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6137U - 一种气缸升降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缸升降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26137U CN219526137U CN202320571203.0U CN202320571203U CN219526137U CN 219526137 U CN219526137 U CN 219526137U CN 202320571203 U CN202320571203 U CN 202320571203U CN 219526137 U CN219526137 U CN 2195261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ey
- lifting rail
- lifting
- stroke structure
- stro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缸升降机,包括第一行程结构、连接第一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行程结构、连接第二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行程结构和连接第三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的横向行程结构;第二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一滑轮组件,第三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滑轮组件,横向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滑轮组件;第一行程结构、第二行程结构、第三行程结构沿着Z向延伸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结构,设备整体占用空间小,上升距离大;同时保证本实用新型在升降时整体的稳定性和位移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升降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普及应用,输送货物在运输工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运输工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加市场竞争力,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厂内经常通过气缸升降机对货物实现短距离的输送。
现有技术中的气缸式三行程升降机(例如现有专利《气缸式三行程支撑背板升降机构》,公告号CN 205708878 U),通常是采用设于机架顶部的气缸、连接气缸的传动链条、配合传动链条的传动齿轮、连接传动链条的承载组件配合实现横向滑动组件上下位移,采用此结构的气缸式三行程升降机需要机架顶部的支撑,上升行程较大时需要设计较高的机架,导致设备宽度和高度都较大,整体占用空间大。而且若横向滑动组件纵向位移路径较长的情况下(例如位移路径长度大于2000mm),承载组件沿着纵向滑动组件位移的精度较差,位移精度得不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气缸升降机,解决了现有气缸式三行程升降机设备宽度和高度都较大,整体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位移路径较长的情况下,位移精度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缸升降机,包括第一行程结构、连接第一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行程结构、连接第二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行程结构和连接第三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的横向行程结构;第二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一滑轮组件,第三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滑轮组件,横向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滑轮组件;第一行程结构、第二行程结构、第三行程结构沿着Z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行程结构的高度、所述第二行程结构的高度、所述第三行程结构的高度分别大于1200mm。
进一步,所述第一行程结构的宽度S1、所述第二行程结构的宽度S2、所述第三行程结构的宽度S3满足S1>S2>S3,S1小于或等于500mm。
进一步,所述第一行程结构包括第一升降轨道和设于第一升降轨道一侧的竖直气缸,第一升降轨道沿着Z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行程结构设于第一升降轨道的正面;所述第二行程结构包括与第一升降轨道配合的第二升降轨道,所述第一滑轮组件设于第二升降轨道的背面;竖直气缸的活动杆连接第二升降轨道并驱动第二升降轨道沿着所述Z向上升或下降;第二升降轨道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组件插入第一升降轨道中且沿着第一升降轨道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一升降轨道设有第一升降轨道槽底和第一升降轨道槽壁,第一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一升降轨道槽壁;
所述第一滑轮组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轨道的第一滑轮连接件、连接第一滑轮连接件的第一滑轮安装板、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一滑轮、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二滑轮;第一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二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壁滚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行程结构还包括底座和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升降轨道、所述竖直气缸、所述第二行程结构、所述第三行程结构的保护罩组件,保护罩组件设于底座上。
