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4821U - 电池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4821U
CN219534821U CN202320776140.2U CN202320776140U CN219534821U CN 219534821 U CN219534821 U CN 219534821U CN 202320776140 U CN202320776140 U CN 202320776140U CN 219534821 U CN219534821 U CN 219534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nductive plate
pole
cells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61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61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4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4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4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及电池组;该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芯和极柱组件;电池壳体具有相互连接的大面和第一侧面;电芯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电芯沿第一方向排列于电池壳体内,电芯包括电芯主体,至少两个电芯的电芯主体在大面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第一方向与大面平行;极柱组件电连接于相邻两个电芯,且位于大面上,且位于两个电芯主体之间,极柱组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大面平行,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设有设定夹角,第二表面用于连接汇流排,第二表面与第一侧面平行,第二表面的面积与第一侧面的面积的比值≥0.3%且≤5%,第一侧面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该电池连接电阻小,空间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电池及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及包括该电池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和能源供给,电池的零排放作为新能源是首当其冲的选择。
但是,目前电池的电池极柱的电阻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相关技术的电池极柱的电阻较大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极柱的电阻较小的电池及包括该电池的电池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壳体,具有相互连接的大面和第一侧面;
电芯,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芯沿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主体在所述大面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大面平行;
极柱组件,电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且位于所述大面上,所述极柱组件位于两个所述电芯主体之间,所述极柱组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大面平行,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设定夹角,所述第二表面用于电连接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用于电连接相邻两个电池,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
本公开的电池,一方面,两个电芯均连接于设于两个电芯主体之间的极柱组件,可以缩短电池整体电流的传输路径;另一方,与汇流排连接的第二表面的面积与第一侧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对于第一侧面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的大尺寸电池,使得在电芯厚度不会过厚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表面的面积较大,减小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连接电阻;而且,电池成组后提高体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
至少两个电池,所述电池为上述所述的电池,至少两个所述电池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大面垂直;
汇流排,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极柱组件。
本公开的电池组,一方面,两个电芯均连接于设于两个电芯主体之间的极柱组件,可以缩短电池整体电流的传输路径;另一方,与汇流排连接的第二表面的面积与第一侧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对于第一侧面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的大尺寸电池,使得在电芯厚度不会过厚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表面的面积较大,减小相邻两个电池之间的连接电阻;而且,提高电池组体空间利用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电池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电池组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汇流排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汇流排再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
11、电池壳体;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3、大面;1131、第一凹陷部;11a、本体部;11b、凸缘结构;
12、电芯;12a、第一电芯;12b、第二电芯;121、电芯主体;
13、极柱组件;131、极柱本体;1311、第一表面;132、极柱延伸部;1321、第二表面;
2、汇流排;21、第一导电板;22、第二导电板;23、第三导电板;24、第四导电板;25、第五导电板;26、容纳槽;27、弧形导电板;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1,参照图1所示,图中由于电芯12被电池壳体11遮挡因此用虚线表示,该电池1可以包括电池壳体11、电芯12以及极柱组件13;电池壳体11具有相互连接的大面113和第一侧面111;电芯12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电芯12沿第一方向X排列于电池壳体11内,电芯12包括电芯主体121,至少两个电芯12的电芯主体121在大面113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第一方向X与大面113平行;极柱组件13电连接于相邻两个电芯12,且位于大面113上,极柱组件13位于两个电芯主体121之间,极柱组件13具有第一表面1311和第二表面1321,第一表面1311与大面113平行,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之间设置有设定夹角,第二表面1321用于电连接汇流排2,汇流排2用于电连接相邻两个电池1,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侧面111平行,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第一侧面11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
