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8248U -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8248U
CN219498248U CN202320648273.1U CN202320648273U CN219498248U CN 219498248 U CN219498248 U CN 219498248U CN 202320648273 U CN202320648273 U CN 202320648273U CN 219498248 U CN219498248 U CN 219498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erminal
spring
side wall
spr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82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东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82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8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端子包括主体和弹簧部,主体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形成箱体结构,弹簧部由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延伸并设于箱体结构内,弹簧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凸起用于与对配端实现电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端子能实现与对配端的多触点接触,功能可靠,便于成型。

Description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连接器行业,特别是汽车电连接器行业的发展,汽车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空间压缩也越来越厉害,内部电连接器也随着向小型化发展,导致电连接器的外形尺寸越来越小,作为电连接器核心的端子的需求也越来越小。
随着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在保证电连接器性能的情况下,如何减小制造工艺难度、实现对产品尺寸和成本的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子,所述端子能实现与对配端的多触点接触,功能可靠,便于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和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形成箱体结构;弹簧部,所述弹簧部由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延伸并设于所述箱体结构内,所述弹簧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对配端实现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通过设置弹簧部具有多个与对配端电接触的凸起,以实现弹簧部与对配端的多触点接触,增强端子与对配端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不会增加端子的尺寸,成本较低;同时端子为一体成型件,则主体和弹簧部一体成型,通过在至少一个设定侧壁的内壁设置弹簧部,便于弹簧部的设置,且有利于保证端子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沿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二连接侧壁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连接所述第二外壁和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壁和所述第一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开设有贯通口,所述第二壁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贯通口处,以使得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一壁至少部分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包括沿所述箱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贯通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壁包括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且设于所述贯通口处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距为H2,H=min{H1,H2},H≤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壁包括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内壁和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五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覆盖于所述第二壁的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一端形成有插配口,所述第二外壁上形成有止挡凸起,所述止挡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内壁的邻近所述插配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部包括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由所述第一内壁延伸,所述第二弹簧部由所述第二内壁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壁上形成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用于对所述第二弹簧部形成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部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波浪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部悬臂设置,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具有第一过渡面,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过渡面,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所述端子通过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壳体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便于保证部件之间电连接可靠,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5中D-D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箱体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16是沿图15中E-E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3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18是沿图17中F-F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17中G-G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