进一步,所述第二行程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升降轨道顶端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一传动链,第一传动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轮组件,第一传动链的另一端绕过第一传动齿轮并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轨道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行程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升降轨道配合的第三升降轨道,所述第二滑轮组件设于第三升降轨道的背面,第三升降轨道沿着所述Z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组件插入第二升降轨道中且沿着第二升降轨道位移;
第二升降轨道设有第二升降轨道槽底和第二升降轨道槽壁,第二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二升降轨道槽壁;第二滑轮组件包括连接第三升降轨道的第二滑轮连接件、连接第二滑轮连接件的第二滑轮安装板、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三滑轮和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四滑轮;第三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三滑轮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四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四滑轮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壁滚动。
进一步,所述第三行程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升降轨道顶端的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链,第二传动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滑轮组件,第二传动链的另一端绕过第二传动齿轮后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轨道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升降轨道设有第三升降轨道槽底和第三升降轨道槽壁,第三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三升降轨道槽壁;
所述第三滑轮组件包括第三滑轮安装板、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五滑轮和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六滑轮;第五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五滑轮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六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六滑轮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壁滚动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一滑轮组件,第三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滑轮组件,横向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滑轮组件的结构;第一行程结构的高度、第二行程结构的高度、第三行程结构的高度分别大于1200mm,以保证第一行程结构的竖直行程、第二行程结构的竖直行程、第三行程结构的竖直行程分别是1200mm,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竖直行程是3600mm。第一行程结构的宽度S1、第二行程结构的宽度S2、第三行程结构的宽度S3满足S1>S2>S3,S1小于或等于500mm,本实施例中S1是450mm,设备整体占用空间小,上升距离大;同时保证本实用新型在升降时整体的稳定性和位移精度。
2.本实用新型采用竖直气缸连接第二升降轨道、第一滑轮组件和第二升降轨道配合、第二滑轮组件和第三升降轨道配合的结构,进一步保证本实用新型沿着Z向做升降动作时的直线精度,且实现上升、下降速度可调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气缸升降机,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伸展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一行程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右视示意图;
图5是图3沿着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第二行程结构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6的正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右视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后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第三行程结构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1的正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右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横向行程结构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正视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右视示意图;
图中,1、第一行程结构;11、底座;12、第一升降轨道;121、第一升降轨道槽底;122、第一升降轨道槽壁;13、竖直气缸;14、保护罩组件;15、导向轴;16、导向套;17、连接板;
2、第二行程结构;21、第一滑轮组件;211、第一滑轮连接件;212、第一滑轮安装板;213、第一滑轮;214、第二滑轮;22、第二升降轨道;221、第二升降轨道槽底;222、第二升降轨道槽壁;23、第一传动齿轮;24、第一传动链;
3、第三行程结构;31、第二滑轮组件;311、第二滑轮连接件;312、第二滑轮安装板;313、第三滑轮;314、第四滑轮;32、第三升降轨道;321、第三升降轨道槽底;322、第三升降轨道槽壁;33、第二传动齿轮;34、第二传动链;
4、横向行程结构;41、第三滑轮组件;411、第三滑轮连接件;412、第三滑轮安装板;413、第五滑轮;414、第六滑轮;42、横向行程连接件;43、第一横向行程杆;44、纵向行程杆;45、第二横向行程杆;
