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9230U - 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9230U
CN219499230U CN202320260343.6U CN202320260343U CN219499230U CN 219499230 U CN219499230 U CN 219499230U CN 202320260343 U CN202320260343 U CN 202320260343U CN 219499230 U CN219499230 U CN 219499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ower
inverter
housing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603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鲁辉
张有新
李军航
李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Xingchao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603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92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9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92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逆变器包括:电容模块,具有第一壳体;功率组件,包括功率模块和散热板,散热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功率模块,散热板用于给功率模块散热,且散热板具有水道;第一汇流头,第一壳体的朝向功率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汇流头,第一汇流头内具有第一汇流腔,第一汇流腔与水道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能够实现对功率组件和电容模块的散热需求,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且确保结构紧凑,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与集成度。

Description

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在工作状态中会产生热量,在相关技术中,用于对逆变器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的体积较大,集成度不高,装配步骤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能够实现对功率组件和电容模块的散热需求,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且确保结构紧凑,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与集成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包括:电容模块,具有第一壳体;功率组件,包括功率模块和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功率模块,所述散热板用于给所述功率模块散热,且所述散热板具有水道;第一汇流头,所述第一壳体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汇流头,所述第一汇流头内具有第一汇流腔,所述第一汇流腔与所述水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通过散热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功率模块,散热板用于给功率模块散热,且散热板具有水道,第一壳体的朝向功率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汇流头,第一汇流头内具有第一汇流腔,第一汇流腔与水道连通,使得散热板和第一汇流头能够实现对功率组件和电容模块的散热需求,提高整体散热效果,有利于延长逆变器的使用寿命,且确保逆变器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逆变器的所需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与集成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逆变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逆变器,所述第一汇流头包括:第一散热本体,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上设有所述第一汇流腔;以及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一散热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本体靠近所述散热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汇流腔朝向所述散热板的开口,且所述第一散热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水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汇流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为分体件且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所述散热板上设有第一插入部,所述水道贯穿所述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部内,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内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自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率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功率组件沿所述功率组件的厚度方向排布,所述功率组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功率组件的排布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逆变器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汇流头可拆卸连接以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功率组件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的远离所述电容模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汇流头,所述第二汇流头内限定出第二汇流腔,所述第二汇流腔与所述水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头和所述第二汇流头中的一个上设有总进水口,且另一个上设有总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汇流头包括:第二散热本体,所述第二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为一体件,所述总进水口和所述总出水口中的一个设于所述第二散热本体上;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本体连接且限定出所述第二汇流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汇流头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水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汇流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汇流头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所述散热板上设有第二插入部,所述水道贯穿所述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二安装部内,所述第二插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内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自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汇流头的远离所述电容模块的一侧设有朝向背离所述电容模块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功率组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相互交错的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汇流头在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的两侧中的一侧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中的对应侧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功率组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功率组件的一侧的上方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间隔开的定位凸部,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凸部之间限定出用于定位所述连接件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汇流腔沿垂直于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功率组件的排布方向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面积之比在0.35-0.9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容模块与第一汇流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逆变器;