7中I-I线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3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22是图13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23是图13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24是图13中所示的箱体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端子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7是图25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28是图25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29是图25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30是图25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31是图25中所示的箱体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所示的箱体结构的另一个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
端子100、
主体1、箱体结构1A、插配腔10、插配口10a、
锁止部11、弹性臂111、加强结构112、卡槽113、
弹簧部12、凸起121、弹簧组12A、
第一弹簧部122、第二弹簧部123、第一过渡面12c、第二过渡面12d、
第一侧壁13、第一侧壁的外壁131、导向结构131a、第一侧壁的内壁132、
第二侧壁14、第二侧壁的外壁141、止挡凸起141a、第二侧壁的内壁142、连接侧壁15、第一壁151、第一部分151a、第二部分151b、贯通口151c、第二壁152、第三部分152a、第四部分152b、
压接部16、安装槽16a、导体压接部分161、绝缘压接部分1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
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端子100包括主体1,主体1由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形成箱体结构1A。示例性地,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相对设置,且第三侧壁17连接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第四侧壁15连接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可以使得箱体结构1A内限定出插配腔10;当然,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的相对位置不限于此。
如图1、图4、图5、图13和图25所示,端子100还包括弹簧部12,弹簧部12由第一内壁132和第二侧壁14延伸并设于箱体结构1A内,则箱体结构1A内用于插入与弹簧部12电接触的对配端,则箱体结构1A可以为弹簧部12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利用箱体结构1A的侧壁对弹簧部12进行保护,避免外界其他部件会对弹簧部12造成剐蹭等损坏弹簧部12、影响弹簧部12与对配端的电接触。
而且,由于弹簧部12由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延伸,则弹簧部12的一部分可以由第一侧壁13延伸,弹簧部12的还有一部分可以由第二侧壁延伸,对配端可以插配至自第一侧壁13延伸的弹簧部12的一部分和自第二侧壁14延伸的弹簧部12的一部分之间,即弹簧部12适于与对配端的相对两侧均电接触,有利于提升端子100与对配端的电连接可靠性。
其中,弹簧部12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每个凸起121用于与对配端实现电接触,且每个凸起121与对配端之间可以形成为一个接触触点,实现弹簧部12与对配端的多触点接触,增强端子100与对配端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端子100用于电连接器时,可以保证电连接器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例如高频震动、冷热环境、高粉尘高湿度环境等),仍能保证电连接器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弹簧部12的上述设置不会改变端子100的尺寸例如不会增加端子100的尺寸,则与端子100配合的壳体可以无需进行改进,从而降低了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弹簧部12的多个凸起121可以适于配合于对配端的同侧,或者弹簧部12的多个凸起121可以分别适于配合于对配端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接触触点”、“多触点接触”并不意味着凸起121与对配端之间必然为点接触,而是包括凸起121与对配端之间可以为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
可见,弹簧部12由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延伸,方便了弹簧部12与主体1的连接设置,同时弹簧部12的设置不会对箱体结构1A的外形等造成限制,也不会对端子100的成型方式(例如主体1和弹簧部12可以为一体件)以及主体1自身强度等造成限制,便于保证整个端子100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示例性地,箱体结构1A可以大致呈卷绕结构,弹簧部12可以设在主体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以便提升弹簧部12的设置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通过设置主体1由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形成箱体结构1A,弹簧部12由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延伸并设于箱体结构1A内,且弹簧部12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以实现弹簧部12与对配端的多触点接触,增强端子100与对配端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不会增加端子100的尺寸,成本较低;同时弹簧部12的设置不会对箱体结构1A的外形造成限制,也不会对端子100的成型方式以及主体1自身强度等造成限制,便于保证整个端子100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弹簧部12上的多个凸起121可以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图13、图25中的前后方向)和/或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图13、图25中的左右方向,或者理解为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的相对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便于保证端子1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加工方便。例如,端子100由金属件通过冲压成型。
