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9497U -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9497U
CN219549497U CN202320455699.5U CN202320455699U CN219549497U CN 219549497 U CN219549497 U CN 219549497U CN 202320455699 U CN202320455699 U CN 202320455699U CN 219549497 U CN219549497 U CN 219549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avity
shaft
bearing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56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永泉
俞正明
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tech Solar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56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9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9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9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传动轴安装结构包括壳体和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位于壳体的第一腔体内,并通过两个轴承旋转安装于壳体的传动轴安装孔。两个轴承之间设置有衬套,使两个轴承轴向间隔设置。衬套和传动轴之间设置有油封。平行驱动装置包括上述传动轴安装结构以及六个传动件。壳体还包括侧面的第二腔体和上部的第三腔体,分别用于容纳传动件,每个腔体独立润滑。第六传动件为扇形蜗轮轴,具有中空结构;第六传动件通过连接件连接至光伏主轴,连接件的轴头具有多边弧形横截面轮廓。传动轴安装结构具有较佳的通用性且重量更轻,第六传动件为中空轻量化设计,连接件可承受较高的弯矩和转矩,也实现了轻量化。

Description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伏跟踪支架的驱动装置中,由于单个驱动装置驱动的光伏跟踪支架的风振较大、抗风能力不强,使得多点同步驱动太阳能跟踪系统在光伏跟踪支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主轴与同步轴的平行驱动输出的多点平行驱动方式具有南北方向运维便捷,遮挡较少的优点,为越来越多的商家选用。
多点平行驱动方式通常使用平行驱动装置,平行驱动装置内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通常需要设置多个轴承,并且需要为这些轴承设置专用的轴承座和安装结构,具有重量大、适应性不佳等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适应性好的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包括该传动轴安装结构的平行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包括:壳体,具有第一腔体;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旋转安装于所述壳体;衬套,安装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使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轴上套设有油封套,所述油封套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油封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密封抵接,所述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油封,所述油封抵接至所述油封套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的腔壁上设置有传动轴安装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穿过所述传动轴安装孔至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外,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用于安装传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轴安装孔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具有径向向内凸起的台阶结构,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抵接至所述台阶结构,所述衬套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之间;所述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调整塞,所述调整塞螺纹连接于所述传动轴安装孔并抵接至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平行驱动装置,包括前述的任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轴线垂直;第三传动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第四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三传动件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三传动件啮合,所述第四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三传动件的轴线平行;第五传动件,与所述第四传动件同轴固连;第六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五传动件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五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五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六传动件的轴线垂直;其中,所述第六传动件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上方,所述第六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