10、电容模块;11、固定座;12、第一电容端子;13、第二电容端子;101、第一壳体;111、定位凸部;112、凹槽;
20、功率组件;21、水道;22、第二壳体;23、功率端子;201、功率模块;202、散热板;221、安装空间;222、加强筋;223、连接孔;224、固定孔;
31、第一汇流头;32、第二汇流头;311、第一汇流腔;312、第一散热本体;313、第一散热盖板;314、延伸段;315、定位柱;316、定位块;321、第二汇流腔;322、第二散热本体;323、第二散热盖板;
41、第一安装部;42、第二安装部;411、第一定位槽;
51、第一插入部;52、第二插入部;511、第一定位凸起;512、第一密封槽;521、第二定位凸起;522、第二密封槽;
61、第一密封件;62、第二密封件;
70、导热件;
81、总进水口;82、总出水口;
90、连接件;91、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100。
参照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100可以包括: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
具体而言,电容模块10具有第一壳体101,通过第一壳体101能够对电容模块10的内部结构进行防护,避免内部结构外露而造成损坏。功率组件20包括功率模块201与散热板202,散热板202的至少一侧设有功率模块201,散热板202用于给功率模块201散热,且散热板202具有水道21,通过水道21能够实现散热板202对功率模块201的散热,满足对功率模块201的散热需求,且确保功率组件20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通过水道21仅能实现对功率模块201的散热,而逆变器100的电容模块10也是发热源,易产生热量。为了解决对电容模块10散热的需求,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图10所示,逆变器100还包括第一汇流头31,第一壳体101的朝向功率组件20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设有第一汇流头31,第一汇流头31内具有第一汇流腔311,通过第一汇流腔311能够实现第一汇流头31对电容模块10的散热,提高了电容模块10应用在逆变器100中的性能,有利于延长逆变器100的使用寿命。
同时,通过第一汇流头31可以位于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之间,使得逆变器100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的所需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与集成度,且第一汇流腔311与水道21连通,便于液体在第一汇流腔311与水道21内流动,省去了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分别与外部结构连通的结构,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确保结构紧凑,且能够实现对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同时散热,提高了整体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图6-图8所示,散热板202的一侧设有功率模块201,通过散热板202能够对功率模块201进行散热;或者,散热板202的两侧均设有功率模块201,通过一个散热板202能够实现对两个功率模块201的散热,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中“前”、“后”、“上”、“下”、“左”和“右”等方位是基于附图中所示方位关系,而并非对实际应用过程中方位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腔311的尺寸可以根据流量与散热需求进行设置,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可以为金属件,使得第一壳体101的结构强度高,且通过金属件能够更好的将电容模块10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汇流头31,使得热量传递更高效,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例如,电容模块10可以通过灌胶封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01与散热板202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确保功率模块201与散热板202连接可靠,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100,通过散热板202的至少一侧设有功率模块201,散热板202用于给功率模块201散热,且散热板202具有水道21,第一壳体101的朝向功率组件20的一侧设有第一汇流头31,第一汇流头31内具有第一汇流腔311,第一汇流腔311与水道21连通,使得散热板202和第一汇流头31能够实现对功率组件20和电容模块10的散热需求,提高整体散热效果,有利于延长逆变器100的使用寿命,且确保逆变器100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的所需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与集成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5与图10所示,第一汇流头31包括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散热盖板313,第一散热本体312上设有第一汇流腔311,第一散热盖板313设置在第一散热本体312靠近散热板202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且第一散热盖板313用于覆盖第一汇流腔311朝向散热板202的开口,通过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散热盖板313配合,能够确保第一汇流腔311密封可靠,且降低了第一汇流头31的加工复杂性,使得第一汇流头31的制造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散热盖板313上设有第一通孔,水道21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汇流腔311连通,实现了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的连通,确保液体在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内流动可靠,满足了流动需求,避免增加其他结构分别实现液体在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内的流动,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且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本体312和第一散热盖板313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确保第一散热本体312和第一散热盖板313连接、密封可靠,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7、图8与图10所示,第一散热盖板313的朝向功率组件20的表面(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面)设有第一安装部41,第一安装部41环绕第一通孔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汇流头31的结构强度。同时,散热板202上设有第一插入部51,水道21贯穿第一插入部51,第一插入部51插入第一安装部41内,由此,通过第一插入部51和第一安装部41的配合,实现了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的连通,确保连接可靠,结构紧凑,且装配简单,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配合结构简单,耗材少,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8与图10所示,第一插入部51的外周壁和第一安装部41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61,通过第一密封件61能够确保第一插入部51和第一安装部41之间的密封连接可靠,确保良好的密封性能,避免发生漏液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能。例如,第一密封件61可以为密封圈,密封圈达到密封要求所需的压缩量仅取决于第一插入部51与第一安装部41之间的形状与尺寸,能够满足不同的形状需求,确保密封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插入部51上设有第一密封槽512,第一密封槽512沿第一插入部51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密封件61设于第一密封槽512内,通过第一密封槽512能够对第一密封件61进行限位,确保第一密封件61在第一插入部51上固定可靠,避免第一密封件61在第一插入部51上发生移动,有利于提高密封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与图11所示,第一插入部5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511,第一安装部41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411,第一定位槽411与第一定位凸起511配合,第一定位槽411延伸至第一安装部41的自由端。