5、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18实施例所示一种气缸升降机,包括第一行程结构1、连接第一行程结构1且沿着第一行程结构1升降的第二行程结构2、连接第二行程结构2且沿着第二行程结构2升降的第三行程结构3、连接第三行程结构3且沿着第三行程结构3升降的的横向行程结构4、电控箱5。第二行程结构2设有沿着第一行程结构1升降的第一滑轮组件21,第三行程结构3设有沿着第二行程结构2升降的第二滑轮组件31,横向行程结构4设有沿着第三行程结构3升降的第三滑轮组件41。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方向X向、第一水平方向Y向、竖直方向Z向相互垂直。第一行程结构1、第二行程结构2、第三行程结构3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一行程结构1的高度、第二行程结构2的高度、第三行程结构3的高度分别大于1200mm,以保证第一行程结构1的竖直行程、第二行程结构2的竖直行程、第三行程结构4的竖直行程分别是1200mm,本实施例整体的竖直行程是3600mm。本实施例中第一行程结构1的宽度S1、第二行程结构2的宽度S2、第三行程结构3的宽度S3满足S1>S2>S3,S1小于或等于500mm,本实施例中S1是450mm。
如图3~5所示,第一行程结构1包括底座11、设于底座11上的第一升降轨道12、设于第一升降轨道12一侧的竖直气缸13、设于底座11的保护罩组件14,第一升降轨道12沿着Z向延伸设置,保护罩组件14用于保护第一升降轨道12、竖直气缸13、第二行程结构2、第三行程结构3。电控箱5设于第一升降轨道12的背面,第二行程结构2、第三行程结构3设于第一升降轨道12的正面。第一升降轨道12设有第一升降轨道槽底121、连接第一升降轨道槽底121的第一升降轨道槽壁122。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第一行程结构1还包括连接第一升降轨道12顶部的导向套16和套设于导向套内的导向轴15,竖直气缸13的活动杆通过连接板17连接通过连接导向轴15的顶部和第一升降轨道12,进一步防止竖直气缸13位移时候发生偏移,保证竖直气缸13的活动杆和第二行程结构2在Z向上的位移精度。竖直气缸1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行程开关。
如图6~10所示,第二行程结构2包括与第一升降轨道12配合的第二升降轨道22、设于第二升降轨道22顶端的第一传动齿轮23、与第一传动齿轮23配合的第一传动链24。第一滑轮组件21设于第二升降轨道22的背面,且设于第二升降轨道22的下部位置。第二升降轨道22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组件21插入第一升降轨道12中且沿着第一升降轨道12升降。第一传动链24绕过第一传动齿轮23的轮缘。本实施例中,竖直气缸13的活动杆连接第二升降轨道22并驱动第二升降轨道22沿着Z向上升或下降。第一传动链24的一端连接第三行程结构3的第二滑轮组件31,第一传动链24的另一端绕过第一传动齿轮23并连接第一升降轨道12的顶部,第一传动齿轮23旋转时,第一传动齿轮23通过第一传动链24带动第二滑轮组件31上升或下降,实现带动第三行程结构3上升或下降。竖直气缸13采用行程为1200mm的气缸。第二升降轨道22设有第二升降轨道槽底221、连接第二升降轨道槽底221的第二升降轨道槽壁222。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件21包括连接第二升降轨道22的第一滑轮连接件211、连接第一滑轮连接件211的第一滑轮安装板212、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212的8个第一滑轮213、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212的4个第二滑轮214。第一滑轮213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213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底121滚动。第二滑轮214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214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壁122滚动。本实施例中4个第一滑轮213均匀分布在第一滑轮安装板212的周边,8个第二滑轮214均匀分布在第一滑轮安装板212的周边。
如图11~15所示,第三行程结构3包括与第二升降轨道22配合的第三升降轨道32、设于第三升降轨道32顶端的第二传动齿轮33、与第二传动齿轮33配合的第二传动链34。第二滑轮组件31设于第三升降轨道32的背面。第三升降轨道32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组件31设于第三升降轨道32的下部位置,第二滑轮组件31插入第二升降轨道22中且沿着第二升降轨道22升降。第二传动链34绕过第二传动齿轮33的轮缘。第二传动链的一端连接横向行程结构的第三滑轮组件,第二传动链的另一端绕过第二传动齿轮33后连接第二升降轨道22的顶部,第二传动齿轮33旋转时,第二传动齿轮33通过第二传动链34带动第三滑轮组件41上升或下降,实现带动横向行程结构4上升或下降。第三升降轨道32设有第三升降轨道槽底321、连接第三升降轨道槽底321的第三升降轨道槽壁322。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件21的结构和第二滑轮组件31结构相同。第二滑轮组件31包括连接第三升降轨道32的第二滑轮连接件311、连接第二滑轮连接件311的第二滑轮安装板312、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312的8个第三滑轮313、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的4个第四滑轮314。第三滑轮313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三滑轮313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底221滚动,第四滑轮314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四滑轮314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壁222滚动,本实施例中4个第三滑轮313均匀分布在第二滑轮安装板312的周边。本实施例中8个第四滑轮314均匀分布在第二滑轮安装板312的周边。
