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4697U - 扎带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扎带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44697U CN219544697U CN202320120016.0U CN202320120016U CN219544697U CN 219544697 U CN219544697 U CN 219544697U CN 202320120016 U CN202320120016 U CN 202320120016U CN 219544697 U CN219544697 U CN 2195446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wall surface
- tie
- adjusting part
-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扎带及车辆,该扎带包括主体和带体,其中,主体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一个调节部,主体部与调节部之间形成插入通道,主体部面向插入通道的壁面为第一壁面,调节部面向插入通道的侧面为第二壁面,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咬合齿,调节部用于调整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的间距,调节部可活动地设置在主体部上。带体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在主体部上,带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咬合齿,第二咬合齿能够在调节部的作用下与第一咬合齿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扎带,通过在主体部上设置具有可活动的调节部,以能够调节主体上插入通道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扎带在插入通道中的固定和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扎带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内,通常需要使用扎带对管路以及线束进行绑扎和引导,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汽车电路不断升级,汽车发动机舱内的部件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线束和管路也越来越多。
当前,发动机线束多采用杉树型扎带进行固定,当拆卸线束时,需要利用钳子将扎带进行剪断,然后再用钳子夹住扎带拖拽或旋转使其脱离螺纹孔。
但是,在上述的拆卸过程中,存在多个问题,首先,在剪扎带时,钳子尖嘴容易导致线束波纹管损伤;拖拽或旋转取出扎带时费力,位于狭窄空间时易造成手部磕碰;扎带因被剪断无法重复利用,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线束扎带在二次拆卸时,存在的浪费、拆卸困难和容易破坏波纹管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扎带,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一个调节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调节部之间形成插入通道,所述主体部面向所述插入通道的壁面为第一壁面,所述调节部面向所述插入通道的侧面为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咬合齿,所述调节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的间距,所述调节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带体,所述带体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带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咬合齿,所述第二咬合齿能够在所述调节部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咬合齿啮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扎带,包括主体和带体,其中,带体的第一端能够固定在主体的主体部上,带体的第二端用于固定在主体的插入通道内,通过在主体部上设置具有可活动的调节部,以能够调节插入通道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带体在插入通道中的固定和脱离,有助于避免现有线束扎带在二次拆卸时,存在的浪费、拆卸困难和容易破坏波纹管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扎带,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通过弯折段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且所述弯折段设置为朝远离所述插入通道的方向弯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段设置为V型,所述弯折段的开口对应的一端与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弯折段的开口对应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上构造有卡装柱,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卡装槽,所述卡装柱与所述卡装槽配合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外凸的操作部,所述卡装槽开设在所述操作部上,所述操作部用于驱使所述卡装槽脱离或套入在所述卡装柱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构造为杉树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
所述带体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咬合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带体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三咬合齿靠近所述第二咬合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扎带。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扎带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扎带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主体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带体装配后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扎带装配时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主体部;11、第一壁面;12、卡装柱;
2、插入通道;
3、调节部;31、第二壁面;
4、第一咬合齿;
5、弯折段;
6、操作部;61、卡装槽;
7、安装座;
8、带体;81、第二咬合齿;82、第三咬合齿;
