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4879U - 拉手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拉手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4879U
CN219564879U CN202320511096.2U CN202320511096U CN219564879U CN 219564879 U CN219564879 U CN 219564879U CN 202320511096 U CN202320511096 U CN 202320511096U CN 219564879 U CN219564879 U CN 219564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nnular
bracket
handle
hand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10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永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ianch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ianch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ianch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ianche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1109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4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4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4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拉手结构及汽车,包括拉手本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将拉手本体的两端连接在汽车立柱上,使拉手本体能够与车门玻璃相对。拉手本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外壳包括第一环状结构,内壳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第二环状结构形成环形空腔。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连接处开设有环形空隙。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环形空腔连通,另一端与空调系统出风口连通,可将风引至环形空腔处并通过环形空隙出风,拉近出风口除霜除雾距离。第一环状结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第二环状结构横截面的曲率,当气流从环形空隙射出,流经内壳表面的高速气流将吸引附近的低速气流流动,使出风量增大,增大除霜除雾面积。

Description

拉手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内饰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拉手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空调出风口是汽车仪表板的重要功能组件,当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车内的暖空气在冰冷的车门玻璃上会凝聚成霜雾,影响驾驶员对后视镜的观察,需要通过仪表板上的出风口送风进行除霜除雾。而车门玻璃位于仪表板的侧方,距离出风口较远,除霜除雾面积有限,不能满足驾驶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汽车仪表板出风口对车门玻璃除霜除雾面积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了出风功能,能够增大出风量、减小吹风距离、结构紧凑的拉手结构及汽车。
一种拉手结构,所述拉手结构包括:
拉手本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环状结构,所述内壳包括第二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以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以使气流在流经所述内壳表面时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外壳表面时的流速;所述环形空腔在所述第一环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连接部开设有环形空隙,所述环形空隙用于对车门玻璃出风;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拉手本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均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用于与汽车立柱连接,并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朝向所述内壳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内壳还包括朝向所述外壳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为部分重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横截面的曲率,以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环形空隙,且使气流在流经所述第二弯折部表面时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第一弯折部表面时的流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包括通风管、三通阀和分流管,所述通风管用于连通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所述分流管为两个,两个所述分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分流管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三通孔与所述通风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均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汽车立柱连接,以使拉手本体被安装在汽车立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本体还包括进风孔,所述进风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部上,所述进风孔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本体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均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汽车立柱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靠近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均与所述拉手本体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拉手本体与车门玻璃之间的角度能够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的纵截面均为椭圆形或矩形,所述矩形的纵向上的两端均设有圆角,所述圆角的直径与所述矩形等宽。
一种汽车,包含如上述的拉手结构,及
仪表板,所述仪表板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安装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
汽车立柱,与所述拉手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腔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车门玻璃,与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隙相对设置。
上述拉手结构,包括拉手本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将拉手本体的两端连接在汽车立柱上,使拉手本体能够与车门玻璃相对。拉手本体的外壳包括第一环状结构,拉手本体的内壳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第二环状结构,能够形成环形空腔。该环形空腔在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的连接处开设有环形空隙,环形空隙与车门玻璃相对。通过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环形空腔连通,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可以实现将汽车空调系统的风引导至拉手本体的环形空腔处,并通过环形空隙将风吹送至车门玻璃表面,拉近了出风口对车门玻璃除霜除雾的距离。其中,第一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第二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气流流经内壳的第二环状结构表面时流线更密,流速更大。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越大,压强越小,当气流从环形空腔的环形空隙射出时,流经内壳表面的高速气流将吸引附近的低速气流流动,使出风量增大,进而增大除霜除雾面积。上述拉手结构能够拉近出风口对车门玻璃除霜除雾的距离,并通过拉手本体的环形空隙出风,增大了出风量,使除霜除雾面积更大,且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视角的拉手结构与汽车立柱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视角的拉手结构与汽车立柱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视角的拉手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视角的且包含局部剖面的拉手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拉手结构与汽车立柱装配后的一剖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拉手本体;200、汽车立柱;300、仪表板;400、车门玻璃;500、通风组件;
