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7598U -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7598U
CN210397598U CN201920840293.2U CN201920840293U CN210397598U CN 210397598 U CN210397598 U CN 210397598U CN 201920840293 U CN201920840293 U CN 201920840293U CN 210397598 U CN210397598 U CN 210397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lanetary
planetary gear
differential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402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秋彬
李冬冬
刘勇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402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7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7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7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行星减速装置包括:壳体、齿圈、电机、太阳轮、两个双联行星轮组和行星架。齿圈和太阳轮均设在壳体内,电机与太阳轮相连,两个双联行星轮组在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每个双联行星轮组均包括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和传动轴,传动轴分别与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相连,双联行星轮组中的第一行星轮与太阳轮啮合配合,双联行星轮组中的第二行星轮与齿圈啮合配合,行星架与两个双联行星轮组中的传动轴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行星减速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在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的双联行星轮组,不仅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的装配效率,还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的运行更加平稳。

Description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的驱动桥总成内设有行星减速装置,行星减速装置内设有多个分别与太阳轮和齿圈啮合配合的双联行星齿轮组。但是,当行星减速装置工作时,多个双联行星齿轮组承受的载荷大小不同,由此不仅影响行星减速装置的运行平稳性,而且承受载荷较大的双联行星轮组产生的磨损比较严重,极易出现个别双联行星轮组提前失效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行星减速装置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行星减速装置,所述行星减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行星减速装置的驱动桥总成。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驱动桥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装配空间;齿圈,所述齿圈设在所述装配空间内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电机和太阳轮,所述太阳轮设在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电机与所述太阳轮相连以驱动所述太阳轮转动;两个双联行星轮组,两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在所述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均包括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和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相连以使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同轴转动,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太阳轮啮合配合,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齿圈啮合配合;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与两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传动轴相连以由所述传动轴驱动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在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的双联行星轮组,由此不仅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的装配效率。而且,两个双联行星轮组承受的载荷大小可以保持相同,由此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的运行更加平稳,还可以避免出现其中一个双联行星轮组提前失效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传动轴键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行星架之间设有第一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平键,所述平键在所述传动轴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或所述第二行星轮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行星架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的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一个与所述传动轴为一体成型件,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传动轴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齿圈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一配合槽和所述第二配合槽配合以形成配合孔,所述行星减速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配合孔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槽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配合槽的横截面均形成为半圆形,所述固定件形成为圆柱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槽和所述第二配合槽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配合槽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槽均在所述齿圈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分布且一一对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包括:桥壳;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所述行星减速装置设在所述桥壳上;差速器,所述差速器设在所述桥壳内,所述差速器与所述行星减速装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通过设置上述行星减速装置,行星减速装置具有两个在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的双联行星轮组,由此不仅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提升驱动桥总成的装配效率。