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8891U -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8891U
CN219508891U CN202320283257.7U CN202320283257U CN219508891U CN 219508891 U CN219508891 U CN 219508891U CN 202320283257 U CN202320283257 U CN 202320283257U CN 219508891 U CN219508891 U CN 219508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r wall
layer
cast
slab
prefabricate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832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林
吴健
曾科
冯海涛
赵志宏
刘志鹏
欧阳俊夫
杨忠兴
吴湘
黄建
陈经科
张弛
杜永发
邓士俊
季洪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Assemble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Assemble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Assemble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Assemble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832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88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8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8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90Passive houses; Double facade technology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和剪力墙固定连接的叠合板,叠合板包括连接的预制层和现浇层,现浇层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在预制层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现浇层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第一伸出段嵌入剪力墙;预制层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不露出预制层的侧面,预制层部分嵌入剪力墙。剪力墙内设置有钢筋骨架以提高剪力墙的强度,将预制层中的钢筋设计为不从侧面伸出预制层,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通过铺设在现浇层和剪力墙中的钢筋连接,不会使叠合板的钢筋与剪力墙中钢筋碰撞的问题,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效率和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项目施工中,一般会提前将叠合板的预制层用混凝土浇筑成型,叠合板与剪切墙固定连接时,叠合板的现浇层与剪力墙的墙体同时浇筑,叠合板的预制层中的钢筋会伸出预制层,并伸入到剪力墙的墙体中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但是,由于预制层是提前做好的,预制层中的钢筋也是与预制层固定连接,导致在浇筑现浇层与剪力墙墙体时,预制层中伸出的钢筋极易与剪力墙中的钢筋骨架碰撞,使预制层无法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导致整体结构的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连接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时,预制层中的钢筋与剪力墙的钢筋骨架碰撞导致叠合板无法安装在合适的位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和所述剪力墙固定连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包括连接的预制层和现浇层,所述现浇层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在所述预制层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所述现浇层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一伸出段嵌入所述剪力墙;所述预制层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不露出所述预制层的侧面,所述预制层部分嵌入所述剪力墙。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段朝向所述预制层弯折。
优选地,所述预制层嵌入所述剪力墙的长度为10-25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钢筋网片的端部朝向所述现浇层弯折,并伸出于所述预制层,界定所述伸出部分为第二伸出段,所述第二伸出段嵌入所述现浇层,界定所述叠合板与所述第二伸出段距离最近端部为参照端,所述第二伸出段朝远离所述参照端一侧弯折。
优选地,所述第二伸出段与所述参照端之间的距离为10-25毫米。
优选地,所述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部分嵌设于所述现浇层,剩余部分嵌设于所述剪力墙。
优选地,所述连接钢筋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分,所述弯折部分再相向弯折形成尾钩部。
优选地,所述叠合板的数量为奇数,界定所述叠合板相对两端为第一端,所述叠合板上与第一端连接的端部为第二端,所述叠合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形成楼板,界定所述楼板中间的叠合板为参照板,其余叠合板为侧翼板,所述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大于所述侧翼板的第二端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为2500-3500毫米。
