰板13的高度时,上层的润滑油溢过堰板13的上端流入到储油腔15中,并从出油口12流出,实现润滑油与冷媒的分离,达到分离冷媒与油的作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储油腔15的上方设置有挡板14,挡板14与堰板13顶端之间形成有溢流口16。满液区200中液态冷媒液面上层的润滑油经溢流口16流入至储油腔15中。由于储油腔15与满液区200、降膜区100均是相连通的,为了防止液态冷媒滴落到储油腔15中,在储油腔15上方设置了上述挡板14,能够防止液态冷媒从降膜区100滴落到储油腔15,造成冷媒的浪费。
实施例四
降膜蒸发器过程中,往往伴有气液夹带的情况发生,气态冷媒容易影响液态冷媒的均匀分配。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参见图1所示,参见图1所示,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5、设置在壳体5上的出气口7和设置在壳体5内的气液分离结构9,气液分离结构9位于出气口7下方,经过气液分离结构9后的气态冷媒能经出气口7排出。
参见图1,壳体5内的降膜区100和满液区200相连通,降膜区100和满液区200中未被占据的空间形成气道腔18,气态冷媒在气道腔18内流动,气态冷媒在经过气液分离结构9后的气态冷媒能经出气口7排出,能够使一部分分离出的液态冷媒滴落至满液区200重新蒸发;防止气态冷媒影响液态冷媒的均匀分配。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结构9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气液分离结构9包括气液分离腔92和过滤网91,其中:气液分离腔92由壳体5和固定在壳体5内的封板10围设而成,气液分离腔92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且气液分离腔92与出气口7相连通。
参见图1,带液滴的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腔92底面上的进气孔进入到气液分离腔92,在气液分离腔92内的过滤网91的作用下实现气液分离,其中一部分气态冷媒遇到过滤网91后冷凝形成液滴,未冷凝的气态冷媒从出气口7逸出,分离的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满液区200中重新蒸发。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气液分离腔92具有周壁22,周壁22的顶端与壳体5的内壁相连接,使冷媒仅能由进气孔进入至气液分离腔92内;防止气态冷媒未经气液分离腔92直接由出气口7逸出。图1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气态冷媒的流向。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降膜式换热器。
该空调器具有上述降膜式换热器,提高了小冷量工况下降膜布液的均匀性,冷媒在换热管1的不同管段上逐步吸热蒸发,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1)和至少两个均液部(2),其中:
所述均液部(2)上设置有均液孔(201),所有所述均液部(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均液部(2)的正下方均存在有所述换热管(1)的至少部分管段,所述均液部(2)内的冷媒能经所述均液孔(201)滴落至该所述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的所述管段上,且所述均液部(2)能承接与其相邻的上层的所述管段滴落的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包括有冷媒承接部(101)和连接部(102),其中:每个所述冷媒承接部(101)均位于所述均液部(2)的正下方,每个所述连接部(102)将位于同一所述均液部(2)上层的所述冷媒承接部(101)和下层的所述冷媒承接部(101)相连通,且所有所述冷媒承接部(101)通过所述连接部(10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与同一所述冷媒承接部(101)连通的两个所述连接部(102)中,两者分别连接在该所述冷媒承接部(101)的相对两端;且其中之一的下端与该所述冷媒承接部(101)连接,其中另一的上端与该所述冷媒承接部(10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承接部(101)为直管结构,所述连接部(102)为弧形弯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膜式换热器还包括有进口管路(3)和出口管路(4),所述换热管(1)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有两根以上,所有所述换热管(1)的入口均与所述进口管路(3)相连通,且所有所述换热管(1)的出口均与所述出口管路(4)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部(2)包括均液盘,所述均液盘包括底板(21)和连接在所述底板(21)上的周壁(22),所述底板(21)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所述换热管(1)的上表面,所述底板(21)和所述周壁(22)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容纳腔,所述均液孔(201)设置在所述底板(21)上;
或者,所述均液部(2)包括均液板,所述均液板能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所有所述换热管(1)的上表面,所述均液孔(201)设置在所述均液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孔(201)在所述均液部(2)上呈矩阵式分布,且每行或每列所述均液孔(201)沿该所述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所述管段的轴线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行或每列所述均液孔(201)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所述均液部(2)相邻的下层所述管段的轴线位于所述直线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5)、设置在所述壳体(5)上的冷媒入口(6)和位于所述壳体(5)内的冷媒缓冲结构(8),所述均液部(2)设置在所述冷媒入口(6)下方,所述冷媒缓冲结构(8)设置在所述冷媒入口(6)与所述均液部(2)之间,以减少冷媒对所述均液部(2)的冲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缓冲结构(8)包括冷媒缓冲盘(81),所述冷媒缓冲盘(81)包括顶板(811)和侧板(812),其中:所