而且,两个双联行星轮组承受的载荷大小可以保持相同,由此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的运行更加平稳,进而可以提升驱动桥总成的运行平稳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行星架形成为一体成型件;两个差速器行星轮和差速轴,两个所述差速器行星轮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且分别穿设在所述差速轴上,所述差速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相连;两个半轴齿轮,两个所述半轴齿轮分别设在所述差速轴的相对两侧且每个所述半轴齿轮同时与两个所述差速器行星轮啮合配合;所述驱动桥总成还包括:两个轮端半轴和两个轮毂总成,两个所述轮端半轴与两个所述半轴齿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轮端半轴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半轴齿轮和所述轮毂总成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驱动桥总成,可以大大提升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双联行星轮组的分布状态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与差速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架与差速器壳体组成的一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联行星轮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联行星轮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双联行星轮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圈与壳体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驱动桥总成100,
行星减速装置1,
壳体11,第二配合槽111,
齿圈12,第一配合槽121,
电机13,电机轴131,
太阳轮14,
双联行星轮组15,第一行星轮151,第二行星轮152,传动轴153,平键154,第一轴承155,第二轴承156,第三轴承157,花键158,
行星架16,
固定件17,
差速器2,差速器壳体21,差速器行星轮22,差速轴23,半轴齿轮24,
轮端半轴3,
轮毂总成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1,该行星减速装置1可以用于车辆中的驱动桥总成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1,包括:壳体11、齿圈12、电机13、太阳轮14、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和行星架16。
其中,壳体11内可以限定出装配空间,齿圈12可以设在装配空间内并固定在壳体11的内周壁上。太阳轮14可以设在装配空间内,电机13可以与太阳轮14相连以驱动太阳轮14转动。其中,电机13可以设在壳体11内,电机13也可以设在壳体11外侧,可以根据实际的装配需求选择设置。当电机13设在壳体11的外侧时,电机13的电机轴131可以伸入到壳体11内并与太阳轮14相连。
如图2-图3所示,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可以在太阳轮14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均可以包括第一行星轮151、第二行星轮152和传动轴153,传动轴153可以分别与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相连以使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同轴转动,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可以与太阳轮14啮合配合,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二行星轮152可以与齿圈12啮合配合,行星架16可以与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传动轴153相连以由传动轴153驱动转动。
具体而言,当行星减速装置1工作时,电机13可以驱动太阳轮14进行转动,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可以与太阳轮14啮合配合并可以由太阳轮14驱动转动。由于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同轴转动,第一行星轮151转动的同时可以带动对应的第二行星轮152同步转动,第二行星轮152转动时可以与齿圈12啮合配合。由此,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在进行自转的同时可以绕太阳轮14进行公转,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在公转时可以通过传动轴153驱动行星架16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在太阳轮14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因此作用在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上的载荷大小相同,由此可以起到均载的作用,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运行更加平稳。而且,由于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承受的载荷大小相同,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的磨损程度也可以大致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避免其中一个双联行星轮组15提前失效而需要对行星减速装置1进行维修,从而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运行流畅性。进一步地,相比于传统的行星减速装置设置多个双联行星轮组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的行星减速装置1通过设置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结构更加简单、重量更轻,从而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壳体11上可以设置安装座(图未示出),电机13可以通过螺栓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座上。可选地,电机13的电机轴131可以通过花键连接或平键连接的方式与太阳轮14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1,通过设置两个在太阳轮14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的双联行星轮组15,由此不仅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而且,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承受的载荷大小可以保持相同,由此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运行更加平稳,还可以避免出现其中一个双联行星轮组15提前失效的情况。
如图5-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可以形成为一体成型件。也就是说,可以将其中一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设置成一体成型件,也可以将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设置成一体成型件。当双联行星轮组15进行装配时,可以将一体成型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同时套设在传动轴153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简化双联行星轮组15的结构,进而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传动轴153键连接,传动轴153与行星架16之间可以设有第一轴承155。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行星轮151与传动轴153键连接,也可以将第二行星轮152与传动轴153键连接,还可以将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分别与传动轴153键连接。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双联行星轮组15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为一体成型件并套设在传动轴153上,传动轴153上设有一个平键154,第一行星轮151采用平键连接的方式与传动轴153装配在一起,传动轴153与行星架16之间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轴承155。当行星减速装置1工作时,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可以在太阳轮14的驱动下进行自转。在第一行星轮151的带动下,传动轴153也可以通过第一轴承155相对行星架16进行自转。第二行星轮152与齿圈12啮合配合的同时,第一行星轮151、第二行星轮152和传动轴153可以围绕太阳轮14进行公转。