本公开的电池1及电池组,一方面,两个电芯12均连接于设于两个电芯主体121之间的极柱组件13,可以缩短电池1整体电流的传输路径;另一方,与汇流排2连接的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对于第一侧面11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的大尺寸电池1,使得在电芯12厚度不会过厚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较大,减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而且,电池1成组后提高体空间利用率。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电池1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因此,电池壳体11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具体地,电池壳体11可以包括两个端面和四个侧面;四个侧面两两相对设置;四个侧面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长方体的筒状。在四个侧面的一侧连接有一个端面,在四个侧面的相对另一侧连接有另一个端面。两个端面、四个侧面围绕形成容纳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四个侧面可以包括两个第一侧面111和两个第二侧面112,第一侧面111的面积大于第二侧面112的面积,两个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因此,两个端面的面积最大,两个端面为电池壳体11的大面113。
电池壳体11的材质可以铝、钢或其他金属和合金材质,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材质,在此不一一说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壳体1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电芯12,电芯12可以为卷绕式电芯或叠片式电芯,电芯12可以包括电芯主体121,为了与长方体结构的电池壳体11配合,电芯主体121也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电芯主体12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极片、隔离膜以及第二极片,当第一极片为正极片时,第二极片为负极片。当然,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可以互换,即第一极片可以为负极片,第二极片可以为正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涂布有活性物质。将第一极片、隔离膜以及第二极片形成的层叠结构卷绕即形成卷绕式电芯。下面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为例进行说明。
两个电芯12可以为第一电芯12a和第二电芯12b,第一电芯12a还可以包括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图中未示出),第一正极耳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电芯主体121的第一极片,第一负极耳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电芯主体121的第二极片。第二电芯12b还可以包括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图中未示出),第二正极耳连接于第二电芯12b的电芯主体121的第一极片,第二负极耳连接于第二电芯12b的电芯主体121的第二极片。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没有涂布活性物质。
至少两个电芯12沿第一方向X排列于电池壳体11内,而且,至少两个电芯12的电芯主体121在大面113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即至少两个电芯12的电芯主体121并排设于大面113靠近容纳空间的一侧,使得电池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较长,具体地,电池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即大面113和第一侧面11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
而且,第一电芯12a的第一正极耳与第二电芯12b的第二正极耳相对设置,第一电芯12a的第一负极耳与第二电芯12b的第二负极耳相对设置;或者,第一电芯12a的第一正极耳与第二电芯12b的第二正极耳相对设置且连接,第一电芯12a的第一负极耳与第二电芯12b的第二负极耳相对设置且连接,实现第一电芯12a与第二电芯12b的并联连接。两个电芯12的极耳可以相互交叠,也可以互不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可以为电池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为电池1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Z可以为电池1的高度方向,第一方向X与大面113平行,第二方向Y与大面113垂直,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垂直。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壳体11的一个大面113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而且两个通孔位于大面113的第一方向X的中部。电池1还可以包括极柱组件13,极柱组件13贯穿大面113上的通孔伸出至电池壳体11外,使得极柱组件13位于大面113的第一方向X的中部,即极柱组件13位于两个电芯12的电芯主体121之间。极柱组件13可以为电池1的正极柱,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二电芯12b的第二正极耳;极柱组件13也可以是电池1的负极柱,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第一负极耳和第二电芯12b的第二负极耳。
需要说明的是,大面113的中部并不仅仅是大面113的正中位置,而是相对中间的位置;例如,可以将大面113沿第一方向X平均分成三部分,位于中间的一部分为大面113的中部,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分隔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使得极柱组件13的中心线可以但不限于与单体电池2的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中心线重合,极柱组件13可以设置在单体电池2的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中心线的一侧。