优选地,界定所述参照板的两个第二端的中点连线为中心线,所述楼板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和剪力墙固定连接的叠合板,叠合板包括连接的预制层和现浇层,现浇层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在预制层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现浇层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第一伸出段嵌入剪力墙;预制层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不露出预制层的侧面,预制层部分嵌入剪力墙。剪力墙内设置有钢筋骨架以提高剪力墙的强度,现有的预制叠合板和剪力墙配合时,预制层中的钢筋往往会伸出于预制层而与剪力墙内的钢筋骨架碰撞,阻碍叠合板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预制层中的钢筋设计为不从侧面伸出预制层,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通过铺设在现浇层和剪力墙中的钢筋连接,则不会使叠合板的钢筋与剪力墙中钢筋碰撞的问题,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剪力墙内的钢筋骨架少了预制层中钢筋穿入造成的阻挡,在剪力墙浇筑时,混凝土灌入更加高效均匀,可保证墙体强度。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伸出段朝向预制层弯折。第一伸出段嵌入剪力墙以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强度,第一伸出段朝向预制层弯折可增大第一钢筋网片在剪力墙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3.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层嵌入剪力墙的长度为10-25毫米。将叠合板部分伸入剪力墙不影响剪力墙的浇筑,待剪力墙浇筑成型时,剪力墙也能通过部分伸入剪力墙的叠合板对叠合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预制层部分嵌入剪力墙的设置,为后期墙体自然沉积变形预留一定空间,即使后期墙体少许变形,也不会造成预制层和剪力墙之间形成缝隙。
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钢筋网片的端部朝向现浇层弯折,并伸出于预制层,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二伸出段,第二伸出段嵌入现浇层,界定叠合板与第二伸出段距离最近端部为参照端,第二伸出段朝远离参照端一侧弯折。第二伸出段用于加强预制层和现浇层的连接,第二伸出段弯折可增大第二钢筋网片在现浇层的安装长度,进一步提高预制层和现浇层的连接强度。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伸出段与参照端之间的距离为10-25毫米。可提高叠合板端部的强度,防止部分嵌入剪力墙的叠合板由于端部强度不足而在浇筑时被损坏。
6.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钢筋,连接钢筋部分嵌设于现浇层,剩余部分嵌设于剪力墙。进一步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7.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钢筋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分,弯折部分再相向弯折形成尾钩部。可提高连接钢筋在叠合板和剪力墙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连接钢筋弯折还有利于连接钢筋在浇筑之前铺设在现浇层和剪力墙内。
8.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的数量为奇数,界定叠合板相对两端为第一端,叠合板上与第一端连接的端部为第二端,叠合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形成楼板,界定楼板中间的叠合板为参照板,其余叠合板为侧翼板,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大于侧翼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减少叠合板的使用数量,以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的整体强度。
9.本实用新型的参照板,界定参照板的两个第二端的中点连线为中心线,楼板以中心线对称设置。使楼板的中心处于完整的叠合板上,有利于楼板承载压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11、叠合板;12、剪力墙;13、连接钢筋;14、楼板;15、参照板;16、侧翼板;
111、现浇层;112、预制层;113、参照端;114、第一端;115、第二端;116、中心线;131、尾钩部;
1111、钢筋网片;1112、第一伸出段;1121、第二钢筋网片;1122、第二伸出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10,包括剪力墙12和剪力墙12固定连接的叠合板11,叠合板11包括连接的预制层112和现浇层111,现浇层111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1111,第一钢筋网片1111在预制层112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现浇层111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1112,第一伸出段1112嵌入剪力墙12;预制层112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1121,第二钢筋网片1121不露出预制层112的侧面,预制层112部分嵌入剪力墙12。可以理解,剪力墙12内设置有钢筋骨架(图未示)以提高剪力墙12的强度,现有的预制叠合板和剪力墙12配合时,预制层112中的钢筋往往会伸出于预制层112而与剪力墙12内的钢筋骨架碰撞,阻碍叠合板11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预制层112中的钢筋设计为不从侧面伸出预制层112,叠合板11与剪力墙12的连接通过铺设在现浇层111和剪力墙12中的钢筋连接,则不会使叠合板11的钢筋与剪力墙12中钢筋碰撞的问题,提高叠合板11与剪力墙12的连接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剪力墙12内的钢筋骨架少了预制层112中钢筋穿入造成的阻挡,在剪力墙12浇筑时,混凝土灌入更加高效均匀,可保证墙体强度。
进一步的,第一伸出段1112朝向预制层112弯折。第一伸出段1112嵌入剪力墙12以提高叠合板11与剪力墙12的连接强度,第一伸出段1112朝向预制层112弯折可增大第一钢筋网片1111在剪力墙12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11和剪力墙1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预制层112嵌入剪力墙12的长度d(如图2中所示的d)为10-25毫米。将叠合板11部分伸入剪力墙12不影响剪力墙12的浇筑,待剪力墙12浇筑成型时,剪力墙12也能通过部分伸入剪力墙12的叠合板11对叠合板1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预制层112部分嵌入剪力墙12的设置,为后期墙体自然沉积变形预留一定空间,即使后期墙体少许变形,也不会造成预制层112和剪力墙12之间形成缝隙。
优选的,预制层112嵌入剪力墙12的长度d为15毫米。
进一步的,第二钢筋网片1121的端部朝向现浇层111弯折,并伸出于预制层112,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二伸出段1122,第二伸出段1122嵌入现浇层111,界定叠合板11与第二伸出段1122距离最近端部为参照端113,第二伸出段1122朝远离参照端113一侧弯折。第二伸出段1122用于加强预制层112和现浇层111的连接,第二伸出段1122弯折可增大第二钢筋网片1121在现浇层111的安装长度,进一步提高预制层112和现浇层111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第二伸出段1122与参照端113之间的距离为10-25毫米。此距离设置可提高叠合板11端部的强度,防止部分嵌入剪力墙12的叠合板11由于端部强度不足而在浇筑时被损坏。