9、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扎带,整体设计上,该扎带包括主体和带体8。
其中,主体包括主体部1和至少一个调节部3,主体部1与调节部3之间形成插入通道2,主体部1面向插入通道2的壁面为第一壁面11,调节部3面向插入通道2的侧面为第二壁面31,第一壁面11上设置有第一咬合齿4,调节部3用于调整第一壁面11和第二壁面31的间距,调节部3可活动地设置在主体部1上。带体8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在主体上,带体8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咬合齿81,第二咬合齿81能够在调节部3的作用下与第一咬合齿4啮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扎带,其中,带体8的第一端能够固定在主体的主体部1上,带体8的第二端用于固定在主体的插入通道2内,通过在主体部1上设置具有可活动的调节部3,以能够调节插入通道2的第一壁面11和第二壁面31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带体8在插入通道2中的固定和脱离,有助于避免现有线束扎带在二次拆卸时,存在的浪费、拆卸困难和容易破坏波纹管的问题。
具体地,上述主体整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其中,主体部1整体为长方体,且在主体的至少一端开设有固定槽,且上述调节部3能够与固定槽配合形成插入通道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面11为固定槽的底面,即主体部1面向插入通道2的壁面为第一壁面11,第二壁面31设置为调节部3靠近第一壁面11的一侧面上,即调节部3面向插入通道2的侧面为第一壁面11。其中,第一咬合齿4设置在第一壁面11上,且第一咬合齿4的数量为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部3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主体部1上,调节部3的第二端与主体部1固定连接。其中,调节部3的第一端连接在主体部1上,且此时,调节部3能够以第一端为中心相对于主体部1进行偏转,配合调节部3的第二端在主体部1上的固定连接,能够实现第一壁面11和第二壁面31之间的间距可调,进而实现带体8在插入通道2中的固定和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3的第一端通过弯折段5与主体部1连接,且弯折段5设置为朝远离插入通道2的方向弯折。弯折段5的设置不仅可实现调节部3在主体部1上的可枢转,同时,也可以实现调节部3和主体部1的一体成型,进而降低扎带的制作难度。弯折段5采用朝远离插入通道2的方向弯折,有助于降低弯折段5对带体8安装或拆卸的影响,确保带体8能够有效且快速地脱离插入通道2。
如图3和图4所示,将上述弯折段5设置为V型,且弯折段5的开口对应的一端与调节部3的第一端连接,弯折段5的开口对应的另一端与主体部1连接,如此设置,不仅具有较好的可枢转效果,同时,也可确保调节部3在主体部1上的连接强度。当然,除将弯折段5设置为V型,也可将弯折段5设置为半圆型或其他形状,以能够实现调节部3的第一端在主体部1上的可枢转即可。当然,弯折段5的弯折方向也可朝向靠近插入通道2的方向,亦不影响调节部3在主体部1上的枢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上构造有卡装柱12,调节部3的第二端设置有卡装槽61,卡装柱12与卡装槽61配合卡接。通过设置卡装柱12和卡装槽61的配合结构,能够实现调节部3的第二端在主体部1上的卡装固定,而且,也可降低扎带的生产制作难度,以及带体的拆卸难度。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除采用卡装结构实现调节部3的第二端在主体部1上的固定,也开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如通过连接件进行辅助固定,具体地,将连接件设置为螺接件或插销等结构,相应地,主体部1和调节部3上开设有用于配合连接件作用的辅助结构。而采用卡装固定的方式进行调节部3的固定,对扎带的加工操作较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部3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外凸的操作部6,卡装槽61开设在操作部6上,操作部6用于驱使卡装槽61脱离或套入在卡装柱12上。如图4和图5所示,在调节部3的第二端上设置操作部6,且将操作部6设置为外凸结构,有助于使用人员的手部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人员可通过直接作用操作部6,并使操作部6发生弯折,从而实现卡装柱12在卡装槽61中的插入和脱离,如此设置,不仅有助于降低调节部3在主体部1上的卡装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部3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主体部1的两端,如此使得主体部1上具有两个插入通道2。同时,在带体8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咬合齿82,如此设置,使用人员无需对两个插入通道2进行区分,直接安装带体8即可,具有一定防错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插入通道2对应设置在主体部1的两端,也有助于保障带体8与待捆绑物品的贴合效果,降低带体8对待捆绑物品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咬合齿82和第二咬合齿81的数量并不相同,第三咬合齿82的数量较少,且用于固定在两个插入通道2中的其中一个,以作为带体8的固定端。第二咬合齿81的数量较多,且用于固定在两个插入通道2中的另外一个,以作为带体8的插入端。将第三咬合齿82和第二咬合齿81的数量设置为不同,不仅有便于区分带体8的两端,也可在带体8的拆卸时起到提示的作用。
如图5和图6所示,带体8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9,限位结构9设置在第三咬合齿82靠近第二咬合齿81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9设置为构造在带体8两侧的柱体。限位结构9的设置能够很好限制带体8的第一端在插入通道2中的探入深度,避免出现安装过当的情况,从而影响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上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咬合齿81和第三咬合齿82均设置为多个等距排列的斜齿,且第三咬合齿82和第二咬合齿81的设置方向相反。将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上的插入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上的脱离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当带体8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探入并固定在插入通道2中时,限位结构9与主体部1抵接。由于第三咬合齿82与第一咬合齿4的啮合,且此时,第一咬合齿4能够限制带体8沿第二方向运动,而且,限位结构9能够限制带体8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上的双向自锁,即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上的固定,同时,使用人员可剪掉带体8的第一端探出插入通道2的部分,且不影响扎带的多次拆卸。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主体部1上仅设置有一个插入通道2时,上述带体8的第一端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主体部1上,如通过辅助件安装在主体部1上,或直接构造在主体部1上。带体8的第一端在主体部1上的固定,以能够不影响带体8的第二端在带体8上可拆卸安装即可。