三传动件和所述第四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五传动件和所述第六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上方,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的腔壁上分别开设有注脂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传动件为扇形蜗轮轴,所述第六传动件包括:本体,呈圆管状;蜗轮部,周向设于所述本体的外周;第一端板,固连至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第二端板,固连至所述本体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周向布置有第一安装孔,且均在中心位置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五传动件为环面蜗杆;所述环面蜗杆与所述蜗轮部啮合传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包括多个周向分布的花瓣状开口,所述第一安装孔布置于所述花瓣状开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端部和轴头,所述端部利用所述第一安装孔可拆卸地固定至所述第六传动件,所述轴头的横截面外轮廓呈多边弧形,所述轴头用于套设具有多边弧形横截面内轮廓的光伏主轴;所述轴头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弧形板、位于上方的水平板、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竖板、分别位于所述水平板和两个所述竖板之间的两个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水平板、所述竖板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弧形板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外周位于同一柱面,所述柱面与所述第六传动件同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部包括导向凸起部,所述导向凸起部向远离所述轴头的方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部的外轮廓和所述开口的内轮廓匹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均为斜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中的至少一种:
1.通过将两个轴承直接设置于壳体的传动轴安装孔,可省去专用的轴承座,减少了传动轴安装结构的整体重量;
2.通过衬套实现两个轴承的间隔设置,使轴承的设置更加灵活,例如可以选用不同轴向尺寸的轴承并调整衬套的长度;
3.通过在衬套上集成设置油封,保证了油封两侧腔体的独立润滑,简化了密封结构;
4.通过在传动轴的中部间隔设置两个轴承,并在传动轴的两端均安装传动件,减少了轴承数量并且使传动轴的安装结构更加紧凑,从而降低了壳体的重量、减少了轴承的总重量;
5.包括两个轴承等所有附件的传动轴可从第一腔体外侧完成安装,简化了安装工艺;
6.通过中空结构的第六传动件,以及第一安装孔之间的花瓣状开口、蜗轮部内侧表面的凹槽等结构,使第六传动件重量降低;
7.通过连接件的多边弧形轮廓设计,使连接件可承受较高的弯矩和扭矩,并减少了安装孔的数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8.通过将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设置为斜齿轮,在相同重量下可传递更高的扭矩,进一步实现了平行驱动装置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平行驱动装置立体图;
图2是图1实施例沿第一传动轴201和第二传动轴202所在平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的壳体100剖视图;
图5是驱动器300和传动机构200的立体图;
图6是第六传动件260的立体图;
图7是第六传动件260的剖视图;
图8是连接件270的立体图;
图9是连接件270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中局部B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腔体,120.第二腔体,130.第三腔体,140.传动轴安装孔,141.台阶结构,200.传动机构,201.第一传动轴,202.第二传动轴,203.第三传动轴,210.第一传动件,220.第二传动件,230.第三传动件,240.第四传动件,250.第五传动件,260.第六传动件,261.本体,262.蜗轮部,263.第一端板,264.第二端板,265.第一安装孔,266.花瓣状开口,267.凹槽,270.连接件,271.端部,272.第一弧形板,273.水平板,274.竖板,275.第二弧形板,277.第三安装孔,278.第二安装孔,279.导向凸起部,281.第一轴承,282.第二轴承,283.衬套,284.油封,285.油封套,286.螺母,287.调整塞,300.驱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可用于如图1所示的平行驱动装置。平行驱动装置用于多点同步驱动的光伏跟踪支架,以通过同一驱动器300在多点同步驱动光伏主轴和同步轴。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壳体100和第一传动轴201。参考图5,第一传动轴201为平行驱动装置的传动机构200的一个中间传动轴,传动机构200的具体设置可参见本申请的平行驱动装置实施例。但本实施例的传动轴安装结构也可用于其他具有类似设置的驱动装置。
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0具有第一腔体110;第一传动轴20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体110内,如图2中的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一端即图中的右端位于第一腔体110内。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轴承281、第二轴承282和衬套283,第一传动轴201通过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旋转安装于壳体100,具体可安装于壳体100的腔壁上,或者安装于壳体100内的具有轴承座功能的其他结构件上。衬套283安装于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之间,使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轴向间隔设置于壳体100的安装结构上。
