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2944U - 复合式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2944U
CN219552944U CN202320182298.7U CN202320182298U CN219552944U CN 219552944 U CN219552944 U CN 219552944U CN 202320182298 U CN202320182298 U CN 202320182298U CN 219552944 U CN219552944 U CN 219552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heat dissipation
heat sink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22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俊宏
陈汉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LOOPS CORP
Huizhou Huili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LOOPS CORP
Huizhou Huili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LOOPS CORP, Huizhou Huiliq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LOOPS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1822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2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2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2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包括座体、罩体、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罩体对应座体罩盖并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区,在第一散热区的罩体设有第一进风口和与第一进风口相通的第一出风口,在第二散热区的罩体设有第二进风口和与第二进风口相通的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一风扇对应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配置;第二风扇并且对应于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配置;其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罩体的二相对应边的位置,第三出风口则位于罩体的第二出风口的邻边位置。借此,可提供互不干扰的多方向性散热出口,进而提升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复合式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由于3D的绘图软件及其显像功能的提升,显示卡在处理影像的显示芯片也大幅提升其运算能力,而相对随之而来的则是其处理器的发热问题与散热问题。
目前应用在显示卡的散热设计中,除了通过水冷的方式进行散热外,仍有不少显示卡采用空冷(或气冷)的方式散热,常见作法就是将散热体和散热风扇组合。但在此种既有构件的组合配置下,常常会发生电子发热源所产生的废热,因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或各气流相互干扰的情况下,使其散热效能相当有限,因此如何解决前述问题则为本案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其利用各出风口的分散配置,使得被所吹送的气流彼此互不干扰,进而提升散热效能。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座体、一罩体、一第一风扇及一第二风扇,该罩体对应该座体罩盖,并在该座体和该罩体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散热区和一第二散热区,在该第一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一第一进风口和与该第一进风口相通的一第一出风口,在该第二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一第二进风口和与该第二进风口相通的一第二出风口和一第三出风口;该第一风扇设置在该座体并且对应于该第一进风口和该第一出风口配置;该第二风扇设置在该座体并且对应于该第二进风口、该第二出风口和该第三出风口配置;其中该第一出风口和该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该罩体的二相对应边的位置,该第三出风口则位于该罩体的该第二出风口的邻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一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一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一散热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散热构件,该第一散热构件设于该第一散热流道内,且介于该第一风扇和该第一出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二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二散热流道,以及气体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三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三散热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还包括一第二散热构件,该第二散热构件设于该第二散热流道和该第三散热流道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二散热构件包括一热管及两个散热鳍片组,该热管为一U字形,其是环设于该第二风扇的外周围,其中的一该散热鳍片组贴接该热管并介于该第二风扇和该第二出风口之间,另一该散热鳍片组贴接该热管并介于该第二风扇和该第三出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罩体包括一隔板,该隔板介于该第一散热区和该第二散热区之间,以阻隔该第一散热区和该第二散热区内的气体的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罩体包括一面板、分别从该面板垂直延伸的一左侧板、一右侧板及一上侧板,该左侧板和该右侧板为对应边的位置关系,该上侧板和该右侧板为邻边的位置关系,该第一进风口和该第二进风口设于该面板,该第一出风口设于该左侧板,该第二出风口设于该右侧板,该第三出风口设于该上侧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一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一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一散热流道,该第二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二散热流道,该第二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一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一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与该第一进风口相通的一第四出风口,该第一散热区还包括气体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四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四散热流道,该第四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一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该第二散热区还包括气体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三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三散热流道,该第三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则与该第二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该第四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三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散热构件、一第二散热构件、一第三散热构件及一均温板,该第一散热构件和该第三散热构件设置在该第一散热区内,第二散热构件设置在该第二散热区内,该均温板设置在该座体上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该第二散热构件和该第三散热构件热接触。