由此,在功率组件20与第一汇流头31进行装配时,通过第一定位槽411与第一定位凸起511配合能够对功率组件20的装配方向进行确认,避免安装时功率组件20的位置装反,确保功率组件20的安装准确性,确保只有按照特定的安装方向才能将功率组件20和第一汇流头31安装在一起,使得功率组件20在其他方向无法安装,有效避免安装错误,且减少试错,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通过第一定位槽411与第一定位凸起511配合,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第一插入部51插入第一安装部41内,确保装配可靠,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10所示,功率组件20可以为多个,多个功率组件20沿功率组件20的厚度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排布,通过多个功率组件20能够满足逆变器100所需的功率需求。此外,功率组件20的厚度方向与电容模块10和功率组件20的排布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垂直,确保逆变器100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多个水道21均与第一汇流腔311连通,便于多个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连通,省去了多个水道21分别与外部结构连通的结构,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功率组件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置,例如,功率组件20可以如图1所示为三个,也可以为两个、四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组件20的数量可以根据逆变器100的功率与散热需求进行设置,满足不同的逆变器100的使用需求。同时,根据对第一汇流腔311的尺寸进行相应的更改,可以满足多个水道21与第一汇流腔311的连通需求,避免对逆变器100进行繁琐的重复设计与修改,便于对逆变器100的更新迭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7所示,相邻两个功率组件20之间可以设有导热件70,通过导热件70可以使得相邻两个功率组件20上的热量相互传递,确保多个功率组件20上的热量更平均,实现对温度较高的功率组件20的散热,有利于延长多个功率组件2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功率组件20可以贴合,使得其中一个功率组件20的水道21可以对其中另一个功率组件20进行散热,能够实现功率模块201的双面散热,确保多个功率组件20的散热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相邻两个功率组件20之间设有导热件70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7所示,导热件70可以位于功率模块201的远离散热板202的一侧,使得功率模块201能够通过水道21和导热件70进行散热,确保热量传递更可靠,在便于多个功率组件20进行装配的同时,能够实现功率模块201的双面散热,有利于提高功率组件20的散热效率,确保散热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一壳体101上设有多个固定孔224,多个固定孔224位于第一壳体101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两侧,通过多个固定孔224能够将第一壳体101固定在外部结构(例如电机控制器的箱体等)上,确保第一壳体101固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上的固定孔2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置,例如,第一壳体101上的固定孔224可以如图2所示为四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壳体101上还设有连接孔223,连接孔223位于第一壳体101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连接孔223能够与外部结构的定位件进行配合,使得第一壳体101能够在外部结构上进行定位,便于第一壳体101的后续固定,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为一体件,使得第一汇流腔311集成在电容模块10中,确保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连接可靠,提高了电容模块10的结构强度与散热效果,且使得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结构紧凑,节省了材料,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与图10所示,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可以为分体件,使得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的结构简单,便于对第一散热本体312和第一壳体101分别进行加工制造。同时,在逆变器100装配时,由于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为分体件,可以分别对功率组件20、第一汇流头31和电容模块10进行单独安装固定,使得安装更方便,降低装配复杂度,有利于提高逆变器100的装配效率。此外,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贴合,确保第一汇流头31对电容模块10的散热效果好,且结构紧凑,有利于降低占用空间。例如,第一壳体101可以为塑胶件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图6-图10所示,逆变器100还包括第二壳体22,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可以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221,安装空间221用于容纳功率组件20,通过第二壳体22便于对功率组件20进行放置,能够对功率组件20进行防护,且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拆卸方便,便于维护或者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可以通过紧固件91连接,确保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连接可靠,使得逆变器100的结构简单,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拆卸。例如,紧固件91可以为螺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第二壳体22上设有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固定孔224,多个固定孔224位于第二壳体22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两侧,通过多个固定孔224能够将第二壳体22固定在外部结构上,确保第二壳体22固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2上还设有连接孔223,连接孔223位于第二壳体22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连接孔223能够与外部结构的定位件进行配合,使得第二壳体22能够在外部结构上进行定位,便于第二壳体22的后续固定,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6-图10所示,第二壳体22的远离电容模块10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设有第二汇流头32,第二汇流头32内限定出第二汇流腔321,第二汇流腔321与水道21连通,第二汇流头32上设有总进水口81,且第一汇流头31上设有总出水口82,避免了单独设置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能够减少整体体积。