两个电芯12通过一对正极柱和负极柱引出,即两个电芯12的电流直接通过极柱组件13引出,可以缩短电池1整体电流的传输路径,但是,由于电池1的第一侧面111与第二表面1321平行,而且电池1成组后相邻两个电池1的大面113需要紧密贴合,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侧面111共同占据电池组的内部空间的一面;而且对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的电池1,第二方向Y的厚度较厚的话电芯12产热严重,而且不利于散热,因此,较难设置面积较大的极柱组件13,导致极柱组件13与汇流排2的连接面积较小,导致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极柱组件13具有第一表面1311和第二表面1321,第一表面1311与大面113平行,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之间设置有设定夹角,第二表面1321用于连接汇流排2,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例如,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的比值可以是0.5%、0.8%、1%、1.3%、1.5%、1.8%、2%、2.3%、2.5%、2.8%、3%、3.3%、3.5%、3.8%、4%、4.3%、4.5%、4.8%等等。如果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的比值过小,即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过小,使得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较大;如果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与第一侧面111的面积的比值过大,即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过大,电池1成组后整体空间利用率较低。
因此,上述尺寸范围在电芯12厚度不会过厚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较大,减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而且,电池1成组后提高体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40%,例如,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的比值可以是12%、15%、18%、20%、22%、25%、28%、30%、32%、35%、38%等等;由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较大的话,使得电池的厚度较厚,对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的电池1,第二方向Y的厚度较厚的话电芯12产热严重,而且不利于散热。如果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的比值过小,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过小,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过小,使得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较大;或者,电芯1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过大,即电芯12的厚度过厚,导致电芯12产热严重。如果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的比值过大,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宽度过大或电芯1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过小,电池1成组后整体空间利用率较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之间的设定夹角大于等于80°且小于等于100°,例如,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之间的设定夹角可以为82°、85°、87°、90°、92°、95°、98°等等,即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垂直设置,第二表面1321与大面113垂直设置。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1321与第一表面1311之间的设定夹角可以大于等于75°且小于等于105°。
具体来讲,极柱组件13可以包括极柱本体131和极柱延伸部132,极柱本体131连接于相邻两个电芯12,例如,极柱组件13可以为电池1的正极柱,极柱本体131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二电芯12b的第二正极耳;极柱组件13也可以是电池1的负极柱,极柱本体131连接于第一电芯12a的第一负极耳和第二电芯12b的第二负极耳。
而且,极柱本体131延伸至大面113背离电芯12的一侧,即极柱本体131通过大面113上的通孔伸出至电池壳体11外。极柱本体131背离电芯12的一面为第一表面1311,第一表面1311可以设置为圆角矩形,即极柱本体131可以设置为圆角四棱柱体,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第一表面131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极柱本体131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极柱本体131也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1内。
极柱延伸部132连接于极柱本体131,且向远离电芯12一侧延伸,具体地,极柱延伸部132可以设置为长方形的板状,极柱延伸部132连接于极柱本体131背离另一极柱组件13的一面,而且极柱延伸部132向远离电芯12一侧延伸,且突出于极柱本体131,使得极柱组件13形成折弯结构,大致为倒置的“L”字形,极柱延伸部132背离极柱本体131的一面为第二表面1321,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不受极柱本体131的限制,可以设置的较大,以减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
第二表面1321可以设置为长方形,这种情况下,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等于第二表面1321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第二表面1321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的积。
而且,极柱延伸部132在第三方向Z的厚度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8mm,例如,极柱延伸部132在第三方向Z的厚度可以是2.5mm、3mm、3.5mm、4mm、4.5mm、5mm、5.5mm、6mm、6.5mm、7mm、7.5mm等等。使得极柱延伸部132在第三方向Z的厚度较厚,使得极柱延伸部132的体积较大,减小极柱延伸部132的电阻,从而减小极柱组件13的电阻,进而增加极柱组件13的过流能力。
当然,极柱延伸部132还可以设置为椭圆形的板状、各种多边形的板状等等其他结构,对应地,第二表面1321可以设置为椭圆形、各种多边形等等其他形状。