110、第一支架;120、第二支架;130、外壳;140、内壳;150、连接部;160、进风孔;170、连接件;180、环形空腔;190、环形空隙;
111、第一风道;121、第二风道;131、第一弯折部;141、第二弯折部;
510、通风管;520、三通阀;530、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3至图5,其中,图1为驾驶员视角的拉手结构与汽车立柱200装配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手结构,包括拉手本体100、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通过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将拉手本体100的两端连接在汽车立柱200上,使拉手本体100能够与车门玻璃400相对。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包括第一环状结构,拉手本体100的内壳140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第二环状结构,能够形成环形空腔180。该环形空腔180在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的连接处开设有环形空隙190,环形空隙190与车门玻璃400相对。通过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一端与环形空腔180连通,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可以实现将汽车空调系统的风引导至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处,并通过环形空隙190将风吹送至车门玻璃400表面,拉近了出风口对车门玻璃400除霜除雾的距离。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第二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当气流通过环形空隙射出时,气流流经内壳140的第二环状结构表面时流线更密,流速更大。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越大,压强越小。当气流从环形空腔180的环形空隙190射出时,流经内壳140表面的高速气流将吸引附近的低速气流流动,被拉手本体的环形空隙包围的区域内的气体将一同被带动向车门玻璃流动,使出风量更大,进而增大了除霜除雾面积。上述拉手结构能够拉近出风口对车门玻璃400除霜除雾的距离,并通过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隙190出风,增大了出风量,使除霜除雾面积更大,且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使气流从环形空隙190高速射出的流速进一步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30还包括朝向所述内壳140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31,所述内壳140还包括朝向所述外壳130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41,所述第一弯折部13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41为部分重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131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弯折部141的横截面的曲率,以使所述外壳130与所述内壳140之间形成所述环形空隙190,使气流能够从环形空腔180内射出,并保证气流在流经所述第二弯折部141表面时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第一弯折部131表面时的流速,以吸引环形空隙190附近的低速气流流动。通过少量的高速气流带动更多的低速气流流动,进一步增大了拉手本体100的出风量,且出风气流稳定、均匀,相比带有栅格的仪表板300出风口,出风更柔和、无剪切感。此外,其简易的结构更便于日常清洁。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与内壳140组合后,整体为一个环状构件,当使用者需要手扶拉手时,可穿过环状构件的中部,实现持握。其中,环状构件的横截面为机翼形,环形空隙设置在拉手本体100的里侧,即靠近内壳140的一侧。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外壳130与内壳140有两个连接处,在环状构件的厚度较小的一侧,外壳130与内壳140的连接处为密封连接,在环状构件的厚度较大的一侧,外壳130与内壳140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供气流射出。
为了方便驾驶员能够调整对车门玻璃400除霜除雾的角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的靠近所述拉手本体100的一端均与所述拉手本体10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拉手本体100与车门玻璃400之间的角度能够改变。通过转动拉手本体100,使环形空隙190相对车门玻璃400的角度发生改变,能够改变拉手本体100的吹风角度,实现对车门玻璃400不同的角落进行除霜除雾的目的。
可选地,为了改善拉手本体的密封性,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的靠近所述拉手本体100的一端均穿设于所述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并与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密封连接。具体地,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在与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的连接处均开设有连接孔,在外壳的连接孔处均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设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与外壳的连接孔抵接并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抵接,形成密封连接,防止拉手本体100在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连接处漏风。
拉手本体100的内壳140和外壳130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采用任意形式,优选地,为了使吹出的气流更加集中,且风速适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30与所述内壳140的纵截面均为椭圆形或矩形,则形成的环形空隙190的形状为椭圆形或矩形,使环形空隙190的边缘距离其几何中心不会过远,因而被环形空隙190包围的空间内的气体都能够被射出的高速气流带动,出风集中、风速稳定,所述矩形的纵向上的两端均设有圆角,所述圆角的直径与所述矩形等宽,方便使用者手扶把手,避免膈手。
如图3中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第一风道111,所述第二支架120包括第二风道121,所述第一风道111和所述第二风道121均与所述环形空腔180连通。通过第一风道111和第二风道121将空调系统送出的风引导至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内,使其通过环形空隙190对着车门玻璃400送出,相比从汽车仪表板300出风口出风,拉手本体100除霜除雾的距离更近,有效作用面积更大。
参阅图2,图2为从汽车立柱200的背离驾驶舱的一侧观察的拉手结构与汽车立柱200装配的示意图,为了能够将空调系统送出的风引导至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通风组件500,所述通风组件500包括通风管510、三通阀520和分流管530,所述通风管510用于连通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所述分流管530为两个,两个所述分流管530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111、所述第二风道121连通;所述三通阀520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三通阀520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分流管530连通,所述三通阀520的第三通孔与所述通风管510连通。汽车空调系统送出的风通过其出风口通入通风管510,通风管510将风引导至三通阀520处,通过两个分流管530将风分别送入第一支架110的第一风道111和第二支架120的第二风道121,进而到达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中,最终通过环形空隙190使气流被高速射出。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的远离所述拉手本体100的一端均设有连接部150,所述连接部150与汽车立柱200连接,以使拉手本体100被安装在汽车立柱200上。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本体100还包括进风孔160,所述进风孔16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第二支架120的连接部150上,所述进风孔160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架110、所述第二支架120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通过进风孔160使分流管530引导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支架110的第一风道111和第二支架120的第二风道121通入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内。