此外,在主体部1上还设置有安装座7,安装座7构造为杉树形。为了更好地提高扎带的适用性,可在主体部1的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安装座7,安装座7的设置并不影响带体8的拆装,且有助于实现对待捆绑物品的引导固定。同时,将安装座7设置为杉树形,有助于实现扎带的主体在发动机舱内固定安装,也能够快速匹配发动机舱内不同钣金的安装厚度,使得安装更为迅速,节省安装时间。
本实施方式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上述的扎带。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扎带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一个调节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调节部之间形成插入通道,所述主体部面向所述插入通道的壁面为第一壁面,所述调节部面向所述插入通道的侧面为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咬合齿,所述调节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之间的间距,所述调节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带体,所述带体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带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咬合齿,所述第二咬合齿能够在所述调节部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咬合齿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通过弯折段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且所述弯折段设置为朝远离所述插入通道的方向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设置为V型,所述弯折段的开口对应的一端与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弯折段的开口对应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构造有卡装柱,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卡装槽,所述卡装柱与所述卡装槽配合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外凸的操作部,所述卡装槽开设在所述操作部上,所述操作部用于驱使所述卡装槽脱离或套入在所述卡装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构造为杉树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
所述带体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咬合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三咬合齿靠近所述第二咬合齿的一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扎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20016.0U CN219544697U (zh) | 2023-01-16 | 2023-01-16 | 扎带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20016.0U CN219544697U (zh) | 2023-01-16 | 2023-01-16 | 扎带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44697U true CN219544697U (zh) | 2023-08-18 |
Family
ID=87733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20016.0U Active CN219544697U (zh) | 2023-01-16 | 2023-01-16 | 扎带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44697U (zh) |
-
2023
- 2023-01-16 CN CN202320120016.0U patent/CN2195446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19365B2 (en) | Fastening device for cables | |
EP1022503B1 (en) | Wire harness fixing clip | |
US6932416B2 (en) | Vehicular door trim having a molded-in substrate fastener | |
US8113756B2 (en) | Clip | |
EP1714357B1 (en) | Device for prot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 | |
EP2302749A1 (en) | Wire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 flattening band | |
US20070295947A1 (en) | Corrugated Tube Mounting Jig | |
CN219544697U (zh) | 扎带及车辆 | |
JP5020686B2 (ja) | クリップ | |
EP1544045A1 (en) | Door module for a vehicle | |
US8919888B2 (en) | Seat belt guiding construction | |
JP2008131816A (ja) | 固定具 | |
EP1057713B1 (en) |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and process of making | |
JPH08275345A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ランプ | |
US7116559B2 (en) | Snap-in cluster attachment | |
JP2009262714A (ja) | 車両用エアダムスカートの取付構造 | |
JP4599382B2 (ja) | 車両用灯具におけるコード押さえ機構 | |
CN216922775U (zh) | 卡扣 | |
JP3116827U (ja) | 線材保持具 | |
JP5185215B2 (ja) | ガス栓の取付金具 | |
KR20080003675U (ko) | 커넥터하우징 | |
KR200368022Y1 (ko) | 에프피씨 고정용 클립 | |
JP2002174210A (ja) | クリップ | |
CN221914187U (zh) | 一种车顶饰条固定装置以及车顶饰条与钣金的连接总成 | |
CN212685459U (zh) | 用于车辆的管束支架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