可选地,第一行星轮151和/或第二行星轮152可以采用平键连接的方式与传动轴153进行配合,第一行星轮151和/或第二行星轮152也可以采用花键连接的方式与传动轴153进行配合,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需求选择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轴153上可以设有至少一个平键154,平键154可以在传动轴153的轴向方向(如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配合,由此可以增大传动轴153与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双联行星轮组15的结构更加牢固。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传动轴153上设置一个平键154,也可以在传动轴153上设置两个平键154。当传动轴153上设置一个平键154时,平键154可以与第一行星轮151配合,平键154也可以与第二行星轮152配合,平键154还可以同时与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配合。当传动轴153上设置两个平键154时,其中一个平键154与第一行星轮151配合,另一个平键154与第二行星轮152配合。
例如,如图5所示,传动轴153上设置一个平键154,平键154与第一行星轮151配合。当然,也可以延长平键154在传动轴153的轴向方向上的延伸长度,由此平键154可以同时与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配合,由此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轴153可以与行星架16固定相连,第一行星轮151和传动轴153之间、第二行星轮152与传动轴153之间分别可以设有第二轴承156,由此可以提升双联行星轮组15与行星架16之间的装配效率。具体而言,当双联行星轮组15与行星架16进行装配时,首先可以将第二轴承156套设在传动轴153的对应位置上,然后将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的组合结构套设在传动轴153上,其中一个第二轴承156设在第一行星轮151和传动轴153之间,另一个第二轴承156设在第二行星轮152和传动轴153之间。
当行星减速装置1工作时,太阳轮14可以驱动第一行星轮151进行转动,第一行星轮151可以带动第二行星轮152通过对应的第二轴承156围绕传动轴153进行自转。第二行星轮152与齿圈12啮合配合的同时,第一行星轮151、第二行星轮152和传动轴153可以围绕太阳轮14进行公转。可选地,至少一个传动轴153与行星架16可以形成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结构更加简单、方便装配。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的设计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也可以设置成分体件,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可以分别采用平键连接或花键连接的方式与传动轴153连接在一起,传动轴153可以相对行星架16枢转。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中的一个可以与传动轴153为一体成型件,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中的另一个可以与传动轴153键连接,传动轴153与行星架16之间可以设有第三轴承157。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行星轮151与传动轴153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第二行星轮152与传动轴153键连接,也可以将第二行星轮152与传动轴153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第一行星轮151与传动轴153键连接。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双联行星轮组15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的装配效率。
例如,如图7所示,第二行星轮152与传动轴153形成为一体成型的齿轮轴,第一行星轮151与传动轴153采用花键158连接在一起,传动轴153的左右两端与行星架16之间均设置第三轴承157。当行星减速装置1工作时,太阳轮14可以驱动第一行星轮151进行转动,第一行星轮151可以带动齿轮轴进行自转,齿轮轴自转的同时与齿圈12配合,由此,第一行星轮151、第二行星轮152和传动轴153可以围绕太阳轮14进行公转。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齿圈12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第一配合槽121,壳体11的内周壁上可以设有第二配合槽111,第一配合槽121可以和第二配合槽111配合以形成配合孔,行星减速装置1还可以包括固定件17,固定件17可以与配合孔过盈配合,由此可以使齿圈12和壳体11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密。
具体而言,当齿圈12与壳体11装配时,可以将固定件17的一部分放置在第一配合槽121内,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过盈配合以将固定件17定位在第一配合槽121内。然后可以将壳体11外套在内齿圈12上,固定件17的一部分可以伸入到第二配合槽111内,由此,可以通过固定件17将齿圈12和壳体11连接在一起,固定件17可以限制齿圈12的轴向位移和周向位移。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均可以为盲孔,可以使齿圈12与壳体11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密,可以降低行星减速装置1的漏油和渗油的风险点。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槽121的横截面和第二配合槽111的横截面均可以形成为半圆形,固定件17可以为圆柱销,由此可以使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的配合更加平顺。例如,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均可以形成为半圆柱形槽,固定件17可以形成为圆柱销。由此,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之间可以形成弧面接触,可以降低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之间的装配难度。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配合槽121、第二配合槽111以及固定件17的设计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均可以形成为方形槽,固定件17可以形成为长方体形。又例如,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也可以形成为半球形,固定件17可以为金属球。