如图4中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手本体100还包括连接件170,所述第一支架110、所述第二支架120均通过所述连接件170与汽车立柱200螺纹连接。可选地,连接件170为螺栓螺钉或铆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包含如上述的拉手结构及仪表板300,所述仪表板300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安装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汽车立柱200与所述拉手结构连接,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腔180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车门玻璃400与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隙190相对设置。同理,该汽车也具有上述拉手结构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上述拉手结构,包括拉手本体100、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通过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将拉手本体100的两端连接在汽车立柱200上,使拉手本体100能够与车门玻璃400相对。拉手本体100的外壳130包括第一环状结构,拉手本体100的内壳140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第二环状结构,能够形成环形空腔180。该环形空腔180在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的连接处开设有环形空隙190,环形空隙190与车门玻璃400相对。通过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一端与环形空腔180连通,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可以实现将汽车空调系统的风引导至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腔180处,并通过环形空隙190将风吹送至车门玻璃400表面,拉近了出风口对车门玻璃400除霜除雾的距离。其中,第一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第二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气流流经内壳140的第二环状结构表面时流线更密,流速更大。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越大,压强越小,当气流从环形空腔180的环形空隙190射出时,流经内壳140表面的高速气流将逐渐吸引附近的低速气流流动,使出风量增大,进而增大除霜除雾面积。上述拉手结构能够拉近出风口对车门玻璃400除霜除雾的距离,并通过拉手本体100的环形空隙190出风,增大了出风量,使除霜除雾面积更大,且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结构包括:
拉手本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环状结构,所述内壳包括第二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环状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以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曲率,以使气流在流经所述内壳表面时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外壳表面时的流速;所述环形空腔在所述第一环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连接部开设有环形空隙,所述环形空隙用于对车门玻璃出风;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拉手本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均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用于与汽车立柱连接,并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朝向所述内壳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内壳还包括朝向所述外壳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为部分重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横截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横截面的曲率,以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环形空隙,且使气流在流经所述第二弯折部表面时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第一弯折部表面时的流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包括通风管、三通阀和分流管,所述通风管用于连通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所述分流管为两个,两个所述分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分流管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三通孔与所述通风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均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汽车立柱连接,以使拉手本体被安装在汽车立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还包括进风孔,所述进风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部上,所述进风孔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均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汽车立柱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靠近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均与所述拉手本体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拉手本体与车门玻璃之间的角度能够改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的纵截面均为椭圆形或矩形,所述矩形的纵向上的两端均设有圆角,所述圆角的直径与所述矩形等宽。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仪表板,所述仪表板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安装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
汽车立柱,位于所述仪表板的一端;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拉手结构,与所述汽车立柱连接,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腔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及
车门玻璃,与所述拉手结构的所述环形空隙相对设置。
CN202320511096.2U 2023-03-16 2023-03-16 拉手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9564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1096.2U CN219564879U (zh) 2023-03-16 2023-03-16 拉手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1096.2U CN219564879U (zh) 2023-03-16 2023-03-16 拉手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4879U true CN219564879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1096.2U Active CN219564879U (zh) 2023-03-16 2023-03-16 拉手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4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819834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EP1867505A3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4764093A (zh)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9564879U (zh) 拉手结构及汽车
US20100062702A1 (en) Defroster nozzle
US20050176363A1 (en) Air duct outlets having return air passageways that facilitate oscillating air flow
CN201856739U (zh) 汽车空调广角扩散型中央除霜风道
ATE325721T1 (de) Fahrzeugklimaanlage
US5955803A (en) Device for cooling a motor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5579649A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JP4534198B2 (ja) デフロスタダクトの取付構造
CN107420989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218702588U (zh) 一种车用空调除霜风道结构
CN220662221U (zh) 出风口结构、仪表板及汽车
JP6394796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11679644B2 (en) Vehicle HVAC unit having noise suppression case
CN213082865U (zh) 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
CN212708834U (zh) 风口结构及车辆
CN215971016U (zh) 空调风道及车辆
CN214307329U (zh) 空调器
CN20985226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除霜装置
CN212708842U (zh) 吹脚风道及汽车
CN217099603U (zh) 一种吹脚风管
CN210116351U (zh) 用于车辆的暖风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1049579Y (zh) 一种内置式空调过渡风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