可见,相对于一些技术中采用分体式结构的端子而言,本申请端子100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分体式结构中的多个部分在经历多次插拔、以及复杂环境测试后脱离导致功能失效,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复杂程度、降低成本,简化加工工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第一侧壁13包括沿第一侧壁13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则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沿第一侧壁13的厚度方向叠置且彼此相连,以便提升箱体结构1A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第二侧壁14包括沿第二侧壁14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连接的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则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沿第二侧壁14的厚度方向叠置且彼此相连,以便进一步提升箱体结构1A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第四侧壁15包括第一壁151和第二壁152,第一壁151连接第二外壁141和第一外壁131,第二壁152连接第二内壁142和第一内壁142,使得第四侧壁15连接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此时第三侧壁17也可以连接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从而便于使得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连接形成箱体结构1A。
示例性地,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箱体结构1A大致形成为方形箱体,第一侧壁13与第三侧壁17之间大致呈90°夹角,第三侧壁17与第二侧壁14之间大致呈90°夹角,第二侧壁14与第四侧壁15之间大致呈90°夹角,第四侧壁15与第一侧壁13之间大致呈90°夹角,端子100为方形端子,箱体结构1A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3连接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第二侧壁14连接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则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连接以形成箱体结构1A的周侧壁,此时第一侧壁13的厚度方向和第二侧壁14的厚度方向均为上下方向。
可选地,在图1、图4、图13、图16和图25的示例中,当第一侧壁13包括沿第一侧壁13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第二侧壁14包括沿第二侧壁14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时,弹簧部12可以由第一内壁312和第二内壁142延伸,则弹簧部12的设置也不会对第一外壁131、第二外壁141的结构造成限制、削弱等,便于提升箱体结构1A的结构稳定性。
示例性地,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第一侧壁13包括沿第一侧壁13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第二侧壁14包括沿第二侧壁14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时,箱体结构1A可以大致呈卷绕结构,则第三侧壁17可以连接第一内壁132和第二外壁141、或者第三侧壁17连接第一外壁131和第二内壁142;此时,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形成的箱体结构1A可以由板材经多次折弯成型,方便主体1的加工成型,当然主体1的成型方式不限于此。
此外,第三侧壁17的连接设置不限于此;例如,第三侧壁17连接第一外壁131、第一内壁132、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中的至少三个。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3包括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时,第二侧壁14并非构造成包括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此时弹簧部12可以由第一内壁132和第二侧壁14延伸;或者,第二侧壁14包括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时,第一侧壁13并非构造成包括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此时弹簧部12可以由第一侧壁13和第二内壁142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13和图18所示,第一壁151开设有贯通口151c,第二壁152至少部分设于贯通口151c处,以使得第二壁152与第一壁151至少部分齐平,则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与第一壁151齐平,那么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一壁151的外表面齐平,且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的内表面与第一壁151的内表面齐平。
其中,第二壁152的至少部分设于贯通口151c处,可以理解为,沿第四侧壁15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和图13中的左右方向),第二壁152的上述至少部分的投影位于贯通口151c的边沿的投影范围内。
当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一壁151的外表面齐平时,此时第一壁151和第二壁152不会增加端子100的外轮廓尺寸,进一步保证与端子100配合的壳体无需进行尺寸改进,降低成本;同时,当端子100为等厚结构时,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的内表面与第一壁151的内表面也齐平设置,则第一壁151和第二壁152不会占用箱体结构1A内部空间,以保证端子100在小尺寸的情况下仍可以配合较大尺寸的对配端,保证端子100与对配端可靠连接。
其中,两个表面齐平,可以理解为两个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或同一曲面,或者两个表面之间的间距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内表面”可以理解为朝向箱体结构1A内的一侧表面,“外表面”可以理解为朝向箱体结构1A外的一侧表面。
可选地,第二壁152的设于贯通口151c处的部分并未完全遮盖贯通口151c,使得弹性部12可以暴露于贯通口151c处,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贯通口151c151c直观看到弹性部12的至少部分,从而便于在保证主体1使用可靠的前提下,节省主体1的用材量,同时便于主体1的折弯成型。
可以理解的是,贯通口151c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在图1和图13的示例中,贯通口151c可以设于第一壁151在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例如图1、图13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此时第一壁151可以包括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贯通口151c位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且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壁152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则通过设置第一壁15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第一部分151a连接第二外壁141和第一外壁131,且第二部分151b也连接第二外壁141和第一外壁131,有利于提升箱体结构1A的结构稳定性。