参照图1所示,由于在两个电芯12与极柱组件13的连接处仅设置有极耳,因此,该处的厚度较薄,可以在电池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131,具体地,在电池壳体11的设置有极柱组件13的大面113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131,第一凹陷部1131沿第三方向Z延伸,而且第一凹陷部1131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整个大面113。极柱本体131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而且,极柱延伸部13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使得第二表面13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例如,极柱延伸部132靠近极柱本体13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使得第二表面1321靠近极柱本体13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也可以是极柱延伸部132全部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使得第二表面1321全部位于第一凹陷部1131内。如此设置,可以增加电池1成组后的空间利用率,而且,可以在不提高电池1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第二表面1321的面积,减小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电阻。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示,电池壳体11可以包括本体部11a和凸缘结构11b,本体部11a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凸缘结构11b连接于本体部11a,具体地,凸缘结构11b连接于侧面,使得凸缘结构11b与大面113平行;凸缘结构11b可以设置为围绕本体部11a的一圈,或者凸缘结构11b可以间断设置。凸缘结构11b是电池壳体11的一侧大面113与四个侧面连接形成的连接部。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参照图2所示,该电池组可以包括汇流排2和至少两个电池1,电池1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1,电池1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至少两个电池1沿第二方向Y排列,使得相邻两个电池1的大面113相对设置,且相互贴合。
汇流排2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汇流排2用于电连接相邻两个电池1;汇流排2可以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例如,第一汇流排可以连接相邻两个电池1的正极柱,第二汇流排可以连接相邻两极柱组件13个电池1的负极柱,使得至少两个电池1并联连接;当然,也可以是汇流排2连接一个电池1的正极柱和另一个电池1的负极柱,使得至少两个电池1串联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三方向Z上,汇流排2的厚度小于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具体地,汇流排2的厚度与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8,例如,汇流排2的厚度与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的比值可以是0.32、0.35、0.38、0.4、0.42、0.45、0.48、0.5、0.52、0.55、0.58、0.6、0.62、0.65、0.68、0.7、0.72、0.75、0.78等等。如果汇流排2的厚度与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的比值过小,在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汇流排2的厚度过小,使得汇流排2的强度较小有断裂失效的风险;如果汇流排2的厚度与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的比值过大,在极柱延伸部132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汇流排2的厚度过大,不方便焊接。如此设置方便焊接汇流排2与极柱组件13的第二表面1321,同时避免由于汇流排2的强度较小,导致的结构失效风险。
进一步地,汇流排2上设置有容纳槽26,电池壳体11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6内,具体地,凸缘结构11b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26内;由于汇流排2连接相邻两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因此,是位于相邻两个电池1的两个极柱组件13之间的凸缘结构11b位于容纳槽26内,其他部分的凸缘结构11b没有位于容纳槽26内。容纳槽26可以对凸缘结构11b进行避让,避免汇流排2与电池壳体11产生干涉;而且设置容纳槽26使得汇流排2具有一定的可拉伸或压缩的性能。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振动,如此设置,使得汇流排2具有缓冲性,容纳槽26能够吸收部分振动,避免振动传递至与极柱组件13连接的部分,影响汇流排2与极柱组件13连接的稳固性。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汇流排2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板21、第二导电板22、第三导电板23、第四导电板24以及第五导电板25;第一导电板21连接于其中一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具体地,第一导电板21连接于其中一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的第二表面1321;第二导电板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导电板21,并向背离极柱组件13一侧延伸,第二导电板22可以与大面113平行;第三导电板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导电板22的另一端,第三导电板23可以与大面113垂直;第四导电板24的一端连接于第三导电板23的另一端,并向靠近极柱组件13一侧延伸,第四导电板24可以与大面113平行,第四导电板24与第二导电板22可以对称设置;第五导电板25的一端连接于第四导电板24的另一端,且连接于另一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具体地,第五导电板25连接于另一个电池1的极柱组件13的第二表面1321,第五导电板25可以与第一导电板21对称设置。第一导电板21、第二导电板22、第三导电板23、第四导电板24以及第五导电板25依次连接形成大约为“几”字形的结构,第二导电板22、第三导电板23以及第四导电板24围绕形成容纳槽26。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所示,汇流排2可以不设置第三导电板23,而是将第二导电板22向第四导电板24一侧倾斜设置,使得第二导电板22背离第一导电板21的一端与第四导电板24背离第五导电板25的一端连接;当然,也可以将第四导电板24向第二导电板22一侧倾斜设置,使得第二导电板22背离第一导电板21的一端与第四导电板24背离第五导电板25的一端连接;还可以是将第二导电板22向第四导电板24一侧倾斜设置,同时将第四导电板24向第二导电板22一侧倾斜设置,使得第二导电板22背离第一导电板21的一端与第四导电板24背离第五导电板25的一端连接;同样可以形成上述容纳槽26,而且汇流排2也具有缓冲作用。
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汇流排2可以不设置第二导电板22、第三导电板23以及第四导电板24,而是在第一导电板21和第五导电板25之间连接一个弧形导电板27,弧形导电板27可以为圆筒的一部分,弧形导电板27向背离电池1一侧凹陷形成容纳槽26,而且汇流排2也具有缓冲作用。
本申请中提及的“平行”、“垂直”,并不是完全平行、垂直,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9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垂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壳体,具有相互连接的大面和第一侧面;
电芯,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芯沿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主体在所述大面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大面平行;