现有技术通常会为两个轴承单独设置安装结构,例如相背设置的、具有轴向间隔的两个台阶轴孔,并将两个轴承分别从两个方向固定至两个台阶轴孔。另外还有部分现有技术为两个轴承设置了一个一体的轴承座,并把两个台阶轴孔设置在轴承座上。将两个轴承轴向间隔安装于该轴承座后,再将总成从一个方向安装至一个台阶轴孔,避免了从两边安装轴承的结构,但是结构较复杂,且增加了安装结构的整体重量。本申请利用衬套283将两个轴承间隔设置,并将两个轴承和衬套283直接设置于壳体100的安装结构上,不仅实现了单方向安装的工艺,而且用重量小得多的衬套283替代了轴承座,降低了安装结构的整体重量。
本申请的安装结构还实现了额外的技术效果。如图2所示,两个轴承均可从壳体100的安装结构如安装孔的一侧进行安装,而且可以选用不同轴向尺寸的轴承,只需同时换用尺寸匹配的衬套283,而不用更改壳体100的安装结构。这在平行驱动装置采用不同配置的传动机构200的时候非常有利,可根据第一传动轴201的载荷要求和尺寸设计选择不同的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而衬套283结构简单,更换成本很低。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可采用常见的滚动轴承,但也可采用更便宜、重量更轻的滑动轴承。由于图2中所示的滚柱轴承以及滑动轴承的轴向尺寸直接与其承载能力、转动性能相关,因此应用本申请的安装结构时可以使轴承的选型更加灵活。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腔体110的腔壁上设置有传动轴安装孔140,第一传动轴201穿过传动轴安装孔140至第一腔体110内;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腔体110之外,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用于安装传动件,且安装于第一端的传动件的径向尺寸小于传动轴安装孔140的直径,从而保证第一传动轴201及其安装结构均可从第一腔体110的外侧安装。而且当第一传动轴201的两端均用于安装传动件时,使第一传动轴201的两端均为悬臂结构,构成紧凑的结构,无需在壳体100上设置更多的轴承,从而比第一传动轴201两端均设置轴承的传统结构减少了轴承的数量,也简化了壳体100的结构。同时通过衬套283将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间隔设置,保证了第一传动轴201的弯曲挠度在设计范围内。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传动轴201上还套设有油封套285,油封套285位于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之间,且油封套285密封套设于第一传动轴201上,使其内壁与第一传动轴201密封抵接。本实施例的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油封284,油封284安装于衬套283的台阶孔上,外侧抵接至衬套283的内壁、内侧抵接至油封套285的外壁。油封284可采用普通的密封圈,或如图3所示采用滑动密封性能更佳的泛塞封。油封套285由耐油、耐磨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提高油封284和第一传动轴201之间的密封性,并减少油封284的磨损。由于传动机构200通常采用润滑脂润滑,因此衬套283和传动轴安装孔140的内壁之间可通过间隙配合构成密封结构,或者根据需要在衬套283和传动轴安装孔140之间设置简单的密封槽和密封圈,以在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二端所在位置为开放结构时,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水分渗入第一腔体110。
本实施例的安装结构使第一端安装有传动件的第一传动轴201、第一轴承281、第二轴承282、衬套283以及油封284等部件均可从第一腔体110外侧安装,使安装和后期维护简单方便,还可较简单地拆卸和更换这些零件。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安装结构和安装步骤。如图4和图10所示,传动轴安装孔140靠近第一腔体110的一端具有径向向内凸起的台阶结构141。如图3所示,第二轴承282的外圈抵接至该台阶结构141,衬套283抵接于第一轴承281的外圈和第二轴承282的外圈之间;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螺母286和调整塞287,调整塞287螺纹连接于传动轴安装孔140,并抵接至第一轴承281的外圈远离第一腔体110的一侧,即图中的左侧,从而将第一轴承281的外圈、衬套283、第二轴承282的外圈和传动轴安装孔140的台阶结构141依次抵紧。在采用不同轴向尺寸的第一轴承281和第二轴承282时,除了可以调整衬套283的轴向尺寸,还可利用调整塞287的螺纹行程范围进行补充调整,在两个轴承的轴向尺寸变化不大时,也可不更换衬套283,而仅依靠调整塞287的螺纹行程范围实现调整。螺母286螺纹连接至第一传动轴201,并将第一轴承281的内圈轴向抵紧,而第二轴承282的内圈则抵紧至第一传动轴201在图中右侧的轴肩上。上述具体的安装结构仅为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第一传动轴201和传动轴安装孔140的具体结构选择设置其他安装方式。
实施例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平行驱动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传动轴安装结构。本实施例又可从功能上分为壳体100、传动机构200和驱动器300三个部分。如图5所示,除第一传动轴201外,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200还包括依次传动的第二传动件220、第一传动件210、第三传动件230、第四传动件240、第五传动件250、第六传动件260,构成平行驱动装置的驱动链。光伏主轴通常水平设置,本实施例的所有传动件的轴线也均为水平设置。
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传动件210固定连接至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一端,第二传动件220固定连接至驱动器300的输出轴即第三传动轴203且与第一传动件210垂直啮合连接;第三传动件230固定连接至第一传动轴201的第二端;第四传动件240位于第三传动件230的上侧且与第三传动件230啮合连接,且其轴线与第三传动件230的轴线平行设置;第五传动件250与第四传动件240通过第二传动轴202(图5中未标示,可参见图2)同轴固连;第六传动件260位于第五传动件250的上侧并与第五传动件250啮合连接,且其轴线于第五传动件250的轴线垂直设置。