当然,贯通口151c还可以设于第一壁151在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此时第一壁151可以仅包括上述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中的其中一个,以第一壁151仅包括第一部分151a为例,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一部分151a的长度小于第三侧壁17的长度,使得第一部分151a的长度一侧限定出贯通口151c。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图13、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壁151包括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贯通口151c位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第二壁152包括与第二内壁142连接的第三部分152a,第三部分152a设于贯通口151c处,则沿第一壁151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图13和图25中的左右方向),第三部分152a的投影位于贯通口151c的边沿的投影范围内。
其中,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三部分152a与第一部分151a之间的间距为H1,第三部分152a与第二部分151b之间的间距为H2,H=min{H1,H2},即H为H1和H2中的最小值,H≤0.5mm。由此,第三部分152a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分别具有一定的间距,以便于避免箱体结构1A成型过程中第二壁152与第一壁151之间发生干涉,有利于提升箱体结构1A的成型便利性。
例如,H可以为0.1mm、0.2mm、0.3mm、0.4mm、或0.5mm等。
示例性地,如图19所示,以H1<H2,H=H1为例,相对于第二部分151b而言,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三部分152a较为邻近第一部分151a设置,则第二内壁142也可以较为邻近第一部分151a设置;如果弹簧部12由第一内壁131和第二内壁142延伸,弹簧部12可以沿远离第一部分151a朝向第二部分151b的方向延伸,便于使得对配端在插配过程中先经过弹簧部12的根部,便于对配端快速找准插配方向。当然,H还可以等于H2,H1和H2可以相等或不同。
可选地,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三部分152a的整个边沿与第二内壁142的整个边沿连接,此时第三部分152a的长度可以与第二内壁142的长度相等。可见,第二壁152可以仅包括第三部分152a,则整个第二壁152设于贯通口151c处;当然,第二壁152还可以包括不与第二内壁142连接的部分(例如后文所述的第四部分152b和第五部分152c)。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7和图19所示,第一壁151包括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贯通口151c位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第二壁152包括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部分152a、第四部分152b和第五部分152c,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第三部分152a和第四部分152b设于第一部分151a和第二部分151b之间,则第三部分152a和第四部分152b均设于贯通口151c处,沿第一壁151的厚度方向,第三部分152a的投影和第四部分152b的投影均位于贯通口151c的边沿的投影范围内。
其中,第三部分152a连接第二内壁142和第一内壁132,第五部分152c连接第一内壁132,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壁152的整体强度,提升箱体结构1A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第三部分152a和第四部分152b可以对弹簧部12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弹簧部12过多得暴露于贯通口151c处。
可选地,在图13、图17和图19的示例中,第四部分152b连接第三部分152a和第五部分152c,且第四部分152b与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分别间隔设置且无连接,第五部分152c设于第二部分151b的朝向箱体结构1A内的一侧,便于使得贯通口151c的远离第一部分151a的一端被第二壁152至少部分封盖,以进一步提升对弹簧部12的保护作用,避免弹簧部12易被外力损坏;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弹簧部12可以位于第三部分152a和第五部分152c之间,此时由于第三部分152a和第五部分152c分别与第一内壁132连接,且第四部分152b未与第一内壁132连接,而弹簧部12的一部分有第一内壁132延伸,则第一内壁132可以包括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第三部分152a与第六部分连接,第五部分152c与第七部分连接,弹簧部12的一部分可以自第六部分朝向第七部分的一侧朝向第七部分延伸。
可选地,在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上,弹簧部12可以位于第三部分152a和第五部分152c之间,使得弹簧部12具有合适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图29、图31和图32所示,第一壁151覆盖于第二壁152的外侧,则箱体结构1A内限定出插配腔10时,第一壁151覆盖于第二壁152的背离插配腔10的一侧,以进一步提升对弹簧部12的保护作用,同时提升整个箱体结构1A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可见,通过设置第四侧壁15包括第一壁151和第二壁152,并使得第一壁151连接第二外壁141和第一外壁131,第二壁152连接第二内壁142和第一内壁132,无论第一壁151和第二壁152的位置关系如何,例如第二壁152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壁151上的贯通口151c处、或者第一壁151覆盖于第二壁152的外侧,均便于箱体结构1A的一体加工成型,尤其是便于箱体结构1A的弯折成型(比如箱体结构1A可以将板材通过多次弯折卷绕成型)。
当然,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四侧壁15的结构还可以与第三侧壁17的结构相同,例如第四侧壁15和第三侧壁17分别构造成仅包括单层壁,同样可以实现弹簧部12的便利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箱体结构1A的长度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0a,插配口10a可以与箱体结构1A内的插配腔10连通,第二外壁141上形成有止挡凸起141a,止挡凸起141a朝向第一侧壁13凸出,且止挡凸起141a位于第二内壁142的邻近插配口10a的一侧;可见,插配口10a与第二内壁142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对配端在插配至箱体结构1A内的过程中,对配端的头部先经过止挡凸起141a、再经过第二内壁142,有利于对配端快速插配至箱体结构1A。
示例性地,止挡凸起141a的顶点与第二内壁142的朝向第一侧壁13的一侧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或者,相对于第二内壁142的朝向第一侧壁13的一侧表面,止挡凸起141a的顶点邻近第一侧壁13设置,则对配端在止挡凸起141a的支撑下,整个对配端可以位于第二内壁142的朝向第一侧壁13的一侧,以避免对配端在插配过程中与第二内壁142存在干涉导致对配端、第二侧壁的内壁142损坏等,从而起到保护对配端和第二侧壁的内壁142的作用。
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以第二侧壁14位于第一侧壁13的下方为例,在上下方向上,止挡凸起141a的顶点不低于第二侧壁的内壁142的顶面。