首先,液体可以通过总进水口81进入第二汇流头32的第二汇流腔321内;其次,通过第二汇流腔321与水道21连通,使得液体可以进入水道21内,实现对功率组件20的散热;再次,通过水道21和第一汇流腔311连通,使得液体可以进入第一汇流头31的第一汇流腔311内,实现对电容模块10的散热;最后,液体通过总出水口82排出,实现了集成式的散热水道设计,确保结构紧凑,液体流动可靠,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能够实现对功率组件20和电容模块10的同时散热,提高了逆变器100的性能,且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其中,液体的流动路径可以如图3中箭头所示。
当然,第一汇流头31上也可以设有总进水口81,且第二汇流头32上设有总出水口82,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腔321的尺寸可以根据流量与散热需求进行设置,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功率组件20为多个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腔321的尺寸可以根据功率组件20的数量进行相应的更改,可以满足多个水道21与第二汇流腔321的连通需求,避免对逆变器100进行繁琐的重复设计与修改,便于对逆变器100的更新迭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图4、图6、图8-图10所示,第二汇流头32包括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散热盖板323,第二散热盖板323和第二散热本体322连接,且第二散热盖板323和第二散热本体322限定出第二汇流腔321,总进水口81设于第二散热本体322上,第二汇流头32的制造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此外,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壳体22为一体件,使得第二汇流腔321集成在第二壳体22中,确保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壳体22连接可靠,提高了第二壳体22的结构强度,且使得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壳体22结构紧凑,节省了材料,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当然,第二散热本体322上也可以设有总出水口82,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本体322和第二散热盖板323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确保第二散热本体322和第二散热盖板323连接、密封可靠,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二汇流头32的朝向功率组件20的表面(例如图2中所示的右面)设有第二通孔,水道21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汇流腔321连通,实现了水道21与第二汇流腔321的连通,确保液体在水道21与第二汇流腔321内流动可靠,满足了流动需求,避免增加其他结构分别实现液体在水道21与第二汇流腔321内的流动,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且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与图7所示,第二汇流头32的朝向功率组件20的表面设有第二安装部42,第二安装部42环绕第二通孔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二汇流头32的结构强度。同时,散热板202上设有第二插入部52,水道21贯穿第二插入部52,第二插入部52插入第二安装部42内,由此,通过第二插入部52和第二安装部42的配合,实现了水道21与第二汇流腔321的连通,确保连接可靠,结构紧凑,且装配简单,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配合结构简单,耗材少,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8与图10所示,第二插入部52的外周壁和第二安装部42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62,通过第二密封件62能够确保第二插入部52和第二安装部42之间的密封连接可靠,确保良好的密封性能,避免发生漏液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能。例如,第二密封件62可以为密封圈,密封圈达到密封要求所需的压缩量仅取决于第二插入部52与第二安装部42之间的形状与尺寸,能够满足不同的形状需求,确保密封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插入部52上设有第二密封槽522,第二密封槽522沿第二插入部52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密封件62设于第二密封槽522内,通过第二密封槽522能够对第二密封件62进行限位,确保第二密封件62在第二插入部52上固定可靠,避免第二密封件62在第二插入部52上发生移动,有利于提高密封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插入部5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521,第二安装部42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凸起521配合,第二定位槽延伸至第二安装部42的自由端。
由此,在功率组件20与第二汇流头32进行装配时,通过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凸起521配合能够对功率组件20的装配方向进行确认,避免安装时功率组件20的位置装反,确保功率组件20的安装准确性,确保只有按照特定的安装方向才能将功率组件20和第二汇流头32安装在一起,使得功率组件20在其他方向无法安装,有效避免安装错误,且减少试错,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通过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凸起521配合,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第二插入部52插入第二安装部42内,确保装配可靠,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散热板202上设有第一插入部51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插入部5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511,第二插入部5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521,第一定位凸起511与第二定位凸起521位于沿第一插入部51或第二插入部52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在功率组件20装配时,通过第一定位槽411与第一定位凸起511配合、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凸起521配合能够对功率组件20的装配方向进行确认,确保只有按照特定的安装方向才能将功率组件20和第二汇流头32、第二汇流头32安装在一起,避免安装时功率组件20的位置装反,确保功率组件20的安装准确性,有效避免安装错误。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定位凸起511可以位于第一插入部51的上侧,第二定位凸起521可以位于第二插入部52的下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图8所示,第一汇流头31的远离电容模块10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设有延伸段314,延伸段314朝向背离电容模块10的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方)延伸,有利于提高第一汇流头31的结构强度。此外,延伸段314与第二壳体22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壳体22、延伸段314与第一汇流头31可以限定出安装空间221,能够减少第二壳体22的延伸长度,避免第二壳体22发生变形等问题,有利于提高第二壳体22的结构强度,且便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与图7所示,延伸段314与第二壳体22可以通过紧固件91连接,确保延伸段314与第二壳体22连接可靠,且便于拆卸,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延伸段314上设有多个固定孔224,多个固定孔224位于延伸段314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两侧,通过多个固定孔224能够使得延伸段314在外部结构上固定可靠,从而确保第一壳体101在外部结构上固定可靠,避免发生晃动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延伸段314上的固定孔2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置,例如,延伸段314上的固定孔224可以如图7所示为两个,也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延伸段314和第二壳体22的连接处位于功率组件20长度