如图16~18所示,横向行程结构包括连接第三滑轮组件41的横向行程连接件42、连接横向行程连接件42的第一横向行程杆43、连接第一横向行程杆43的纵向行程杆44、连接纵向行程杆44的第二横向行程杆45。第一横向行程杆43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二横向行程杆45沿着Y向延伸设置,纵向行程杆44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三滑轮组件41。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件21的结构和第三滑轮组件41结构相同。第三滑轮组件41包括连接横向行程连接件42的第三滑轮连接件411、连接第三滑轮连接件411的第三滑轮安装板412、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412的8个第五滑轮413、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的4个第六滑轮414。第五滑轮413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五滑轮413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底321滚动,第六滑轮414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六滑轮414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壁322滚动,本实施例中4个第五滑轮413均匀分布在第三滑轮安装板412的周边。本实施例中8个第六滑轮414均匀分布在第三滑轮安装板412的周边。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第二行程结构2包括2个第一传动齿轮23和2条第一传动链24,2个第一传动齿轮23和2条第一传动链24一一对应配合。第三行程结构3包括2个第二传动齿轮33和2条第二传动链34,2个第二传动齿轮33和2条第二传动链34一一对应配合。2个第二传动齿轮33分别设于2个第一传动齿轮23两侧,防止第二传动齿轮33和第一传动齿轮23发生干涉。
本实施例采用以上结构,成本低,效率高、应用广,占用空间小,上升距离大,上升下降速度可调。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控制箱包括MCU模块和连接MCU模块的人机交互界面,竖直气缸13连接MCU模块。MCU模块可以是STM32F103C8T6芯片,采用STM32F103C8T6芯片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STM32F103C8T6是一款基于ARM Cortex-M内核STM32系列的32位的微控制器,该芯片性能强大,外设接口非常丰富。本实施例还包括连接MCU模块的云管理平台和连接云管理平台的管理员移动终端。管理员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或平板电脑。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控制箱还包括连接STM32F103C8T6芯片的看门狗芯片。STM32F103C8T6芯片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电磁场,会造成程序跑飞,陷入死循环。使用看门狗芯片的目的是实时监控单片机运行状态,使其在无人状态下实现连续工作。看门狗芯片的工作流程如下:STM32F103C8T6芯片通过一个I/O引脚定时的往看门狗芯片送入信号;如果单片程序执行意外跑飞,不能定时往看门狗芯片送入信号,此时看门狗芯片就会发送复位信号使STM32F103C8T6芯片复位,使程序从从头执行。这样就实现了MCU模块的自动复位。
本实施例的其它技术参见现有技术。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行程结构(1)、连接第一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行程结构(2)、连接第二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行程结构(3)和连接第三行程结构且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横向行程结构(4);第二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一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一滑轮组件(21),第三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二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二滑轮组件(31),横向行程结构设有沿着第三行程结构升降的第三滑轮组件(41);第一行程结构、第二行程结构、第三行程结构沿着Z向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结构(1)的高度、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的高度、所述第三行程结构(3)的高度分别大于1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结构(1)的宽度S1、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的宽度S2、所述第三行程结构(3)的宽度S3满足S1>S2>S3,S1小于或等于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结构(1)包括第一升降轨道(12)和设于第一升降轨道一侧的竖直气缸(13),第一升降轨道沿着Z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设于第一升降轨道的正面;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包括与第一升降轨道配合的第二升降轨道(22),所述第一滑轮组件(21)设于第二升降轨道的背面;竖直气缸的活动杆连接第二升降轨道并驱动第二升降轨道沿着所述Z向上升或下降;第二升降轨道沿着Z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组件插入第一升降轨道中且沿着第一升降轨道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轨道(12)设有第一升降轨道槽底(121)和第一升降轨道槽壁(122),第一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一升降轨道槽壁;