可以理解的是,止挡凸起141a可以位于插配口10a的边沿处,或者止挡凸起141a与插配口10a的边沿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13、图16和图25、图29、图30所示,弹簧部12包括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内壁132延伸,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内壁142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簧部12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弹簧部123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弹簧部122的数量与第二弹簧部123的数量可以相等或不等。
可见,自第一内壁132延伸出至少一个第一弹簧部122,自第二内壁142延伸出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部123,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可以相对设置,对配端可以插配至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之间,即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适于分别位于对配端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均与对配端电接触,有利于提升端子100与对配端的电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弹簧部12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弹簧部122可以沿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图13和图25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当第二弹簧部123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弹簧部123可以沿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图5、图10、图13、图16、图18、图22、图25、图30所示,第一弹簧部122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第二弹簧部123上也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以便进一步提升弹簧部12与对配端的电连接可靠性。例如,第一弹簧部122上的多个凸起121可以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和/或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弹簧部123上的多个凸起121可以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和/或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便于简化多个凸起121的布置方式,便于弹簧部12的成型。
当然,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弹簧部12的设置不限于此;例如,弹簧部12包括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内壁132延伸,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侧壁14延伸,第二侧壁14可以构造成单层侧壁,例如第二侧壁14可以仅包括第二外壁141。
示例性地,如图1、图4、图13、图16、图25、图29所示,弹簧部12由第一内壁132和第二侧壁14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内壁132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侧壁14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9、图13和图16所示,第二外壁141上形成有支撑凸起141b,支撑凸起141b用于对第二弹簧部123形成支撑,使得支撑凸起141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第二弹簧部123的变形量,第二弹簧部123在与对配端配合时,由于对配端的挤压,有利于使得第二弹簧部123产生合适的变形量,此时第二弹簧部123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可以源于第二弹簧部123的变形和支撑凸起141b的间接支撑,便于提升第二弹簧部123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即增大第二弹簧部123上的凸起121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从而提升第二弹簧部123与对配端电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弹簧部12与对配端的连接可靠性,以便进一步使得端子100能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
示例性地,如图1、图4、图9、图13和图16所示,第二弹簧部123上形成有凸起121,第二弹簧部123上的凸起121适于与支撑凸起141b止抵,使得第二弹簧部123可以得到一定支撑;当然,支撑凸起141b还可以支撑在第二弹簧部123的其他部位,而不限于凸起121。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弹簧部123为多个时,支撑凸起141b可以用于对所有第二弹簧部123形成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配端准备与第二弹簧部123配合、直至对配端与第二弹簧部123完成电连接的整个过程中,第二内壁142上的所有第二弹簧部123的对应部位(例如凸起121等)可以在任意时刻止抵于支撑凸起141b,以使支撑凸起141b对第二弹簧部123形成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凸起141b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第二外壁141上形成有止挡凸起141a和支撑凸起141b,支撑凸起141b的顶点与止挡凸起141a的顶点齐平,或者,支撑凸起141b的顶点位于止挡凸起141a顶点的邻近第一侧壁13的一侧。以止挡凸起141a和支撑凸起141b均向上凸出为例,在上下方向上,支撑凸起141b的顶点不低于止挡凸起141a的顶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13、图16和图25所示,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分别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波浪形,以便使得第一弹簧部122直接形成多个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间隔的凸起121、使得第二弹簧部123直接形成多个沿箱体结构1A长度方向间隔的凸起121,简化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的结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增加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的弹性变形能力。
当然,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弹簧部122的位于相邻两个凸起121之间的部分可以沿直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13、图16和图25所示,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分别为多个,一个第一弹簧部122和与其沿箱体结构1A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的相对布置方向)相对设置的一个第二弹簧部123构成一组弹簧组12A,则弹簧组12A为多组,且多组弹簧组12A沿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例如图6中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以便进一步增加与对配端接触的凸起121的数量,从而增加端子100的与对配端之间接触点的数量,保证端子100与对配端电连接可靠。