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能够同时保证延伸段314和第二壳体22的结构可靠,避免延伸段314或第二壳体22发生变形等问题,同时确保延伸段314和第二壳体22的结构强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延伸段314位于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加强筋222,多个加强筋222相互交错,通过多个相互交错的加强筋222能够有效提高延伸段314的结构强度,且在逆变器100使用过程中,避免延伸段314发生晃动,能够满足逆变器100实际工况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图6、图8-图10所示,第二壳体22位于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加强筋222,多个加强筋222相互交错,通过多个相互交错的加强筋222能够有效提高第二壳体22的结构强度,且在逆变器100使用过程中,避免第二壳体22发生晃动,能够满足逆变器100实际工况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汇流头31在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两侧中的一侧设有定位柱315,第二壳体22在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中的对应侧设有定位孔,由此,通过定位孔与定位柱315配合,能够对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的装配方向进行确认,避免安装时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的相互位置装反,确保第二壳体22与第一汇流头31的安装准确性,有效避免安装错误。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汇流头31在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定位块316,定位块316与定位柱315分别位于第一汇流头31在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侧,定位块316的朝向第二壳体22的一侧与第二壳体22位于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一侧的外表面贴合,能够确保第一汇流头31与第二壳体22的相对固定,避免第一汇流头31与第二壳体22相对定位柱315转动,确保固定可靠,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图6-图10、图12所示,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通过连接件90连接,确保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连接可靠。例如,连接件90可以为铜排。
此外,如图1-图10所示,第一壳体101靠近功率组件20的一侧的上方设有固定座11,固定座11上设有多个定位凸部111,多个定位凸部111沿功率组件20厚度方向间隔开,相邻两个定位凸部111之间限定出凹槽112,凹槽112用于定位连接件90,通过固定座11确保对连接件90定位与支撑可靠,便于连接件90分别与电容模块10和功率组件20进行连接,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且固定座11的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定位凸部1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置,例如,定位凸部111可以如图3所示为六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七个或者更多个,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第一壳体101为金属件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90位于固定座11的凹槽112内,在固定座11能够对连接件90进行支撑与定位的同时,固定座11还能够隔离连接件90和第一壳体101,避免第一壳体101和连接件90之间发生导电等风险,有利于提高逆变器100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所示,电容模块10包括第一电容端子12,功率组件20包括功率端子23,连接件9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电容端子12和功率端子23连接,实现电容模块10与功率组件20的连接,满足所需的连接需求。例如,连接件90可以通过焊接分别与第一电容端子12和功率端子23连接。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图7与图9所示,第一电容端子12可以为电容模块10的输出端子,功率端子23为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多个功率端子23可以包括功率组件20的高压输入端子、功率组件20的高压输出端子与功率组件20的低压端子,功率组件20的高压输入端子可以与电容模块10的输出端子通过连接件90连接,满足功率组件20与电容模块10的连接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电容模块10还包括第二电容端子13,通过第二电容端子13能够实现电容模块10与其他结构(例如电池等)的连接,满足电容模块10的连接需求。例如,第二电容端子13可以为电容模块10的输入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第一壳体101的与功率组件20相邻的一侧还设有固定座11,此固定座11可以用于支撑第二电容端子13,通过此固定座11能够实现对第二电容端子13的支撑与定位的需求,确保对第二电容端子13的支撑与定位可靠。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逆变器100包括电容模块10、多个功率组件20、第一汇流头31、第二汇流头32与第二壳体22。电容模块10包括第一壳体101,第一汇流头31包括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散热盖板313,第一散热本体312与第一壳体101为一体件,第一散热本体312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散热本体312的左表面设有第一安装部41,第一通孔连通第一汇流腔311,第一安装部41环绕第一通孔设置,第一安装部41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槽411,第一定位槽411延伸至第一安装部41的自由端;第二汇流头32包括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散热盖板323,第二散热本体322与第二壳体22为一体件,第二汇流头32的右表面设有第二通孔与第二安装部42,第二通孔连通第二汇流腔321,第二安装部42环绕第二通孔设置,第二安装部42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延伸至第二安装部42的自由端。功率组件20包括功率模块201和散热板202,散热板20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插入部51与第二插入部52,水道21贯穿第一插入部51与第二插入部52,第一插入部5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511,第二插入部5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521。
在逆变器100装配时,首先,第一散热盖板313通过焊接与第一散热本体312密封连接,第二散热盖板323通过焊接与第二散热本体322密封连接;其次,第一插入部51插入第一安装部41内,第二插入部52插入第二安装部42内,且通过第一定位槽411与第一定位凸起511配合,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凸起521配合,确保功率组件20的安装位置可靠,防止安装错误;再次,将第二壳体22安装在第一壳体101上,且通过螺钉对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22进行固定;最后,通过连接件90连接功率组件20和电容模块10,实现对逆变器100的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汇流腔311沿垂直于电容模块10和功率组件20的排布方向的横截面积与第一壳体101朝向功率组件20的表面(例如图2中所示左表面)面积之比在0.35-0.9之间,由此,使得第一汇流腔311能够提供对电容模块10较大的散热面积,确保第一汇流头31对电容模块10的散热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汇流腔311沿垂直于电容模块10和功率组件20的排布方向的横截面积与第一壳体101朝向功率组件20的表面面积之比可以为0.35、0.4、0.45、0.5、0.6、0.7、0.75、0.8、0.9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逆变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模块,具有第一壳体;
功率组件,包括功率模块和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功率模块,所述散热板用于给所述功率模块散热,且所述散热板具有水道;