其中,第六传动件260在第二传动件220的上方且两者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均位于第一腔体110内。第二传动件220位于第一传动件210的下侧且与第一传动件210在垂直方向上啮合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采用斜齿轮,和锥齿轮相比,在传递相同的扭矩的前提下重量更小。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从功能上来说,通过多个传动件的布置配合,使第二传动件220与第六传动件260沿轴向相互平行,从而可实现二者的平行驱动。在实际应用中,第六传动件260在第二传动件220的上方,第六传动件260用于连接至光伏主轴并驱动光伏主轴转动,并进一步带动光伏组件随光伏主轴转动。另外第二传动件220和第三传动轴203兼具同步驱动的作用,第三传动轴203在第六传动件260的下方作为另一路的平行输出,再通过连轴结构可在其他位置驱动光伏主轴,形成多点同步驱动太阳能跟踪系统。并且,第六传动件260设在第二传动件220的正上方,使二者构成的平行驱动装置更加稳定,且便于在光伏跟踪支架系统中安装。
平行驱动装置还包括作为动力源的驱动器300,驱动器300通常为伺服电机或包括减速机构的减速电机,本实施例的驱动器300的输出轴为第三驱动轴203,从而与第二传动件220直接相连,但也可以与第一传动件210、第三传动件230至第五传动件250中任一个直接传动连接。未包括驱动器300的平行驱动装置则可从其他包括驱动器300的第三传动轴203获得动力。
从整体构造来说,各传动件设置在壳体100内,因而壳体100具有齿轮箱结构。第一传动件210、第二传动件220和第三传动件230相对布置在壳体100的下层,第四传动件240、第五传动件250、第六传动件260相对布置在壳体100的上层,使得壳体100结构形成上下两层排布,使壳体100的刚性更好,使用中能有效减少其结构的变形,且能减少壳体100的重量,并降低成本。
更优地,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0还包括第二腔体120和第三腔体130。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在壳体100内位于第一腔体110内,第一腔体110构成第一啮合腔;第三传动件230和第四传动件240位于第二腔体120内,使第二腔体120形成第二啮合腔;第五传动件250和第六传动件260位于第三腔体130内,使第三腔体130形成第三啮合腔。且壳体100的各啮合腔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注脂口,从而在壳体100内形成了三个独立的脂润滑腔: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的垂直啮合腔体、第三传动件230和第四传动件240的平行啮合腔体、第五传动件250和第六传动件260的垂直啮合腔体三个脂润滑腔之间可通过油封相隔离,节省了润滑脂的用量,也保证了整体的润滑和密封效果,降低了维护成本。
为了使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第二腔体120位于第一腔体110和第三腔体130的一侧,且第五传动件250、第六传动件260及第一传动件210、第二传动件220均位于第二腔体120以及第四传动件240和第三传动件230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其中,关于驱动器300的布置,可有多种方案。
驱动器300的一种布置方式为:如图5所示,第二传动件220位于第一传动件210的下侧,驱动器300通过第三传动轴203连接第二传动件220。驱动器300在第一传动件210的一侧沿着平行于第六传动件260轴向的方向设置,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当一排光伏支架设置有n个平行驱动装置时,驱动器300的约1/n的功率通过第一传动件210等部件传递给第六传动件260,剩余的约(n-1)/n的功率经第三传动轴203平行分动给其他位置的平行驱动装置以同步驱动光伏支架。由于第一传动件210与第二传动件220的交错斜齿轮副有高度方向的中心距,能有效拉大第二传动件220与第六传动件260的中心距,从而能适应光伏支架系统安装的中心距要求。
另一种布置方式为:第二传动件220与第一传动件210无高度差,驱动器300传动连接至第三传动轴203的任一端,可节省平行驱动装置在光伏跟踪支架中的竖向装配空间,适用于第二传动件220和第六传动件260的中心距易于满足要求的场合。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均为锥齿轮,且二者呈90°啮合连接,形成锥齿轮副。更优地,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的齿轮传动比为1:1。在实际应用中,将第一传动件210和第二传动件220采用相同规格的锥齿轮,有效减少了齿轮的种类、降低了成本。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300在第二传动件220的一端沿着平行于第六传动件260轴向的方向设置,依然能够保持整体结构的紧凑性。驱动器300的动力分配方式可和上一布置方式相同。
如前文提及,驱动器300的布置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上几种实施方式,比如驱动器300还可以与第四传动件240直接驱动连接、或与第五传动件250直接驱动连接,可根据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当然,驱动器300也并不限定为一个,可根据需求在多种实施方式中进行组合,从而在结构布置上更加灵活方便。
如图5所示,第三传动件230和第四传动件240均设为圆柱齿轮,且二者呈轴向平行啮合连接,形成相互平行的圆柱齿轮副。第一传动件210与第三传动件230分别通过键槽结构连接设置在第一传动轴201的两端。第三传动件230的齿数小于第四传动件240的齿数,从而可使驱动器300通过第三传动件230和第四传动件240形成的减速齿轮副达到放大传动比或扭矩的作用。
第五传动件250为环面蜗杆,可单独加工后设置于第二传动轴202,但也可和第二传动轴202一体设置。采用环面蜗杆时蜗轮蜗杆副的传动比大,较圆柱蜗杆有更多个蜗齿同时受力,承载能力更强;同时环面蜗杆的自锁性能优异,锁止作用可靠。第六传动件260为扇形蜗轮轴;环面蜗杆与扇形蜗轮轴上的蜗轮部262啮合传动,形成的环面蜗轮蜗杆副具有大的减速比,经扭矩放大后驱动与第六传动件260连接的光伏主轴回转,并在角度调节完成后形成自锁。
第二传动轴202通过设置于第三腔体130两侧的轴承旋转设置于壳体100;第二传动件220所在的第三传动轴203通过轴承设置于第一腔体110的下方。第三传动轴203的轴承可以与第二传动轴203的轴承配合更换,例如,将第三传动轴203的轴承更换成小规格轴承,同时将第二传动轴202的轴承更换成大规格轴承,在保证第二传动件220与第六传动件260中心距不变的情况下,第五传动件250两侧的轴承选用较高强度的轴承,可以提高第五传动件250的保持力矩。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说明第六传动件260的一种优选的轻量化设置。如图6所示,第六传动件260为扇形蜗轮轴,集成了转轴功能和传动件功能。第六传动件260具体包括本体261、蜗轮部262、第一端板263和第二端板264。本体261整体呈圆管状,其两端的部分长度构成轴颈,用于旋转设置于壳体100的第三腔体130内。蜗轮部262周向设于本体261的外周,优选为扇形蜗轮部,以减少重量,并且和第五传动件250匹配设置为环面蜗轮结构。蜗轮部262具体可为单独生产的零件,并焊接至本体261上,或者和本体261一体铸造后进行进一步加工制成。