在图1、图4、图5、图13、图16和图25的示例中,弹簧部12A为两组;弹簧组12A还可以为三组、四组或四组以上。当然,弹簧组12A还可以为一组,即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分别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13、图16、图19和图25所示,第一弹簧部122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第二弹簧部123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121,弹簧组12A中第一弹簧部122的每个凸起121与第二弹簧部123的对应凸起121沿箱体结构1A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便于使得第一弹簧部122的凸起121对对配端施加的作用力与第二弹簧部123的对应凸起121对对配端施加的作用力之间的间距较小或间距为0,以减小对配端在沿箱体结构1A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凸起121的作用下发生扭转的趋势,保证对配端稳定夹设于弹簧组12A之间。
例如,在图1、图4、图5、图13、图16、图19和图25的示例中,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分别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波浪形,弹簧组12A中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的对应的波浪形的起伏趋势相反;以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箱体结构1A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为例,弹簧组12A中的第一弹簧部122自前向后先向下延伸、再向上延伸、再向下延伸,如此循环设置,弹簧组12A的第二弹簧部123自前向后先向上延伸、再向下延伸、再向上延伸,如此循环设置,使得第一弹簧部122的每个向下凸出的凸起121与第二弹簧部123的向上凸出的对应凸起121上下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13、图16、图19和图25所示,弹簧部12悬臂设置,使得弹簧部12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弹簧部12的自由端适于与箱体结构1A的侧壁止抵,则弹簧部12的自由端也能得到一定支撑,使得箱体结构1A对应侧壁可以对弹簧部12的自由端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弹簧部12在与对配端配合时,由于对配端的挤压,有利于使得弹簧部12产生合适的变形量,此时弹簧部12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可以源于弹簧部12的变形和箱体结构1A对应侧壁的间接支撑,便于提升弹簧部12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即增大凸起121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从而提升弹簧部12与对配端电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降低对配端脱离端子100的风险,实现端子100和对配端的可靠、稳定电连接,以便进一步使得端子100能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
例如,在图4、图5和图16的示例中,箱体结构1A的多个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和第四侧壁15,弹簧部12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弹簧部12包括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侧壁13延伸,即第一弹簧部122的固定端即为第一弹簧部122的与第一侧壁13连接的一端,第一弹簧部122的自由端适于与第一侧壁13止抵,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侧壁14延伸,即第二弹簧部123的固定端即为第二弹簧部123的与第二侧壁14连接的一端,第二弹簧部123的自由端适于与第二侧壁14止抵。
例如,第一侧壁13包括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第二侧壁14包括第二外壁141和第二内壁142,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内壁132延伸,第一弹簧部122的自由端适于与第一外壁131止抵,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内壁142延伸,第二弹簧部123的自由端适于与第二外壁141止抵。由此,便于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为弹簧部12提出足够的变形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弹簧部12与对配端电接触时,弹簧部12与箱体结构1A的对应侧壁止抵。当弹簧部12与对配端未电接触时,弹簧部12就与主体1的对应侧壁止抵,此时箱体结构1A对应侧壁对弹簧部12自由端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等于0,从而便于在弹簧部12与对配端完成电连接时,弹簧部12与对配端之间产生较大的挤压力,保证电连接可靠、稳定;或者,当弹簧部12与对配端未电接触时,弹簧部12可以与箱体结构1A的对应侧壁间隔设置,此时箱体结构1A对应侧壁并未对弹簧部12自由端施加作用力,而在弹簧部12与对配端电接触时,因弹簧部12发生变形,使得弹簧部12的自由端与箱体结构1A对应侧壁止抵,同样可以保证弹簧部12与对配端电连接可靠、稳定。
简言之,在对配端准备与弹簧部12配合、直至对配端与弹簧部12完成电连接的整个过程中,弹簧部12的自由端可以在任意时刻止抵于箱体结构1A的对应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10、图18-图22所示,弹簧部12悬臂设置,弹簧部12的固定端具有第一过渡面12c,弹簧部12的固定端的宽度沿朝向弹簧部12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弹簧部12的固定端的对应有第一过渡面12c的部分的宽度沿朝向弹簧部12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弹簧部12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过渡面12d,弹簧部12的自由端的宽度沿远离弹簧部12的固定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弹簧部12的自由端的对应有第二过渡面12d的部分的宽度沿远离弹簧部12的固定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面12c,有利于减小对配端的插配力,便于进一步实现端子100与对配端的顺利配合,提升对配端的插配顺畅性,同时有利于改善弹簧部12根部的受力,减小弹簧部12的屈服量;和/或,通过设置第二过渡面12d,有利于减小弹簧部12的屈服量。
示例性地,如图6-图10、图18-图22所示,弹簧部12包括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第一弹簧部122由第一侧壁13延伸,第二弹簧部123由第二侧壁14延伸,第一弹簧部122的固定端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过渡面12c,第一弹簧部122的自由端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过渡面12d,第二弹簧部123的固定端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过渡面12c,第二弹簧部123的自由端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过渡面12d。