第一汇流头,所述第一壳体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汇流头,所述第一汇流头内具有第一汇流腔,所述第一汇流腔与所述水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头包括:
第一散热本体,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上设有所述第一汇流腔;以及
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一散热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本体靠近所述散热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汇流腔朝向所述散热板的开口,且所述第一散热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水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汇流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为分体件且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所述散热板上设有第一插入部,所述水道贯穿所述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部内,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内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自由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功率组件沿所述功率组件的厚度方向排布,所述功率组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功率组件的排布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汇流头可拆卸连接以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功率组件的安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远离所述电容模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汇流头,所述第二汇流头内限定出第二汇流腔,所述第二汇流腔与所述水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头和所述第二汇流头中的一个上设有总进水口,且另一个上设有总出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汇流头包括:
第二散热本体,所述第二散热本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为一体件,所述总进水口和所述总出水口中的一个设于所述第二散热本体上;
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本体连接且限定出所述第二汇流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汇流头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水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汇流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汇流头的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设有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所述散热板上设有第二插入部,所述水道贯穿所述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二安装部内,所述第二插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内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自由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头的远离所述电容模块的一侧设有朝向背离所述电容模块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功率组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相互交错的加强筋。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头在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的两侧中的一侧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中的对应侧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功率组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功率组件的一侧的上方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功率组件厚度方向间隔开的定位凸部,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凸部之间限定出用于定位所述连接件的凹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腔沿垂直于所述电容模块和所述功率组件的排布方向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功率组件的表面面积之比在0.35-0.9之间。
CN202320260343.6U 2023-02-09 2023-02-09 逆变器 Active CN2194992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0343.6U CN219499230U (zh) 2023-02-09 2023-02-09 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0343.6U CN219499230U (zh) 2023-02-09 2023-02-09 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9230U true CN21949923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6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60343.6U Active CN219499230U (zh) 2023-02-09 2023-02-09 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92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30679A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112722142B (zh) 控制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动代步车
CN219499230U (zh) 逆变器
CN116528535B (zh) 一种电连接件装配结构、配电盒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26264B (zh) 电机控制器和电动总成
CN215453694U (zh) 电机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82262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
CN113556916B (zh) 数据处理装置
CN211880874U (zh) 集成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212517344U (zh) 电池包外壳以及电池包
CN114498223A (zh) 一种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CN219843913U (zh) 电源装置和车辆
CN220023491U (zh) 电源装置和车辆
CN215909255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9834752U (zh) 电源装置和车辆
WO2022227826A1 (zh) Igbt模组、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218896703U (zh) 水冷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9876483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用功率模块组件及电机控制器
CN221043589U (zh) 功率器件模块、电源模块、供电系统和车辆
CN115013314B (zh) 压缩机后壳组件及包括其的涡旋压缩机
CN117578786B (zh) 一种用于发电系统的热管理结构
CN220915155U (zh) 电机控制器功率模组、电机及车辆
CN219801007U (zh) 散热装置和电源
CN220476174U (zh) 一种域控制器壳体、域控制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4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hangsha Xingchao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