极柱组件,电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且位于所述大面上,所述极柱组件位于两个所述电芯主体之间,所述极柱组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大面平行,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设定夹角,所述第二表面用于电连接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用于电连接相邻两个电池,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5%,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0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侧面的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40%,所述第二方向与大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夹角大于等于80°且小于等于10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包括:
极柱本体,电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所述极柱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的一面为所述第一表面;
极柱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且向远离所述电芯一侧延伸,所述极柱延伸部背离所述极柱本体的一面为所述第二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延伸部在第三方向的厚度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8mm,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大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面上设置第一凹陷部,所述极柱延伸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
7.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电池,所述电池为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至少两个所述电池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大面垂直;
汇流排,电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极柱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容纳槽,电池壳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包括:
本体部;
凸缘结构,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所述凸缘结构与所述大面平行,所述凸缘结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包括:
第一导电板,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的极柱组件;
第二导电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并向背离所述极柱组件一侧延伸;
第三导电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板的另一端;
第四导电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导电板的另一端,并向靠近所述极柱组件一侧延伸,所述第四导电板、所述第三导电板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板围绕形成所述容纳槽;
第五导电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导电板的另一端,且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电池的极柱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极柱组件包括极柱延伸部时,在第三方向上,所述汇流排的厚度与所述极柱延伸部的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8,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大面平行。
CN202320776140.2U 2023-04-10 2023-04-10 电池及电池组 Active CN219534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6140.2U CN219534821U (zh) 2023-04-10 2023-04-10 电池及电池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6140.2U CN219534821U (zh) 2023-04-10 2023-04-10 电池及电池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4821U true CN21953482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6140.2U Active CN219534821U (zh) 2023-04-10 2023-04-10 电池及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48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3347B1 (ko) 고출력 대용량의 전지팩
JP4923314B1 (ja)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90516B2 (ja) 電池パック
JP62305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池
JP2012099477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214254550U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9690818A (zh) 电池模块
KR20140110136A (ko) 우수한 결합력의 전극리드-전극 탭 결합부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217589144U (zh) 电池
JP6162459B2 (ja) 電池パック
JPWO2019044633A1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JP2019160772A (ja) エンドプレート、ハウジング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240063984A (ko) 배터리 유닛, 배터리 모듈 및 차량
CN112787043B (zh) 电池模组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83344A1 (zh)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及手持式电器设备
JP2011249250A (ja) 電池パック
CN219534821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980824U (zh) 电池
WO2023115743A1 (zh) 一种方壳锂离子电池
CN113363649B (zh) 固态电池簇和电池模组
KR101577186B1 (ko) 전극리드의 위치 조절이 가능한 전지셀
CN205319251U (zh) 一种可充电的电池
CN218448336U (zh) 电池装置
CN219759879U (zh) 电池
CN216980648U (zh) 电芯单元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