可选地,对于第一弹簧部122而言,第一弹簧部122上的第一过渡面12c和第二过渡面12d可以位于第一弹簧部122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同侧;对于第二弹簧部123而言,第二弹簧部123上的第一过渡面12c和第二过渡面12d可以位于第二弹簧部123在箱体结构1A宽度方向上的同侧。
例如,在图6-图10、图18-图22的示例中,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3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弹簧部122沿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弹簧部123沿箱体结构1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个第一弹簧部122的朝向另一个第一弹簧部122的一侧均形成有第一过渡面12c和第二过渡面12d,每个第二弹簧部123的朝向另一个第二弹簧部123的一侧均形成有第一过渡面12c和第二过渡面12d。
可选地,在图1、图13和图25的示例中,主体1包括锁止部11,锁止部11用于将端子100锁定于壳体,以通过锁止部11实现端子100和壳体的限位配合,以将端子100可靠安装于壳体,避免端子100易自壳体脱离。例如,锁止部11可以设在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7或第四侧壁15上,当锁止部11设在第三侧壁17或第四侧壁15上时,以便实现锁止部11和弹簧部12的分散设置,避免锁止部11与弹簧部12发生干涉,且便于充分合理利用主体1各部分的材料。
可选地,主体1包括锁止部11,第一侧壁13包括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弹簧部12由第一内壁132延伸,第一外壁131上设有锁止部11,以实现锁止部11和弹簧部12的分散设置,避免锁止部11与弹簧部12发生干涉,且便于充分合理利用主体1各部分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锁止部11为弹性臂111,弹性臂111悬臂设置,以使弹性臂111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以在实现端子100和壳体限位的前提下,减小端子100的安装阻力。
其中,弹性臂111设有加强结构112,以增强弹性臂111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使得弹性臂111在外力拖拽下不易变形,保证端子100与壳体之间的保持力,以使端子100稳定配合于壳体;在图1、图4和图6的示例中,加强结构112延伸至弹性臂111的自由端,以增强弹性臂111的自由端、弹性臂111的邻近自由端的部分的结构强度,避免弹性臂111的上述部分在外力拖拽下易变形导致端子100与壳体易分离。
可选地,加强结构112形成为凸起或凹槽;例如,加强结构112可以冲压成型。在图4的示例中,加强结构112形成为朝向远离主体1凸出的凸起。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结构112在弹性臂11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
当然,锁止部11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箱体结构1A的长度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0a,对配端通过插配口10a插配于箱体结构1A内,锁止部11可以为位于箱体结构1A的远离插配口10a的一端的卡槽113,端子100安装于壳体的安装孔,卡槽113与安装孔周壁上的缺口相对设置,此时将卡块配合于缺口和卡槽113,以限制端子10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实现将端子100锁定于壳体;如果需要将端子100与壳体分离,可以先将卡块自缺口取出以释放对端子100的限制,从而实现端子100与壳体的分离。又例如,锁止部11包括弹性臂111和卡槽1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13、图25和图27所示,第一侧壁13的部分边缘沿朝向远离第二侧壁14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导向结构131a,导向结构131a用于导引主体1的安装方向,以使主体1适于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配合于壳体,有利于避免端子100与壳体的组装方向有误而导致端子100、壳体损伤或组装效率低等,便于实现端子100的快速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上形成有安装孔,主体1适于插配于安装孔,安装孔的周壁上具有导向配合部,导向配合部沿安装孔的轴向延伸;主体1安装于安装孔的过程中,导向结构131a可以沿导向配合部的延伸方向滑移,以使主体1沿正确的安装方向快速配合于安装孔。其中,导向结构131a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在图1、图4和图5的示例中,导向结构131a延伸至第一侧壁13的长度两端,此时导向结构131a的长度与第一侧壁13的长度相等,以便有效保证导向结构131a。
可选地,在图1、图13和图25的示例中,第一侧壁13包括第一外壁131和第一内壁132,导向结构131a形成在第一外壁131上,导向结构131a与第一外壁131垂直连接;当然,导向结构131a与第一外壁131之间还可以形成锐角夹角或钝角夹角。
可选地,在图1、图13和图25的示例中,箱体结构1A的长度一端形成有与插配腔10连通的插配口10a,导向结构131a延伸至插配口10a的边沿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3和图25所示,主体1还包括压接部16,压接部16与箱体结构1A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压接部16用于与连接件电连接,以使端子100实现对配端和连接件的电连接,压接部16和弹簧部12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压接部16包括导体压接部分161和绝缘压接部分162,导体压接部分161和绝缘压接部分162沿箱体结构1A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导体压接部分161位于弹簧部12和绝缘压接部分162之间,导体压接部分161用于固定且电连接连接件的导体裸露部(例如电线剥去绝缘皮的导体前端),绝缘压接部分162用于固定连接件的具有绝缘层的部位(例如电线包裹绝缘皮的后侧绝缘部分),保持对连接件的固定,从而使得连接件和压接部16的连接的稳定可靠。
例如,在图1、图4、图13和图25的示例中,压接部16形成有安装槽16a,安装槽16a用于容纳连接件,导体压接部分161和绝缘压接部分162均大致形成为V形结构,且导体压接部分161和绝缘压接部分162均用于将连接件压至安装槽16a的底壁上,以实现压接部16与连接件的铆接,保证主体1与连接件的电连接,通过保证主体1与连接件的相对固定。其中,当主体1形成有插配腔10时,安装槽16a的底壁可以与插配腔10的对应一侧侧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100,端子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100,且端子100与壳体固定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100,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例如,对配端可以为公端子的凸耳,端子100为母端子,连接件为电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便于保证部件之间电连接可靠,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行车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形成箱体结构;