可选地,固定件17可以为弹性材料件,当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进行装配时,固定件17可以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不仅可以方便装配,还可以使固定件17与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槽121和第二配合槽111均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配合槽121和多个第二配合槽111可以在内齿圈12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分布且一一对应配合,由此可以使齿圈12与壳体11之间形成多点连接,可以使齿圈12与壳体11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可选地,第一配合槽121可以延伸至齿圈12的轴向方向的两端,由此可以增大齿圈12与壳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使齿圈12与壳体11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齿圈12和壳体11之间的配合方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齿圈12还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1的内周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100,包括:桥壳、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行星减速装置1和差速器2。其中,行星减速装置1可以设在桥壳上,差速器2设在桥壳内,差速器2可以与行星减速装置1相连。具体而言,当驱动桥总成100工作时,电机13可以驱动太阳轮14进行转动,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可以与太阳轮14啮合配合并可以由太阳轮14驱动转动。由于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中的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同轴转动,第一行星轮151转动的同时可以带动对应的第二行星轮152同时转动,第二行星轮152转动时可以与齿圈12啮合配合。由此,每个双联行星轮组15在进行自转的同时可以绕太阳轮14进行公转,第一行星轮151和第二行星轮152在公转时可以通过传动轴153驱动行星架16转动。行星架16可以与差速器2相连,行星架16可以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100,通过设置上述行星减速装置1,行星减速装置1具有两个在太阳轮14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的双联行星轮组15,由此不仅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提升驱动桥总成100的装配效率。而且,两个双联行星轮组15承受的载荷大小可以保持相同,由此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的运行更加平稳,进而可以提升驱动桥总成100的运行平稳性。
如图3-图4、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差速器2可以包括:差速器壳体21、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差速轴23和两个半轴齿轮24。差速器壳体21可以与行星架16形成为一体成型件,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且分别穿设在差速轴23上,差速轴23可以与差速器壳体21相连,两个半轴齿轮24可以分别设在差速轴23的相对两侧且每个半轴齿轮24可以同时与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啮合配合。驱动桥总成100还可以包括两个轮端半轴3和两个轮毂总成4,两个轮端半轴3与两个半轴齿轮24一一对应,每个轮端半轴3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对应的半轴齿轮24和轮毂总成4相连。
具体而言,当驱动桥总成100工作时,行星减速装置1中的行星架16可以与差速器壳体21相连以驱动差速器壳体21转动,差速器壳体21可以驱动差速轴23转动,差速轴23可以带动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跟随其进行公转。由于两个半轴齿轮24与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啮合配合,当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进行公转时可以去驱动两个半轴齿轮24转动,轮端半轴3可以与对应的半轴齿轮24同步转动。由此,差速器2可以通过两个轮端半轴3将动力传动至轮毂总成4。当车体两侧的轮毂总成4转速不同时,轮端半轴3可以通过对应的半轴齿轮24驱动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自转,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可以围绕差速轴23进行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差速器壳体21与行星架16一体成型可以使驱动桥总成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差速器壳体21与行星架16之间无需设置专门的连接结构以传递驱动力,由此可以减小行星减速装置1与差速器2之间的装配误差,从而可以提升行星减速装置1与差速器2之间的配合精度更高,可以大大降低驱动桥总成100的工作噪声。而且,通过将差速器壳体21与行星架16设置成一体成型件,可以使行星减速装置1与差速器2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可以节省装配空间,由此可以使驱动桥总成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实现驱动桥总成100的轻量化和功能集中一体化设计。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驱动桥总成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从而可以有助于实现驱动桥总成100的轻量化和功能集中一体化设计。
下面参考图9以一个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差速器2。
差速器2包括:差速器壳体21、差速轴23、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和两个半轴齿轮24。差速器壳体21与行星架16相连并与行星架16形成为一体成型件。差速轴23与差速器壳体21相连由差速器壳体21驱动转动。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穿设在差速轴23上,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水平放置并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半轴齿轮24竖直放置并位于差速轴23的两侧,每个半轴齿轮24分别与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配合,每个半轴齿轮24通过轮端半轴3与对应的轮毂总成4相连。
当差速器2工作时,行星架16可以与差速器壳体21同步转动,由此可以带动差速轴23转动,差速轴23可以带动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跟随其进行公转。由于两个半轴齿轮24与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啮合配合,当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公转时可以去驱动两个半轴齿轮24转动,轮端半轴3可以与对应的半轴齿轮24同步转动,由此可以驱动对应的轮毂总成4转动。
当车辆进行直线行驶时,差速轴23可以驱动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进行公转,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可以驱动两个半轴齿轮24进行转动以将动力通过轮端半轴3传递至对应的轮毂总成4。当车辆转弯时,车身两侧的轮毂总成4因受到的阻力不同而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附加力,附加力可以通过轮端半轴3传递至对应的半轴齿轮24,由此可以迫使两个差速器行星轮22围绕差速轴23产生自转,与车身内侧的轮毂总成4相对应的半轴齿轮24的转速减慢,与车身外侧的轮毂总成4相对应的半轴齿轮24的转速加快,由此可以使车身两侧的轮毂总成4的转速不同,从而可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驱动桥总成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驱动桥总成100,可以大大提升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装配空间;
齿圈,所述齿圈设在所述装配空间内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