述顶板(811)位于所述均液部(2)上方将所述均液部(2)覆盖,所述侧板(812)连接在所述顶板(811)边侧,且两者配合围设出下端敞口的腔体,所述侧板(812)上设置有连通孔(81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内还固定设置有封板(10),所述封板(10)和所述壳体(5)围设出冷媒缓冲腔(82),所述冷媒缓冲腔(82)位于所述冷媒入口(6)与所述均液部(2)之间,并与所述冷媒入口(6)和所述均液部(2)均相连通,所述所述冷媒缓冲盘(81)位于所述冷媒缓冲腔(8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有相连通的降膜区(100)和满液区(200),所述换热管(1)和所述均液部(2)位于所述降膜区(100)内,所述满液区(200)位于所述降膜区(100)下方,且其内设置有满液换热管(17),所述满液换热管(17)与所述降膜区(100)中的所述换热管(1)连通或不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底部设置有堰板(13)和出油口(12),其中:所述堰板(13)高于所述满液换热管(17)以使所述满液区(200)内形成既定高度的液位,所述堰板(13)与所述壳体(5)配合围设出上端敞口的储油腔(15),所述出油口(12)位于所述储油腔(15)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15)的上方设置有挡板(14),所述挡板(14)与所述堰板(13)顶端之间形成有溢流口(16)。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包括壳体(5)、设置在所述壳体(5)上的出气口(7)和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的气液分离结构(9),所述气液分离结构(9)位于所述出气口(7)下方,经过所述气液分离结构(9)的气态冷媒能经所述出气口(7)排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9)包括气液分离腔(92)和过滤网(91),其中:所述气液分离腔(92)由壳体(5)和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的封板(10)围设而成,所述气液分离腔(92)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且所述气液分离腔(92)与所述出气口(7)相连通。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降膜式换热器。
CN202111159760.3A 2021-09-30 2021-09-30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38196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9760.3A CN11381968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9760.3A CN11381968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9680A true CN113819680A (zh) 2021-12-21

Family

ID=78919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9760.3A Pending CN11381968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96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198A (zh) * 2021-12-27 2022-01-25 顿汉布什(中国)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低压制冷系统降膜蒸发器的分配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198A (zh) * 2021-12-27 2022-01-25 顿汉布什(中国)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低压制冷系统降膜蒸发器的分配器
CN113970198B (zh) * 2021-12-27 2022-03-18 顿汉布什(中国)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低压制冷系统降膜蒸发器的分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70269C (en) Gas trap distributor for an evaporator
US9513039B2 (en) Heat exchanger
EP3036492B1 (en) Heat exchanger
EP1870647B1 (en) Flooded evaporator
CN113819680A (zh)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6244992U (zh) 降膜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390655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2069191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345944U (zh) 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5063028U (zh) 一种分配器及包含该分配器的降膜蒸发器
CN208720576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331985B1 (ko) 액체분배장치 및 유하액막식 열교환기 및 흡수식 냉동기
CN11407642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219829000U (zh) 过冷式除湿机
CN2071465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373040U (zh) 喷淋降膜式蒸发器
CN216204516U (zh) 一种内置油分结构及冷凝器
CN219572238U (zh) 底壳及空调
CN215638141U (zh) 一种栅式蒸发器
CN218722411U (zh) 换热装置、一体化换热器、以及冷水机组
CN111981870B (zh) 降膜式换热器及含有该换热器的热泵机组
CN214250233U (zh) 一种油分离器及压缩机换热系统
CN219797580U (zh) 一种冷凝器
CN212618955U (zh) 用于空调器的蓄冷装置及空调器
CN214620188U (zh) 冷凝装置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