弹簧部,所述弹簧部由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延伸并设于所述箱体结构内,所述弹簧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对配端实现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沿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方向连接的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四侧壁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连接所述第二外壁和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壁和所述第一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开设有贯通口,所述第二壁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贯通口处,以使得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一壁至少部分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包括沿所述箱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贯通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壁包括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且设于所述贯通口处的第三部分,
在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距为H2,H=min{H1,H2},H≤0.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包括沿所述箱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贯通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壁包括沿所述箱体结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内壁和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五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覆盖于所述第二壁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一端形成有插配口,所述第二外壁上形成有止挡凸起,所述止挡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内壁的邻近所述插配口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包括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由所述第一内壁延伸,所述第二弹簧部由所述第二内壁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壁上形成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用于对所述第二弹簧部形成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分别沿所述箱体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波浪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悬臂设置,
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具有第一过渡面,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过渡面,所述弹簧部的自由端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弹簧部的固定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12.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所述端子与所述壳体限位配合。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
CN202320648273.1U 2023-03-22 2023-03-22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Active CN219498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8273.1U CN219498248U (zh) 2023-03-22 2023-03-22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8273.1U CN219498248U (zh) 2023-03-22 2023-03-22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8248U true CN219498248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3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8273.1U Active CN219498248U (zh) 2023-03-22 2023-03-22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8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2459B2 (ja) 雌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11014423A (ja) コネクタ
CN219267972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锁扣件及线缆组件
CA2327868C (en)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WO2024131249A1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电连接器
WO2024066294A1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9498248U (zh) 端子、电连接器和车辆
JP7311309B2 (ja) コネクタ
CN211404810U (zh)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机构
CN214797803U (zh) 端子本体、连接端子及用于制作端子本体的片料
CN110970775B (zh) 同轴开关
JP6013130B2 (ja) 圧接コネクタ及び端子装着方法
CN218997119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110600905A (zh) 电连接器
CN221328162U (zh) 一种汽车线束弯头接线端子
CN218975826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9458081U (zh) 母端子及电信号连接器
CN216015791U (zh) 电连接器
CN219017947U (zh) 带有护套的接插转接端子及相应的连接器
CN212874842U (zh) 一种高强度的四方针连接器端子
CN212783945U (zh) 一种新型Type-C连接器接头
CN113285314B (zh) 一种线端连接端子和同轴线缆连接器
EP4117123B1 (en)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CN219286692U (zh)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CN215989439U (zh) 一种方便装配的四方针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