电机和太阳轮,所述太阳轮设在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电机与所述太阳轮相连以驱动所述太阳轮转动;
两个双联行星轮组,两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在所述太阳轮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均包括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和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相连以使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同轴转动,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太阳轮啮合配合,每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齿圈啮合配合;
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与两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传动轴相连以由所述传动轴驱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双联行星轮组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传动轴键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行星架之间设有第一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平键,所述平键在所述传动轴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或所述第二行星轮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行星架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双联行星轮组的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一个与所述传动轴为一体成型件,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传动轴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一配合槽和所述第二配合槽配合以形成配合孔,所述行星减速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配合孔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槽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配合槽的横截面均形成为半圆形,所述固定件形成为圆柱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槽和所述第二配合槽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配合槽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槽均在所述齿圈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分布且一一对应配合。
10.一种驱动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桥壳;
行星减速装置,所述行星减速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所述行星减速装置设在所述桥壳上;
差速器,所述差速器设在所述桥壳内,所述差速器与所述行星减速装置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
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行星架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两个差速器行星轮和差速轴,两个所述差速器行星轮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且分别穿设在所述差速轴上,所述差速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相连;
两个半轴齿轮,两个所述半轴齿轮分别设在所述差速轴的相对两侧且每个所述半轴齿轮同时与两个所述差速器行星轮啮合配合;
所述驱动桥总成还包括:两个轮端半轴和两个轮毂总成,两个所述轮端半轴与两个所述半轴齿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轮端半轴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半轴齿轮和所述轮毂总成相连。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或11中所述的驱动桥总成。
CN201920840293.2U 2019-06-04 2019-06-04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0397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0293.2U CN210397598U (zh) 2019-06-04 2019-06-04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0293.2U CN210397598U (zh) 2019-06-04 2019-06-04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7598U true CN210397598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8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40293.2U Active CN210397598U (zh) 2019-06-04 2019-06-04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7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9640B (zh) 一种同轴式独立电驱桥及电动汽车
EP2615329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638304B2 (en) Spur differential gear
US8721484B2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412981B (zh) 一种行星齿轮式差速器
US20130257202A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JP2017101712A (ja) 伝動装置及び差動装置
CN210397598U (zh)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US20190242457A1 (en)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cycloidal mechanism
CN111288150B (zh) 一种减速驱动系统及一种电动汽车
CN111895064A (zh) 一种轴间差速器结构
CN110962506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62507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61947U (zh) 离心式限滑差速器
CN210240475U (zh) 一种差速器总成
CN115654097A (zh) 离心式限滑差速器
CN220015979U (zh) 一种差速器安装连接结构及工程机械
CN112555360A (zh) 一种行星齿轮结构、轴间差速器及车辆
US20190285141A1 (en) Powertrain with cycloidal mechanism having reinforced contact surfaces
WO2018184506A1 (zh) 一种差速器和摆线差速器
CN215634800U (zh) 一种差速器总成及驱动桥
JP2016070298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20053510U (zh)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CN214534299U (zh) 减速器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CN219634909U (zh) 电驱动桥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