所述第一滑轮组件(21)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轨道(22)的第一滑轮连接件(211)、连接第一滑轮连接件的第一滑轮安装板(212)、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一滑轮(213)、连接第一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二滑轮(214);第一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一滑轮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二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贴着第一升降轨道槽壁滚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结构(1)还包括底座(11)和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升降轨道(12)、所述竖直气缸(13)、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所述第三行程结构(3)的保护罩组件(14),保护罩组件设于底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程结构(2)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升降轨道(22)顶端的第一传动齿轮(23)和第一传动链(24),第一传动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轮组件(31),第一传动链的另一端绕过第一传动齿轮并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轨道(12)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程结构(3)包括与所述第二升降轨道(22)配合的第三升降轨道(32),所述第二滑轮组件(31)设于第三升降轨道的背面,第三升降轨道沿着所述Z向延伸设置;第二滑轮组件插入第二升降轨道中且沿着第二升降轨道位移;
第二升降轨道设有第二升降轨道槽底(221)和第二升降轨道槽壁(222),第二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二升降轨道槽壁;第二滑轮组件包括连接第三升降轨道的第二滑轮连接件(311)、连接第二滑轮连接件的第二滑轮安装板(312)、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三滑轮(313)和连接第二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四滑轮(314);第三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三滑轮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四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四滑轮贴着第二升降轨道槽壁滚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程结构(3)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升降轨道(32)顶端的第二传动齿轮(33)和第二传动链(34),第二传动链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滑轮组件(41),第二传动链的另一端绕过第二传动齿轮后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轨道(22)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气缸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升降轨道(32)设有第三升降轨道槽底(321)和第三升降轨道槽壁(322),第三升降轨道槽底连接第三升降轨道槽壁;
所述第三滑轮组件(41)包括第三滑轮安装板(412)、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五滑轮(413)和连接第三滑轮安装板的若干个第六滑轮(414);第五滑轮的滑轮轴沿着X向延伸设置,第五滑轮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底滚动,第六滑轮的滑轮轴沿着Y向延伸设置,第六滑轮贴着第三升降轨道槽壁滚动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71203.0U CN21952613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气缸升降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71203.0U CN21952613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气缸升降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26137U true CN219526137U (zh) | 2023-08-15 |
Family
ID=87635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71203.0U Active CN21952613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气缸升降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26137U (zh) |
-
2023
- 2023-03-21 CN CN202320571203.0U patent/CN2195261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769617U (zh) | 链条式返板升降机 | |
CN103663256B (zh) | 一种升降台 | |
CN219526137U (zh) | 一种气缸升降机 | |
CN208916202U (zh) | 一种天桥输送装置 | |
CN205802391U (zh) | 一种物流输送升降机 | |
CN108861505B (zh) | 一种轴类零件斜向提升输送装置 | |
CN217534142U (zh) | 一种电芯搬运定位设备 | |
CN209834699U (zh) | 一种低能耗工件传递装置 | |
CN209352509U (zh) | 一种码垛升降平台 | |
CN213569333U (zh) | 一种返板提升机 | |
CN212768373U (zh) | 一种锂电池精确定位并顶升的专机 | |
CN213231343U (zh) | 一种滑轮原理升降机构 | |
CN210914881U (zh) | 一种顶驱式液压安全别墅电梯 | |
CN113880004A (zh) | 一种高精度多级升降机构 | |
CN113896132A (zh) | 重载双向存取载装置及双轨重载堆垛机 | |
CN217650815U (zh) | 返板升降机 | |
CN221459732U (zh) | 一种双向提升机 | |
CN210635275U (zh) | 一种托盘顶升机构 | |
CN220925543U (zh) | 一种往复式提升机 | |
CN220351425U (zh) | 一种托盘往复式提升机 | |
CN210340220U (zh) | 一种返板升降机 | |
CN215665945U (zh) | 一种食用菌框码垛机 | |
CN221234721U (zh) | 一种悬臂升式降挡弧板 | |
CN213567917U (zh) | 一种巷道式堆垛机 | |
CN219031641U (zh) | 一种防侧翻式提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