本体261旋转设置于壳体100,并传动连接至光伏主轴,蜗轮部262传入的扭矩即可驱动光伏主轴旋转。本体261的管状结构使第六传动件260具有中空结构,而且该中空结构无需用于传动或转动连接,也就是说该中空结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轴孔,因此没有尺寸和表面光洁度要求,节省了材料并降低了生产成本。而本体261的外壁构成的轴颈具有更大的直径,承载能力比传统的轴孔更强,使本体261的壁厚可以降低,进一步实现轻量化设计。
为了便于光伏主轴的连接,本体26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端板263和第二端板264。其中,第一端板263和第二端板264均周向布置有第一安装孔265,且均在中心位置设置有开口,从而维持了第六传动件260的轻量化结构。
更优地,如图7所示,第一端板263和第二端板264上的开口包括周向分布的花瓣状开口266,花瓣状开口266的底部,即靠近本体261的位置呈弧形。例如图7所示的本实施例设置了6个周向均匀分布的花瓣状开口266,使开口整体呈六瓣花朵形状。当然也可将开口设置为包括5个花瓣状开口266的梅花形状。6个第一安装孔265布置于6个花瓣状开口266之间。花瓣状开口266的底部弧形结构可保证第一安装孔265所在的凸起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从图6和图7中还可以看出,本体261对应于蜗轮部262的内侧表面设有凹槽267,使第六传动件260重量更轻、且整体结构厚度均匀、易于避免铸造缺陷。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连接件270,用于连接光伏主轴。如图8所示,连接件270包括端部271和用于套设光伏主轴的轴头。如图9所示,端部271呈板状,并设置有和第六传动件260的第一安装孔265匹配的第三安装孔277。连接件270利用第一安装孔265和第三安装孔277可拆卸地固定至第六传动件260,形成传动连接。
如图9所示,轴头的横截面外轮廓呈多边弧形,用于套设同样具有多边弧形横截面内轮廓的光伏主轴。轴头具体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弧形板272、位于上方的水平板273、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竖板274、位于水平板273和两个竖板274之间的两个第二弧形板275;水平板273、竖板27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孔278;第一弧形板27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278。第一弧形板272和两个第二弧形板275的外周位于同一柱面,且连接件270安装至第六传动件260后,该柱面与第六传动件260同轴。由于实际工作时连接件270是跟随光伏主轴旋转的,因此本实施例的“下方”、“上方”、“水平”、“竖”、“两侧”等方位描述字词均基于光伏主轴位于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时的连接件270的姿态,该姿态以及接近的姿态和光伏主轴多数工作时间内所在的姿态对应。
和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方形轴头、D形轴头等结构相比,本申请的多边弧形轮廓的轴头结构中,由于竖板274和下方的第一弧形板272的设置,使连接件270可承受更高的上下方向的弯矩;同时在相同的重量下,多边弧形的轮廓周长比方形和D形更长,因而可达到更高的扭转刚度惯量,从而可传递更高的扭矩。多边弧形轮廓的轴头可仅设置5个第二安装孔278与光伏主轴连接,比方形轴头常见的8个安装孔设置(每个边2个)、D形轴头常见的7个安装孔设置(弧形边5个、直边2个)都有减少。
另外如图8所示,端部271可包括导向凸起部279,导向凸起部279位于远离轴头的端面,其外轮廓和第六传动件260的第一端板263上的开口的内轮廓匹配。在安装连接件270时,导向凸起部279不仅可方便操作者安装,还可使操作者方便将连接件270的第一弧形板272的方位和第六传动件260的蜗轮部262的方位对齐。更优地,在图7中,可减少一个花瓣状开口266,或者将其中某一个花瓣状开口266设置得更小,并相应地将导向凸起部279的其中一个径向凸起结构匹配设置,使得连接件270和第六传动件260只能按正确的相对周向角度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和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上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1)

1.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腔体;
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旋转安装于所述壳体;
衬套,安装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使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动轴上套设有油封套,所述油封套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油封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密封抵接,所述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油封,所述油封抵接至所述油封套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的腔壁上设置有传动轴安装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穿过所述传动轴安装孔至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外,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用于安装传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安装孔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具有径向向内凸起的台阶结构,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抵接至所述台阶结构,所述衬套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之间;
所述传动轴安装结构还包括调整塞,所述调整塞螺纹连接于所述传动轴安装孔并抵接至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
5.一种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轴安装结构;
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
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轴线垂直;