优选的,第二伸出段1122与参照端113之间的距离为15毫米。
进一步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10还包括连接钢筋13,连接钢筋13部分嵌设于现浇层111,剩余部分嵌设于剪力墙12。进一步提高叠合板11和剪力墙1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连接钢筋13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分,弯折部分再相向弯折形成尾钩部131。可提高连接钢筋13在叠合板11和剪力墙12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11和剪力墙12的连接强度,连接钢筋13弯折还有利于连接钢筋13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铺设在现浇层111和剪力墙12内。
可以理解的,连接钢筋13的作用是提高叠合板11与剪力墙12的连接强度,连接钢筋13本身的结构可以多样化,即可以多次弯折或者不弯折,只需要保证其处于剪力墙12和叠合板11中就可以。
请参阅图3,叠合板11的数量为奇数,界定叠合板11相对两端为第一端114,叠合板11上与第一端114连接的端部为第二端115,叠合板11的第一端依次连接形成楼板14,界定楼板14中间的叠合板11为参照板15,其余叠合板11为侧翼板16,参照板15的第二端115的长度大于侧翼板16的第二端115的长度。此设置可减少叠合板11的使用数量,以提高叠合板11与剪力墙12连接结构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的,参照板15的第二端115的长度为2500-3500毫米。
进一步的,界定参照板15的两个第二端115的中点连线为中心线a(如图3中所示的a),楼板14以中心线a对称设置。使楼板14的中心处于完整的叠合板11上,有利于楼板14承载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和剪力墙固定连接的叠合板,叠合板包括连接的预制层和现浇层,现浇层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在预制层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现浇层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第一伸出段嵌入剪力墙;预制层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不露出预制层的侧面,预制层部分嵌入剪力墙。剪力墙内设置有钢筋骨架以提高剪力墙的强度,现有的预制叠合板和剪力墙配合时,预制层中的钢筋往往会伸出于预制层而与剪力墙内的钢筋骨架碰撞,阻碍叠合板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预制层中的钢筋设计为不从侧面伸出预制层,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通过铺设在现浇层和剪力墙中的钢筋连接,则不会使叠合板的钢筋与剪力墙中钢筋碰撞的问题,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剪力墙内的钢筋骨架少了预制层中钢筋穿入造成的阻挡,在剪力墙浇筑时,混凝土灌入更加高效均匀,可保证墙体强度。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伸出段朝向预制层弯折。第一伸出段嵌入剪力墙以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强度,第一伸出段朝向预制层弯折可增大第一钢筋网片在剪力墙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3.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层嵌入剪力墙的长度为10-25毫米。将叠合板部分伸入剪力墙不影响剪力墙的浇筑,待剪力墙浇筑成型时,剪力墙也能通过部分伸入剪力墙的叠合板对叠合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预制层部分嵌入剪力墙的设置,为后期墙体自然沉积变形预留一定空间,即使后期墙体少许变形,也不会造成预制层和剪力墙之间形成缝隙。
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钢筋网片的端部朝向现浇层弯折,并伸出于预制层,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二伸出段,第二伸出段嵌入现浇层,界定叠合板与第二伸出段距离最近端部为参照端,第二伸出段朝远离参照端一侧弯折。第二伸出段用于加强预制层和现浇层的连接,第二伸出段弯折可增大第二钢筋网片在现浇层的安装长度,进一步提高预制层和现浇层的连接强度。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伸出段与参照端之间的距离为10-25毫米。可提高叠合板端部的强度,防止部分嵌入剪力墙的叠合板由于端部强度不足而在浇筑时被损坏。
6.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钢筋,连接钢筋部分嵌设于现浇层,剩余部分嵌设于剪力墙。进一步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7.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钢筋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分,弯折部分再相向弯折形成尾钩部。可提高连接钢筋在叠合板和剪力墙内的安装长度,提高叠合板和剪力墙的连接强度,连接钢筋弯折还有利于连接钢筋在浇筑之前铺设在现浇层和剪力墙内。
8.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的数量为奇数,界定叠合板相对两端为第一端,叠合板上与第一端连接的端部为第二端,叠合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形成楼板,界定楼板中间的叠合板为参照板,其余叠合板为侧翼板,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大于侧翼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减少叠合板的使用数量,以提高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的整体强度。