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功效,借由第二散热区的出风口数量大于进风口数量,使得第二散热构件所产生的废热能够被快速且充分地排出罩体外部。利用罩体的隔板设置,以使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区内的气体互不相通。借由第二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第一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反,使得各电子发热源所产生的废热能够被分散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组合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组合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的另一方向组合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的另一方向组合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显示卡组合外观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显示卡的使用状态剖视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显示卡的使用状态剖视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显示卡的另一实施例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中:
1、1A:复合式散热装置;10:座体;11:支杆;12:螺柱;20:罩体;21:面板;211:第一进风口;212:第二进风口;22:左侧板;221:第一出风口;23:右侧板;231:第二出风口;24:上侧板;241:第三出风口;242:第四出风口;25:下侧板;26:隔板;30:第一风扇;40:第二风扇;50:第一散热构件;60:第二散热构件;61:热管;62:散热鳍片组;70:均温板;80:第三散热构件;9:显示卡;91:电路板;92:电子发热源;H1:第一散热区;H2:第二散热区;C1:第一散热流道;C2:第二散热流道;C3:第三散热流道;C4:第四散热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此复合式散热装置1主要包括一座体10、一罩体20、一第一风扇30及一第二风扇40。
座体10大致呈一矩形状,其包括复数支杆11和复数螺柱12,各支杆11是间隔配置且以横向和纵向作排列组合,在部分的支杆11上分别设置有螺柱12,借以提供螺丝等锁固元件穿接锁固。
罩体20是对应座体10罩盖并形成于其一侧边,在座体10和罩体20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散热区H1和一第二散热区H2。
在一实施例中,罩体20可为金属材质所制成,且呈一矩形状,且其主要包括一面板21、分别从面板21垂直延伸的一左侧板22、一右侧板23、一上侧板24及一下侧板25,其中左侧板22和右侧板23为相对应边的位置关系,上侧板24和右侧板23为邻边的位置关系。
在第一散热区H1的罩体20的面板21设有一第一进风口211,于罩体20的左侧板22设有与第一进风口211相通的一第一出风口221。在第二散热区H2的罩体20的面板21设有一第二进风口212,于罩体20的右侧板23设有与第二进风口212相通的一第二出风口231,于罩体20的上侧板24设有与第二进风口212相通的一第三出风口241。
在一实施例中,罩体20还包括一隔板26,此隔板26是介于第一散热区H1和第二散热区H2之间,借以阻隔第一散热区H1和第二散热区H2内的气体的流通。
第一风扇30为一离心式风扇,其是设置在座体10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一进风口211和第一出风口221配置。其中第一风扇30的叶轮可为金属材质所制成。
第二风扇40亦为一离心式风扇,其是设置在座体10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二进风口212、第二出风口231和第三出风口241配置。其中第二风扇40的叶轮可为金属材质所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区H1包括气体自第一进风口211进入罩体20内部,并且经由第一风扇30而从第一出风口221排出罩体20外部的一第一散热流道C1(如图6至图8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1还包括一第一散热构件50,其是设于前述的第一散热流道C1内,且介于第一风扇30和第一出风口221之间,第一散热构件50可为一散热鳍片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区H2包括气体自第二进风口212进入罩体20内部,并且经由第二风扇40而从第二出风口231排出罩体20外部的一第二散热流道C2;以及气体经由第二风扇40而从第三出风口241排出罩体20外部的一第三散热流道C3(如图6至图8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1还包括一第二散热构件60,其是设于前述的第二散热流道C2和第三散热流道C3内,第二散热构件60主要包括一热管61及两个散热鳍片组62,其中热管61为一U字形,其是环设于第二风扇40的外周围,其中的一散热鳍片组62贴接于热管61并介于第二风扇40和第二出风口231之间,另一散热鳍片组62贴接于热管61并介于第二风扇40和第三出风口241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1还包括一均温板70(Vapor Chamber,VC),其是设置在座体10上并与第一散热构件50和第二散热构件60热接触。
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1可应用于一显示卡9的散热,显示卡9主要包括一电路板91及布设于电路板91的若干电子发热源92(如:GPU、DRAM…),各电子发热源92是分别贴接于前述均温板70上,各电子发热源92运作后所产生的废热将先传导给均温板70,其中的一部分再传导给第一散热构件50,另一部分则传导给第二散热构件60的热管61,并经由热管61传导给各散热鳍片组62,通过第一风扇30的运作,将外部气体从第一进风口211吸入罩体20内,并经由第一出风口221排出罩体20外部。同时通过第二风扇40的运作,将外部气体从第二进风口212吸入罩体20内,一部分气体从第二出风口231排出罩体20外部;另一部分气体从第三出风口241排出罩体20外部。其中第二散热流道C2内的气体的流向和第一散热流道C1内的气体的流向相反,第三散热流道C3内的气体的流向则与第二散热流道C2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通过第一出风口221、第二出风口231和第三出风口241分别位于罩体20的不同方位,使得被所吹送的气流彼此互不干扰,进而提升散热效能。
请参阅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式散热装置1A,在其第一散热区H1的罩体20的上侧板24设有与第一进风口211相通的一第四出风口242,第一散热区H1包括气体自第一进风口211进入罩体20内部,并且经由第一风扇30而从第四出风口242排出罩体20外部的一第四散热流道C4,第四散热流道C4内的气体的流向和第一散热流道C1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并与第三散热流道C3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平行。又,此复合式散热装置1A还包括一第三散热构件80,其是设置在前述第四散热流道C4内,且介于第一风扇30和第四出风口242之间,此第三散热构件80亦为一散热鳍片组,其是与前述均温板70热接触,借以提供废热的散逸。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