第三传动件,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
第四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三传动件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三传动件啮合,所述第四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三传动件的轴线平行;
第五传动件,与所述第四传动件同轴固连;
第六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五传动件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五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五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六传动件的轴线垂直;
其中,所述第六传动件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上方,所述第六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所述第三传动件和所述第四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五传动件和所述第六传动件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上方,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的腔壁上分别开设有注脂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传动件为扇形蜗轮轴,所述第六传动件包括:
本体,呈圆管状;
蜗轮部,周向设于所述本体的外周;
第一端板,固连至所述本体的第一端;
第二端板,固连至所述本体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周向布置有第一安装孔,且均在中心位置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五传动件为环面蜗杆;所述环面蜗杆与所述蜗轮部啮合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包括周向分布的多个花瓣状开口,所述第一安装孔布置于所述花瓣状开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端部和轴头,所述端部利用所述第一安装孔可拆卸地固定至所述第六传动件,所述轴头的横截面外轮廓呈多边弧形,所述轴头用于套设具有多边弧形横截面内轮廓的光伏主轴;
所述轴头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弧形板、位于上方的水平板、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竖板、分别位于所述水平板和两个所述竖板之间的两个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水平板、所述竖板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弧形板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外周位于同一柱面,所述柱面与所述第六传动件同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包括导向凸起部,所述导向凸起部向远离所述轴头的方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部的外轮廓和所述开口的内轮廓匹配。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均为斜齿轮。
CN202320455699.5U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Active CN219549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5699.5U CN21954949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5699.5U CN21954949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9497U true CN219549497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5699.5U Active CN21954949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9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9751B (zh) 一种履带车辆双功率流动力差速转向机构
US10330184B2 (en) Bogie axle assembly
CN219549497U (zh) 一种传动轴安装结构及平行驱动装置
CN111845333A (zh) 一种轮边减速总成
CN208634307U (zh) 一种轻量化商用车中桥主减速器总成
CN112066155B (zh) 一种可差速支撑轮式管道机器人
CN211220700U (zh) 蛇形臂三自由度手腕关节
CN109838509B (zh) 一种电动舵机
CN110962507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62506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901515U (zh) 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
CN114396461A (zh) 工业机器人中空摆线减速一体机
US20210162856A1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0464089C (zh) 新型环板式rv传动装置
CN114123643A (zh) 一种电动执行器及其动力传输构件
CN209757487U (zh) 一种长航程自主水下航行器低功耗转向装置
CN213711749U (zh) 一种升降专用蜗轮蜗杆减速机
CN215059278U (zh) 一种线性致动器
CN210397598U (zh)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N216886096U (zh) 一种带轮边减速驱动桥的端部连接安装机构
CN211895915U (zh) 变速箱及其转向结构
CN216158091U (zh) 一种电机的变速轴结构
CN219802079U (zh) 一种应用机器人中关节电机
CN215928159U (zh) 一种鼓形齿式联轴器内齿圈键传动结构
CN211639914U (zh) 一种传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