9.本实用新型的参照板,界定参照板的两个第二端的中点连线为中心线,楼板以中心线对称设置。使楼板的中心处于完整的叠合板上,有利于楼板承载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剪力墙和所述剪力墙固定连接的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包括连接的预制层和现浇层,所述现浇层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在所述预制层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伸出于所述现浇层的边缘,界定伸出部分为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一伸出段嵌入所述剪力墙;所述预制层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不露出所述预制层的侧面,所述预制层部分嵌入所述剪力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出段朝向所述预制层弯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层嵌入所述剪力墙的长度为10-25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的端部朝向所述现浇层弯折,并伸出于所述预制层,界定所述伸出部分为第二伸出段,所述第二伸出段嵌入所述现浇层,界定所述叠合板与所述第二伸出段距离最近端部为参照端,所述第二伸出段朝远离所述参照端一侧弯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出段与所述参照端之间的距离为10-25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部分嵌设于所述现浇层,剩余部分嵌设于所述剪力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相对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分,所述弯折部分再相向弯折形成尾钩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的数量为奇数,界定所述叠合板相对两端为第一端,所述叠合板上与第一端连接的端部为第二端,所述叠合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形成楼板,界定所述楼板中间的叠合板为参照板,其余叠合板为侧翼板,所述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大于所述侧翼板的第二端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参照板的第二端的长度为2500-350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界定所述参照板的两个第二端的中点连线为中心线,所述楼板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CN202320283257.7U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Active CN219508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3257.7U CN219508891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3257.7U CN219508891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8891U true CN219508891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47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83257.7U Active CN219508891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8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5172B (zh) 一种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CN105088937A (zh) 铰缝有相对凹槽的空心板桥及其建造方法
CN111441511A (zh) 一种永久模板及采用永久模板浇筑剪力墙的方法
CN110512785B (zh) 一种端部企口不出筋单向叠合板及支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9508891U (zh) 一种叠合板与剪力墙连接结构
CN215253690U (zh) 一种带竖向连弯钢筋的叠合板式剪力墙
CN111335530A (zh) 一种集块建筑叠合板用变截面单向预制空心板
CN211396209U (zh) 一种叠合楼板
CN216766433U (zh) 一种带模壳的叠合空心楼板
CN210597875U (zh) 一种交叉梁
CN214498024U (zh) 一种预制叠合板
CN115095051A (zh) 一种装配式抗震叠合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01162299Y (zh) 一种单向底板混凝土双向叠合板
CN114457949A (zh) 一种板端凹凸型且不出筋的叠合板底板及安装结构
CN114214914A (zh) 一种预制箱梁用钢筋保护层垫块组合构件
CN110644665B (zh) 一种叠合楼板
CN219471317U (zh) 一种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CN215829741U (zh) 一种带搁置挑头的预制密肋板
CN101220620A (zh) 一种叠合板
CN221073175U (zh) 一种改善楼板开裂的不出筋叠合板
CN211499482U (zh) 一种位于阳角部位的钢筋层
CN216515072U (zh) 一种预制箱梁用钢筋保护层垫块组合构件
CN219794459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上端连接结构
CN214884756U (zh) 一种装配式楼板边模免拆结构
CN215978031U (zh) 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ang Lin

Inventor after: Huang Jian

Inventor after: Chen Jingke

Inventor after: Zhang Chi

Inventor after: Du Yongfa

Inventor after: Deng Shijun

Inventor after: Ji Hongyang

Inventor after: Wu Jian

Inventor after: Zeng Ke

Inventor after: Feng Haitao

Inventor after: Zhao Zhihong

Inventor after: Liu Zhipeng

Inventor after: OuYang Junfu

Inventor after: Yang Zhongxing

Inventor after: Wu Xia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Lin

Inventor before: Huang Jia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ngke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i

Inventor before: Du Yongfa

Inventor before: Deng Shijun

Inventor before: Ji Hongyang

Inventor before: Wu Jian

Inventor before: Zeng Ke

Inventor before: Feng Haitao

Inventor before: Zhao Zhihong

Inventor before: Liu Zhipeng

Inventor before: OuYang Junfu

Inventor before: Yang Zhongxing

Inventor before: Wu Xi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