一罩体,对应该座体罩盖,并在该座体和该罩体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散热区和一第二散热区,在该第一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一第一进风口和与该第一进风口相通的一第一出风口,在该第二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一第二进风口和与该第二进风口相通的一第二出风口和一第三出风口;
一第一风扇,设置在该座体并且对应于该第一进风口和该第一出风口配置;以及
一第二风扇,设置在该座体并且对应于该第二进风口、该第二出风口和该第三出风口配置;
其中该第一出风口和该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该罩体的二相对应边的位置,该第三出风口则位于该罩体的该第二出风口的邻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一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一散热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散热构件,该第一散热构件设于该第一散热流道内,且介于该第一风扇和该第一出风口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二散热流道,以及气体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三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三散热流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散热构件,该第二散热构件设于该第二散热流道和该第三散热流道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构件包括一热管及两个散热鳍片组,该热管为一U字形,其是环设于该第二风扇的外周围,其中的一该散热鳍片组贴接该热管并介于该第二风扇和该第二出风口之间,另一该散热鳍片组贴接该热管并介于该第二风扇和该第三出风口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罩体包括一隔板,该隔板介于该第一散热区和该第二散热区之间,以阻隔该第一散热区和该第二散热区内的气体的流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罩体包括一面板、分别从该面板垂直延伸的一左侧板、一右侧板及一上侧板,该左侧板和该右侧板为对应边的位置关系,该上侧板和该右侧板为邻边的位置关系,该第一进风口和该第二进风口设于该面板,该第一出风口设于该左侧板,该第二出风口设于该右侧板,该第三出风口设于该上侧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一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一散热流道,该第二散热区包括气体自该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罩体内部,并且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二散热流道,该第二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一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区的该罩体设有与该第一进风口相通的一第四出风口,该第一散热区还包括气体经由该第一风扇而从该第四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四散热流道,该第四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一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区还包括气体经由该第二风扇而从该第三出风口排出该罩体外部的一第三散热流道,该第三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则与该第二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垂直,该第四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和该第三散热流道内的气体的流向相互平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散热构件、一第二散热构件、一第三散热构件及一均温板,该第一散热构件和该第三散热构件设置在该第一散热区内,第二散热构件设置在该第二散热区内,该均温板设置在该座体上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该第二散热构件和该第三散热构件热接触。
CN202320182298.7U 2023-02-07 2023-02-07 复合式散热装置 Active CN219552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2298.7U CN219552944U (zh) 2023-02-07 2023-02-07 复合式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2298.7U CN219552944U (zh) 2023-02-07 2023-02-07 复合式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2944U true CN219552944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4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2298.7U Active CN219552944U (zh) 2023-02-07 2023-02-07 复合式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29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39865A1 (en) Microstructure water cooling unit for cooling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mponent that already includes a flow diverter and a flow distributor
JP2007234957A (ja) 遠心ファン付ヒートシンク
KR20170057018A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제습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제습기
CN113939152B (zh) 水冷散热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33844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散热系统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CN219552944U (zh) 复合式散热装置
KR20040044705A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JP2018006642A (ja) 電子機器
CN21315266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727155A (zh) 散热装置
CN217159528U (zh) 具有散热风道的射频电源
CN216391914U (zh) 电力设备机柜
CN216673641U (zh) 具有散热器外壳的射频电源
CN102026520A (zh) 散热装置
CN111526676B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医疗设备
JPWO2008004280A1 (ja)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放熱器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13141749B (zh)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100482059C (zh) 散热装置
JP2011103393A (ja) 基地局の冷却構造
TWI834490B (zh) 複合式散熱裝置
JP4457238B2 (ja) 機器キャビネット内発熱部品群の放熱構造
CN220041065U (zh) 散热装置和机箱
TWM641092U (zh) 複合式散熱裝置
CN217769122U (zh) 电子承载组件、控制柜和打磨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